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智档位使用方法图片:正视历史教育面对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06:02
 【历史是回到过去的隧道,也是通向未来的虹桥。学好历史,是修身之基,亦是前行之本。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历史本应是丰满而有趣的,但在现实中,作为教学科目的历史却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青少年乐于开卷读史、理性待史,各方皆有话说。】

 【冷眼观察】

  历史是你我曾经站过的地方  

  ■顾雪林

  当下文坛上有一些书对于解说历史颇有些“大无畏”的姿态,指摘“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似乎要先给历史一个下马威,然后就可以大胆戏说历史。书里谈得精彩热闹,也许读者看得很开心,但那是历史吗?

  还有些拍得非常精彩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剧中把皇帝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把皇帝和心腹大臣的密室谈话演绎得惊心动魄。这些情节让人一看就是编剧编造的,试问,当时皇帝的心理活动和那些密室谈话,编剧怎么可能知道?

  这些东西,可以称之为小说,或称之为电视剧故事,但绝不是历史。顶多,是依托历史编出来的故事。

  其实历史并不神秘,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你和我曾经站过的地方,每个人都参与历史的创造。当然,被史书记录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史书上的历史,在过去,有“日记”,在今天,有网络、博客和微博,普通人也在记录着自己的历史。

  有人说,正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这话有一定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才需要后人去揭开它的面纱。历史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它的真相。什么是历史真相?这让无数历史探寻者从少年努力至白头。

  历史最让人困惑的,也正是它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找到,因为相关的历史材料有时候太少,让人无从求证。按说,无数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无数历史谜团,应当很能激起青少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在现实中,学生在学校里往往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学习历史,往往要背诵一大堆历史年代简表,让许多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这些朝代简表的学习结果往往是:背了、考了、忘了。

  历史年代简表当然非常重要,年代是历史的骨骼,但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则是历史的筋肉,讲述历史故事,也许更能让学生记住那些遥远的历史年代。一部《三国演义》小说,让无数人记住了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没有多少人能记住魏蜀吴三国建立和消亡的年代。也许学生记不住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近300多年的历史年代简表,但许多人还是记住了淝水之战,记住了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记住了法显佛国取经,记住了祖冲之的圆周率,记住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和贾思勰编的农书,记住了千古传诵的《木兰辞》。

  历史年代是有文字记载的产物。其实,当年代久远时,人们的年代记忆是模糊的。人们能流传下黄帝和蚩尤大战,但说不清是哪年哪月;人们能流传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但说不清大禹是何年何月过的家门;老子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但他何时出的关?出关以后到哪去了?他死于何时?这些都不为人知。我们往往记不住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记住那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

  学生最爱听故事,给学生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故事,是引导他们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之一。先不要急着让学生背诵那些枯燥的历史年代简表,先从讲历史故事开始,当学生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后,他们自然会去记忆那些复杂的历史年代。

  在历史考试中,与其考年代简表,不如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讲述他们心中的历史故事。历史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同一个历史故事,学生时代读是一种感受,成年以后读又是一种感受,老年时读感受又不一样。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先给学生拿出这面镜子,让他们照照自己,而不是急于让他们记住镜子的生产年代。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在课堂上,人的一生都要受到历史的影响。

  我们看过去的人是历史人物,将来的人看我们也是历史人物。历史有保家卫国的壮怀激烈,也有断壁残垣的硝烟滚滚;历史有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也有饮马寒江的无限感慨。历史是一轮明月,也是亘古情思;历史是一首百感交集的诗,也是一杯五味杂陈的酒;历史不因我们而驻足,也不因我们而改变,更不惧我们的千古评说。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走进博物馆】

  少年儿童应知史明志

    ■齐吉祥

  从事博物馆讲解和教育活动的50个春秋中,我接触了大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的少儿观众,向他们讲述、普及了一些中国历史和文物的知识。这期间,经常被少儿观众那种渴求知识的目光和兴趣感染,也曾因某些少儿观众对历史故事的熟知而高兴,当然也对种种造成少年儿童远离历史和曲解历史的事情感到非常困惑,现就多年来的一些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少年儿童需要历史和文物知识

  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在思想品德上要夯实做人的基础,而蕴含在历史和文物中的光辉思想,正是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源泉。首先是要懂得爱国,爱国的前提是知国,只有当人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杰出的人物时,才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去年秋天,我在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厅给几位中学时代的老同学讲解时,一些小学生也凑了过来。我重点讲了铜绿山古矿井的开采、洛阳桥的建造、苏颂发明的天文钟、明代的针灸铜人、清代的织锦机等科学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身边的两个小男生一再感叹“咱们中国真伟大”。

  除爱国主义外,诸如民族气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均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教育也能培养儿童这些方面的素养,并且能够具体生动地进行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健康的心理。

  少年儿童喜欢历史和文物知识

  少儿们喜欢历史、文物知识,是由他们率真的天性决定的。他们对富有感情色彩、情节曲折生动的人和事以及色彩漂亮、形状美观的物品格外感兴趣,而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各种精彩的故事,以及那些精美的文物,正具备这些特征。

  我的经历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在讲解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一张张透着兴奋的脸庞,一只只争相发言时高举的小手,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对历史的热爱。近几年,我多次给名为“励志成长假日训练营”的营员讲解“知北京、爱北京”,以及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和天安门等文物古迹,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有几次是在营员们坐了一夜火车,还很困倦的情况下讲的,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的倦意逐渐消退,特别是纠正了他们的一些错误认识,如故宫的房屋不是9999间半,明清皇帝上早朝不是电视剧中那种戏说的仪式,上朝的地点也不在太和殿等。当时气氛极为活跃,营员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盼望历史兴趣小组现身校园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一些影视节目的戏说扭曲了历史的真实和文物的价值,使少儿阶段本应得到的历史、文物知识打了折扣。为了少儿的健康成长,应该对少儿加大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的力度,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是各级教育部门应切实在素质教育上下工夫,让儿童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一些学习历史、文物知识的平台。如今随处可见针对少儿的乐器、外语、美术方面的各种名目的学习班,但很少有历史、文物方面的普及班。最近几年由于“国学”热,有了一些学国学的少儿学员,多少算是和历史沾了点边吧。希望不久的将来,历史兴趣小组、历史园地能重现校园。

  其次是出版部门应多组织、出版一些让少儿们喜欢的历史、文物类的书籍。目前确有一些打着少儿读物招牌的历史类书籍,内容上其实是成人版缩写,语言上也是说成人话,孩子们把这种书买回家,翻几页,觉得乏味,就放下了,不会再读。给少儿的读物不好写,历史、文物类的更难写,但难并不等于不可为,关键是要肯下工夫。

  再次是与历史、文物相关的部门,如历史研究所、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应在专门针对少年儿童方面投入力量。这些部门有的很少涉及针对少儿的内容,有的虽经常接待少儿观众,但力量薄弱,常常流于形式。这些部门只要适当转变观念,增强对少儿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就不难开展向少儿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的各项教育活动,如历史故事会、文物故事会、历史知识流动展、知识竞赛等。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对少儿的历史学习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实质性的投入,必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有益的影响。

  (作者系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

  【学生观点】

  学习历史应该从小学开始

  ■李鼎东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我国不少伟人都是以史为鉴才走向成功的,足见历史之重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兴替对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身为中国人,不可忘本。美国小学生就已经写出有关其他国家历史的文章了,而在我国,小学阶段是不开设历史课的。我认为,学习历史应该从小学开始。

  有人可能会担心:历史年代久远,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枯燥冗长,小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久之有厌学之心。其实,只要教之有方,小学生也会喜欢上历史。

  大概在我两岁时,每天睡前总是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则用历史故事哄我入眠,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桃园三结义、周郎顾曲……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典故在父亲浑厚的嗓音中跃出。我只听得忘我,全然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与蒙恬驰骋北疆……父亲说评书般的启蒙教育,让我对历史的浓郁兴趣油然而生。之后,待我稍稍识一些字,便开始自己看史书,几近如饥似渴的地步。

  其实,即使没有如我父亲一般的启蒙教育,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也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的,譬如一些语言诙谐风趣的历史读物,就让我的几个原本不喜欢历史的同学爱不释手。

  课堂教育自然也要有趣通俗,绝不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枯燥的历史年份和事件,而是要让学生融入其中。我们让小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只看故事,更不能只是为了有趣,更多的是要深入其中,去体会和思考,并得到启发。

  譬如我读三国时期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话表面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实则是在试诸葛亮之心。若他答应,刘备会在临死之前给儿子扫除障碍。诸葛亮则巧妙应对:“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遂放心去了。这简短的对话实则体现了两人绝佳的政治手腕。身为君王是绝对忌惮手下能力强的臣子的,刘备深知天下还有曹魏和孙权两个大敌,不敢行卸磨杀驴之事,所以方有此试探。刘备不单试了诸葛亮之心,还在朝中安插了李严等人防备诸葛亮独揽大权。但诸葛亮手段高明,在刘备死后迅速铲除异己,独揽朝政,使后主刘阿斗窝在深宫里无所作为。

  这些内容都应该是在学习中慢慢体会的,而不是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个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历史有多面性,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不能仅仅因为看了一本书籍就对一件事妄下定论。好比我一开始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关羽的义薄云天,刘备的宽厚仁义,曹操的奸诈多疑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由将其视为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待我读了更多的书,便对《三国演义》有了怀疑——刘备虚伪,孔明虚假……接着再看《三国志》,就对《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不以为然了。

  我们还要让小学生知道,不能仅仅因为喜欢一个时代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人物和故事,就一味去追捧那个时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思考。众所周知,三国时代诸侯纷争,烽烟四起。再往前追溯几百年,战国亦是如此。同样是乱世,三国时期人口不足800万,而战国末年人口就超过2000万;三国时期诸侯视百姓如草芥,大大小小的战争肆虐各地,“人吃人”现象屡见不鲜,实可谓“白骨露於野”、“生民百遗一”,而战国虽也是兵戈连连,但大国内部相对平稳,国君对人口也较为重视,百姓数量自然不少;三国时期群雄相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化兴盛。两者相较之下,结果不言而喻。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总而言之,我认为学史对我国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教学方式适宜,小学生也一定能了解历史,了解兴衰,并以此为鉴,开创未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学生)

  【一线教师】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张静

  一次对几千名初中学生的调查中,让学生对所学的十几门课程按感兴趣程度排序,结果历史课排到了倒数第二。为什么历史成为学生很不喜欢的一门课程?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长辈讲述、参观博物馆、读书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课堂学习无疑是最主要的渠道。然而,目前这个重要渠道真正能发挥的作用却不容乐观。

  作为历史教师和教研员,我曾多次对中学历史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呈递减状态,年级越高,学习兴趣越低,他们喜欢读历史课外书,而不愿意读历史教科书。为什么现在不少大学生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被人笑称“历史白痴”?为什么很多年轻人的历史兴趣是走出学校后“自学成才”的?是学校历史教学出了问题,还是学生自己出了问题?这些疑问萦绕在很多人心头。

  分析起来,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中历史课的地位、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师的教学以及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等,都可能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就如何加强学生的历史教育,我主要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改变对历史的传统认识,建构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概括起来有两种认识:一种普遍认为“历史”即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认为“历史”除了指过去发生的事情之外,还指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即对过去事情的研究、描述和解释。受第一种解释的影响,历史变成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一直在接受这些知识的灌输,历史只是固定的“正确答案”,学生难以形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便会感觉这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应改变对历史的传统认识,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建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编好历史教科书。一方面应借鉴我国自身的经验,比如上个世纪的几部精心撰写的历史教科书,如张荫麟的《中国史纲》、陈衡哲的《西洋史》等;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历史教科书的经验,如美国的《世界历史》,不仅仅是教本,还是学本,在材料的选择上注意有的放矢,可读性强。

  让历史“活”起来。我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学习方式有“老师生动讲述历史”、“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编演历史剧”、“问题探究”、“编历史小报”等。这个结果与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凯瑟琳市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学生倾向于在活动中学习历史。加拿大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运用历史漫画探究、开展历史讨论与辩论、设计历史粘贴画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探究历史。我们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对于中国近代史内容,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查找相关材料,选择某一历史人物写出传记,或者依照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阶段,把自己融进历史中,感受历史的变迁。结果表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写出了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传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还包括去博物馆、历史遗址参观。发挥社会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为多国教育所重视。在渥太华的世界文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经常有一队队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之后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讨论。近年来,我国很多历史教师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结合所学内容在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博物馆中模拟考古、在中华世纪坛参观世界文明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古代科学成就模型前现场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学习能力。

  以评促学。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这几年进行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学习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学习困难等进行调查;在学习过程中设计表现性活动,诸如史料研习、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观察学生表现,重视过程评价;在纸笔测验中注意新情境的创设,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如何应对历史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这一挑战,积极参与研讨与实践,发挥集体智慧,为改善历史教育作出努力。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