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弥达斯打什么:职场之路: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2:57:07



图文/网络



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进化的法则。在动物世界里,暴力竞争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有人说:“如果狒狒拥有核武器的话,世界会在一周之内被摧毁。”蚂蚁更是把杀戮、冲突、殊死搏斗当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东部的一些城镇就是观察“蚂蚁战争”的好地方。在路边、草坪,到处都可以看见大量的棕黑色蚂蚁在拼搏战斗。参战蚂蚁数以千计,分属不同集团,战场通常就是数平方英尺的草地。
  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并没有动物同类竞争中常见的那种血腥场面,但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职场竞争仍是十分残酷的。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因行业过分竞争而破产的企业经历;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小公司被大企业吞并的事实。当然,最令我们震撼的还是越来越庞大的失业队伍。
  也许有人说,我在这个公司里失去了位置,但却可以另谋高就,别的公司也许会有一个美好前程在等着我呢。应该说,许多员工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们忘了,职场竞争是以胜任力为前提的。职场里,一切以竞争力作为衡量员工职业能力的标准,如果不能适应,那么就将被淘汰!
  自然界的“末位淘汰”定律讲的是同类之间的竞争。一只狮子每次只吃一只羚羊就足够了,因此狮子追逐羚羊群时,羚羊们就展开了一场“末位淘汰”竞争,跑得最慢的那只就是狮子的美餐。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这些企业每年都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一定的比率淘汰不适合的员工,同时也不断补充新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末位淘汰制”可以使员工时刻保持竞争状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它不是简单的人员淘汰,而是充分地考虑了员工的努力程度。它使企业员工在整个考核年度中,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绩标准,可以依据自己制订的具体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末位淘汰制”的压力最终会转变成员工工作的动力。
  生活在竞争与压力中的我们不需要做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因为最优秀的员工只有一个。我们只需要与那些处在相同位置、做着相同事情的人竞争。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我们是最优秀的员工,那么即使所有的人最终都将被裁掉,我们也是最后一个。
  “变革”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式,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弱者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时,会茫然无措、坐以待毙;强者总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变革”是客观事实,而“适应”则是一种主观反应。生存需要适合的环境,但个体力量的弱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彻底改变大环境,因此个体生存需要的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适应”是被动的,而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我们的“适应”可以是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美国作家弗格森曾经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利,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跳出‘变革之舞’的,当然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双脚。”
  在杰克·韦尔奇掌管通用电气公司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包括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状况等。许多人离开,许多人加入,也曾经有过大范围的裁员。哈克·摩尔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时间比杰克·韦尔奇还长,他早来了三年。最开始他的职位是一位副总裁的第三秘书,但在杰克·韦尔奇即将卸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杰克·韦尔奇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哈克·摩尔:
  “他在通用工作的时间比我还要长,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在30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而被调离,而是在某个职位出现空缺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他。他总是很快就能胜任新的工作,让人觉得他就是最适合那个职位的人。”
  后来,我把他晋升为我的助手,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适应性’的重要,如果让哈克·摩尔坐我的位置,他不会比我逊色。他总是能通过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新的工作。”
  哈克·摩尔是所有通用员工学习的榜样。
  你不愿意学会适应社会、企业吗?难道还能让社会、企业来适应你吗?如果你想在社会、企业里生存,那你就必须要学会并接受竞争规则。
  



别让自己可有可无


任何一位愿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懂得如何在工作中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并且不让自己的努力悄无声音。
  任何一位员工都不能使自己的努力显得可有可无。虽然有一些出色的上司会发现我们的努力,并给予我们以相应的回报,但是,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公平的到来,那么,我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了。我们必须让别人明白:我在努力地工作,而且做得很好。
  甚至有人说,一定要让人们知道你为他们做了多少事情,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
  这听起来很残酷,不是吗?不幸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这就是事实。很多人默默无闻地为公司做了许多事,而且干得都不错,但是,当公司面临危机需要裁员时,他们往往又首当其冲。
  这很不公平。但单纯的事后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往往会成为被赞扬的对象。这并没有错,因为任何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不能使自己的努力显得可有可无。
  此外,我们还必须知道,职位的升迁除了需要埋头苦干之外,我们还必须成为一个对公司和同事都非常有价值的人,即不断扩大个人的影响力。
  没有影响力,光靠单打独斗,个人很难持续扩大自己对组织的价值,这样就很难顺利晋升为重要的管理角色。当然,影响力并不能直接跟权力画上等号。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指出:“公司可以给一个人职位,但不能给他来自同仁的发自内心的尊敬。”
  更进一步,“能力强只是正面的加分,但性格上的缺点带给别人的负面印象却会产生很大的减分效应。”杜书伍继续分析道。态度对个人的杀伤力远超过能力。
  不过,很多上班族之所以会出现负面心态征候群,往往是因为实力不够,心中又有不安全感作祟。两相交互作用的结果,反而让自己成为主管眼中的“最恶”。
  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获得一个职位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否能赢得公司上下普遍的尊敬就是一件没有太大把握的事情了。每一位职场中人都必须明白,获得职位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
  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下面的一些办法可以让你的努力锦上添花。
  (1)注意让自己在小事上无可指责。细心的人都会发现,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会多于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正因为如此,与同事间的小事常常会演变成大事。所以,应注意让自己在小事上无可指责,例如,养成守时的习惯等。
  (2)不要过于显示自己。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适当显示自己有助于使自己的努力不至于白费,而且,也有助于别人了解自己。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过犹不及。一个过于显示自己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因为在你的反衬下,别人可能会显得可有可无了。
  (3)谨言慎行,不逞口舌之能。有人说,一个在嘴巴上获得胜利的人,会在行动上失去所有的胜利。嘴巴上一时的胜利会有一定的快感,因而许多人都会逞一时的口舌之利。但是,任何过头的话,都可能遭到“秋后算账”。
  (4)不要在公共场合使他人难堪。
  (5)经常赞扬和认可他人。在一些人看来,肯定了他人的贡献就会消减自己的作用。事实上,赞许和承认别人并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反而能给自己带来益处。一个成功学家对此有形象的解释:当你赞扬别人时,你竖起的是大拇指,此时,你还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它们在说“你很棒”;当你指责别人时,你伸出的是食指,而此时,同样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它们在说“你真笨”。
  (6)做事要果断坚决。在同事面前不要表现出优柔寡断,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一些小事犹豫不定,从而给人留下优柔寡断的印象。人们都喜欢有魄力的人。果断坚决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方式的要求。
  (7)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对自己很重要但别人并不最关切的事情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往往能敏感地察觉到你的坚决和干劲。
  (8)把自己融入团队。在这个崇尚团队合作的时代,所有的成功都应当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公司中老板或领导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是不可能融入到团队中的。
  总之,一定要记住,如果想成为职场中的一名优秀的“选手”,光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你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能“选手”,这是使我们保持不败的基础。
  

重视细节


要想赢得公司上下甚至包括客户在内的普遍尊敬,我们还必须注重细节,因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都将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展示出来。
  请看销售专家乔·吉拉德的现身说法。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认为,做销售的人,人品比商品更重要,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必须具备一颗尊重普通人的爱心,而爱心来自注重每一个细节。注重细节使他创造了12年推销出13 000多辆汽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车都是用零售方式、一辆一辆地卖出去的。其中有一年他曾经卖出了1 425辆汽车。
  一次,一位妇女来到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说想要一辆白色福特轿车,她刚去了福特车行,但那里让她过一个小时再去,所以自己先到这里看一看。
  吉拉德非常热情地微笑着欢迎她进来。那个妇女很兴奋地说,今天是她55岁的生日,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吉拉德立刻很有礼貌地祝她生日快乐,随后他向自己的助手交待了几句,便领着那位妇女从一辆辆新车前慢慢走过,一边看一边详细介绍。来到一辆雪佛莱前时,他建议:“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请看这辆轿车也是白色的。”这时,助手将一束鲜花交到了吉拉德手中,他接着把这束鲜花交到了那个妇女手中。
  她十分感动:“先生,太感谢您了,很久没有人送礼物给我了。刚才那家福特车的推销员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所以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便说让我等一等,他有事先出去一下。我现在想了想,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买福特车。”最后,那个妇女开走了吉拉德店里的一辆白色雪佛莱轿车。
  对细节的关注给他人带来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舒服。这只是乔·吉拉德在创造推销奇迹中的一个小举动,却显示出他对每一个顾客照顾的细微程度,也正是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显示了其真功夫。
  细节具有非凡的魅力,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里。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一举手一投足,全部都由细节构成。
  细节往往能暴露很多人们刻意要隐藏起来的东西。有人说,翻开男人的名片夹,你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活动范围;从女人的提包里,你能发现许多放在提包里的东西之外的秘密。
  一叶知秋,小中见大。失败常常从忽视非常细小的地方开始;成功则往往从重视做好每一个细节中获得。
  注重细节还要求我们从大局出发,识别诸多事务的轻重缓急。不要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
  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的一小部分,而忽视了整个企业的大局;也不能因为眼前的问题堆积如山,而忽略了与其他部门或其他工作之间的协调配合。否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例如,一位新员工工作十分卖力,也深得同事们的赞扬,但有一天其他部门交来了一份非常急的文件让他帮忙送,但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他拒绝了请求。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他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他可以请示上司,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先放一下,把那件急事迅速解决了,再接着干原来的工作。
  当我们视野开阔时,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长远了,我们基本上能知道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可以更好的协调好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当然,工作中我们更应该记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尽管我们看问题时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但现实中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情组成的,只有把一点一滴都做好了,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工作中,有些员工会觉得,日复一日地干一些简单枯燥的事情,整理一些琐碎的资料会很无聊。这时他难免会想:“为什么不能尽我之才,为什么总让我干那么繁杂的事呢?”他可能因此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办事开始拖拉,因为他认为凭他的能力轻易就能完成,在最后时刻再干都不迟。但正是这些想法,使得许多优秀员工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或者惹下麻烦耽误事情。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和身边的新员工,看看是否在为琐碎小事和自认为无聊的工作而应付了事,是否认为上班是一件苦差事。其实,企业正是用这些小事情来不断地考验和提升我们!只有在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考题”中顺利通过,我们才会不断得分,最终迎来职场生涯的辉煌。
  没有甘于平凡的精神、没有认真做好每一细节的态度,又怎么能让老板和上司们对我们有信心,从而让我们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呢?
  应该认识到,这样的“考题”总是通过一些细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处理细节的能力也是评定员工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巧干远胜蛮干 做事要讲方法
有这样一句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埋头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想迅速攀到职业“顶峰”,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加班加点工作。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惟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其实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为忙而忙,也不能为做表面文章而假忙,结果却没有任何成绩。
  江勇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时,他看起来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每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单位时,他的发展总比其他员工顺利一些。江勇自己也清楚,有时候,勇气和耐心会比埋头苦干更有效。
  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他就勇于发言,给领导留下了初步印象。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江勇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
  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办公室的副主任。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埋头苦干不如巧干。要是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我们完全可以去做一个像江勇那样的有心人。若没有超群的能力,请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也能迅速攀登上职业高峰。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处置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决策。做事时,需要一种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用理智战胜冲动,用巧干代替蛮干。这才是职场成功的捷径,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将事倍功半。
  巧干是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巧干升值的时代。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
  民谚中有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老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可见,巧干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巧干既可以减少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员工会发现,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并不比别人少,但成绩却总没别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做事的技巧。
  



培养巧干的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营销课的教授讲给他学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到伐木厂去应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体壮实挺适合干这个,就让他留下来了。第二天这个人很早就起床,一天下来伐了20颗树。老板夸奖他:“你真行,你是我们这里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这个工人起的更早,但是一天下来伐了17颗树,不过老板说:“17颗你也是最多的了。”第四天这个工人起得更早,结果到最后只伐了15颗树,老板说:“15颗你也是最多的。”
  这个工人开始疑惑了:为什么我每天伐树的数量逐渐下降呢?老板就问:“你的斧头磨了吗?”这个工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斧子钝了的缘故。
  应该如何培养巧干的能力呢?
  要想培养巧干的能力,必须从思维方式方面着手。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养成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的诀窍,提高工作效率。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要求我们以职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专注于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乐于工作,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在不断的积极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2)善于收集资料。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需要用时,能够信手取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3)多做逆向思考。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多做逆向思考。很多优秀员工都擅长用逆向思维拓宽眼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经常能够化繁为简,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我们通常站在自己职责范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真正懂得巧干的人却总会自觉地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作为老板还是员工,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应是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样就事论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问题,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5)善于总结。不难发现,巧干者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他们总能找出规律性,并善于运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熟能生巧,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增强我们的办事能力。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出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多思考为什么,多思考怎样才能够找到它的关键所在。一旦找到了这个关键,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巧干远胜蛮干 做事要讲方法


有这样一句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埋头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想迅速攀到职业“顶峰”,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加班加点工作。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惟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其实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为忙而忙,也不能为做表面文章而假忙,结果却没有任何成绩。
  江勇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时,他看起来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每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单位时,他的发展总比其他员工顺利一些。江勇自己也清楚,有时候,勇气和耐心会比埋头苦干更有效。
  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他就勇于发言,给领导留下了初步印象。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江勇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
  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办公室的副主任。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埋头苦干不如巧干。要是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我们完全可以去做一个像江勇那样的有心人。若没有超群的能力,请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也能迅速攀登上职业高峰。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处置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决策。做事时,需要一种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用理智战胜冲动,用巧干代替蛮干。这才是职场成功的捷径,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将事倍功半。
  巧干是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巧干升值的时代。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
  民谚中有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老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可见,巧干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巧干既可以减少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员工会发现,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并不比别人少,但成绩却总没别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做事的技巧。


要有“跑龙套”的精神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单位报到,见到单位的领导后,大学生问:“你是单位的最高领导吗?”领导说:“是的。”“那你是什么级别?”大学生问。“处级。”领导回答。“就处级啊?这就是说,我在这里最高才能当处级?”大学生很失望,不久就跳槽了。
  不少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人才”,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受到重用,应当得到丰厚的报酬。
  每年都有很多“嫌弃”工作不肯就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标准就是“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他们成了一大批事实上的“失业者”。
  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既缺乏工作经验,又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委以重任的,自然,其工资报酬也不会很高。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一步步地学习,逐渐地成熟然后才可能被委以重任,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报酬。也就是说,他们先要从“跑龙套”开始干起。
  每一个人刚开始工作时都要做“跑龙套”,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跑龙套”的时候,不要忘了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的那句话———“我是一个演员”。
  这也许正是周星驰成功的秘诀———即使是做一个跑龙套的,他也要认真地去做,并且,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和自己强调:“我是一个演员。”
  周星驰早期角色出现在1983年香港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里。在剧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死于“黑风双煞”之一的梅超风手下的人———宋兵甲,在剧中只有一个镜头。和剧中众多的大明星相比,他是一个真正的“跑龙套”的。
  “跑龙套”无疑是演员的最低层次。但是,正如周星驰所说的那样,跑龙套的也是演员,也需要用演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也需要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和工作。
  在一部电影里,肯定会有主角、配角和龙套的差别,但是,演得好不好,却不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的。演得好,配角甚至龙套,都有可能抢尽主角的风头。毕竟,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演得好,和演技本身有很大关系,而和角色本身的重要程度无关。主角只是意味着有更多的表演机会,而不是其他。
  每一个人都要“跑龙套”。不愿意做“跑龙套”会连“跑龙套”的机会也失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成功,从一开始就能够担当重任,很快就取得成就并获得别人的尊敬。但是,这样的事少之又少,我们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掉馅饼”之类的美梦上。
  对大数人来说,从“跑龙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跑龙套”并不丢人现眼,事实上,很多明星都要从“跑龙套”开始的。看看成龙、杨紫琼他们吧,哪一个不是从跑龙套开始自己的演艺道路的?成龙的演员生涯是从做其他明星的替身开始的;杨紫琼在成为国际影星之前,也一直在扮演一些打来打去的“小龙太”,并因此还得了个“打女”的外号。
  中国“职业经理人”中鼎鼎有名的吴士宏于1985年进入IBM公司时,所从事的工作是“办公勤务”。什么是“办公勤务”?其实就是行政工作中“跑龙套”的。
  每一个员工都要去“跑龙套”。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员工刚刚从事一项工作时,即使他有烫金的文凭,即使他相信自己是“人才”(可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但事实上他对工作一无所知,即缺乏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还不具备相应的人脉。而这些,只有通过“跑龙套”才能获得。
  “跑龙套”并不是“等而下之”的,如果我们能够安于这个角色,拿出全部的热情来参与企业事务,看到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就主动“帮一帮手”,会很快获得同事的尊敬和上司的认同。
  甘于“跑龙套”的员工大多很有人缘,这些将为漫长的职场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够拿出“跑龙套”的精神,你会发现自己的职场之路会顺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