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rv省油:你是你自己心灵伊甸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8:02

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举成名。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霍尔顿也成为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据称,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6千万册。

    心是有记忆的,“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寻寻觅觅,挣挣扎扎,焦灼而渴盼,渺茫而绝望……

……彷徨下的安宁,怀疑中的信任,渴盼中的满足,孤独中的温暖,执迷的麦田的守望,固守一片纯净天地。

……守望本身,是一种决绝的姿态,在虚无、充满欺骗的世界里,忧郁的稻草人矗立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心情寂寞而荒凉,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却又生怕孩子掉下悬崖。

差不多25年前读“现代经典”——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倏然产生了一种孤独、壮美之感:这一种另类生活经验在文本上的体现,它源于无敌的青春,源于青春的躁动和奋发,也源于青春的不安和困惑……那时,自己想努力成为自己青春和爱情、工作和事业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我这一整代人。

翻阅自己过去曾有的体验,一切支离破碎的过往,疯狂和苦涩,彷徨和迷惘,坚强与悲恸,支撑与关爱,勇气与力量,感恩与致谢,爱情与婚姻,穿越时空的荒漠和草原的重现,我其实就是自己“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完全就是一种东方式的哲学人生的“画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青春杯盏里烈烈狂放的舞蹈,是黑暗段落中四处冲突的烛光,是无语麦田那随风呐喊的稻草人。麦田里的世界纯朴简谐,金黄的麦穗构成你的生活空间,孩童们稚嫩的声音令你忘情地与小天使们同乐,柔柔的和风将你的心托起,带向湛蓝的天际。此时你心底的声音会甜蜜地告诉你:这才是心灵真正的伊甸园。心灵的母体是宁静、是淡泊、是超脱,能成为一个忠诚的麦田守望者多么幸福。它守住了自我,守住了本性……

——我向往这种东方式的哲学人生的“场景”。

中国古代道家鼻祖老子也是这样的东方式哲学人生。

老子的人生观便是一种内倾式的、艺术化、浪漫化的人生:闲云为友,风月为家,栖恬守逸,抱拙守朴。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使他们将希冀投之于山林,投之于自然,投之于本性的回归。心灵重归家园,人性与天性互汇合一,也许这样的人才是做回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使个人凌驾于四海之上,尘芥之外,陶然悠哉。

当我们青春再次被点亮时,就有了自己心灵真正的伊甸园,人生就有了“壮丽的涅槃”。自己心灵真正的伊甸园,是都市现代人居住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它是容纳个性、品质、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它是货真价实的差异化生存状态。我们会“感激”那些爱我们的人,但为何不对自己说声“我爱我”,对心中的“那位”守望者感恩?也许我们人生的“壮丽的涅槃”是对自己的最好礼物,而渐渐地淡忘了如何“爱我”自己。

 康德说过,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这也类似于中国有句古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没有信仰的灵魂是没有精神家园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最终都能在生命的麦田里快乐生活,不是每次都能在悬崖边遇到一个守望者,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守望者”。

心灵真正伊甸园的一个“守望者”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