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智养车成本:现代人精神栖息需要的一个物理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0:38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需要一个第三空间来调剂和装点平淡平凡的自我。

人的空间分为生活于其中的物理空间、安身立命的社会空间、容纳心绪的心理空间。任何一个空间,都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与社会整体构建模式存在同构性。对物理空间的追逐,须以财富的获得为基础;对社会空间的获取,则以身份的提升为标志;对心理空间的获得,与前两者关系密切,同时又具有独立性。

人具有社会性。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这里的所谓“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指由个人关系结的团体,如“Q群”、“圈友”和“死党”等。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庄重矜持而不与人争执,团结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圈子化生存,空间化思考,大概是现代社会复杂人际生态的一种描述,或可以简单理解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圈子空间可大可小,男女之交、女女之交、摄友之交、酒肉之交、莫逆之交、平淡之交、爱情之交……每个人拥有的圈子不同,但基本都上大体相似:非功利的朋友圈。根据孟德斯鸠人有自然四大规律的见解,很容易理解圈子的含义,那第三空间也有半个价值观的份量。 灵魂住在身体里,灵魂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人上一百,五颜六色”的纵横杂乱的关系都归于第三空间之中。人们在第三空间寻求安慰,在派对、旅途、网络、休闲场所、虚拟世界以及博客空间、QQ空间中,疏离了旧的人际关系、旧的圈子和旧的活动空间,也拉出了新的社交纽带、新的趣味和义。个体生存状态简单,团体化成为了必然。当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生活目的,类似社会背景、婚爱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的时候,“圈友”空间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家庭是人的第一空间,是生活之所;职场是人的第二空间,是工作之所;人还有第三空间,是精神栖息之所。第三空间只属于自己,不一定是家之所在,它是现代人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是容纳个性、品味、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来调剂和分配不甘平淡的自我,所有的纵横杂乱的世俗关系都归属于第三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只留给自己。比如:雪山、草地、湖泊、海洋、酒馆、博客、Q群……市场经济中需要休整、放松、思考、娱乐、交际——人的“第三空间”于是诞生。 

    第三空间有两种,一种是物理距离,一种是精神距离。平时工作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发现男性似乎更看重物理空间,觉得有了物理空间之后就有了精神空间,而女性则相反,觉得属于自己的片刻的心灵思考和宁静更重要。一个人只有思想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的,眼睛闭起来,你想像现在自己到普吉岛了,你就真的到普吉岛了。这就是为什么博客空间、QQ空间女性比例远远大于男性的“心理诱因”。    第三空间无形中成了家庭和家族结构的替代品。如果前两个空间具有价值观的意义,那第三空间也有半个价值观的份量。灵魂住在身体里,灵魂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人们在第三空间寻求安慰,在派对、旅途、网络、休闲场所、虚拟世界以及博客空间、QQ空间中,疏离了旧的人际关系、旧的圈子和旧的活动空间,也拉出了新的社交纽带、新的趣味和新的追求。     孔子指出了君子的交友之道,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交友要慎重,要有所选择。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实守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谄媚事上、拍马逢迎的人交友,与两面三刀、玩弄阴谋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些忠告,对于当今社会的“圈友”,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第三空间是人的精神乌托邦与救赎之路。    锁闭在狭小、光鲜的都市空间中的人们,由于整日沉溺于使神经处于高度亢奋、直至晕眩的欲望的争逐中,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幻觉,以为自身所处的高度人工化的水泥钢筋森林是世界的全部,他们无暇也缺乏兴趣观望都市边界线以外的风景。在繁华似锦的都市畛域之外,是连绵不断的乡村;与此相比,灯红酒绿的都市仿佛只是辽远的田野中绽放的一排殷红的罂粟花,它们在微风中塞搴的摇曳倒像是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的阵阵喘息。               第三空间是属于自己、又不一定称之为家的所在,它是都市现代人居住的一次物质升级和精神备份,它是容纳个性、品质、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温室,它是货真价实的差异化生存状态。个人空间长短不一,并不需要一个月,一年,有时静静的一个小时,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复,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看喜欢看的DVD,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博客文章……有了这样的空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20分钟,但都是留给自己的。            儒家一直把朋友看作是人伦关系的重要一伦,这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圈友”不像父子、兄弟、夫妇等人伦关系,它既无血缘,  可能也无同乡同学同宗之谊,甚至连地位或身份都完全不同,不仅能自由选择,而且是完全平等的。在儒家看来,这种人伦关系只有依靠诚信和情感才能维持。“圈友”看重的是“志同道合”“情趣相同”,一旦成了朋友,讲究的是“推心置腹”。“友道”不仅被知识分子视为一种大道。圈友”也同样如此。多把朋友间的义气和情感,视为心灵的一种力量和寄托。   “圈友”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呢?孔子是有认知的,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就是重视友道与合群,但轻视朋党的党同伐异。在这个精神栖息之所里,“圈友”们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或加深互相感情,谈情说爱,或思考人生、交流心得,陶冶各自的情操。    那么,各种博友、各种Q群和各种爱好群体与因志趣相投组织成的松散结构构建的安全空间是不是第三空间?我想,应该是。          最早的“第三空间”        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中国人最早的第三空间,其中,最典型的江湖空间之一就是酒馆。《射雕英雄传》把第一个摄人心魄的场景安排为江南七怪和丘处机在酒楼上打斗,实在是深谙中国文化之脉搏;张艺谋弄个赵国的书法馆安排《英雄》,其实是没边儿的事。         酒吧、咖啡馆      老外们早期的第三空间分两大类:一是美国殖民和开拓时期的酒吧,赶大车的美国佬一脸胡碴酷酷地走进来,早有地痞准备寻衅滋事,而美丽的姑娘裙裾飞扬眼波流转,一番鸡飞狗跳的打斗后,美国性格已经烙在大家的心中。二是西欧、尤其是巴黎、伦敦的沙龙、咖啡馆,大家容易记住其中的男欢女爱,比如李斯特与乔治桑,其实,当时的沙龙是知识分子们酝酿杰作、构思政见、形成舆论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