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有关的书籍: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与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环境困局的缓解 - 秦岭山羊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2:39
                           雷家骕、彭勃、肖士恩(发表于《国有资产管理杂志》2010年第三期)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环境困局的根本出路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诸多发展困局的出路所在

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矿产资源能源短缺而难以缓解日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困局。其之重要成因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单位GDP的资源能源消耗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各个工业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资源能源消耗也高于发达国家同行。二是产业结构低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高,而且这些产业是现阶段各个地区争相发展的产业。三是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即大部分经济增长是靠资本和劳动的消耗实现的,仅约30%的增长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而资本中流动资本部分在实物形态上往往又表现为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我国诸多发展困局的出路所在。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更多地依靠消耗资源能源少的产业部门,尽可能地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才可能内在地缓解我国的矿产资源能源困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是要淡化“唯GDP意识”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本因,是各级政府的“唯GDP意识”。为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就需要加快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如何,GDP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于是,各级政府即将GDP作为极为重要的发展目标,甚至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理解为“以GDP为核心”。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对于GDP的追逐就必然是狂热、盲目的,而消耗资源能源多的项目和产业,恰恰又是最容易上推GDP的途径,于是,大干快上粗放型项目和产业即成必然。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淡化“唯GDP意识”。淡化唯GDP意识,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核心,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实质性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位。如果真能如此,我国的矿产资源能源困局就至少缓解了一半。

淡化“唯GDP意识”的关键是要转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近若干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想。相应,中央政府层面对于GDP的追逐已不像前些年那样亢奋,但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GDP亢奋症”仍然不减。究其原因,地方政府是“父母官”,承担着建设和富民的双重责任。在这种双重责任的重压之下,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告诫全国不要把GDP看得过重,但地方政府总挑不出仰视GDP的泥潭,以至于出现了高消耗、重污染的工业项目由东向西大规模转移的“盛况”。甚至一些前些年高举“生态城市”大旗的城市,近几年为了把GDP搞上去,也大上能源重化工项目和高消耗、重污染的项目。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理念决定思路,发展理念转变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才可能转向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关注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上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二是要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言的,也是相对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见,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以信息产业和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的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基础提升工业化,我们就有可能减少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掠夺式开采和低水平的加工利用,就有可能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自然就缓解了我国的矿产资源能源困局。与之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还必须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途径,以此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加快我国缓解矿产资源能源困局的步伐。

二、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产业结构落后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

矿产资源能源短缺而难以缓解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困局,生态环境严重污染而难以缓解是另一大困局,二者的交集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近70%的为煤炭,这是我国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污染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业化中期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进一步困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背后,产业结构落后是一个重要成因。联系我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尤其是从2000年至2007年,我国按不变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0.5%。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对高消耗产业具有结构性依赖,整个经济对于矿产资源能源的需求即必然强劲,矿产资源能源缺口增大即是必然的结果。产业结构落后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困局,也就成为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经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产业结构落后的难题。为此,我们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缓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环境困局的双刃利器

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关键是要尽快使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一般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早期的经验,现阶段我国最为适当的产业结构,就是资源能源高消耗产业的比例大大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消耗产业的比例大大提高的产业结构。一旦资源能源高消耗产业的比例大大降低,我国的矿产资源能源困局和生态环境劣化困局皆能够得以缓解,即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缓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环境困局的双刃利器。而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关键是要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产业结构高级化要在发挥市场经济机制作用基础上规避市场失灵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缓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环境困局的双刃利器。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再走以往产业结构调整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路子,而应在“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借助政府规制尽可能地规避市场失灵。所谓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让市场机制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演化的方向和进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所谓借助政府规制尽可能地规避市场失灵,即在资本趋利而流的市场机制有可能将企业引导到只顾追求利润,不顾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劣化时,政府要借助相关政策安排调节企业所得的利益,从而使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关注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理性地看,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政府规制规避市场失灵,我们就可能快步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描绘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要求区域产业发展要与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协调布局

1.资源能源中西重与加工业东重是当今中国经济布局的一大缺憾

我国经济在区域布局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憾,即加工制造业东部所占比重较大,矿产资源能源储藏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如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新疆和四川,其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占了全国铁矿石基础储量的64%;磷矿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和四川五省,占全国的81%;锌矿基础储量的1/3在云南;铝土矿则集中在山西、河南、广西和贵州,四省占了全国基础储量的近90%。此外还有一些矿产呈现高度集中的分布格局,如原生钛铁矿的98%分布在四川;铬矿在全国仅有8个省有分布,40%的储量在西藏;镍矿基础储量的62%在甘肃。又据2007年有关基础储量数据,全国陆上石油基础储量中储量最多的7省(自治区)的总储量占全国的86.7%,分别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陕西和新疆,全为北方省份,全国有9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没有探明的石油储量;全国陆上天然气基础储量中近80%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四川和新疆4省(自治区),均为西部省份。煤炭资源分布总体上呈“西多东少、北富南贫”格局,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其中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煤炭基础储量的1/3;东南沿海五省市(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煤炭储量总和只占全国的不足1%。

前述矿产资源能源分布格局与加工制造业的分布格局明显不相协调。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东部11个省(市)贡献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64%的地方财政收入,70%的工业总产值和91%的外贸出口。当年,水泥产量东部地区占全国50.5%,生铁产量东部占全国60.4%,粗钢产量东部占全国62.7%,钢材产量东部占全国66.8%,汽车产量东部占全国61.1%,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东部占全国70.4%,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东部占全国79.8%。相应,东部地区的矿产资源能源消耗也就居多。自1999年以来,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10年间翻了一番,全国近50%的能源为东部地区所消费。2007年东部11省(市)均是煤的净调入省份,除天津外均是油品的净调入省份;江苏省汽油消费量达到482万吨,是云、贵两省消费量之和的两倍;上海煤油消费量为295万吨,比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消费量的总和还多。由此,东部地区即不得不从中西部大量调入各种矿产资源能源。

2.解决之策之一:战略层面加强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布局的协调规划

矿产资源能源中西重与加工业东重是当今中国经济布局的一大缺憾,甚至可以说是一大缺陷,这势必影响到中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加剧了东部地区矿产资源能源供应的缺口和困难;二是加剧了交通运输业的运输压力;三是因为矿产资源能源的价格机制扭曲而使得西部失去了过多的利益,也加剧了东中西部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四是使得东部地区资源能源消耗大户企业不得不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甚至为了规避国内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而在国际上采取不利于我形成对外统一的谈判机制的举措。特别是,矿产资源能源中西重、加工业东重的格局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之中,这势必影响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基此,我们必须从各民族、各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及利益,维护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责任意识出发,来思考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源能源开发布局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和共和国建国60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关键是应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源能源开发布局的协调规划。一是各级政府都应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二是中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统一编制“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源能源开发布局规划”,以此引导地方层面的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开发战略,引导企业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同时规制中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自身的项目核准及审批行为。三是在这一规划中应将区域产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一并考虑,做出安排,避免即便区域产业发展与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协调了,但有忽视了、引发了区域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看,区域产业发展及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往往又与城市建设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能将区域产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城市建设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一并考虑,编制统一的“产业、资源、环境、国土资源开发规划”似乎更好一些。四是应将这类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即在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以此提升该类规划对于各级地方政府盲目鼓动投资与发展的制约力度。

3.解决之策之二:政策层面鼓励东部加工制造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发展

矿产资源能源储量的区域分布是先天的,后人无法改变。因此,要缓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分布格局与加工制造业分布格局不相协调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发展。如前述,2007年生铁产量东部占全国60.4%,粗钢产量东部占全国62.7%,钢材产量东部占全国66.8%,汽车产量东部占全国61.1%,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东部占全国70.4%,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东部占全国79.8%。但东部地区又缺少矿产资源能源。我国的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新疆和四川,其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占了全国铁矿石基础储量的64%;磷矿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和四川五省,占全国的81%;锌矿基础储量的1/3在云南;铝土矿则集中在山西、河南、广西和贵州,四省占了全国基础储量的近90%;原生钛铁矿的98%分布在四川;铬矿在全国仅有8个省有分布,40%的储量在西藏;镍矿基础储量的62%在甘肃。全国陆上石油基础储量中储量最多的7省(自治区)的总储量占全国的86.7%,分别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陕西和新疆,全为北方省份;全国陆上天然气基础储量中近80%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四川和新疆4省(自治区),均为西部省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其中华北地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9.25%,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西南地区占全国8.64%。

鉴于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有必要从政策上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发展。诸如给予东部加工制造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办厂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以使这些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办厂所得税后利润多于在东部兴办同样规模的企业。前些年,我们对于外商在华投资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优化,如能将这其中部分优惠给予在中西部兴办加工制造项目的东部企业,则将既有助于缓解东部的矿产资源能源供给不足,又有助于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与富民机会,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区域间协调发展。与之同时,对于东部地区兴办新的当地矿产资源能源供给短缺的加工制造企业,则应对企业征收较高的税收,以迫使其投资建厂于中西部地区。当然,从政策层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也应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以防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破坏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