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思域开多少去保养:中国近代的牛人们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08:17
    张学良和杜月笙关系不错。
有一次张学良到上海,杜月笙为了显示自己在上海能罩得住,就给了张学良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颇有底气的对张说,在上海无论遇到什么麻烦,打电话给他,他都能摆平。
   但是杜月笙向张学良说完这些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遇到王亚樵你要小心。
   可见像杜月笙这样,在上海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大佬,对这个叫王亚樵的也畏惧三分。
   看看王亚樵的策划的暗杀行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人可怕的能量:
    炸死侵华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当这些小鬼子在中国的领土上庆祝自己的胜利,耻笑中国人的软弱无能可欺时,轰得一声,就让这些志得意满的日本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让他们回姥姥家了。
   在庐山刺杀蒋介石。只可惜刺客的业务素质太差,没有等到蒋介石走的再近些,就胡乱开枪,结果蒋毫发无伤,有惊无险的躲过一劫。要是刺客有出色狙击手的素质,中国的近代史恐怕要改写了。蒋介石的命真是够大的,在1925年的一天,蒋在共产党人陈赓的背上逃命成功,这次他又在刺客拙劣的枪法下侥幸逃生。并且在这两次关键的逃命过程中,除了精神上受到些惊吓外,并没在他的肉体上留下什么严重的创伤。
   命运总是很诡异,谁能想到蒋介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生命是被他的部下提前结束了。
   就是蒋在撤退到台湾后,某天,自己的汽车和迎面而来的一辆军车结结实实的撞在一起。这次车祸是蒋介石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蒋的还算不错的身体就彻底的垮了,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刺杀汪精卫。这次汪精卫没有蒋介石幸运。据在现场的目击人张学良说,这次刺客孙凤鸣杀手素质堪比荆轲,异常冷静的开了三枪,枪枪毙命。第一枪准备打汪的后心,由于汪转身,这一枪打在汪的胳膊上。另外两枪分别打在腰上,头上。虽然这次刺杀没能把大汉奸立即干掉,但是正是这次刺杀中留在汪精卫肋骨里的毒子弹,使这个民族败类在十年后病发而死。这次刺杀若干年后,蒋介石派军统特务在越南河内刺杀汪精卫,但只是错杀了汪的贴身侍卫。汪精卫的身上没有留下一颗军统特务的子弹。
   刺杀宋子文。我总感到王亚樵这帮人的勇气和胆量可嘉,但是专业素质却不敢恭维。不是枪法不准,就是枪法准时,却打在不该打得人身上。
   这次刺杀宋子文,就是刺客的的枪法很准,却打在了宋子文同学兼秘书唐腴胪的身上。唐是宋子文的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回国后当了宋的秘书。
   唐腴胪的妹妹现在还健在,老太太居住在上海,人到老年却还是依旧风度翩翩的跳舞。年龄和美妙的舞姿的反差,时常会引来境外媒体的采访。从老人不凡的气质里,我们隐约能感到唐家的当年煊赫的家庭背景。
   这就是所谓的乱世,不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个瘦瘦小小的,戴着一副眼睛的王亚樵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为什么能凝聚那么多人为他卖命?他不高兴时敢跳上桌子,掌掴当时的上海市的警察总长,而总长挨完巴掌后却还得满脸陪笑。
   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讲个故事。
   一个古代的名将,非常属于带兵,与兵士们同吃同住。一天看到一个伤兵,
  伤口溃烂流脓,非常痛苦。这个将军就俯下身子,用自己的嘴替这个士兵吸脓。这一幕恰巧被这个士兵的母亲看到了,老太太伤心的大哭起来。
   旁边的人有些奇怪的问老太太哭得为何如此伤心,老太太回答:我恐怕要失去这个儿子了,因为我丈夫受伤时,这个将军也为他用嘴吸过脓,结果丈夫为了报答将军的恩情就战死在沙场上了。
   这就是驭人之术。
   这个王亚樵也是深谙此道的人。
  他的部下死后,家属所有的用度开销,他都安排的无微不至。所以他的部下都没有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他还好像有种特殊的气场和手段,能让部下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比如那个刺杀汪精卫的孙凤鸣。据说行动的头天晚上,王亚樵就把自己的老婆让孙睡了。
   
 {二}够狠!!!!!
    人面对死亡时经常用两种东西麻醉自己―――酒和女人。
    经常看到很多这类似曾相识的故事:在旧军队里。将要对强奸犯实行死刑时,为了显得比较人道,在行刑的头天晚上,往往给犯人找个妓女,陪他这最后一夜。
    或者躺在担架上那些垂死的年轻的士兵,往往最后的愿望就是让旁边站着的小护士吻一下。女人的怀抱和温柔,对男人有种天然的镇定作用。
    那个年轻时,曾经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头一天晚上,他的爱慕者陈璧君,也把身体献给了汪。
    
    孙凤鸣也对得起王亚樵。
    孙凤鸣在中弹被俘后,被送到医院。
    医生对孙说:你恐怕熬不过明天了。
    孙答:死就死吧。
    医生又说:家里还有什么人吗,我们通知你家人给你收尸。
    孙答:家里没人,就我一个,死了喂狗,不用收尸。
    够绝决。这种狠劲比起日本的武士道,也毫不逊色。
    这种狠劲成了王亚樵这个叫斧头帮的团队的特色,而这种特色能使所有的人都毛骨悚然。在上海和王亚樵有过节的人,每天都惴惴不安生活在恐惧之中。
    难怪上海滩的另一位黑社会老大黄金荣对部下说:以后你们遇到斧头帮的人都要躲着走,他们都不要命,我们惹不起。
    难怪王亚樵敢敲诈杜月笙,一张嘴就是十万。而杜月笙只得乖乖的拿出来。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真理。
    
  西方有句谚语: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翻开人类所有的斗争史,你会发现什么无间道,反间计,借刀杀人等等,这些从对方内部下手的办法有神奇的效果。
    在你身边的敌人,或者曾经在你身边过的敌人是最可怕的敌人。因为他了解你的一切,饮食起居,脾气禀性,社交网络••••••。
    阿拉法特躲避暗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千万不要生活特别有规律。一个被暗杀的对象,生活越有规律,那他离自己的坟墓就越近。
    即使睡觉,一夜也要没规律的换几个房间。就像萨达姆一样。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了解你的敌人。
    王亚樵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敌人。
    这个敌人就是他曾经的学生——戴笠。
   戴笠是什么人?虽然很多书上说他是什么“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杀人魔王”,其实用两个字,就可以准确概括他的身份和特性,那就是――酷吏。
   如果做精神分析,中国的这些酷吏都是施虐狂。
   用最残酷的,最狠毒,最惨无人道的方法来折磨人和摧残人的肉体。而犯人的尖叫和哀嚎能使他们感到快感。
   唐朝的武则天,明朝的锦衣卫••••••这些都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可怕的酷吏们,落在他们的手里,就是落在了人间地狱里,生不如死。
   但是酷吏并不是谁都能当的了。尤其是魔鬼级的。他首先需要过人的,甚至是变态的心里素质。
   据说戴笠能把刚刚杀完的死尸,往床地下一塞,然后倒头呼呼大睡。
   从戴笠的狠毒与阴险上,不能不说多少能看到王亚樵的影子。
  戴笠这个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学生。没有像他的诸多校友们,成为军事方面的一代名将,而是成了一个颇有破坏力的特务头子。这里面肯定也有王亚樵的“功劳。”
   王亚樵的可怕使蒋介石惴惴不安。他决定要除掉他。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戴笠的身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话不幸在王亚樵和戴笠的身上应验了。
   王亚樵也许没想到,他曾经无数的艰险,凭着他的机智敏感都全身而退,但是他最终会栽倒他自己学生的手里
     {四}人类是智慧的动物,所以人类之间相互的争斗与搏杀,不单单是体力劳动,而更多的是脑力劳动。
    制造各种武器,运用各种计谋,什么三十六计,兵法韬略,战略,战术。这些都离不开智力。
    在各种动物的群体里,都是年轻,最能打斗,最有体力的那只动物作为首领。比如什么狼王,猴王什么的。
    但是这条规律在人类的群体里不适用。
    在成熟的人类社会里,做首领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慧。
    所以经常能杀别人,而不被别人所杀死的人都是很有头脑的人。智慧不足的一介武夫很难成大器。这是历史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亚樵,戴笠这些经常杀人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
    虽然这样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
    王亚樵和戴笠有很多共同之处。
    超乎常人的机敏,凶狠,深谙人内心的各种弱点;善于结交巴结各种对自己有用的人;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
    这些素质使他们成为暗杀战线的高手。
    但是在当年的上海,还有一个人,这种地下工作的业务能力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
    这个人我们大家也许并不太陌生。
    他就是陈赓。
     抗战期间,蒋介石在重庆举办第一届党政训练班,蒋亲自主持,还对学员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他亲自拟就的,其中有一题是问大家: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
    我想把蒋的这个问题再引申一步,使它具体一点: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包括在特工方面。
    戴笠没能抓到陈赓,因为陈在上海所营造的社交网络已深入到国民党的内部高层。
    在国民党的高层里有自己的线人。
    看看两人的资历对比,就会明白陈赓的各方面的素质为何不在戴笠之下。
    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且陈在校期间是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所谓“三杰”就是各方面最为突出的三个人。
    这三个人都和蒋介石很有关系。
    三杰之一: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做过蒋介石的侍从秘书。蒋介石对这位本家“视之如手足”。对此人的能力很是器重。
    三杰之二:贺衷寒,是蒋介石的死硬追随者,一直跟蒋到台湾。是蒋介石黄埔嫡系中的一名得力干将。
    三杰之三:陈赓,也是三杰中名气最大的一位。1925年,曾救过蒋介石的命。是蒋的救命恩人。
    三者排名不分前后。
    而戴笠是是1926年才进的黄埔。也是在这一年,陈赓已经从黄埔军校毕业,然后进入苏联开始接受秘密工作方面的系统培训。
    当时陈赓和周恩来在上海共同负责“中央特科”。
    
  
  
      巧合的是,陈赓和戴笠这两个脾气秉性截然不同的人,在同一年开始了各自的特工生涯。
    这一年是1928年。
    这一年,戴笠32岁,而陈赓只有25岁。
    秘密工作是一个对情商和智商都要求很高的行业。
    胆大心细,缺一不可。
    戴没有受过系统的特工训练。但是他这方面的能力却非同寻常。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这除了戴笠本身的素质外,不可否认王亚樵对他的影响。
    戴笠就亲口说过,王亚樵是一个很有政治魅力的人,对下属极好,而戴原来对自己的下属很冷淡,但受到王亚樵的影响后,就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下属的态度。
    还有一件事对戴笠的刺激挺大。
    一次戴笠知道王亚樵在香港后,准备到港缉拿他。
    因为王亚樵的耳目眼线很多,戴笠为了保密,就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到港,而是和几个随从秘密进港。
    但是王亚樵活动能量真是厉害,他竟然和香港警察总长关系也很不错。
    戴笠一进港,王亚樵就得到了消息。然后通知香港警方。
    而香港警方对于戴笠屡次进入香港,擅自抓人的行为早就不满,这次恰好能出口恶气。
    某天,在香港街头的戴笠依靠着职业敏感,察觉到好像被警方跟踪了。在这紧要的关头,他仍旧没有忘记迅速的和随从交换手提箱。
    因为他拎着的手提箱里,有无声手枪,子弹等刺杀王亚樵用的武器。而在香港,擅自带武器入境是违法的。
    可是还是太晚了。
    香港警方把戴笠还有随从关了起来。
    知道国民政府出面,戴笠才被放了出来。
    鱼没吃着,还弄了一身腥。
    戴笠在感到屈辱的同时,还有莫名的憋屈。
    老师王亚樵又给他上了一课----多个朋友多条路。要想有效的躲避追杀,强大有效的社交网络是必不可少的。
    你的社交网络就是你的眼和耳朵,有时也是有效的逃避危险的避风港。
    
     
  王亚樵我们可以称他为“暗杀行业的职业自由人”,他不隶属于任何党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什么主义。
    虽然他早年追随过孙中山。
    王更多意义上是:江湖上的一个活动能量非常巨大的杀手。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王亚樵还杀了徐国梁----淞沪警察厅厅长,一个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好官。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王亚樵仅靠自己的力量,就有如此大的能量。可见这个人在某方面的过人之处。
    这种暗杀与被暗杀的工作,就像在悬崖边上行走,或者就像走钢丝,要用上你全部的心智和能量,小心翼翼,而又充满勇气的向前走,有时哪怕是一丝的恐惧和慌张往往能使你丧命。
    真不是人干的活。但真有人干。
     我们再看一下同时和戴笠步入情报工作的陈赓,就会感到在陈在秘密工作的素质确实比戴笠略胜一筹。先看一份介绍陈赓在中央特科期间的活动资料:
    陈赓一进入特科,就开展了训练
    训练项目包括:
    熟悉上海各街道里弄的名称、路线和居民住宅情况。
    熟悉警察、宪兵、特务机关和流氓帮会的情况。
    学习化装术、监视,学习猜破敌人密码,用隐显墨水写密函,被捕后打开自己的镣铐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枪法训练,心思缜密的陈赓安排租船,到长江口入海学习枪法。
    陈赓会说几种方言,能根据身份变换形象,有时西装革履,像租界的洋行买办;有时长袍马褂,礼帽缎鞋,扮作巨商。
    他常用的化名是王庸。
    “王庸先生”个性风趣亲和,交游广阔,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警察局、党部,巡捕房的探目、包打听,乃至上海各帮会地痞均有往来。
    
     到底情报科有多少耳目,多少工作人员?
    谁也说不清楚。甚至包括后来叛变的陈赓的上级顾顺章。也不能说清楚。
    顾顺章被捕后,为国民党画出的示意图上,中间的圆圈写着“侦探科长陈赓”,向周围辐射的许多小圆圈,分别写着“某通讯社记者”、“上海警备部某女侦探”、“青帮流氓杨安清”、“日本翻译”、“高丽人”等许多联络人,这些人又再辐射更多联系人。
    除了上海和南京,还有香港、满洲的中共情报团,有些具体姓名连顾顺章也不知道。
    但顾顺章向国民党供出:
    “中央特科对于全国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方面得来的消息非常敏捷而有价值。尤其是如要破坏他们的机关,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因为每天编有一种叫《敏捷飞》的情报出来,所以消息灵通。
    同时又设法破坏敌方,有时制造种种相反消息,以挑拨对方内部,使其互相猜忌,力量分散。”
    所有特科侦探都是单线联系,只认识自己的直接领导者。
    陈赓手下有几个非同一般的情报工作者,这些人又分别联系不同的线人。
    陈赓的有些线人,层次高到可以直接接触国民党的核心人物。
    
     中央特科许多及其有用的情报网,就是陈赓建立的。
    让我们大概看一下陈赓当时在上海的活动能力。
    从1928到1931年------就是陈赓在上海特科工作的这段时间------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各租界的巡捕房,甚至青帮小头目都熟悉这样一个名字-----王庸。也就是陈赓的化名。
    有的中共党员不小心在公交车上丢了文件,这位“王庸”先生一出马,不到两天就由流氓给送了回来。
    可见陈赓在当时的上海滩,手眼通天的何种地步。
    简直就是一个现实版的许文强。
    甚至比许文强更厉害。因为陈所能达到的高层社交网络,就不是许文强这种偏底层的人物所能企及的了。
    简单列举几位。
    杨登瀛------“中央驻沪特派员”,这是什么官职呢?是奉蒋介石的手谕,直属国民党中央的职务。独立于上海军警和其他的侦查机关。可以说是拿着“尚方宝剑”的,国民党秘密机关在上海的负责人。
    但他却成了陈赓的线人。
    很多中央特科里准备投奔国民党的人,做梦也没想到,接受他们“投诚”的,这位国民党在上海情报机关的最高领导,却是共产党的“线人”。
    杨登瀛这位“线人”倒也做的比较合格,他把这些准备叛变的人,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陈赓。
    然后陈赓很干脆的如数接受,接着审讯,然后毫不留情的“做掉”。
    在秘密工作中,对敌人的宽容,就是给自己设置遗患无穷的陷阱和地雷。
    每个叛变的人都是一颗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杨度--------这个人更是非同寻常。只简单罗列一下他的经历吧,因为此人的经历太丰富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及其重要的人物,几乎都和他有关。
    和梁启超关系不错。据说清政府的许多“立宪”文件,就是杨度和梁启超在日本合写的。而此时梁启超还是清朝的“通缉犯”。
    救过袁世凯。后来成为袁世凯的谋士。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是杨拒不奉诏,冒死相救。
    介绍黄兴和孙中山认识。黄对与孙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知道是杨度促成了他们俩人合作的不多。孙中山和黄兴对杨度很是器重,多次邀请他加入国民党,都被杨婉拒了。
    “狗肉将军”张宗昌他对杨度言听计从,视若座上宾。
    杜月笙的清客。什么是“清客”,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给你钱,高危的活,杀人放火,脏活累活不用你干,拿钱把你供着,有重大的事让你帮着拿拿注意,提提意见。
    这种工作不太好找,除非自己的资历,智慧,经验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但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也成了陈赓在上海的重要情报的提供者。
    董健吾--------是宋子文的同窗好友,也是上海圣彼得大教堂的牧师。由于这种关系他经常陪着宋子文的母亲--------当然也是宋美龄的母亲,蒋介石的岳母,孙中山的岳母------倪老太太去礼堂做礼拜。
    倪老太是虔诚的基督徒,老太太对未来女婿资格有一项不可更改的条件-------必须是基督徒。
    蒋介石就是为了能娶到宋美龄才信的基督教。
    你老太的另外两个女婿-----孙中山和孔祥熙当然是老牌的基督徒。因为两人都是从很小就接受的西方教育,都上过基督教会办的学校。
    不过孙中山有一点曾被人诟病过:称孙中山是假基督徒,因为基督教尊奉是一夫一妻制,而孙曾经有过一妻一妾(孙的妻子卢氏,还有一个妾叫陈粹芬,一直在他哥哥孙眉家里生活)。
    董健吾和宋家的这种关系,使他能比较容易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情报。
    董健吾还做过冯玉祥的秘书,和张学良的交往也比较密切。
    但董还有其他重要的身份:中央特科的成员,中共党员。陈赓的直接联络人。
    写到这里,我对陈赓的特工的能力真的有点无语了。
    西方的战争学家曾做过一个统计:一个训练过的军队和没有训练过的军队的战斗力是1:20。
    简单的说就是:经过训练过的十个人战斗力,相当于没有训练过的200个人的战斗力。
    就像是李昌镐同时和几十个人下棋,但是他却能轻而一举的赢这几十个人。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陈赓就是这么一个专业的特工高手。
    还是一流高手。
    
  
  
       记得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中国的近代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赶不上西方,是因为中国最聪明的人都搞政治去了。
    深刻。严重的深刻。
    中国有个传统,聪明要用在“得君行道“上----简单的说,就是要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读古书,中科举,当大官上。
    觉得把聪明用在这上面,才是正道。
    什么研究蒸汽机,研究虫子,研究数学等等,那都是“奇技淫巧”,不务正业,没出息,辱没读书人的脸面。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的价值观。
    当大官,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些东西深埋每个中国人骨子里。
    于是在中国搞政治的,是人类最出类拔萃的精华。
    看看他们的手腕,勇气,谋略,花样,哪个民族能比。
    可惜的是这些智慧很多时候都用在内斗上了。
    这些中国政治家的洞察力,有时会令我发自内心的赞叹一句:真是太有才了。
    什么是洞察力?
    先讲一个故事。
    明朝的大将洪承畴战败,被清兵俘虏。皇太极爱才,想招降洪承畴。
    但这个洪承畴好像死了心要做大明朝的烈士,就是不松口。态度坚决。
    眼看好像又一个忠臣的典范就要诞生了。
    但是皇太极的洞察力发挥了作用。使忠臣变成了汉奸。
    一次他亲自苦口婆心的给洪承畴做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洪承畴的态度依然是比石头还硬。不降,死也不降。
    皇太极有点灰心了。
    但是就在这时,洪承畴的一个对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举动,让皇太极又看到了希望。
    什么举动?
    就是洪承畴用手弹从屋顶落自己在衣服上的土。
    我要是看到这个动作,一定会想,这小子有洁癖。都快死了,还在乎衣服上的这点土,有病。
    但皇太极对洪承畴这个动作的心理分析是:他(洪承畴)既然连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何况对于自己的命。
    真是一代奸雄,英雄。智慧简直武装到牙齿了。从一个小动作直接洞悉内心最深处的弱点。
    高,实在是高。
    也难怪,没有这两下子,怎么能统驭的了那么多能人谋士。无论那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有“三下子”。有“两下子”都不行。
    皇太极还真是没看错,洪承畴终于降了。
    洪承畴没有做文天祥,因为洪承畴内心深处的软弱怕死,注定了他这种结果的必然性。
    而文天祥虽然爱玩美女,奢侈,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刚烈,使他在蹲了三年又脏又臭的大牢后,依然没屈服。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也适用于王亚樵。
    他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结局,而他的这种性格是被他的学生戴笠“洞察”出来了
  戴笠用的手段和皇太极的现代版。
  但和皇太极的思路是一样的:找到对方性格的弱点,然后利用这个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能不说也是一个有洞察力的人。这种洞察力使他在和自己的老师王亚樵的较量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在一开始在和王亚樵的较量中,戴笠屡战屡败。
  被别人追杀是什么滋味?是什么心理状态?
    这是常人没机会体验,也不想体验的感觉。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听那些落网的通缉犯,谈他们亡命天涯的心理状态。
    恐惧,焦躁,草木皆兵,巨大的精神压力,使逃亡者往往处在崩溃的边缘。
    但是在乱世里,某些人的心理状态,强悍到超出我们想象。
    在险恶无比的环境里,他们没有屈服,没有被压垮。而是积极,但又充满智慧的,与那些要消灭他们的周旋。
    张学良曾经说过,即使第二天枪毙他,他头天晚上也能睡的很香。
    难怪他经历过那么多艰难险恶,还能活到一百岁。
    真是超抗压的心理素质。
    王亚樵虽然只活到49岁,只是张学良寿命的一般。
    但是他的心理抗压力绝对不输于张学良。
    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毛泽东的诗。
    在险境里,王亚樵也有这种定力与沉着。
    一次,王亚樵的老婆准备出来买菜时,发现家已经被特务包围,便连忙叫醒王亚樵。
    王很冷静的让老婆把衣服脱下,然后他穿在自己身上,又找了块头巾顶在头上,还笑着转身问他老婆像不像女的。
    然后穿着这身女装大摇大摆,挎着菜篮子,在众多特务的眼皮底下溜掉了。
    像这样的,关于王亚樵的顺利逃生的故事还有很多。
    也许生死对于王亚樵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他已经历过太多的生死,杀别人,也看着自己的人被别人杀。
    我有时觉得应该叫王亚樵“不怕死帮的帮主”更为确切。
    因为他手下的“亡命精神”在旧上海滩的所有帮派中,堪称第一。
    日本侵略上海的期间,在路上抓到一个叫陈阿毛的卡车司机,强迫他开车运送武器和军队到前线,陈阿毛开着满载日军和武器的卡车,全速冲入海中,与日军同归于尽。
    这件事使日军受到很大的震动,他们似乎看到了中国人的另一面,看到了以前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只有他们日本人才配有的素质。
    这件事给正在和日军奋战的上海军民,以极大的鼓舞。人们口耳相传着这个血性汉子的事迹。
    而这个陈阿毛,就是王亚樵的部下和追随者。
    王亚樵的这些追随者很多,以至后来戴笠奉蒋介石之命要“招安”王时,王亚樵一张口就说500万,理由就是给他的人很多,只有多给点钱才能遣散。
 王亚樵,这个纵横黑白两道的枭雄,在1936年9月20日的晚上被杀,并被割下脸皮。
   成功猎杀他的,就是他曾经的学生----戴笠。
   王亚樵杀了很多人,也有很多人要杀他。但是他的侦察与反侦察的能力,他的飘忽不定,他的机智敏锐,使他的敌人们只能“心有余,力不足”了。
   但只有戴笠成功了。
   如果把王亚樵比作一个猎物的话,那么戴笠就是最了解这个猎物的人。
   王的脾气,行事风格,生活习惯,戴笠都了如指掌。
   这样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
   戴笠就像是一个有非凡洞察力的猎人。
   他洞悉了王亚樵的性格里最主要的一点——讲义气。
   并抓住这一点,给王亚樵挖了个“陷阱”。
   这个“陷阱”是为王亚樵“量身定做”的,所以这个“陷阱”对王亚樵有致命的杀伤力。
   但要说明的是,王亚樵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险恶的环境,造就了王亚樵的超乎寻常的敏锐机警,和滴水不漏的思维。
   比如有一次,王亚樵在一朋友家里遇到另外两个朋友,当这两个朋友由于有事,想先告辞回家时,王亚樵拔出手枪指着这两个想走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老兄,非常时期,不得不这样做,请不要见怪,在我走之前,你们两位不能走。
   戴笠也曾经派人卧底到王亚樵的团队里,虽然戴笠费尽心思,这个卧底几乎连王亚樵的面都见不到,更别提掌握王的动向了。
   王亚樵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一个成就非凡的奥运冠军说过: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实力已经在到那里了,只要你自己不出错发挥好,就没有人能打败你。
   王亚樵很强大,就像一只老虎,只有当它打瞌睡的时候戴笠才有机会。
   但是可悲的是,王亚樵终于“打瞌睡”了。
   戴笠的机会来了。
   1936年,王亚樵为了躲避追杀,从香港来到广西梧州。
   从大上海,还有香港,回到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小地方,王亚樵的内心深处那高度敏感的警觉,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放松。
   危险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危险的麻木,哪怕是丝毫的麻木。
   客观的说,在梧州这个让王亚樵送命的“陷阱”,如果放到上海来实施,以王的一贯的谨慎完全能躲得过,但是这个“陷阱”恰恰是在梧州,恰恰是王亚樵的警觉有点麻木的时候。
   所有的因素都恰好的加在一起----时间,地点,时机。
   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很玄的一句话,但是很正确。
   这个“陷阱”是这样滴:
   王亚樵的手下余力奎被抓。而余力奎的老婆被戴笠收买。于是余力奎的老婆和戴笠设了一个局:余力奎的老婆谎称,自己的老公被抓,没了经济来源,要王亚樵过去看她。
   但戴笠这个局的高明之处是:他让余力奎的老婆同样来到梧州。要是这个女人在上海或是在香港,王亚樵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去主动见她。
   “斗智斗勇”,“智勇双全”,这些成语中,“智”都在“勇”的前面。
   智比勇更重要,有勇无谋是很危险滴。
   这次王亚樵的“勇”依然和从前一样。但是“智”没有了平时的水准。
   当他自己踏入余力奎老婆的屋里时,他为他自己的这一丝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没有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上海,香港丢掉性命,而是在这个小地方:梧州----这个在他潜意识中觉得相对安全的地方----恰恰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余力奎老婆住的小屋,成了王亚樵的坟墓与刑场。
   王一进门,迎接他的是扑面而来的石灰粉。中央特科也常用这种石灰粉战术。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暗杀的成功率。眼睛看不见,你就不能有效的躲避和逃跑。对付那些有很强的逃脱能力和放抗能力的人,石灰粉是必杀技。
   据说王亚樵眼睛被迷后,并没有束手就擒,而仍然是很顽强的搏斗,最后特务们看抓活的困难,就只能要死的了。
   王亚樵身中五枪,三刀。就这样死了。
   生命就是这么脆弱。
   那个动乱的时代,暗杀被暗杀都时常发生。从达官贵人,到军阀政客,都可能陷入到利益的纷争中,成为被暗杀的对象。
   随便拉出那时民国政坛的任何一个人,几乎都和暗杀有关——曾被作为暗杀对象或曾参与暗杀过别人。
   拿这个间接造成王亚樵被杀的余力奎来说吧:他曾经在陈其美的手下做过刺客。帮陈刺杀袁世凯的手下郑汝城。
   而蒋介石也曾经是陈其美的刺客,他帮陈杀掉了陶成章。因为蒋介石一开始就是跟陈其美混的。陈其美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大哥”。
   但是陈其美也被人给暗杀掉了。陈的死和王亚樵的死很相似:也是被人骗到一个屋子里,然后埋伏的人出来把他干掉。
   看起来够乱的。要不然怎么能叫乱世呢。
   我经常想要是王亚樵能穿上防弹衣,他就很有可能躲过这次被杀的厄运。因为在1901年前后防弹衣在美国就有了。而王亚樵死的时候已经是1936年了。
   估计特务射杀他的武器,最先进也不过是驳壳枪,就是毛瑟手枪。因为那个时代这种手枪最流行。这种枪的子弹速度是122米每秒,穿个防弹衣抵挡这种速度的子弹没问题。并且王亚樵的人还在后面跟着,要是他能拖延几分钟,他的手下就能赶到。
   可惜那个时候的资讯不够发达,没有互联网。那时人的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别说是王亚樵了,就是宋子文,这种和美国渊源很深得人,好像也没听说有防弹衣这种先进的东西。要是知道的话,恐怕早就用上了。因为宋在火车站遭遇王亚樵的刺客后,有一阵子好像是惊弓之鸟,被吓破了胆。但是从没有史料记载过宋曾经用过防弹衣。
   有时愚昧是能害死人的。
    
     就在王亚樵被杀的那天的夜里,陈赓正在长征的途中。、
  这两个曾经都在上海的帮会中,很有知名度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王亚樵死的这一年,也就是1936年,王亚樵曾经考虑去延安,他曾托李济深写介绍信给周恩来。他自己还写了一封给毛泽东和朱德的信。之所以去延安,倒不是他信仰“共产主义”,也未必是对中共有多认同。
  王想去延安,理由很简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走投无路”。
  看看1936年的局势,我们就能明白王亚樵的处境。
  从1934年到1936年,红军主力被压制在陕北的一角,国内各派军阀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渐渐处于劣势。蒋介石的实力空前强大。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利益的游戏-------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斗不过人家,就得忍,一个简单的道理。但这是搞政治的最重要的原则。喜欢鸡蛋碰石头的书呆子,往往不得善终,成不了大事,他们往往勇气很有余,但是做法很愚蠢。
  这些军阀都是老手,他们最会见风使舵。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陈济棠还有很多,看老蒋不顺眼的人物,不得不对蒋俯首帖耳起来。因为这是对他们自己最好,最有利益的选择。
  原来和王亚樵走的很近的陈济棠,李宗仁也慢慢对他冷淡起来。难怪王亚樵哀叹:现在只有延安那边还敢和老蒋对着干。
  既然只有延安敢和老蒋干,那就投奔延安吧。
  就在他死后的十余天里,他派去延安的余亚农,张献庭匆匆从延安赶回,给王亚樵带来一个好消息:延安愿意接纳王亚樵。
  但是一切斗太晚了。他的心愿只能由他的学生来实现了。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斧头帮的副帮主华克之加入共产党,并在解放后做了内务部副部长。
  另外一个王亚樵最欣赏的学生,也是做过冯玉祥的秘书的郑抱真,也加入中共,并且后来成了合肥市市长。
  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周围的人也很杰出。
  就像林彪之所以那么能打仗,除了自己的天赋,还因为他从北伐开始,就随叶挺作战,叶挺的战略,带兵都使林彪深受影响。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林彪最好的启蒙老师。
  看他周围的朋友,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西方的谚语。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是中国的智慧。
  这些都是说,要交杰出的,有能力的人,你也会变的杰出,有能力。
  在1936年去世的还有鲁迅。当时的鲁迅住在上海,而他家对面,就是日本军队在上海的司令部。
  不知道鲁迅听到,对面日军总部里的汽笛和军号声,会有怎样的感受。
  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底,王亚樵的老对头,蒋介石在东北被张学良扣留,在夜里纷乱的枪声中,蒋介石狼狈的从被窝里爬起来,穿着睡袍,爬墙逃到野外。
  历史也是在这一年转了个弯,众多人的命运也因为这个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张学良曾经说过,他的生命就是从21岁到36岁,因为在36岁后,他就被蒋介石软禁,从历史上消失了。
  1936年,也是张学良政治生命的结束。
  从这一年,张从一个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囚徒。
    
       有人称张学良是史学界的“大熊猫”。因为他的史学价值太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张都是亲身的经历者。
  别人知道的,只是这些历史事件的结果,但是其中扑朔迷离的内幕,只有亲历者明白。
  就像张学良自己说的,他人生的高潮就是从21岁到36岁。
  “高潮”到什么程度?随便写几条。
  是当时最年轻的,最有实力的,最有权势的军阀。从天津市长到北平市长,张学良只要打声招呼,就能让自己的人当上。
  东北军的装备,当时恐怕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能够相比,飞机大炮什么都有。
  名义上是蒋介石的部下,但其实还是很有独立性的军阀。张学良就是当时的一个砝码,他支持反蒋派,反蒋派差不多就有把握胜利了。他支持蒋介石,蒋的胜算就能十拿九稳。
  对这么一个关键人物,蒋介石也得给几分面子。不敢轻易得罪。
  “权利是女人最好的春药”。据人类学家研究,女人喜欢和有权力的男人做爱。权力能刺激女人的情欲。
  有权力,有地位的男人身边都不缺乏女人。
  有权力,有地位的年轻的男人更不缺乏女人。
  年纪轻轻的张学良,当然就成了许多贵妇,和大家小姐的性幻想对象。张学良在他的口述自传中,也系统完整的说出了他对女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狂热。
  他自曝他的“第一次”是被他的一位表嫂引诱。张学良不是想出名的三流明星和“美女作家”,不是用这些隐私来炒作自己。他是真的有这方面的“癖好”,才津津有味的说出自己曾经和什么女人做过,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女人中,哪个欲望最强。
  人是复杂的,人性是更复杂的。
  张学良遗传了他爸爸的凶狠果断,聪明机敏,也有鲁莽冲动。但是毕竟张作霖是从最底层混上来的,他还有很简朴的一面。张学良就曾说过,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吃饭时,要吃到碗里一粒米都不剩。掉口饭就会挨打。因为曾经是穷孩子的张作霖知道,那一口饭,关键时刻能延续一个人的生命。
  不但是张作霖,那个时侯的老军阀有几个生活也很很朴素。
  像冯玉祥,段祺瑞,在日常生活上穿粗布,吃粗茶淡饭。孙传芳后来也吃斋念佛起来。
  但是作为“富二代”的张学良就不同了,身上多了些纨绔子弟的浮华奢靡。生活很奢侈。吸毒,玩女人,开舞会。玩的很疯。
  但是纨绔子弟会玩爱玩不稀奇,但是张学良还是很有能力的。
  有句老话,叫做“慈不带兵”,带兵有时需要铁腕,需要勇猛果断。该杀人时要杀人。要不然关键时候你镇不住。
  张学良有这种狠劲,他曾经杀了自己的堂弟。
  张学良的东北军的战斗力怎么样呢?
  我看至少比吴佩孚,阎锡山这些人强。不过和苏联和日本比就不怎么样了。
  在1929年“中东铁路”中,东北军,这支在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被苏联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也许这次惨败,使张学良产生了严重的害怕外国人的心理。
  这也为两年后,东北军更大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可否认的是,咱们中国人有很“熊”的一面。
  记得一个日本人,曾经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四五个手里拿着枪的日本士兵,就可以押送几千个中国人,而这些中国人,温顺的像绵羊一样接受宰割。
  这样的悲剧,在中国近代史上不止一次的上演。
  1930年底到1931年初,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关东军开展了频繁的军事演习。
  在离沈阳几公里的北大营里,驻扎着张学良东北军的精锐----第七旅
  1931年9月18日夜里十点多。离第七旅大概有800多米的芦苇地里,忽然响起几声枪声。
  在枪声响过十几分钟后,几百名日本士兵突然袭击第北大营。这时大部分中国军人还在睡梦中。第七旅旅长通过军用电话,紧急请示是否抵抗。在沈阳城里的值班参谋荣臻,接到这个十万火急的电话,被雷到两眼发晕。
  张学良是整个东北军的主心骨,这种重大事件,只有请他亲自决断了。荣臻心急火燎的电话联系张学良,可是就是找不到他们的“少帅”。
  因为此时,张学良正悠闲的坐在北京的戏院里看戏呢。
  日本军队可不管你看不看戏,他们不会等你戏散场后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张学良,这个东北军的最高长官,做的太不专业,也太不敬业了。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都没有。日本军队的频繁军演没有引起东北军的丝毫警惕吗?
  整个东北军麻木到这种地步。所有的情报机构,预警机制,应急措施都统统缺失。这就是张学良的治军水平。
  张氏父子对政治和军事的敏感度,确实不怎么样,就像当年“黄谷屯事件”,张氏父子就错以为,日本人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没有采取任何秘密措施,堂而皇之的开着专列往回赶,结果被日本人炸个正着。
  可怜的荣臻没能找到张学良,只能自己拿主意了。他想到平时张学良对日本军队的一贯软弱态度,揣测张学良要是下命令的话肯定是:不抵抗。
  只能说荣臻是个好部下,很会揣测上司的心思,这也是咱中国人的特长。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他妈的打到家门上来了,军情急似火,还请示可屁。这样请示来请示去,敌人早把咱们消灭了。
  而在一年后,上海十九路军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军人作风。
  不管你老蒋的命令,只知道日本人打到我们家门上来了,我们就要拼死给跟他们干。所以上海的日本鬼子没东北的幸运,他们遭到了可敬的,十九路军的拼死抵抗。
  荣臻,这个张学良“合格”的部下,不合格的军人,含泪向北大营下了个命令:放弃抵抗。
  就这样,6000个装备精良的中国军人,被五百个日本兵给俘虏了。
  这6000个中国军人拥有飞机,大炮,坦克。而在东北的日本军队---关东军-----还没配备这些现代化的武器。但是却把中国人给俘虏了。
  这真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张学良在他老年后的自述里,也检讨了自己:“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
  占据高位,却能力不足,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还考虑自己的享受与利益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凶悍的战斗力。
  在二战期间,日本人投降做战俘的人数最少。哪个国家在这方面都不能与之相比。
  宁死不降,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这不是美化日本,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中国的兵法上,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以少胜多。但是翻开日本入侵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日本军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
  咱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脸红。
  我在机场的书店里,总能看到什么所谓的国学应用大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孙子兵法的影碟。说什么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好像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孙子兵法有很大功劳似的。
  对他的这种说法,我只有两个字:扯淡。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纯属虚构”。
  美国打伊拉克,是拿石头砸鸡蛋。怎么砸都能砸碎,别动不动就扯孙子兵法。
  八国联军几千人就能直捣北京,那时我们的“孙子兵法”在那。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他是很晚才读孙子兵法的。
  没人能否认孙子兵法的价值,但是战争的成败并不是一部兵法,几条规律就能决定的。
  别老拿老祖宗的东西自我陶醉,正视我们的缺点和差距吧。
  看看日本在中国的作战史,有哪场战役,我们死的人比日本人少?又有那一场战役,我们是真正的“以少胜多”?
  粗略的看一下抗战期间的统计: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万 931次。
  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全军覆没。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 日军损失48万3,708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其中129名日本将官阵亡于和国军作战的战场,3名阵亡于与八路军会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我们中国和两个世界强国打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和日本,另外一次是和美国。一次在本土,一次在朝鲜。
  虽然战争的结果我们达到了预期,但是反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
  这两次战争,我们的伤亡率都远远高于对方。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拿,几条命才能换人家的一条命。
  这两次战争我们都借助了外力。如果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战,我们和日本鬼子的战争还不知要拖到哪一年。虽然我们有信心能取的最后的胜利,但是我们为胜利付出的代价要多很多。
  同样的,在朝鲜战场上,如果没有苏联提供的装备,我们在和老美的作战中,根本就维护不住战争的成果。
  落后就会挨打,你要是想还手,就准备着付出更大的代价吧。就是比人家多死人。    荣臻,这个张学良“合格”的部下,不合格的军人,含泪向北大营下了个命令:放弃抵抗。
    就这样,6000个装备精良的中国军人,被五百个日本兵给俘虏了。
  ——————————————————
  我听到另一种说法是被日本人给杀掉了而非俘虏  张学良后来说,不让东北军抵抗是他的主张,和蒋介石无关。又有传闻说,蒋介石曾经下过不让东北军抵抗的手令,这个手令在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手里。
  但无论如何,从当时的种种迹象上,都能看出张学良和蒋介石,对日本深深的恐惧。
  蒋介石应该算是对日本比较了解的。因为蒋曾经在日本军校学习过。至于是否真的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过,这点有人质疑。但是他肯定在日本生活过。
  对于日本的强大,日本军人素质,蒋是有切身体会的。正是这种印象,直接影响了蒋的一系列对日政策。
  蒋介石就曾经很郁闷的对部下说过:要是现在对日开战,只要三天我们就会亡国。
  1931年的中国,能有实力和资本与日本做对抗的只有蒋介石。
  当时共产党只有几万人,力量弱小,在蒋介石的围剿中自顾不暇。
  高处不胜寒,蒋介石当时内心的迷茫和痛苦,我们可以他的日记上看出来。只要是中国人,被别的国家欺凌,内心都会有挣扎,蒋介石也不例外。
  但此时的蒋介石也许没想到,就在他的监狱里关着一个人。这个人曾经早在1923年,就预见日本人一定会侵略中国。此人从日本考察归来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这种观点。还呼吁当时的中国当局,要积极备战。
  听上去有点神,有点象诸葛亮。能预见一个几年后不可避免的战争,好像不比预言一个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容易。
  成功预言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应该发给此人一个“诺贝尔战争奖”,如果有这个奖项的话。
  这个人不但预言了这场战争的必然性,还提出了要战胜日本人的若干原则,象什么“以空间换时间”“与日本的战争是持久战”“要打运动战”等观点。
  这些观点听起来很耳熟是吧?
  好像毛泽东经常说的那些吧,但这个人不是毛泽东,这个有点“神”的人叫蒋百里。他的持久战观点发表在毛泽东之前。
  据说这个蒋百里,曾经在日本陆军学校拿过第一名。并且获得天皇的佩剑。第二名是另外一个中国人蔡锷。
  这只是“据说”。但是蒋百里的成绩在陆军学校应该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个人确实有雄才大略。我们看看他提出的那些和日本人的作战原则,都被实践检验很正确。他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完整,准确的提出对付日本人的策略的。
  这个蒋介石的本家,还很有计谋。
  他和蔡锷的关系很好,蔡锷被袁世凯软禁,不能脱身的时候,是他给蔡出主意,让蔡锷整天花天酒地,不时还逛逛妓院(就是在那里认识了小凤仙),这就麻痹了袁世凯。果然袁世凯慢慢的对蔡锷放松了警惕,蔡才得以脱身。
  这又有点象诸葛亮给刘备的锦囊妙计。刘备到孙权那里被孙软禁,刘备按诸葛亮的计策,和刚娶的孙尚香成天的也是缠绵悱恻,乐不思蜀。孙权被刘备的举动给误导了,以为刘备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刘备也在孙权放松警惕后马上开溜。
  蒋百里不但在日本学过军事,还在德国学过。并在德国部队里亲身体验过。军事方面的才能不是蒋介石能比的。
  有人说蒋百里“曾两次打败过日本陆军”,一次是在陆军学校毕业时,拿第一,另一次就是说他提出了战胜日本人的正确的战略。
  在全中国人都没信心的时候,这个先知式的人物,给国人很大的信心     翻看人类的战争史,所有善于作战的将领,不外乎以下三类:
  战术型:这类将领善于打具体的战役。作战能力很强。攻城略地,纵横奔袭,穿插切割,各种战术能用的游刃有余,机动,灵活,勇猛,严密,一场场战役,就像他们的一个个完美的艺术作品,气韵生动,淋漓尽致。这类将领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指挥能力,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可以说是虎将级的人物。大多善战的将领属于这一类。
  战略型:这类人物擅长制定各种长期的战略。能够从战争的整体思考问题,制定策略。以开阔的视觉统领协调全局。善于治军。曾国藩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曾国藩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有很多过人之处。把他的一些军事原则,和主张简单列举一下。
  什么“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还有什么“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理论很正确,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的部下也用的很好。但奇怪的是,曾国藩直接指挥具体战役时,几乎每战必败。
  所以有人说,曾国藩的实际操作能力太差。“善将将,而不善将兵”。
  综合性:这类人物是上两种的综合。这种人物极少。在历史上挑不出来几个。他们不但战略理论厉害,自己打起仗来也很是凶猛。可以说是理论家和实战家的复合体。
  既是秀才又是兵,既能说理,也能打架。有智力,也有体力。
  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机会看蒋百里亲自指挥作战过。没办法检验他是不是这种复合型的人才。
  所以有人说蒋百里是“军事学家”而不是“军事家”
  但是他绝对算的上是战略型的人才。
  蒋百里还是一个很有军人气质的人。所谓的军人气质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军人,生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荣誉,命令,制度。
  蒋百里在出任保定学校校长时,就拿自己的生命,给全体学生上了一课。摘录一段文字,比较具体描述一下这件事。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我相信,这绝对不是炒作,不是作秀,不是苦肉计。用枪真打啊!
  即使是最懂人体解剖结构的医学专家,也不能保证自己用枪打自己左胸,而能只伤不死。
  是个血性汉子。
  可是,奇迹发生了,这一枪并没结束蒋百里的生命。
  不但没死,还通过这一枪打出了威名,也雷倒了所有来开会的学生。他们真正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军人。
  奇人身上总发生一些奇怪的事。记得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被四人帮迫害时,不堪忍受屈辱,纵身从四楼上跳下来,居然没事。有人讽刺陈景润是算好角度跳的。
  记得一个西方的作家说过“你想死的时候,上帝却放你一条生路,并且在你以后的人生路上,迅速的给你份不错的礼物。”
  这句话用在蒋百里的身上,也很合适。
  在这次自杀不成后,他迅速的得到了“上帝给他的一份不错的礼物”。
    
     这份礼物是一位漂亮的日本女人----日本驻华使馆的看护长佐藤氏。
  蒋百里真是“因祸得福”,并且还是“艳福”。
  蒋百里受伤后,很器重他的袁世凯通过关系,找来一个医术很好的日本军医,马上给他救治。和这位日本军医一起来的就是佐藤氏。
  很周到的安排,医生高超的医术治疗了蒋的肉体,而护士的温柔体贴抚慰了蒋的精神。
  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恋情,真好像一个很小资的电视剧。
  我觉得日本女人最具护士的素质。她们身上温柔婉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女人所不具备的。
  林语堂说过,一个男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住西洋房子,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
  那个时代的名男人,喜欢娶日本老婆或找日本情妇。这种例子,随便一抓就一大把。
  周作人,周建人兄弟娶了一对日本的姐妹。郭沫若,辜鸿铭,康有为,蒋介石,戴季陶,郁达夫,徐志摩,吴清源••••••这些人或娶了日本老婆,或找了日本情妇。
  那时我们国家很弱,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男人在这方面并不弱。弱国的男人娶强国的女人。看来这些名男人们还是蛮有魅力的。
  日本女人的温柔体贴,辜鸿铭这个老怪物还是深有体会的,他要是哪天不让他那个日本小妾给他按摩,便无法入睡。
  据李敖考证,孙中山就曾娶过一位日本女人。
  蒋纬国就是戴季陶和一位日本的侍女生的。
  总而言之,那时中国的男人和日本的女人,还是挺有缘分的。也说明日本的女人,对中国男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看看郁达夫,徐志摩,辜鸿铭的那些赞美日本女人的文章,你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被称为“名将之花”的蒋百里也不能免俗,他迅速的爱上了这个日本的小护士。并将爱进行到底,狂追不止,最终抱的美人归。并且和这位日本女人结婚生子,若干年后,这个日本女人和蒋百里所生的女儿,嫁给了钱学森——被美国称“一个人能抵的上一个师”的著名科学家。
  但是蒋百里这次受伤,也给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他后来的猝死也和他这次受伤有关。
  在他去世的头天晚上,还和拜访他的人聊天,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就是在这天夜里,就突然死亡。
  冯玉祥在香港的报纸上发文,怀疑是蒋的日本老婆把蒋害死的。其实还是心脏病,而这次受伤,对他的心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蒋百里的军事素养要比蒋介石好很多。
  他曾经说过“我在日本学的是初级军事,中国国防应取法乎上,研究世界军事。世界陆军以德国为最强,我希望能有到德国实习的机会。”
  后来他真的去了德国。并且在德国部队里当过连长。所以他在军事方面的视野和见识,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是首屈一指。无人能及。
  德国兴登堡元帅曾召见蒋百里,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必出一位伟大的将才,这或许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但是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有一份傲骨与傲气。蒋百里也是这样。
  他没有曾国藩式的老奸巨猾,精通权术。但是曾国藩是他的本家蒋介石的偶像,所以蒋介石能在国民党内,斗败其他实力派,也不是偶然的,他的很多手段都是深受曾国藩的影响。有很深的曾派风格。
  在中国,有时光有能力是不行滴,光有能力也不一定有人用你。权力场的角逐,最重要的是忍耐的智慧,是装孙子的智慧。太锋芒毕露,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火力,让你提前出局。
  蒋百里在权斗方面不如蒋介石。好的军人与好的政治家不是一回事。
    
     能够亲自带兵打败日本人,是蒋百里一生的梦想。但可悲的是,他一生都没机会去实现这个梦想。
  日本的军事能力,在蒋百里看来,只是二流水平。德国才是一流的。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对日本人有多少敬畏。
  这种对日本的态度,是由于蒋百里个人的能力,经历和见识决定的-----在日本的军校里拿过第一,曾任职过德国的部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德国都成绩斐然。如果以个体的人来看,中国人能力,并不比任何国家差。
  但是一变成团体就瞎了。有人说,中国人是个体能力最强,团体能力最差的民族。
  一个中国人是龙,两个中国人是虫,三个中国人连抬水喝的都没了。
  马克思说过:当你觉得别人高大的时候,是因为你跪着。
  蒋介石们是习惯跪着看日本人的,所以在他们眼里,日本人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不可战胜。
  这种心理决定了蒋介石的一系列政策。
  当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抵抗时,他们没援军,好几个月没发军饷。要知道,很多士兵要用微薄的军饷,来养活一家老小。
  冬天到来时,十九路军的将士们连御冬的棉衣都没有,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宋庆龄,何香凝来到上海,号召上海市民,为这些英勇的将士们捐赠棉衣。上海市民热烈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套棉衣迅速送到士兵们手里。
  结束战斗后,蒋介石把这个极富战斗力的十九路军,拆分调整,让他们去围剿红军去了。
  把东北三省,这个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拱手让于日本,使日本迅速掠夺到各种资源,极大的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日本本来就是只老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又给这个老虎添加了翅膀。使他们如虎添翼,更凶猛的来伤害中国人。
  我不否认蒋介石也爱中国,也不想别国入侵自己的国家。在知道日本入侵东北时也极度悲愤。
  但也不能否认,蒋介石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有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慈禧不也是痛恨八国联军,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也是和蒋一样,要卑躬屈膝,容忍退让吗?
  当然也不能否认,国名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要是把国民党的作用,完全归功于蒋介石的爱国之心,也有点不靠谱。
  蒋介石是在当时社会各界的压力下,才不得不全力抗日的。
  “攘外必先安内”,要不是西安事变,蒋介石不知道要“安内”到什么时候,才能“攘外”。
  蒋介石的一开始的抗战决心,甚至比不上汪精卫------这个十足的汉奸。
  很奇怪是吧?只能说人是很复杂的,历史也是很复杂的。
  孙中山临终前,在弥留之际,还叫着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宋庆龄,另一个就是汪精卫。
  我们比较熟悉的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出自这个被成为“亚洲第一美男子”汪精卫之手。
  可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看过汪精卫年轻时候照片,第一印象就一个字:帅。即使以现代的审美观,也是顶级的帅。
  是那种有点奶油的帅。好像有点现在港台明星的气质。
  这个绍兴师爷的后代,身上也遗传了许多绍兴师爷的特性。
    
     这个绍兴师爷的后代,身上也遗传了许多绍兴师爷的特性------为人处事态度谦和,处事细致周到,最能理解上级的心思。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幕僚,最重要的素质。
  绍兴是一个盛产师爷的地方。顺便说一下,周恩来的原籍也是浙江绍兴的。和鲁迅是可能还是同族本家。
  性格决定命运,汪精卫的人生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我们为了更深入的分析汪精卫的性格,有必要从他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谈起,汪精卫的父亲就是一个绍兴的师爷。
  有着绍兴师爷气质的汪精卫pk精神偶像是湖南人曾国藩的蒋介石,有什么优劣势呢?
  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湖南人的精神特质。
  “无湘不成军”,湘人的性格是很强悍的,不说别人,只说清朝中兴的两个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是曾国藩的湘军,扫灭了太平天国。左宗棠平定了新疆。没有这两个人,清朝早完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最牛的师爷,不过他不是绍兴人,而是湖南人。他的风格和绍兴的师爷差别极大,这个最牛的师爷就是左宗棠。
  在清朝能以举人身份位极人臣,成为封疆大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左宗棠。左宗棠的能力极强,强到什么程度?在做湖南巡抚骆秉章师爷的时候,骆把大小事物一律交给左宗棠处理。
  那时就流行一句话,叫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以至于左宗棠这个普通的师爷,连咸丰帝都知道。
  左宗棠的脾气和傲气也很大,一个普通的师爷,代替他老板骆秉章接受朝廷要员的汇报时,还要人家给他这个没有任何功名的举人行礼。一次,一个进士出身的朝廷要员,看不惯左宗棠的骄横,说我一个堂堂的朝廷官员,凭什么给你这个师爷行礼,你算什么东西。还没等他说完,就被左宗棠一脚踹翻在地。左宗棠还余怒未消,冲上前去,还要动手。真是够横的。
  不过横就有横的资本。就像你有本事,老板离了你就办不成事,就算你横点,他也不敢拿你怎么样,实力就是硬道理。没办法。
  那个被左宗棠踹的官员,回去弹劾,告状,申诉,都没起多大作用。正处乱世,皇上老板怎么舍得处分这么一个,能给他独挡一面的人物。
  这就是湖南人有能力并且强悍的一面。
  蒋介石性格里就有这种特点,虽然他不是湖南人,但是他在精神上更接近于这种气质。
  汪精卫一开始在国民党党内的地位,远高于蒋介石。他和孙中山的关系,也不是蒋介石能比的。但是在与蒋介石的斗法中却节节败退,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他自己的原因。
  汪精卫的脾气要比蒋介石更平易近人。不像蒋介石那样爱发脾气,在国民党内,有很多人更喜欢汪精卫。
  如果孙中山不死,汪精卫在国民党党内的地位,肯定不会次于蒋介石。因为汪的这种性格,是比较受领导喜欢的。属于最好的副手那种类型,汪的口才,文采,宣传能力,使他在贯彻领导思想,传达上级指示时,得心应手。显得很有能力。
  但如果让汪精卫出来做一把手,做领袖,那就是用人不当了。因为汪缺少一个领袖最重要的素质:魄力。
  容易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缺少判断能力,这些文人容易有的毛病,汪精卫都具备。
  一开始抗日时,他比谁都坚决。但是当他看到,日军那么强的战斗力时,立即使他变的,比蒋介石还要悲观一千倍。觉得抗日简直是死路一条,中国人绝不可能战胜日本人。
    
     帅哥汪精卫,在他的那个时代,是个偶像级的人物。除了的外形特好,口才和文采也是一流。汪还是英雄,因为他曾经冒死刺杀摄政王载淳----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
  失败后被关在监狱,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年轻的汪精卫就像谭嗣同,写了一首慷慨赴死的绝命诗: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块, 不负少年头。
  可是汪精卫命大,庆亲王欣赏他的才华,放他一马。使他后来有了当汉奸的机会。庆亲王救了汪精卫的性命,却坏了汪的名声——要是汪在那时被杀的话,他留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烈士。
  汪精卫当时就有很多粉丝。在这些粉丝中,有一个比较重量级的,就是张学良。张学良经常在报纸上,注意汪的行踪。真有点追星的味道。
  看来好的形象和名声,对生存很重要,在你身处困境,仿佛站在悬崖边上时,有很多喜欢你的人会拉你一把。这轻轻的拉一下,就救了你的命。
  作为一个名男人,并且是一个很帅的名男人,是会令很多女人发狂的,恐怕汪一出现女人面前,会令很多女人的荷尔蒙上升八个百分点。要是那时全民投票选总统的话,女人会成为汪精卫的最大的票仓。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就是汪的一个崇拜者。
  男人征服自然,女人征服男人。一个女人能改变一个男人的一生。陈璧君就是这样一个改变汪精卫一生的女人。
  汪精卫的很重要的一个帮手——陈公博就曾说过,“没有陈璧君汪办不了大事,但也不至于坏事。”看来强悍的女人能量很惊人。一个女人居然会对汪精卫有如此的影响力。
  这个女人不简单。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的前一夜,陈璧君对他说,我没什么能给你的,就让你干一下吧。很强悍的一句话。很强悍的做法。
  西方的人类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越是杰出的女人,性方面表现不太正常的比率也越高。也就是说变态的比率也越高。
  什么叫不太正常?我的理解是,在性这方面的欲望和能力更强,对男人更有征服力。
  比如伟大的居里夫人,在寡居期间,写给一些男人的情书被发现,令人有些吃惊的是,在这些信里,有很多赤裸火热的词,对自己性欲望的毫不掩饰的表露无遗。这与外界对她的一贯形象,很不一致。
  这些杰出的女人,在心理,行动,思想上,更趋向于男性。她们大脑中主管性的区域比一般女人的大。
  在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妓女加才女柳如是,在和当时一些文坛名流的书信中,自称为“弟”而不是“妹”。拿自己不当女人。而柳如是自己性格暴烈刚强,毫不逊于男人。
  这些都是杰出的女人,也是对男人有致命杀伤力的女人。
  陈璧君就是这些“不平凡”女人中的一员。
  1935年,汪精卫被王亚樵派去的刺客,用手枪接连击中致命的三枪。陈璧君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
  汪精卫看到老婆来了,禁不住流下泪来。说自己恐怕自己活不成了。而陈璧君却板起面孔说,你刚强点好不好,我们干革命的早晚有这一天。
  与一般女人在这种场合的反应截然不同。连在一旁看着的张学良,都觉得这个女人真是强悍的太可怕了。
  陈璧君后来蹲过国名党的监狱,接着蹲共产党的监狱。一直死在监狱里。但是她在狱中从没哭哭啼啼过,依然是那么固执,倔强,不思悔改。
 1945年,陈璧君被国民政府逮捕,以汉奸罪被定为无期徒刑。中共接管政权后,仍将陈璧君收押,因为中国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容忍一个曾经背叛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人。宋庆龄曾去狱中劝说陈,但是陈璧君依然是痴迷不悔。
  最后终于老死在狱中。
  女人难懂,搞政治的女人更难懂,搞政治误入其途的女人最难懂。
  想不明白,陈璧君凭什么征服了汪精卫。是美貌,性,气质还是别的什么?但是毋庸置疑,如果陈璧君是一个爱国的女人,以她对汪精卫的影响力,汪的结局未必是这样。
  真是一个败家娘们。
  即使一个指挥千军万马,杀人不眨眼,意志钢铁般坚强的男人,也会被一个柔弱的女人征服,荷尔蒙的力量真是强大。
  孙中山准备娶比他小27岁的宋庆龄时,孙的部下都反对,理由是两人的年龄相差太大。况且宋庆龄的爸爸,还是孙中山的部下——财务大臣宋嘉树。娶同事的女儿,自己的晚辈,以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显得有些不地道。
  孙中山一贯做事注意影响,但是在关于女人的事上,孙表现的经常一反常态。他有些哀求的对部下说,我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就让我过几天好日子吧。
  原来在孙中山的概念里,他的“好日子”就是宋庆龄在他身边的日子。
  但在孙中山接触宋庆龄以前,就与宋霭龄——宋庆龄的姐姐——传过绯闻。因为宋霭龄曾经做过孙中山的秘书。有的史料上甚至说,孙中山与宋霭龄,已经发展到同居的状态。
  以孙对于女人的多情,我看这也未必不可能。
  据说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曾与宋霭龄一起逃亡到日本,住在在他的日本朋友,梅屋庄吉家。不可思议的是,孙中山在人家梅屋家住的时候,竟然看上了梅屋的女儿梅子,并且向梅子求婚。
  梅子看到,孙中山和宋霭龄,已经处于实际的同居状态,就拒绝了孙。
  孙中山后来遇到宋庆龄,对别人说:遇到庆龄,我才知道什么是爱。
  真是多情的孙中山。
  宋嘉树是坚决反对女儿和孙中山结合的。
  自己的上级,敬重的革命领袖,还是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大女儿的绯闻男友,忽然又爱上了自己的二女儿,我想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真是够乱的。
  宋嘉树辞职回到上海,然后迅速的准备给宋庆龄找个婆家。
  按照中国的传统伦理,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的家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虽然宋嘉树喝过洋墨水,多年生活在国外,但毕竟还是中国人。对和自己的年龄相仿的多年好友,忽然要当自己的女婿,还是接受不了。
  孙中山不但搞革命意志坚定,对追女人也很顽强。
  他一封封的发电报给宋庆龄,还有宋嘉树。但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孙中山是领袖,自己手下人才济济,组织暗杀都不在话下,何况是“营救”一个被“软禁”在家的女人。
  孙中山的手下,果然不怎么费劲的把宋庆龄从上海,带到孙中山的身边。两人在日本完婚。
  宋嘉树夫妇看到生米做成熟饭了,也没别的办法。便连忙准备丰厚的嫁妆,送到日本,以平息外界的流言蜚语。
  孙中山就曾经说过,革命在他的生命中第一重要。生命中第二重要的,就是女人了。
  有趣的是,宋氏姐妹的老三宋美龄,也迷倒了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蒋介石。害的蒋介石狂追一通,甚至为了能娶到宋美龄,而信基督教。
     有句话在现在的小资女性中很流行,那就是,自己干的好不如嫁的好。宋氏三姐妹,可以说把这个标准做到了极致。
  她们三位中的两位,先后成了第一夫人。他们的丈夫,全部是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绝无仅有。
  倪桂珍和宋嘉树,按世俗的标准来说,应该是最成功的父母。六个儿女中,两个第一夫人,三个洋博士。
  这样的父母,如果放在现在的时代,写些什么《成功父母全攻略》一类的书,肯定能成为中国卖的最火的畅销书。
  孙中山和蒋介石,在和宋氏姐妹结婚以前,都有过几次婚姻。
  孙中山有:卢氏,陈粹芬,还有一个日本妻子。
  蒋介石有:毛氏,姚怡诚,陈洁如。
  当然,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在实际中生活中,两人所经历的女人恐怕比这要多。
  但是两人在和宋氏姐妹结婚后,生活中就再也没有别的女人出现。
  声名显赫的男人,最难驾驭。但是宋氏两姐妹在感情上,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这两个男人。
  女人做到这种境界很难。但是她们做到了。
  她们大家闺秀的气质,流利的中英双语能力,学贯中西的眼界和学识,压过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女人。
  宋庆龄写给宋子文的很多信,就是用的英文。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用典雅的英文演讲,流利的语调里,还带着点地道的美国南方口音。她精彩的演讲,多次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等她演讲结束后,全体国会议员起立鼓掌。她的美丽,智慧,和优雅征服了美国各界,也成功的给蒋介石争取到了巨额的援助。
  作为大姐的宋霭龄,也是地位不凡。她不像一般人称蒋介石为“总裁”委员长”,而是称“介兄”。蒋介石对她也是恭敬有加。在很多事上,也很给她面子。
  但是宋子文好像跟蒋介石,关系不怎么样,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也有痛骂宋子文的记录。宋子文和蒋介石吵架,甚至激烈到砸椅子摔板凳的程度,一般人绝对不敢跟蒋介石这样,除非他活的不耐烦了。
  毕竟小舅子和姐夫,亲戚要紧。
  宋庆龄和蒋介石也经常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不是因为个人利益。
  蒋介石能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胜出,绝不是偶然。这个人确实是权利运作的高手。很有他精神导师曾国藩的风格。
  曾国藩是什么风格?八个字可以概括:老奸巨猾,手段毒辣。
  曾国藩确实注意修身,什么静坐,反思,养气啦,什么简朴啦,还让全家的女眷,不论尊卑,必须每天要织布做鞋。
  蒋介石深受曾的影响,也注重反思,静坐,比如发了脾气,或在街上看见好看的女人动心,这些事也要写在日记上,检讨一下,引以为戒,争取下次不再犯。
  曾国藩不仅仅是个道学先生,他有及其狠毒的一面。曾国藩常常从容部下屠城,奸淫烧杀,劫掠财务。湘军的残暴,不能不说没有得到曾国藩的默许和纵容。
  作为一个在官场打拼的政治老手,曾国藩当然称的上老奸巨猾,很懂的进退知道。需要装孙子时就装孙子。
  这些蒋介石都掌握运用的很好。
  他经常在孙中山最需要他时,甩手不干了。有人统计过,在四年里,蒋介石曾经辞职过十多次。
  每次都得孙中山发电报,请求其回来。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谋略。向孙显示自己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权力的人。很懂得自己实力还不够时,不锋芒毕露。
  蒋介石身上还有上海滩黑帮的特性:喜欢暗杀。
  早期他自己亲自动手杀掉陶成章。后来大权独揽时,更是暗杀的很疯狂。顺便说一下,孙中山是很反对暗杀的。
  不能不说,孙中山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当代民主领袖的气质和特性。因为孙中山很小时,就跟哥哥孙眉去夏威夷读书,深受西方现代政治文明的熏陶。
  但蒋介石身上更多的是上海帮会气质。没办法,成长环境不同。
    
  
  
     政治斗争,有时候要的不是道德,而是效果。尤其是在一个乱世里,千万不要把道德典范和政治家画上等号。
  在一个纷乱的时代,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有无数的艰险和看不见的暗流。不淘汰别人,就会被别人淘汰。
  你可以怀疑蒋介石的治国能力,军事能力,搞经济的能力,作为一个真正现代领导人的能力。但是你不用怀疑,蒋的权力斗争的能力。
  他在这方面真的是个高手。
  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廖仲恺哪个不比蒋介石,在国民党党内的资格老,威望高。
  但蒋介石凭借着自己极强的权斗能力,一步步走到了权力的顶峰。权力斗争就像下围棋,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智商。如果把权力斗争的能力,像下围棋那样也分为九段。那蒋介石绝对能称的上最高段——九段。
  下面把蒋介石九段的权力斗争风格,简单分析一下。
  一 及善于和直接上级搞关系。再大的树也是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育,蒋介石一开始,也是从别人手下的“小瘪三”开始干起的。
  但是蒋介石最厉害的能力,就是能把自己和“直接上级”的关系搞得很好。什么是“直接上级”——就是直接管你的上级。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即使你很有能力,也很难在以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一开始蒋的“直接上级”是陈其美,蒋介石和陈其美的关系很铁。陈其美也对他很是看重。蒋介石对陈其美惟命是从,很听话,办事也很卖力。谁不喜欢这样的部下,既有能力又很听话,没有傲气。办起事来兢兢业业,从不动不动就跟领导谈条件,唱反调。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会用很恰当的方式提出,既给足领导面子,也不损害领导权威。
  蒋介石也正是通过陈其美,才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
  蒋介石后来的直接上级是许崇智。孙中山请许崇智做粤军总司令时,许崇智向孙提了几项条件,要孙答应后他才赴任。这几项条件之一就是,让蒋介石做他的参谋长。
  因为蒋此前就做过许崇智的参谋长,许崇智很喜欢蒋介石这个部下。所以再带军时,还想蒋做他的下手。
  但是蒋介石并没有许崇智对他好,而内心充满感激,而是背后经常说许的坏话。等待自己羽翼丰满后,准备对许取而代之。
  二 懂得在权力斗争中,武力是最后的决定力量。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他在主持黄埔军校时,就注意培育自己的军队班底。所以“手中有枪,心里不慌”,虽然三番两次下野,但总能卷土重来,这就是实力派。
  但是“偶像派”的汪精卫,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很弱智。他一直和军界走的比较远。这也注定他和蒋介石的权力斗法中,毫无胜算可言。
  三 极善于寻找斗争的机会。蒋的权力斗争的嗅觉比狗还灵敏。很善于抓住机会,打击对手。
  1925年,廖仲恺在守备森严的中央党部门前,被刺客用乱枪打死。蒋介石在医院里抚着廖仲恺的尸体痛哭。但在几年后,蒋介石就秘密抓捕了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要不是宋庆龄的营救,这位国民党的总裁,就会杀了国民党烈士的儿子。
  但廖仲恺的死亡对蒋介石来说不是坏事。
  据说廖仲恺被刺,胡汉民早就知道,借助这件事,蒋介石狠狠打压了国民党内,能和他抗衡的元老。直接改变了国民党内的权力结构。
  廖仲恺是国民党的左派,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在被刺杀前早就听说有人要暗杀他,有人劝他避避,他说自己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一个乱世里,激进是很危险的。有时自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就是在廖仲恺被刺的前几个月,临终的孙中山还拉着廖夫人,何香凝女士的手,用含糊不清的语调,拜托何香凝在他去世后,要好好帮他照顾宋庆龄。
  这两个女人在都在同一年里,都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们依然不知疲倦并肩战斗,去实现自己丈夫的理想
    
  
  
     这两个女人也是很让蒋介石头痛的,老和自己作对。要是换成别人,蒋介石早就下手了。即使宋子文,蒋介石也敢把他关起来。直到宋子文道歉,蒋介石才把他放出来。
  可是对这两个女人,蒋介石不得不有所顾忌。
  宋庆龄和他的亲戚关系不用说了,单“孙中山的夫人”这个身份,就让蒋介石脑浆子痛。对蒋有很大的威慑力。所以宋庆龄在营救一些被蒋介石抓捕的人士时,敢拍着桌子对蒋说“姓蒋的,你到底放不放人”。蒋介石也只能满脸陪笑的解释。
  宋庆龄和鲁迅关系也很好。鲁迅生病,宋庆龄亲自写信去慰问。两人还不怕蒋介石的恐吓,一起出现在邓演达的追悼会上。
  邓演达和宋庆龄一块在苏联工作过,关系很密切。邓被蒋抓捕后,宋庆龄迅速的展开营救,但是蒋介石比她的动作更快。还没等宋庆龄进一步行动,就杀了邓演达。在这之后,蒋介石故意泄露暗杀名单,名单里有鲁迅和宋庆龄,但是两人还是勇敢的出现在邓的追悼会上。
  真是有骨气。
  有一次,蒋介石对戴笠说:孙夫人你们要好好照顾,注意她的安全,”
  戴笠好像心领神会的回答:卑职明白总裁的意思
  蒋介石阴阳怪气的说:明白就好,那就去办吧。
  这些谈话无意被宋美龄听到,她连忙冲到蒋介石面前质问:你们为什么要暗害我二姐。
  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一起生活,她当然了解蒋介石的说话风格,行事方式。
  蒋介石尴尬的辩解说:戴笠,我让你暗杀孙夫人了吗?
  看戴笠有些支吾,蒋介石连忙说:你可不要太聪明,我可没让你对孙夫人不利。
  宋美龄气愤的对蒋说:要是我二姐有什么意外,我绝对不放过你。
  宋美龄猜的没错,其实军统的特务已经用“美男计”勾引,买通了宋庆龄的女佣,他们准备用制造车祸的假象,除掉宋庆龄。
  也许是宋美龄的这次警告起了作用。蒋介石才没采取进一步行动。
  蒋介石真是够阴的。这就是很多枭雄的特征。但是这样的枭雄,却在历史上往往有很强的能量。希特勒,斯大林都是如此。
  斯大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展开的“大清洗”杀人无数。严重到很多高级将领,晚上经常吓得彻夜难眠。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深夜被敲开门带走,然后就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他们对斯大林极度的恐惧,据说一个将军不小心把墨水,滴到斯大林的衣服上,斯大林只是看了他一眼,他就吓得晕了过去。
  魔鬼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披着人皮的魔鬼。斯大林在某些人的心中,就是披着人皮的魔鬼。
  蒋介石也很擅长这种统治风格。
  宋庆龄曾营救过很多共产党和民主人士,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
  邓演达,林彪的堂兄林育南,陈赓,廖承志等等,宋庆龄和何香凝都不顾个人的安慰,努力去营救。
  何香凝不但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夫人,还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是孙中山遗嘱的签注人之一。资格比蒋介石还老。所以蒋介石还要让她三分。
  但是对一般的部下,有谁挑战触犯他的权威,蒋介石是会痛下杀手的
     蒋介石杀人是够多的。我曾经特别注意过,这些杀人者的心理状态。觉得很有趣。有时会想,蒋介石杀那么多人,他难道不做恶梦吗?看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被自己过早的结束生命,难道他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波动?
  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自古英雄皆归佛。什么意思?就是说很多“英雄”,在岁数大的时候往往皈依宗教,来寻求内心的宁静。
  宁当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宁愿做和平时代的一条狗,悠闲的晒晒太阳,也不愿做动乱时代的人,因为在乱世里,你要东奔西跑,朝不保夕,生命没有保障,随时会被别人杀死,那种担惊受怕的感觉,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要是以现代人脆弱的心理素质,不被杀死,也会被吓死,或是超过心理承受力,而得抑郁症自杀。
  在乱世里,这些杀人如麻的“英雄“们,在他们内心的深处,也不会没有挣扎,不会没有对“因果报应”的恐惧。他们刀下的鬼魂,也会萦绕在他们灵魂的深处,使他们坐卧不安。
  这时,宗教就成了他们精神的最好镇定剂。
  冯玉祥被被称为基督将军。甚至给他的部队配备牧师,还在军队里建祷告用的场所。让士兵们经常祷告,这很有点西方军队的作风。
  张学良一开始信佛教,后来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连给别人题字,都经常写上“上帝祝福你”。
  蒋介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基督教越来越虔诚,后来退守台湾时,在日记里还经常写:在乱世里,还有台湾这块净土,让他和他的家人,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这真是上帝的恩赐。
  大军阀孙传芳后来也皈依佛教,每天都吃素食,定时去烧香拜佛。但是,可能他是杀人太多,佛祖没能保佑他。在1935年11月13日下午3点半,当他跪在地上,虔诚的在佛像前面烧香祷告时,一个年轻的女人,已经站在他的身后,很是镇定的拿出一把手枪,然后对这他的后脑连开数枪。他就在佛祖面前倒地而死。
  这个杀死他的女人叫做施剑翘。她之所以杀孙传芳,就是因为孙传芳杀了她的父亲。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佛教讲因果报应,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影响挺大。据说这种因果报应,有时会应验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让你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这实际上也是讲因果报应。但是很有趣,我们看看蒋介石的子孙的下场。
  蒋介石的儿子,没什么好说的,应该是就一个亲儿子蒋经国。但是到蒋介石的孙子辈,怪事出现了。怎么个“怪”法。蒋介石有五个孙子,把其中四个孙子的寿命列举一下:
  蒋孝文:54岁。
  蒋孝武:46岁。
  蒋孝勇:48岁。
  蒋孝慈:54岁。
  很令人震惊的一组数字。为什么他们都那么早英年早逝。他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除了蒋孝慈没有享受到最高待遇外,其他的三位应该是台湾最好的。
  其中蒋孝文和蒋孝勇兄弟俩都是因为癌症去世,切先后在同一个医院的同一个病房里去世。
  这是巧合,但是巧的让人有点很多联想。
  蒋纬国就曾经找算命大师,给指点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真的是因果报应吗?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事例。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事例。这些事例,好像都和因果报应有关系。简单的说,就是风水轮流转,现在你打败我,整我,杀我。以后我儿子孙子,可能就要打败,征服,杀掉你的儿子孙子。你现在让我没好下场,我的后代就会让你的后代没好下场。
    用现在港台黑帮电影里的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无论是你还,还是你的后代还。
    简单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先说个近点的。
    地球人都知道,大清的建立者是爱新觉罗氏-------女真族的一支。但是在女真族里,还有重要的另外一支--------叶赫纳拉氏。
    叶赫纳拉氏,也许听起来没有爱新觉罗氏熟悉,但是叶赫那拉氏里,也有几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最出名的应该是慈禧老太太了。别的身居高位的还有明珠,(当然还有明珠的儿子,号称清朝第一才子词人的纳兰性德也是叶赫那拉氏的),苏克萨哈等。
    叶赫纳拉氏的势力,一开始并不比爱新觉罗氏差,在女真内部的斗争中,屡次打败爱新觉罗氏。这种局面,一直等到爱新觉罗氏中的一个牛人出现,才被结束。
    这个牛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率领爱新觉罗氏,征服了叶赫纳拉氏-----这个曾经是女真里最强悍的家族。
    这种部族的所谓“征服”,就是要杀人,杀到你实在受不了为止。叶赫那拉氏就这样被爱新觉罗氏征服。这种征服一直持续了200年左右。
    直到叶赫那拉氏里,一个叫“兰儿”的女孩子出生。这个兰儿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慈禧。
    我们都知道,清朝最后就是慈禧老太太的清朝。什么光绪帝,什么溥仪,什么皇子龙孙,这些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都成了傀儡,都得听这个败家老妇人的。
    即使是作为爱新觉罗氏皇子又怎么样,还不得看慈禧的脸色说话。
    连极能干,和慈禧关系不错的奕,稍微跟慈禧顶两句,慈禧就会轻蔑并且愤怒吼他:你是什么人?敢和我顶嘴。
    奕还是有点骨气的回答:臣乃宣宗六子。
    慈禧依旧轻蔑的说:那又怎么样,我革了你。
    奕也被激了起来:太后革了臣的王位,革不了臣的皇子。
    奕是唯一一个敢和慈禧这样顶的人。但也仅此而已,不过快活快活嘴。
    那些被努尔哈赤干掉的,叶赫那拉氏的先辈们,如果在地下遇到努尔哈赤,一定会异常得意,异常有复仇快感的对努尔哈赤说:
    老努,你他娘的看到了吗?你过去征服了我们叶赫那拉氏,但是你看现在,我们叶赫那拉氏的一个女人,就“征服”你们爱新觉罗氏,看看你的这些后代子孙,真熊,哈哈。
    200年前爱新觉罗征服叶赫那拉,200年后调了个个儿。
    这种因果报应定律还真够玄妙的。
    再说一个宋朝的例子。
    关于宋朝的一大迷案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最大的嫌疑就是被他弟弟赵光义害死的。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哥哥死后,自己开始干皇帝,把宋朝的皇位继承,挪到自己这一支来。直到宋朝灭亡。
    灭亡北宋的是金国皇帝吴乞买。
    后来有的南宋官员,见到吴乞买。他们发现吴乞买长的很像一个人,像谁?像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这些南宋官员祭祀时,在太庙里经常看到宋太祖的画像。
    甚至有人附会说,是不是宋太祖投胎转世成吴乞买,来报自己的被害和被夺江山的仇恨。
    这种说法很玄,但很有趣。
    
     蒋介石活到八十九岁,真不容易。
  一位哲学家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什么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都是有原因的。
  蒋介石活这么大岁数,也是有原因的。
  要知道,在一个乱世里,在部队和权力斗争这种高危行业中,既没有在战场上被打死,也没有被暗杀,还能站到权力的顶峰,这不仅仅是运气,个人的生存智慧也很重要。
  蒋介石这个人,在这方面还是很有两下子滴。
  先说一下很有实力的汪精卫。他是国民党内,最有实力和蒋介石争老大的人选。
  汪精卫的死,我们上文中曾经说过,和被暗杀时留在身体里的子弹很有关系。这种很致命的枪伤,彻底了摧毁了汪的健康。因为经常因为旧病复发,而躺在家里备受煎熬。在中山舰事件发生时,汪作为军事委员会的主席,本来这么大的事应该先通知他的,但是因为身上的伤又犯了,汪在家里的床上躺着,没有精力去干别的了,让蒋介石钻了空子。
  在战争年代,看来想活的久一点,千万在别受致命伤。即使这种伤不能马上要你的命,但是确实会缩短你的寿命。
  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林彪也是这种情况。
  在1938年的一天凌晨,林彪带领部队突围,忽然一颗改变命运的子弹降临的林彪身上,这颗子弹从林彪的前胸射入,后背射出。损害了他的脊髓。
  这颗子弹也使林彪吃尽苦头。后来他的身体完全垮掉,也和这颗子弹有密切的关系。
  林彪身体最糟糕到什么程度?
  他怕冷,怕热,怕光,怕风,怕水。林彪的屋子里永远都是不开灯。窗户上,门上24小时都挂着厚厚的帘子。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屋里需要手电筒时,都得要蒙上布,以免光太亮,刺激到林彪。
  林彪还怕风,即使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他身边经过时,走的稍微快一点,他都受不了,因为走的快带的“风”也越大。
  林彪还有个怪毛病,就是只有在颠簸的汽车上才能睡着觉。所以他想睡觉的时候,就坐上军用吉普,让司机在坑洼不平的路上疯狂的颠簸。
  有时他被肉体的痛苦,折磨的实在受不了时,会躺在床上,拉着身边工作人员的手说:兄弟,救救我吧,给我来点痛快的吧。
  真是“英雄能指挥千军万马,却指挥不了自己的身体。”
  有人说,林彪不去朝鲜抗美援朝,是有私心和阴谋的,其实他的身体那时的确是不行了。
  蒋介石以军事起家,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他并不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在部队里混,你伤亡的概率和你在部队的地位有关,地位越低,参加的战斗越多,你的伤亡概率就会越大。
  蒋一开始直接参加的战斗都不大,也不是太激烈,后来打大仗的时候,他的地位也上去了。大多的时候不用站在第一线,直接参与作战了。而是更多的负责战略层面的。
  如果以普通一兵的身份,身经百战,靠着自己死拼硬打,一步步成为高级将领的,如果从不受伤,那他肯定不是人。
  翻开近代的历史,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
    
     在中共方面,就有两个从最基层干起,但是最后成为中共内,最有作战能力和作战智慧的人。
  两个人就是林彪和粟裕。
  凑巧的是两人都在叶挺的部队干过。在作战风格和战术上,都或多或少受到叶挺的影响。
  成龙说过:有疤男人最性感。心理学家也做过测验,确实有的女人对脸上有伤疤的男人更倾心。
  但是林彪的伤疤不在脸上,而是在身上。所以平时他的伤疤,并不能给他对女人的吸引力加分。
  据说在建国后,林彪有一次参加苏联人组织的舞会时,看到一个苏联女人长的不错,就过去要邀请那个女人跳舞。但是这个女人看到林彪,瘦小枯干,脸色苍白,不是她喜欢的那种类型,就拒绝了。
  这个女人真是不给面子,不顾全大局,以林彪的身份,即使长的比鬼都难看,你也应该毫无理由的陪他跳一会。
  苏联大使知道后,气的暴跳如雷,准备狠狠的处分这个不识时务的女人,但是林彪却很坦然的说:人家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就像我一样,喜欢在军事地图前一站就是一天。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这方面林倒是一个很豁达,很开明的一个人。
  但是伤疤应该是一个军人最好的勋章。轻伤不下火线,在残酷的战场上,只有比敌人更残酷,更狠,才是胜利的王道。
  粟裕和林彪相比,受伤更多。不过他有一处伤受的很奇怪。
  那是在一次战役中,粟裕头部受伤,晕了过去。后来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就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就没太在意。
  但是从那以后,粟裕只要用脑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脑子里又热又疼。尤其是不敢碰头上的几根头发,如果一碰,感觉头发就像钢针一样,往脑子里扎,会钻心的疼。
  后来逝世火化后,家人在他的骨灰里,竟然发现了几粒弹片,原来那次头部受伤后,这几粒弹片就一直留在他的头内。
  可以想象这几粒留在粟裕脑子里的弹片,对他肉体和精神上的煎熬,因为大脑是人体最娇嫩的部位。而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每指挥部属一场战役,就是一场异常艰苦的脑力劳动。无论是林彪,粟裕,还是毛泽东,经常会在地图前,苦苦思索,甚至这样的状态要持续几天几夜。
  林彪就曾说过:我多累一点脑子,人就会少死一点。
  粟裕长时间思考后,就会用不住的用凉水浇头,以缓解发热发疼的大脑。
  这就是战争,最残酷,最不人道的游戏,但也最能激发人肉体和精神的潜力。
  竭尽自己所有的智力和体力,目的只有一个:打败对方。面对战争你没有选择,要么消灭对方,要么被对方消灭。要么成为别人的噩梦,要么别人你的噩梦。
  林彪曾经把自己的作战要诀总结成一句话,写给刘亚楼,这句话是:在生死攸关时,别人都在其次,只有你最重要,此胜之要领也。
  自己的生死在很大程度上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己的生死在很大程度上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不仅仅是指,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战争和权力的决斗场上取胜,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就是要注意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注意养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有很紧密的联系。有人说过孙中山的肝病,与他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1923年,当孙中山看到那些表面顺从他的军阀,实际上却在他的家乡广东横征暴敛,搞的民不聊生,孙中山气的经常以头撞墙,有时候会痛哭。他对那些军阀说:我是让你们来革命的,不是让你们来祸害我的乡亲的。
  引述李敖的一段文字说明孙中山当时的处境。
  “孙中山于1923年2月返抵广州后,到1924年11月才离粤北上。在其离粤前夕,由广东各界人民策动组织的「各界救粤联合会」在香港发出通电,指控孙中山「祸国祸粤」十一大罪状:摇动国体,妄行共产,纵兵殃民,摧残民治,破坏金融,抽剥民产,大开烟赌,摧残教育,蹂躏实业,破坏司法,铲灭商民团。”
  人民的反对声,使孙中山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这极大的摧毁了他的健康。
  孙也就是1924年去世的。
  搞政治的心理承受力要比常人强一千倍,否则你根本活不下去,不被吓死,也会被气死,不会被气死,也会被委屈死。没有强悍的精神,你在权力的决斗场上永远撑不到最后。也笑不到最后。
  比如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只活了五十二岁。这和他的精神状态不能说没关系。
  当他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而登上皇位后,一方面政治方面做得不错。另一方面,内心笼罩着极大的阴影,经常在睡梦里,梦见自己的兄弟向他来索命。闹得整天精神恍惚,吃不下,睡不着。按今天的标准,绝对是很重的忧郁症。不过那时没有特效的安眠药,只能让大将秦琼和尉迟恭给他站岗,他才能睡的比较安稳些。
  李世民后来痴心占卜,炼丹,美色。这些多少能给他带来些安慰。使他精神上得到些许的平静。
  蒋介石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做得很好。他经常请牧师到自己的官邸里做礼拜。用宗教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平时他自己也有固定的时间,来静坐,来祷告。
  心理的平静是健康最好的保障。据现代的科学研究,很多身患癌症者,都在患病前有很长一段情绪异常低落期。
  世界上最有强悍的精神的人,往往不一定是那些体力过人的勇夫,而往往长的弱不禁风但有很强精神信仰的人。像甘地,特雷萨修女。
  记得老画家黄苗子的夫人,郁风女士,曾回忆过一个和她同在秦城监狱的修女。
  那个修女也是因为四人帮的迫害被关在秦城监狱里。但是无论别人怎么打骂她,她都是面带微笑,毫无怨言。她对每个人都很友善,虽然被关在监狱,而且备受凌辱,她仍然微笑着平静积极的面对每一天。她勤快的打水扫地。
  直到有一天,她很高兴的告诉狱友,就在今天晚上,上帝要带她去天堂。别人都觉得她疯了。
  但是真的就在那天晚上,她真的死掉了。死的很平静。而且不是自杀。
  那种修为很高的高僧也会有这种能力。能预知自己的死亡,穿好该穿的衣服,然后盘腿“坐化。”
  精神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控制肉体。
  就像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侧报道。
  一个患严重脑瘤晚期的人,他的脑子里已经长满了肿瘤,而且连续昏迷了很久。所有的医学专家都相信,他再也不会醒过来。他会在昏迷中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是奇迹发生了,他在某天突然清醒过来,然后和家人一一告别,说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说完这些话不久,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医学专家很困惑,也很吃惊,因为从医学角度来看,他那种状况是不可能再清醒过来的。
  这就是人精神的力量。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每个权力场上的胜出者,在性格上都有一些同的特点:百折不挠,永不言败,能屈能伸,意志坚定,失败后重新再来的那种劲头,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
  看看古今枭雄级的人物,都是如此。
  没这种素质,就别想在权力场中混,赶紧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老老实实过日子吧,否则即使肉体不被消灭,精神也会被拖垮。
  出来混,精神上要经得起折腾。
  历史上所有的枭雄类人物,都是有智力,有意志,有手段的人。发起狠来,是一条凶残的狼,装起孙子来,就是一条温顺的小绵羊。他们是人类中,最狡猾的品种。把他投进监狱里,他可能就变成监狱里的狱霸,把他放到黑帮里,也许他就能混成黑帮里的老大。总之,无论在人类社会的那个群体里,他都能混的不赖。
  无论你喜不喜欢,尤其是在一个纷乱的社会里,各种群体
  “老大”往往都有这种特质。否则也当不了“老大”。
  还有一种人,是有骨气的知识分子。这类人智力很高,骨头很硬。在他们心中,自己的理想是第一位的,而性命是第二位的。可是这种人在和枭雄的斗争中,往往吃败仗。
  我觉得蒋介石绝对可以称得上枭雄级的人物。
  比如所谓的“花园口事件,”最能体现蒋介石的这种性格。
  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凶猛的进攻,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直接导致89万老百姓死亡,间接损失更是无可估量。日军只是伤亡1000多人。而这只暂缓日军三四个多月的进攻。四个月后武汉失守。对于抗日战争这种持久战来说,这真是毫无必要。严重的得不偿失。
  390多万灾民,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及时救助,在逃难的路上,很多人饿的实在受不了,居然吃起了倒在路边灾民的死尸。人吃人,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
  但是跟蒋介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人发了一部分粮食给灾民,以至于很多中国的灾民投向日本一边,帮日本人和国民党部队作战。这真是对蒋最大的讽刺。
  在蒋介石做这个决定前,他的“文胆”陈布雷曾劝他,不要成为千古罪人,蒋介石全却说陈布雷是“妇人之仁”。
  这就是典型的枭雄作风,不讲道德,不管别人的死活,只讲手段,只要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别的都不重要。
  蒋的这种作风,使陈布雷经常抓狂,最后陈终于承受不了精神的压力,自杀了。
  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是把良心和道德放在第一位的。像陈布雷这样。
  但是这种很纯净的知识分子,精神有时太脆弱了,他们容易心灰意冷,怨天尤人,顾影自怜。他们的战斗力和手段不够。
  李敖就曾写过一篇《我们从奸雄那学到了什么》来论述这种现象。
  这种很纯的,很有学问,很有骨气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地位的保护,一旦沦落到和社会最底层的地痞流氓生活在一起时,会很惨。
  著名的知识分子胡风,在1955年因为政治运动,而被关进了监狱。很不幸的是,和他同一所监狱的,不是像他这样的有知识,有修养的“政治犯”,而是一些刑事犯罪分子。
  他们把脏活累活全让胡风干,动不动就会有人对他拳打脚踢,辱骂殴打。这对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知识分子来说,没有了任何做人的尊严。
  有一次,他们让已经是57岁的胡风给他们端饭,胡风在下台阶时,站立不稳,把手里端着的一盆饭散在地上。这些人一看,嘴里骂骂咧咧的冲上去,把胡风照死里打。
  尊严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胡风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使他处于崩溃的边缘。
    
     从屈原到方孝孺,很多知识分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可以说是很典型的殉道者。
  枭雄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最高原则就是保存自己,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活着,一切还都有希望。
  但要觉得像蒋介石这样的枭雄们没有文化,那就错了。蒋介石还是很爱读书的。而且对诸子百家,很有研究。他读书可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而是为了能学以致用。
  老蒋不但读诸子百家,还读现代西方哲学,什么黑格尔,尼采,他都读的不少。甚至是马克思的著作,他也很有研究。
  和宋美龄结婚后,看到她流利的英文所起的巨大作用,蒋介石甚至对手下说:这年头,不学好英文就跟不上时代了。
  毛泽东学英文的劲头也很足,甚至在飞机上的时间都用来学英文,我们都知道他的英文老师是章含之。毛泽东的英文到什么程度呢?能看英文报纸。可是他的英文发音有很重的湖南口音。
  建国后,把《毛泽东选集》译成英文的那些学者,才是当时中国英文造诣最好的人。比如这些学者之一的钱钟书,英文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英国的牛津大学曾经聘请他去教英国文学。
  请一个中国人到英国去教英国文学,没搞错吧?没错,钱的学问就这么牛。
  这位不但英文好,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都不是一般的好,在美国的大学访问时,钱钟书一会用英文,一会用法文,一会又换成德文,旁征博引,把那些西方的教授们唬的一愣一愣的。
  真是个人才。
  中国的精英,要是单个拿出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相比,并不差。但是要是比全体国民的素质,那就很难说了。
  比如把咱们中国人那时的素质和日本人对比一下。
  蒋介石,汪精卫他们都对日本比较了解。所以他们知道,当时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了他们对日本的心理恐惧。
  都是同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确实是大。
  我们那时候和日本人拼刺刀,两三个人才能对人家一个。射击的命中率更差,粟裕曾经说过,日本人在二百米内命中率惊人。而当时中国的军队,有时打不但打不中敌人,还把自己的人给打死了。不过这也难怪,人家日本士兵每年实弹射击训练,每人都平均都1000多发。中国人的实弹射击训练,有的部队是零。
  本来子弹就少,装备就差,士兵还这种素质。岂不败哉。
  不过也别太悲观,中国最能打仗的那些将领们的军事素质,并不比日本将领差。甚至说比他们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头狮子可以率领一群羊,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只有我们将领的素质比日本人强,才有机会胜利。
  很幸运的是,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中国人单个的精英,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在军事方面的精英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蒋百里,可惜他没机会实战。咱们说一下真正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先说一下粟裕。
  粟裕这个人,确实很厉害。
  刚开始抗日时,中共的军队不多,装备更差,但是敢领着部队在敌后游击战。这种游击战就是摸老虎屁股,要是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技术,确实和送死也差不多。但是这种游击战有时还能小胜。真不容易!
  看看粟裕的作战智慧。
  他要求部队宿营时,要选好地形。要面对敌人,而不是背对敌人,并且不要靠着大河或者不利于撤退的地形。
  选好地形宿营后,马上切断宿营地和外界的交通,任何人不能随便出去,防止部队里的叛徒,和日伪军的汉奸卧底通风报信。并且宿营时不能生火做饭,夜里不准有灯光。更要注意不能弄枪走火。也不能在宿营时大喊大叫,要安静。越安静越好。
  撤离后把宿营时的生活垃圾彻底清除干净。因为日军的侦查能力极强,一点点疏忽,就意味着被敌人消灭。
  在行军时,队伍的前面,侧面都有侦查分队,无论哪个方向上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能及时感知,迅速采取措施。
  并且行军时,本来是向西,但是他们却往往从大路先往东走,然后从小路有悄悄的折回过来。
    
  史书说:国家存亡在此,国军50万精锐几被包围,如不能突围,中国也没有后来的抗之久战之说了。当时共军也只有陕北这块。何况日本人主要对手是蒋介石部队,看看几大战役就可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的真相会被不同的利益集团以不同的方式加工美化扭曲,很多的事实,只能淹没在浩淼的历史的迷雾中了  裕甚至要求宿营时,把部队的排泄物都要用特殊的袋子装好,然后妥善处理。
  在行动后,把所有的路标,都要清除干净。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粟裕作为一个极有作战能力的将领,并非浪得虚名。
  心细如发,粟裕的军事专业素质,简直无可挑剔。
  因为他知道,很专业的侦查人员,可以从敌方留下的粪便,脚印等蛛丝马迹,判断出所经过部队的方向,经过的时间,人数,甚至有没有大型的设备,有没有伤员。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将领大都没上过大学,但是经过学习,就可以带兵打仗,很多的时候还能打胜,而国民党的一些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都达不到这种程度。中共的高级将领,在红军抗大的定期轮训,还有实战的锻炼,都造就了他们很卓越的军事能力。
  看来打仗,可不仅仅是体力活,简直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智力对抗。
  在及其凶悍善战的日军敌后活动,就是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活可不好干。难啊!
  粟裕在和日军的首次交锋,对日本部队的作战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次的作战任务是阻击日军的汽车。
  我们伏击的枪声一响,日本鬼子就从卡车上很有组织的跳下。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卡车前后左右都没挡板,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有突发情况,遭到伏击时,这些日本鬼子就能同时从车上跳下,以最快的速度分散开。
  他们跳下车,非常迅速的躲到草丛里隐蔽起来。没有丝毫的慌乱。从这些细节上就可以看到日本军队的训练有素。很善于运用作战时的地势地形,隐蔽自己。粟裕后来总结说,单从利用地形地势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就比日本人差很多。
  更令粟裕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被包围的日本人,很多利用道路旁边的河道,从水路潜水突围,他们的水性之好,让我方没有想到。
  还有他们及其快速的反应能力,当战斗开始仅仅半小时,附近的日军就开着坦克车来增援了,要不是我方撤的快,就会被日军反包围。
  好厉害的小日本。
  这次战斗也反应了我方士兵的弱点。
  一个是枪法太差,我们上文说过,差到自己能把自己人打死。基本的军事素质太差,比如用手榴弹炸敌人汽车时,竟然直接投掷到敌人正在行驶中的车下方,等我们的手榴弹响时,日军的汽车已经开过去了,真是成了“马后炮”。
  粟裕通过这次的教训,制定了相应的对付日军汽车的策略。
  比如他规定,当我们要用手榴弹,炸正在行驶的汽车时,投掷点应该在车的二十米左右,这样的提前量,才能保证手榴弹在车的正下方爆炸。
  我方埋伏时,最好选择道路的拐弯处,并且最好能用树干设置路障。只要日军的汽车一停,我们的手榴弹的命中率就会提高很多。
  粟裕还设计了“梯级火力”,就是扔的手榴弹按梯级分布,你躲过第一个,也躲不过第二,第三,第四,第n个。而且他还提出了袭击汽车的必杀技,那就是尽量打汽车的汽缸或者驾驶员。
  看来日本人的汽车,要是让粟裕惦记上算是倒大霉了。
  粟裕所制定的游击战原则里,还有些乍看起来让人有些不解的规定,比如强调每人晚上都得把脚洗干净。为什么呢?因为在紧急的行军过程中,脚最容易受伤起泡,要是再不清洁的话,感染的机率很大。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有很重要的原因:
  脚出了毛病,就会影响部队的机动性,机动性是我方在敌后和日军周旋的法宝。我们撤退时,极少走直线,而是走8字形,s形,等各种形状,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这样才能消磨敌人,逃脱敌人,而这种战略都是靠走来实现。脚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
  但是在队伍里,不会每个人的脚都那么脆弱吧?没错,但是即使有一个人因为脚感染掉队,那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这是没有后方的游击战,掉队就意味着落在日军手中的可能性极大,自己的人落在敌人的手中,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所有的行动计划都有可能被暴露了。对我方来说,这是致命的。所以粟裕特别特别(必须用两个特别,才能准确表达粟裕对此事的及其慎重的态度)重视收容这些掉队人员。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粟裕这些中共将领,把游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叶剑英曾经说过,那时有人甚至提议,把中国的军队全部用来搞游击战。正面战场不要了。
  这种提议当然很荒谬。真那样的话,抗日战争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了。
  游击战毕竟只是正面战场的补充。不能舍本逐末。
  但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打的确实很窝火。淞沪会战,蒋介石投入70万人,中国伤亡30万,歼敌6万。有的资料上说中国伤亡25万,歼敌9万,无论那组数字更接近真实,中国的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就是说咱们比日本人死的多很多,但只坚持了大概三个月。
  有人说这已经很不错了,小日本多厉害,日俄战争中,都把俄国人打败了。看来咱们中国人的阿Q精神倒是发挥的不错。
  蒋介石后来总结说,我们的人数比日本军队多几倍,我们的军队也很勇敢,整个营整个营的死,我们的德式装备有的比日本人还好,但是我们却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士兵的军事素质太差了。
  叶剑英在1938年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转述了蒋介石的这些话。
  我觉得蒋介石说得不错,但是不全面,因为战败不光是士兵的素质不行,他这个总指挥的军事素质也不怎么样。
  但从军事角度,看看军队的部署,就知道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能力,确实不敢恭维。
  引述一段张爱萍将军的话,足以说明这次战役,所犯的战略上的错误。
  “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地域狭窄,属战略防御的浅近纵深。
  在这样一个既无战场筑垒准备,又无回旋机动余地的地幅内,面对强敌,国民党囤积精锐主力70万大军,摆开了决战架势,这在战争初期,在战略指导上,是极其轻率的,也是危险的。
  国民党军队虽人数众多,但作战指导思想远不能适应二战机械化兵团大纵深突击的特点。既未形成纵深梯次的配置,又未掌控强大的反突击预备队。一线部署绵亘狭长,紧贴水域,在日舰炮不断轰击下徒增伤亡;二线兵力既不能支援一线,也不能相互构成犄角。这就给对方分割、围堵、聚歼提供了便利。开打十天后,防御体系即被日军割裂。”
  蒋介石的这种军事指挥水平,难怪让他手下的军阀不服气。陈济棠就曾经说过:老蒋就会拉拢收买分化,真有本事的话,就在战场上拼个高下。
  蒋介石是“窝里斗”的高手,和那些反对他的军阀们掐架,很有两下子。但是真正一和日本人干,就力不从心了。
  整个一个“内斗内行,外都外行”。
  不过蒋介石的话也不完全错。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中国士兵的素质问题。
  中国军队表现的“很猛很天真”。比如日本的飞机飞过来轰炸,很多士兵就在那站着,跳着脚,指着飞机大骂,而不是赶紧找掩体藏起来,结果还没到最前线,就被炸死,你说死的冤不冤。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粟裕说中国士兵不善于利用地势地形隐蔽自己,枪法又烂。这些士兵都习惯了内斗,内战。平时训练极差。蒋介石的那些德式先进武器,很多士兵根本不会用。
  这再一次印证了毛泽东的那句话: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那时咱们中国士兵军事素质,差到让人苦笑不得程度。
  比如有一次,张作霖和吴佩孚打仗。张作霖一看形势有点紧迫,就决定使用化学武器对付吴佩孚的军队。什么化学武器?氯气。
  在当时确实够先进的。
  但是老张第一次用这高科技武器,结果严重在他意料之外:一点没能“毒”到吴佩孚。反而把自己给熏得不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撮火啊。
  人素质“高级”不起来,给你高级武器你也玩不了。
     所以粟裕在各种会议上,一再提到要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只有有文化,才能较快掌握各种复杂武器设备的使用,和作战的战略意图。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战斗的协调能力,和突破能力。
  据说很多日本的士兵,都能把作战前的地图,画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反复熟悉作战的目标。
  单从文化水平,就能看出差距确实不小。这也是日军之所以有强悍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军里,还有很多训练有素的狙击手。专打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中国军官。这种做法在战场上极其有效。
  准确的命中率,在战斗中的威慑力是惊人的。在大别山的辽县,当几百日军展开围剿时,有个叫刘二堂的,带着几个打猎的人,当然这几个人绝对算得上是神枪手,因为他们能“每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弹无虚发。结果把硬是把这些日本人打退了。
  可惜当时中国像刘二堂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在战场上,命中率就是第一战斗力。
  有人统计过,在朝鲜战争中,美军统计过,每25万发子弹才击毙一个“敌人”。而以色列的著名狙击部队“野小子”击毙一个人,平均只需要1.3——1.7发子弹。
  谁有准确的枪法,谁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比如苏军在芬兰就吃尽狙击手的苦头。芬兰这个国家很小,只有几百万人,而苏联有2亿多。并且苏联的作战和军事能力,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都领教过。
  苏联可能是他们最不愿梦到的恶梦。
  但正是苏联这样一个在国际上的很角色,却在芬兰吃了狙击手的大亏。和芬兰交战以前,没人会料到这种结局。但交战后,没人不会吃惊交战的结果。
  苏联死在芬兰20多万人,而芬兰自己却只死了二点五万人。天哪,不可思议的芬兰人。我以为他们只会造诺基亚手机呢。
  难道是他们武器比苏联的先进很多吗?也不是,他们狙击手用的还是沙俄时期的莫辛纳甘步枪。
  这就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了。
  芬兰人民风很彪悍,也很野,很开放。据说他们现在国家发福利,就有性服务这一项。像发个消费卷似的,让你免费去体验一下。现在这个国家还实行男女学生同一个宿舍。
  总之这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狂野的民族。
  他们可能有狩猎的传统,所以很多人有很好的枪法,这些人在战争中就成了结束苏军生命的狙击手。他们身披白色的伪装服,在冰天雪地里。弹无虚发的猎杀着傲慢的苏军士兵。
       国家之间的强弱,说白了,就是国民素质的比拼。强国必有高素质,现代化的国民。要想强国,先要强民。没有国民的觉醒与奋发,一切都是白费。
  有软实力,才会有硬实力。
  可是回头看看,中国国民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表现,真让我们脸红。一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咋会落后愚昧到这种程度?
  鸦片战争时,在广州的名将杨芳,和英国人开始打仗时,让所属部队收集女人的尿,说是要用来破英军的妖法。
  这些在广州和英军作战的清军将领们,骑着结实的小马,然后让士兵排成队,向英军冲锋。于是这些士兵就成了英军枪弹的理想的活靶子。
  在和英军的乍浦之战中,清军们脸上带着白纸糊的面具,装神弄鬼,跳着大神,冲向英军,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像关天培和林则徐,这样多少有点见识的将领,和洋鬼子作战时表现的幼稚无知,也让人痛心。
  关天培在和英军对垒时,让他的士兵围着炮台后的圆山旋转着跑,什么目的呢?目的就是给英军造成增兵的错觉。
  这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水平。他可能把英军当成智力不足的小孩子了,他好像觉着,这些老外就是枪炮厉害,智力高不到哪去。咱们中国人稍微耍点计谋,就能把这些看上去,像大猩猩一样多毛的“洋毛子”给糊弄住。可是那边英军只是愉快而轻松的微笑着,看着这些愚昧清兵的拙劣表演。
  林则徐比关天培在对洋人的了解上,也强不到哪去。因为老林偶然看到洋鬼子走路的时候,脚步僵硬(他好像不知道,那是洋鬼子军队里的一种行走步伐),就武断的认为,洋鬼子的关节跟咱们不一样,膝盖不会弯。于是他设想,打仗时弄根竹竿,专门捅洋鬼子的腿弯处,一定能把洋鬼子给轻易打翻在地。
  有这样的见识,有这样的素质的中国人,打仗不败,那太阳应该从西方升起。
  见过愚昧的,没见过这么愚昧的。
  洋鬼子一定感觉到,什么中国,简直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原始部落。这就是马可波罗所说的,那个遍地都是黄金国度吗?这就是西方航海家,寻找上百年的先进的国度吗?不像。愚昧落后的和他们曾经征服过的那些土著部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
  1878年10月,日本海军就开着自己国家制造的“清辉”号军舰,到西欧各国进行访问。航程26300海里,航行的时间大概有5个多月。这令英国社会很受震动。英国的《先驱报》惊叹,日本海军的素质与英国海军比毫不逊色。
  而后来大清看到差距后,也搞洋务运动,请外国教练训练中国海军。但据在中国执教过的老外,后来回忆说,中国这些海军学生,长的都是身材单薄,没有一点军人的气质,因为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尚文轻武。不喜欢运动。平时训练,不想动手操作设备,怕把自己的手给弄脏。
  平时不流汗,战时多流血。这些书呆子们,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白。
  战争不是不怕死就行,战争需要智慧,智力,技术,知识,见识。没有这些,即使再勇敢,也不过徒增不必要的死亡罢了。
  在随后的1894年中日海战中,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是必然的结果。
  有很多专家说,其实日本舰队损失也很大,不能算中国失败。但是战争只看结果。结果是日本先后控制黄海海域,威海卫。
  这难道还不叫打败吗。
  中国的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寅、林履中都与座舰同归于尽,1000余人壮烈牺牲。
  方伯谦在丰岛战役中还十分勇敢,但是在黄海战役中却迅速逃跑。为什么呢?因为被日本海军打怕了。
  镇远舰的管带,因为喝了度数很高的酒,打仗时醉卧在指挥台上。
  中国海军表现的勇敢的很勇敢,害怕的很害怕。真是打得乱七八糟。
    
我们的武器装备,士兵的军事素质,还有战术上的灵活性,都和日军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最忌讳的就是:大白天在平原地区,和日军硬碰硬的打阵地战。
  最好是利用险峻的地形,河网,密林,再加上灵活的战术,和日军周旋。这样对我们有利。
  要是迫不得已和日军在平原上打的话,最好是夜战。
  这些都是和日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小日本不但打仗很厉害,谍报侦查工作做的也很到位。粟裕在他的军事著作里,反复强调情报工作,因为这关乎一场战争的胜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日本人不仅靠汉奸伪军搞情报,还有时自己亲自动手。他们经常化妆成中国老百姓的模样,来刺探我们军队的动向。
  刘伯承曾经总结过,怎么抓日军的奸细:看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国人和日本人从长相上很难辨别。但是语言和行动,并不是那么能够轻易模仿的。比如美军的作战手册里,就分析了伊斯兰国家的人们,谈话时的彼此距离要比欧美人近。在一个文化里,从小养成的言行,会不经意的透露出来。很难一丝不露的。
  刘伯承在判断是否是日本间谍时,还提到一点,我感到很新鲜,也很难理解。那就是直接脱鞋看看“他的脚趾叉的大小。”可能是日本人的脚趾间的距离比咱们中国人大。这个判断标准可不是八卦消息,道听途说,而是清楚的写在刘伯承的军事著作中,想必有很高的准确率。
  这可能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之谈。
  奸细和叛徒是最可怕的,他们的破坏力惊人。不说别的,但说中共的很多高级将领的被捕,被杀害,都和叛徒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列个名单的话,可以列的很长:
  瞿秋白,方志敏,项英,叶挺,杨靖宇••••••
  项英是在皖南事变突围中,恰好遇到一个身高体壮的新四士兵,但是没想到,偶遇的这个士兵,没有把枪口对准国民党,而是把项英打死,然后卷走了项英身上所有的现金,投敌了。
  这个可耻的叛徒,没能逃脱正义的惩罚,在解放后被找出来,枪决了。
  东北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最困难的时候,部队的一个参谋,在战斗中被俘变节,成了日军的走狗。由于他是参谋,所以部队的作战计划,武器情况,人员数目,活动范围都比较清楚。这些极其珍贵的情况被日军掌握后,对抗日联军是致命的。
  这使抗日联军的境遇变得越来越艰难。人数在敌人有针对性的围捕中,伤亡急剧增大。
  在部队生死存亡的时刻,抗日联军中又有一个人,带着几乎是抗日联军的仅存的所有现金,投降日本人。
  这个叛徒是杨靖宇很亲密的人,杨靖宇从十五岁时把他养大。真称得上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眼狼。以怨报德。没有人格,更没有国格,真该千刀万剐。
  这样一来,日军抓捕杨靖宇的行动,更有针对性了。
  杨靖宇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躲在山上的密林中,又冷又饿,并且还患上了严重的感冒。
  狡猾的日本人,让奸细装扮成打柴人,想诱杨靖宇出来。
  杨靖宇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看到两个打柴人,就走上前去求助。这两个打柴人正是日军的奸细。
  这两个奸细一看,出来的这个人,长脸长眼,知道此人就是他们千方百计要找的杨靖宇,但是这两个奸细迫于杨靖宇的威名,竟没有敢立即动手。而是赶紧回去找援兵,把杨靖宇迅速包围起来。
   结果可能大家都知道了,杨靖宇被日军砍掉头颅,然后又残忍的把肚子剖开,日军看到他的肚子里只有棉絮和树皮。
  中华民族正是有这些硬骨头,才能在一次次的生死存亡时,杀出一条血路。一次次濒临险境,但又一次次能奋起。
  但是历史上这种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并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重建一下现场,换一种视觉审视一下,我们会发现,项英和杨靖宇的这种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能避免的。
  叛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活命,为了钱。
  在突围时,打死项英的人叫刘厚总。这家伙又黑又壮,枪法很准。项英自从遇到他后,就对他很喜欢,甚至超过了对于原来身边的警卫人员。
  由于皖南的春天气温,有时变化很大,一次热的时候,项英把身上的厚衣服脱掉,身边的人,包括叶挺都很吃惊,项英的身上还有这么多现金首饰。这一幕恰好也被刘厚总看到。这就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刘厚总打死项英时,是打在项的太阳穴上。然后打死项英的另外两个卫士。
  在关键时刻,背叛杨靖宇的叫张秀凤,他是警卫队机关枪队队长,我们上文中说过,抗联的最后所有的现金,都由此人保管。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被敌人包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是意志薄弱,容易动摇,比较喜欢钱的人,反水叛变的高发期。
  在这种时刻,突围的将领除了注意敌人外,还要特别注意身边的人。因为说不定你身边的人,已经惦记上你的钱,还有你的命了。
  财物和险境,是诱发叛变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防人之心不可无。谨慎无大错。这些永远都是真理。
  别说是别人,在关键时刻,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保险。
  刘伯承有一个在乡下生的儿子。这个儿子有一次带着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来找刘伯承。来的目的就一个字:钱。并且要的数目还不少。刘伯承说,我搞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没有那么多钱,再说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动不动就找父亲要钱。
  这个儿子气哼哼的走了。
  等这个儿子走后,刘伯承马上对跟着他的人说,现在咱们马上转移,否则就会被抓。
  果然等刘伯承他们走后不久,就有人来抓他们了。身边的人都很佩服刘伯承的料事如神。
  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只有具备这样的敏感力才会躲过一次次的危险。即使一次麻木和疏忽,结果也可能是致命的。
  有的错误一次都不能犯,因为犯一次就会送命。红灯可以再等,但是生命不能重来。有的错误就像红灯一样。不能乱闯,要不然结果是致命的。
  凡是能活下来的的将领,没有一个不是机敏过人的。
  比如陈毅被围困在山上时,处境也是异常的艰难,敌人把山上所有的住户都赶到山下,然后把盐油粮食的买卖管制起来。企图切断山上陈毅部队的后勤供应,活活把部队困死在山上,并且像用梳子梳头一样,一遍遍的上山搜查。
  陈毅应是挺过来了。没有被敌人抓到,这与他的机敏细致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只要他派出的人不能按时回来,他就马上转移。
  因为在那样一个危机重重的险境里,只有极有生存的智慧的人才能活下来。活下来不只靠运气,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自己。
  说道机敏细致,我们不能提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人了不得。
  所有的中共领导人,无论是陈独秀,博古,王明,甚至包括毛泽东,所有这些中共党内最高层领导,他们的地位起伏都很大。
  有的一开始是在最高领导层里,但后来因为犯错误,逐渐从最高层消失。像陈独秀,博古,王明他们。
  有的是一开始在被排斥在最高领导层外,但是后来逐渐得到重用。像毛泽东。
  只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在中共最高层里。
  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中共元老都受冲击,被打到。,只有周恩来依然在最高层。这很厉害。
  并且一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远高于毛泽东。
  毛泽东受到打压时,周已经是三人小组的重要成员了。李德负责军事指挥,博古负责政治工作,而周恩来督促军事的执行。
  我们不谈周恩来的军事方面的成绩。单说一下他的谍报方面的能力。因为谍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机敏,智慧,和思维的缜密等各方面素质的强弱。情商和智商缺一不可。
  国民党的中统局长许恩曾,曾经在文章里这样描述周恩来:
  “以周恩来为中心的核心组织,所接触的范围不广,但辐射线却四通八达,他可以安安稳稳的躺在曾家岩五十号的大沙发里,勿须走出大门,就可以搅得你寝食不安。这些还是可以看见的辐射线索,还有我们看不到,而事实上一定有的线索。”
  周恩来布置得“看不见的线索”不但有,层次还高的吓人。要是国民党的特务知道周的这些线索,会被吓死,至少要吓得半死。
  因为国民党的三大实力战将——胡宗南,傅作义,白崇禧,身边都有周恩来布置“线人”和“卧底”。
  其实这比香港电影《无间道》更牛逼。因为一份情报,就关乎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周恩来安置在胡宗南身边的“卧底”叫熊向晖。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周恩来的部下,熊向晖也是才干过人,凭着自己的能力竟然当上了胡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
  天哪,机要秘书,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你的机要秘书竟然是敌方的卧底。这就意味着你的作战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敌方就已经了如指掌。这仗还打个屁!
  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时,作战计划还没下达到自己部队的军长这一级,毛泽东就已经知道了。而等胡的部队进入延安时,中共中央早撤了。
  毛泽东说这份情报能抵得上几个师。我觉得岂止是抵得上几个师,简直可以决定中国革命生死攸关。因为这可是进攻的延安啊!
  再说周恩来安置在白崇禧身边的“卧底。”
  如果这不是活生生的历史,谁也不会相信有这样的巧合:这个周恩来安排在白崇禧部队里的卧底——谢和庚——也成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
  你要知道,无论是熊向晖还是谢和庚,都不是像大学生分配工作,一开始就指定是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这两人都是靠自己能力,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的。
  这很难!这真的要有真本领!这得是什么样的人才啊!
  不得不感叹一下。太厉害了。
  这也证明了,周恩来的知人善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很厉害,周恩来就更厉害了。
    
至于周恩来设置在傅作义身边的卧底阎又文,虽然不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但也是傅作义的亲信。并能够接触到傅的极为机密的作战计划。
  阎又文也是这三个卧底中,隐藏最深的一个。
  因为傅作义后来阵前起义,投奔了共产党,并且做了新中国的水利部长。所以阎又文一直就没暴露身份,大部分人,包括傅作义,一直认为阎又文和自己一样,是起义的国民党,但不知道,其实阎又文早就是中共的卧底了。
  解放后,中共中央指示阎又文不要公开身份,继续留在傅作义身边。“继续留在身边”的含义就是——注意傅的一切动向,真心归顺最好,要是还有别的想法,中共就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傅作义始终不知道,这个一直是他亲信的人,和他一起投奔共产党的人,竟然是共产党。
  不光傅作义不知道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就连阎的妻子都不知道。
  所以有很多及其重要的卧底,是和周恩来单线联系,就是说除了周恩来,没人知道那些身居国民党高位的人,竟然是共产党。
  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名士杨度,是周恩来在去世前,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对外公布杨度其实早就是共产党了。
  可见周恩来心思的细密和谨慎。
  作为上海特科的最高负责人,周恩来即使对于地位仅次于他的顾顺章,也是防备的很严。
  不得不承认,顾顺章也是很有能力的。中统特务万亚刚,就曾写文章这样赞扬顾顺章:
  “文的方面,如化妆,表演魔术,心理学等都很精;武的方面,爆破,室内开枪而室外听不到声音,徒手杀人而不留痕迹等等,可说是全能特务,在他以后,特务行列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但是这个人很放荡不羁,行事张扬。这可是做秘密工作的大忌。
  以周恩来德聪明睿智,料到了顾迟早要出事。正准备换掉顾时,还是晚了一步,顾叛变了。
  但由于周恩来平时的谨慎和思维缜密,顾对几个潜伏在国民党最高层的“线人”一无所知。
  也是在这极其危险的关键时刻,这三个“线人”——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挺身救主”。使周恩来和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及时脱身。
  这让陈立夫暴跳如雷的说:“抓住周恩来,只差五分钟。”在南京的蒋介石也极为恼怒的破口大骂:“娘希匹”。
  不过没办法,谁让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周恩来。
  看起来是侥幸逃生的背后,是周恩来做的极其到位的周密布局。就像一个围棋高手,把每粒棋子的能量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位被他布置的特工,就像他深思熟虑后,落在棋盘上的棋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从而能扭转战局,反败为胜。
  周恩来最重要的素质,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智,勇。
  我们上面着重说的是周恩来的智。但是一个能化解种种险境的人物,光有智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勇”,他的“智”有时也就不能发挥出来。
  在美国特种部队的作战手册里就提到:恐惧,慌乱和愤怒,能模糊你的视线,混乱你的思维,影响你的判断。
  宫本武藏和李小龙在他们的著作里也多次提到,在遭遇危险要做致命一击时,保持平静的情绪是多么重要。
  周恩来就有这种过人的冷静。不管情况多么危急,他不会有丝毫的慌乱。这样的情绪控制能力,才能保证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有效的判断,采取最明智的行动。
  而这种关键时刻的“冷静”,没有深藏在内心的“勇”做支撑是做不到的。
    
  认真的研究一下近代史,就会发现,周恩来无论是在军事,情报,外交,政治素养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干。
  我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当的起这样的评价。
  周恩来在武汉的叶挺教导团讲课时,对站岗的士兵很客气。用今天的观点看,好像没什么。但那时,相对旧军队里动不动就对士兵打骂,这种平等相待的态度,仍然令很多士兵感动。
  在这些感动的士兵里,就有一个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内,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这个人的名字是:粟裕。
  那时粟裕还是教导团里普通一兵。而周恩来已经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领导了一二次东征。巩固了广东的根据地。
  这时的周恩来只有27岁。而现在的很多人,如果能在27岁时,当上一个部门经理,就狂妄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社会越来越进步,但人变的也越来越狂妄,浅薄,和脆弱,一有点打击就会得抑郁症。
  社会在发展,而精神在退化。看看那时整天在刀尖上滚的人,他们的精神是多么的顽强和凶悍。
  这些搞革命的人,几乎每天都面临着生死。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丝毫退缩和哀叹。
  粟裕在这一年,正式加入了中共的部队,第一次领略了周恩来的风采。这一年是1925年。
  也是在一年,孙中山去世,廖仲恺被刺杀,蒋介石和汪精卫正联手打击国民党的各派系,逐渐大权在握。
  廖仲恺被刺后,周恩来坐车赶往国民党中央党部,但是在中央党部前,由于口令临时改换,以至于周恩来所坐的汽车,遭到站岗士兵的袭击。司机被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而周恩来以一贯的机敏,迅速的趴下,听着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他身上穿的,也是他仅有的一件西服,沾满鲜血。不过幸好不是他自己的血。他高声呼喊,对方才停止射击。
  这种误伤事件也很经常发生,内部的配合不好,协调不好,交流不畅,可能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后面的枪法不好,可能打不到敌人,到把自己的人给干掉。自己的飞机炮兵,可能把自己的步兵错当成敌人。这在战场上时常发生。
  这次就是因为口令改变,而周恩来不知道。
  林彪的致命伤也是这种误伤。
  1938年的一天,林彪和部队的几名干部,赶往阎锡山部队驻地。刚打完平型关战役,林彪骑着缴获来的日本的高头大马,要命的是他还穿着一件日本的军大衣,刚打完胜仗当然很高兴,但是他不知道危险正朝他慢慢逼近。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clothing makes people。翻译成中文是“人靠衣装”。人往往通过衣服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尤其是远远望去。
  阎锡山的士兵看到一个身穿日军军大衣的人,而这个人又骑着日本的军马,就很果断的判断,这是日本人。
  于是举枪瞄准,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这一枪还真准,林彪被从马上击落,倒在地上。真是这一枪,彻底摧毁了林彪的健康。
  被自己人打伤,真的很冤。
  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尤其是首长要去哪,一般会有侦察兵头前开路。   首长就是一个部队的灵魂,和大脑。一个部队没了大脑,就会变得一盘散沙,不可收拾。无论这个部队有多强大。
  所以一定要保护好首长的安全。这不是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为了保护首长,可能死十个,但是没有首长,就可能多死一百个,一千个,甚至全军覆没。
  就像下象棋,老将一死,就算输了。
  战争不讲平等,只讲强弱,讲实力,讲效果。你打不死我,我就打死你。
  所以可见,一个好的首长有多么重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打仗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智力博弈,所以要想打败对手,尤其是以弱生强时,首长的智力,智慧起决定作用。
  很幸运的是,中共有很多这样极具战争智慧的将领。把战争的战术,技术,总结运用的淋漓尽致。
  就像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就能“砸出”牛顿定律一样。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
  刘伯承就有这样的能力。
  有一次,刘伯承和李达,骑马参加一个会议。忽然李达的马不知为什么惊了,一路狂奔起来,刘伯承的马也被感染,紧随其后,一直跑了一里多地。这才停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有一群黄蜂跟在马的后面蛰。
  这在一般人看来没什么的,蛰就蛰了,该干么干么去。
  但是有智慧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和异常敏锐的观察力,这群黄蜂给中国军队战术改进,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记功,因为它们直接启发了刘伯承,使刘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术:黄蜂战术。
  小小的一群黄蜂,无论力量的强弱和体积的大小,能难以和马相比,但是却能把马蛰的一路狂奔,束手无策。你要是想打它们,它们会敏捷的躲开。
  直接抄袭黄蜂这种有效的战术,来对付实力强大的日本鬼子。
  这个想法很妙。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也非常有效。
  在实际的战斗中,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就是用集中少数兵力,狠击敌人部队的尾部和侧翼,打完就跑。这和游击战消磨敌人,保存自己的策略不谋而合。
  这和那些武林高手在深山中,观察某种动物,从而创立什么螳螂拳,猴拳的行为很相似。真是智慧无处不在,但只给有准备的人。
  这些将领里常年的征战,他们的大脑里整天运转着各种战法,外界的某种刺激,很可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战术战法。
  就像化学家门捷列夫,整天想着那些化学元素,在睡梦里,忽然想出这些元素应该怎样排序。
  这还像阿基米德整天想着怎么算浮力,但想不出来。等他洗澡泡在浴缸里时,他的灵感忽然闪现。发现了浮力定律。
  理同事不同。
  和黄蜂战术齐名的,还有一种战术,就是叫“麻雀战”。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不过这种麻雀战,不是因为看到麻雀才想起来的。而是歪打正着。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滴。
  中共部队386旅771团下属的一个连,去太谷县范村一带征兵。但是由于这是敌占区,所以被日军发现。
  并且日军还不少,足有六七百。要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且来势凶猛,想跑不太容易,那就打吧。
  要知道一个连也就一百人左右。敌人几倍于我。
  并且是在大白天,地势也称不上险峻。这些都不理于我军。
  但是奇迹发生了。
  这个连用了他们从没试过的一种战法。一种极其有效的战法。没有考证起来想起这种战法的具体人。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战法,不但救了这个连,还在后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威力。
  具体怎么打呢?
  就是把这些人全部分散开,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会出现在北面,一会出现在南面,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悠来忽悠去,把日本鬼子给忽悠晕了。
  主力到底在哪?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应该集中力量去追哪拨人?搞得这些日本人有点迷茫了。
  张飞拿线穿针眼——有劲使不上。郁闷!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共产党这边,产生了一些极有智慧战略战术。和日军相比,他们的各方面的力量那么的弱小,但是却能顽强的生存下来,以小博大,并且不时会有小胜。
  很不容易!
  国民党那边的战略战术,就显得僵化呆板了。当然这有很多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上下级分明,军队等级分明。看着严肃严整,其实广大的中下级军官(更不用说士兵了),没有积极性。更谈不到创造力。
  而中共部队极其善于思想工作,组织工作,这一点连孙中山一开始就有深刻认识。在他的讲话里,也一再提到和称赞。
  粟裕回忆,一开始加入教导团,开党内会议时,不管上下级,都可以尽情批评和提意见。即使在延安开会时,中共的最高领导们,也是自己拿着小板凳,走到窑洞外面开会,气氛很活跃。
  但是国民党就不一样了,比如,每次开会,只要念道文件里“委员长”这三个字,全体与会人员都必须起立站好。要是有的文件里“委员长”这三个字多的话,开会的人就惨了,来回站起立坐下。
  细微处见精神,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里能窥见天堂。从这些细节里,我们会隐隐感到国民党的最后失败,有必然的原因。
    
  国民党的这种失败,即使不谈政治方面的原因,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共产党军事上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要比国民党强。
  我们看一下国共两党的两个高级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pk。
  卫立煌是国民党所谓的“五虎上将”之一,美国人“称他是一百零一胜将军”,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他们觉得“百战百胜”都不足以形容卫立煌的善战,和能战。
  这是因为卫立煌当过远征军总司令,和日军作战。在打通滇缅公路战役中,有机会接触美军顾问团的将领。也得到了美军顾问的极度赞赏。
  可见卫立煌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厉害的。
  更富富传奇色彩的是,卫立煌虽然仗没少打,但是从没受过伤。包括轻伤。如果身上有伤疤的话,估计也是走路不小心,自己磕的。
  但是在1937年,能力非凡的卫立煌部,也抵挡不住日军对山西的凶猛进攻,只有一个选择:跑。
  这不仅是“败”,而且是不战而败。没迎战就跑。国军简直是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症”。
  但是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严重出乎卫立煌的意料之外:装备不怎么样,人数不怎么多,“土里土气”的共产党的部队,竟“不知死活”的迎了上去。
  卫立煌在感佩共产党勇气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不战而退,多少一点感到一点羞愧。但是虽然佩服共军的勇气,但是卫立煌内心觉得,共产党的做法还是有点不靠谱。
  就想提醒一下“友军”,省的以卵击石,曾加不必要的伤亡。就决定给八路军129师的师长通电话,大意是说,国军的装备很好,能打阵地战,都不能挡住日军。贵军的装备不怎么样,给养也不好,人数也不多,单凭你们的“游击战”,恐怕更不能与日军较量了。
  所有的这些,都是提示这位八路军师长:你们正在打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但是这位八路军的师长,掷地有声的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这位不怕日本人的八路军的师长,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刘伯承。
  刘伯承可不像卫立煌,没有在战场上受过伤。他在战场上身经百战,并且还是疤痕累累。最严重的一次是,一颗子弹从头顶打入,从右眼眶飞出。
  并且他眼部动手术时,没用麻药,任凭手术刀在人体最敏感的眼部,割腐肉,摘烂眼球,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手术中,没有呻吟一声。
  这比关羽的刮骨疗毒厉害多了。
  有人称赞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时,他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疤说:这都是枪子交给我的。
  凡是这种伤痕累累的将领,都是从部队的最基层,一仗仗的打上来的。因为只有长期深入作战的第一线,才有机会受这么多伤。
  凡是这种将领,都有很强的实战能力,善于指挥具体的战役。这类将领,可不是曾国藩那种——只善于战略层面调度布局,一亲自打具体的战役就瞎了,即所谓的“将将必胜,将己必败”
  换句话说,他们对战役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刘伯承不但有极丰富的,长期一线作战经验,还有极高的理论修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就厉害了。
  我们上文中所说的“麻雀战术,黄蜂战术”都是刘伯承总结出来的。还有什么“以散耗集,以集耗散”——就是你的队伍集中时,我就分散来扰乱你,等你分开追我时,我再集中力量,各个歼灭。
  刘伯承还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是说战争不可捉摸,毫无规律。而是说战争形式是随时变化的,但是在变化中会有规律。任务,地形,敌情,我情,时间是无行,“五行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理论再好,还得必须用实践来检验。
  检验刘伯承理论的机会来了。连卫立煌部都不敢打的仗,他敢打吗?能打得胜吗?
    
  
 刘伯承在电话里,对卫立煌的慷慨陈词,表明了作为一个中国军人的勇敢,和勇气。
  但是没有智慧和理智做支撑的勇敢和勇气,只能称为鲁莽。在战场上如果只有勇气勇敢,没有智慧的话,那只能使你死的更快。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是一个明智的将领,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幸运的是,刘伯承是明智的。他不光有勇气,还有智慧。
  无论是粟裕还是刘伯承,可以说都是游击战的大师。
  一支装备很差,人数不多的部队,经过他们的绝妙的布局,配合有利的地形,恰当的时机,精确的侦察,能奇迹般的把敌我的强弱转变过来。
  其实打仗就像发射卫星,要有及其精确的计算。
  粟裕打伏击的时候,有时会算一个队伍的人数,要是排成一队走的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米五左右,那么这个队伍会有多长,这个队伍的头部进入伏击圈的什么位置时,尾部全部才能全部进入伏击圈。还要考虑地形,地势等等,这些极其细致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这样才能有打胜的把握。
  刘伯承也是大师级的游击战专家,当然能把这些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
  他先选地形。选的伏击地点是两边是山,只有中间一条很窄的小路的地点。把侦察到的日军情况综合分析,详细安排了在何时打,怎么分割包围,怎么撤退,怎么布置火力。
  陷阱都设计好了,就等猎物了。
  1937年10月26日,日军的辎重部队,在200多名步兵的护卫下,大摇大摆的向平定方向行进。
  因为这些日军知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早就撤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抵抗了。但真正的危险也正慢慢逼近他们。骄兵必败。
  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了。但是这些八路军战士,依旧静静的趴着,因为他们知道,时机还没到。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首长的意料之中。
  后面的辎重部队一看先头部队,顺顺利利的过去了,就不再犹豫,紧随其后。但他们的恶梦就要开始了。
  等的就是这些辎重部队。眼看着他们全部进入伏击圈,八路军所有的火力开始尽情的“招呼”他们,前后的部队被火力阻截,整个队伍被切割成几段,首尾不能相顾。又由于两边的地形,火力发挥不了作用,部队不能展开。
  八路军像下山的猛虎,冲入日军部队,展开肉搏战。日军顿时打乱。部队就怕乱,一乱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就会成倍下降。
  后面的少数掩护部队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那只有一个选择:赶紧跑吧。
  这次八路军大胜。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我方只伤亡十多人。
  威力无比的游击战术,威力无比的智慧的力量。诸葛亮再生也不过如此。
  地形,时机,侦察,火力配置,都配合的天衣无缝。
  但这次战斗还没真正结束。
  28日,日军在打扫完战场后,辎重部队再一次要经过此地。不能怨鬼子一根筋。因为实在没有别的路线可走。前方的部队又急需这些物资。再说,你八路军刚打完,不可能再打了吧。因为这种事发生了第一次,我们日本人就有准备了。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兵法里不是有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得尊常。”
  但是第二次,日军可真是比上次谨慎很多,先头部队是300多骑兵,反复在前面侦察了几次。没发现什么问题,就过去了,但是当辎重部队走到上次同样的位置时,“悲剧”再一次上演。
  这次毙敌100多人,俘获骡马几十匹。
  这就像玩“剪子包袱”,刘伯承能快速摸准日军的心里。知道你这次出的还是“包袱”,那我这次仍然出“剪子”。让你以同样的方式失败两次。
  第一次失败痛苦,第二次以同样的方式失败,痛苦加窝火。
    
刘伯承把这次缴获的战利品,包括军刀,战马,大衣等战利品,送给卫立煌一部分。卫立煌亲自点验,对刘伯承佩服不已。
  尤其是对刘的这种“重叠的待伏”战术,卫感到真是用的巧夺天工,因为这种战法本来是兵家的大忌,但刘伯承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并且大获成功。表现了刘伯承在战术和战法上的成熟老练,灵活机动。
  所有的兵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打胜仗。
  能够打胜仗的兵法战术,才是有效,有用的。
  卫立煌正是在和共产党的逐渐接触中,逐渐喜欢上了这些蒋介石口中的“共匪”。
  尤其是在1938年,就是和刘伯承这次打交道的几个月后,卫去洛阳开会时,恰好和朱德同一车厢,看到这个八路军的总司令,衣着简朴,面容慈祥。像一个长者,和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浮夸讲排场,有很大的区别,对朱德和中共顿生好感。
  他还请朱德到他的部队里做客,并访问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欢迎。卫立煌从延安回来后,送给八路军很多枪和子弹。
  这一切都令蒋介石很不高兴。
  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刘伯承之所以能让卫立煌,这样很能打仗的人佩服,足以说明刘伯承卓越的军事能力。
  因为卫立煌是打仗的内行,应该是专家水准,内行看门道,没有真本领是糊弄不住专家的。
  刘伯承绝非浪得虚名,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可以从最基层士兵的素质反应出来。
  每个士兵,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所有的战略战术直接的执行者,只有他们的素质提高,所有的战略战术,落实起来才事半功倍。
  尤其是游击战,更需要发挥基层士兵的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对士兵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刘伯承特别重视部队的轮训。
  他的努力没白费。
  我们从一些资料里的事例,可以查找到刘伯承部,在长期的训练后,所展现出来的很高的综合素质。
  举几个例子。
  刘伯承部王乃贵支队一个通信员,有一次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一百多日本鬼子。这是很恐怖的。结果好像可以预见,不是被捕就是壮烈牺牲。或者在关键时刻,被我军部队救出,应该没有别的可能,独立逃脱,实在太难了。都是人,单凭奔跑的速度也不能甩开日军,除非这位兄弟,是马拉松加登山的双料冠军。
  或者像武侠电影里,能一下凌空飞走,那样也能逃脱。但我们都知道,那是用钢丝拉出来的效果,要是钢丝绑不结实,还会掉在地上摔个半死。
  会有奇迹吗?会的,很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兄弟不愧是刘伯承军队里的,素质极高。首先是冷静。我们上文中论述过,在性命攸关的关键时刻,清醒冷静的头脑是你转危为安,最有用的武器。所以当代的各国的特种部队,都特别注重训练这种心里素质。
  这位有特种兵素质的兄弟,在这种万分险恶的危急时刻,没有慌不择路。而是注意选择地形。他清醒的知道,单纯的跑,是另一种方式的送死。
  必须用另外的方式,放手一搏。即使死,也要多打死几个日本鬼子。
  这位兄弟选择了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洞。在这个洞口,他创造了奇迹。
  他每次扣动扳机,就会有一个鬼子倒下。,对不起,枪法就这么准,没办法。这一百多鬼子被彻底的雷住了!
  在十多个鬼子被干掉后,竟没有人敢上前了。威慑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力量,太可怕了。
  关于威慑力,被现代的警察和部队采用,比如在平息游行示威的骚乱中,警察常常在骚乱的队伍前面画一条线,规定谁跨过这条线,就开枪打谁,无论是真子弹还是橡胶子弹,这种策略十分管用。
  这就抓到了人的心理弱点。
  这位勇敢,冷静,枪法极准的八路军士兵,竟然使一百多个日本兵有点束手无策。在这些日本兵的面前,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线。谁越过那条线,谁就能直接进入另外一个谁也不想去的世界。
  这条线就是他们的生死线。给他们画这条线的人,就是躲在山洞里的那个八路军。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吧,找了一位翻译对着山洞喊话,想招降。也许这位翻译喊话时,感情有点过于投入了,没隐蔽好。只听一声枪响,翻译再也喊不出来了,只能呻吟出来了。
  日本鬼子彻底没招了。已经死了十多个了,再死十多个,即使把里面的八路给干掉,那也太不划算了,今天算老子倒霉,好了,算了,撤吧。
  这是刘伯承部队的参谋长李达,在一次训练课上讲的实例。真人,真事,没有半点虚构。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真正的以一胜百。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训练有素,军事素质超群所能产生的巨大的能量。
  这个了不起的八路军战士,之所以能在一百日本鬼子追捕下脱身,绝不仅仅是靠运气,而是凭借自己异常出色的军事素质:善于选择地形,奇准的枪法,还有极好的心理素质。
  凡是真正射击过的人都知道,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心跳,那么身体和手的颤抖,都会极大的影响你射击的准度。
  一个战场上真正的神枪手,不仅有平时训练积累的超常“枪感”,还要有超强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中,如果心理素质不过硬,大不了拿不上奖牌,但要是被一百多日本鬼子围住,那种心理压力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粟裕在他的文集里曾经说过,八路军的枪法要比新四军好,我没考证过其中的原因。但是一个部队射击准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决定一个部队的战斗力。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方面的例子。
  毛泽东曾提过“攻赣,防湘,不惹粤”的原则。但是当时没有被中共中央重视。粟裕只好服从中央的决定,进攻广东。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广东梅县的陈唯元的教导团,战斗力极强。
  战斗力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个部队的枪法出奇的准。这种很准的枪法是由于平常的极其严格的训练的结果。
  和这种部队作战是很可怕的。
  因为你面对的,几乎都是能枪枪毙命的狙击手。所以粟裕的部队被压制在掩体后面。这时很荒谬的一幕发生了。
  粟裕部队有个小通讯员,平时活跃好动,他躲在掩体的后面,忽然突发奇想:不是说敌人这个部队的枪法准么?那么我测验一下到底有多准。
  用什么方法测验呢?这个方法真是称得上“好傻,好天真”。作为一个军人来说,极不专业。极其愚蠢。
  专业点的做法可以把帽子,或别的什么东西伪装一下,从掩体里移出来。让敌人误认为是目标出现。从而吸引火力。
  这个小士兵倒是省事,没有做任何伪装目标,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手从掩体里伸出来。用自己的手来试验敌人的枪法!
  敌人也没让他“失望”,刚一伸出来,一粒子弹就准确的把手掌打穿。
  是够准的!
  遇到这样厉害的部队,那简直就是恶梦。
  结果是二纵队司令员刘安恭牺牲。梅县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撤了。
  所以部队的战斗力,和平时的训练成正比。所有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都是注重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的。
  刘伯承对部队的训练是全方位的。不有基本的军事技能,还有让广大的官兵深刻理解游击战的战略和战术。
  广大的官兵逐渐在培训中,掌握了游击战的精髓。并运用到了实战中。
  比如辽县训练班的秦基伟支队,在寿阳,用两三个人散伏在日军据点周围,干什么呢?不分黑夜白天,24小时向日军打冷枪。
  让你日夜不得安生。弄得日军连上厕所都不敢。用几个人来消磨那么多日军,真够划算的。典型的游击战方法。
  刘伯承通过讲课轮训,把智慧的种子种在普通官兵的心理,等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所产生的巨大的创造性,为增强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动力。
  连日军也弄来刘伯承写的《游击集团》,《游击战与运动战》,认真研读,并下发部队。
    
 每当翻开粟裕或者刘伯承的那些军事著作时,都会有种很震撼的感觉。我们能在其中读到智慧,创造力,勇气,激情,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
  这比一切的小说都要精彩,都要耐人寻味。
  书中一个简单的常识和创造,也许就是用很多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
  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格拉德韦尔,曾经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超常之辈》,他的理论是说:无论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成就,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把他的理论引证一下:
  “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法学论文,对飞机失事和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比如他总结出了一个1万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所需要知道的东西。”
  在每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打仗也是一样。
  无论是毛泽东,林彪,刘伯承,还是粟裕,他们有时甚至连续几天站在地图前面,冥思苦想,思考怎样能打胜。这就是一种训练。在反复的战斗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最后升华成自己超群的作战智慧。
  这些都是在长期的实战中摸索出来的。红军一开始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也有极其幼稚时候。比如使用所谓的“火牛阵”就是其中的一次。
  那是1930年8月攻打打长沙,长沙的守军有31个团。大概有十万人左右。并且这些长沙的守军,有极其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给红军的攻城,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难度。
  红军当时的军事素质很差,甚至不知道壕坑该怎么挖。
  也许红军的哪个指挥官对《三国演义》熟悉,于是突发奇想。在三国演义里,不是诸葛亮用过火牛阵攻城吗?今天就试试。看是否能奏效。
  把在评书里的情节,直接在现实的现代战场中复制,这种做法有点不靠谱。小说评书都是艺术加工过的东西,只是看着有趣,至于其中的情节,在现实中操作复制,那就太悬了。
  但是红军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火牛当敢死队用了。
  红军战士找到很多的牛,然后按着小说评书里如法炮制。把牛的屁股上弄上火把绑上炸药。
  你还别说,这牛一开始还真的往前冲,但现实不是那种书呆子瞎编的小说,现实很复杂。
  当这些牛向敌人的阵地冲去时,敌人只是用机枪扫射,就打死很多牛,然后没死的牛扭身向红军的阵地反冲过来。
  这可倒好,没达到预期效果不说,还使自己的人死伤不少。
  那种小说上写的,没有经过实践考验的故事情节,读起来津津有味,不过可别当真,很多在现实中根本没有操作性。
  比如草船借箭,在现实中根本没可能。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分析一下,就觉得那纯属虚构。其实在历史的真相是,东吴一艘船的一侧中了曹军的很多箭,这艘船就有点倾斜了。船上的官兵把船调了个头,让另一侧也受箭,是两侧的重量平衡。就这种简单的情节,后来被小说家说演绎成草船借箭了。
  战场上的许多东西,经过实践才变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这都有一个科学演变过程的。
  比如刺刀上原来是没槽的,但是在实战中发现,用这种没槽的刺刀时,会有一个问题:这种刺刀刺进人体后很难拔出来。至于有多难拔,我们这些没用刺刀捅过人的人很难想象。但是真的在战场上有实际经历的人,确实对此深有体会。
  因为这种没槽的刺刀插进人体后,会被人体内的压力吸住。于是后来经过改进,就在刺刀上加了个槽。
  加槽后的效果是:不但刺刀好拔了,而且拔得时候还可以把肠子都带出来,这都是因为气压的作用,显得惨不忍睹。
  我们可以联想到,有的杀人犯用三棱刮刀杀人,这种三棱刮刀就相当于加槽的刺刀。对人伤害的剧烈程度,要比那种片刀严重的多。
    
     看上去这么一个简单的发明,就凝结了物理力学,人体生理学,还有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战争的实质,就是敌我双方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pk.。为什么八国联军几万人,就能横扫整个大清帝国?为什么西方殖民者,能轻易灭绝一些部落的土著居民?
  这些都是因为科技和经济的差距。
  有的人说文化不分高下优劣。但是经济和科技绝对是硬东西,先进就是先进,落后就是后,无可争议。
  人是有智慧的动物,人是靠智慧占领这个世界的,而不是单靠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智慧的人,才是最有战斗力的人。最有智慧的群体,才是最有战斗力的集体。
  中国人虽然当时,我们的科技经济比不上日本,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一旦爆发,却不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差。包括日本人。
  我们的游击战,不但能以弱胜强,即使在丛林里,我们也不会输给日本人。在缅北的丛林里,我们中国的远征军,也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
  在丛林中作战,就像是在地狱里作战。因为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这对中国军队是一种全新的环境。
  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整天看不见太阳。各种藤萝纵横交错,使人寸步难行。地上是烂泥,还有很厚的的枯树叶,踩上去,就像踩在很厚的棉花上,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大炮,坦克等各种重型武器很难发挥作用。
  在这种环境中,交战时有时根本看不见对方。只能凭感觉,和对地形的熟悉。就像京戏里一出戏:两个人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只能摸着打。
  还有虐蚊,这种蚊子不但个大,更可怕的还会传染疟疾。还有树上随时掉落的蚂蝗,这种蚂蝗像钉子一样,可以迅速的钉在人的身上。你直接用手扯都不容易扯掉。最好的办法是在它叮的上方,用手拍打,把它震掉。
  除了这些,丛里里还有各种野兽。
  据曾经是远征军战士的薛文涛老人回忆,他曾经遇见过一条凶猛的大蟒蛇,打两枪都没打死。这是恰好一辆坦克从这个蟒蛇的身上压过,把这条蟒蛇给你碾碎了。
  令薛文涛吃惊的是,在这个蟒蛇的身体里,居然看到了士兵的钢盔,军装,还有一堆没有完全消化的人的肢体,这种场景真是很恐怖。
  可见这条蟒蛇,刚吃人不久。
  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不要说是打仗,就是单纯的生存下去都难。
  在军用地图上标的路,早已找不到了。只能凭着以前人死后留下的白骨,勉强判断。人的尸骨成路标了。可以想象,这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但是在丛里中作战的日本人,很有经验。显然是受过很好的丛林作战训练。
  这些日本人一般都住在树上。因为这些树,有的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树”——树干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他们在树上修了吊床,还把弹药挂在树上。并且树与树之间,还有索道和警铃相连,可以转移的转移,传递信息,发出警报。
  这就使这些日本鬼子,能够连续的在树上作战。
  这方法很科学,不但使自己能够免受地面上野兽的袭击,还极大的增强了作战的机动性,并且一旦交火,这种居高临下的射击,也很有火力优势。
  这种方法一开始很奏效,使中国部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后来中国部队也有了应对机制——经常用机枪往树上扫射。
  随着密集猛烈的扫射,掉下来不仅是树的枝叶和鸟类,竟然还有日本人。
  在丛林里作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饮用水。
  据研究,人三天不吃饭,能活下来。但是三天不喝水,肯定玩完。但水只能靠空投。因为在这种寸步难行的丛林里,靠地面上运送,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是空投也会有问题,原因是,在丛林里,大规模的阵地战根本不可能,只能是把队伍分成一个个小分队,分开作战。这就导致没有严格的敌我区域分界线。哪个区域是敌人,哪个区域是我方。很难分,所以只能“瞎投”了。
  这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类似点:在前线敌我犬牙交错的猫耳洞前,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送饭的士兵会迅速的把饭丢在猫耳洞前,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开。因为你一旦出现,就会有枪口瞄准你,停留的时间越长,被敌方击中的概率也越大。
  但是猫耳洞没有标志,也没有明确的敌我区域划分。
  所以时常会看到有些搞笑的一幕:/敌人的士兵,会把食物迅速准确的丢在我军的洞口。然后扭身跑开。当然我方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不过在缅甸丛林里,由于日军失去了制空权,所以日军只能抢我方空投的水了。
  这时水就真正成了“生命之水”。所以为了抢夺一桶水,双方可能要展开拉锯战,要死几个人。
  不过后来,随着丛林作战经验的丰富,士兵们发现,要想在丛林里找到能够饮用的泉水,有一个诀窍,就是顺着有蚁穴的方向下挖,十有八九就会能挖出清凉的泉水。
  学会了这种找水的“必杀技”后,“夺水之战”才有所缓解。
  看到南怀瑾的书里,有所谓的道家军学秘笈,提到古代的部队在沙漠里找水,用一个很绝妙,也很玄的方法,就是在沙漠里挖一个洞,然后在洞里填上艾草点燃,如果能从另一个地点冒出烟来,那就从冒烟的地点挖下去,据说就能挖出水来。
  不过,正如我上文中提到的,听起来更像很有趣的小说趣闻,在实际中恐怕没有什么可行性。
  中国的话本,小说,评书,甚至史书里,都能找到很多这种所谓
  “兵法秘笈”。当故事听听还行,要在现实中用的话,怕是有点不靠谱。
  比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红军用所谓的“火牛阵”,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我高度怀疑其真实性,总觉得是中国很多文人,对战争的“意淫”,应该是纯属虚构。挑两个写出来,大家可以用各种现代的知识,判断一下真实性与可行性。
  一则是关于杨延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六郎在对付契丹部队时,也用了牛。不过不是“火牛”,而是用的“饿牛”。具体做法是这样滴:
  杨延昭让人扎了很多稻草人,然后把这些稻草人的内部装上黄豆,外面则穿上契丹士兵的衣服,然后诱使大量的饿了很久的牛,用绑着尖刀的角挑开稻草人,这样牛就能吃到藏在里面的黄豆了。
  利用牛的条件反射,在真正的战场上,牛就会把契丹士兵,当成肚子里藏着黄豆的那些“稻草人”,然后这些饥肠辘辘的“饿牛”会用角上的尖刀,毫不犹豫的挑开这些契丹兵的肚子。
  据说这条妙计是大获成功。
  还有一侧,是说唐朝的大将李光弼,去平定叛乱。叛乱的士兵故意把膘肥体壮的军马,拉到李光弼军队的对面洗刷。
    而李光弼则想出了条妙招,对付这些叛军的高调“示威”:利用异性相吸引的原则,让士兵们赶快找到很多母马。这些年轻“好色”的公马们,忽然发现河的对岸,竟然出现那么多“性感的美女”,情不自已,体内荷尔蒙的冲动,使它们奋不顾身的朝那些母马跑过去。
  结果当然是叛军弄巧成拙,赔了公马又搓火。
  这与特种部队带条母狗,用来来对付敌人看门的公狗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美人计”不只在人类中起作用。
  但是这种故事的真实性,好像经不起仔细推敲。
  这就是中国所有的兵法书里都犯的一个毛病——只谈作战谋略,计策,和原则。但是几乎不谈具体的,比如怎样练兵,比如作战手册,后勤保障,部队编制,军法条文等等这些具体的操作,都极少论述。总之“务虚”部分太多,“务实”的部分太少。
  这是和西方权威的军事书籍的最重要的区别。
  不过在中国,有一本中国的兵书,很有西方现代军事书籍的风格。在这部兵书里,各种作战的具体操作,写得非常具体,从兵器到队形,甚至还谈到一种干粮的做法。
  这部在中国很另类的兵书叫做《纪效新书》,他的作者是戚继光。
  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到二十世纪抗战结束——只有一个人打日本打得最痛快。也只有这个人,才能使我们中国人在和日本的交手中,感到最爽。这个人就是戚继光。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
  各位看好,不是打败,不是消耗,不是赶跑,不是俘虏,而是全歼!就是对日本小鬼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即使一仗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就争取在下次实现这样的目标。反正就是一个也不放过。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史上,不,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将领。
  极度强悍的一个中国人。
  在明朝,日本的倭寇就到中国开始种种兽行。他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还掠夺大量中国人口,卖到日本做奴隶。把我们中国人当成黑奴一样的贩卖。这些卖到日本的中国人,处境极其悲惨。
  这些倭寇对“占领区的”的中国人,“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人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白天让咱们中国妇女给他们干活,晚上还要奸淫这些无辜的良家妇女。
  在明朝日本人就这样了,看来日本人野兽般的凶残是有传统的。
  他妈的,这些日本鬼子。
  我们可以理解,戚继光为什么要对这些日本人赶尽杀绝。因为他们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世上的真正的奇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曾说戚继光的死是“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因为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军事上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这是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评价。但我觉得戚继光完全当得起。
  我们不细说他治军打仗有多高明,多有能力。只介绍一下他的战果。因为战争的结果就是一切。不看广告,只看疗效。打不了胜仗,一切都是白扯。
  戚继光打仗,有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原则,就是杀敌一千,而自己的伤亡率是零。
  这很狂。“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应该算是胜利了。干掉一千个敌人,自己一个人都不死,不可能。
  除非这一千个敌人,已经被绑上手脚,等着咱们处斩,才会有这种结果。或者咱们拿得都是机枪冲锋枪,等现代化武器,而日本倭寇手里的只是大刀长矛。
  否则都是拿冷兵器,面对面的肉搏,要想达到这种零伤亡率的效果,实在是太难了。要知道倭寇的战斗力是非常凶悍的。
  我们看看戚继光的作战记录:
  南湾之战:杀敌281人。我方伤3人。无一人阵亡。
  花街之战:杀敌310人,我方阵亡3人。
  上峰令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我方阵亡13人。
  牛田之战:杀敌698人,我方无一人阵亡。
  平海卫之战:杀敌2451,我方阵亡16人。
  虽然不是每次都达到戚继光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和日军的作战成绩,让我们现代人看到会觉得脸红。
  不知蒋介石或者汪精卫,被小日本吓破胆时,要是能看到戚继光的这些对日作战记录,会有什么感想。
    
在戚继光和日军的所有作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是林墩之战,但也不过69人。而这次战斗中,干掉的日本人却有973人。
  在中国的作战史上,以如此小的代价,换取如此大的胜利,绝无仅有。
  戚继光除了在战斗中,要卯足劲猛砍日本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解救被掠去的中国人。
  这些被掠的中国老百姓,如果没有人解救,就会被带到日本,去过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那样的折磨也许比死亡更可怕。
  我们还是具体的列出在各场战役中,解救的中国老百姓的数量,每个具体数字后面,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和悲惨的故事。但是正是有了戚继光,这些人的生命轨迹,才得以有尊严的延续。
  花街之战:解救5000人。
  长沙之战:解救1200人。
  上峰之战:解救1000人。
  横岭之战:解救800人。
  牛田之战:解救954人。
  王仓坪之战:解救3000人。
  平海卫之战:解救3000人。
  林敦之战:解救2114人。
  这个数字还能从侧面反映,倭寇对于当时中国巨大的破坏力,还有倭寇的凶悍的战斗力。但是戚继光就是他们的地狱,他们的战斗力和戚继光相比的话,不是一个档次。
  日本人很厉害,但是戚家军至少比他们厉害十倍。
  不知道日本的史料中怎样评价戚继光。估计这种丢脸的事,他们最多会轻描淡写记录一下。
  但是这是中日作战史上的绝唱,自戚继光后,我们对日本人,再也没有能如此扬眉吐气的作战成绩了。
  而日本人依旧不时来中国烧杀抢掠,奸淫我们的妇女,虐杀我们的百姓,掠夺我们的资源。
  戚继光后来被朝廷调往北方,以他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换来了北京的十多年的平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中国人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窝里掐架的超常能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悲剧一再上演,从岳飞到戚继光到袁崇焕,这些很能打的将领,总是被自己人搞垮杀掉。
  中国不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缺的是让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发挥的舞台。这就是中国特色。光有某方面的能力不行,你还必须有后台,会社交。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否则早点滚下去。这是不必要的极大的内耗。
  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
  我们的国土面积,资源,人口,历史的长度,单拿出任何一项,不比日本强若干倍?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从明朝到二十世纪,都经常来我们国土上欺负我们?
  很值得深思。
    
   我翻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和看粟裕的那些军事文集一样,他们书里的务实,智慧,缜密是相通的。
  毫无泛泛而谈,排兵布阵,练兵,地形,侦察,武器,那种缜密就像是科学论文。有种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感觉。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战场上,细节决定的不仅是成败,还能决定生死。你的一点疏忽,就是敌人的机会。
  西方就有“少了一颗马掌钉,就丢了一个国家”的典故,所以一个杰出的将领,不但要有超常的勇气,还要有比针都要细密的仔细,和周全的头脑。并把这种思维传达给每个作战的士兵。因为士兵的疏忽,不仅关乎战斗的成败,还关乎他们个人的生死。
  比如在战场上,脸上要涂上伪装色,因为皮肤油脂的一点反光,就可能被敌人捕捉到你的隐身之所,你也变成了敌人的活靶子。并且,身上裸露的皮肤,会成为敌人的导航台。
  还有不能带发光的器物。
  美军的作战手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如当一个伞降兵落地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就地呆几分钟,以适应一下当地的环境。环境不熟,就贸然乱闯,那无异于送死。因为这是在战场上,不是旅游观光,允许你随兴的走走看看。
  特种部队有时还要带墨镜,因为眼睛从明亮处,到暗处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这种适应的过程,就会变成躲在暗处的敌人能看到你,而你却不能准确的看到对方,即使有0.01秒的迟疑,这在战场上,也足以让一个人毙命。戴墨镜,就是能使士兵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比较暗的环境。
  这就是在战场上关乎生死的一些细节。
  在及其细微的敌人的一举一动中,还能得到一些异常重要的情报。
  在二战中,德国的一组训练有素的间谍,来到苏军的司令部,冒充是上级派下来视察工作的。说是要看苏军的作战计划。
  也许这帮间谍伪装的太好了,苏方司令部人员一开始竟没有发现。
  这使这伙德国间谍很是得意。甚至其中的一位,得意的似乎有点忘乎所以了,他很放松的坐在桌旁,翘起二郎腿,用手指轻轻的在桌子上敲着拍子。
  但是他忘了,这是苏军的司令部。
  在这里的所有人员,都是苏联军队的精英级人物,可以说这是“人精”聚集的地方。这些人的知识,智慧和观察力绝非普通士兵能比。
  所以即使这个间谍轻微的用手指敲桌子,这个极其细微的举动,也没躲过一个参谋的眼睛。
  因为这个参谋已经辨别出,眼前这个人敲的是德军的《胜利进行曲》的鼓点。
  就是这个细微的动作,泄露了一切秘密。
  这个参谋偷偷的向上级打电话求证。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德国间谍,被苏军一个不少的如数捕获。
  美国的情报机关,想得知侵华日军的编号。他们想了一个比较妙的办法。从日本人的行为特点出发。
  日本人有什么行为特点?当然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日本人的服装,文字,建筑无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上层的知识分子,都以能写中国汉字,能背中国古诗为荣。
  咱们中国的文物,流落到日本后,反而被这些日本人保存的极好。比咱们中国人自己还懂的珍惜。所以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古迹,也是极感兴趣。
  日本人的这种文化心理,被美国情报部门深刻的洞察到。美国间谍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去中国北京的颐和园,因为他们知道:想要的情报,在那里就能找到。
  果然不出所料,很多日本军人去颐和园游览,然后在那里留下自己的签名,当然这些签名里,就有美国人努力搜寻的日本部队的编号。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每时每刻都要注重这些细节,对现代人说太累了,但是在那种特殊的你死我活的环境中,累不累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我是不是还活着。
  所以凡是从事过情报和秘密工作的人,都有对这种细节,近乎病态的关注和重视。
  因为细心,是保证自己生命的最有用的武器。
  中共元老级的“红色间谍”李克农,即使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每天睡觉前,都会认真的观察一下门窗是不是关好。桌上重要的资料是不是放到保险箱里了。
  曾常年做过秘密工作的周恩来,也是在解放后,每天自己保险箱的钥匙,仍然都是二十四小时不离身。并且每次到西花厅,都会轻咳一声。这是他长期秘密工作时留下的习惯,即使在和平的环境里,依然不能改掉。
  在陕西西安北城,莲花大街的七号,一所普通的庭院里,院子的主人,就用这种细心和勇气,上演了一个极有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
    
这是一所看上去极普通的小院。但是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捉迷藏的游戏。这个小院的主人,就用这所普通的院子,和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特务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并且这个“游戏”玩了好几年,院主人秘密活动在这个院子里达几年之久,但是国民党的特务在无数次的突击搜索这个院子后,竟然没有找到他。而他每天都能逍遥自在的,用这个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小院,和这些特务周旋。从没失手,因为即使一次失手,结果就是毁灭性的。
  这个院子的主人叫王超北。而这个小院在解放后,周恩来曾经亲自参观过,对其巧妙的设计赞不绝口。
  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王超北还能在这个院子里,印刷宣传单,标语,用发报机向延安汇报珍贵的情报。
  不是国民党的特务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这所院子,设计的真是太巧妙了。就像是诸葛亮摆的八卦阵一样,令闯入者神魂颠倒,摸不著头脑。
  一个著名的建筑学家说过,建筑就是设计者精神和气质的体现。
  那么这所小院,也极能体现王超北的智慧与思维的细密。
  首先在建造这个7号院时,王超北没有在当地找工人,因为在当地找人,暴露这个小院秘密的可能性极大。不言而喻,所有的人都知道,对于秘密工作来说暴露意味着什么。
  所以小院建造时,内部结构是“绝密级”的高度机密,怎样在建造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守这个秘密呢?
  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要想不找人,而靠一个人够独立完成是不可能的。据说有的古代帝王,在建造陵墓时,为防止自己陵墓的内部结构和建造秘密外泄,通常会杀掉所有的建造工匠们,杀人灭口。
  但这种方法,对于共产党人说是绝不会采用的。
  王超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缜密的思维,很完美的解决了这个建筑结构的保密问题。
  他首先通过关系,找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外地工人来施工。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电视,和电话极不普及的,信息极度闭塞的年代,这种地域上的距离,可以十分有效的解决建筑结构的保密问题。
  并且王超北不会让一批工人完成所有的工程,而是分成若干批,逐步完成。比如让一批工人挖个地下室后,会辞退这些工人,然后请另外一批完成另外部分的工程。并且关键部分的工程,王超北会亲自去做,绝不会让别人插手。
  所以只有王超北一个人知道工程的全貌。这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工程的秘密不会外泄。
  这个院子设计的极其精妙。
  院子里的建筑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这也是很多秘密场所的常用的设计建筑方式。地上的部分就是公开的部分,而地下的部分就是密室。地上的部分是为了掩护地下的部分不被发现。
  而在这个7号院的后院,距地面5.7米的地下,王超北建了两间密室。这个密室设计的很有科技含量:
  密室里有通向地面的天线设备,有防护机器受潮的干燥设备,有存放密码和机密文件的安全设备。还有调节密室空气流动的天窗。而天窗的隐藏也很巧妙——在后院厨房的烟囱内。人不但能在密室里短暂停留,还能长时间的工作和居住。
  为什么还要准备在密室里长时间工作或居住呢?因为特务有时并不会马上搜完就走,而会在院子里蹲守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想看看,明明看到被盯梢的“可疑分子”进这个院子了,怎么会找不到呢。
  要在密室里长时间停留,两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饮食和排泄。
  王超北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特意挖了两口井,其中一个是枯水井,就是解决粪便的问题。另外的一口井,可以作为从外界获取食物的通道。
  他对于出口和预警设备的设计,就更为精妙了。
   如果入口只有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就会严重的影响躲避的速度。而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即使慢几秒,也会被敌人捉到。
  但入口太多又会增加暴露的几率。所以入口的设计就是要结合实际需要,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入口。最重要的是要布局合理。
  王超北设计了三个入口,这三个入口分别分布在住处和吃饭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点,就是王超北日常生活得主要场所。出口巧妙的伪装在壁橱的活动板块里。
    外面只要有风吹草动,王超北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在休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钻进密室。从外面走进院子里,必须经过一个门房,一有陌生人要进入院时,只要一经过门房,里面的看门人,就会拉响藏在王超北院子里的警铃。所以还没等特务走进院子时,王超北就已经提前知道讯息了。
    光有入口时是不行的,如果那样就成死胡同了,只能进不能出,这种密室就很被动。所以王超北设计的密室还有两个出口。
    其中一个出口就在王家巷24号,他妹夫家的炕下。
    真称的上是狡兔三窟。
    这种设计也是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而做的。因为王超北和赖祖烈在上海从事秘密活动时,曾被被特务追捕。
    两人被追的无处可逃时,回到各自的家中,但是区别是,王超北躲过一劫,就因为王超北在自己的住处修了一个密室,虽然这个密室小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且只有一个入口,但就是这个小密室救了他。
    而赖就没那么幸运了,被特务在家中逮捕。因为他没有什么密室可藏。这也能反证密室在关键时刻的巨大作用。
    王超北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周恩来就启发他,入口和出口可以多留几个,这样更能有效的躲避敌人,而且更加的机动灵活。
    王超北就把周恩来的创意,用到这个在西安建造的密室里。所以在这个设计巧妙的密室里,有时候敌人在上面的院子里搜捕,而王超北却依然能从容的在地下的密室里工作。
    或者从另外一个院子里的炕下的出口爬出,消失在街头熙攘的人群里。
    常在河边走,就有弄湿鞋的危险。即使这样设计精妙的密室,在敌人的高度监视下,也会有极其危险的状况发生。
    那是酷热的夏日里的某一天,王超北躺在床上休息。但是他没想到危险正向他慢慢逼近。
    因为特务早就严密监视这个可疑的小院,所以他们经常搞突击搜查。一般王超北都能得到门房的提前预警,而比较从容的躲进密室。
    但是这次却出了点意外,这个门房,不知什么原因离开了,所以特务经过门房时,本该发出的预警没能发出。更要命的是,敌人竟翻墙进入院子,直接来到王超北住的屋门外,而此时王超北就躺在屋里的床上。
    当王超北和他的妻子听到已经有人站在门外时,一切好像都太晚了。
  硬堵住门不开,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说明你屋里肯定有鬼。现在好像只能任凭敌人闯进来抓人了,因为想钻进密室,已经来不及了。
  真是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
  但此时王超北的妻子,却很出人意外得向外面大喊一句:别进来,我正在洗澡。
  听到一个女人这样喊,特务已经准备推门而进的手,下意识的迟疑了。
  也就在特务这几秒钟的迟疑里,形势急转直下:王超北迅速的钻进密室的入口,王超北的妻子快速的把孩子放在水盆里,然后机警的向自己的身上弄了些水,装作刚洗完澡的样子。
  也就是她的快速的反应,救了王超北。也救了一家人。
  可见人会在危机的状况,快速冷静的头脑是多么的重要。
  美国陆战队的士兵训练时,会长久的在冰冷的海水里静坐,锻炼在极端的环境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在危险到来时,被动的坐以待毙。没有任何有效反应的能力。
  有平时积累的勇敢和冷静,才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王超北的妻子,在一次次平时和特务的周旋中,积累了经验,也磨练了自己的面对危险到来时,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这种心理素质发挥了作用。救了自己的一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943年7月,美国第82空降师的大部分轻步兵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开始登陆。
  一天,时任该师参谋长的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带着副官和司机,乘吉普车翻过山冈。抄近路去追赶另—路美军纵队。
  当泰勒的吉普车风尘仆仆地开进一个小村庄时。他们吃惊地发现街头巷尾全是意大利士兵。
  再想调转车头已经来不及了。
  泰勒将军站在车上,向意大利士兵敬礼,好像在检阅他们似的。这下把这些意大利人给弄懵了。
  等他们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时,特勒的车已经呼啸而过。
  很多野外生存手册上都有,当你在野外遇到野兽时,不能惊慌失措的掉头就跑,那样很容易诱使野兽追击你。你最好不要露出慌张的和害怕的表情,而要很镇定的慢慢后退。然后在一定距离后,在转身走开。
  人类的很多生死游戏就类似于这种状况。
    
   这就是空城计的模式:面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强敌,镇定沉着就是最有效的武器。因为慌乱是弱者的表现。你的慌乱,就是向敌人示弱。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示弱只能刺激敌人的征服欲,杀戮欲。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汉代名将李广,一天带少量的贴身随从出去侦探地形,但很倒霉,他们在远离大部队的地方,突遇大量的匈奴骑兵。
  如果按常人思维模式,反应模式,肯定选择慌不择路的掉头猛跑,但那反倒跑不了。
  李广心理素质不比诸葛亮差,他下令任何人不准跑,而是很从容的骑在马上,异常冷静和在远处的那些匈奴骑兵对峙着,这反倒使匈奴骑兵不敢贸然上前了。
  因为人只有有后盾,有把握时,面对危险时才能如此沉着冷静。这是一般人的逻辑和判断。
  但是在历史上,有很多人不是“一般人”,他们称得上是“心战大师”。所以一流的军事家都不是一介武夫,他们是能深刻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家”。就像下棋,一般人只能看一步,他们却能看两步或者更多。他能猜到你下一步怎么走,你却看不透他。
  后来李广和几个随从索性下了马,把马鞍卸了下来,好像很有兴趣就要在这些匈奴骑兵的前面宿营了。
  这下使匈奴彻底相信了:肯定有伏兵,这几个人是来引诱我们进入他们圈套的。我们匈奴人才不会这么傻,兄弟们,撤。
  不能怨人家匈奴太傻,只能怨李广太厉害了。
  说不定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受了李广这次的启发,因为空城计的实质和这太像了。无论是泰勒,李广,还是诸葛亮。历史上如此相似的事总是一再发生。
  要是在泰勒经过的意大利士兵中,能有位熟知中国历史的汉学家的话,没准会反应过来,这不过是美国人一种机智的伪装罢了,就是用伪装出来的反常的镇静,来唬住敌人的一种计策。而这种计策,是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玩过了。
  特勒没被识破,因为所有的意大利士兵没有这种见识和思维。
  所以历史真的很重要: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拓展人的思维,增长人的智慧。能开人的“天眼”,让你看到你看不见的东西。
  所有的专业的棋手,都必须得研究前辈高手的棋谱,才能达到专业水准。历史就是人类智慧斗争的“棋谱”,不了解的话,你在智慧的争斗和竞争中永远是不入流的,永远是没有见识的“井底之蛙”。
  没有智慧含量仅仅是体力上的勇猛,不会有太大的威力。
  王超北的密室,之所以对国民党特务有这么高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些密室“技术含量极高”。
  我们没有看过诸葛亮的八卦阵,但是王超北设计的密室,确实也不比诸葛亮的八卦阵差,竟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一直到解放后。
  为什么这些密室,难倒了那些诡计多端的特务,因为这些特务遇见了比他们更“诡计多端”的共产党的特务——王超北。
  退一步说,假如这些特务发现了密室的入口,顺着追进去,是不是王超北逃跑的机率就不大了呢?
  未必。
  因为从入口到密室的通道,每次只能容一个人爬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就是为对付这种追捕设计的。
  无论上面有几个人,都得在上面等着,因为通道的容量只是一个。并且这个通道不是直接到密室,在一段距离后会拐个弯折回来,在这个通道的拐弯处,王超北设计了一个大锤子,是专门用来砸死后面的追击者。
  而在后面追的人一死,尸体会自然的留在通道里,把通道堵死,后面的人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通道的拐弯设计还有别的用处:可以对付水攻和毒气。只要把拐弯处的阀门关死,就能把水和毒气堵在外面。
  真是绝了!
    
个人见解犹如鸡肋,食之无味
  —————————————————这使我想起了两句西方谚语“即使你是上帝也有人不喜欢你”“一个人的宝贝确是另一个人的垃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建议老兄不要再读本帖。也希望能早日拜读你的大作,看你这位才高十六斗的大才是如何之高。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说风凉话,最轻松,最容易,也最无聊   对这些密室王超北是非常有信心的。有信心到什么程度?当敌人在地面上的房间里搜索时,他仍然在地下的密室里从容的工作。
  周恩来后来参观了这个密室,并给了很高的评价。
  周也是中共秘密工作的元老级,也是最高级别的人物。对于一些中共最高机密的情报,周恩来可以说是唯一的知情人。他具有一个秘密工作者所有的完美素质:内敛,过人的机敏,极强的克制自己感情的能力,还有别人很难匹敌的缜密的思维。
  吴国桢的回忆录里,曾经提到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很能反映周恩来的这些素质。
  吴国桢曾经做过国民党时期的上海市长,后来又做过台湾省主席。他在求学期间和周恩来是极要好的朋友。
  吴国桢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上海的国民政府里任职,1928年的某天,吴国桢在上海的电车上,看到一个留着胡子的人,“这个人除了胡子,其他的部分长的和周恩来一样”,吴国桢上去和这个人打招呼,他听到那个人的声音,也和周恩来的声音一样——有点发尖。
  周恩来尖细的声音是他的特点之一,就是因为这样的声音,周在演讲比赛中,往往屈居第二。这也是他在学校演话剧时,往往男扮女角的原因之一。他俊美的面貌,加上有些尖细的声音,扮起女角,真是惟妙惟肖。
  但当吴国桢在电车上询问他是不是周恩来时,这个人矢口否认。
  其实这个人真是周恩来。
  即使面对多年的好友,周恩来也会冷静的拒绝相认。因为这时周正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
  等后来国共合作,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代表,经常国民党大员打交道,一次在酒席上遇到吴国桢。吴向周恩来求证,那次在上海的电车上,遇到的究竟是不是他。周恩来仍然只是简单的回答:不是。
  周恩来晚年,在文革中苦苦独撑大局。在那种复杂的局面下,他即使和邓颖超的谈话,也会特别注意。他有时会一个人在深夜里孤灯枯坐,把自己的苦闷和压抑,用诗词表达出来,然后把这些诗词付之一炬。绝不会留下。
  这就是周恩来,极少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即使在私底下的生活中。这些素质,也许是他能一直能留在中共高层的原因之一。
  仔细研究一下每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规律:每个人的行动模式,处事方式,待人接物都和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还有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孙中山这类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比较欧美化。
  孙中山先后寄希望于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等,希望他们能真正实行现代的民主体制。而自己情愿放弃权力,并一次次的解散,已经组建的国民革命军。
  但是这些政客一次次的让他失望。这就是中国,形式虽然换了,但是内容很难变。换汤容易,换药难。
  就像有的普通老百姓,见到孙中山后,还要磕头。因为在老百姓的思想中,总统和皇帝也差不多。
  同样是深受美国教育的吴国桢,曾经对蒋介石说:“我真诚的希望阁下成为中国的乔治华盛顿。”因为华盛顿曾经有机会成为终身总统,但是他放弃了。这就是对西方典型的对民主的尊重。
  但是蒋介石是什么反应呢?蒋介石没有说话。
  因为在他的内心,深深地希望不但自己能当终身总统,有机会的话,还想让他的儿子,孙子都能当终身总统。
  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你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决定你的行为模式。
  但是我们上文中提到过,蒋介石也有很好学的一面。喜欢读中外的哲学著作,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还很认真的研究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蒋介石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请一些教授在晚上给他讲课。
  而那些没文化的军阀,他们的行为好像就有点不靠谱了。
  比如张作霖有瞎子顾问。他对算卦的也很重视。
  在张作霖的府上,有个姓张的瞎子。张作霖每次打仗前,都喜欢找他算一卦。在这个张瞎子“算准”了几次胜仗后,张作霖很高兴的对张瞎子说:你到参谋部当参谋去吧。
  一句话,就让这个张瞎子成了“张参谋。”
  这就是土匪出身的张作霖的思维模式。没有多少的理性判断,更多的是凭着自己“天生的聪明机智。”
  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很难适应现代政治的复杂和诡异。看看张作霖的死,不是偶然的。他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他应付现代政治复杂局面的能力。
  本来在张作霖出发前,已经接到了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的密电说“五月下旬以来,日本守备队在皇姑屯交通口铁路一带戒严,行动可疑,务请大帅防备。”
  但是张作霖收到这份密电后,只是嘲笑齐胆小。
  我时常想,要是换做周恩来在张作霖这种状况下,肯定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西方有句谚语"a man’s character is his desitny.",翻译成中文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做”出来的,自己“造”成的。
  在佛经里也有“业由自作。”
  这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张作霖以这种土匪式的粗放思维,来和日本人斗,悲剧迟早要发生。
  日本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密的电器和仪器,绝不是偶然的。这个民族的极度认真的态度,细心,渗透在他们的一切行动中。包括战争。
  单就他们打仗来说,对地形资料的掌握,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准确若干倍。什么地方有座小山头,甚至什么地方有口水井,他们都能一清二楚。
  这是因为很多日本人,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外交官,商人,学者,医生,甚至妓女——潜伏到中国,认真细致的搜集各种关于中国的资料。
  早在1894年10月24日,日本的山岩大将派遣六个间谍,以水雷艇登陆中国。可是他们的运气不太好,刚一登录,就被中国人抓获。
  其中有一个叫野坚的间谍,这个家伙很狡猾。在被中国军人押解的过程中,他故意向泥泞的地方走,目的是让泥水灌进靴子里,以便把藏在靴子里的,偷偷绘制的中国地形图搓烂。
  他又趁中国士兵的疏忽,侥幸逃跑。
  我们还可以从所谓的“中村事件”中,深刻体会一下日本间谍活动的渗透能力。
  1931年的某天,东北垦军第三团连长王秉以,截获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其中一个自称是日本农学家,叫中村。
  他们从中村身上搜出了枪支还有军用地图。地图上标明了中国部队的人数,还有火力配置。显然这些人是日本军队的间谍。
  他们紧急请示张学良该怎么处理。张学良只简单的批复四个字“灭迹保密”——就是干掉这几个可恶的日本间谍,但要注意保密。
  从保密性上最能看到一个部队的素质——组织性,纪律性,和个体士兵的警惕性。
  但是要在这种旧式部队里,实施这种高度机密的任务,有很大的泄密风险。果然不出所料,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日本人知道了。
  泄密的渠道是这样的:参与施行这项任务的一个东北军军官,把这种绝密的任务,透露给了他的情妇。要命的是,他的这个情妇是日本人。
  这个东北军的军官真是混蛋透顶,又蠢又笨。
  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张学良本人对这种事,从某种程度上处理的很粗糙,重视程度不够,警惕性不够,严重低估了日本人间谍工作的能力。所谓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
  看看日本间谍的效率。
  这个叫植松菊子的日本情妇,迅速的把获取的情报,告诉给一个日本军官的太太。于是这种绝密的消息,就这样的被泄露给了日本人。
  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这就是所谓的“中村事件”。有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这就是日本人可怕,他们就像是细菌,在那里都能繁殖,在那里都能生长,能渗透到任何角落。真是无孔不入。
  张作霖和这样的厉害的对手过招,又没有一个高素质人才组成的智库作为依靠,仅靠他自己,或者那些算命看相的“半仙”出谋划策,结局其实早已注定了。
  张作霖在离京前,曾对着日本驻华公使芳泽大声吵嚷:“我宁愿不要这臭皮囊,也不能做让子孙抬不起头来的事。”
  看来老张在民族大义上,还是毫不含糊的。但是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中的判断能力,却不怎么样。
  尽管有齐恩铭的密电,张学良也苦劝他坐汽车或者飞机回去。在那种特殊的局势下,这都比坐火车安全。
  但是张作霖却满不在乎。
  1928年6月3日晚八点,张作霖一行从中南海西门,乘汽车到前门火车站。他乘坐的火车有22节,而张作霖的车厢是8号,在中间。
  很有传奇性的是,这个车厢是慈禧曾经乘坐过的。车厢宽敞,车皮也比一般的车厢厚很多。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没能帮张作霖逃过厄运。
  羊见了狼不跑,不是勇敢,而是愚蠢。恐惧是动物躲避天敌的本能,适量的恐惧能激发人处理危险的潜力。就像有疯狗在后面追你时,你有可能越过,你平时没能力翻越的高墙。
  明知有危险,而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这种勇敢不可取。
  毛泽东准备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时,一开始并不打算亲自去重庆,因为他深知蒋介石的反复无常。后来是由于苏联的再三催促,和各方面的安全承诺下,才决定去的。这不是勇不勇敢的问题,因为聪明的人不会做不必要的牺牲。
  勇敢有余而谨慎缺失的人,即所谓的有勇无谋的人,很难长命。这也是历史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
  所谓“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些乱世里从土匪混上来的军阀,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的细致的战略,更没有对于自己所处局势的理性评估。很多都是由着性子来,跟着感觉走。这很危险。
  张作霖深层次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很难有效躲避,这次正向他慢慢靠近的巨大危险。
  一开始,火车走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张作霖起初还有点忐忑的心,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等列车到山海关时,奉天的留守司令吴俊生,来迎接张作霖。老哥俩见面聊的还相当愉快。并一起开始在列车上用餐。
  车继续往前走,到黄姑屯车站时,那个曾经提醒张作霖,要防备日本人的齐恩铭也来迎接,张作霖有点得意洋洋的对齐说:你的疑心病有犯了吧。
  这显然是对齐给他发的那份密电,很不以为然。
  在嘲笑完齐恩铭的“疑心病”后,张作霖的列车继续前行。在走到南满路与京奉路的交叉处时,只听一声巨响。所有原来担心的事,不幸霎那间都变成了现实。
  张作霖的卫队马上封锁现场,并对铁路两边的地带,进行梯级扫射。
  张作霖被抬出来时已经是满身是血。但是意识还很清醒,他强打着精神对身边人说“我的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快叫小六子回奉天”,然后又问“你吴大爷怎么样了?”。在听到吴俊生已经被炸死后,张作霖气的浑身乱颤,一言不发,就气绝身亡了。
  我没找到皇姑屯爆炸现场,具体的技术性的描述。但要复原一下现场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
  首先张作霖乘坐的列车有22节车厢,所以日本人在实施爆炸时,一定知道张作霖坐的是第几节车厢。否则不会炸的这么准。
  另外,他们选择在皇姑屯车站附近实施爆炸,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车在进出站时,车速比较慢,这就比较容易控制爆炸时,能准确的炸到张作霖乘坐的那节车厢。车速越快,那么爆炸的准确率就会越低。
  如果给“皇姑屯”事件写个总结性报告的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怎样有效防止铁路被炸。
  日本鬼子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因为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本的铁路也经常被中国军民炸毁。他们就总结了很有效的一些办法,来对付我们的毁坏。
  比如他们会在铁轨上每隔一段,就会安上所谓的“听音机”。注意是“听音机”不是“收音机”。
  只要一在铁路边上挖坑动土,通过这种“听音机”就会很容易听到。日本鬼子便会用警犬顺着铁轨侦查,嗅出所埋的炸药。
  他们还会把路基修的比地面高5尺左右,然后路基的两边挖成深沟,在沟边每隔不远就会修建碉堡。
  但是这种单纯性的破坏铁路,与皇姑屯事件中很不一样。因为在皇姑屯事件中的爆炸,需要定时,定点,定车厢。稍有有误差,就会前功尽弃。
  我没看到日方的资料,具体描述这一行动是怎样具体实施的。但是在这起事件中,有一个日本女间谍起来很重要的作用。
  这个女间谍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这个本来是满清贵族的后代,却成了日本一流的间谍。这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女人。
     美貌,间谍,狂野,放荡,叛逆,高贵的血统,不凡的经历,统统集中到了川岛芳子的身上。
  这种女人,是男人最没无法抗拒的春药。她对男人的催情作用,比伟哥还要强十倍。所以从东条英机到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都难逃她的诱惑。
  她称得上是一个活动能量无人能敌的美女间谍:从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还有满洲独立,都有她或多或少的参与。
  这个肃亲王的第14个女儿,被当成礼物一样,被生父送给日本间谍川岛浪速。在日本长大,并受教育。
  我不准备再啰嗦的讲她传奇的间谍生涯。因为这方面的小说,电影不少,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我想说一下她“死亡后”的传奇。
  “死后”会有什么传奇呢?
  有的人会有,比如杨贵妃,建文帝,李自成,顺治。
  杨贵妃在马嵬坡上吊死后,没有“一死百了”。有人说她东渡日本,在那里“生根发芽”,日本著名的明星山口百惠,就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并且这些杨贵妃在日本的后代,还曾来中国祭拜他们这个中国的老祖宗。
  建文帝在也有这种死后的故事。
  正史上说建文帝在他叔叔朱棣攻进皇宫时,死于大火之中。
  但是有很多传说,野史说建文帝根本没死。衍生出了许多死里逃生的版本,有的还说的有鼻子有眼。
  比如,有的书上说,建文帝在城即将被攻破时,准备自杀。但是接下来,奇迹发生了。
  时任钦天监少监的王钺,拦住建文帝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嘱我待子孙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办法”.
  听完这些话,建文帝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求生的欲望马上又闪现在眼里。是啊,能活着谁愿意死啊。有这好东西,还费什么话,赶快给老子弄来啊。
  很快,有四个太监,扛来了一个铁箱。箱的四围都用铁皮包裹着,连锁心内也灌了生铁。这可能就是保险箱的雏形。
  王钺火急火燎的取来铁锥,将箱子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把,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上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行,薄暮可会集于神乐观西房。
  应文应该就是,建文帝假扮和尚后的法号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引述一段文字:
  “据《明史记事本末》载:有九个人跟随皇上至鬼门,有一小船靠上岸边,乃是神乐观道士王升,见了建文帝急忙叩头称万岁,说:我知道陛下必定来此。从前高皇帝(朱元璋)托梦,命臣到这儿来!”
  建文帝就这样死里逃生。
  听起来很有趣,但也只是有趣而已,好像不太真实。
  这个箱子的功能,就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像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是治疗危险处境的“特效药”。
  据说这个箱子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
  李自成也有这种“死后”故事。这种说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李自成在九宫山没有被杀死,而是成功逃脱后,当了和尚。
  在正史中死后的顺治,在野史里,却又做了若干年的和尚。
  这种历史上发生过的不止一次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为“真假死亡”现象。
  正史和野史对这些事的记载,哪个更接近于真实。我们很难判断。真死假死?真相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变的模糊。
  但是很令人震撼的是,在川岛芳子的身上也发生了这种“真假死亡”的现象。
  幸好这段历史离我们还并不太远。我们可以更容易的逼近真相。
  川岛芳子是在1948年被中国政府枪决。但是近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川岛芳子成功逃避了正义的惩罚,一直活到了1978年才死。
  可以说,她上演了一部真实版的“刑场调包记”。
    
川岛芳子的生父是末代肃亲王善耆——就是他救了汪精卫。第一代肃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所以川岛芳子是正宗的正黄旗,可以说是出身于名副其实的帝王贵胄之家。
  这个美丽的女人,却有一颗放荡不羁的心。
  蒙古王公巴布扎布的二儿子——甘珠尔扎布,这个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蒙古贵族,对川岛芳子爱的神魂颠倒,不能自拔。
  经过种种努力,甘珠终于娶到了川岛芳子。但是他的美梦刚变成现实,又很快破灭。婚后不久,川岛芳子和别的男人私奔了。
  可是后来,甘珠尔扎布和别的女人结婚时,川岛芳子又跑回来参加她这个前夫的婚礼。真是够特立独行的。
  作为二战中的战胜国,中国当然要参与清算日本战犯。像东条英机这种甲级战犯,只能在日本受审。但是乙级和丙级战犯,就可以押回中国受审。
  在日本受审的7名甲级战犯,差点就死不了。
  因为十一个国家的法官投票,赞成死刑的和不赞成死刑的票数是6:5.甚至有的国家的法官主张,把这些战犯流放到一个小岛上算了,根据他们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就不判死刑了。
  最浑的是印度的法官,说什么要“发扬慈悲为怀”的精神,把这些战犯干脆全部无罪释放算了。
  每当看到印度法官的这些话时,我都忍不住想骂一句:什么他妈的混蛋糊涂的是非观。看来这样的国家出个甘地也不是偶然的,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精神实质,就是对敌人无限度的忍让,无限度的宽容。等待敌人自己良心发现。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对付还讲点“道德准则”的对手。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多少还有点道德和规则。要是碰上德国的希特勒,还有比野兽还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这种方法未必行的通。
  甘地就曾给希特勒写过信,对希特勒进行道德说教。希望他能良心发现,停止这场战争。
  真是迂腐透顶!!!!
  幸好川岛芳子不是这种甲级战犯,她还不够格。所以可以直接押回中国审问处理。和川岛芳子享受同样“待遇”的,还有两个著名的日本刽子手——井敏明和野田疑。
  这两个日本人就是在南京大屠杀中,开展杀人比赛的那俩人——一个杀了106个,另外一个杀了105个。就这样211个无辜的中国人生命,成了他们比赛的砝码。
  日本战败后,这两个人偷偷的溜到自己的故乡躲藏起来。由于日本同名的人很多,所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两个东西给找到。
  这两个人已经脱掉军装,头顶白布,在街上做起了小生意。装起了良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两个人被押回中国。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两个毫无人性的杀人魔王被枪决。
  真是“死得其所”。
  真可惜那时已废除“凌迟”这种刑罚了。我觉得,凌迟对这两个小日本比枪决更合适。
  川岛芳子也是在这一年被“枪决”。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美女蛇间谍”的生命,在1948年画上了句号。
  但是2008年,长春的职业画家张钰,突然出来爆料说:“姥爷临终前告诉我,从小看我长大的方佬就是川岛芳子。”
  在这个炒作成风的年代里,出现任何惊人的言论都不稀奇。因为炒作和虚假往往是共生的。
  但是随着专家逐渐深入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能证明张钰说的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张钰的母亲段续擎,是日本的遗孤。由于日本政府往东北迁移了很多国民,所以在日本战败后,由于种种原因,留在东北的这种日本遗孤很多。
  张钰的母亲在一岁时,被姥爷段祥收养。这时的段祥住在吉林四平市,已经结婚并有了三个儿子。
  但在长春,段祥还有一个关系非同一般的女人——一个姓方的女人。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女人就是段祥“外面的女人”。张钰称这个姓方的女人为“方姥|”。
  “我小时候经常去方姥家玩,记得她的个子大约在1.6到1.65之间,肤色发黄,挺爱化妆的。1978年,方佬去世了。”
  另据张钰说,在2004年年末的一个晚上,86岁的段祥把她叫到床边,说有话要交代。“姥爷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我拿下来包好,回长春交给我母亲保管,他说这幅画是方姥画的,留作纪念。”
  然后让张钰震惊的事发生了。
  “接下来,姥爷在纸上写了一句话:方姥就是川岛芳子。”
张钰说她看到这句话的反应是:几乎两眼一黑,完全不相信。
  太突然了。
  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忽然被发现曾是历史上已经“死亡”的名人!
  历史就像一个舞台,所有的历史名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我们习惯于以局外人,以观众的视角去回望他们。他们人生的惊心动魄,大起大落,曲折惊险,对我们来说,只应该存在于史书上,小说里,电影中。
  那种生活,那种经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遥远的如同太阳系一般。
  但是对张钰来说,历史上的那些传奇,那些事件,那些人,忽然和她平凡的生活,因为这位方姥,有了某种程度的交叉。
  换成任何人,反应都是一样的,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那么张钰的姥爷段翔,是怎么认识川岛芳子的呢?
  据张钰说,伪满时期,姥爷段翔在满铁四平铁路伪警察局局长做翻译时,他经常去天津东兴楼饭庄(据史料载,川岛芳子曾以东兴楼为据点刺探情报),接触到了川岛芳子。后来在刑场上,有人用替身换下川岛芳子,然后段翔带着川岛芳子来到新立城,并把她安置到这里。
  传说中像貂蝉,还有妲己,这样的美女很难杀,因为男人的理智很容易被荷尔蒙控制。对美女下不了手,不管这个美女多么的罪有应得。
  按照当时中国的法律,肯定要判川岛芳子死刑。但是却有人费这么大劲,来营救川岛芳子,动机是什么?
  是日本人在后面操作吗?但是即使是日本人,肯定也会有相当级别的国民党官员介入,战败的日本,在中国仍然会有这么强的活动能力吗?毕竟川岛芳子不是一般的间谍。
  有的资料上说是军统这样做的。那为什么要这样做?把敌人的间谍从自己的官方机构“营救”出来。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够荒唐的。
  那么到底是国民党的哪个高层人物,下命令营救的呢?
  我翻阅了很多史料,但是没找到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在“营救”的决策过程中,也许有男性的荷尔蒙在起作用。
  其实在当时,这种“掉包”的传说就闹得沸沸扬扬了。传言称,顶替川岛芳子上刑场的是一个罹患癌症晚期的女人,本来说好交换的条件是5根金条,但是替身的妹妹只收到了4根,而另外一根被“吃了回扣”。这令替身的妹妹很是不满,于是便告到了法院。当时的国民政府连忙否认,声称是“造谣”,以至后来不了了之。
  这种传言是真是假?
  根据吉林省公安厅副调研员,省公安摄影协会秘书长台禄林,以个人身份,对川岛芳子在押期间所拍的照片,和行刑后的照片进行对比鉴定,结论是:不是同一个人。
  真的被“掉包”了。
  张钰的姥爷段翔,告诉张钰这个天大的秘密时,只有张钰一个人在场。而在这次对话几天后,段翔就去世了。随着唯一一个事件的参与者段翔的去世,很多秘密也永远的被尘封在历史的迷雾中。
  幸好还有一些物证。
  此后张钰在家里的墙壁里发现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日本关东军的相关文件,还有法国造的望远镜等,这些都是在当时的中国很难找到的物品。据张钰说,这些都是川岛芳子的遗物。
  张钰还提到一个“姥爷临终前嘱咐我交给小方八郎(川岛芳子的秘书兼情人,于2000年去世)的掐丝景泰蓝狮子”,2008年11月16日,这个狮子封底的火漆被打开,里面藏着一张手掌大小的纸条,正文是十六个篆字。
  经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冯胜君教授鉴定,这十六个篆字因该是:芳魂西去,之未归来,含悲九泉,古今奇才。
  落款是“秀竹敬具小方阁下”,明显是秀竹给小方八郎的信。
  据专家们推测:1948年,川岛芳子从北京的刑场脱逃后,由秀竹等护送至沈阳后找到段翔,然后他们两人,把川岛芳子送到长春隐居起来。化名姓方。
  文革期间,秀竹在浙江某寺削发为僧。这是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保存自己,保守秘密的最好选择。
  无论是传说版还是真实版,从建文帝到到李自成,这种隐姓埋名,苟且偷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出家。这是很有趣的历史现象。其中的原因,够写一本书。
  秀竹和川岛芳子,还算平静的度过了哪个动乱的时代。接下来,一切都在平静的发生着。
  1978年,川岛芳子病故。1981年秀竹取走骨灰并留下纸条,委托段翔交给小方八郎。段后来把纸条封入景泰蓝狮子内。2004年,段把此事告诉张钰。
  2008年11月19日,张钰和母亲段续擎又提供了一些新的证言。
  段续擎称,“方姨”会骑马,会舞剑,会翻跟头。这些都不是一般普通老太太应该会的。张钰还称方姥信佛。
  我们可以在史料里发现,川岛芳子擅长骑马。而且在1947年川岛芳子在狱中,在写给养父川岛浪速的一封信里,一改平日的放荡不羁,而显示出强烈的求生欲“如此次获释,一定信奉观世音菩萨,每天诵经,做个好人”
    
   日本方面在得知这些消息后,相关专家也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对川岛芳子是不是被“调包”,做了相关的鉴定。
  他们先对川岛芳子行刑后的照片,通过最新的电脑三维技术,进行三维立体化处理后,对其骨骼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与中方不谋而合——被枪毙的的死者不是川岛芳子。
  这个疑似川岛芳子的“方姥”,几乎不留自己的照片,笔迹,好像有意隐瞒自己的身份似的。就连翻书也用镊子夹住翻,而不是用手,以免留下指纹。
  确实具备专业间谍的素质。
  要鉴别,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现在的鉴识科学一般采取两种方法:DNA和指纹。
  这两个是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证据。
  从这两方面着手,只要确定其中的一项,就能证明这个方姥到底是不是川岛芳子了。2009年,中方在浙江某寺发现了疑似“方姥”的骨灰。
  研究者称,在方姥死后的第三年,即1981年,浙江的一名七旬老僧,来到长春将骨灰取走。研究者怀疑,这个老僧很可能就是在文革期间,离开长春的秀竹。而那十六个字的纸条,很可能就是他交给段翔的。
  为了进一步鉴定,在日方的联系下。段续擎,张钰母女,中方研究者李刚,何景方等人,抵达日本东京。
  2000年,日本专家阿部由美子博士,取得了爱新觉罗•宪东的四根头发,这为DNA的检验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日双方又针对从浙江带回的疑似方姥的骨灰,进行了多次DNA的检测,但是并没有从这些骨灰里找到DNA片段,原因是这些骨灰已经深度火化了。
  我们形容对一个人的极度的熟悉,经常说“就是化成灰,我也认得出他”,这当然是艺术的夸张。
  如果一个人是烧死的,单凭肉眼是很难确定他的身份的,因为人在被火烧时会尸体严重变形。
  二战时,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在地堡里服毒死后,尸体又被焚烧。怎么能确定这个被焚烧的尸体就是希特勒呢?
  苏军用了一个很巧妙,但是又相对来说比较简便的办法:他们找来希特勒的牙科医生,来鉴别一下残留的牙齿。看是否与希特勒的牙齿特征相吻合。因为牙齿在焚烧的时候,比较身体上其他的软组织特征更容易保存下来。
  牙科医生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这也许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有关,他们日常的食物更容易造成牙病。所以牙科诊所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
  很有趣的是,这些西方的牙科医生,对自己病人的牙齿有着职业的敏感。有的牙科医生,可能想不起来某个人是不是自己的病人,但是只要这个病人一张嘴,牙科医生一看到牙齿的特征和所做过的牙齿手术,就能一下判断出这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病人。
  所以有的牙科医生,对人的牙比对人的模样更敏感。
  希特勒的身份,就是由他的牙科医生这样确定的。还有的资料上说希特勒并没有烧死,而是逃跑了。
  如果当时用DNA来确定一下,这种传说恐怕就不会产生了。我们上文中所说的建文帝,也是被烧死的。所以不能明确的判定,这个烧的变形的尸体一定就是建文帝。这也给以后建文帝种种出逃传说的产生,留下了余地。
  建文帝恐怕没有专门的牙科医生给他鉴别牙齿,从而确定死者到底是不是建文帝。即使有,朱棣也未必想到用这种鉴别死者身份的方法。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对于类似的事件,采取的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日本的鉴定专家,又研究了“方姥”接触过的物品,比如密码箱,望远镜,药勺等。但依然没有发现有效的DNA。
  既然DNA鉴定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只能从指纹鉴定上找突破口了。
  据李刚介绍,日方存有川岛芳子的指纹。“他们希望在'方姥’留下的望远镜等物品中,找到可以对比的指纹。”但并没能在张钰提供的物品中,找到有价值的指纹。
  据公安部门的的专业技术人员称,从技术层面上看,指纹留在物体上后,如不经特殊的保护,保留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即使留在保存环境较好的玻璃器皿上,也很难超过两年。
    
想通过DNA和指纹这两条途径,来验证“方姥”的身份是不可能了。只能寻找另外的方法。
  在现代刑侦学上,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来确定人的身份,那就是笔迹。
  在咱们中国,有时很多文件上需要你个人的盖章或者签名。来说明这份文件,是经过了你的同意和准许。但是在西方,没有个人盖章这一说,他们一律用签名。
  因为现代的系统的笔迹学是西方建立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我们上文曾经提过的著名的学者钱钟书,他在法国留学时,有一门课,就是和这种笔迹学有关系的——当然和这种刑侦上的笔迹学不完全相同——那就是鉴定文艺复兴时期的手稿。钱钟书当时没有及格。
  但是这种笔迹鉴定,当然没有DNA和指纹鉴定准确率高。
  比如已经去世的香港著名女富豪龚心如,生前她的丈夫在绑架后下落不明。于是她和自己的公公为争夺财产对簿公堂。在鉴别遗嘱上的笔迹真假时,两组笔迹专家,竟给了完全不同的鉴定结果。
  但是笔迹鉴定还是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找川岛芳子的笔迹还是比较容易的。从她以前的信上,签名上,所写的文件上,都能很容易找到。
  关键的是要找到“方姥”的笔迹,然后和川岛芳子的笔迹一对比,看是不是同一个人所写。
  但是这个神秘的“方姥”,不但看书时用镊子,以免留下自己的指纹外,还特别注意不留下自己的笔迹。防范意识真是做到家了。堪称专业级的间谍水平,没有长期的专业训练,是很难达到这种层次的。
  通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方姥”留下的唯一的笔迹。
  这个“方姥”曾经为张钰画过一幅墨版肖像画,在这幅画的下面,隐约有三个字:姥留念。这是方姥几十年来留下的唯一的笔迹。
  并且这三个字也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三个字刻上去以后,有人可能想隐藏什么,用墨水把这三个字给涂了,结果导致只有一个“念”字,还算比较清晰。
  吉林省知名古董鉴定家郭相武对笔迹进行了校对。郭选择的比照样本是川岛芳子在狱中写给养父川岛浪速的信。
  他发现,“念”字的上部的“人”,和川岛芳子信中的“今”字,“命”字上部的“人”,书写习惯一致。郭相武称“这是一般作伪者想不到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他给出的鉴定意见是:从字迹上看,为一人所写。
    除了以上这些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外,这位“方姥”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神秘”很“古怪”的行为举止,也颇能说明她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据张钰回忆:在她小时候,一次在“方姥姥”家的墙根解手,忽然邻居家的狗可能被她粪便的气味所吸引,向她跑过来。小张钰吓得大叫起来,这时正在厨房做饭的“方姥”手里拎着一根烧火棒,从屋里迅速的跳到院子里,几下就把狗给打死了,身手异常敏捷。后来不得不赔了邻居两代玉米,作为补偿。
  还有一次,因为张钰在屋里乱翻东西,惹得“方姥”不高兴,就训斥了她几句。过了一会“方姥”给她把汤做好了,但是小张钰却耍起了性子,狠狠的对“方姥”说:“我不喝汤,我要喝你的血”。
  如果换做一般的大人,可能是再训几句小孩子,或者温和的向小孩子指出乱翻东西是不对的,但是这位“方姥”,却没说什么,而是拿了把刀,把自己的手划破,然后把血滴进汤里。
  小张钰一看到“方姥”真的把自己的血滴进碗里,便有点害怕了,不敢喝。而“方姥”一字一顿的对张钰说:你给我喝下去。张钰不敢再说什么,只能把带血的汤喝进肚子里。
  看来在漫长潜藏的岁月里,并没有磨灭“方姥”内心的那种“武士道”的狠劲。
  更令人诧异的是,“方姥”曾经要张钰“遵从武士道”。并说“武士道”可以教人“不怕苦难,战胜人生中的曲折,赢得胜利”。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无意间就会泄露他的生活背景。对于这个“方佬”,明显不同于常人的奇怪言行,怎么解释?
  但如果她就是川岛芳子的话,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合乎逻辑。
  再引述张钰的母亲段续擎,对于这个“方佬”的生活习惯的描述,种种的迹象使“方佬”就是川岛芳子的推论,更有说服力。
    
  “段续擎听养父说过,方姨小时候在家里受宠,像个小公主。能喝点酒,爱喝“金奖白兰地”。关心时事,当时齐家村尚未通电,她就靠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了解国内外大事。段续擎对方姨外貌、口音、衣着、喜好以及生活习惯的描述,与川岛芳子生前留存在世间的形像、风貌基本吻合。
  段续擎还回忆过这样一件事:1966年某日,她看到60岁的“方姨”因心中难受,来到新立城水库岸边,把腿倒挂在树干上,头朝下,让她递石块,“方姨”再把一个个石块砸向水中的月亮,荡起一圈又一圈波澜。原来“方姨”是用这种怪异作法,表达对刚刚死去的亲近人士于景泰的哀念。这绝非60多岁老妇人所能做得出来,如此敏捷身手,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受过严格特工训练的川岛芳子的影子。”
  “出生于1967年的张钰,本名张波涛,小名“小波叨”,也经历了与“方老太太”做伴的日子,同样深知其人的不同之处。张钰回忆“方姥”说:“我从三四岁起,就常随姥爷或母亲去方姥家,并住在那里。印象深刻的是,跟方姥学日本语、唱日本歌。我要睡觉时,她小声哼唱《君之代》,哄我睡觉,这首歌就像“催眠曲”一样。还教我唱李香兰名曲《苏州之夜》、《少女的祈祷》和《萨满歌》,教我跳日本舞。”
  “据张钰回忆,每当晚饭后,“方姥”常常让她站在院内一块大青石上,祖孙俩围着它跳交际舞。有时在屋里,“方姥姥”也让小张钰站在炕沿上,架着她的小胳膊,顺着炕墙来回走舞,方姥姥扮男角,很浪漫。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以舞女身份从事谍报工作那个川岛芳子。在舞场上她也常常女扮男装,还曾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舞蹈比赛上获得“男子一等奖”。所以,她年老后仍愿以各种方式追寻昔日的风流,而且舞技出众,跳男角更是得心应手,这又是一个吻合点。”
  张钰回忆说:'稍稍长大些,方姥又教我画日本'浮世绘’的画,比照一本日本挂历,画日本侍女,希望我能以此为基础,画《红楼梦》,先溶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最后要画出完整的《红楼梦》来。’这也与川岛芳子有绘画才能相符。”
    
  由于这种种的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几乎参与此事调查的中日方面的所有专家,都已确认这个“方佬”就是川岛芳子无疑。
  我们无法想象,这个曾经红极一时,手眼通天的日本女间谍,在她隐姓埋名,悄然度过的三十年中,是怎样的心境。
  是失落,痛苦,无奈,寂寞,悲凉,还是大彻大悟,看破红尘。或这些情感兼而有之。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个死后余生的川岛芳子,在以后潜藏的岁月里,潜心向佛,也许只有宗教,能使她心灵有真正的宁静。就像她在狱中写给养父川岛浪速的信“如此次获释,一定信奉观世音菩萨,每天诵经,做个好人。”
  张学良说过:我的事情只到了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三十六岁!真是三十六岁,我搁二十一岁起到三十六岁,上帝给我的生命就是这些。
  张学良的政治生命在36岁时嘎然而止。36岁以后的张学良,再没有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只能作为一个平常人,默默终老。
  川岛芳子在这方面和张很相似,她作为川岛芳子已经在1948年死亡。无论是作为战犯,还是作为汉奸,她在政治和法律上必须死。这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但是幸运的是,她还能苟且偷生多活三十年。
  这种经历够刺激的,真正的叫大起大落。只有在那个乱世里才能有机会体验到。
  最奇特的是,这个隐藏在民间的川岛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那么的与众不同:
  她是站着死的!
  像东方不败!
    
老年的川岛芳子,穿好一身黑色的西服,内穿深色毛衣,戴一顶白色的织帽,拄着一根拐棍,就这样站着在那里死去了。
  一代特立独行也是“作恶多端”的奇女子,也以这样特立独行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死的时候是体力最虚弱的时候。“躺”在人类所有的姿势里,是最节省能量的一种姿势。所以一般人临终时没能力也不愿意站着。
  能站着死,没有坚定的信仰和剽悍的精神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这也体现出,日本的所谓“武士道精神”,在川岛芳子身上深刻的影响。
  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很不一样。虽然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比如,母亲是日本人,几乎整个童年也都在日本度过的郑成功,某些行为方式很有日本风格(据佛洛依德理论,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而不太像中国的方式。到后来他“焚儒巾,烧儒服”,多少有点和中国正统文化决裂的意思。
  尤其是他妈妈被清军强奸后,他竟剖开自己母亲的肚子,然后把肠子用水冲洗干净后,塞回肚子里才下葬。这恐怕不是典型的中国人采取的方式。
  探索日本文化可以选很多角度。比如“剖腹文化”就很有日本特色。
  强烈的怀疑日本的这种“剖腹文化”,有强烈的自虐倾向。因为这样死的太痛苦了,有的把自己的肚子弄开后,几个小时都死不了,但是还不能呲牙咧嘴的在那里呻吟叫唤,你必须忍住。
  怎么刺入,怎么横拉一刀,都很有讲究。腹部没有大的动脉血管,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失血休克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有较长一段时间,要清醒的感受这种剧痛。
  另外,肠子被割断后,肠子里面的“东西”会流进腹腔,刺激伤口。如果胃也被刺破的话,酸性的胃液会起到“伤口撒盐”的效果。
  还有腹腔一旦打开,腹内的气压就会和正常的很不相同,这会对肺部呼吸有严重的影响。
  这样在煎熬中慢慢死去的痛苦,与中国的“凌迟”有一拼。
  后来剖腹的多了,日本人也学的聪明起来:每当有人剖腹,还有一个人站在旁边。当然这个人不是给剖腹者叫救护车的,而是等剖腹的人把刀刺进肚子后,这个站在旁边的人,就会用手中的刀,很快的砍下剖腹者的脑袋。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赶紧送剖腹者去“西方极乐世界”,省的不死不活的在那受罪。
  李敖曾经说过,最好的死法就是在做爱时死去。不过这种死法在现实中,好像不太好操作。
  上次看布鲁诺的传记,看到他是被烧死的。是教会要的那种“不流血”的死亡。其实也许被烧死不是最坏的选择。
  因为人重度烧伤时,感觉反而不怎么疼,因为神经末梢都被烧死了。痛觉已经无法传递。
    如果对各种死刑,按痛苦度进行排名的话,第一名绝对是“凌迟”。然后才是“腰斩”“绞刑”“砍头”之类的。
  “凌迟”又叫“鱼鳞细剐”,就是把人身上的肉像鱼鳞一样,一小片一小片的割下来,至于要割多少刀,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反正在割的过程中,肯定人不能死。目的就是让你慢慢的“深度”体验这种感觉。
  方孝孺被凌迟处死时,第一刀是先把额头上的皮割开,拉下,盖住眼睛。
  那真是野蛮的时代,毫无人道可言。但是这样的野蛮,在中国历史上却一再重演。
  在文革时,张志新,这个美丽的女子,在被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晚上,被几个大汉按住,硬是把喉管割断。
  为什么第二天就被枪毙,头天晚上还要被割断喉管。原因听起来很荒谬:怕你在行刑前喊口号。
  那时张志新已经被折磨的精神有点不正常了。她甚至在炕上,用馒头蘸着自己的经血吃。
  中共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走上绞刑台时,还大声的向刽子手和反动法官演讲,但是他的绞刑,有意的被执行了四十多分钟,而一般人只是二十分钟。
  越野蛮的刑罚,就越能反映出现代文明精神的缺失。
    
  
  
 美女,间谍,背叛,辉煌。死里逃生,这些词不只是和川岛芳子有关。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个女人和这些词相关。
  她的事迹,因为种种原因,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这个女人的名字,我们也许不太熟悉。但是,她还曾经有过一个很特殊的身份。
  从史料上发现她的这个身份时,我多少有点吃惊。
  什么身份呢?我将要在下文中揭晓。事情现在还得从头说起。
  在1928年的某天,一个漂亮女人,出现在上海的捕房里。这个女人会说德语和法语。当然她来捕房,不是为了应征工作,也不是到这里来寻亲访友来的。
  这个漂亮女人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爆料”。
  她宣称自己掌握着350多个共产党的名单和地址。其中很多还是中共的高层。而作为交换条件,捕房必须给她一张出国护照,还有五万美金,以便能使她能去自己想去的国家。答应这些条件后,她才能把名单交出。
  而这时,上海中共特科恰好是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陈赓也在这一时期的中央特科里从事秘密工作。
  这个女人既然能弄到,那么多中共党员的名单和地址,说明这是个“有来历”的女人。
  为了让捕房负责人相信自己,这个女人先说出了,当时上海区委书记罗觉的地址。然后让捕房立即去抓,以验证她所说的是否是真的。
  捕房一看“大生意”来了,当然求之不得,立即按这个漂亮女人说的马上行动。而结果证明,这个漂亮女人没有胡言乱语。她的消息出奇的准确。
  捕房里的特务,果然按这个女人提供的地址,抓到了罗觉。
  看来这个女人所说的名单的事,是非常靠谱的。三百多个啊!捕房的国民党特务心花怒放。
  罗觉的被抓,震动了当时在上海的中共高层。
  按当时中共特科的活动能力,每当捕房抓人时,中共中央能提前半小时,提前得到消息。这是足以能决定生死的半小时。但是,在罗觉被捕时,中共中央却毫无察觉。
  这很可怕,也很反常,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情报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比双方对情报的敏感度和迅捷度。
  中央特科立即迅速启动所有的内线外线,明线暗线,全力查找情报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当一个飞机坠毁时,就会有数十起同样的潜在危险将要发生。这是当代的数学家总结出来的规律。
  这种规律也适合于情报工作,一个人被抓的背后,潜在的危险正逼近更多的人。所以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事故原因”,并迅速的加以“排除”。这样才能把潜在的危险,迅速的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我敢肯定,这个女人告密时,严重低估了中共情报的活动能力。中共特科的反应能力,也大大的超过这个女人的设想。
  通过捕房的内线,中共中央迅速的知道了罗觉的被抓,正是这个女人告密的结果。
  这个女人叫做贺芝华,她的丈夫是何家兴——中共中心机关的一名负责人。也是一名曾经的留俄学生。
  中央特科的反应奇快,就在贺芝华告密的第二天早上,特科人员迅速行动,几个人负责在外面放鞭炮以掩护枪声,几个人冲进屋里,“解决掉”了还在床上的两口子。并抢到了那份还没有交出去的名单。
  但是意外的是何芝华并没有被打死,而是后来被人发现,送到医院后,竟被救活了。
  看来干掉男人比干掉美女容易。可能男人在潜意识里,不愿意杀美女。要不然从杨贵妃,到川岛芳子,到贺芝华怎么都这么“难死”呢。
  无论是何家兴还是贺芝华,我们对这两个名字依然感到很陌生。
  但是贺芝华还有一个身份——朱德的前妻。因为这个身份,我们也许能迅速的记住她。她曾经跟着朱德去过德国。后来和朱德离婚,嫁给了留俄学生何家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我们可以平和的谈论,一些伟人日常的感情生活。感受他们凡人的一面。
  比如,此时也在上海的刘少奇,感情生活上也起了风波。
  刘少奇的太太何葆贞因为和刘的感情问题,服毒自杀,虽然被抢救过来,但是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修复了。
  这个事件的起因,是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
  张太雷在广州牺牲,他的夫人王一知悲痛的来到上海,恰好组织上安排王和刘少奇夫妇同住。
  刘少奇和王一知本来就认识,这次由于张太雷的牺牲,免不了经常安慰王一知。这引起了何葆贞的猜疑和嫉妒。
  何葆贞趁刘少奇不在,就关上门吃了毒药,幸好被女工发现。
  我们经常能从香港的警匪片,看到这样的情节:某通缉犯中枪后,不敢送到医院治疗。因为一送医院,身份极有可能就泄底了。这种情节可不是瞎编的。
  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在上海就处于这种境地。
  何葆贞服毒后,按说必须送医院医治,但是这样有极有可能泄露刘少奇和她的身份。可是刘少奇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把何送到了一个私人诊所。
    
  经抢救后,何葆贞转危为安。
  但在和刘少奇分开后不久,何葆贞就被国民党杀害。
  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她们的选择在很多的时候,是纯粹情绪化的反应。而不会充分考虑自己行为的得失。比如这次何葆贞选择和刘少奇分手,就是极不明智的选择。
  因为,作为刘少奇的前妻,这种身份,对在白色恐怖下的“国统区”生活的何葆贞来说,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而在那种极其险恶的环境下,选择和刘少奇分开,在安全方面所受到的组织上的关注度,很难再和刘少奇在一起时完全一样了。
  而类似的“嫉妒事件”也在毛泽东和贺子珍的身上发生过。
  1937年史沫特莱去延安访问,和她同行的还有一个美丽的中国女性——吴光伟。吴是作为史沫特莱的秘书和翻译。
  年轻,漂亮,活泼,深受西方文化熏陶,这些都使吴光伟在当时的延安,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她还教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人跳舞,唱歌。给延安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氛。
  毛泽东也经常和吴光伟在一起聊天。
  这引起了贺子珍的极度不满。最后这种情绪终于爆发了。
  一天,当毛泽东和吴光伟在屋里聊天时,贺子珍冲到屋里,和吴光伟大打出手。这使毛泽东异常尴尬。
  这起事件的后果对贺子珍来说,是很严重的。因为这导致了她和毛泽东关系的彻底破裂。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机会和毛泽东重归于好。
  这和何葆贞何其相似。但是贺子珍比何葆贞幸运的是,贺子珍是在大后方,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刘少奇和何葆贞当时所在的上海,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暗流涌动。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捕,被追踪,被出卖。换句话说,死亡和你如影随形。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种生存环境中,人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今天还是朝夕相处的同志,朋友,明天也许就要干掉你,因为不干掉你,你就可能干掉我。所有的人类个体的感情,在死亡,斗争和利益的压迫下都变得那么的脆弱。
  当时在上海的秘密工作,都是由周恩主持负责的。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曾经在学校里和周恩来是好友的吴国桢,在电车上认出周恩来,然后过来相认时。周恩来断然否认自己的身份,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在这段时期,周恩来还做出了一件让他痛心,和难于抉择的事——动手除掉了黄警魂。
  黄警魂是什么人?
  黄警魂是黄埔第一期的学生,和陈赓一样。因为周恩来和黄浦的渊源,黄也是周恩来的好朋友。后来一直在周恩来领导的军事部工作,和周恩来的感情很深。
  因为蒋介石用人的第一原则,就是要看是不是黄浦生。他的嫡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黄浦生。所以对于黄浦毕业的学生,蒋总是以校长的身份,千方百计的拉拢利用。
  对于这个黄警魂也是如此。
  黄警魂在这个昔日校长的“循循善诱”下,再加上他此时正好在中共党内,因为反“立三路线”而备受打击。所以他下定决心,准备跟着“蒋校长”干了。
  但是,在黄警魂付诸行动前,就被周恩来发现了。并且周恩来还搜到了一封黄警魂写给蒋介石的信。在劝说无效后,黄警魂被处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个人的感情,在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周恩来是怎样发现黄警魂叛变的迹象呢?怎么搜出那封信的呢?其中的种种秘密,也许只有周恩来一人知道,
  即时对于当时在上海的张国焘,这样的高级领导,周恩来也只是告诉他事件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详细的过程,绝口不提。
    
  
 但是张国焘对于周恩来的情报工作,还是会指手画脚。
  比如埋怨周恩来不该任用贺芝华,情报工作的组织不够严密,等等。总之,张国焘对于周恩来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的褒奖和肯定。
  我觉得这对周恩来是很不公平的。
  因为在那时,是中共独立开展斗争的开始,在军事,情报,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是摸索阶段。周恩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有相当的规模,也很有效率的情报网络,已经是很难得了。足以证明周恩来的才具过人。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如此,站在一边说风凉话容易,但真的干起来,就知道有多难了。张国焘很多评价周恩来的话,就是属于那种“风凉话”。
  无论是一个个体的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党,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都是一步步的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都会有一个过程。
  南昌起义后,中共开始真正的在武装上开始“自立门户”。贺龙也是在会昌战役后,正式加入中共的。
  不过那时的贺老总,在生活习惯上还多少残留着“土匪”作风。张国焘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就提到了对那时贺龙的一些印象。描述了当时贺龙的某些方面,和其他中共干部的“不同之处”。
  那时的贺龙经常会乘一个四人抬的轿子,所以他养着有十多个轿夫。并且他的伙食也是很讲究:能做中西餐。有专门的做中西餐的厨房。每天到宿营地,都会像办宴会似的大吃大喝一顿。
  并且他当时的部队的架构,更有些家族色彩:他的第一师师长是他的兄弟贺敬斋,第二师师长秦光远是他的亲戚。这些人也是他当“土匪”时的班底。
  据张国焘回忆,贺龙部队的纪律也很不好,有点土匪作风。并且和叶挺的十一军相处的不算融洽。
  为了能从思想上影响,改造贺龙,当时的中共的主要领导,经常到贺龙的部队里找他谈话。到贺龙的部队里除了做思想工作外,还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的美味。
  贺龙也会对这些中共的高级领导们,津津有味的讲述自己的“土匪”生涯。使一些很有“理论”,但是缺少“底层生活”的领导们很喜欢听。
  贺龙还很有经验的总结了做“土匪”的一些心得。
  比如他说,做土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机警和工于心计。他的手枪是24小时不离身。即使睡觉也要摆在枕头边上。这种高度的戒备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有动静,就会不自觉的拔出枪来。
  他行军时,也是时刻提防被别人暗算。所以每当行动,经常声东击西,迂回往返,使人摸不着头脑。
  防范意识真是一流。看来“土匪”这种职业,也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深入骨髓的风险意识,是在残酷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因为他们经历过无数的杀戮和背叛(贺龙的父兄就是被土匪蒸死的),所以他们知道要想生存下去,机警和心计是必不可少的法宝。
  每个人的经历和成长环境,都会在他的性格中留下烙印。同样是做过土匪的张作霖,也是以机警和工于心计见长。看来能“搞出名堂”的“土匪”身上,会有一些相通的素质。
  若干年后在延安,当中央开会讨论毛泽东能不能和江青结婚时,有些人反对。贺龙忽然站起来大声说道:作为一个主席,讨个女人有什么大不了的,谁他娘的再反对,我毙了他。
  这多少还是有点土匪的草莽气。
   在会昌战役结束后,贺龙的入党仪式才正式举行。当时的仪式由张国焘主持。
  在举行仪式时,贺龙很紧张,因为从他个人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判断,要加入一个严密的组织,仪式绝对不是轻松愉快的,比如会不会要拿刀子割手指,或者有其他更严格的要求。
  但直到仪式举行完,贺龙才舒了口气说,这种入党仪式比加入土匪和哥老会还要简单轻松。
  从贺龙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在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运动时,共产党的组织架构,还有一些基本的党务,对很多人,甚至像贺龙这样的较高层次的军事干部,都缺乏了解。更别说当时一般的士兵和普通的老百姓了。
  这可以说是中共领导武装的雏形时期。一切都显得那么稚嫩与不成熟。从情报的收集,到对敌人军队的分布,敌人的动向,还有本身组织的内部的联系,各种作战经验的积累,都还处于懵懂阶段。
  甚至在紧急撤退的过程中,还要用轿子抬着革命委员会的一些负责人,极大的影响部队整体的行进速度。尤其是当时任主任秘书的姜济寰,是一个大胖子,需要八个轿夫轮流着抬着他走。
  这是逃命,不是度假,还允许你坐着轿子不慌不忙的走?这些慢吞吞行进的轿子,与“时间就意味着生死”的战争中的撤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些都不是一个专业化的部队所应该出现的情景。
  在撤退的过程中,也充分暴露了一些高层领导作战经验的欠缺。
  比如李立三在渡河去上杭时,并没有稍微认真的考察一下河的情况,也没有注意调查和询问一下渡河的基本常识,就想当然的自己全盘决策。
  刘伯承说过,战争就是一项集体智慧,尤其是由参谋部搜集分析各种情报的环节至关重要。现实中的战争,好像和影视剧和小说里所描写的战争很不一样。因为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里的战争,凸显的都是某个军事家个人的英明神武。这不是战争的真实状态。
  李立三显然没有刘伯承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
  他先封了一百多条船,然后雇了四百多个船夫。这是根据当时所需过河的人数和过河的时间所确定的。决策的这一步并没有错。
    但是接下来,他就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开始“想当然了”。
  首先,他不是让每个船夫都驾驶自己的船。李立三不了解这条河的水势和水流是很凶险的。所以要想安全渡过河,对船夫的驾船技术和经验要求都是很高的。尽量让每个船夫都驾驶自己的船,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技术水平。确保渡船的安全。
  其次,他把重要的领导还有受伤的干部,交给那些最年轻力壮的船夫运载。因为李立三觉得,这样才能保证这些部队中重要人员的安全。
  而把一般的士兵还有一般的伤病员交给那些稍上了点年纪的船夫。因为李立三觉得这些人,相对来说没有前者那些人重要。
  也许我们很多人觉得这不公平,咱们共产党的部队不是讲求“官兵平等”吗?但是平等并不代表一样。在长征期间,朱德就特别注意保护干部的有生力量,因为他觉得只要有这些干部,党的部队的“骨架”就还在。所以他命令那些,也已经几乎耗尽生命能量的战士用担架抬这些干部,所以有的战士很有怨言。但是朱德还是坚持这么做。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平等已变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效果”——能打胜仗就行。
  可是李立三的这种部署产生的效果,却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那些年龄大的船夫,都是些最有经验的船夫,都能驾驶着自己的船安全的驶到对岸,而那些年轻力壮的船夫,却大多在中途船翻落水,使一些部队中的那些重要的干部也跟着遭殃。纷纷落水遇险。
  不但造成了某些干部的伤亡,船夫还要求赔被损坏的船。
  原来驾驶这种人工船,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活,经验和技术比单纯的力量,更有安全保障。这些都是李立三所不了解的。
破仑曾经说过:将军不应该靠想象来描绘情势,他的情报应该像望远镜的透镜般清楚。
  打仗这种活,看来不是随便谁都能干好的。这里面还真是挺有有学问。
  在撤退的过程中,朱德和周士第被阻隔在三河坝,在主力被击溃的情况下,只能带领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人是够少的。但是能量却未必小。
  这一千多人中,有很多在叶挺教导团,受过很好政治和军事训练的人。也有黄埔军校的学生。这些人的能力和军事素养,都是这支部队能够发展壮大的最有力的保障。
  干什么都需要人才,打仗这事也不例外。
  中共最有军事能力的两个人,此时就在这千余人中。这两个人后来成长为独挡一面,极富作战能力的军事将领。
  这两个人是谁?
  粟裕和林彪。
  这时的粟裕和林彪还是籍籍无名。
  朱德和陈毅领导这支在粤赣边区开始游击活动。在打游击的过程中,不但没被消灭,还逐渐壮大起来,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合,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
    在这种逐渐壮大的斗争过程中,朱德深刻的意识到“干部”的重要性。
  “干部”就是骨干,精英,人才,是军事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孵化器。也是部队作战能力的放大器。
  张国焘在他的回忆录里,曾经提到朱德在长征结束后和他的一些谈话,充分表明朱德对于干部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上文中稍微提了一下。下面引用一段张国焘回忆录的原文,以便能更透彻,更准确的反映朱德的这种思想。
    
  “他(朱德)说到这次长征中一方面军能保持大部分的干部是不幸中之幸,这似又冲淡了他悲观的心情。一方面军在云贵一带,遭受敌军追击,保存干部是不容易的。但朱德采取了坚持保障干部的方针,男女干部受伤了,生病了,总是设法抬着走,甚至抽调战斗兵来抬他们。这件事曾引起一般战士的怨言,说上级不爱护士兵,沿途抛弃伤病兵,却要抽调战士来做轿夫,抬那些要人们和他的妻子。朱德不顾战士的怨言,坚持保存干部的做法是有成绩的。现在一方面军中,是干部多士兵少,干部甚至降两级使用,如原任连长的现在任班长。因而朱德觉得一方面军岁只剩下一副骨架,却是极可珍贵。”引自张国焘的《我的回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个决策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和决策人的经验,经历和知识结构都密切相关。
  也是情报分析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和朱德在一起的陈毅,极擅长做政治工作。而成功有效的政治工作,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强大的助力。
  毛泽东,朱德,陈毅在井冈山上形成的“黄金组合”,逐渐发展成中共部队的核心力量。
  这种核心力量,不是单纯体现在部队人数的多少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逐渐成熟的军事和政治方针上。
  方针路线对头,人数会越来越多。所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之,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迟早被败坏的精光。
  从瞿秋白到李立三到陈独秀,都可以反证,错误的政策对于初期的中共是毁灭性的。
  我们再说一下张国焘和李立三的撤退路线。
  朱德和陈毅的部队是帮张国焘和李立三殿后,而周恩来带领部队为他们开路。
  所以李立三和张国焘率领的革命委员会各机构,是在撤退中的中间位置,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这是最安全最有利的位置。-
 张国焘和李立三等在汕头短暂停留后,又脱离部队逃往香港。
  此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也迅速的离开部队,转移到香港或者上海。此时最苦、最危险的要数朱德和陈毅了。因为他们被隔离在三河坝。这也是这次南昌起义留下的唯一一点火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处在异常困难中的部队也是哗变、逃兵增多、背叛的高发期。这也是最能检验一个部队将领,操控部队能力的时候。
  在被围困的的朱德部里,一开始逃兵非常严重,甚至是一个班,一个连集体逃跑。这时的朱德和陈毅,经常会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边走边高声演讲,以鼓励部队的士气。
  姜还是老的辣。
  粟裕说,那时如果没有朱德,队伍早就散了。
  也许历史上的朱德,更多的被毛泽东的光芒所笼罩。但是朱德高超的军事素质,同样的不容置疑。
  据这时在队伍里的粟裕回忆,和他在一起的林彪,甚至也开了小差。但是当林彪和三四个人试着脱离队伍后,发现沿途地主的挨户团,对可疑人员查的非常的严,看来想脱离部队,也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后来又跑了回来。
  这倒也符合林彪投机的性格。
  但是部队在朱德的成功操控下,最终还是留下了骨干力量。
  朱德这种职业军人,不光是指挥水平比李立三,瞿秋白要厉害成熟的多,自己在战场上还能提枪亲自加入战斗,身手也不含糊。
  比如,当朱德带着部队,遇到一面地势险要的悬崖时,悬崖上的敌人,发挥居高临下的火力优势,阻断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本来这种战斗,朱德完全可以坐镇指挥。找几个尖兵,从侧面扯着藤萝攀上悬崖,进攻敌人的后方。
  但是,朱德选择了自己“亲自动手”,他带几个战士,攀上悬崖,从后面袭击,扰乱敌人,以配合部队的正面进攻。
  朱德的这一举动,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最高领导都敢冒这种险,那没说的了,冲吧!
  当粟裕从正面冲上悬崖时,看着他们的这位首长,手里拎着枪,神采奕奕,并且毫发无伤。
  值得注意的是,朱德和毛泽东一样,虽身经百战,但身上没有因为战斗留过一块伤疤。我想这除了运气以外,还应该有个人的机智,老练和智慧在起作用。
  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由于当时二十八团团长林彪的突然撤退,把中直机关的朱德和陈毅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形式万分危急。
  国民党的部队一看,有五个拿冲锋枪的护着一个人,就判断这个被护着的人,肯定是共产党的大官。于是便死追不放。幸好这冲锋枪的威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暂时还能压制住敌人,但是老这样追的话也受不了。
  但是朱德冷静的让这五个人散开,自己只带一个警卫员,向不同的方向跑。终于成功逃脱。
  能在生死瞬间的战场上反应这么快,处理的这么得当,这相当的有水平了。顺便说一下,当时林彪是28团的团长,而粟裕是28团的一个连长。是林彪的部下。
  朱德的军事资历还是比较深的,这种军事资历的深,不但表现在作战经验丰富上,还反映在人际关系上。
  就在朱德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范石生。但这次相遇是在战场上,私人关系虽是同学,但是政治关系却是敌我。
  这时候如果开打,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
  以朱德和陈毅的智慧,他们知道怎样处理才是最好的选择。
  范石生属于滇系。在国民党的军队中很受蒋介石嫡系,还有桂系的排挤。综合分析这些情况后,朱德和陈毅决定还是努力争取一下,尽量“以和为贵”。
  这个范石声还真够意思。
  不但没打,还供吃供喝,让朱德的部队舒舒服服的把冬天度过去了。当然,这事不能明目张胆,应该是偷偷摸摸的。朱德在范石生这里用的是化名王楷。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蒋介石肯定在范的部队里也有很多耳目,这些情况还是没有逃过蒋介石的信息网。
  蒋知道后,严令范立即解除朱德的武装。
  朱德没有白交范石生这个同学,范竟然违令,把朱德放走了。所以不得不说,朱德欠了范石生一个很大的人情。
  但是后来朱德带领部队打郴县时,第一仗就不得不和范石生的部队开战。粟裕在回忆录里说,朱德当时很不高兴。
  朱德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人家范石生拔刀相助,现在却要打人家。粟裕也觉得这样做,政策上有点不合适。
  那这种命令是谁下的呢?是毛泽东,还是集体讨论后不得不执行的决定?或者是来自中共中央的指示?
    
 我没有查出来。
  有时,历史越看不清,越有吸引力。
  不过范石生也不是不堪一击。范石生在先撤退后,又在夜里进行了顽强的反扑。当时在最前线的是28团一营。有点顶不住了,连忙向旁边的二营求救。
  但是可恶的二营营长袁崇全却见死不救,按兵不动。在这次战斗不久之后,这个袁崇全就叛变了。这种蒋介石部队的作风,恰恰反映出袁崇全,不具备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这使他后来的叛变行为显得也并不突兀。
  实在没办法了,那只能像团部求救了。
  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份紧急战报送到团参谋手里时,这位团参谋正在清点战利品,他竟然没有看这么紧急的战报,而是顺手把它放进口袋里。继续陶醉在清点战利品的喜悦中。
  从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某些军队的干部军事素质,确实不怎么样。军中无小事,尤其在战斗中。每条信息,也许就关乎很多人的生死。
  不是为这个参谋辩护:战利品,那时对中共部队的重要性,确实超乎想象。
  因为井冈山时期,中共部队的弹药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敌方。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对于那时的井冈山的战士,这不只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口号,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每次只能通过歼灭战,才能得到对方的武器。可见,中共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据粟裕回忆,那时每杆枪只有三发子弹,最多的也只有五法。
  这三发子弹怎么打?而且不但要打,还要打出效果。什么效果?就是不但要打跑敌人,还要能抢到他们的武器弹药。
  这真算是高难度。
  这三发子弹怎么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一般是这样打:首先,把人员集中起来,选好最佳时机,一起先放两发。因为只有这样集中的打,才能形成火力,给敌人造成威胁。要是这个放一枪,那个放一枪。这样零零散散的放,既浪费了子弹,也不能构成有威胁的火力。一共才三五发子弹,浪费子弹就真的算是浪费生命了。
  这最后一发子弹只有在追击时才能打。
  所以那时候,部队对于士兵的枪法佷注意训练,每天都要练“单手无依托举枪射击瞄准”。粟裕也是在这个时期,锻炼出了很准的枪法的。他能单手举枪二十分钟。
  1950年,粟裕在苏联养病时,和疗养院的一名按摩医师比起了握力。我们知道按摩师手上的劲一般都很大,尤其是俄罗斯人的体格都很棒,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地方,还能光着膀子喝伏尔加。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按摩师的握力也该是很大的。但是粟裕和他战了个平手。这时的粟裕已经是四十多岁了。
  看来这些实战派虎将不但指挥能力一流,自己本身基本的军事素质也很高。
  井冈山的战士们不但弹药严重不足,吃和穿也很艰苦。
  喝得最多的是南瓜汤,这玩意喝多了容易便秘,所以战士们经常互相用树枝帮着掏大便,不然就拉不下来。
  穿的也破烂不堪,远没有今天电视里的所谓的“丐帮”体面。
  有一次,粟裕弄了块白布,很高兴,就决定自己做衣服。白颜色穿着不好看,尤其是打仗时,也容易吸引火力,所以决定先染色。怎么染呢?山上什么都缺,包括染料。粟裕还是挺有主意的,他用锅灰煮。
  这一煮,成灰色的了。虽然灰的不好看,但总算有点颜色了。
  接下来还得自己裁剪,自己一针针的缝。
  粟裕以前没做过裤子,怎么裁剪?部队里全是大老爷们,又没裁缝。不过这还是难不倒粟裕。
  他把自己穿着的裤子脱下来,然后拆开摆在地上。这样一来,就知道这裤子到底是怎样剪裁的了。参考着“样本”剪裁完,然后他把两条裤子,分别都缝了起来。
  就一切ok了。
  典型的逆向思维。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好像也能感到,粟裕确实是个智商很高的人。
  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中,得到战利品就比过年还要高兴十倍。
  但是,对于那个团参谋来说,你高兴归高兴,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忘了打仗这大事啊。
    
  
 看来这个团参谋的军事素质确实不怎么样。
  不过此时,在28团任连长的粟裕,却是初露峥嵘。显示出他不凡的战场操控力。
  在这个期间的七溪水岭之战中,粟裕,这个当时的小小的连长,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只带着三个人,就缴了敌军的100多条枪。
  在战斗中,粟裕领着士兵往前冲。
  需要说明的是,中共在井冈山的期间中,特别注重实战技能的训练。训练一切从实际出发,除了对于枪法的训练外,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爬山训练。
    因为这种山地战,部队的机动灵活性,完全取决于战士在山地运动的快速性和持久性。就像踢足球,要有基本的体能作基础。跑两步就累得呼呼只喘粗气,那么所有的技术和战术都无从谈起。
  所以爬山训练是极其必要的。
  每天早上天一亮,所有的士兵都必须冲上山顶,然后在山顶停几分钟后,再冲下来后才开始吃早饭。
  这是每天的必须课。这种训练也很重要。因为中共士兵的武器弹药和其他装备,都比国民党的部队差很多。只能在加强士兵素质,和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上下功夫,才能胜仗。
  粟裕冲上前面的一个山头时,回头一看,有点吃惊:跟着他这个连长上来的只有九个人。大部队还在后面,没跟过来。而这九个人要面对前面的一百多名敌军。
  怎么办?
  在险境中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所有著名的军事将领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之一。粟裕这时的头脑极其冷静。
  他先留六个控制制高点——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占据了制高点,就会在战斗的火力比拼中,占了很大的优势。使自己在战斗中变得更主动。
  然后粟裕又带着仅剩下的三个人,接着追击一百多敌军。这样做真的需要勇气。
  兵败如山倒,这一百多人现在顾不得细看后面形势,只是一味的逃命。不过看来国民党部队士兵的山地机动能力,确实比不上红军。
  粟裕带着另外三个人,竟然把这一百多国民党士兵围在一个小山凹里。
  这时,在远处制高点上的司号员,也很是机灵,他虽然不太清楚这边的具体情况,但是他好像知道,此时自己最应该做什么:吹响冲锋号,然后打起红旗。
  被围在山凹里的一百多国民党士兵,真的被这激昂的冲锋号声给震住了。也给弄懵了。
  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这些士兵乖乖的放下了手中的枪。但是粟裕这方面只有四个人,无论如何也没能力收这一百多条枪。
  可是又不能在这种状况下,等着后面的部队上来,因为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等待,就会引发很多不必要的危险出现。比如这些士兵把枪放在地上后,如果稍有停顿,他们就会有时间观察,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如果等他们发现,其实真正围住他们的不过只有四个人,那就坏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一百多个人遇到的人是粟裕,一流的战场反应能力,一流的机智果断,这些都是战胜对手最有力的武器。
  粟裕接着用自己的智慧,和这一百多个手持武器的国民党士兵继续博弈。
  他没有给这些慌乱的被围敌军一丝喘息的机会,接着下来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命令:每个人把枪托卸下来扔在地上。
  没办法,照做吧。
  枪托卸下来,想打枪也打不了了。
  这下倒好,不但被人家缴了枪,并且还得给人家当搬运工,这没有枪托的抢,还得自己背着,给“共匪”送过去。
  粟裕在说起这次的经历时,用一句话评论:两军相逢,勇者胜。
  我想这句话改成“两军相逢,智勇者胜”,因为光有勇还不行。“智”的因素也很重要。我们在这次“以四当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战智慧的含量也很高。
    
 打仗是绝对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活。天时地利人和,哪一项有误差,都直接影响战争的成败。
  正如我们上文中曾经提过的,粟裕在作战时,有时计算的及其精准。比如有几百人过桥,他会计算队伍中每个人的间距,还有桥的长度,还有队伍的大概行进速度等等,因为这些因素,都能决定什么时间,才是发动袭击的最佳时机。
  我们可以拿南昌起义中的一场战斗为例,从现代军事知识角度解析一下,看看战斗中所需要的技术含量。
  同时也可以对比一下,对于战争中同样的问题,当代的部队,具体说是美国的特种部队是怎么解决的。
  这次战斗的中,共产党方面的总策划是有“刘伯温”之称的刘伯承。参加战斗的是贺龙部,还有叶挺部。
  这种阵容,也是当时中共军事战斗中的最强组合。国民党方面是钱大均部。钱部也是国民党中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部队。因为钱部的中下级干部,有很多是黄埔生。这和叶挺部的部队组成很相似。
  简单的说,刘伯承原来的计划是:由贺龙部正面和钱部作战,同时,叶挺部从右翼进攻。简而言之,就是贺龙和叶挺,同时从不同的方向进攻钱大均部。这个计划本身很完美,也很合理。
  但是意外发生了。
  当贺龙部和钱大均开打时,叶挺的部队没能按计划赶到。
  打个比喻:这就像两个人约好,一起揍一个很能打架的流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另一个人没能按时到约定地点,但是流氓已经到了,所以先赶到的人,不得不单独先和这个流氓打。这是一种很糟的局面。
  贺龙的部队单独和钱大均的部队打时,损失很大。
  后来虽然叶挺的部队赶到,但是这时,贺龙的部队已经被钱大均的部队,消耗的很厉害了。所以钱部可以集中精力,接着和叶挺的部队打。
  两个部队同时进攻的优势没有了。有点被钱大均部各个击破的感觉。
  所以叶挺的部队在作战中,打的也非常艰苦。可见钱大均部凶悍的作战能力
  在会昌城下,叶挺部和钱大均部展开肉搏战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双方部队的中下级干部,很多是黄埔同学,他们不但彼此认识,而且有很多还是儿时好友。在黄埔时,他们有的是同队同班,或者在部队是同营同连。
  但是在此时的战场上,他们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要面对面肉搏。
  在肉搏中,竟彼此叫着对方的小名或诨名对骂。这边骂“中共为什么要造反?”,那边也骂“你们为什么要做反革命的走狗?”。双方都有些人,一边像疯狗一样的混杀,一面又忍不住掉泪。
  同是黄埔毕业的陈赓此时也在战场上,他看到这种情形,也不免感到心酸。但是作为团参谋的他,知道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不能让感情控制自己的理智。所以还要硬起心肠,下命令要部队毫不留情的冲杀。
  这一次苦战,中共损失惨重,没有能力继续追击。
  返回来假设,如果叶挺部能按计划准时到达的话,绝不会有这种糟糕的结果。
  那为什么叶挺部没能按计划按时到达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刘伯承得到的关于路程的信息,和事实不符。
  刘伯承得到的情报是,这段路程有一百一十里,但是实际上有一百五十里。就是这种误差,使战争的结果截然不同。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所以在战争中,准确计算出一个部队到达战场的时间,是极其重要的。时间的计算误差,在战场上造成的损失,有时会是毁灭性的。
  那么现在的美国特种部队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的方法很科学。
  他们每个分队都有一个记程员。
  记程员都是经过特殊的训练,他们的步幅能保持不变。就是在行军的过程中,他每步的跨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并且没走一百步,就会把一粒石子,从一个口袋丢到另一个口袋。所以只要数一下他口袋里的石子,就能准确算出队伍走过的距离。
  或者他们没走一百步,就会在绳子上打个结。这也是一种计数方法。当然,在平原上保持步幅一样比较容易,但是在山地上,还要保持每步的步幅一样的话,就比较难了。非得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做到这点。   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但武器设备进步了,作战中各种“软的技术”,也变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
  比如现在战斗中,对一些伤口的应急处理,部队在培训中,会传授给士兵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
  曾经一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个退役的军人,曾经给我讲过他在战场上的经历。他说在猫耳洞里时,在一阵枪炮声后,他忽然听见旁边的战友痛苦的低声说:我受伤了。
  但是这是在战场上,在黑暗的光线中,旁边的战友只能用手,在那个受伤的士兵身上慢慢的摸索,以便感觉一下伤在哪,而决不能用手电或者别的什么照明设备。因为即使发出一点光亮,就无异于把自己变成敌人枪炮的活靶子。
  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受伤后不一定就能立即得到救治。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在和平环境里那样,一受伤,就可以直接打电话叫急救车。所以虽然有的士兵的伤并不是太严重,但是由于没有及时的救治,结果还是死掉了。
  这样,在战场上的自救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受伤后,最重要的是要清洗伤口。肥皂是很好的抗菌剂,可用来清洗伤口。这种日用品,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另外,最好是用热水清洗伤口,如果实在没有热水,可以用人的尿液。
  这好像和咱们一般人的常识不同,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觉得,人的尿是肮脏的,用来清洗伤口,不是更容易引起感染吗?
  所谓的常识不一定正确。
  其实,尿液是无菌的,不会引起感染,并且尿液中的尿酸还有助于杀菌。
  在南昌起义失败后,除了陈毅朱德带着部队去打游击,最后和毛泽东在井冈山回合外,其他人如周恩来,叶挺,刘伯承,张国焘,还有李立三都分别逃往上海或香港。
  他们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说比毛泽东和朱德要舒适很多。
  就在1927年10月5日夜间,张国焘和李立三等,乘一艘渔船逃往香港。张国焘躺在船舱里,还有点抱怨“这次旅行不能算是安适的”。要是他想想现在,仍在被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的朱德,他应该知足了。
  在第三天的清晨,张国焘一行,在香港的铜锣湾登陆。
  当几个人走在香港的街头时,显的很扎眼:几个人因为几天没刮脸,显的胡子拉碴。身上的粗白布衣服变的破烂不堪,已经脏的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王凡西曾经评论张国焘说:张的学养不如瞿秋白,也没有周恩来的才干。
  我们可以从张国焘在香港的种种表现,判断他的确在现实的斗争中,缺乏经验和老练。每个人最后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造成的。张国焘最终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种种性格上和能力上的欠缺,决定了他的命运。
  张国焘虽然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但似乎没忘了“摆谱”。
  他们几个人买了很多报纸,并且在街头上穿着这身“乞丐服”边走边看。这种行为和他们的穿戴极不相符。
  这还不算,他们几个穿着这种衣服,竟然去了香港的著名的大东酒店,并选了一个大房间,这种穿戴像乞丐的“乡下人”却派头十足。想不引起注意和怀疑都难。
  这样幼稚的做法,怎么想也不应该是当时这些中共的高级领导应该做的。
  而此时,这些行为很“突兀”的人,很快引起了在香港的国民党特务的注意,这些特务的工作效率还挺高,很快弄清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和姓名。
  原来是“几条大鱼”。
  所以国民党的广州公安局局长吴铁成,马上亲自带人紧急赴港,想会同香港当局迅速的抓捕张国焘这几个人,且抓住后要马上引渡。
  而这一切,张国焘他们几个还蒙在鼓里,贪婪的在旅馆里豪华舒适的床上,香甜的睡着。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有不少对周恩来的无端的指责。不过他应该感谢周恩来,这次要不是得益于周恩来建立的有效的情报网,也许香港就是张国焘的“落网之地”。
  因为这时,中共的情报工作是有周恩来主持的。
  张国焘这天晚上九点就躺在床上,沉沉的睡去。大概在夜里十二点左右,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们几个从睡梦中惊醒。
  他们几个赶紧爬起来开开门,原来是中共在香港的交通负责人。这位负责人着急的催促他们赶紧撤离,一分钟都不要耽搁,因为广州方面抓他们的人,马上就要到了。
  看来中共的情报工作做得很是到位。
  他们出来后,这个负责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没有立即带他们去中共交通的接待机构。而是现在街上,拐弯抹角的走了一阵,确定后面没人跟梢后,才走向目的地。
    
     他们要去的目的地,就是中共在香港的交通站。可见当时中共的秘密联络机构,渗透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有组织的地方就有饭吃。
  人类最厉害的能力就是有“组织”的能力。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组织”的团结协作,可以杀死任何遇到的最凶猛的猛兽。
  每个人的力量总是弱小的,只有把每个人的特长融入到组织中,然后再分工合作,这样有组织的团体,就会产生惊人的能量。
  而共产党最擅长的就是搞“组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对此就深有体会。
    共产党组织的纪律,团结,信念,对斗争经验的总结,还有凝聚力,都是中国任何一个政治团体的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对于张国焘李立三,这些亡命天涯的当时的中共高层领导,正是有了中共建立的这些严密的组织网络,他们才有了避难所和“加油站”。在他们最危险,最潦倒的时候,给他们最有效的帮助。使他们能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中共在香港的交通站,夹杂在普通的住户中,所以这个负责人,要求他们不要高声讲话,并在商量事情的时候,最好用打牌来掩饰。
  接着这个年轻的负责人(据张国焘回忆,这个负责人只有二十岁左右),面对这些几乎是最高层的领导,毫不客气的指责说,像他们这种形象,本来就不应该住大酒店。并警告张国焘,过去的同志和朋友,现在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即使在街上遇见,也应该设法立即躲避,而不能贸然的上去打招呼。
  这个年轻人真称得上是“少年老成”,斗争经验成熟而丰富。这个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我也许手头的资料太少,没能查出来。
  不过确实称得上是个人才。
  至于警告张国焘李立三,不要随便联系以前的朋友同志,其实这个年轻的负责人也许不知道,张国焘和李立三,在这次刚来到香港时,就去找了曾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的彭泽民。
  看来这些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被张国焘和李立三,一个不落的全部犯了。
  在那种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作为高层领导,连这点基本的斗争经验都不具备,不能不说他们斗争素质的缺失,也许他们重视的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些理论,却对现实了解的不够透彻。
  后来李立三不顾当时中共力量的弱小,一味命令频繁的暴动,使中共好不容易建立的组织,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也不能说是偶然的,由于李立三对现实斗争和当时的现状,缺乏深刻的认识。势必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张国焘虽然被这个年轻人训斥一顿,觉得很不爽。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这些还是非常合理的。并对张国焘接下来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在香港住了几天,张国焘从香港坐船回上海。
  这个年轻的负责人想的很是周到,他给张国焘准备好钱,必用的生活品,还有船票。
  张国焘躺在船上的床铺上,他这次的警惕性明显的增强,因为他为了避免别人看到,找了一个三层高的铺位。
  还没开船,一个熟悉的声音,出现在张国焘所在的统舱内。
  很可能是那个年轻负责人的话起了作用,张国焘并没有坐起来,去和熟人打招呼,而是依旧静静的躺在铺上。
  后来他才分辨出,那个熟悉的声音,是一个自己熟悉的船员,叫“朱缺嘴”。
  张国焘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个朱缺嘴在这条船上,和几乎所有的船员都很熟,并且这个人喜欢喝酒,一喝醉了,嘴就没有把门的了。如果张国焘贸然和他相认的话,很难保证不会横生枝节,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和麻烦。
  那个年轻负责人的几点建议和原则,对于张国焘的来说,此时真的用上了。并且用的恰到好处。
  但是从香港到上海,张国焘在船上呆了三天。
  这三天里,只有等朱缺嘴睡着或者离开,张国焘才敢起来。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要玩命,要流血,要随时准备面对死亡。即使张国焘,李立三,瞿秋白等所有的高层领导,危险也和他们如影随形。
  在中共内,极有组织和宣传能力的恽代英,被捕后,本来被当作一般的共产党员,关两年后眼看就可以出狱了,但恰在这时,顾顺章叛变,向国民党高密恽代英的真实身份。致使恽代英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劫。同样因为顾的叛变而死的,还有在香港的蔡和森。
  更可怕的是顾顺章的老婆,兄嫂,岳父母等亲属,都在中共特科做相关工作,或是做饭,或是负责采买等杂务。所以这些人,对于当时中共在上海的秘密机构,有相当的了解。
  他们也和顾顺章一样,走到了叛变的道路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周恩来带领中央特科的红队(中央特科专门负责清除叛徒的机构),把这一家几口,全部除掉。这就是所谓的“顾顺章灭门案”。
  但是出于人道主义,放过了顾的年仅九岁的女儿,还有顾十二岁的小舅子。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斗争是残酷的。有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你死我活,或者你活我死。
  张国焘的弟弟张国蔗被捕后牺牲。
  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在莫斯科被迫害发疯而死。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被盛世才杀害。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乔年,陈延年相继被蒋介石杀害。
  据周恩来回忆,他和邓颖超也曾生过一个儿子,但是当时正在做秘密工作,条件艰苦,孩子在生的时候,由于脑袋过大,发生难产,婴儿的头部被医生的镊子损害,没能活下来。周恩来后来回忆时,很是伤感。
  这就是革命。所以描述革命的最好的词语就是,流血,牺牲,信仰,坚强。这些词离我们现代生活很远了。
  据科学研究,现在男人的精子数量,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男人的一般,看来人类在某些方面正在退化。其实退化减少的不仅是精子数量,还有我们的精神力量。
  有吃,有穿,不会每天就面临死亡的威胁和危险。但是很多人却患了忧郁症,很多人过的也并不快乐。
  宁当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这是那些每天朝不保夕,在乱世生活中人的最大愿望。人总是有愿望,但是实现了的愿望都会变了味。
  重温历史,让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生命和精神的潜能有多么的强大。这种潜能一旦有了信仰,目标的激活,人就会变得勇敢,智慧,能量巨大,活力无比。
    
  张国焘安全达上海后,重新开始了需要隐蔽躲藏的“地下生活”。
  当时在上海主持秘密工作的周恩来,责任异常重大。因为当时的中共中央就在上海。所有最高层领导的安危,和日常生活,完全仰仗周恩来在上海建立起来的秘密网络。
  看一下张国焘的履历,我们就会发现,张应该还算是“学院派”。
  张国焘是北大的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曾积极参与“火烧赵家楼”。
    
 蔡元培也许没想到,在他主持北大期间,中共后来两个重量级的人物,都在当时的北大生活学习过。
    一个就是出现在这次“五四”游行队伍中的张国焘,蔡元培一开始曾试图阻止这次游行,但是被这些热血沸腾的学生推开。走在队伍前面的就有张国焘。
  还有一个中共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这次游行的前几个月,还在北大图书馆打工。这个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图书馆里,每个月只领八元工钱的青年,就是毛泽东。
  蔡元培,作为前清曾经参加过“殿试”的翰林,后来却成了革命党,并开北大一代风气之先,使北大成为中国人才和现代思想的孵化器。
  在北大学生运动中很活跃的张国焘,正年轻气盛。
  他甚至有一次,没有经过通报和提前预约,便和好友许德珩,直闯孙中山的住处。并和门前阻拦的卫士发生争吵。以致于惊动孙中山,问明情况后,孙准许张国焘他们进来。
  见到孙中山,许德珩劈头盖脸就对孙说:我们素来敬佩孙先生,因为孙先生是平民领袖,谁知门禁森严,不肯于普通人接触。
  这就多少有点不通情理了,孙中山要是什么人想见都能见的话,恐怕早就被政敌干掉了。再说这么一个名人,想见他的人多了,要是谁想来就来,那孙中山也就没时间吃饭、睡觉、工作了。
  孙中山很有一个现代领袖的气质和修养,面对这几个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很幼稚的青年学生,竟和他们耐心谈了好几个小时。
  后来,孙中山还约张国焘单独见面,认真听取这个年轻人,对革命和中国现状的认识。
  从张国焘的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张国焘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一类的人物,在理论上也许很有修养,但是对当时中国的现状,就没有毛泽东这种很有“底层经验”人,认识的深刻了。
    
  张国焘从香港回到上海后,由于他在党内的地位,被安排住在一所条件很不错的公寓内。在这所公寓里住的还有刘少奇何葆贞夫妇。
  虽然物质上暂时还不错,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危险。
  比如一天黄昏,张国焘正在李维汉的寓所内谈事情,忽然何叔衡突然跑进来,气喘吁吁的告诉他们,他和另外几个同志在街头从事宣传时被捕。并且在审问时,由于何叔衡长的很像迂腐的老学究,所以他们对何好像不太在意,何叔衡也顺水推舟,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像“迂腐的老学究”,他开始向审问他的人,大讲孔夫子的道理。可能是捕房觉得,何叔衡这种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所以就把何给放了。
  在听完何叔衡的讲述后,张国焘李维汉还算有点经验——至少比这个何叔衡有经验——他们判断,这是捕房的“欲擒故纵”的诡计,他们把何叔衡放了,然后偷偷的跟踪他,希望通过何叔衡,找到“更大更多的鱼”。
  这个何叔衡不但只是看起来迂腐,他的这种做法也真的是够“迂腐”的——你也不看看后面有没有盯梢的,就急急忙忙往“家”跑。使自己成了敌人的“线人”了。
  张国焘和李维汉赶紧烧掉文件,不到五分钟,迅速的从公寓出来,分头撤离。这样做是很明智的。
  我猜测,这些在上海的高级领导们,肯定也接受了各种怎样躲避追捕和跟踪的培训,还有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
  因为从张国焘此次的表现来看,比他在香港时,显得专业多了。
  张国焘走出这条弄堂,迅速的跳上一辆人力车,然后指挥车夫拐弯抹角的向前狂奔,而不是走直线。
  这是甩掉跟梢的基本常识。
  在路灯下,张国焘发现,果然后面有辆人力车一路紧跟,很难甩掉。
  张国焘接着又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向人多的地方跑。
  然后在拥挤的人群中跳下车,混进人群里,“东钻西闪,企图脱梢”,就这样,一会疾走,一会乘车,和跟踪者玩了几个小时的“捉迷藏游戏。”
  最后,张国焘觉得已经甩掉尾巴了。寓所是不能回了,只能到旅馆住了。
  但是当他走进一家旅馆登记时,他感到在账房的旁边,站着一个很可疑的人,但是张国焘不动声色的填写入住登记,然后交房费。接着满不在乎的交茶房送水。然后把大衣和帽子脱掉,装着去厕所。
  他从另一个楼梯下来,经过旅馆的门口柜台时,他发现那个可疑的人,正对着墙打电话(因为电话按在墙上),张国焘赶紧趁机溜出来,然后跳上一辆人力车,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疾驰。
  够险的。
  张国焘之这次之所以能够成功逃脱,除了他自己的机智,和正确的逃脱方法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他身上带着钱。
  这好像是废话,但是请设想一下,如果张国焘身上没有必要的钱,他就没机会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也没办法和盯梢的旅店周旋。
  这一点对于成功的逃脱很重要。
  逃脱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比如,当你被一群人围住的时候,最好、最有效的逃脱办法就是:找比如椅子,或者其他能触手可及的物品,对着你的“包围圈”抛出去,然后紧随这种抛出物往外冲。这样逃脱的成功率会大很多。
  还有,当在后面有一群人追你时,你尽量要在街道的中间跑,而不是沿着边上跑,那样你很容易被逼到角落里,想脱身就难了。
  在泥泞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逃跑时,尽量不要跨太大步,因为那样容易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