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思域用车手册网盘:读书笔记:人生的三路向 (评论: 人生的三路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5:57

读书笔记:人生的三路向

2011-05-30 14:04:16   来自: 轻眉 (每一天都活在阳光里)
人生的三路向的评论    5

   《人生的三路向-宗教,道德与人生》,作者:梁漱溟。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哲嗣对其关于宗教,道德和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其中的很多内容,是成于80,90年前的文字,可是今日读来,仍然字字珠玑。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第一遍,基本上只有惊艳的份儿。梁先生文笔的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以及他治学的严谨执着和思维的深度,无不让我大开眼界。我向来反感谈人生谈理想的假大空,但是这书却让我品出一丝不一样的味道。第二遍,开始咀嚼。从震撼膜拜的状态慢慢醒过神儿来,开始运用自己的头脑,咂摸字里行间的意思。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儒家,什么是道德。人生的三路向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各种问题萦绕于心。第三遍,吸收消化,有所心得。有人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能感受到与作者心意相通,仿佛对面聊天一般,如沐春风,如遇知己。我本愚钝,在哲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积累几乎为零(惭愧!),所以远达不到与儒家大师坐而论道的程度。但是勤能补拙,通过反复研读,也可以慢慢接受书中的信息,并提取成自己理性思维中的一部分。读罢此书,感觉思路豁达了许多,负担减轻了许多。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收获。好不畅快!
  
  
  ************************以下是读书笔记************************************
  
   我仅记录下目前的几点读书笔记,留作备注(其实大部分也是抄录整理而已)。余下尚不能透彻领悟的部分,还需要研读先生的其他著作方能融会贯通罢。
  
  1.人生的三路向。
  
   不同民族的文明发展是不一样的,生活的样法也不同。归总起来大概有三类:(一)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需求。遇到问题都是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譬如屋小而漏,假使照本来的路向一定要求另换一间房屋,而持第二种路向的遇到这种问题,他并不要求另换一件房屋,而就在此种境地之下变换自己的意思而满足。这时下手的地方并不在前面,眼睛并不望前看而向旁边看。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就是自己意欲的调和。(三)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时他既不像第一条路向的改造局面,也不像第二条路向的变更自己的意思。只想根本上将此问题取消。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总的来说,西方文化走的是第一条路,即向前要求;中国文化走的是第二条路,既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印度文化走的是第三条路,即转身向后去要求。这三个不同的路向很重要,我们观察文化都是以此为依据。
  
   梁漱溟先生本人,早年在思想上有两次大的转变,从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再到中国古时的儒家思想。这也是一般人比较正常的演变路线。
  
   功利主义对于人生是肯定其欲望的。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人生不就是在欲望的满足或不满足中度过吗?中国在清末,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从经济到政治,甚至人生观,西方都显现出很大的优势。时至今日,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中,中国文化依然处在下风。就是因为西方文化对个人欲望的肯定和追求。
  
   然而古印度的出世思想则与此相反,完全否定欲望。他们认为“人生基本是苦的”。人生的苦乐,不在外,而在内,是表现在人的意识上的。在对欲望的追求中,欲望满足了,似乎就应该觉得快乐,可是欲望也会逐级增加,永无尽头,永远达不到真正的满足,所以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快乐;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痛苦。所以一切问题实际上都出自人类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可是人们却总要向外去寻求解决。这是最普遍最根本的错误!
  
   中国古时的儒家思想,独辟蹊径,不纠缠于欲望。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驱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儒家认为人生的苦乐在于流畅,生命流畅自如则乐,顿滞一处则苦。我们常说,欲望满足则快乐,欲望得不到满足则痛苦,是因为人通常要靠外来的刺激以帮助生命流畅起来。如果外在环境条件长期不变,则快乐也会转变成痛苦。人类的欲望层出不穷,逐级增高,也是这个原因。而真正的有道之士,能够让生命自然流畅,不需要靠外界刺激,所以可以无时而不乐!
  
   综合起来说,人生有三条路向:
  
   一,肯定欲望,肯定人生;欲望就是人生的一起。
  
   二,欲望出在众生的迷妄;否定欲望,否定一切众生生活,从而人生同在否定之中。
  
   三,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之可能;于是乃肯定人生而排斥欲望。
  
  2.生活。谋生?
  
   生活与生活者是一回事,离开了生活没有生活者。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大多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奋发上进。所以每每无奈的说:都是为了谋生啊。可是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人的这些行为活动,本身就是生活,并非这样做是为了谋生活。如果非要强调“谋生”,那么实际上我们谋的是什么呢?无非食色二事而已。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可以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不能说活着是为了吃饭,大家都能懂得!可是日常所说的谋生,谋生,岂不正代表着“活着为了吃饭”吗?这是多么荒谬的说法啊!
  
   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已经超出了基本的生存要求,可还是不断的在努力,在向上。那么,人类的这种奋发向上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可以说,这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趋势。是无目的的奋进。所谓无目的,就代表着无止境。这样无目的的向上奋进,就是人生的真义。
  
  3.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放弃向外的寻找,顺应生命的自然流畅。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人生的意义就在他会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创造也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科学家的一个发明固然是创造,文学家的一篇作品固然是创造,小学生的作文造句也是创造。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只要用了心思,就是创造。
  
   创造有两方面,一个表现在外面,可以称之为“成物”。另一种在外面不容易看出来,是一个人生命上的创造,比如一个人的明白通达或一个人的德性等。这种创造可以称之为“成己”。其实成物与成己并不是孤立的,比如一本学术著作是成物,学问家的自身智力学问就是成己。
  
   我们人类的一生其实很短暂。除去懵懂无知的儿童时期,以及创造力萎缩的暮年时期,真正可以超越本能,发挥心思的,最多也就是区区五六十年。人生的快乐即在生活本身,并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所以应该改换过那要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去找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就其适宜的地方去活动。大约每个人都蕴藏着一团力量在内里,要借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他的人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同时也就是合理的。
  
   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一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去发挥。喜欢科学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种田的,喜欢做饭的,喜欢什么就去从事什么。总之,找个地方把自己的力气都用在里头,发挥尽致。这样便是人生的美满,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价值,这样就有了人生的乐趣。
  
  4.宗教。宗教是否必要?
  
   举凡宗教,都有以下两个条件:(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为他的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据。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论是供奉早期相对幼稚的图腾,或者后期的神仙,上帝,且不说供奉的后效,是否如他所期。却有一件是真的,就是他礼拜供奉了,他的心里便觉得安宁舒贴了,怀着希望可以往下生活了。
  
   大家一说到宗教离不开“超绝”和“神秘”两个意思,他们是宗教的特质,最当注意。(一)超绝。什么是超绝?我们可以说就是在现有的世界之外。什么是现有的世界呢?就是现在我们知识中的这个世界,感觉以及理智所统的世界。宗教为什么一定要超绝现有世界呢?就是因为所有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现有的世界,在现有的世界里没有法子可想,那么,非求之现有世界之外不可了,只有冲出超离现有的世界才能得到安慰。从知识方面看叫做超绝,从情志方面看就叫出世。(二)神秘。所谓神秘是什么呢?大约一个观念或一个经验不容理智实施作用的都为神秘了。宗教为什么定要这样呢?因为所以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观察。例如在危险情境下的人愈将所处情境看得清,愈震摇不宁。托尔斯泰愈将人生无意义看得清,愈不能生活。这时候只有调换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得拯救他出于苦恼。
  
   我们来看古印度的佛经上,记载着佛祖当初为什么出家。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生上的问题,即众生的生活都是相残,众生的生活都是无常。他所谓老,病,死,不重在老,病,死本身。老固然是痛苦的,病固然是痛苦的,死固然是痛苦的,然他所痛苦的是重在别离了少壮的老,别离了盛好的病,别离了生活的死。所痛在别离既无常也。任人类社会再发展,科学再如何发达,当我们把眼前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之后,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了。人类遇到这种不可抗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出世。这才是宗教的必要所在。
  
  5. 道德是人生的艺术。
  
   道德,即是生命的和谐,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既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做到好处差不多。
  
   一般人对道德有三种误解:(一)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拘谨就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子,不遭人非议。所谓道德,并不是拘谨;道德是一种力量,没有力量不成道德。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二)认为道德是枯燥的。其实道德本身就是有趣味的。人生不能没有趣味,无趣味人就活不下去。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因为道德乃是生命的和谐,是人生的艺术。(三)认为道德是格外的事情,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远的,多添的一件事情。而其实只是在寻常日用中,能够是生命和谐,生命有精彩,生活充实有力而已。道德有时候可以发挥为一个不平常的事,然而就是不平常的事,也还是平常人心里有的道理。
  
   我觉得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而且误会至深。人们总是习惯把道德当成是自己生活之外的一种额外的美德。仿佛只有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去提及。这真是大大的误解。另外,也有人认为讲道德很虚伪,是因为很多人仿佛为了道德而道德。其实道德不是对外的展示,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而是自己生命精彩的自然流露。人生在世,要对自己负责。
  
  
  **************************以下是读书心得***************************************
  
  
   我想,一个人或早或晚,都要走到这一步,开始思考“我该怎样渡过我的一生”?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开始,一直到自己独立地得到一个答案为止,他的生活当中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为紧迫的事情了。而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否,则直接取决于两点,第一,找到了他认为正确的度过人生的方式;第二,切实的采取这种方式度过他的一生。否则,他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活的明白,常常会赞叹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这不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或者大智慧者才能涉足的命题。大千世界,饮食男女,每一个人都不能逃避对自己生命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说来惭愧,我是从最近两三年间,有了富余的精力,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以前并不是没有考虑,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应付,所以没有余力思考。每次涉及,感觉大脑一片混沌,无从起始。现在想来,全因“欲望”二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人能逃脱被“欲望”驱使的宿命。最基本的生存本能会赋予人满足温饱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温饱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同时,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对名利的渴望,形成了更多的“欲望”,一个接着一个塞满我们的生活。于是“满足欲望”成了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其实只要我们稍稍从欲望中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我”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让“我”真正发自内心快乐的根源,也许不是这些“欲望”的满足。
  
   好吧,让我们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好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度过我的一生?”。答案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在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之前,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把握。
  
   第一,诚实的态度。何为“诚实”?我觉得就是忠于内心。把内心中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是诚实。不要被别人的逻辑左右,不要被世界的规则左右,最重要的是,不要被欲望左右。唯有诚实,才可以说服自己。唯有诚实,才不会后悔。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这样一个观点:当她要做一个决定时,只有在没有半点犹豫的情况下,她才会去做这件事。原因是,如果当初有哪怕一点点犹豫,那么当事情做得不顺利时,自己就会后悔,会想,当初如果不怎样怎样,该有多好?相反,如果当初没有一点点的犹豫,那么即使不顺利,也只能对自己说,我本来就别无选择。我觉得诚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在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哪怕有一点点不诚实,那么当你走上这条路,遇到挫折时,你会后悔,会抱怨当初的选择。相反,如果你在做选择时,一直是诚实的,那么你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别无选择。
  
   第二,放下“找”的态度。为什么要“找”?因为没有答案,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度过一生,所以不停的寻找。今天看到这个人很有钱,潇洒快活,以为他的人生道路可以参考;明天看到那个人做官,威风八面,又觉得他的人生道路可以借鉴。找来找去,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答案,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快乐。所以,不要刻意去“找”,找到的都是别人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来过,你的能量,你的力量其实一直在这里,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它。
  
   第三,改“向外”为“向内”。最后这一点是最难理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快乐或者幸福,都是从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比如他家庭幸福,比如他有学问,比如他有钱,比如他有地位,等等。所以当我们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也很容易向外去依赖。比如,我赚到多少多少钱就会很幸福,我能当什么级别的官儿就会很快乐,我能发表多少文章,有多少学术成就,人生就会很有意义。可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真正决定生命苦乐的,并不是这些外在条件。欲望实现与否所带来的苦乐,要经过自身意识的作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甚至会互逆。比如一个有钱人,他渴望家庭幸福的欲望,跟一个穷人渴望金钱的欲望是一样的。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所承受的痛苦也是一样的。所以,人生道路的选择,应该由“内在”决定。你向外看,向外要求,总会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自省”,就是教人向内看,与内心对话,让生命流畅起来。
  
   在自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标新立异,不是特立独行,不是张扬个性。这只是一种忠于内心的诚实,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的去生活。而所谓认真的生活,其实有很多种:
  
   有的人,他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定要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否则就不舒服,不快活。哪怕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本来所走的道路最后证明是同一条路,他也必须要经过自己选择这一步骤,才能妥妥贴贴的走下去。这种较真是一种认真。
  
   有的人,则习惯顺其自然。生活走到哪一步,他就过好哪一步,生活赋予他什么职责,他就去很好的完成这一个职责。不烦恼,不自扰,活在当下,这种随性也是一种认真。
  
   认真诚实的生活态度,是对生命最好的回馈。我尊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