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美瑞养车成本:必计时日――日时二柱的推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6:06

 

必计时日――日时二柱的推算法

 

2009.07.02

 

 

晨钟暮鼓――古代的时间计量

 

本章取名“必计时日”,出发点是有成语说“不计时日”,意指不计时间的长短,天天在那里埋头工作。我反其意而用之,名“必计时日”,意为日子与时刻对于八字很重要,必须计得清清楚楚才好。从本节开始,将细谈日柱和时柱的计算法。

 

先说日柱。日的天干地支与年的干支相似,也是按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循环往复,不停轮换配对。具体到每日的干与支,最好查《万年历书》。因为日数庞大,各年各月的天数差异也大,有的年份会有公历的“闰日”,和农历的“闰月”,而且又要注意到农历的“节气”之交,用人工计算太繁杂了,稍不留神,极易出错。所以,当大家计算日柱时,最好还是查翻历法专家专门编印好的,完整的万年历书为妙,哪怕你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也离不开历书。其次,就是必须搞清楚日子在哪个时点变换,即前一天与后一天的界线在哪里?我说,就在公历的前一天23点正开始,算入次日子时。当然,这是算八字的时候是这样,别的你可以另用另计。你可以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千年农耕习惯来说日子,以天亮算是新一天的开始。北方的夏天寅时天亮,你就以寅时为准;冬天辰时天亮,就以辰时为准。南方的夏天卯时天亮,就以卯时为准;冬天辰时天亮,你就以辰时为准。当然,你还可以按“国际标准”,以24点正或零点正为准。说好了,大家一律查历书定日柱,并记住23点正换日子,别的可以略去。下面开始述说时刻命柱吧。

 

在细说时刻的命柱之前,大家得首先对古代的时间计量有个了解才好。

 

现时一个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是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洋式的机械钟表传入我们中国,人们将中西两种时点,分别称之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逐渐将“大时”忘淡,而“小时”则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时候,较大的州县城镇多数设有钟鼓楼,有一句形容日子过得平静而淡泊的成语,叫做“晨钟暮鼓”,就是据这钟鼓楼的功能而编出来的。一边是钟楼,正中梁下吊着一口大铜钟,自早晨(即相当于现代的5点正)起,按次数(不按点数)撞钟报时。第一次撞钟为卯时的起始,第二次是辰时,第三次是巳时,第四次是午时,第五次是未时,第六次是申时,第七次是酉时。现在人们在白天里多是说“几点钟”,正是源于此例。另一边是鼓楼,里头架一面大鼓,入暮时分自戌时(即相对于现在的19点正)起击鼓,与白天不一样,以点数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也有夜晚说时间为“几更”的,这是因为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叫做“打更”,这巡夜人又称为“更夫”。据《红楼梦》研究者说,贾宝玉(人物原型就是他曹雪芹)潦倒落魄的时候,也曾干过这行差事。全夜分五个更次,第三更在中间,是子时,所以此时才可以说成是“三更半夜”。另外,在古代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属质的,叫做“金柝(念拓)”。著名的古体民歌 “木兰辞”中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就是说花木兰的军旅生活。话说小花那年,女扮男装替父入兵营从军,在某个寒冷的冬夜里值勤打更。

 

古代计时工具主要有三种,一是“更香”,二是“日晷”,三是“漏”。“更香”其实就是拜神时用来燃点的“香火”中之香(火指蜡烛)。人们根据用途,用来拜神的香,叫做“神香”,用来计时的香,就叫“更香”。因为计时用的香,多为更夫或巡夜人所用,故而称之为“更香”。“更香”多为长条形,而“神香”除了长条形,还有圆盘形的。长条形的燃点时是插在香炉上,大家应该见得多,用得也多。圆盘形的是出家人点用的,“悬吊”在经堂上面来燃点,为的是长时间不用换香。又因为“吊”着点燃的时候,盘香看起来一圈一圈的,下大上小象一座小“塔”,所以又称之作“塔香”。专门用作计时的“更香”制作较精细,香条上画有长长短短的刻线,看燃烧到哪一条刻线来计时。更香有长有短,更夫用的是燃完了一根,就是一个“大时”。夜晚时,当他在自己的“防区”巡了多少圈后,转回来更屋,进去看看燃完了没有,完了续点一根,然后出去再巡时,打梆的点数就增加一个点。人们在家里听见点数,就知到了何时,该睡的就去睡觉;有些特别勤奋的学子在赶功课,或者要多听几个点再睡;又或者有人夜半梦回之时,听到几点了,再睡个“回笼觉”。普通人用香来计时没多少讲究,往往随手就拿一根“神香”来充当,也没个长短的标准,只是随意说“再干一炷香”的功夫吧。按我读过的古小说来估约一下,这“一炷香的功夫”,大约是“半个时辰”左右。古代人们的时间观念远没有现代那样的重视,你说个“大约”也没什么错处。

 

第二种计时工具叫做“日晷”,多为皇家和官方大衙门使用。它象一只大磨盘,盘面向正南方仰斜着放置,盘面的下半部刻有长有短的刻线和符号,中间与“磨盘盘面”垂直立有一根铁棒,以太阳照射在铁棒上,看所日光投射而产生的影子移动位置,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多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民间实际上也经常的用,比如用门前那棵小树或者矮墙的影子,观看其影长影短来,和移到的位置来估约时间,这就是农民们的“土日晷”。

 

第三种计时工具最为“精细”,以滴水来计时,叫做“漏”。是由四只铜造水桶的一组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上一只通下一只,最下面一只最大,大小刚好是上三只的容量,底下面没有小孔,下面的桶里水面竖放一个箭形浮标。用法是,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箭头指向壶身的刻度,以为计时,箭头指到哪条刻线就是几点几刻。开头先把上三只桶装满水,然后把从上面数起的第三只桶底下的小孔打开,开始计时。当最上一只桶滴光了水,说明过了四个时辰,第二只也滴光了水,那就是过了八个时辰,第三只滴光了,最下面的大桶也就满了,这时就是一个昼夜十二个时辰过去了。把大桶的水放掉,再把上三桶装满,从头再来下一个计时周期。

 

一天十二个时辰,全都“刻”在“滴漏”桶身上。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刻以下是“分”,一刻钟又分作三分,一个时辰共有二十四个等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代小时分钟的“分”,而是“字”。是在两个刻度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划,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稻禾,少指稻粒麦粒上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起来用意即是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刻以下的“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把古代的时刻划分,一个“字”正好换算成现代小时的五分钟,也正好等于分针在钟表盘上的十二个数字中,移动了一个字的距离,所以两广讲粤语的人们,把五分钟说成是“一个字”。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到岭南,与中原人长久分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时刻牢记――时柱的地支推算

 

古代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等来表示,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号,以为易记。所选的某动物代某时点,据说是有该动物的活动特点为“根据”,并非“乱来”。如,子鼠――据说此子时为老鼠最为活跃的时候;寅虎――据说此时山中的老虎开始出窝觅食;戌狗――此正是狗们开始上岗值守主人家院的时候;如此等等。时柱“地支”的具体划分如下:

 

子时为鼠,是从上一天的廿三点正到次日的一点前,以廿四点或说“零点”为正点,叫做“子正”,前半个时辰叫做“子初”,之后叫做“子末”。后面说的“某初某末”,也是这样子来分说。这时为“三更”,是批八字时用的新一天之起点,细说起来,是从廿三点正开始,作为前后两天的分界线。若说“三更半夜”的细分,则是以廿四点正为划线,之前叫“上半夜”,之后叫“下半夜”,又叫做“次日凌晨”。以下依次为:

 

丑时为牛,由一点正到三点前,以两点为正点,此时为“四更”。

 

寅时为虎,是从三点正到五点前,以四点为正点,此时曰“五更”,是黎明前最黑暗、最寒冷的时候。

 

卯时为兔,从五点正到七点前,以六点为正点,此时天已大亮,巡夜人不再打更,所以不称“更”,叫做“起卯”,指起床开始着手做新一天的工作。官方人物开始点名公干,所以衙门有“点卯应卯”之说,官长点卯,衙役应卯。

 

辰时为龙,是从七点正到九点前,以八点为正点,此时叫做“早晨”。在广州、港澳等粤语地区,早上的问候语说“早晨”,那个“晨”字并不是这个“辰”,这其实是“顺”字的误听误写。原是说“早顺”二字,意思是“祝你在今天整个‘早'上(注意,这时间范围超出了辰时,是整个早上,从卯时到巳时)的生活和工作一切都‘顺'顺利利”。

 

巳时为蛇,是从九点正到十一点前,以十点为正点。

 

午时为马,是从十一点正到十三点前,以十二点为正点,此时太阳正处于天中,为一天内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古时行斩首刑,多在“午时三刻”的时候开刀,因为此时阳气至盛,犯人的阴魂随着断头的一瞬间里,即时消散,让这十恶不赦之犯,死了连鬼都做不成。

 

未时为羊,是从十三点正到十五点前,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时为猴,是从十五点正到十七点前,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时为鸡,是从十七点正到十九点前,以十八点为正点,此时曰“傍晚”或“黄昏”。

 

戌时为狗,是从十九点正到廿一点前,以二十点为正点;此时为“一更”,又叫做“初更或起更”。

 

亥时为猪,是从廿一点正到廿三点前,以廿二点为正点,此时为“二更”。

 

以上说了一大堆,目的是让大家对我国古代时刻有个较细的了解,是不希望大家测算时刻出现差错。年月日这三个大数好办,日子查历书也不易搞错,而婴儿“落草为人”的时点,则是极易搞错或记错的,尤其是子时出生的人,所以还是多说些为好。

 

还是举个实例来说吧,可能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假设有人问:“如果农历五月初三晚上11:01时出生的人,算是初三还是初四”?

 

上复: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人的时间排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一般人来说,一天的开始由卯时起,此时即将太阳出来了,这与咱中国五千年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适应,一点都没错。而在八字说里,新一天的开始是由子时起的。子时的标准时间是,23:00起到次日凌晨00:59,其中,前一小时为子初,后一小时为子末,00:00为子正。因此,初三晚上11:01出生者,在测命时应计入初四子时。其实,这人哪怕是再早生一秒,是晚上11:00出生,也应该计入次日的子时。这不过是大家约定俗成的计法,或许有人并不同意。占星学有多种流派,说法不一的地方多了。你想数千年的流传,历朝历代的京都所在地各有不同,交子的时刻也就不一。而且,历法也有过多次更变,因此版本不同,说法不一的地方是有的。如,“立春”“小寒”“立冬”等,都曾作过新年的开始。同时,古代的“钟表”比较“粗糙”,皇家和官方(如州府和郡治等)用的是“滴漏”和“日晷(又叫作日规)”。民间一般是看太阳、望月亮、观星星,当需要精确时间之时,才用点燃“更香”来计时,精确到秒也太难为他们了。如果不是子时的其他时辰,万一计错的话,只是时柱不准。若是在子时出生者,计得不准确,则是同时影响了日柱和时柱,八字错了四字,错了一半,那还测个屁。所以,占星界有“命不算子”或“子时不占”之说。若是哪位朋友果真是子时出生,八字当然可以玩,但最好增加求助于其他占算术,如相面,观掌纹等法比较稳妥。

 

天时地利――时柱的天干推算

 

时柱的天干地支算法与月的相似,也是以地支固定,天干要换算,方法一如前面月的天干所作介绍。不同之处是,月之天干由”年”的天干来推算,而时之天干则由“日”的天干来推出;月之天干,起首或开头是配一月(寅月),而时之天干则是配寅时起。以日干推定时干的歌诀与月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把其中的年岁二字改为日即可:

 

甲己之日丙佐首,乙庚之日戊为头,丙辛必定自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戊癸起始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里与年干推月干一样,也有个铁律,“自寅起”(若用别的“自子起”口诀,子丑二时出生的人们所推出时柱之天干,将与我说的不一样,理由在前面第三章“月圆月缺”中说得很明白,请大家一定要回过头去仔细读读,千万不要用错口诀。年月日三柱还可以查万年历书,时柱的天干一定得“点指”推算,一旦用错口诀,前面的努力算是白费了)。头一句“甲己之日丙佐首”,即是凡日之天干为甲与己的,时之天干以丙配寅时,以丁配卯,以下也是按顺序逐个配对,直到配全为止。以后各句分别是,乙与庚为日干的,以戊配寅时起。丙与辛为日干的,以庚配寅时起。丁与壬为日干时,以壬配寅时始。戊癸为日干时,以甲配寅时开始。

 

例如,某男生于某年某月5号(还是多说一次好点,凡生于公历的上旬,此时即将或已经“交节”,要注意这天是否到了或过了,还是未到农历的“节”,以免测错算八字的农历月份数。到了或者过了“节”,算入后一个月,未到“节”,仍属前一个月),上午六点四十五分。查“万年历书”得日柱为壬寅日,时柱的地支是卯。时柱天干的算法是,他的日柱天干是壬字,依推算歌诀“丁壬壬位顺行流”,即以壬配寅时,顺时针方向点指计数,下一个就到卯时,得出他的时柱为“癸卯时”。

 

至此,以上算是八字入门了,大家可以比照着前面所说的方法,用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时,先行测定出支持你安身立命的那“四根柱子”来。必须提醒的是,子时出生的人要特别注意,凡是到了或者过了23点整,在批八字时应该算入次日。例如,某小孩生于某月5号或初五晚上十一点正,批八字时应该是“6号或初六子时”,而过生日开“派对”则可以在“5号”。一般人最易在这地方搞错,所以凡是子丑二时出生的占客,当请人占算八字时,占主一定会反复问了又问,生怕占客搞错日子,因而“坏了名声”。甚至在占算界内有句常说的话,是“子不测命”,那是怕占客说错日子和时辰,随之批不准八字,因而令占主“蒙受不白之冤”。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刻的随机推定法

 

现实中,许多人只知出生的年月日,而不知道出生的具体时刻,或者记得不清楚或不准确。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如果是生于山区农村,那十有八九是“不识时务”的。当年我国普遍地贫穷,广大农村里有钟表的人家嘛,简直是“凤毛麟角”。农民们对时间的判断是“看天”,极易误判。本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年出生的,虽然是生于中等城市,也是个“不识时务”者。记得小时候的邻居们,一条巷子里住着数十户人家,也只有一两家有挂钟或闹钟。大人时不时下令――“阿某,到七婶家看看几点钟”。到了六十年代末,我到农村当知青,周边上百户农家,竟无一家有钟,独咱知青集体户有一只小闹钟。后来,我读了“八字类”线装书,回城时敬问父母,我出生于几时几刻?答曰:我们生了你们六个,只为如何养得你们活而发愁,哪里还记得哪个是几点钟,只记得你是白天出生。所以,本人至今未能以自己为例,认认真真地测验测验“八字说”,实在是一大憾事。为此,我曾就教于指导我读“八字说”的师父。答:

 

一曰,不知时不测命。理由是,测不准,不如不测。一切顺天,一心向善,命再不好,上天一定会眷顾的。

 

二曰,一定要“测着玩”,那只能来个“推定”,但只可用作参考,不会太准确。

 

然后,说出下面的详细推定方法。当然,那是经过我用现代数学加以整理和规范,并自取一名曰“随机推定法”。

 

首先,天干的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分别代表1、2、3、4、5、6、7、8、9、0,十个数字;地支的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分别代表1、2、3、4、5、6、7、8、9、0、1、2。用已知的年月日那六个字,分别按上面的规定的代数进去,成为一组六位数的数字。然后,用一个数去除这六位数的数字,用求出的余数来推定时柱的地支。再由日柱的天干,用前面本章第三节的方法来推出时柱的天干。

 

具体推算方法是:

 

不知生于白天或晚上的,用12去除,计出的得数不用管它,只看余数是多少。按地支的顺序排列,余几就套入地支第几个字,余数为零即没有余数,就是地支最后一个字――亥。

 

若是已知生于白天或晚上的,用6去除,也是只看余数是多少。套法如上,但排序不同,白天的排序是卯辰巳午未申,晚上的排序是酉戌亥子丑寅。特别说明一下,这只是春秋二季,昼夜长短平均时的排法;若是冬夏,则要相应的另排。冬天日短夜长,白天只排辰巳午未,同时相应用4去除;夜晚多排几个,是申酉戌亥子丑寅卯,同时相应用8去除。总之,一定得按季节的昼夜长短来排,相应也用排序的多少个去除。

 

如果所记得的钟点十分地近似,还可以相应地排出两三个时辰,然后就用2或3去除。这么说大家一时半回可能还不明白,还是用例子来说好了。

 

如,某人生于公历1960年9月25日,不知几点钟,也不知“落草为人”的时刻是白天还是晚上。查得三柱六字是“庚子,乙酉,丙辰”,代入数字是,庚=7,子=1,乙=2,酉=0,丙=3,辰=5,六位数是712035,用12去除,得59336余3。地支第三是“寅”,那么就推定此人生于寅时。再按本章第三节说的方法,日柱是丙辰,按歌诀“丙辛必定自庚起”,推算出天干是“庚”,最后推定时柱是“庚寅”。

 

又如果,这人的父母回忆出,是生于晚上,但仍不知几点钟。又知9月25日已是“深秋”,所谓的“晚上”应该是从“酉戌亥子丑寅卯”,有7个时辰。那么,就应该用7去除那712035。得101719余2,这个“晚上”的第二排序是“戌”,就推定这人生于戌时。再按本章第节说的方法,歌诀“丙辛必定自庚起”,推算出天干是“戊”,于是时柱是“戊戌”。

 

再如,不单回忆起是晚上,还记得是“下半夜”。所谓的“下半夜”应该是“丑寅卯”3个时辰之一,那么就用3去除。这时得特别注意,已经“过”了子时,再不是9月25日,而是这个“下半夜”算是进入了次日。相应地,我们也得用9月26日来排这六位数。查得次日的月柱没变,日柱变为“丁巳”,六位数字则是712046。用3去除,得237348余2。这个“下半夜”的第二个时辰是“寅”,那么,这人的出生时刻就推定是“寅”时。再按本章第三节说的方法,这人的日柱是“丁巳”,按歌诀“丁壬壬位顺流行”,推算出天干是“壬”,于是时柱是“壬寅”。

 

再如果这人的父母回忆,不单记得是“下半夜”,还说是“生于3点钟左右”。所谓“左右”,不是丑时,就是寅时。那么,按上法用2去除712046,得356023,除尽了没余数,则这人的“左右”时辰的后一个是“寅”时。再按本章第三节说的方法,这人的日柱是“丁巳”,按歌诀“丁壬壬位顺流行”,推算出天干是“壬”,于是时柱是“壬寅”。

 

还有的人所记不住的时刻,正好跨在两个日子之间,推定的难度会大一点。如某人生于公历1974年12月12号22点到24点之间,记不住具体的时刻,需要推算。在这里,这人不是生于亥,就是生于子,若是生于23点前属12号亥时;但若是生于23点正及以后则是13号子时,需要推算不单是时柱,还包括了日柱。我们可以这样来推定:

 

先把已知的年月查出或算出,再参照上法推定是亥还是子,然后日柱也就出来了。此例的年月是“甲寅和丙子”,相应得1331,除以2,得665,余1,这个记不准的两时辰是“亥或子”,亥排第一位,所以推定这人生于亥时,日柱也相应属于前一天,是12号。查万年历,这个12号的年月日三柱“六字”是“甲寅,丙子,丁亥”。再按本章第三节说的来推算,12号的日柱是“丁亥”,按歌诀“丁壬壬位顺流行”,即由壬配寅起,点指数到亥是“辛”,得出这人的时柱是“辛亥”。最后,推定此人的四柱八字是“甲寅,丙子,丁亥,辛亥”。

 

再加点难度,如果,此人正巧生于跨“月节”的日子和时刻,这个“随机推算法”的执行难度,要比上段说的更大了。例如,此人正巧生于公历1974年12月6号的22点到24点之间,不是亥时就是子时。这天正是“大雪”节的前一天,若是生于23点前,是6号,算入前一个月是“乙亥”;若是生于23点正之后,算入后一个月是“丙子”。这里,用“随机推算”的资料只能有年的干支“甲寅”两个,月柱定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推定,甲寅的代数字是13,除以2得6余1,这个记不住的时辰是“亥或子”,亥时排在第一,所以推定为第一个是亥时。相应的月柱是前一个月即十月――“乙亥”,日柱是前一天,查得是“辛巳”日。按本章第三节说的以日柱的“辛巳”来推算,歌诀说“丙辛必定自庚起”,即由庚配寅起,点指到亥时天干是“己”,所以这人的时柱是“己亥”。最后,此人的八字说“甲寅,乙亥,辛巳,己亥”。此例用来随机推算的资料太少了,只有两个数字,推出的结果“可信度”太低了,连“玩玩”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最好还是不“玩”八字为好,改用咱中国别的玩法,如相面,掌纹之类,反正多了。

 

再举一个绝对的例子。假若此人生于1974年2月3号的22点到24点之间,也同样记不住具体的时刻。这天是“立春”节的前一天,若生于23点前,他属于前一年、前一个月、前一天的亥时,即他的八字是“癸丑年,乙丑月,乙亥日,丁亥时”;若是生于23点正之后,他算入后一年、后一个月、后一天的子时,即他的八字是“甲寅年,丙寅月,丙子日,庚子时”。这里,他连是哪一年生的都定不了,一个数字也没有,也就是说无从着手来“随机推算”,那就绝对地一定得另找别的玩法了。

 

最后,我还得多嘴说说,上面的那些“随机推算法”,只是为了部分朋友们,因为种种原因致使“不识时务”,又想“玩玩八字”而设的法子。我的师父一再对我说过,不论是已知多少个数字,用前边的“随机推算法”来推命,不敢说“准”,一定是只能玩玩,千万不可以当真。 

天时在天――关于经纬”时差”问题

 

在拙文当初在网络的“天涯社区”里发表第一稿,跟贴者众,其中有不少求批八字者,担心时辰不准,把自己出生地的经纬度都一并列上,以为推算与北京的时差。其实,那完全是画蛇添足,实属多此一举。据一般八字推算法,原是有一定之规,完全不必担这时差的心。

 

近年,在下也曾翻翻地摊的各类占算术书,发现个别的书中内容“与时俱进”了,内里多有新式术语。其中,有说经纬时差的,有说节气交换时分秒的,有说指南针的磁场偏角的,甚至个别的书还将八字说与佛道相通。在此,在下不得不多说几句。夫八字者,非佛非道,实属“自然崇拜”和“民间信仰”之类。虚与佛道求通者,自塞门道;硬与现代科学攀亲者,更是信心不足。

 

关于经纬时差和交节分秒,大家想想,当初古代先哲们创立八字说的时候,只知“天圆地方”,何曾得知南北两极与地球磁场的偏角?当初,“钦天监”们穷尽心血脑汁,也只是计得于某日交节,最多也只是算出交节的时辰。而现在有些术书里,竟然用到了现代日历上所标示的“几点几分几秒”交节,那可真是“替古人分忧”得太过了。要知道,五行之类原出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联想,而现代天文学早己观测到不止五大行星,己发现了九大,说不定还会发现十大十二大呢。还有等等,不一而足。我主张,大家要么按古书方术来玩玩、来测算,要么按现代科学说法,完全不要去测算什么四柱八字、阴阳五行和宿命运程之类。

 

我也读过最新的电子版“八字说”,其中有“真太阳时”的说法。这是他们的“与时俱进”,我不反对,也不支持。本人认为,八字说本来就是一种“古董”,理应按“古董”的方法来欣赏和使用。好比咱好不容易翻出一只古董瓷器或玉器,上面有许多“经璺”(读经纹,指瓷器、陶器、玉器身上由时间的原因而自然形成的,象经络样的、不是真裂的裂痕),你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它修复完好,结果这古董也就被你“废”了。古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大地由一只巨大无比的大鳖承托着,老天是一个大圆穹,由九根其巨无比的大柱子支撑着,上面的日月星辰以北极星为轴心,向西北方向旋转。这里大家得注意,不是说绕地球,而是在天面上旋。所以,古人认为“太阳一出照四方”,还认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绝无现代天文学说的“时差”。同时,古人还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那意思是说,天上每一颗星代表着地下的某一个人,即这个人的“本命星”在天上,这颗星的明暗升降,以及与别的大星小星、明星暗星所发生的或冲或凌、或抑或助等等一切情况,都会影响这个人的运程,最终这个星掉下来称为流星,这个人也就死了。这么一说,大家一定会明白了吧,就算地面确有“时差”,当这个人诞生之时,他的“本命星”作为“新星”,同时也在天上的某一个位置中诞生了,高高在上的“本命星”与地面上的“时差”相比较,那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八字说的初创,大约是在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有个叫做“邹衍”的阴阳家,最终将“八字说”基本定形。当时,有效管辖的国土面积很小,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中原”,即现今的西安一带。而周边多属于藩国,为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地,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再远一点的是“化外之区”,且那里人口稀少,八字法并未传达到。那里的人们并不用八字,用的只是他们“部落”巫师们各自创制的各类卜算法,如,烧龟甲察裂纹,斩鸡头观喷血之类。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原”古人创立了八字说,较之于“化外之区”的“土人”,也还真算是“先进文化的先进代表”呢。但是,如果你生当其时,不巧正是那些“原创者”之一,打死也不会、也不可能会考虑到后来的大中华,竟会横跨四个时区,即两个时辰。

 

到了秦汉,大统一的大中华开始形成,国土面积一扩再扩,版图越来越大,这才有了时差问题。请大家注意,即便是有时差,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仍然是“天圆地方”,依然是“天涯共此时”。有史可查,直到乾隆年间,那个皇帝老儿请了一个比利时人做洋先生,时不时地请他到“南书房”讲讲各类自然科学课程,这才得知大地原是个巨大无比的大圆球,但是,这“消息”也并未传达到平民百姓那里。当时,朝廷设一专职“看天官”,叫做“钦天监”,专一观星制时,编印“御制和钦定的皇历”。天下(古时指全国)军民人等统一以此“皇历”为准,不得有误,若有另编胡用者,一律以谋反论罪。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涯共此时”,一个人的出生时辰,无论在何处“落草为人”,全都以京都的时辰计。即是说,一个臣民宣誓效忠于哪一个皇帝,无论其生于何地,他的出生时辰一律以皇帝居住的首都时间为准。现代没有皇帝了,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个最高权力机关设在北京,那么就以北京时间为时辰的基准点。说绝了,如果某华侨有了孩子,也想推算这小家伙的八字,不论他生于英美,还是南洋,全都得以北京时间为准。所以,我读的古版“八字说”中说,以“王城”的时辰为准。我则主张以北京时间为基准,而不管这人生于何处。即如今天的华侨孩子,只要他用咱中国自家的八字说,也应以北京时间作准。

 

再举一个更绝对的例子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国门一开再开,人们与外国人交往越来越方便和自由。天上的神们和咱地球人一样,胡须飘逸又好酒贪杯的月下老人,与光着个胖嘟嘟的屁股,整天把玩弓箭的丘比特也成了“忘年交”。这一老一幼时不时也开开峰会,议论着策划着搞个什么常设机构才好,或者叫做“月宫星座合作组织”,或者叫做“天际箭绳总协定”之类吧,总之是信息交流,互通有无。于是,华洋之间的互通婚配时有出现。前些日子,有位姑娘在网上读了本文的第一稿,想找我,也不敢公开跟贴,只在QQ里找。原来,她的未来相公是个德国人,同在南京做事,两人情到浓时,想来个华洋混血家庭。可咱中国姑娘有点传统,读了我的拙稿,也想玩玩八字“合婚”。八字合婚本无问题,只是两个问题必须先行解决,一是洋人能不能算咱中国的八字?二是出生时辰以哪个为准?

 

华洋八字合婚,首先,华洋二人可以在中外之间选用一种测算法,不可各自来一种。咱们的是八字或其他方法,洋人的有星座或花运之类。其次,这洋人不能直接套用中国的八字,得有所“处理”。

 

头一个问题好办,华姑娘说,洋相公是个德国人,生于慕尼黑,从未信教。我说,那就请他在佛道儒三者选一样,作为昄依咱中国的必备条件。咱中华有全世界最大的包容性,只要外人皈依,可以使用中国的阴阳五行八字。那洋相公说,他还是比较倾向于佛,愿意按中国的八字合一合婚。后一个问题需要作些“处理”。先把洋相公的出生年月日换算成咱中国的农历,然后把德国的时间加七小时,换成咱中国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