一般a4纸是几寸:新中国国防科技战线的光辉旗帜——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23:07

新中国国防科技战线的光辉旗帜

——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16日   15 版)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钱学森是科技委的老领导,在隆重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敬仰之情,缅怀他的不朽功勋,追思他的辉煌人生,学习他的伟大精神,更深切地感到,钱学森不愧为人民科学家,不愧为国防科技战线的光辉旗帜。

  一、矢志报国、勇于担当,倾力实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突破

  钱学森归国之时,新中国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他把全部心血智慧倾注在兴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上,勇敢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开创火箭导弹事业的历史重任。

  以强烈的报国使命感投身国防事业。早在中学毕业之时,钱学森就抱定了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大学毕业赴美留学,毅然选择了航空救国的人生道路。他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他按照党中央决策指示,回国不到三个月,就领导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受命研究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科学设计了我国导弹航天科研生产的总体布局,为国防科技事业起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参与筹备组建我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并担任院长,担负起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工作的重任。

  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发展尖端技术。钱学森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他坚定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特别是军事战略需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航天的重大战略建议,被中央采纳。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他担任综合组组长,主持起草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报告书,为推动新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攻坚克难。钱学森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依靠自己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组织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指导设计并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他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指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建立了卓越功勋。

  二、洞察前沿、思维前瞻,着力谋划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长远战略

  勇立世界科技潮头、把握我国发展方略,是钱学森的科学品质、精神特质。他一生对世界科技趋势洞察不停,对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探索不止,对武器装备建设思考不息,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始终保持了世界知名科学大家的超前眼光、战略思维和卓越智慧。

  登高望远,敏锐把握新趋势。上世纪四十年代,他预测火箭助推飞机实现洲际飞行,并积极从事航空和火箭理论工作与工程实践,为日后回国在技术上领导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他科学预见喷气和导弹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将两种技术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六十年代,他提出未来战争必然会发展成为陆、海、空、天战。八十年代,他预见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九十年代,他又提出了现代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论断。这些真知灼见,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抓近及远,深刻思谋新战略。钱学森既是组织我国国防科技重大攻关实践的实干家,更是一位深谋事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科学家。他主持制定《火箭技术八年(1965—1972)发展规划》,明确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战略导弹”发展蓝图。“八年四弹规划”即将完成时,适时提出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的建议,把提高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打击能力作为研制重点。他坚决贯彻毛主席、党中央“中国要搞人造卫星”的战略号召,主持制定实现卫星上天、研制回收卫星、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三部曲”,规划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发展路线。他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积极倡导实践预研、研制、生产“三步棋”原则,大力加强预研工作,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长远发展储备了技术、提供了支撑。

  思深虑远,精心引领新发展。钱学森对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高度关注。在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时,他就对通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原子能等技术研究热情支持,还专门论证了大面积彩色电视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强调未来战争必须有自动化攻防装备,否则不能适应高灵敏快速反应战争需要,有力推动了我国相关技术发展。他深刻洞察计算机技术可能对气动研究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创造性地提出把电子计算机与气动研究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计算空气动力学诞生。他基于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提出要搞中国特色C3I,发展打信息化战争的装备。他还多次提出,加强隐形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等研究,给我们以极深刻的启示。

  三、把握大势、总体设计,致力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体系建设

  钱学森运用系统科学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整体建设,从集成的广度谋划综合发展,从实践的深度推进全面进步,为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是我们无价的思想宝库、巨大的力量源泉、基本的方法遵循。

  推动理论、技术、工程高度聚合,促进国防科技成体系发展。钱学森从自己最擅长的学术理论研究转向“两弹一星”工程的经历和实践,为他从总体上思考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他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时,明确提出技术科学要运用发展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理论手段,解决工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运用这个思想,建立了空气和流体动力学、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等学科门类,使导弹航天事业一起步就植根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他开创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两门新兴学科,创立独具理论特色和创新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倡导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大跨度交叉融合创新,为人类科学事业和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探索组织、指挥、管理崭新模式,促进科研试验成体系实施。钱学森深刻认识到,火箭导弹研制试验是大规模科学技术工作,组织管理非常重要。他倡导严格坚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运用于科研试验组织管理实践。他强调实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指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搞好大规模组织调度,这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试验领导指挥机制。他提出建立技术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的管理思路,由总体设计部进行科学技术管理,倡导制定型号研制程序八个阶段、建立型号总设计师系统与技术责任制、建立统一计划管理指挥系统等制度规定,成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试验的制胜法宝。

  指导基础、力量、条件综合建设,促进航天事业成体系布局。钱学森1956年制定火箭导弹事业组织方案,对相应配套建设作了充分考虑,对建立统一领导机构、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组建研制试验队伍等提出了具体构想。他任五院院长期间,加紧建设研究机构,开展工作区、生活区等基本建设,还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他提出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积极组织启动了远洋测量船基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在他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科技情报、航天医学工程、系统工程等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并不断拓展加强。

  四、胸怀全局、富国强军,大力倡导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结合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建设的强大政治优势。钱学森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躬身践行、大胆探索、积极推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钱学森早年从事航空和火箭导弹研究,曾对尖端科技转为民用等问题进行了尝试,运用航空发动机所依据的气体动力学原理,设计计算了用燃气透平生产一氧化氮和其他化工产品的方案;考虑祖国自然条件,选取从海平面到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对风洞原理用于风车发电进行了实例计算。回国担当发展火箭导弹事业重任后,他组织指导军地力量合力攻克关键技术,实行研制生产试验“大兵团”作战,建立形成全国“协作网”。他运用火箭导弹领域的理论实践,指导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引领民用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在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建树。

  坚持在探索中开辟路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归纳总结原子反应堆作为推进动力在军民两方面的运用,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前景;七八十年代提出加强国防航空力量、发展民航事业、发挥航空技术在农业生产、石油勘探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航天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在通信、信息产业、资源探测、气象海洋观测领域开发利用等,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倡部队选派人员到研制生产单位跟研跟产、研制生产单位到试验使用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指导等,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基本经验。他提出的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民品生产企业为军品生产服务等思想,对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

  坚持在开拓中创新思路。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刚刚起步之时,钱学森就指导整合军地技术领域共生发展;国防科技发展初具体系,强调要带动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共同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明确指出军用和民用技术要相互转移、协调发展。他始终保持系统的眼光,对军用民用各种技术、国防和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力所涉猎、全面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他始终保持睿智的眼光,对信息网络等新兴前沿技术从军民角度发展运用,对军民技术结合发展的标准、机制,对浓厚军民结合发展氛围等高度关注、提供思路。

  五、真情爱才、悉心育才,极力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尖端人才

  钱学森一生忧国忧才,致力培养领军拔尖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不仅为国防科技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教诲思索。

  以崇高的品德聚集人才。伟大的事业需要宏大的人才队伍。他总说,导弹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科学技术事业,一两个人无法搞成功,成就首先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他亲自为新中国第一个导弹技术培训班拟定专业学习计划,为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辅导授课,还将《工程控制论》出版稿费资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他在探讨重大技术问题时,总是诚恳地说大家提的建议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钱学森德高品馨的大家风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投身国防尖端事业。

  以包容的胸襟成就人才。钱学森在学术讨论中极其民主,从不以大家权威自居。他倡议和指导的“物理力学讨论班”、“系统学讨论班”等学术研讨活动,以自由交流、大胆质疑、激烈争论闻名,堪称学术民主的楷模。他在学术争鸣中极其平等,对年轻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从不小看轻视、武断否定,有下属发现他的《工程控制论》中一个算法可以简化,有年轻人写信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他虚心听取、诚恳接受,激励后学提升成才。他在扶持才俊中极其开放,1964年,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出现射程不够的重大技术问题,当时研制队伍中最年轻的王永志,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解决办法,钱学森给予充分肯定和采纳,后又推荐他担任新型导弹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

  以严谨的作风塑造人才。钱学森在学术研究上,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与实验结果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对研制试验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指定具体人员落实;对测试中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认真对待,不允许有丝毫疏忽,使科技人员养成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实之又实的过硬作风。“两弹结合”试验中,一名操作手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5毫米长的小白毛,费尽周折,消除了试验安全隐患,钱学森郑重地把小白毛要了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

  钱学森从担任我们科技委领导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科技委。他对科技委工作非常关心,殷切期望科技委很好地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当好参谋、发挥好作用。我们一定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深入学习、大力传承、广泛弘扬钱学森精神,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