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 手表:中国经济的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6:24

中国经济的逻辑

作者:岳泊云 提交日期:2010-4-12 12:38:00 

 

    引序---
  1. 在全球经济冰雨连天、一片哀鸿的时候,一个黄色的巨人,屁股上还留着针头就冲了出去,最终,他第一个见到了上帝。趴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的他,两眼迷离,口冒白沫……良久才凄厉地哽咽道,“谁说~黄种人不行!我~~是奥运会~冠军!!”,言罢,手指镜头,颔首凶视,咧嘴而卒。上帝叹了口气,“唉,100多年过去了,你还是那个病夫…”。
  2. 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劫贫济富的“零和游戏”,在这个过程里,大多数人失去的财富并没有消失,而是同时出现在政府和少数人的账户上。通过这个游戏,政府可以悄无声息地抓取公民的财富,不断稀释对公民的债务(财政赤字),并实现社会中少数人的暴富。
   
  正文:
  源于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在2009年彻底改变了中国,改变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和经济发展的轨迹。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经济学上的常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由“三驾马车”拉动,即出口、消费和投资,他们共同组成了那个GDP(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依靠出口来拉动,而发达国家则主要靠消费。当出口和消费都熄火的情况下,才会不得已去使用投资这种最低效的方式,而且,这种拉动方式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容易带来通货膨胀和行政腐败。如果投资规模过大,总量超过GDP,则经济很快会陷入恶性通胀(货币贬值100%之上)。不幸的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的正是这个投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状况呢?
  原来,在我们的三驾马车中,第一驾马车(出口)已七零八落,奄奄一息。2009年中国外贸出口急剧缩减16%,一改前五年平均25%的增速,出口对于GDP的增长贡献率仅为-3%。今年一季度的贸易顺差又急剧下降了七成,并在3月出现单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的境况。尽管去年当局采取了加大对外贸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优惠政策,但在国际消费需求已经步入长周期萎缩(6-8年)的背景下,中国长期固守的只有1-3%利润率的低端制造业出口阵地,在全球对中国贸易战逐步升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以及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的战术交织的火力下,彻底遭到了血洗。货币大幅贬值的越南、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和货币优势开始逐步抢占我们对欧美日的出口份额。自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公布出2008年上半年全国出现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的数据,其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倒闭数据一直讳莫如深、再无可究,如此严谨的态度,很有与统计局关于2009年房价只增1.5%的言论心心相印、比翼双飞的浪漫。
  第二驾马车(消费)马瘦毛长,尚比较孱弱。对比美国消费占GDP的72%的现实,我们的消费只占GDP的36%。在中国的13.4亿人口中农村人口7.3亿,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无社保或只拥有相当于Zero级的社保,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彻底商品化和市场化后,他们被彻底的封锁在社会的底层。虽然近些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农资和农机具直补、增加扶贫小额贷款、强化科技扶贫和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但国家为了保持工业产品出口优势和控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可理解为通胀水平)的战略需要,客观上一直在牺牲农民的利益。电、油、汽、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使大多数农民种的粮食仅仅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稍微出现大病小灾,基本就告别自行车。这同时也是为什么中国会产生2.3亿农民工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是既定的,在没有根本解决他们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之前,其消费潜力可以忽略不计。13.4亿人口中另外的6.1亿是城镇人口,他们中的多数同样因为教育、医疗、住房等商品化和市场化,消费潜力被严重吞噬,短期内不必期许释放多少消费能量。
  换一个侧面,从民间金融资本的总量来看,目前中国有包括民间储蓄、现金、国债、外汇等大概30万亿左右的资本量,虽然规模庞大,但财富配置却呈现两级分化,即大约0.4%的人占有70%的社会财富。其中,这0.4%的人群属于中国的富人阶层,但他们中的多数人的消费习惯仍然停留在崇洋媚外的阶段(比较正常)。除了吃、喝、玩、乐(主要是泡妞)和住房消费使用本国产品,其余耐用和易耗消费品多为非国货。虽然,2009年中国储蓄率达到了50%,似乎是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度,可实际上这其中大部分人的储蓄是为了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其他不确定风险而预留出来的,几乎也没有多少可以攫取的消费空间。
  尽管2009年以来,中央部委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等等鼓励消费的举措,但这些拉动消费的方式不具备连续性和再生性,这种抱佛脚式的刺激消费方式,实际上是以透支今后若干年内的相关消费空间为代价的,在可以预见的2011年以后更长的时间段里,中国的消费将陷入更深的低迷。
  在出口和消费相继熄火的形势下,为了保证经济增速达标,当局开始倚重投资,所以,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在各国GDP增速均在0%上下徘徊的情况下,我们的GDP总量达到了33.5万亿元,当仁不让地实现了8.7%的增幅,仅仅比2008年的增幅少了0.3个百分点。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我们要保持那么高的GDP增速呢,有多少必要?是的,实际上,没多少必要,之所以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速,主要原因是附着在权贵阶层的主流经济学家和美元买办经济学家一直再向政府的兜售言论:如果GDP增速不保持8%以上,那么每年产生的大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等等大量的过剩产能就无法消化,大量的劳动力就会失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听起来确实挺可怕。其实,这却个伪命题,具体论证,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具体谈到。
  2009年初,面对着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严重冲击以及所造成的国内中小企业倒闭潮和大量工人失业,为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在经济领域产生通缩的局面,当局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并最终在当年完成了总额为9.59万亿的天量信贷。这些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洪水),按照年终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测算,实际上大部分并没有进入维系出口主要权重和解决中国大部分人就业的中小企业,而是进入了不需要资金且只会制造产能过剩(形成库存)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实际上,面对中小企业,中国的商业银行(国家行政操控)更喜欢将信贷输入国企、央企这样的垄断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的贷款规模大,银行可以获取的利润高且很稳定,即便他们死翘也会有政府托底买单,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则相对很零碎、收益不稳定且难于监控和管理。
  面对着一场决定国家经济生死的防御战,如果我们将这些天量信贷比作救兵,闭上眼睛我们也知道救兵要急速增援正遭到敌军炮火猛烈攻击的兄弟军群,但实际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目瞪口呆、恍如隔世,原本决定双方胜败的战役密集在东线,而我方的军队却大规模扑向了西线,战略上形成了南辕北辙的失误(也许我军是要反方向从地球那边迂回过去,毕其功于一役)。最后呈现的战场画面惨不忍睹,东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大量阵亡(阵亡数据相关部门一直做鸵鸟状,将头埋在沙子里醉生梦死不能自拔),西线,央企国企利用大量贷款制造出新的超级庞大的过剩产能(钢铁、水泥、多晶硅、煤化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等)放在那里大规模预定银行的呆坏账,所以,面对年初当局提出的建材下乡,你也就不会感到怎么奇怪了,而4月初国务院连续记出淘汰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并开始实行问责制也更佐证了这个现实。
  实际上,这场战役,最后形成了戏剧性的一幕,大量的资金洪水另辟蹊径,竟然开辟出了第三战场---房地产。在权贵阶层的授意下,在一群主流经济学家和TV的忽悠下,房地产摇身一变,迅速上位,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依仗的支柱,原来的储君----实体经济被一脚踹进了地下室18层。同时,地方政府的春雨也来得正是时候,迅速出台了各类购房优惠政策,鼓励人们买房子爱国,就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开始重新火爆,地方政府土地竞拍如火如荼,土地财政盆满钵满。也许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一些地方政府竟然高价买来商品房当做保障房卖给老百姓,包括鄙人在内的许多老百姓都看懵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什么问题,时常把脑袋杵进马桶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一直无果。政府免费拿出一块地一路绿灯建成保障房,建筑成本不过2000元一平,卖给老百姓2500到3000,老百姓谢你。现在你买开发商的1万一平,6000再卖给老百姓,老百姓要谢也只能谢你大爷,如果还有什么心愿,希望向你的脑门儿上添砖加瓦。
  总之,在各界共同努力下,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成绩斐然,投资总额1562亿美元,比2008年增幅一倍,占世界房地产投资总额的四成,世界第一。房地产新增贷款2万亿,约占全年新增贷款的五分之一,全国房屋价格整体涨幅超过25%,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平均涨幅超过70%。由于中央和地方投资的主体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如此旺盛的需求迅速拉动了铁矿石、煤、石油、有色金属等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诸多资源型国家的经济也借机迅速企稳复苏,与我们关联性很强的澳大利亚竟然被我拉动得直加息。而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暴涨以及人民币的升值致使国内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攀升,原来1-3%的利润空间迅速被压缩完毕。在瑟瑟的寒冬里,一部分钻牛角尖的人选择了坚持,大部分反应过来的立刻宣布倒闭,连滚带爬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建设房地产的时代洪流中。与此同时,大量可以便捷融资的国企和央企也冲入房地产炒房卖地。一时间,大江南北的房子犹如17世纪的郁金香,跨马扬鞭上了高山。据统计,2009年中国房地产商赚取的利润高达1万亿,平均利润率超过30%。
  一个民族将科技兴国、产业兴国抛在脑后,靠捣鼓房子来制造经济繁荣的景象,而且,为了保障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相关部门一再重申打击小产权房,对于这种剥夺政府财政收入源泉满足广大贫民住房的行为,他们绝不姑息迁就。所以,我们也就此理解了2009年中央下达的保障性住房指标地方政府只完成了区区23%的根本原因。
  为保持GDP增速,2010年初,我们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区域规划为龙头的新一轮房地产建设上来。这种依靠“速成城市化”为前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快速拉动GDP、保证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又可以消化大量的过剩产能、解决农民工就业,且各类项目本身蕴含的灰色收益也大为可观,可谓一石多鸟、一举多得。在我们民族教育和科技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这些围绕着城市化,打着科技升级、产业转移、新能源建设旗号推进的区域规划,实际上宣告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完成了转型,即由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以城市化为目标、以区域规划为龙头、本质是建造房地产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其中裹挟的所谓新科技、新能源建设、产业升级等等只是结婚庆典上从出租车公司租来的大奔、宝马,曲终人散一地鸡毛似乎总是难免的。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步必不可少。城市化不是将基本福利脆弱的农村人请进城市当难民,城市化不是将中国式的盗版科技放进崭新的科技工业园区冒充高科技,城市化不是在教育、科技相对落后情况下建造的自动升级城堡。如今,区域规划遍地开花,大规模投资源源不断,只是希望这拔苗助长本末倒置的城市化会是一次美丽的盛宴,但愿不是最后一次。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政府一轮投资如果超过两年仍然没有启动民间投资,产生持续的乘数拉动效应,那么就可以视作投资失败。因为政府投资拉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启动民间资本,激活民间资本这个拉动经济和就业的永动机。在投资拉动失败后,如果继续投资,那么便直接表现为恶性通货膨胀和与此伴生的实体经济长期萎靡。
  2010年年初以来,湖北12万亿投资、河北省1.6万亿,江苏省1.7万亿,重庆1万亿,西安每年投资3000亿建设国际大都市……,这都是些什么样的投资,最后形成的巨额财政赤字,最后是谁买单,这种孤注一掷、一掷万金的房地产建设究竟要的是什么?与科技兴国、产业兴国关系几何?难道在那些鳞次栉比的工业园区里能自己冒出来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加息的时间窗口早已过去,房地产泡沫必将在2011-2012年之间崩溃,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将会以恶性通货膨胀与社会两极分化并存的方式付之一炬。
  
  谏言:
  1. 中央及地方投资的大部分,购买民众的福利与社保。
  2. 转变以GDP为中心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当地民众幸福指数为新的评价标准。
  3. 政府机构及人员裁减三分之二,废除“公务员”这种八股取仕的方式。地方官员由民选产生。
  4. 政府财政收入和开支列项预算,结算由全体国民审查。官员个人收入财务公开。
  5. 改变分税体制,废除地方土地财政。
  6. 将国业央企的股份和利润收归全体民众所有,放开通讯、石化等国企垄断市场,让民间资本参与竞争。
  7. 大规模减税,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免税。
  8. 允许城镇居民自建房,放开小产权房。
  9. 停止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国外进口的转基因食品一律严查,待遇等同于毒品。大幅提高中国农民的财政补贴,将农产品价格升上来。
  10. 废除各级学校灌输式、科举制教育体制,取消附着在各级学校上的行政级别。
  11. 高等学校实行义务教育。
  12. 剔除社科院、农科院等这些养老院的福利和行政级别,放归民间。
  13. 对于高级科技、金融及管理人才,个人所得税降到5-10%。
  14. 关停三分之二的钢铁、水泥、氧化铝等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
  15. 禁止稀土等稀有金属的再出口,国家完全收储。

 

谢国忠:中国经济让投机者获益 很危险
  时间:2010-04-09 16:43
    
  中国经济让投机者获益,而不是努力工作的人们。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进入房地产市场
  未来十年将充满挑战。由于低成本和不断扩大的外需,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一直是出口和外资。未来十年,中国不再是低成本的生产者,不大可能继续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另外,外需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即使政策得当,经济增速也只会有过去的三分之二。
  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是为保持高增长而将房地产投资最大化,而房地产并非生产型资产。房地产行业通过牺牲长期经济增长来支持短期增长,其资本平均生产率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地方政府的政绩主要通过GDP和财政收入体现。房地产开发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迅速提高这两项指标。由于价格和面积均快速增长,房地产在中国资本分配的份额中大幅提高。这是由于政治因素而导致的泡沫,而且这个泡沫已经很大。除非通过改革地方政府的评估机制来扭转这一趋势,中国未来两年的资产泡沫将越吹越大,而目前的状况已相当危险。泡沫可能在2012年破裂,届时中国社会和政治稳定都将受到威胁。
  在中国,过去五年中,生产主要要素(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环境控制和税收)的成本都在增加。工人工资以人民币来算增加了大约1倍。原材料价格也增加了1倍。亚洲金融危机前,中国工资水平是东南亚国家的一半,现在则是那些国家的2倍。孟加拉工人的工资甚至更低。在全球贸易中,中国很可能会输给这些更低成本的竞争者。

  中国过去十年成功三要素是低起点、运气和改革,但现在,其中的两个已不复存在。现在中国需要提高效率来促增长。但是,目前的形势似乎向相反方向发展。成本增加和需求低迷使制造业的利润减少。资本投入也在放慢,体现在进口设备的速度放慢。多数地方政府似乎把房地产行业视为经济增长的救世主。将过剩资本投入房地产,不仅会导致未来经济增长放慢,也会降低平均资本效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开支预期增加,日常消费受到遏制;以价格虚高的土地为抵押的贷款更是威胁金融稳定。
  东亚地区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无法摆脱对出口的依赖。阶段性的消费上升通常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难以长期维持。一旦由于成本增加而失去出口市场,它们都会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因为高增长时期的资产泡沫使中产阶级成为“房奴”,无法进行其他消费。中国或许正在同一道路上:一年又一年,人们在谈论着增加消费,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却一直下跌。
  过去20年中,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国民人均收入在4万美元的水平徘徊。在过去十年中,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停留在2万美元水平上。在如此高的收入水平上停滞看起来还不错。但中国情况不同。国家庞大,出口面临挑战,而国民人均收入要低得多。除非改变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将在低收入的水平上停滞。
  快速致富的欲望,控制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经济学的逻辑是货币一定要流通;当某些人的钱多时,另外一些人的钱必定要减少。虚高资产价格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人们手里似乎拿到更多的钱。泡沫暂时使人们忘记了这个逻辑。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条件允许,中国就有资产泡沫。
  泡沫是对现实的夸张。低成本资金和强劲增长通常是制造泡沫的原材料。过去五年里这两个因素都存在。但是,目前中国完全依靠低成本资金来支持过高的资产价格。目前的低成本资金,一是来自过去出口积累的、存在银行系统的资金;二是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的绑定,加上美联储美元贬值的政策,“热钱”流入。这两个来源都不具可持续性。美元已经探底。美联储将在2010年提高利率。
  由于新增贷款增加和出口增加放慢,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在降低。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从而迫使政府收紧货币政策。简而言之,低成本资金环境不可能持续太久。
  中国出口复苏是从一个低基础开始。复苏将持续到2010年末。但是,低基础复苏与恢复过去的势头不能混为一谈。
  出于三个原因,高出口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首先,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份额的2倍。中国继续增加市场份额的可能比较低。第二,增长势头不像以前那样快。在格林斯潘时代,西方消费是由借贷泡沫支持的。这个泡沫已经破裂。未来贸易增长的速度可能是过去的一半。第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就业危机,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当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针对中国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能抢占中国现有的市场份额。
  另一可能维持泡沫的办法是将人民币升值,就像日本在“广场协议”后遏制通胀并吸引“热钱”流入。这一战略在中国将不会奏效。日本公司的科技处在世界最前沿,它们可以提高出口价格来部分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中国公司没有这些优势,它们依靠低成本来竞争。日本的战略在中国将失效。
  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达到高峰后,消费是取代出口成为增长引擎的选择。虽然起点低,但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一转变要求政治经济的全面变革。其关键是增加中产阶级可支配资金,降低消费成本。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东亚国家成功完成这一转变。中国还尚未开始这一转变。从目前趋势看,并不乐观。
  过去十年来,中国一直努力提高居民消费。然而,中国消费在总体GDP的比例年复一年地下降,因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受到政策环境的挤压。房地产价格、汽车价格和收入税率都居高不下。中国的政策,而不是中国消费者或家庭的特质,导致了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消费的萎缩。
  一个广泛而活跃的中产阶级,是稳定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中国的政策正确地照顾了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但是,半市场化的经济为一小部分人提供了投机获利的机会。在未来的中国社会,有极少数超级富裕的阶层,有负担沉重的中产阶级和庞大的、可以支付基本开支的低收入人群。中国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的收入结构将注定经济不平衡,而且严重依赖出口。

  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白领工作:经理、工程师、咨询师、会计、律师和银行家等。拥有这样的工作,他们可以买房子、买汽车,和每年一次或两次度假。然而,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收入增加的速度,使他们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赢家和输家。但胜负不以教育、经历、工作态度来决定,而是看谁先进入房地产市场。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让投机者获益,而不是努力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投资者越来越多,努力工作人的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进入房地产市场。
  在过去十年中,西方拒绝承认其竞争力下降,并制造泡沫来掩盖它。我担心,中国在未来十年里会重蹈西方的覆辙。在未来两年中,泡沫将越变越大。流动性将很快对资产泡沫不利。置身于泡沫中的多数人总会想:可能是有泡沫,但似乎没什么会导致泡沫破裂,因此它可以继续。泡沫总是要破的,没有例外。越想推迟其破裂,破裂的后果就越严重。过度供给和利率上调都会使其破裂。过度供应是美国泡沫破裂的原因,香港则是利率上调。中国的银行似乎永远在市场低迷时拒绝向开发商提供资金。因此,在市场低迷时,供应将减少,价格调整无法进行。这一人为操控制造了投机心理:政府将永远不会让价格下跌。当投资者认为价格不会下跌时,且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持,投机的需求是无限的。中国的泡沫将在流动性短缺和利率上调中破裂。
  最终的杀手就是通货膨胀。原因是印了太多钞票。在印钞和通胀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在美国,这个时间差是18个月。中国政府利用补贴来遏制通货膨胀,这个时间差或许更长。它可以是两年。我认为,到2012年中国会经历像上世纪90年代早期那样的通货膨胀。
  在全球化的时代,通胀也是全球性的。美国的通胀开始抬头。在未来两年,这一趋势将加速。到2012年,美国可能面临通胀危机。美联储将不得不迅速提高利率。如果中国为支持房地产市场而不提高利率的话,资金会从中国外流,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利率最终还是会上升。

 

绝世好文——如此的经济复苏永远不是歌(转载)
  作者:大月饼2009 提交日期:2009-12-28 17:10:00 访问:6243 回复:62
  
  这是从未有过的惊异和荒谬。被视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狰狞的经济危机,被认为带来地基坍陷般震撼的金融海啸,似乎仅仅是想象中的猛兽,当猛兽凌空一跃,它突然消散为藏匿阴影中的碎片;当海啸巨潮俯击,它刹那被凝固成平和温吞的水线。恍如隔世,异度空间,从危机时代到后危机时代宛如捅纸般的转换,从无限沉沦到V形反弹仅在咫尺之间,从通缩警示到通胀预期如同无缝对接。所有的预言都成空,所有立场都抽离,所有的假设如流水,所有的视角均修正。
  世界和中国一夜间真的好起来了!?
  这是个难以捉摸的命题,也是一道冰冷至极的逼问,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智识上的纠缠,恰是如何主宰未来行进路线的导航。
  世界从极冷回暖,中国由悲观而乐观,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人造的增长。整个世界大约投放了25%的GDP资源进行经济拯救,中国则以4万亿政府财政刺激撬动近10万亿的信贷投放拉动复苏。磅礴的拯救工程赋予官僚职责伦理上的说辞,民众则跟风洗脑般将拯救视为政府义不容辞的“守夜”,而夹杂其中埋单成本的最终支付、明暗利益的巧妙输送、拯救先后序列的机心则被轻易而放纵地忽略。凯恩斯主义的刺激经济计划有如巨大的眼球,权势者的私利始终是最黑和最活跃的部分。
  他们对大宗商品走势误判,他们要求政府收储稳定库存跌价;他们对房地产走势误判,要求政府变更文字游戏推出改善性住房概念;他们遭遇高负债现金流之困,则要求政府提高杠杆率有利于其以小博大;他们原本是一帮失败者,却以大而不死银行先死来胁持社会,他们原本是一帮被淘汰者,但他们通过修改规则、罚没别人从而无赖晋级。
  真正的市场经济周期实如生物演化,物竞天择,适者优者存活。所谓适者,跟随周期之变而顺应其变者,所谓优者,预判拐点之态而主动应变者也。适者优者猜中经济风向转变,快速销售、压缩库存、积攒现金、伺机出动;而劣质汰者则浑噩无极、抱残守缺、见事不明,落入经济周期惩罚的谷底。事实上,这一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机制,更聪明更富进取力的基因取代愚笨和不知变通的基因。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赐予未来潜在的伟大企业家礼物时期,因为他们躲避了资本缩水,积攒了必要资金,面对萎靡的要素价格,更轻易地组建伟大企业的雏形,从而为下一次经济高峰的到来、知识外溢和智力扩散、创新升级以及社会普遍性对创新的模仿做准备,最终让未来的经济能够更健康地逾越此前的高点,迎接“创造性破坏”的隽永真义。经济周期不是可以割去的扁桃体,而是起伏有致的心跳。经济周期具有生物演化之美,基因再造之势。
  适者优者猜中了风向转变的开头而没有猜中结局,劣者汰者啥都没有猜中却能左右结局。万科猜中开头、率先调整握住现金,但却抵挡不住政府廉价货币放水,现金从王变寇,保利地产赢得结局,利用时机大肆扩张,隐隐超越之势,万科反被群小分析师讥讽为“错失良机”;民营钢铁猜中开局,适度收缩,应对暂时僵局,不抵政府人情冷淡货币注水,反被用更低成本廉价融资的低效国营钢铁所兼并。于是,在政府不遗余力拯救之下,经济上演逆向演化之剧,央企盘踞,民资萎缩;地王变性国有,煤炭引发重治。国有不善则民营行倒卖资产套利之实,民营利厚则重新国有行驱逐产权之能。
  事实上,我们并非持有僵硬的私有至上意识形态,“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性质应是平行。私有应有理,国有应有法。但我们始终看到的是,国有企业民营化总有内部人瓜分嫌疑,而民营企业国有化总有强权强占之嫌,受益者始终是官僚梯队、裙带人群。而那些市场企业家总是在惶恐中预防行政调控的不测,在正确的开局预测中接受意想不到的终局惩罚。这种有悖于正常经济周期,同时又叠合着正常经济周期的“行政周期”,不仅可以创造出国民经济V形逆转的奇特火爆路径,同时也紊乱了内在生物演化式真实理路。
  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市场企业家对于实业运作的冷漠化,猜对开局的人末尾错得离谱,他们无法锁定内心,从而四顾茫然,他们降低实业欲望,而追逐虚拟经济。他们仅仅相信一些局部的确定关系,如果他们认定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超强护盘,他们就会成为房地产泡沫的一滴;如果他们相信股市充满了管理层的关爱,他们就会义无反顾成为股市曲线的波浪小厮。政府一直冀望于实体经济的民资跟进,却发现酿造金融游戏泡沫的无边苦海。
  货币如阶梯,上屋抽梯故人群悬而未决。经济需演化,大幕上演而主角被预先废黜。经济拯救让真正的企业家死亡,拯救的界限检验官僚轮空的底线。我们在这里以一种沉痛的心情看待经济数据的暖化,我们以一种悲剧的心态看待路径依赖的滋长。我们从来没有对伟大的中国经济丧失信心,我们只是对一种逆天的演化为之颤瑟,来自我们内心的警告像拳头一样,它们轻轻吹拂着失望和面颊,吹拂着庞大体制波浪中伏落的屋顶。
  我们认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精髓不在于迁就民众承诺以北欧般福利主义的虚词,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精髓不在于对失业数字的廉价动容。因为自由经济鼓励每个人自强且凌厉地面对人生和困境,因为自由经济强调每个人隐忍而微小累积式福利改善。于是,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真正的精髓是平等、降低明显的倾向性、承认失败者自负原则、坚持风险和责任的对等性、强化自身行为的透明和自律。否则蚁族式无奈、蜗居式怨怼,就有了正当抒发的情境;否则公务员考试的如龙长队,黄光裕式腐败案的百官牵连,就会延绵不绝。
  萧条时期民众临时恐惧的总和,给予当局者下意识的便利,民众被流行的见解所裹挟,视强调拯救边界的理智为冷血。即使如此,我们也需要在这里发声,即使偏见卷起舌头,真理像胃疼一样难以咽下,我们也希望民众能够消化。因为我们所捍卫的是你们持久的利益,我们所保存的是生生不息的公正规则,我们所抵制的是以汝为名的卑劣榨取,我们所叱责的是一种颇富玄机的拯救道义。
  但我们也严峻地领悟到,你们可能不会倾听,你们不相信远久的故事,你们仅关注急功近利的当下,你们只相信凯恩斯主义“长期看我们是死人”的哲学。没有真正自由经济的歌谣,你们不会有嘴唇,自由地发声,但可能你们最终唱过的并将传唱的,只是无尽的主旋律的聒噪,它永远不是歌。

中国经济热点现象透视
  作者:黑色的水晶苹果 提交日期:2010-4-11 21:43:00 访问:66 回复:1
  
  山西启动国内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方案,几乎所有私营小煤矿都将被国有企业并购。媒体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宣告“煤老板”将退出历史舞台,评论家们乃至公众的心情也是复杂的。
  大家心情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大家早就受够了垄断国有企业的罪;如此企业重组也是逆市场化改革而行。一个由国有企业垄断的煤炭行业,既不可能有高效率,也不可能服务公众利益。这些国有企业因为缺乏控制,只知追求部门和企业的利益,不大可能关心公共利益。
  但另一方面,对山西的“煤老板”们,除了少数异常冷静的学者从理论上予以支持之外,大多数人实在无法从道义上表示支持。人们从市场转型角度支持煤炭业向私人企业开放是一回事,对“煤老板”的态度则是另一回事。
  提起“煤老板”,人们立刻联想到、也最让人无法容忍的事实,就是接二连三的矿难,以及矿难之后其极端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已经有人提出,国有化并不能阻止矿难在未来的发生,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下,私人企业的进入没有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私人煤矿确实发生了很多矿难。善良的人们仅仅依据这一点而主张换上一轮经营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理论家们可以指出,私人煤矿之所以接连发生矿难,乃是因为现有的煤矿产权制度、市场进入制度、安全监管制度等等存在严重问题。制度因素诱导私人煤矿形成机会主义策略,压低安全投入,抱着侥幸心理以低成本维持最简单因而也是野蛮的生产。
  这一点当然是明白而重要的事实。不过,人们并没有看到这些私人“煤老板”为改进制度做了哪些有益的努力。相反,人们看到的情形是:“煤老板”虽然抱怨相关制度不合理,他们的选择却是按照不合理制度的内在逻辑安排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不惜牺牲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比如,贿赂当地官员,以获得市场准入;贿赂安检官员,以避免正常检查;出现矿难之后,则与当地政府勾结,压制工人,避免媒体报道。

  受过肤浅的制度主义经济学训练的人会说,这是经济人十分正常的反应。制度不合理,制度中人就可以扭曲地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假如生活在这一不合理制度下的所有人都做出如此“合理”的反应,那合理的制度又从何处出现?从天上掉下来吗?
  其实,制度经济学早就说过,沿着不合理制度之内在逻辑采取的扭曲行为,就是“搭便车行为”。这些人只消费制度,而不生产制度。不论制度是否合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制度变革的事从来进不了他们的视野。让别人去改进制度,他们自己只准备着从每一个制度中压榨出最大的私人利益,而不问制度的好坏。
  这种类型的私人企业家不光存在于煤炭行业,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行业。比如,中国的私人企业家在东欧国家普遍以灰色方式经商。确实,这些国家的制度刚刚转型,多有不合理之处。面对这种制度,中国企业家所采取的策略,不是通过某些途径改进这些制度,而是最为充分地利用制度的不合理处。中国企业家长期生活于不合理制度之下,利用制度不合理处即所谓“钻空子”的能力似乎超强。他们当然由此压缩了成本,大发其财。
  这可以证明一点:市场制度正常演进未必降低交易成本,灰色甚至黑色交易渠道倒可能节约成本。不过,归根到底,这种节约只是短期的,最终,这些私人企业家遭到了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报复而陷于困境。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则忍气吞声,不做任何抗争。他们的小算盘是:反正以前已经赚了钱。当然,他们钻空子的行为本身,也从根本上取消了他们进行抗争的道义正当性。
  这种结局、这种反应与私人“煤老板”如出一辙。他们的遭遇确实是不幸的,却无法让人同情。还有一些事实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反感,比如煤老板们的奢靡。据说,山西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豪华汽车。媒体也曾经有照片,“煤老板”给子女办婚事,出现了几十辆加长房车。私人生活的奢靡与血腥的矿难当然会形成强烈对比,人们不能不对这个群体作出负面评价。
  可以说,“煤老板”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个缩影。企业家们受到种种不合理的制度限制,有的时候,其私人财产可能横遭剥夺。这本来应当引起人们的同情。但恰恰是这类企业家,平时却十分嚣张,几乎不关心员工、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而热衷于与官员勾结,利用制度每一寸不合理的地方谋取不正当利益。于是,当他们出事的时候,就几乎无人表示同情,他们只能灰溜溜地撤走。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一件悲剧,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整个社会的。

作者:小马过河了吗 回复日期:2010-04-12 16:38:14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报道,“为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科技部、上海市go-vern-ment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等10个部门和单位专门成立世博科技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世博科技专项行动,组织和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开展联合公关,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在食品安全方面,已成功开发出了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成分”等“多个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并已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检测机构示范使用。”
  报道内容十分明确,科技部已把转基因成份与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并列为危害生命健康的三大违禁食品。并开发研制出了专门检测手段,严防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误食转基因食品。看到这个消息,作为中国人真是感到无以复加的极度悲哀!
  首先,是为我们的国民感到悲哀。上海世博会不过只有几个月时间,前来参观世博会的外国人一般也就住几天时间,便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严格检测和禁止转基因食品,避免转基因食品危害外国人的健康。可是与此同时,却采取行政手段强迫把全国老百姓的主粮变成转基因食品,强制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只能食用转基因食品。强制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理由,就是转基因食品是个好东西,只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知识,才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恐惧。由此命令各大媒体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所谓“科普知识”,美国转基因种子公司也把早已加入美国国籍的那些黑头发黑眼睛的美国人,专门派来中国以中国学者的身份,配合go-vern-ment和媒体宣传转基因食品。
  在此,对中国老百姓的愚弄和羞辱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转基因食品的推广者和宣传者,真的认为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是因为缺乏科普知识,那么,现在不是正好可以借上海世博会的机会,让前来参观的世界各国人士统统食用转基因食品,以此来消除中国老百姓的“愚昧和恐惧”吗?然而,摆在中国老百姓面前的悲惨现实却是,中国在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全力以赴地严格检测转基因食品,坚决防止转基因食品流入世博会,甚至把防止转基因食品提高到了与反恐防恐相并列的高度。中国人言不足恤也就罢了,难道中国人命也同样不足恤吗?此时我们脑海里全都是装笼运往广东餐馆那成千上万只小猫的无助眼神。
  其次,是为中国的科学家感到悲哀。为保护洋人、官人和富人生命安全,运用全国科技资源,成功研制出转基因食品检测设备的那些科学家,恰恰就是建议和呼吁go-vern-ment把老百姓主粮变成转基因食品的那些科学家。他们一方面努力研究把老百姓的食品变成转基因食品,从生物资本家和灭门官僚那里多获取一些名利;另一方面又同样努力地研制开发转基因成分的检测产品,以避免洋人、官人、富人和他们自己会误食转基因食品。这样的生物学家与当初日本731部队的生物学家,究竟有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当初日本731部队的生物学家,面对的是外国人;而目前中国的生物学家,面对的则是本国同胞。研制转基因检测产品,说明这些生物学家十分清楚转基因食品危害生命,既然知道转基因食品危害生命,为什么还要散布谎言欺骗人民!难道你们就从来没有想过,老百姓的儿女也是儿女,老百姓的子孙也是子孙?
  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研制开发转基因检测设备,避免前来参观世博会的外国人误食转基因食品,至少说明了一点,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转基因作物,已经不再是一个认识问题,大家都十分清楚自己是在干什么——无论是强制推广者还是被强制接受者——都知道结局是什么。
  地址:http://www.most.gov.cn/ztzl/lhzt/lhzt2010/tpxwlhzt2010/201003/t20100302_76059.htm

一家之言:红色警报——泡沫专家解读中国投资狂热
文章提供 于 2010-4-13 22:34:4 (北京时间: 2010-4-14 10:34:4)    2010年3月23日,总部位于波士顿的美国投资公司GMO发表泡沫专家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的红色警报》。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显著的投机狂热特征。300年以来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经济泡沫,其形成与破裂的经验凸显出中国经济目前的脆弱性。

  现代人很可能会嘲笑那些在17世纪抢购郁金香球茎的荷兰人和18世纪狂买股票的法国人、英国人。但是,人们可能也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新股狂热”、70年代的“最优50股股票热”、80年代的生物技术泡沫、日本股价和地产暴涨以及90年代初的暴跌,还有90年代后期的“因特网狂潮”。历史警示我们:人们总是在重复过去的错误。
  钱塞勒的报告分为两个部份。在第一部份中,作者列出了识别投机狂热和金融危机的问题清单。在这份清单中,钱塞勒列出了过去300年来著名“投资狂热”的10大特征。

  第一部份:识别投机狂热和金融危机——300年来著名泡沫的10大特征
  1、巨大的投资灾难往往始于一个令人信服的增长故事。
  2、对当局能力的盲目信任是另一个典型狂热的特征。
  3、投资的普遍增加是金融灾难的另一个指标。
  4、腐败激增总是与巨大的繁荣相伴而来。
  5、货币供应快速增长是金融不稳定的一个可靠指标。
  6、固定汇率国家往往产生不合理的低利率,催生繁荣但终以泡沫破裂告终。
  7、信贷疯狂增长一段时间危机即来临。
  8、道德风险是巨大投机狂热的共同特征。
  9、金融结构变得不稳定是严重问题。
  10、快速上升的房地产价格。

  报告的第二部份将这10个因素应用于分析中国的现实。作者认为,诸多指标显示,中国已经出现了投机狂潮和金融脆弱的典型症状。

  第二部份:解析中国梦—— 一个经济增长的旁氏骗局
  钱塞勒的分析指出,过去几年中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促使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几个因素如投资热潮、信贷激增、货币供应量大增,道德风险和高风险借贷等等,都是催生泡沫的经典要素,但是投资者和主流媒体认为他们可以放心地忽略这些,人们似乎普遍认为,“先建设,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因为北京需要保持快速增长,忘了这种失衡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庞氏(欺骗)元素的循环。钱塞勒的分析凸显了以下一些事实:
  1、钱塞勒认为,中国的GDP增长已不再是经济过程的结果,而是成为了政府的目标。中央政府制订GDP增长目标,并分配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反过来糊弄中央。古德哈特定律指出,每当经济指标成为政策目标,它就失去了信息的作用。地方政府的许多决定,无论是开展新的基建项目和发展房地产,都是以实现增长为目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当资源分配的目标是为了一串数字,不好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抱一种不加批判的态度。比如,有预测声称中国的城市人口到2025年会再增加3.5 亿,达到接近10亿。但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很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按照西方的标准,很多中国乡镇已经城市化。更复杂的是,许多从农村搬到城市的移民因为没有居住证,可能没有纳入官方的统计数字。人均GDP是地方政府官员的一项考核指标,所以他们有动力低报人口数字。而且,许多新到城市的人没有户口,收入微薄,而且在过去10年的实际工资没有增长。正如中国人口学专家学者所说:“将城市人口增长等同于中产阶级的人数增长,是片面的。”
  3、 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0%,对去年经济增长贡献达到90%。投资创记录的上升到GDP的58%。基础设施投入占去年经济刺激开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约四分之一的项目是政府主导的。许多项目明显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GDP增长目标。
  4、许多行业过度投资。欧盟商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去年11月生产能力过剩的包括造船业、平板玻璃、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例如,在水泥行业资本支出增加了三分之二,但产能利用率只有78%。
  5、投资效率每况愈下。在1994年一篇著名的文章中,“亚洲神话的奇迹”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亚洲猛虎般的经济增长依靠不断增加资本投入。然而这种投资,依然受收益递减规律影响。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中国,投资效率(每单位投资增长的GDP增量)呈下降的趋势。
  6、货币供应的强劲增长造成的低利率也会引发失衡和泡沫。自17世纪30年代的郁金香狂热事件以来,在所有的重大投机背后,总有宽松货币的身影。低利率让投资者寻求更加高回报,更有风险的投资。Walter Bagehot写道:“英国佬(John Bull)可以承受许多事情,但却承受不住2%的利率。”他评论道,当利率下降到如此微薄的水平,就驱使人们用千辛万苦攒下来的积蓄去投资一些不靠谱的东西——比如一条通往堪察加的运河、一条去沃切特的铁路、一个让死海复活的计划、以及一个往热带运输冰刀的企业。
  7、外汇储备——许多评论家看到中国高达2.4万亿的庞大外汇储备,感到很安全。然而,这么大量的美元应该是令人担忧的。它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不平衡。有人认为,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能使中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不对。这些储备可以用来购买外国资产、进口、或防御货币攻击。但有一类问题,它解决不了,比如,在资产泡沫破灭后,银行坏账大量出现,不良投资到处都是。正如一位评论家指出,相对于全球GDP,只有两个国家先前曾经累积过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他们是1929年的美国和1989年的日本。
  8、股市泡沫——信贷激增重燃了中国投资者的动物精神。去年7月下旬的某一天,上海A股的成交量超过了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量之和。去年第三季,以市值论,中国IPO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全球最大的10个IPO,中国占有七个。新股往往高倍超额认购,上市首日暴涨。去年10月,深圳创业板市场推出。开市首日,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涨幅在76%至210%之间,市盈率平均达150倍。高换手率、新股大量发行、新股一上市即劲涨、成立新交易所,这些都是投机狂热的经典迹象。去年夏天,市场见顶时,上证指数的PE倍数为38倍。
  9、房地产泡沫——不过,股市只是一个插曲,真正的大戏发生在中国狂热的房地产市场。文中讨论的许多红色警报信号在中国狂热的房地产市场随处可见:有一个夺目的增长故事(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和未来的经济高增长率);建设热潮帮助中国实现 GDP增长目标;低成本信贷流入房地产领域;腐败到处都是;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相信政府不会让楼市崩溃;资产价格高估,投机盛行,凯恩斯讲的“动物精神” 到处都是。

  关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
  钱塞勒是金融方面的历史学家和金融泡沫专家。
  他1999年出版其投机史经典之作——《贪婪时代——金融投机的历史》,这部史书研究了过去300年来的投机狂热。记述了由1630年的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到英国铁路股票热潮,以至日本泡沫经济爆破的数个投机热潮,当然也少不了1929年10月24日,触发全球大衰退的华尔街股市崩盘,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泡沫,当时格林斯潘声称预测任何泡沫都是徒劳的,但是该书准确预言了高科技泡沫的破灭。
  钱塞勒在其2005年2月出版的《信贷巅峰时刻》一书中预言,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看上去非常脆弱”,可能因利率上调而崩溃,届时借款方会遭受损失,大量不良贷款使得贷款方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恶化,终将引发信贷危机,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全面的银行危机。两年之后的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级贷款危机爆发,不幸被钱塞勒言中。
  而这一次,他将注意力投向中国,通过与过去300年来的著名泡沫的特征相比较,揭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泡沫症状。 来源: 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