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动态生成数组:小记者 大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9:03

□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
“大记者,你今天又下乡去采访哇?”“大记者,你今天又上人民日报了!”每当听到这些褒扬之词,我只能一边笑笑一边回答,“什么大记者哟,我只是一名小记者,一名中国最小的记者。”因为,我只是一名国家新闻出版署承认的县级新闻机构的记者,与国家、省级媒体的记者相比,我当然只能算中国最小的记者了。
然而,“小记者”也有大作为,因为工作在最基层,生活在老百姓中间,新闻源广,新闻素材多,最能捕捉到新近发生的、最能让读者感兴趣的、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最鲜活的新闻。俗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小记者”有“小记者”的优势。我正是借助这个优势,才成为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日报等报纸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才成为新华社图片总汇、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线等图库的签约摄影师;也正是借助这个优势,近年来才能平均每年在新华社播发彩色通稿50余次计100多幅图片,在人民日报发稿30多件,在四川农村日报和四川日报发稿总计120余件。同时,正是借助这个优势,我采拍的图片新闻“春风行动暖民心”,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采拍的图片新闻“农村党员乐队”,才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眼,打破了基层“小记者”难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神话。
当然,当一个基层“小记者”更多的是艰难困苦,有时采访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记得在广安 2010年“7·17”特大洪灾中,我与年轻记者游清为及时赶往位于渠江边已被洪水淹没的华蓥市明月镇釆访,由于单位没有安排车,我们只好搭乘一辆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的出租车。谁知刚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半途,车就熄火了。司机急,我们更急。为了抢时间,我们只好头顶着烈日、肩挎沉甸甸的采访包,沿着暴雨之后泥泞的乡村小道,抄捷径艰难地向目的地前行。约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渠江边。望着汹涌澎湃的洪水和被淹没的房屋、庄稼,我们的心格登一下,想不到洪魔这样无情!我们沿着杂草丛生、乱石林立的江边,一边拍摄灾情、一边继续跚跚前行。来到明月村,眼见明月小学的校舍已被洪水淹没,只剩下房顶。为更能详实地记录明月小学的灾情,我们不假思索地决定从岩坎上下到最低的地段。然而,这是一扇绝岩,根本无路可走。灾情就是命令,无路可走偏要走。于是,我和游清一前一后顺着陡峭的岩坎,手抓杂草,脚踩凸出的岩石,身体紧贴着岩体,在小心翼翼中艰难地前进。突然,只听见身旁 “哗啦---”一声,游清从岩上跌落了下去。我赶忙扭头看去,谁料一分神,我也跟前跌落下去。要知道,岩下是汹涌的洪水呀,我心一紧,“遭了!”幸运的是,我俩都被岩上的一丛竹子挡住了,虽然身上都挂了彩,弄得像个泥人儿,但有惊无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事虽然已成过去,但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这,也许就是基层“小记者”所干的大事业吧!有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干记者很幸运,干记者也很辛苦;干记者很快乐,干记者也有艰险。在色彩缤纷的文章背后,记者付出的是心血、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最好写照。
选择当了 “小记者”,就肩负起了记者的大使命,就拥有了奋斗的大航标,就承担起了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大责任。因为,作为基层 “小记者”,我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会的良心,我们的一次小采访有可能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作为一名基层“小记者”,我当得快乐,我当得自豪,因为这个激情的职业,是我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