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fea英国实体店位置:纪晓岚与狄德罗:利剑高悬下的编书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9:19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07日   06 版)

    1772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法国人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乾隆皇帝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我国古代堪称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

    如果说由纪晓岚领衔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颂圣”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那么,《百科全书》则是世界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高扬的自由、科学精神,启蒙了法国乃至于全人类文明的火炬与号角。

    面对威胁,狄德罗毫不动摇

    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政府参与,工作就无法完成。

    《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教会和专制政府极大的仇视,他们千万百计加以阻挠。当时,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

    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立即遭到天主教会的围攻,耶稣会借故要求政府加以取缔。1752年1月,《百科全书》第二卷刚刚面世,狂热的耶稣会派信徒们促使御前咨询会议发布命令,查禁前两卷《百科全书》。于是,政府再次搜查,已印出的第三卷前25页亦被抄走。尽管如此,狄德罗毫不动摇。

    后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专制政府才不得不解除禁令,《百科全书》第三卷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狄德罗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独立支撑,肩负起编纂《百科全书》的重任。

    狄德罗呕心沥血21年,其间屡屡遭受耶稣会派的强烈反对、两度遭到政府的查封,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可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大功告成。

    压力下,纪晓岚如履薄冰

    与狄德罗相比,纪晓岚承担的风险更大,编书工作无时无刻不处于乾隆皇帝的警惕注视之下。

    在中国古代,文字狱数量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酷,以清代为最;清代则以乾隆朝为最。在《四库全书》纂修的15年里,就发生文字狱达48次之多,几乎是整个乾隆年间文字狱数量的一半。纪晓岚等人可谓如履薄冰,成天提心吊胆。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因出差错而多次遭到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陆锡熊甚至死于前往东北校书的途中,陆费墀则因无力负担江南三阁的修改费用而被革职,最后落得个妻离子散、郁郁而终的结局。

    乾隆完全根据政治目的控制了《四库全书》的整个编纂路径,从编纂体例、征书标准、书目取舍无不亲自裁定,强制编纂人员遵从他的旨意。时而大发雷霆地严饬各省督府学政,加快查缴进度;时而又从书中剔出一些违碍语句,借题发挥,下令把几万卷书重新清洗一番。

    为了加强审查和禁毁书籍的“领导力量”,他不但让皇八子永璇和一帮皇亲国戚入馆监督,还为四库全书馆派出和坤这样的能臣,和阿桂这样的武将。文武并重,确保无虞。

    乾隆警惕的目光如芒在背。纪晓岚等人于是不得不痛苦地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一边对古代文献进行甄别采择、爬梳辑校的全面清理工作,另一方面却悄悄从事着销毁、改易文化典籍的不光彩勾当。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在摧残文化,也就是秉承皇帝的旨意“打着整理古书的旗号反古书,打着保存文化的旗号反文化”,帮助封建统治者禁锢百姓的思想。征与毁本为二途,乾隆却能合而为一,威逼利诱,引“书”出洞,先征后毁,无所不用其极,充分显示出阴阳结合的高超统治术。

    不同命运折射时代不同

    狄德罗的命运不知要比纪晓岚好上多少倍。在狄德罗生活的法国正值启蒙运动时期,个人意识极大发展扩张,到处响彻着的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地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因此,狄德罗敢于高举理性旗帜站在反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前列,在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同时,还身体力行编写《百科全书》宣传革命和科学,以唤醒民众。

    对于像纪晓岚这样的人物,也许应该怀抱一份“历史的同情”。相比于狄德罗不顾一切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胆魄和见识,纪晓岚只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吏,只能做一个思想保守的封建官僚,不可能给后世留下有创造价值的思想贡献。

    (《随笔》2011年第2期 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