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的认识论:思有所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58:02

欲 望
——思有所悟之一

人的欲望,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是驱使人向往、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是人的生命的动因。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是生命的本质属性。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人们自身物质利益、精神需要的欲望和追求。正是因为人类对科学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探究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同种种欲望相伴相随的过程。
  人的欲望,可归结为生存的欲望、物质的欲望、精神的欲望、生理的欲望。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欲望观,是人把握自身的根本。
  人的欲望是生理和社会现象。人类如果没有欲望,就没有进取心,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黑格尔认为,“欲望是人类历史的杠杆”。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理性,把欲望控制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不义之财不取,非理之事莫为,非分之想不存。
  欲望具有两面性,既可催人奋进,成人之美;又可毁人前程、葬送生命。欲望如火,合理驱使可烧饭取暖;过度张扬,则会烧毁房子和财物。欲望如水,在河里,可以灌溉、航运;倘堤坝决口,河水泛滥,则会淹没良田,掀翻船只、扼杀生命。欲望如酒,适当饮能强身健体,贪杯酗酒则会麻痹神经、伤肝伤身。
  当今,物质的丰富程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物质享受远胜于前人,而人的欲望也在膨胀。现代人生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被欲望包围、迷惑、左右着。欲望每时每刻都在考量着人,是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正常、合理的欲望无可厚非。若贪欲过分,则会迷失心智,违背良心、道德、法律,就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最终走向堕落和毁灭,成为人民之害、国家之祸。即如古人所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遏制贪欲,并非消除人的欲望。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这无可非议。遏制贪欲,就是要合理地释放欲望,正常地追求欲望,理性地限制欲望,防止欲望恶性膨胀。古人说:“香饵非不美也,鱿闻而深芷,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贪欲之害,连低级动物都会本能地远而避之,人类更应该理智地控制贪欲,免得被“香饵”钩住而难以脱身。
  欲望人人都有。即使是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即想达到“无欲”。每个人心灵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许贪欲的“种子”,只要遏制它,不让它萌芽———就像人的身上都有“癌细胞”一样,只要不让它“暴发”,就不会影响健康。遏制贪欲的“种子”,需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想知足之乐———用好这把“心中之锁”,就能遏制住贪欲的“种子”。
  贪欲与节欲,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欲望,既要肯定其积极、正常、合理的成分,又要否定和节制其消极、反常、不合理的成分。欲望有正邪之分、良莠之别。正当、合理的欲望,是生命和事业的动力;邪恶、卑劣的欲望,则是堕落和犯罪的根源。贪欲能使人由高尚变为卑鄙,由清廉变为贪婪,由善良变为凶恶,由幸福变为痛苦。欲望需要有度,过度就是贪欲。孟子认为,“养心莫过于寡欲”。减少欲望,就会减少累赘和愁苦。
  人可怕的是被欲望所驱使。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最好的办法是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欲望。挺直人生的脊梁,夯实智慧之基。君子从政,以修身为本。做官必先做好人,做好人是成事之道。人品是谋事之基,做人应以清白为贵、正气为要。将“君自民间来、莫忘民间事”当做本分与本色;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做责任和使命;将“捧着红心来、不带寸草去”当做修养和操守。
  人生有欲,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或纵欲。荀子说:“欲不可去,求可节也。”如果欲望不能节制,任其放纵,就会像宋人程颐所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防欲力善”,并非简单地消除欲望,而是要清心寡欲,防止贪婪之欲。抵制住一时诱惑不难,能一生抵制住诱惑很难。要抵制住各种诱惑,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有名言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地球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金钱往往持一种“数字心态”:积聚钱财时,会被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心态所左右。一般人因为收支基本平衡,或积攒的钱财总数太低,上述心态就不那么强烈。贪官则不然,捞钱越多就越不能罢休,如同吸毒上瘾而欲罢不能,其症结在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历史与现实表明:纵欲与禁欲同样与健康的社会格格不入。禁欲毁损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会使社会停滞;纵欲则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造成威胁。
  贪欲是一种毒药,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切记“贪”字头上一把刀;贪字“今”在上、“贝”在下,今日贪欲所得的“宝贝”,明日就可能成为殉葬品。
  人生在世,美好的东西并非无缘得到,而是期望太高,往往刚要接近一个目标,又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不要有太多太高的欲望,否则什么都得不到,见好就收是明智之举。
  常言道:“知足常乐”。人的痛苦程度与欲望的强度成正比。人的悲哀在于欲壑难填。
  我们所拥有的并不少,只是欲望太多,因而不满足,甚至嫉妒、憎恨别人比自己的多,进而产生忧愁、愤怒,心理失去平衡,迷乱心智,不择手段地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托尔斯泰认为:“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太多,是一种心理贫穷;欲望少一些,是心理富有。

 

 

聪明

                                            ——思有所悟之二

   聪明是一种灵性和悟性,灵性的悟度和悟性的灵度决定聪明的程度。
  写在脸上的聪明叫灵活,藏在心里的聪明叫智慧。
  聪明是把人生看成圆的,圆周上没有绝对的得失和成败。
  聪明人并不是一味追求快乐,而是能竭力避免不快乐。
  聪明是“错过了初一,不再错过十五“;头一天早晨没起早而误事,第二天早晨决不会再不起早而误事。
  聪明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且不会在原来的地方再跌倒。
  聪明是看到别人的毛病和不足,能把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
  聪明是抖落功利的纤尘,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坚持、一种体验而过得有滋有味。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考量人聪明与否,那就是权力和金钱。有的人以处心积虑追求权力和金钱为聪明,最终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的人,谁都会赞扬,却未必谁都能欢喜。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没有耐心、缺乏耐心,势必导致聪明才智的基础不牢。
  聪明的人,并非不做蠢事,而是较少做蠢事。聪明人也会犯错误,只不过很少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能够接受错误和挫折的教训,本身就是一种聪明。这种聪明是付出代价之后的醒悟。
  小聪明也是一种聪明,但小聪明须有度,如果过了头,则会弄巧成拙。小聪明是锅上面的油花,大聪明是锅底下的干货。
  “识事务者为俊杰”,理解这句话须思量。所谓“识时务“,关键是什么样的时务。现实生活中,往往“识时务者”是有标准和底线的。而“不识事务者”往往没有正确的标准和底线。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告诫我们,被聪明误的聪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真正的聪明不会被所谓的“聪明”所误。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对经常清醒、偶尔不清醒的一句评语。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因为“糊涂一时”,故谈不上“聪明一世”,若想“聪明一世”,就要尽可能避免“湖涂一时”。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聪明”,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傻”、“笨”。实际上,这种人并不傻、也不笨。
  愚笨是聪明的反义词,但愚笨不是愚蠢。愚笨往往显得可笑,愚蠢往往显得可怕。这里,可笑和可怕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
  因受苦所得的报酬是“珍惜”,因失误所得的报酬是“聪明”,因愚蠢所得的报酬是“后悔”,因糊涂所得的报酬是“清醒”。
  “难得糊涂”的糊涂,绝不是真糊涂,而是清醒状态下的故作糊涂。这种所谓的“糊涂”是聪明的极致。
  “谁一生中没有当过傻瓜,谁就不会成为聪明人。”泰戈尔的为句名言告诉我们,聪明人都有当过傻瓜的经历,从傻瓜到聪明,是人逐步聪明起来的必然过程。
  英国作家洛克说:“能把握事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的人就是聪明人”。换言之,凡是聪明人,都能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似事物的不同点。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两个“点”,并能把握它。
  聪明才智不在于知识渊博。面对大千世界,我们不可能洞察一切。聪明才智也不在于尽量多知道,而是应知道那些最必要、最需要的东西,知道哪些东西不太需要,或根本不需要。善于取舍,是聪明才智的精髓所在。
  哲学家认为,在生活中甘当傻瓜,是走向聪明的第一步;而走向疯狂的第一步,则是自以为聪明。自作聪明的后果,不堪设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知人者、识人者是智慧之人;清楚自己、明白自己者,是明白之人。
  “大事不糊涂,小事常湖涂”的人,是聪明人;“小事不糊涂、大事常湖涂”的人,是自以为聪明的人。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总理的这番教诲告诉我们,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虽然老实人未必都能成为聪明人,但老实本身就蕴含着聪明的因子。不老实的人之聪明,不能称为聪明,这种聪明经不起事实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谚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人绝对也有湖涂的时候。再聪明、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把聪明、优秀的人捧到十全十美的程度,这种做法本身就给十全十美打了折扣。
  托尔斯泰认为,“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这个标准并不高,除第一点言行一致较难自始至终做到外,其它两点都比较容易做到。尤其是第三点,富有宽容心和同情心,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个特点。

倾听

——思有所悟之三

倾听,是指细心地听取。倾听是人们在“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耳闻目睹、耳聪目明、耳目一新、耳濡目染等,都是耳目并提,且耳在目前。聆听教诲、耳提面命,是接受和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人类个体语言的产生皆源于听。倾听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倾听、表达、应对是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倾听居于首位。口语交际的即时性、交互性,决定了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是一种交流、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理解、一种胸怀,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修养,是一种完善、一种提升。
    倾听是一种淡定从容的状态,它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倾听是一种豁达开明的态度,它给人以“明月清泉自在怀”的大度;倾听犹如品尝一壶老酒,令人回味干爽清冽的温馨;倾听犹如吟诵一首别致隽永的诗,品味那饱含哲理的意境。倾听是立春后刚发芽的嫩枝,充满希望和活力,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倾听是盛夏里一阵凉风,能把浮躁与烦闷拂去,给人愉悦和轻松。生活需要倾听来捕捉意味深长的旋律,让生活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社会需要倾听来释放压力和体验人生,让社会更加理性、更有秩序、更为和谐。
    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有欢乐的音符,也有痛苦的音符,要理解这些音符,就应当去倾听。社会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有翻腾跳跃的浪花,也有波澜起伏的大浪,要感受社会的内涵,就应该去倾听。倾听能使人成长、成熟、成功。学会倾听,会有儿时的多彩世界与欢乐时空,会有学生时代的求知与渴望,会有踏入社会后的眼界与认知,会有对社会的关注与感恩。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长卷,需要用心灵去倾听。
    在现实生活中,应当重视倾听。倾听双亲的唠叨,让老人感受子女的孝敬之情,排解内心的孤独;倾听爱人的絮叨,分享其心中的快乐,用体贴化解其烦恼;倾听孩子的稚语,以朋友的姿态感知那颗心灵,给予其敢于前行的信心;倾听同事和朋友的叙说,真诚地为其进步欣喜,为其成功喝彩。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倾听,带来的是其乐融融的收获。
    大抵成功人士,无不善于倾听。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谚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竖起耳朵,谦卑、专注地倾听他人谈话,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狭隘,进而开阔视野,走进成功的殿堂。善于倾听,集思广益,完善提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应当广开言路,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种修养和胸怀,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也是一种方法和能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群众表达意愿的欲望在增强。每个群众的诉求都传递着期盼与渴望,希望领导干部能仔细倾听。闭耳塞听者,不可能成为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只有虚心倾听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才能科学决策,把工作做到点子上。领导干部应当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愿、我有所为。应当提及的是,倾听不能摆架子、做样子,这样才能听到真话、实话和不同意见的话。
    卡耐基认为:专心听别人说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不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对上级、下属,倾听有同样的功效。倾听他人谈话,对方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会以加倍的热情来回报你的真诚与理解。懂得倾听的人,情感会更丰富,思想会更深邃。因为,善于倾听的人,会把别人的情感和思想,吸纳到自己的生命里。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特点,倾听能使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倾听作为一种技巧,在具备真心、专心的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应等待或鼓励说话者把想说的话说完,直到你能理解他的全部意思;尽量避免插话、任意评论和不当表态;听到你不能接受甚至有伤你自尊心的话时,也应坚持把对方的话听完;适时表达理解和鼓励;适当作出必要的反馈。总之,倾听需要摒弃不耐烦情绪,保持足够的耐心。
    人际间谈话和交往,在许多时候不在于话题的雅俗,而是一种互相的情绪宣泄。此时,你不需要和对方争辩什么,也无需给对方讲什么道理,你只需全神贯注地倾听,带着理解、同情、宽慰,耐着性子去听。当对方把心中情绪发泄完,平静下来,你才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帮助他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倾听是一种关注和关心,是一种宽容和涵养。
    倾听需要弄清所听到的内容及其意义,要求对声音刺激给予重视,并努力去理解和记忆。倾听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过程,它同时需要做智力和情感上的努力。
    倾听是学习、接纳、吸收;倾听是完善、提高、升华。工作、学习需要倾听,生活、交际需要倾听,为人处事需要倾听,思考、关爱需要倾听,成长、发展需要倾听,决策、民主更需要倾。

嫉 妒

——思有所悟之四

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嫉妒是一种自私狭隘、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的心理活动。它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危害。
      嫉妒作为一种情感、欲望和心理活动,有鲜明的趋利性,是一种计较功利、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嫉妒者瞄准的是现实功利和所带来的好处。凡是有人群的场所,只要存在利益与私欲的冲突,且能通过客观比较,显现出优劣、高低、智愚、胜负,就可能生发出嫉妒的毒芽。自私是嫉妒产生的根源。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它不是心胸宽广或狭窄的问题,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作祟。嫉妒作为人性的一种情感,几乎无所不在。古往今来,因嫉妒演绎了多少是非恩怨,有多少人因嫉妒而走上极端。所不同的是,人与人后天修炼有别,形成的心态各异,并非所有人都会被嫉妒缠身。谁远离了嫉妒,谁就会少受嫉妒的折磨。
      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感。但同是嫉妒,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嫉妒是出自恶意,会为期望的结果幸灾乐祸。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轻蔑它。而有的嫉妒却与羡慕相交织,虽然嫉妒者也意识到嫉妒的丑恶,只是忍不住会生出带有羡慕的嫉妒。对这种并无恶意的嫉妒,我们应该宽容。
     人的嫉妒心与私心相连。私心是泛指人在社会活动中利己的欲望。私心有多重,嫉妒心就会有多强。在现实生活中,私心往往表现为人际间的利益争夺。无论对朋友、亲人、同事抑或对手,嫉妒心既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只要不构成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嫉妒心不会针对不相干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看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会慨叹自己能力有限,会努力追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看到走在自己前面的人,则会巴望他摔跤。一般来说,嫉妒者不愿看到别人进步和成功,而自己又不肯作艰苦努力,企求通过别人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怀有嫉妒心的人,表面上看与优秀者相安无事,内心却是对其忌恨。它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不安定因素,会派生出是非。嫉妒是痛苦的催化剂,是不安定的导火索。
     对庸才,一般不会有人嫉妒。来自他人对你的嫉妒,从反面说明你或优秀、或有特长、或在某个方面胜过他人。有人认为,“对被嫉妒者来说,嫉妒是一种侧面的价值肯定,是另一种赞扬”。不过,这种侧面肯定毕竟不如正面肯定。
     嫉妒者应该明白,能被嫉妒毁灭的人,不值得去嫉妒。对嫉妒无法毁灭的人,嫉妒只能使他更加出类拔萃。对被嫉妒者来讲,若别人嫉妒能轻而易举把你击垮,说明你还不是真正优秀。嫉妒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嫉妒他人,嫉妒会伤和气、伤身心,甚至伤性命。对别有用心的嫉妒者的最好回答,是以自己的坚持和出色,让其更加嫉妒。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嫉妒具有普遍性,又极不光彩。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者的心灵,因“妒火中烧”而发疯发狂,乃至伤害他人性命。诚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虚荣心是一种失常的荣誉感。这种心理会使人过分关注自我,异常维护自我。一个人如果虚荣心很强,往往会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产生嫉妒心理。要防止嫉妒心理,就必须丢掉虚荣心,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即使别人超过自己,也应客观评价和虚心学习。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人应当胸怀宽广,坦诚处事,净化心灵,避免嫉妒心理的侵袭。
     按照心理学分析,嫉妒是因羡慕而生发,但两者又截然不同。羡慕是人的正常情绪。若羡慕过了头,就会转化为嫉妒,甚至产生忌恨。与嫉妒相随的是忌恨。
     成功有两个要素,一是品质和能力,二是环境和机遇。对成功者的嫉妒,也派生出两种现象,一是平庸之辈的嫉贤妒能,二是怀才不遇者的愤世嫉俗。
     领导者的嫉妒心理,是一种束缚手脚、阻碍事业发展与创新、影响工作的情绪。其特征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忌恨他人优于自己,将别人的优越处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便借助贬低、诽谤他人等手段,来摆脱心中的恐惧和忌恨,以求心理安慰。领导者的嫉妒,是一种卑劣、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情绪,比一般人的嫉妒更具危害性。
     嫉妒与被嫉妒,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心累。一个人不经意间被他人嫉恨,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烦恼。嫉妒者“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吹毛求疵,总给被嫉妒者找气生。嫉妒是一种自寻烦恼。当嫉妒者伤害到自身时,它就会成为病;当嫉妒者伤害到别人时,它就成为恶。
     “您好让人嫉妒哟!”当同事或朋友对你这样说时,他并非真的嫉妒你,而是在巧妙地赞扬你。当有人悄悄对你说“某人嫉妒你”时,很有可能是借他人之口来表达此人的嫉妒。
     培根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换言之,凡是产生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人,是没有把心思“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
     “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这种肿瘤若扩散到全身,后果不堪设想。现代医学认为,嫉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等功能下降,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目前,德国等国家已把嫉妒列为一种疾病。嫉妒会使人的精神受折磨,对人的身体也是摧残。
     嫉妒放纵的是贪婪,信奉的是无知,燃烧的是仇恨,打败的是自我。摆脱嫉妒、远离嫉妒,需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成就看做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威胁;通过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彰显宽容的胸襟;虚心向优秀者学习,发挥自身潜能,去追赶乃至超过优秀者。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嫉妒靠近你、损害你。

承诺

——思有所悟之五

   承诺,是指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言而有信,是人的良好素质和品德的体现。承诺之后能否践诺,是诚实与虚伪的分水岭,是善良与丑恶的试金石。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彰显古人重然诺、重信用、重兑现的名言,流传千古而不失其光彩,至今仍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信守诺言是人际交往的共同准则,是和谐社会的无形支撑。只有言而有信,人际间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谐。
   承诺需要底气,更需要有兑现承诺的勇气和行动。承诺不难,难的是信守承诺。你若对办好某件事没有把握,就别去承诺。因为,信守承诺不能是空话和空文。信守承诺是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承诺是一张支票,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是给他人的一份温暖和期待,是给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如果不兑现承诺,它便是一张废纸。若你恪守并兑现承诺,承诺就是你最好的名片。
   承诺时要把握分寸,留有余地。成功人士无不重视承诺,不会轻易许诺某个人或某件事,即使你有把握,承诺时也别把话说满。现实生活中,有人把握不住承诺的分寸,往往轻率承诺,以致当事情变化时,许下的诺言难以实现。
   做人要讲诚信;否则,人的脊梁就挺不直。遵守承诺,就是讲诚信的体现。为人处事,应当言而有信、诺而有果。承诺不可随意,不能开“空头支票”。有自知之明的人,会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不作没有把握的承诺。因为那样会伤害对方,也会毁坏自己的名誉。承诺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做不到的事,别轻易承诺。倘承诺了做不到,或打了折扣,都会失信于他人。
   承诺必须出于真心,而非“逢场作戏”。承诺和诚信相连,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守诺是人品的“标签”。能否践诺,是检验一个人诚信的“晴雨表”。凡是承诺的事,就必须做到,绝不毁约。
   “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因为,当对方没得到你承诺时,不会心存希望和等待,也不会有失望的痛楚。相反,若得到你的承诺,则会在他心中播下希望,而不再去找其他“门路”。如果你承诺而未能兑现,就会延误他寻求其它途径的时机。
   “我承诺的事一般都能兑现,不能兑现的只是少数”。一般都能兑现固然比不能兑现要好。不能兑现的尽管是“少数”,但其负面影响要大于都能兑现的正面影响。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好人难做”。实际上,不是“好人难做”,而是你在某件事上做不成“好人”时,就不要勉强承诺。这样,至少不会让人认为你说话不算数。
   承诺与谎言仅有一步之遥。当诺言没有实现时,就会变成谎言。看似简单的承诺,实际上包容着深刻的内涵。要把承诺按时兑现,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承诺者时刻记挂着自己许下的诺言,并为实现承诺而努力。
   对孩子承诺的事要努力办到;否则,会给孩子留下糟粕的印象,觉得事情可以随便说,做不到也无所谓。工作中,对同事承诺的事要努力办到,因为同事间需要互相帮助和协作,不能许诺而不办。对朋友承诺的事要努力办到,朋友是有难处并信任你才来求你,你若办不到,就不要勉强;否则,耽误朋友的事,也许在你看来无所谓,但对朋友绝对是有所谓。总之,说话要算数,不能失信于人。
   信守承诺是形成良好人格、高尚品德的重要内容。是否信守承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影响。一般人的信用问题,只涉及个人品德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维持。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信用方面出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在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往往不去调查研究,加强沟通和协调,也不去做思想工作,而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敷衍表态或承诺,只图将眼前矛盾应付过去,至于事后能否兑现,并不认真思索。这种看似爽快的承诺,实则潜伏着隐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会在群众中失去公信力。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对群众承诺并践诺,是其岗位责任使然。美好的承诺包含着责任、诚实、奋斗和追求。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承诺,不是一种冲动和负担。承诺不是换取群众好感的砝码,不能只写在纸上、念在会上、讲在嘴上,而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领导干部的承诺,应具有“铁肩担道义”的内涵。承诺是一把尺子,它能让领导干部衡量自己,去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需的问题。承诺是一面镜子,领导干部把承诺公布于众,群众有监督的依据,能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践诺意识。承诺是一座桥梁,领导干部在兑现承诺过程中,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判断承诺的可信度,一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兑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倘对方经常信口开河,说话不算数,其可信度就要打折扣;二要看承诺的时机,承诺是人际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会受到环境制约和影响,酒桌上的承诺常常不算数,是因为在逢场作戏的环境里,人的心情会被当时的氛围所感染,会应景式地作出反映;三要注意承诺的场合,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众作出的承诺,兑现的概率要高于私下承诺,书面承诺的兑现概率,要高于口头承诺。

 

认真

——思有所悟(之六)

《现代汉语词典》对认真的解释是:严肃对待、不马虎;信以为真、当真,认为是真的。赖新元在《认真》一书中说:“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规则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尽到责任、从不马虎,是认真的基本内涵。
  认真是一种对学习的态度。没有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就不会有思想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认真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没有对所从事的事业认真、执着的精神,就不会有工作成就和事业上的成功。认真是一种对生活的基本信念,没有对生活认真的信念,就不会有无愧于人生的感悟。认真不是一种多余,它能让人获得渊博的知识。认真不是一种负担,它能让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认真不是一种包袱,它能让人放下包袱、轻装前行。认真不是一种累赘,它能让人感悟生命、获得真谛。认真不是一种折腾,它能让人减少折腾、杜绝麻烦。认真不是一种痛苦,它能让人避免痛苦、远离磨难。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之可贵在于,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只要一认真,就能收获不同凡响的成效。认真之可喜在于,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一认真,就能变成现实。共产党人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工作上就是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认真而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认真而公正地处理好每一个问题,认真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群众。
  做事认真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执着、一种品位,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更是一种境界。认真源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源于认真做人、扎实做事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操守。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两者密不可分。很难设想一个做事马虎、潦草、疲沓的人,能在做人上立得住脚,能让人信得过。认真的人做事讲规则、做人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于公于私,自有一种尺度。认真的人大多比较正直,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是非曲直、泾渭分明;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不平则鸣;对不公正的事,不论是否关乎自己,都敢于较真,仗义执言。认真的人,做人做事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使他们对工作上的事举轻若重,不推诿、不敷衍、不搪塞、不马虎、不饰非。由于认真的个性,这种人与同岗位的人相比,付出的自然要多。可以说,凡是认真的人,做人做事都能让人放心。
  马虎是认真的大敌,认真是马虎的克星。认真需要耐心,而马虎则是耐心不足的表现。工作上耐心,是指对琐事、难事,都不怕麻烦、不怕费劲、不怕棘手、不怕挫折、不怕反复。工作上遇到困难和麻烦时,能够耐下心来,不急躁、不浮躁、不狂躁,想方设法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千方百计去探求解决困难的方法。反之,一旦失去耐心,便会衍生马虎。认真与马虎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一旦马虎,就会把事情弄糟。认真是克服马虎、远离马虎的唯一办法。鲁迅先生对如何医治马虎这个病症的良方是:“应该学习认真。除去这一味药之外,没有别的药了。”
  须提及的是,对认真的误读,必须引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在有的人的价值观里,认真给人的感觉多少带点贬义,认真是被排斥和否定的。比如,“做事不能太认真”,往往成为一些人的行事信条;“认真的人没人缘、吃不开”,成为一种并非鲜见的现象。这很值得警惕和深思。认真的掉价、误读甚至被丢失,其实质是有的人生活态度的变化,是生活激情的丧失,是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正精神的淡化。我们呼唤认真,就是呼唤对生活的信念,呼唤事业心、进取心、公平心的回归。
  诚然,认真也有例外。对于玩笑之类,不必过于认真。所谓玩笑之类,首先是玩、而后是笑,是可以调节情绪而一笑了之的。如若对玩笑过于认真、较真,就是认真用得不是地方。不过,玩笑也有个分寸问题,不能开过头,不能庸俗。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认真的。但对诸多小事则属例外。对小事过于认真、较真,过于计算、计较,不仅劳心费神,还会伤身体、伤感情,会显得缺乏大度,缺少涵养和修养。
  认真,应当成为各行各业人们自觉的精神追求。让我们认真、踏实做事,认真、清白做人。同时,不断检点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反省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成为对工作、对事业认真的人,对社会、对时代有用的人。(溪流)

简单

——思有所悟之六

沈福新 

   词典对简单的解释是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平凡等。
       与简单相关,还有简洁、简朴等。简从繁来,简单与繁杂是一对矛盾。相对于复杂,越是简单,越会有效、长久,越会有生机和活力。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怎样简单,而不是去追求如何复杂。
       简单是一个过程、一种深入。简单是一种历练、一种煎熬。简单是一种剥离、一种舍弃。简单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概而言之,简单是一种从复杂到不复杂的完美状态。真正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简单能让人轻松、自由,能让人健康、愉悦。诚如甘地所说,“简单是一种精髓”。韦尔奇更是认定:“简单是一种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简单与不简单是相对的。简单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趋于复杂。而复杂积淀到一定程度,则会变得简单。从简单到不简单,是一个复杂化的过程。从不简单到简单,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程。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一切皆从简单开始,而一切又把复杂裹在其中。在简单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多变,平常之中有变数。
       我们认可简单、喜欢简单、在意简单,并不是对生活无欲、无求、无为,而是对大千世界保持一种自然、清纯、朴素的情感,是对大千世界的一种认识、一种认同和一种认可。一个人若能把并不简单的人生历练到简单的境界,正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
       哲理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简单的人,就要追求简单的人际关系,不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牵连、所羁绊。做一个简单的人,并非否认人际关系的重要和必要,只是不应该把人际关系神秘化,尤其不要将其人为地复杂化。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当今社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只要拥有高尚的人品和过硬的本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简单做人,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风范,是一种洒脱高远的境界,是一种淡泊从容的情怀,是一种诚恳待人的风度。然而,简单做人,说来容易做来难。包含于其中的深刻与深邃、艰难与艰辛,磨练乃至磨擦等等,皆有赖思想的深刻和心灵的彻悟,需要摒弃苛求、奢求、贪欲与妄想,需要卸掉一切伪装。
       人生之简单,就像油画中粗略的几笔线条,有着疏朗的淡泊;犹如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静和安宁。人生之复杂,就像泼洒在宣纸上的一片墨迹,渲染出城府与世故;又似咿咿呀呀的音响,挥不去嘈杂与迷惘。人都是在哭声中降临人世,又都是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人世。人生时什么也没带来,死时什么也没带走。人小的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人穷的时候简单,富贵了复杂;人快乐的时候简单,痛苦的时候复杂;人欲望少的时候简单,欲望多的时候复杂;人淡泊名利时简单,追求名利时复杂……总之,人来到这个世界时简单,离开这个世界时也简单。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形式,而复杂则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梦境。
       我们讨论简单,其实是在谈一个复杂的问题。当我们追求简单的境界时,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简单的实现,离不开高度概括和深度浓缩。简单中蕴含着多少精炼的道理!简单中有对人生的理解、宽容、豁达、感恩、追求。简单中有对返璞归真的崇尚、向往、坦然和从容。简单中有实实在在的处世哲学。只有化繁为简的生活,才能让人自然、从容。
       我们提倡简单,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主题,精炼地履行必要的程序,去完成一件看似复杂而不可思议的工作。无论怎样错综复杂的局面和事物,抑或迷离、缭乱、变幻的情境,都能从中提炼出若干清晰、简单的脉络或轮廓。这个脉络或轮廓能体现事物的本质与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其实就是节省时间,节省成本,节省精力,能延长人的生命。
       简单存在于适度之中。极端的简单,会把问题搞得复杂、棘手而难以收拾。物极必反的道理在于此。简单的事情不能人为地复杂化。复杂的事情可以通过人为而变得简单。在复杂趋向简单的过程中,不该简单的时候绝不能简单。速欲则不达的道理亦在于此。我们应当明了:在简单的背后,不能忘却复杂的存在。

尊严

——思有所悟之七

沈福新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里,尊严是神圣的,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底线,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尊严是一种自尊、自信,是一种自强、自立。尊严来自于自信和实力,来自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尊严是人活着的动力和意义,是人活着的追求和标志。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就是尊严。尊严是山,高山仰止;尊严是水,上善若水。尊严不是位高权重、名门望族,不是家财万贯、花团簇拥,也不是前呼后拥、发号施令。对一个大写的人来说,尊严比骨头还硬,骨头支撑人的身驱,尊严支撑人的灵魂。懂得人格尊严的人,不会为获得金钱、地位而卑躬屈膝、出卖自己。秉承人格自尊的人,心里有一道坚固而不可逾越的防线,那就是尊严。

       自尊是尊严之根。一个为名、利、权而失去自尊的人,不是人格扭曲,便是失去了人格。物欲横流的社会充盈着诱惑和陷阱。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尊严,就可以舍弃钱财和名利;我们可以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但绝对不能舍弃尊严。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都是强调人要活得有尊严。尊严是人类灵魂中最宝贵的东西。

       尊严与人的灵魂相厮守,一个人若魂不守舍,尊严会随之失守和崩溃。尊严是人生的底线,也是人生的高地。固守尊严,关键在于我心有主。施以攻伐,我心不移;施以威逼,我心不屈;施以利诱,我心不贪;施以迷雾,我心不昧;施以私恩,我心不动。如此这般,我们的尊严将会坚如磐石般永存。

       尊严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是人根深蒂固的追求。尊严,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和他人对我们的尊重。用公式来表示:尊严=自尊+他尊。当我们尊重自己、也得到别人尊重时,就能应付各种挫折和心理危机,即使受到心理创伤,也容易修复。尊重包括两重含义:接纳和价值肯定。自尊,是自我接纳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尊,是别人对我们的接纳、认同和肯定。

       活得有尊严,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共同追求。温饱没有解决,不能安居乐业,谈不上尊严;法定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也谈不上尊严。人活着要有面子,但更要有尊严。面子和尊严有层次、本质之异。面子是给别人看的,尊严是留给自己的。面子随时可以放下,尊严则永远不能失去。面子是表皮,尊严是骨髓。有尊严的人一定有面子,有面子的人未必有尊严。

       讲究尊严不能依赖面子,而应仰仗于人格。有了高尚的人格,才能有人的尊严。人格是道德品质的体现。德高望重者,不可忘记后生可畏;满腹经纶者,不可漠视山外有山;家有万贯者,不可抛弃诚实守信;位高权重者,不可忘却使命与责任;家境贫寒者,应该奋发图强;人生低处者,应当力争上游;遭遇挫折者,应该反思前行。诸如此类,这样的人才会有尊严,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尊严与自尊成正比。严于自律、自爱、自尊的人,会有真正的尊严。要珍惜别人的尊严,也要珍惜自己的尊严。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是不尊重自己的。诚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要有尊严的意义,在于追求做人的资格和美好的人生。如今我们讲人的尊严,有宽泛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追求政治民主与文明、经济开放与自由、个人独立与自主。换言之,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有质量,精神愉悦,干活不受指责,智慧得到充分发挥,选举“同票同权”,“蛋糕”有我一份,日子更有盼头。

       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是公民尊严的基础与支撑。尊重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应当是维护个人尊严的首要内涵。尊严不是任意性的人权,而是规定性的人权。一个人若丧失或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尊严。同理,个人的尊严是国家、民族尊严的“细胞”。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应当给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人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出来。如果人们不能享受应有的尊严,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真正的尊严。因此,培养有尊严的公民,弘扬有尊严的个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

      让人们活得有尊严,也要防止走入误区。那些恩赐的、打折的、变通的所谓尊严,都不是真正的尊严。尊严的含金量应该是百分之百,不能有一点虚假和瑕疵。

      每个人都渴望活得有尊严,而丧失尊严带来的则是屈辱的体验。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完全的尊严。比如,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还有城乡差别、贫富悬殊、高低贵贱,一些人还活得不够有尊严。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来改变,让人们活得有尊严。也诚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责  任

——思有所悟之八

    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义务。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范畴。尽到责任是讲诚信、有作为的表现。

    责任和权利是对应、统一的。没有无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享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尽相应的责任。

    有岗位就有责任,责任有大小轻重之分。权力与责任密不可分。权力就是责任,就是服务。权力是履行责任的载体,职务高、权利大,责任也大;职务低、权利小,相对责任也小。

    责任与自由相连。享受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能享受相应的自由。责任限制的是一种主观上的随意,彰显的是客观上的自由。

    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责任;没有责任心,就做不好工作。尽到责任而工作没做好,也许是能力问题或其他问题;有能力、有条件而不履行责任,则是人品或人格问题。

    履行责任,离不开认真。马虎是责任的大敌。要尽到责任,就必须做到认真,防止和杜绝马虎。     

    责任心体现事业心、上进心。履职尽责需要付出艰辛甚至牺牲。责任是刚性的,履行责任需要自觉,更需要维护。讲责任、负责任、尽责任,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性的光辉,人生的意义。

    责任重于泰山。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蕴含着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担负的责任越大,越需要提高履职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领导班子或集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若离开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就难以形成一个负责任的班子和集体。其成员若都能负起责任、尽到责任,这个班子或集体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

    社会分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要各负其责,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岗位不在状态;不能敷衍塞责,逃避责任。责任不论大小,都要竭尽全力去承担。

    履职尽责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办法、出力量、出成果、出形象、出口碑。有了责任心,关键岗位就能减少风险;若缺失责任心,一般岗位也会出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责任心差,小问题也会酿成大祸。

    “亡羊补牢”,是没有尽到责任之后的“补课”。这种补救措施,有比没有好,早比晚好。若“亡羊”不“补牢”,悲剧仍会重演。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曾被视为“消极怠工”,而带有贬义。其实不然。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是一种工作状态和境界;能撞钟,总比不撞钟要好,说明其在其位、谋其事。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此话可以理解为不得不去做,或必须去做,这叫负责任;不得不去做而不想、不愿去做,这叫不负责任。

    尽到责任,需要制度。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追究责任,是对应尽而未尽责任的处罚。

    倘没有问责制,责任制会形同虚设。问责应贯穿于履责的全过程。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为诫勉。坚持责任心和责任制相统一,尽责和问责结合,责任才能落到实处。

    责任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元素。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以负责任为前提。一个有责任心、责任感的人,让人尊敬、放心、信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只有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尽到应尽之责,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

领导干部要以五平之心加强自身修养

心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心态提振精神状态,优化政治生态。古人提出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吏、治吏先治心。领导干部要自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保持平等心、平衡心、平稳心、平和心、平实心,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待人以诚、处事以公、谋业以精、做事以实、律己以严,成为干部群众的楷模。

一、待人接物要有平等之心
平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追求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要常怀平等之心,时刻做到平等待人、秉公用权、公道处事。要常思自己的出身,保持平民心态。只有饮水思源,才能知恩图报。党的领导干部来自群众、植根群众、代表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群众、脱离群众、高人一等。“群众在你心里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分量就有多重”。每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都是怀着公仆情怀、赤子之心来珍惜同群众的骨肉之情、鱼水之情。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说只有把“种子”种在土地上,才能在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周恩来同志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邓小平同志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始终抱着平民心态,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下田间地头、工地矿井,慰问灾区群众,安抚死难者家属……把拳拳赤子情都倾注在广大百姓身上,被人们亲切称为“平民书记”、“平民总理”。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他们,从官位上走下来,切忌以“精英”自诩,以“上智”自居,始终坚持把自己看成普通群众,主动融入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努力工作回报广大群众。要常思权力的来源,克服特权思想。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前提。以“当官”来立身处事的人,常常杂念丛生,把手中权力当成奢侈享受的资本、谋求私利的工具,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难免出大事、栽跟头。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对人民要心存敬畏,防止权力私有化、人情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用来为自己谋求私利。“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好法官费云龙常思“我是老百姓养大的,是党组织培养成人的,我要通过工作回报党的培育和百姓的养育之恩”。我们都要学习费云龙,时刻警醒自己,杜绝特权思想,自觉做到为民掌权、秉公用权。要常思“领导”的含义,坚持率先垂范。“领导”一词含义深刻,“领”者,率领之义也;“导”者,引导之义也。身为领导,就要率先垂范、先行一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行动上要“先”,在标准上要“高”,在要求上要“严”。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不做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先不做。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平等意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约束自己,对人对己一个样,领导和群众面前一个样,有人和无人监督一个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推动法纪制度的执行落实,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二、名利得失要有平衡之心
平衡是一种自然法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静则得之,噪则失之。外在的东西失衡就会倾覆,内在的东西失衡就会失态。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坚持辩证思维,心中有架天平, 遇事多权衡利弊得失,以平衡的心态对待得失,以豁达的胸怀看待名利,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权欲所惑。权利与责任对等,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掌权必尽责,用权必负责。权责相谐则兴利,权责不符则贻害。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握的权力比常人大,肩负的责任比常人重,应尽的义务比常人多,如果只讲权利不负责任,只用权力不尽义务,无所作为甚至是胡作非为,对群众利益和事业发展是一种损害,对自己也是一种危害,很容易导致权欲膨胀、物欲泛滥,心态失衡、步入歧途。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做到掌其权、负其责、尽其职,时刻保持一种如牛负重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一事未办完,寝食难安;一事未办好,夙夜忧叹;一事有闪失,如芒刺背”,自觉把党和人民的信任转化为忠诚履职、干事创业的动力。获取与付出对等,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规律。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既要看重得失,更要看淡得失。“看重”得失就要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建功立业;“看淡”得失就要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些干部在职务升迁上心态浮躁,被提拔了认为是“该得的”,没有提拔认为是组织“亏欠”他的,把为党工作当作升官晋级的筹码,把为民办事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样患得患失,认为“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一时得到满足,也会欲望膨胀、贪心不足;得不到满足,则心志消沉、心生邪念,往往会通过非正当手段去达到目的,最终必然会失去一切。干部在一定的职位上,首先应当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好、干得更出色,做出了成绩,组织和群众自有公论。个体与个体对等,想自己也要想别人。领导干部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培育和他人关心,应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组织、感谢集体、感谢他人。在追求个人进步时,既考虑自己,又考虑他人,还考虑整体,不要什么好事都想要,什么好处都想得。如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看得太重,把人生追求放在功名利禄上,必然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为职位所扰,在事业上就难有大的作为。只有时刻保持心态平衡,珍惜自己的政治荣誉,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个人才能平稳发展、健康成长。

三、自我追求要有平稳之心
事物发展都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干部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身发展,都要端正心态,以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对待事业发展和个人追求,尊重客观规律,顺应群众意愿,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追求上要求实求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领导干部要对人生有理想、对事业有信念,做到科学谋事、激情干事,不求做大官,但求干大事、干实事、干好事。事业上的凌云壮志不可无,名利上的贪得无厌不可有,特别要防止自我设计理想化,将自我的人生目标定得高不可攀,或者“这山望见那山高”,频频调高目标,结果因无法达到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以致一蹶不振、一事无成。应面对现实,理性地确立目标,自觉遵循干部的成长规律,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事业需要、个体追求服从整体需求,使个人的价值追求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实现。欲望上要知足知止。古人说“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满足看上去是一种很低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如果不能理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必然冲垮道德堤防,泛滥成灾。只有对已经拥有的感到很满足,同时又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修正自己。要正确处理“知足”与“不足”的关系,对待名利,要知足;对待工作,要不知足。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该自己干的事情坚决干好,法律上不允许干的事情坚决不干,不该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去强求。生活上要克勤克俭。为政须修德,为政须戒贪,戒贪须防微。修德戒贪的关键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追求生活舒适一点,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领导干部不能在生活上盲目攀比。如果工作上低要求,生活上高标准,专和有钱人比享受,和高收入者比报酬,和企业家比家产,就会越比心里越不平衡,最终走上贪污受贿的不归路。要多与艰苦年代的干部比,多与艰苦和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比,多与普通群众比,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使命责任,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

四、修身养性要有平和之心
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只有胸怀广阔,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居功不傲、得意不狂、受挫不悲、浮财不图,才能在纷繁复杂中凝神静气,守护精神家园,升华人生境界。要淡泊于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既是一种人生修养,也是一种从政素质。平安是福,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和自由。高飞之鸟死于食,深潭之鱼死于饵,离权力太近的人,很容易成为权力的奴隶;离金钱太近的人,很容易成为金钱的奴隶,也就容易失去自由甚至是生命。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权力,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不留神,就会被糖衣炮弹击中,陷入泥潭不可自拔。要清醒认识到,为官当权者自古以来少有死于饥寒,死于敛财的却数不胜数;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入坟墓。领导干部要时刻警觉警惕,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要严律于己。“物必自腐然后虫生”。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首先要筑牢思想的“防线”。党纪法规既是挡在悬崖边上的一道坚固防栏,也是一种关爱和保护。纪律的堤防一旦决口,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就必然违法乱纪,最终身败名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权、慎欲,在物欲面前坚守气节,看重名节,保持晚节,注重细节,常补小洞,杜绝小恶,严防私欲逐渐膨胀。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把心思用在为民谋利上,把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更多地蕴含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要从善于“道”。心态如水,不善调节,必然泛滥。战战兢兢,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人生难免有顺境也有逆境,特别是在有所失、事不顺、遇挫折时,更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宁静。“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只要坚持,必有所得,患得患失,则一事无成。要宽恕于人。待人接物、与人相处需要深悟“惟恕则平情”的道理,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礼让,在心平气和、和而不同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让人愿意跟随你、拥护你,团结在你身边。只有善于沟通求得人和,善于制宜求得地利,善于把握求得天时,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事业,推动发展。

五、谋事干事要有平实之心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肩上承担着人民托付的重任,更有义务、有责任、也有条件为党工作,为社会做事,为人民服务。每一位领导干部只有怀着平实心态,保持平实作风,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才能科学谋事、务实干事、顺利成事。干事不能甘于平庸。领导干部,尤其是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综合素质的锤炼,以高度的责任,高远的视野,宽广的胸襟,主人翁的姿态,务实的精神,一心为民、追求卓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事、干事、成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事业发展的大敌。一个人如果两眼盯着功利,一心想着升迁,必然目光短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每一位干部都应求真务实干事,干一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事,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干事不能装模作样。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有的干部习惯“一级一级发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贻误事业,贻害发展。领导干部要出实招、办实事,不喊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把功夫下到察实情上,把时间放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把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做到“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雷厉风行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始终保持一种真抓实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与作风,满怀激情干事,脚踏实地创业。干事不能好大喜功。凡成大事者,莫不是从小事做起,从细处抓起,坚持不懈,善始善终。领导干部既要立志做大事,又要善于抓小事,既要志存高远,又不能好高骛远,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对认准的事,不论大小,都要不抓则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只有脚踏实地把一件小事做好,才能积小成多,进而办好大事、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