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传祺校园招聘待遇:伊朗防空能力分析:空军兵力约4万 先进装备仍靠引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19:31

2011年12月09日

利比亚战火刚息,美以又围绕伊朗核问题吹响了似乎要军事打击伊朗的号角,甚至有消息说以色列可能会象30年前打击伊拉克的核设施那样直接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定点空袭。那么伊朗本国的防空能力如何?美以如果发动定点空袭,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伊朗的防空能力

根据海外资料,伊朗空军总兵力大约4万人,拥有作战飞机400多架,目前拥有F-14A型作战飞机40架左右,米格-29S/BU40架,另外还有F-4、F-5、F-7M、苏-24、苏-25等作战飞机及一些运输机,防空系统拥有超过200部导弹发射架,型号包括美国的鹰式防空导弹、俄罗斯SA-5、SA-2和中国的红旗-2等。

伊朗空军是世界最早装备三代作战飞机的空军之一,它在上世纪70年代就装备了F-14A战斗机,甚至早于前苏联,但是由于伊斯兰革命之后,伊美两国关系恶化,所以美国停止了对伊朗F-14A作战飞机的后勤支持,再加上两伊战争的消耗,该机的主要武器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就消耗殆尽。

由于无法补充,所以伊朗空军不得不把鹰式防空导弹挂到F-14A上面充当门面,由于伊朗在相关领域的基础范围,因此这两者的整合是否良好不得而知,不过伊朗空军的F-14A面临着有枪无弹的尴尬境地估计是肯定的。即使是F-14A能够勉强使用鹰式导弹,这样笨重的、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在现代空战中能发挥多大作用也是未知之数。

实际上笔者认为,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大行其道的今天,F-14A挂载鹰式导弹实际上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美国对伊朗禁运的加强-美国人为了不让伊朗得到F-14的零部件,甚至对退役的F-14进行粉碎性处理。伊朗维持现有F-14A的作战能力已经越来越困难,有消息说伊朗空军同时能够使用的F-14不到20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伊朗空军又进口了俄罗斯的米格-29S型作战飞机,但是数量也比较有限。由于该机属于米格-29早期型标准,航空电子系统性能偏弱,使用早期的NO19机载火控雷达,探测距离较短,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另外只具备发射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加上电子战能力的差距,其与三代作战飞机改进型还比还是要逊色几分。

伊朗的防空系统也存在这样的武器,所使用的武器基本上属于第一、二代防空导弹水平,性能有限,抗干扰能力差,而抗击现代高强度空袭时能力不足。

就整个空战体系来说,伊朗空军也缺乏自动化的指挥引导系统,特别是没有空中预警机,难以提供全面的空情信息,尤其是低空信息,这样伊朗空军面对对方现代化作战飞机低空突袭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防空漏洞。

从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来看,现代空袭的密度和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战争,军事强国往往会凭借自己技术的优势,发动全方位、高强度、大密度的空袭,在传统轰炸中还会伴随着电子干扰、防空压制、甚至网络攻击等多种打击手段。

而防空系统所需要抗击的对象也由原来的单纯的飞机转向打击包括飞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在内的多种空中目标,以伊朗空军现有的作战能力来看,除了少数武器装备,主要作战飞机都无法适应这样复杂的作战环境。

伊朗先进装备仍依赖引进

实际上伊朗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也一直在加强空军及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不过伊朗虽然是个石油生产大国,但是经济技术水平,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有限的资源还要向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倾斜,因此投向航空领域的就比较有限,所以难以为迅速为本国空军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

近年来虽然伊朗也研制出一些武器装备,如闪电式战斗机和 式防空导弹系统,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比如气动及材料、发动机、电子及机载武器等能力不足,导致这些武器的战术技术指标普遍偏低。

前者是美国F-5的仿制型号,后者是鹰式防空导弹的国产化系统,面对国外先进作战飞机的时候能发挥多大作用让人并不能抱太大的希望,这样伊朗空军在武器装备现代计划中更多的需要依赖进口武器装备。

近年伊朗空军计划进口苏-30、A-50预警机、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消息时有耳闻,但是大多流行于传言,真正成行只有进口了少量的道尔机载式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用于保卫其核设施。

虽然道尔防空导弹的性能较好,但是单凭一两件先进武器是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作战能力,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现代高技术作战飞机价格昂贵,并且使用费用、后勤保障与维护的投入更是天文数字,而伊朗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因此难以大规模采购新型作战飞机与系统。

例如伊朗空军一度希望引进安-140双发涡桨运输机来改装预警机满足自己对预警机的要求,这样的飞机价格当然要低的多,性能也要差许多,还有就是西方针对伊朗的主要武器来源实施有计划的封堵战略。

特别是作为伊朗最主要武器来源的俄罗斯,近年来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与西方的关系,在与伊朗防务合作方面持消极态度,前不久传出的俄罗斯拒绝向伊朗出售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消息就是一个例子,这对伊朗提高其防空系统能力的计划来说,打击是相当大的。 

以色列空军的分析

与伊朗空军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相比,以色列空军较之30年前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装备了更新的F-15I/-16I型战斗机,这些飞机是三代作战飞机的改进型,作战能力得到实在的提高。

以F-15I战斗机为例子,配备有先进的AN/APG-70机载火控雷达,探测距离远,具备使用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面对伊朗空军的作战飞机拥有较大的优势,并且还具备合成孔径成像这样的高精度对地工作模式,可以导引JDAM这样的卫星制导精确制导炸弹,可以大大提高战机的对地攻击精度。

特别是挂载了蓝盾昼夜低空导航/瞄准吊舱,这些吊舱配备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地形跟踪雷达、激光测距/目标指标示系统等,可以保证飞机昼夜全天候条件下低空高速突防,并且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打击范围远、攻击能力强、特别是远距离低空突防攻击。这些正是伊朗空军和防空体系的薄弱环节,在没有预警机的情况下,近期这些缺陷估计也不会得到改善。

除了先进的作战飞机外,以色列还发射了多颗高精度对地侦察卫星,用于侦察敏感地区的目标,其最新的地平线-9侦察卫星的分辨能力已经达到0.5米,显然伊朗是以色列重点关注的目标。

这样通过长期对伊朗的战略侦察,以色列对于其整体防空布署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甚至是胸有成竹的。不过以色列空军如果想进行这么远的距离上的打击,还有需要外部提供战区的空情。

以色列空军目前使用的是本国G550“费尔康”预警机,航程有限,因此以色列空军可能需要美国布置在本地区的预警机的支援。由后者为其提供目标区的空情信息,向其指示目标,协调其对地攻击行动。

美国方面的分析

实际上就技术层面上来讲,美国不需要以色列空军这么大动干戈,美国空军自己就能解决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近年来已经完成全球特遣队的能力构建,建设了关岛、费尔福德、迪戈加西亚三个隐身飞机前进基地,从而解决了隐身作战飞机前沿作战布置的后勤保障及技术安全等问题。

根据美国空军的设想,其全球特遣队由F-22作战飞机和B-2隐身轰炸机组成,这两种作战飞机都具备高度的隐身性能,可以高空突防,穿越对方严密的防空体系,打击其高价值目标。

F-22不但拥有出色的隐身能力,还拥有先进的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机动作战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可以让其迅速的进入有利战位,发动攻击,夺取空中优势,为B-2隐身轰炸机扫清威胁。

而B-2隐身轰炸机载弹量大、航程远,在航程为1万公里的情况下,有效载荷仍旧可以达到15吨以上,2架B-2的攻击能力相当于8架F-117,或者16架F-15E,或者32架F-16。

如果算上支援保障机群,4架B-2和12架F-22组成的编队,攻击效能相当于两个以F-15E为攻击机的大编队,也就是说作战效能相当于100多架普通飞机。

根据美国空军的评估,出动一支由4架B-2隐身轰炸机和48架F-22隐身作战战斗机组成的编队,在开战初期出动一轮就可以消灭大约380个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空军现在出动F-22和B-22隐身轰炸机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定点清除的话,基本上如探囊取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伊朗空军及其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比起当年的伊拉克实际上并没有质的提高,实际上不需要美国出动全球打击特派遣队这样强悍的空中打击能力,只需要派出预警机支援以色列空军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对伊朗核设施的精确打击。

但是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伸,目前不论是美国不是以色列打击伊朗都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首先是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态度,特别是沙特,拥有E-3A这样先进的预警机,以色列空军在没有隐身飞机的情况下,安然通过沙特攻击伊朗的可能性较小。

在目前的中东局势下,允许甚至是默认以色列打击一个伊斯兰国家,都会受到强烈的政治压力,即使是美国全球特遣队也需要预警机、高空侦察机、联合星这样的支援飞机提供目标信息支援,这些飞机同样面临基地的问题。

如果布署在迪戈加西亚,那么在战区的上空滞留时间就比较有限,如果布署海湾,就会面临同样的政治问题,另外如果伊朗受到攻击,用弹道导弹攻击美国及以色列的军事基地,是否会造成冲突的扩大化,也是一个未知数。

从现在来看,美国经过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国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消除,所以是否还会在中东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另外美国对伊动武的借口是伊朗研制核武器,而以色列本身就是中东最强的核国家,这样的双重标准显然在伊斯兰世界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很难站得住脚。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叫嚷对伊动武,但迟迟未决的根本原因。另外即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通过一次打击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但是只要这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那么问题仍然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小飞猪整理)

资料参考:

2010世界军事年鉴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年鉴》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