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调用构造函数: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2:30:00
张镜人先生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人体气血,贵在流通,一受病邪,气血必碍。《素问·调经论》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保持气血运行畅利,病邪才无稽留之害,倘如血流滞涩,成为“恶血”、“蓄血”、“干血”等血瘀病变时,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那就必须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

活血化瘀是针对血瘀而言的,造成血瘀的病因很多,有气滞不畅而致血瘀的;有气虚血运无力而致瘀的;有痰浊内蕴而致血瘀的。临床体会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决不应是单一的,需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结合清除形成血瘀的致病因素,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治疗作用,否则,活而不行,化而又滞,徒劳无功。

(一)活血化瘀常与行气相结合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故气行受阻,血流不畅,气血滞涩,日久必致血瘀。临床可见胸胁作胀,伴掣痛犹如针刺,多因情志不遂,气机失和,于是肺肝之络宿瘀内留,治须气血并调,而以行气为主。

胸痛宜宗颠倒木金散加味。本方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由木香、郁金二味组成。胁痛宜宗柴胡疏肝散,本方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由柴胡、陈皮、枳壳、乌药、香附、甘草、川芎七味组成。

(二)活血化瘀常与益气相结合

《灵枢·刺节真邪篇》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回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后世又有风从外中,痰火内发之说,王清任则主元气亏损,然中风一证应属本虚标实。“正气自虚”苟非外风引动内风,挟痰火乘虚入中经络,绝不致发为卒倒偏枯之患。诸家所论,足资相互补充。当风阳已熄,痰火渐平,后遗肢体偏废,乃气虚不能运转,经隧积瘀留着,治须补气活血。

若心气不足,少阴之络瘀凝,症见胸闷且痛,脉细涩或结代,舌淡红或紫暗,苔薄白,治当益心气以通络瘀。半身不遂,宜宗补阳还五汤。本方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七味组成。

(三)活血化瘀常与散寒相结合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临床如痛痹骨节痛楚,妇女闭经,少腹冷痛,指端青紫,遇寒更剧等症,治须散寒行瘀。

痛痹骨节痛楚,宜宗乌头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由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川乌五味组成。若妇女经闭,少腹冷痛,宜宗小调经散。本方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由当归、桂心、细辛、麝香、没药、琥珀、白芍七味组成。

(四)活血化瘀常与清热相结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医林改错》亦谓:“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凡热毒内侵,血液受烁或滞于肌腠经脉,发为皮肤斑疹,身痛如被杖,或热聚膀胱,血渗入胞,发为尿血,治须清热凉瘀。

皮损红斑,肢体痛楚,宜宗升麻鳖甲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鳖甲、雄黄六味组成。若尿血宜宗小蓟饮子。本方出自《丹溪心法》,由生地黄、小蓟草、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栀子、甘草十味药组成。
(五)活血化瘀常与祛痰相结合
《景岳全书》引王节斋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浊则凝聚而为痰,如天之露也,故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由于痰为浊阴之邪,痰盛则滞气之往来,经脉壅遏,血凝而成瘀,临床可见胸痹、石瘿等症,治须祛痰化瘀。
胸痹宜宗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由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四味组成。若石瘿宜宗海藻玉壶汤,本方出自《外科正宗》,由海藻、贝母、陈皮、青皮、昆布、当归、川芎、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十二味组成。
许慎《说文》:“瘀,积血也”。段玉裁注:“血积于中病也”。盖凡瘀血留着,即成瘀疾,总以去瘀为要,然“恶血当泻不泻”定有所致之因。是知瘀非病之本,而惟病之标耳。若见瘀治瘀,不图其本,无异引指便臂,灌叶救根,求愈病难矣。就气血而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滞与气虚均可引起血流瘀阻。从病邪论,则寒结、热灼、痰凝,尽是致瘀之重要因素,临证如能审因施治,自必事半功倍。
通脉方
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细辛3克、赤芍9克、桃仁9克、川芎6克、红花6克、木通6克。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
主治:雷诺氏征、肢端青紫症。
方解:本方系仲景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之功独专,合当归益气而养营阴;桂枝配细辛,味辛气温,温阳气而通络脉,血得温则行矣;桃仁合红花,赤芍伍川芎,均具活血化瘀之功;木通本有通降滑利之性,合诸药通利血脉关节之功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