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接口 web文档模板:教育:从儿童出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6:55

教育:从儿童出发

(2011-06-01 12:15:20)

人物档案
  姚文俊,主体多元教育倡导者,特级教师,兼职教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安阳市殷都区教育总顾问、殷都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九届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校长、国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出版有《德育新路》、《校长之道》等专著。
      
  人物素描
  在退休后的10年里,姚文俊退而不休,一直奔走在北京、安阳、深圳三地之间,而这样的奔走都与“理想”有关,与“课改”有关,与“小学教育”有关。
  上个世纪80年代,他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使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成为“中国名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主体教育,围绕小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项实验获得了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成果一等奖并排名第一。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成了小学主体教育的一个典型。
  2001年,从安阳人民大道小学退休后的姚文俊,应邀到深圳富源文武学校做总校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体制外职业生涯。在4年多的时间里,把这所名不见经传的薄弱学校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
  2006年3月,回到故土安阳的姚文俊,被殷都区委书记李南沉“三顾茅庐”的精神所感动,出任殷都区教育发展总顾问,在这里,他开始了主体多元教育思想区域性探索。
  从公办到民办,从执掌一所学校到担任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总顾问,退休之后的姚文俊,始终奔走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线。每一次转身都意味着一种责任的担当,这一位始终为教育理想奔走的长者,更像是一本耐人品读的教育传记。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行行都能体现人生价值。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想办好一所学校,当好一名校长。”

 

让有学者乐学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殷都整个区域教育改革为什么能够顺利推动?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姚文俊:区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个人”,即决策人、执行人和引领人。区域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决策者要敢于把教育真正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能够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这需要一种责任、勇气和智慧。执行人我想主要是指以教育局长为首的管理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从基层教育管理者层面寻求破局。所谓引领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专家引领,区域教育改革的推动,需要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家智囊团,来进行整体而系统的引领和规划,也就是说,区域教育发展要善于借助外脑来引领发展。

  中国教师报:义务教育从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现在的“人民教育政府办”已经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但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此您怎么看?
  姚文俊:我国义务教育已进入一个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教育科研,促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并呈现出以下五种情势: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还没真正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行为;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但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尚未解决;三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四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已基本够用,但整体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需要;五是校长队伍已经基本稳定,但专业化、教育家型的校长为数太少。上述五种情势都跟质量有关。
  中国教师报:您所说的质量是教学质量吗?您倡导什么样的质量观?
  姚文俊:分数、升学率是检测质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质量的本身。我们所追求的质量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地发展,并呈现在主体性的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上,即把人的主体性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智慧潜能的开发上,使人人成为最佳的我!我们现在正在探索无分数评价,目的就是为了让考试成为激励手段,让学生通过考试学会反思。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功能,我们追求的教育评价是导向、诊断和激励的统一。基础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我们期待的教育是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因此,现在用“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每位教师和每所学校,既不合情,没有激励性,又不合理,没有科学性,必须重新构建新的教育评价目标体系,确保学校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从课堂上打破教育沉疴

  中国教师报: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这场最初自上而下推动的课改行动,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一线教育者的改革意识被唤醒了,表现在教学层面,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模式,您如何看待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
  姚文俊:课改十年来,已经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了深化阶段,这一过程中有一大批一线教师、校长的专业成长意识被唤醒,他们已经成为课改的主力军。
  关于教学,我想不在于你提出了什么模式,而在于你的模式或流程承载了什么样的理念,是否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是否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不管提出什么样的模式或概念,有三点必须体现,那就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殷都区在推进国家课题《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研发了一个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基本模式,并逐步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在全区铺开,取得了显著成果。
  关于改革,我想补充一点,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传统课堂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姚文俊: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学生,呈现四个“病症”: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差、人性道德缺失。追根溯源,“病灶”有两个:一是“教为本”,老师霸占课堂;二是“分为主”,“分数,学生的命根儿”。

  中国教师报:如何从课堂上根除这种“病灶”呢?
  姚文俊:课堂的本质是育人。我把现实中课堂大致分为这样几类:负效课堂是摧残伤害人,无效课堂是目中无人,低效课堂是知识本位,有效课堂则是学生本位。我们要追求的是主体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高效课堂,把激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上,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又要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坚持学案主导、学生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等原则,把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学生达标与教师检测融为一体。

课改,从研究学生开始

  中国教师报:当下依然有不少地方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应试教育”,你怎么看当下的应试教育?
  姚文俊:应试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存在弊端的概括。它是一种面向少数人实施的一个不完备的选拔性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片面而又被动发展的人。
  在应试教育中,老师两只眼睛常常盯着学生的缺点和毛病,把批评、训斥和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致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人格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独立性和自主性上,常常表现为处于被人规定、被人指派、被人掌握的境地,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在主动性和能动性上,常常表现为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缺乏进取精神,回避矛盾,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和批判性上,常常表现为不善于独立思考,盲目顺从别人,循规蹈矩,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师报: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呢?
  姚文俊:我国教育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注重研究教育对象,也未能充分重视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和谐发展,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而不是创造。教育要促使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自上而下的多,自下而上的少”,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论语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认为,“博学”和“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和“明辨”属于“思”的过程,“笃行”则属于“习”和“行”的过程,这五步学习法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注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好的教学是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通过有差异的评价激励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因此要走出应试教育困境,首先要从研究我们的学生开始,只要我们教育“目中有人”了,我们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那么我们也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

小学学什么

  中国教师报:与初中和高中相比,小学距离高考这一出口最远,改革的空间最大,成果也最多。您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近年来一直通过这一平台引领着小学教育改革的走向,在您看来,小学的课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学教育要给孩子提供什么?
  姚文俊:小学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是孩子“学做真人”的养成教育,也是激活求知欲、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育。小学学什么?顾名思义:学小不学大,学近不学远,学实不学虚,让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养成教育和基础性教育。
  但现实的小学教育存在一些“冲突”:既要孩子接受“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又要孩子“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既要让孩子接受严肃严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让孩子参加奥数竞赛、作文考级、英语培训等各种“拔苗助长”的提高班;既要让孩子接受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又要小孩子死记硬背道德知识。这样的教育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

  中国教师报:这些冲突有时候常常会表现为一种“两难”的尴尬,这是否意味着教育者理念和方向的迷失?
  姚文俊:过于功利就可能导致迷失。我想,我们教育者始终要思考一些终极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具有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的自主性,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动性,是否具备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造性?厘清了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既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又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所谓“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旨在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自主性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旨在把激活的主体性这种内在精神,作用于孩子的智慧潜能,形成一种内动力、内驱力,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夯实双基,提高能力”。这种教育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是“人人成为最佳的我”的教育,是一种适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开发的教育。

教师不能只放电不充电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教师成长大致要经历什么样的阶段?
  姚文俊: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周期性,我把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成家期。第一个阶段为成长期,主要任务是过好教育关、教学关、师德关,途径是寻找榜样,拜师结对,重点突破教学技术,通过2~5年的时间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途径是通过同伴互助,形成比较丰富的经验,在5~10年的时间里力争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第三个阶段是成名期,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的二次突破,10~20年成为名师。第四个阶段是成家期,突破点是导师引领和专业反思,通过理论研读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论和哲学观。

  中国教师报:请给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姚文俊: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四种教育观念:一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个性,需要尊重和关怀,中心点在于理解学生;二是教育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中心点是促进发展;三是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需要耐心指导,中心点是区别对待;四是实施有特色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自我,中心点是特色教育。

  中国教师报:教师读书需要关注什么?
  姚文俊:我认为,一线教师一要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二要学教育学、心理学,三要学课程论、教学论。哲学看起来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但实际上它就在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在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时,都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学习哲学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帮助一线教育者客观地审视和看待一些教育经验和现象。
  现实中常常会有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在作祟,把本来两个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东西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强调一个就得排斥另一个。如:强调学生主体,就要贬低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学,就忽视教师的教;强调发展能力,就忽视知识的学习;强调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就忽视严肃严格进行基本训练;提倡激发鼓励,就否定必要的惩戒;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就忽视传统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等。这是值得警惕的。

教育家从教学田野里走出来

  中国教师报:温总理曾多次谈到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您心目中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
  姚文俊:我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岗位上度过了50多个春秋。自从温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家,我距离教育家还有多远?教育家是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是既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又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教育工作者。像陶行知等就是这样既搞理论研究,又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大家。但是,当今中国被称之为教育家的人数并不多,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理论脱离实践,或者是实践脱离理论。也就是说有丰富实践的人缺乏理论,有理论研究的人又缺乏实践。第二个原因,就是把教育家神秘化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教育家是高不可攀的,认为教育家都是高端专家、教授,“小学里怎能出教育家呢”?其实,我认为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家应该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一个人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创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一个人只要勤学、博采、善思、创新,敢为天下先,小学教师也能干大事!一个人只要以生为本,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就是成长中的教育家。
 
  中国教师报:一线教育者通往教育家的路径有哪些?
  姚文俊: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教育。如果连教育的本质都不能深刻理解,那怎么能成为教育家?未来的社会是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社会,因此要成为教育家,就应该以人为本,把主要的精力和智慧用在调查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的水平和智慧潜能的实际,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我认为教育家应该敢于直面并回答这一命题。
  要努力成为教育家,我想还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教育家既要热爱教育和终身从事教育,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教育视野。二是要具有勤学、博采、善思、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常说,有胆无识只会蛮干,有识无胆则畏缩不前,有胆有识方能成功,而胆识过人则可能成就大业。三是学会自我创造环境,学会借助外脑,在精英团队中成长。过去我们常说英雄创造历史,现在则是团队创造辉煌。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名、成家需要机遇,需要导师引领,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