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锐界和汉兰达: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1:05
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

2010年11月22日 15:50

中国历来就有修史的传统。这大概是因为,历史是人类前行的脚印。时常读点历史,回过头来看看千人所走过的路——哪里是一马平川,需要自己高歌猛进;哪里是阴霾陷阱,需要自己小心翼翼;哪里是刀光剑影,尤其需要谨慎提防;哪里是风平浪静,可以允许浅酌低唱——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实在是不无裨益的。特别是,透过斑斑点点的历史,能够看穿人世的潜规则,也能看破隐藏在温情面纱之后的历史真相。  毛泽东写过一首《贺新郎:读史》,辞的上半阙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其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乃全篇的传神之笔,用语虽然简略,用意却精深,把人类的几千年历史一语道尽。细琢磨就会发现,正如辞中所说,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阶段发展道今天的繁华盛世,基本上走过了两条路线,即“开口笑”和“弯弓月”。相逢开口笑,说的就是人和人的合作;疆场弯弓月,指的就是人和人的竞争。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就离不开彼此之间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同时,人之道又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为了各取所需,人们也常常会你争我夺、兵戎相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同舟共济”的成语,又有一个“同室操戈”的典故。这一正一反两句话,把人类纷繁幻化的几千年形成,大都囊括殆尽了。抚今追昔,寒暑千易,世间无数波涛翻滚,也不少花团锦簇,但无论繁华也罢,零落也罢,总而言之,却都脱不出这两个环节。人类社会的这个基本规则决定了,善合善争者,王于天下也。 人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始祖就是史官出身的老聃。正因为出身史官,所以,老子能把人世的兴衰、世事的成败看得一清二楚。今天,我们翻看《道德经》一书,觉得里面字字珠玑,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但万事万物都逃不过它的范畴,这得益于读史者良多矣。《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看来,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极,乃是一个“道”字。懂得了道,就能看懂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论世事怎么变化,只要秉持大道,就能够达到悠游自在、御风而行的境界。在我国历史上,就曾有过不少参悟黄老之道,安然渡世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和道教齐名的是佛教。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教义,但“佛法无分南北”,其中蕴含的大智慧,则是被中国人尽力吸收了去的。佛教中最著名的经典是《金刚经》。《金刚经》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说,在整个世界中,事物幻化万千表象,大都是虚的、假的、暂时的、偶然的、外在的,而这诸多表象其实能归真为一,即万法同源,万物平等。所以,佛法说“是一不是二”,佛家讲四万八千法门,“不二法门”乃是第一法门。佛教认为,真正能领悟了这个道理,也就能够觉悟成佛了。用《金刚经》里的话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其实,从哲学角度来讲,佛学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也不是要劝人避世,而是教人看破人生本义,直指生命内核。佛法认为,真要有那一等聪慧之人,堪破了世间的轮回,就会明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本质不过如同一台戏罢了。未曾出身之前,乃台下看客;等到出生之后,方算登台表演,一生一世无非三万六千场戏而已,荣也罢辱也罢,皆在戏中;等到大限一到,就如同演出结束般,仍需卸掉装束回到台下。所谓人生一梦,梦醒成空,其实就蕴含着佛家的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万法皆空”的道理,人就知道人世的是非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富贵和苦难也都不过是过场罢了,因而也就真正能了觉人生。《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者,觉悟一切,佛之最高境界也。明白了人生原本“来于空,逝于空”这个来去成空的过程,也就参悟了人生、看破了人世,达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境地。对普通人来说,若真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生又何欢,死又何苦?执着什么,留恋什么,恐惧什么?一切烦恼、纠结也就都能放下了。携此洞穿一切的大智慧,又有什么不能为!

    佛学和道法,超凡脱俗,意境高妙。而中国除了佛学和道法之外,还有一个儒学,其创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其实,在三教的创立人之中,孔子出身最低,不过是个破落家庭的子弟而已。但是,孔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作风,却最为众人所称道。孔子之学,也讲究万法归一,他自己也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但是,孔子重人世,不重鬼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他真正关注的是人,是江山社稷、千秋百姓。所以,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之道,就是在“人”字上下功夫。几千年来,孔子离中国人的生活最近,这恐怕主要得益于孔子之道最为入世的缘故。

    在中国做人做事,不懂传统文化,特别是不懂佛、道、儒的思想是不行的。而要读懂中国的历史,堪透历史中那条蜿蜒伸展却又或明或暗的潜规则,就更需要借鉴佛、道、儒的传统智慧。中国自宋朝以来,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客观地说,尽管三教主旨有别,但是都从不同的侧面洞穿了宇宙的玄机,揭示了人生的大道理,所以,中国历史上三教齐昌,共同熏蒸中国主体文化脉络中的勃勃乳汁,滋养中国人的五千年传承不息的文明世界,成为中国人共同秉持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三种思想的交织合源,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方才久久演绎了异彩纷呈的几千年历史。今天,世界日益喧嚣,社会整体转型,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激变中始终保持一方宁静平和的心田,就需要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从中国博大的思想宝库中寻找打开现代文明之门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史,不仅要关注人世,同时也要看点中华文明的思想史,借鉴传统思想以补人事。

    世界是唯物的。人世的行为,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如果勉强推究这个根源,则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写得明明白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毋庸讳言,经济基础是决定一切的。红尘万丈,尘海茫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真正的超凡脱俗。说不计较是很难的,说“拔一毛以利天下”那是圣人的境界。《贺新郎:读史》下半阙中说“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几行陈迹,说穿了,不过就是人们谋生存、谋发展乃至谋霸权的几串脚印而已。然而,即使是再不起眼的脚印,于今人,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弹指千载,逝者如斯!今天,许多事情已经悄然改变,而人们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仍然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这一点却依然如故。不同的是,物质文明更发达了,生活的节奏更快了,享受的方式更多了,人们的欲望更强烈了,彼此的竞争也就更激烈了。当人们处在多层面、全方位、长时间、高强度的社会博弈中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如何在多变的社会中保持优质生存并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更是一个大智慧。要解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需要人们回到历史的深处,去采撷中国古人的圆融智慧,学会用具有民族特点的灵动柔巧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当今已经发达到几乎要异化了的生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人和人的争夺。在古代,奴隶主你砍我杀,为的是争夺人口、资源;在现代,国家间你争我夺,为的是争夺金钱、利益;在历代王朝更替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的是争天下、江山。既然人类社会有争斗,就需要人们懂得争斗之道。社会博弈是激烈的,是无情的,是冰冷的。不懂竞争之道,就可能在社会的战场上节节败退,严重时甚至会遭遇厄运。君不见,近代以来的中国,因为最初盲目自大,不善竞争,几于被淘汰球籍;后来扭转心态,学会了竞争,方今崛起为大国,令世界瞩目。推此及彼,要想在人世中纵横驰骋,笑傲博弈场,悠游天地间,也必须研究博弈之道,掌握博弈制胜的规律。只有熟知博弈律,才能在激烈的的竞争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是一面镜子,翻开历史,熟读历史,洞悉历史,自然能从中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触摸到那个神奇的博弈律。这个博弈律,是人们行走江湖、纵横人世的护身法宝,也是千百年来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奇才怪杰努力追寻的东西。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中,透过层层迷雾,穿过千丝万缕的面纱,破解历史的博弈律:

    两人相争,力者胜之

    两力相争,勇者胜之

    两勇相争,智者胜之

    两智相争,德者胜之

    两德相争,道者胜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不争之争,以弱胜强,无敌于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