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vchsi.com.cn:[野史乱弹]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54:54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6-25 22:21:12 
回复 
   作者:haishanchuan 提交日期:2008-6-25 21:02:00
  
      1134年十一月初,初冬的早晨,萧嗣先野的七千人马浩浩荡荡地向离宁江州不足三十里的松花江北岸出河店进发。
    
    
    是1114年十一月初吧?
  
  不好意思,应该是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我打错了,笔误!谢谢提醒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6-27 0:21:25 
回复 
  耶律延禧在行动,阿骨打也没闲着,他又开始骚扰辽国了,这次又该轮到谁倒霉了呢?
  阿骨打这次行动的目标便是辽国的黄龙府,关于黄龙府这个地名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主要原因是源于某位著名将军的一句名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说这话的将军姓岳名飞,是金国的邻居宋国的著名民族英雄,关于这句话的意义及岳飞的生平事迹以后我们还会非常详细地进行介绍,因为此时的岳飞只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在自己家乡的小学念书而已,他既不认识阿骨打、也不知道金国的建立。
  黄龙府位于今天吉林省农安附近,是辽国在东北地区的第一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辽国关押政治犯的理想场所,当年后晋国儿皇帝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由于不服辽太宗耶律延禧管教而起兵抗辽,后来兵败便是被关在黄龙府的。
  而黄龙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了“政治犯集中营”的代名词。
  因而对于阿骨打来说,攻克黄龙府就等于在辽国的北方心脏地带插入了一把匕首,将使辽国丧失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权。
  金国建立后不到半个月时间,阿骨打便率兵攻打黄龙府,先锋部队攻打黄龙府外围的益州城。
  益州城的守将迫于阿骨打的威名,还未交战便早早率领人马出城逃往黄龙府。
  阿骨打又一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胜利来的太快也并非好事,因为坏消息也来了,那就是耶律延禧亲率马步兵共二七万已经到达宁江州西侧的达鲁古城。
  金国面临着灭顶之灾,阿骨的不得不晢时放弃对黄龙府的进攻,率兵直扑达达鲁古城。
  率领着一万多女真勇士的阿骨打在到达达鲁古城前却遇到了姗姗来迟的辽使僧家奴。
  僧家奴先生好不容易见到了阿骨打,他把耶律延禧的意思向阿骨打进行了详细的转达。
  而我们的阿骨打的回答也相当的幽默,“如果想和我们金国议和,请先把叛徒阿疏还给我们,并且把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迁走,只有答应了我这两个条件,才可能谈议和之事。”
  阿骨打完全是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对僧家奴提出要求,不过阿骨打确实有可以骄傲的雄厚资本,反过来说谁叫耶律延禧自己不争气,净打败仗呢?
  耶律延禧一厢情愿的议和以完全失败而告终,他终于抛弃了幻想,率领着手下的二十七万人马向达鲁古城进发。
  赶跑了僧家奴的阿骨打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后路可退,于是率领着自己的忠实部下们誓师向达鲁古城进军。
  在进军的途中,阿骨打又一次遇到了“神明显灵”,所有的女真士兵们都看到了非常惊奇的一幕:天空中有一火球坠落于地。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天文上的自然现象,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天文现象往往被人解释为各种不同的征兆。
  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对部下们的解释是:这是我们此次出兵必将获胜的征兆,看来连老天都在帮我们啊!
  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阿骨的先生聪明才智,任何现象经过他的一番解释都会变成一支金国士兵的强心剂。
  所有的金国士兵们对阿骨打的解释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阿骨的就是他们的福星,跟着阿骨打混才是当今社会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金国士兵们去战斗,去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辽国天庆五年,金国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的一月二十九日,阿骨打率先到达达鲁古城下,在耶律延禧到来之前抢先攻占了城外的一处高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6-27 16:07:26 
回复 
  六、女真金国的建立(修改版)
  辽国天庆四年十二月,阿骨打在抗辽的初期阶段战争中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整个东北包括黑龙江、松花江、长白山一带江山易主,成了女真人的天下。
  辽国丧失了对东北北部地区的大部分控制权,整个东北北部的土地都插上了女真人的旗号。
  面对着这样一片大好形势,国相撒改大人又一次开始劝说阿骨打称帝,看来撒改大人是很热衷于干这类工作的。
  但这次他不再派自己的小子辈出面,而是请出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一位是阿骨打最信任的亲弟弟吴乞买,另一位是与劾里钵同时代征战沙场的元老辞不失。
  这三位重量级人物共同出场,要求阿骨打称帝,明年正式改号。
  但面对这样三位重臣的劝说,阿骨打还是没有动心,他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目前虽然打败了辽国这只纸老虎,但还并没有真正打倒它,现在急着称帝,只会妨碍自己的抗辽大业。
  看来阿骨打是深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
  眼看自己的劝说毫不奏效,撒改动了个脑筋,又派出了小字辈们出场。
  这次出场的还是自己的长子完颜宗翰,这里我顺带介绍一下这位宗翰先生。
  完颜宗翰是他的汉名,又名粘没喝,后又名粘罕,也就是大家在《说岳全传》小说中经常看到的金国第二号大反派,第一号大反派我们以后再进行介绍。
  此人在民间小说中的形象是经常被岳家军揍得鼻青脸肿,每次在岳家军面前都是一堪一击、仓惶逃命。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它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那我们的粘罕先生是否真的经常被岳家军任意欺负呢?我会在以后的宋金战争中详细叙述。
  史书上对完颜宗翰青年时代的评价是骁勇善战,深得阿骨打的喜爱,因此撒改把自己的儿了搬出来救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做法。
  完颜宗翰发动了自己的死党阿离合懑、蒲家奴一起前去劝谏阿骨打称帝。
  宗翰说道:“今大功已建,若不称号,无以系天下心。”
  这是一句非常简单明了的话,但就是这句话打动了阿骨打的心,使他真正第一次产生了称孤道寡的想法。
  但阿骨打只是轻谈的说了句:“吾将思之。”也就是说让我考虑一下。
  这就是一种信号,阿骨打已经被劝说成功的信号,看来撒改的做法果然高明,完颜宗翰在阿骨打心中的地位确实非同一般。
  几个元老级人物都没搞定的事情,经过这个年青人的嘴后变成了金玉良言,一下子便马到成功了。
  辽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一月,女真族的真命天子阿骨打在众望所归之下登基称帝,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
  关于国号的定义阿骨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辽国以宾铁为号,是因为其坚固,但宾铁虽然坚固,终有一天会变坏的,而金永远不会变坏的,我们完颜部是崇尚白色的,金就是白色的,因此我们就取国号为大金吧!
  阿骨打的这一番见解的确非常高明,如果是即兴发挥那更厉害了。
  但可能是他已经孕养已久的计划了。
  因为他所取的年号也更有意义,收国,意思是收复国家。
  也就是说女真金国要收复被辽国占领的国家。
  这也就是金国成立以来的建国纲领。
  阿骨打还有更有趣的做法,那就是改名为完颜旻。
  因为他从小便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的子孙后代们也继承了他的良好传统,比如他的弟弟吴乞买后改名为完颜晟,另一个弟弟完颜斜也改名为完颜杲。
  金国后来的统治者们也仿效阿骨打,纷纷为自己取汉名,可以说金国的汉化是从阿骨打这一代开始的。
  女真人的第一个国家在与辽国战斗的腥风血雨中建立了。
  按照历史学家的正常眼光来分析,阿骨打在起兵不到半年便开始称帝属于非常仓促、目光短浅的做法,但以阿骨打的智商不至少愚蠢到如此地步吧?
  历史上的教训比比皆是,如陈胜、樊崇、黄巢之类都是急着称帝最终功亏一篑,阿骨打也是从小饱读史书之人,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
  但我们分析问题要从根源看起,历史上急着称帝的大都是农民起义军的一些首领,他们所率领的农民军有其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并且农民军的根基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在起义过程中出现一些大的波动,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军队树倒猢狲散,就此结束其短暂的生涯。
  但阿骨打的抗辽战争与上面提到的农民起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阿骨打发动的是一场反抗辽国残暴统治的民族起义,参与各方是以女真人为首的其他辽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他的军队基础是相当牢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能改变的。
  其次,女真有反抗辽国的工作其实从盈歌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只是在为抗辽暗地里积蓄力量,所以阿骨打的起兵虽然只有半年不到,实际上这次起兵已经酝酿了十几年,他的准备工作是相当充分的,因此也到达了预期的目标。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阿骨打起兵半年时间就开称帝,并非是他目光短浅的做法。
  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阿骨打称帝的时机非常好,因为此时辽国境内的各族人民正需要一位领导人站出来带领他们反抗辽国的统治,而反抗辽国需要名分,金国的建立正好给了他们这一名分。
  上京临潢府内的耶律延禧最近心情很郁闷,辽国军队在东北接二连三的败给了阿骨打率领的女真人。
  更坏的消息又传到了辽国的都城,阿骨打在会宁府正式称帝,取国号为金。
  这对耶律延禧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没想到阿骨打仅仅起兵造反半年时间就敢妄自称帝,同自己强大的辽国分庭抗礼。
  他再也不敢小看这位原始部落的酋长了,于是他下定决定御驾亲征,务必要将这股女真人的星星之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耶律延禧这次动用了辽国所属东北兵团的所人人马,骑兵二十万、步兵七万,总计二十七万人马。
  此次出征的主将为都统耶律斡里朵、左副都统为上次宾州战役中死里逃生的败将薛乙辛、右副都统为耶律章奴、都监为萧谢佛留。
  都统耶律翰里朵亲率这二十七万人马浩浩荡荡向边境城市达鲁古城进发,部队临行之前,耶律延禧再一次体现了他“可爱”的一面。
  那就是再次派谴使者前去金国要求议和,给阿骨打最后一次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这次去的使者不再是那位阿息保先生,估计阿息保是打死也不敢再和阿骨打见面了,所以耶律延禧这次所派使者名叫僧家奴。
  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劝说阿骨打不要和天朝作对,金国可以成为辽国的附属国存在,但必须听从辽国的指挥。
  可笑耶律延禧事已至此还对阿骨打抱有一丝的幻想,殊不知阿骨打已经铁了心要造耶律延禧的反,甚至还要取代他的位置成为北方草原上新的一代霸主!
  耶律延禧在行动,阿骨打也没闲着,他又开始骚扰辽国了,这次又该轮到谁倒霉了呢?
  阿骨打这次行动的目标便是辽国的黄龙府,关于黄龙府这个地名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主要原因是源于某位著名将军的一句名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说这话的将军姓岳名飞,是金国的邻居宋国的著名民族英雄,关于这句话的意义及岳飞的生平事迹以后我们还会非常详细地进行介绍,因为此时的岳飞只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在自己家乡的小学念书而已,他既不认识阿骨打、也不知道金国的建立。
  黄龙府位于今天吉林省农安附近,是辽国在东北地区的第一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辽国关押政治犯的理想场所,当年后晋国儿皇帝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由于不服辽太宗耶律延禧管教而起兵抗辽,后来兵败便是被关在黄龙府的。
  而黄龙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了“政治犯集中营”的代名词。
  因而对于阿骨打来说,攻克黄龙府就等于在辽国的北方心脏地带插入了一把匕首,将使辽国丧失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权。
  金国建立后不到五天时间,阿骨打便率兵攻打黄龙府,先锋部队攻打黄龙府外围的益州城。
  益州城的守将迫于阿骨打的威名,还未交战便早早率领人马出城逃往黄龙府。
  正月初五,阿骨打攻破黄龙府,又一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胜利来的太快也并非好事,因为坏消息也来了,那就是辽国都统耶律翰里朵率马步兵共二七万已经到达宁江州西侧的达鲁古城。
  金国面临着灭顶之灾,阿骨的不得不晢时放弃了已经到手的黄龙府,率兵直扑达达鲁古城。
  率领着一万多女真勇士的阿骨打在到达达鲁古城前却遇到了姗姗来迟的辽使僧家奴。
  僧家奴先生好不容易见到了阿骨打,他把耶律延禧的意思向阿骨打进行了详细的转达。
  而我们的阿骨打的回答也相当的幽默,“如果想和我们金国议和,请先把叛徒阿疏还给我们,并且把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迁走,只有答应了我这两个条件,才可能谈议和之事。”
  阿骨打完全是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对僧家奴提出要求,不过阿骨打确实有可以骄傲的雄厚资本,反过来说谁叫耶律延禧自己不争气,净打败仗呢?
  耶律延禧一厢情愿的议和以完全失败而告终,他终于抛弃了幻想,立即下令耶律翰里朵的二十七万人马进驻达鲁古城,准备一举歼灭阿骨打一手建立起来的金国。
  赶跑了僧家奴的阿骨打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后路可退,于是率领着自己的忠实部下们誓师向达鲁古城进军。
  在进军的途中,阿骨打又一次遇到了“神明显灵”,所有的女真士兵们都看到了非常惊奇的一幕:天空中有一火球坠落于地。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天文上的自然现象,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天文现象往往被人解释为各种不同的征兆。
  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对部下们的解释是:这是我们此次出兵必将获胜的征兆,看来连老天都在帮我们啊!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阿骨的先生聪明才智,一个很简单的自然现象经过他的一番解释马上变成了一支注入金国士兵体内的强心剂。
  所有的金国士兵们对阿骨打的解释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阿骨打的就是他们金国的福星,跟着阿骨打混才是当今社会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金国士兵们去战斗,去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辽国天庆五年,金国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的一月二十九日,阿骨打率军来到了达鲁古城下。
  耶律延禧名义上虽说是御驾亲征,但上战场玩命对他来说太危险了,这种事还是交给耶律翰里朵、薛乙辛、耶律章奴几位将军比较合适,自己只需要在京城里等待他们的胜利归来就行了。
  闻听阿骨打已经来到达鲁古城下后,辽军的实际最高长官耶律翰里朵命令全军出击,目标直指阿骨打的金兵。
  阿骨打的一万多金国将士们已经在城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兵贵神速,阿骨打刚来到达鲁古城下,就马上详细地查看了周围的地形,很快他便发现达鲁古城外有一处居高临下的高地,易守难攻。
  阿骨打一声令下,全体金兵立即占领了这块高地,而此时达鲁古城中的辽兵在耶律翰里朵的带领下慢悠悠地从城中晃出来。
  站在高地中央的阿骨打将辽兵的情况看了个一清二楚,说实话,二十多万人齐上战场的场面确实非常雄伟壮观,但眼前的阿骨打没有心情去欣赏辽兵的庞大阵容,他在心里想的是如何击败这支数量庞大的军队。
  很快他便发现了辽兵的破绽,那就是一:辽兵数量虽多,但整个队伍阵形混乱,指挥不灵,二:辽兵们士气低落,、无精打采,根本不像上战场的样子。
  发现了这两个辽兵的致命弱点后,阿骨的对战胜对手有了充分的信心,于是阿骨打开始布置周密的战术。
  首先任命自己的侄子完颜宗雄(乌雅束之子)为右军元帅,粘罕和长子完颜宗干为中军元帅,“女真双雄”---完颜银术可和完颜娄室为左军元帅。
  完颜宗雄的右军率先向辽国的左翼发动攻击,等待辽军左翼大乱之际,左军的银术或和娄室绕到辽军主力背后进行攻击,粘罕的中军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准备救援。
  战争一触即发,阿骨打不等辽兵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便发动了总攻的命令。
  完颜宗雄的右路军从高地上居高临下向辽军左翼发动了猛攻。
  辽国主帅耶律翰里朵压根没想到金国士兵居然敢对自己的二十多万人马发动“自杀性攻击”,猝不及防,辽军左翼大乱。
  银术可和完颜娄室的左军立即加入了战局,从绕到辽兵北后发动攻击。
  整个辽兵阵形大乱,二十多万辽兵像无头的苍蝇们乱窜。
  统帅耶律翰里朵大惊,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很快便稳住阵脚,率领主力军向背后的银术可和完颜娄室发动了猛烈的反击。
  虽然金兵很勇猛,但辽国的士兵人数实在太多了,光靠不足一万多人的军队是很难击退二十多万人的辽兵。
  受到压力最大的是左路的银术可和娄室,耶律翰里朵好象是铁了心要和他们哥俩过不去,派了一半的部队来围攻他们。
  银术可和娄室九次杀入辽军阵中,都未能击退辽兵,战斗的残烈程度可见一斑。
  高地上的粘罕再也坐不住了,主动向阿骨打请缨上阵。
  看到战场上的胶着状态,阿骨打也是心急如焚,如果战局这样维持下去,直会对自己方不利,必须要兵出奇招方可制胜。
  阿骨打又一次出了招了,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救援银术可和娄室,而是命粘罕和宗干带着中路军佯攻左路的军,将这部分辽军引离战场,减轻宗雄右路军的压力,然后再回师攻击辽军。
  可以说这是一步险棋,万一辽军不上当,阿骨打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阿骨打喜欢在战场上赌博,而且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赌输过,因此他相信这次赌博的赢家一定还是他。
  神明保佑,粘罕和宗干的疑兵之计又一次成功了,左翼的大部分辽军被宗干的疑兵成功的吸引出了战场。
  战场上的局势是瞬息万变,右路完颜宗雄的压力大减,金国士兵们个个精神倍长,左翼辽军全线溃败。
  完颜宗雄得势不饶人,又乘胜攻击右翼的辽军,受到右翼辽军围攻的银术可和娄室此时发起了绝地反击和之完颜宗雄夹击辽兵。
  主帅耶律翰里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二十七万大军居然无法抵挡一万多金兵的进攻,但事实终于发生了,整个辽军队伍已经溃不成军,士兵们无法恋战,纷纷逃进达鲁古城。
  我们的耶律延禧先生幸亏没有真正的“御驾亲征”,否则很有可能在达鲁古城下成为阿骨打的俘虏。
  整个达鲁古城战役进行了差不多整整一个白天,战斗的结果是二十七万辽军败给了一万多金兵,这可以说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战例,
  但这还不是最成功的以少胜多战例,阿骨打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还会有更多的精彩事故等着我们。
  达鲁古城的后续战役还在继续,但已不重要,主要是阿骨打对逃出达鲁古城的辽兵余部进行追剿。
  此次战役也正应验了辽人内部流传的一句话:“女真满万不可敌”。
  耶律延禧的二十七万大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阿骨打给报废了,我估计他此时的心情只能用出离愤怒来形容了,但耶律延禧还没来得及去消化达鲁古城失利的痛苦,辽国内部又出现了问题。
  

作者:海娜 回复日期:2008-6-27 16:22:01 
回复 
  ...

作者:dinoy2007 回复日期:2008-6-27 17:01:38 
回复 
  写的好 留名

作者:尝尝欢笑 回复日期:2008-6-27 18:21:38 
回复 
  感觉不错,支持!

作者:xiongjielhx 回复日期:2008-6-27 19:19:40 
回复 
  这位辽使先生当时的反应是惊呆了,半天没说出话来,最后说了句:“这位小孩是外星人、是超人类!”
  -------------------------------------------------------
  这个使者连外星人都能者三个字都能说的出来?

作者:似水米兰591 回复日期:2008-6-27 23:14:22 
回复 
  疯狂留爪

作者:artoon 回复日期:2008-6-28 0:45:21 
回复 
  楼主写的不错,这段历史了解的不错~
  加油~

作者:dinoy2007 回复日期:2008-6-28 10:13:25 
回复 
  楼主写的真好,看的我很入迷。 不要去在乎某些人的疯言疯语,他们是有目的的。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6-28 16:31:03 
回复 
   dinoy2007,谢谢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6-29 21:38:05 
回复 
  七、短暂的和平
  辽金大战,辽国一败宁江州、二败出河店、三败达鲁古城,耶律延禧急需获得短暂的喘气机会来恢复已经跌落到极点的辽国将士的士气。
  而我们的阿骨打率领的金国士兵虽然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金国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军队人数太少。
  辽国可以一下损失二十万、三十万,但金国打不起人海消耗战术,总共一万多人的军队经过三次大战后,军队减员非常厉害,因此整休军队、补充兵源成了阿骨打迫在眉睫必须要办的事情。
  辽金双方在经历了半年的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但和平时期对耶律来说却并不“和平”
  达鲁古城战败还不到一个月,国内发生了叛乱,耶律延禧是“屋漏又逢连绵雨”。
  说到辽国的叛乱,是有先例的,最早还要从萧海里先生说起,在耶律延禧刚登基的时候,辽国贵族萧海里就发动过叛乱,但最后是盈歌率领的完颜部帮耶律延禧解决了问题。
  看来萧海里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看到耶律延禧被阿骨打的金国折腾的焦头烂额时,有人终于按捺不住率先向耶律延禧发难。
  这次出头的是饶州的渤海人古欲,饶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北,位于辽上京临潢附近。
  而史书上对古欲此人的记载内容是非常少,只是简单的提到古欲是辽国境内的渤海人,于辽天庆五处二月率渤海人在饶州起兵反辽,三个月后失败。
  看到辽国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古欲有想法了,因为渤海人世代受契丹人的欺负,阿骨打的起兵给了渤海人非常好的机会,古欲不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辽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的二月,古欲在饶州率领渤海人起兵反辽。
  古欲起兵的消息给了耶律延禧沉重的打击,饶州位于辽国腹地,离上京临潢不到两百里,古欲在辽国的心脏地发动反辽战争,对于辽国的影响可想而知。
  耶律延禧此时的感觉是欲哭无泪,好不容易阿骨打的金国消停了一阵,该死的渤海人又来跟自己捣乱了。
  对于胆敢造反的渤海人,耶律延禧是决不会手软,因为毕竟渤海人比女真人的战斗力差远了,“柿子要拣软的吃”,耶律延禧决心要在渤海人身上找回昔日胜利的感觉。
  但耶律延禧派去讨伐古欲的却是达鲁古城下的败将萧谢佛留,不知是辽国却实无人可用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耶律延禧很喜欢用一些经常打败仗的将领。
  看来萧谢佛留对战争胜利的自信心已经在达鲁古城被阿骨打彻底摧毁了,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处于劣势的渤海人,萧谢佛留再一次战败了。
  古欲的渤海抗辽军在击败萧谢佛留后已经发展到了马步兵共三万人,战火已经快烧到了临潢府,此时临潢城内的耶律延禧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自己输给女真人,是因为对方有个厉害的角色---阿骨打,难道古欲又会是下一个“渤海的阿骨打”,耶律延禧越想越害怕。
  但耶律延禧不服气,他相信凭自己的实力不可能连渤海人都对付不了,于是他再派兵讨伐古欲,这次派的主帅是南面副部署萧陶苏斡。
  萧陶苏斡在辽国也算是个有各性的人物,史书记载,此人发长五尺,绰号“长发因吉”,因吉是他祖先的名字。
  早在宁江州失陷之际,他便上书要求耶律延禧派辽国境内的诸路大军前去镇压阿骨打,可惜耶律延禧轻信萧奉先之言,并未引起重视,只派了七千人马前去征讨,导致出河店大败。
  这次耶律延禧终于想到辽国还有这么一号头脑比较清醒的人物,于是便把他请出山,前去镇压古欲的渤海军。
  看来“长发先生”还是有点本事的,到了饶州后,他采用了以往统治者对农民军的一贯作法,那就是恩威兼施、抚剿并用的方法。
  古欲毕竟不是阿骨打,渤海人毕竟不是女真人,一个月后,古欲的渤海抗辽军终于抵挡不住萧苏陶翰的两面夹击,以失败告终。
  至少古欲的下落,史书未有记载,是战死还是投降,我们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辽天庆五处六月,古欲的渤海军被萧苏陶翰招抚。
  渤海人的为自由而战的尝试仅仅三个月便以失败告终。
  但这次古欲起兵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这次起兵发生在辽国的上京附近,对辽国的统治根基产生了一定的动摇,同时也有利的配合了阿骨打金国的反辽战争。
  

作者:ruanxq 回复日期:2008-6-30 2:31:56 
回复 
  留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 0:08:36 
回复 
  渤海人的威胁解除了,耶律延禧似乎又获得了短期的安宁,从击败古欲的胜利中耶律延禧好象又收获到了某种信心,于是他又开始显示出他们天朝大国的姿态了。
  其实在古欲起兵后不久,耶律延禧便乘着阿骨打的金国休整之际,派遣使者耶律张家奴出使金国,目的是劝说阿骨打不要与天朝,立即投降。
  看到这里,我觉得耶律延禧真的是非常“可爱”,一个屡次被对手揍得体无完肤的人却每次都厚颜无耻的要求对手向自己屈服投降,这种事也只有耶律延禧先生能做的出来。
  所以说耶律延禧非但可爱,而且脸皮还很厚。
  阿骨打对待辽国代表团的态度是不予理睬,扣压所有代表,只放了耶律张家奴一人回辽国。
  而更可笑的是在镇压了古欲的渤海人起兵后,耶律延禧再次派遣耶律张家奴前去金国劝降。
  所以说耶律延禧的脸皮还真不是一般的厚,居然连续两次派同一个人去碰同一个钉子,真可谓“精诚所至,但金石却不开”。
  这次连阿骨打都觉得可笑,因此他的答复也相当干脆:命令耶律延禧交出皇位,立即向金国投降。
  我们的耶律延禧在短暂的和平期内除了镇压了古欲起兵外,基本上什么正事也没干,除了不断地派人去劝降阿骨打外,就是继续自己的个人爱好---旅游、打猎。
  本来可以利用难得的休战机会好好进行军事上的整顿,结果耶律延禧除了逞口舌之能外是毫无作为,摊上这样的老大,辽国的将士们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阿骨打则不然,除了积极补充兵源外,阿骨打还不断发动政治攻势,经常派人到辽国境内去策反辽国境内的其它少数民族。
  我个人猜想,渤海人古欲的起兵多半和阿骨打的政治策反有一定的关联。
  更重要的一点是,阿骨打在此期间对金国的传统“国相”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
  说起金国的国相制度可以追溯到劾里钵时代,当时完颜部的国相为雅达,后来便成了颇剌淑,到盈歌时代,撒改继任为国相,直至金国的建立。
  按照女真部落的规定,女真各部落是由部落联盟长和国相分别控制而进行治理的,因此整个女真部落联盟的权力分配相对比较分散。
  而且部落的重要事宜需要由联盟长、国相及其它各部落酋长共同参与决定,整个议事会要参与的人员数量非常庞大。
  也就是说如果阿骨打要决定一件大事,可能需要召集几十个甚至上百人召开会议。
  但如今阿骨打已经称帝,已前这种原始部落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重要的是为了巩固阿骨打自身的皇权统治,阿骨打向“国相”制度开刀了。
  国相制度要取消,必须要发明新的东西来取代他,阿骨打的新发明被称之为“勃极烈辅政制度”。
  金国的最高领导人为皇帝,也就是都勃极烈,这个职务当然由阿骨打本人来担任。(勃极烈是辽语长官的意思)
  在皇帝以下再设置四个勃极烈职务,与皇帝一起管理整个国家。
  第一个职务叫谙班勃极烈,意思是大勃极烈,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语,也就是说谁当上了谙班勃极烈,谁就很有可能是皇位的继承人,相当于是皇太子的职务。
  关于这个职务,阿骨打的首选人选是他最信任的弟弟吴乞买,事实也证明阿骨打的选择非常正确,吴乞买最终继承了他兄长的雄厚遗产,使金国在当时东亚地区的强盛达到了顶峰。
  第二个职务叫国论勃极烈,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职务,这个职务自然还是由撒改来承但,撒改的职务只是改了个名字,换汤不换药。
  第三个职务叫阿买勃极烈,意思是丞相的第一助手,通俗点说就是“第一副丞相”,这个职务的担任者是完颜部中最德高望重的五朝元老,辞不失,如果论辈份,辞不失还是阿骨打的堂叔。
  第四个职务称之为昊勃极烈,意思是第二副丞相,担任这一职务的是阿骨打的另一个弟弟完颜斜也。
  阿骨打再加上这四个人组成了整个金国的最高领导核心,所有的国家军政大事都由这五个人来决定。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领导核心,两个是阿骨的亲弟弟、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兄、还有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叔,整个就是一个家族企业。
  所以阿骨打的改革非常成功,一下子就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撑握在自己的家族手里。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勃极烈的成员虽然不断在发生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担任过勃极烈职务的成员均为阿骨打的家族成员。
  金国的皇权从阿骨打实行的勃极烈辅政制度开始便被阿骨打家族的牢牢的控制了。
  阿骨打创立的勃极烈辅政制度在金国建立初期是符合当时政治发展需要的,也及时的巩固了阿骨打家族在金国的皇权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以后金国汉化程度的深入,勃极烈辅政制度最终无法在金国生存下去。
  到金熙宗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存在了二十二年的勃极烈辅政制度被“三省制”所取代,勃极烈制度正式被永久性废除。
  
  

作者:artoon 回复日期:2008-7-1 0:42:04 
回复 
  楼主继续努力~
  顶一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5 0:35:23 
回复 
  七、阿骨打的反击
  辽金大战,辽国一败宁江州、二败出河店、三败达鲁古城,耶律延禧急需获得短暂的喘气机会来恢复已经跌落到极点的辽国将士的士气。
  而我们的阿骨打率领的金国士兵虽然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金国有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军队人数太少。
  辽国可以一下损失二十万、三十万,但金国打不起人海消耗战术,总共一万多人的军队经过三次大战后,军队减员非常厉害,因此整休军队、补充兵源成了阿骨打迫在眉睫必须要办的事情。
  辽金双方在经历了半年的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但和平时期对耶律来说却并不“和平”
  达鲁古城战败还不到一个月,国内发生了叛乱,耶律延禧是“屋漏又逢连绵雨”。
  说到辽国的叛乱,是有先例的,最早还要从萧海里先生说起,在耶律延禧刚登基的时候,辽国贵族萧海里就发动过叛乱,但最后是盈歌率领的完颜部帮耶律延禧解决了问题。
  看来萧海里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看到耶律延禧被阿骨打的金国折腾的焦头烂额时,有人终于按捺不住率先向耶律延禧发难。
  这次出头的是饶州的渤海人古欲,饶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北,位于辽上京临潢附近。
  而史书上对古欲此人的记载内容是非常少,只是简单的提到古欲是辽国境内的渤海人,于辽天庆五处二月率渤海人在饶州起兵反辽,三个月后失败。
  看到辽国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古欲有想法了,因为渤海人世代受契丹人的欺负,阿骨打的起兵给了渤海人非常好的机会,古欲不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辽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的二月,古欲在饶州率领渤海人起兵反辽。
  古欲起兵的消息给了耶律延禧沉重的打击,饶州位于辽国腹地,离上京临潢不到两百里,古欲在辽国的心脏地发动反辽战争,对于辽国的影响可想而知。
  耶律延禧此时的感觉是欲哭无泪,好不容易阿骨打的金国消停了一阵,该死的渤海人又来跟自己捣乱了。
  对于胆敢造反的渤海人,耶律延禧是决不会手软,因为毕竟渤海人比女真人的战斗力差远了,“柿子要拣软的吃”,耶律延禧决心要在渤海人身上找回昔日胜利的感觉。
  但耶律延禧派去讨伐古欲的却是达鲁古城下的败将萧谢佛留,不知是辽国却实无人可用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耶律延禧很喜欢用一些经常打败仗的将领。
  看来萧谢佛留对战争胜利的自信心已经在达鲁古城被阿骨打彻底摧毁了,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处于劣势的渤海人,萧谢佛留再一次战败了。
  古欲的渤海抗辽军在击败萧谢佛留后已经发展到了马步兵共三万人,战火已经快烧到了临潢府,此时临潢城内的耶律延禧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自己输给女真人,是因为对方有个厉害的角色---阿骨打,难道古欲又会是下一个“渤海的阿骨打”,耶律延禧越想越害怕。
  但耶律延禧不服气,他相信凭自己的实力不可能连渤海人都对付不了,于是他再派兵讨伐古欲,这次派的主帅是南面副部署萧陶苏斡。
  萧陶苏斡在辽国也算是个有各性的人物,史书记载,此人发长五尺,绰号“长发因吉”,因吉是他祖先的名字。
  早在宁江州失陷之际,他便上书要求耶律延禧派辽国境内的诸路大军前去镇压阿骨打,可惜耶律延禧轻信萧奉先之言,并未引起重视,只派了七千人马前去征讨,导致出河店大败。
  这次耶律延禧终于想到辽国还有这么一号头脑比较清醒的人物,于是便把他请出山,前去镇压古欲的渤海军。
  看来“长发先生”还是有点本事的,到了饶州后,他采用了以往统治者对农民军的一贯作法,那就是恩威兼施、抚剿并用的方法。
  古欲毕竟不是阿骨打,渤海人毕竟不是女真人,一个月后,古欲的渤海抗辽军终于抵挡不住萧苏陶翰的两面夹击,以失败告终。
  至少古欲的下落,史书未有记载,是战死还是投降,我们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辽天庆五处六月,古欲的渤海军被萧苏陶翰招抚。
  渤海人为自由而战的尝试仅仅三个月便以失败告终。
  但这次古欲起兵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这次起兵发生在辽国的上京附近,对辽国的统治根基产生了一定的动摇,同时也有利的配合了阿骨打金国的反辽战争。
  渤海人的威胁解除了,耶律延禧似乎又获得了短期的安宁,从击败古欲的胜利中耶律延禧好象又收获到了某种信心,于是他又开始显示出他们天朝大国的姿态了。
  其实在古欲起兵后不久,耶律延禧便乘着阿骨打的金国休整之际,派遣使者耶律张家奴出使金国,目的是劝说阿骨打不要与天朝,立即投降。
  看到这里,我觉得耶律延禧真的是非常“可爱”,一个屡次被对手揍得体无完肤的人却每次都厚颜无耻的要求对手向自己屈服投降,这种事也只有耶律延禧先生能做的出来。
  所以说耶律延禧非但可爱,而且脸皮还很厚。
  阿骨打对待辽国代表团的态度是不予理睬,扣压所有代表,只放了耶律张家奴一人回辽国。
  而更可笑的是在镇压了古欲的渤海人起兵后,耶律延禧再次派遣耶律张家奴前去金国劝降。
  所以说耶律延禧的脸皮还真不是一般的厚,居然连续两次派同一个人去碰同一个钉子,真可谓“精诚所至,但金石却不开”。
  这次连阿骨打都觉得可笑,因此他的答复也相当干脆:命令耶律延禧交出皇位,立即向金国投降。
  我们的耶律延禧在短暂的和平期内除了镇压了古欲起兵外,基本上什么正事也没干,除了不断地派人去劝降阿骨打外,就是继续自己的个人爱好---旅游、打猎。
  本来可以利用难得的休战机会好好进行军事上的整顿,结果耶律延禧除了逞口舌之能外是毫无作为,摊上这样的老大,辽国的将士们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阿骨打则不然,除了积极补充兵源外,阿骨打还不断发动政治攻势,经常派人到辽国境内去策反辽国境内的其它少数民族。
  我个人猜想,渤海人古欲的起兵多半和阿骨打的政治策反有一定的关联。
  更重要的一点是,阿骨打在此期间对金国的传统“国相”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
  说起金国的国相制度可以追溯到劾里钵时代,当时完颜部的国相为雅达,后来便成了颇剌淑,到盈歌时代,撒改继任为国相,直至金国的建立。
  按照女真部落的规定,女真各部落是由部落联盟长和国相分别控制而进行治理的,因此整个女真部落联盟的权力分配相对比较分散。
  而且部落的重要事宜需要由联盟长、国相及其它各部落酋长共同参与决定,整个议事会要参与的人员数量非常庞大。
  也就是说如果阿骨打要决定一件大事,可能需要召集几十个甚至上百人召开会议。
  但如今阿骨打已经称帝,已前这种原始部落的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重要的是为了巩固阿骨打自身的皇权统治,阿骨打向“国相”制度开刀了。
  国相制度要取消,必须要发明新的东西来取代他,阿骨打的新发明被称之为“勃极烈辅政制度”。
  金国的最高领导人为皇帝,也就是都勃极烈,这个职务当然由阿骨打本人来担任。(勃极烈是辽语长官的意思)
  在皇帝以下再设置四个勃极烈职务,与皇帝一起管理整个国家。
  第一个职务叫谙班勃极烈,意思是大勃极烈,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语,也就是说谁当上了谙班勃极烈,谁就很有可能是皇位的继承人,相当于是皇太子的职务。
  关于这个职务,阿骨打的首选人选是他最信任的弟弟吴乞买,事实也证明阿骨打的选择非常正确,吴乞买最终继承了他兄长的雄厚遗产,使金国在当时东亚地区的强盛达到了顶峰。
  第二个职务叫国论勃极烈,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职务,这个职务自然还是由撒改来承但,撒改的职务只是改了个名字,换汤不换药。
  第三个职务叫阿买勃极烈,意思是丞相的第一助手,通俗点说就是“第一副丞相”,这个职务的担任者是完颜部中最德高望重的五朝元老,辞不失,如果论辈份,辞不失还是阿骨打的堂叔。
  第四个职务称之为昊勃极烈,意思是第二副丞相,担任这一职务的是阿骨打的另一个弟弟完颜斜也。
  阿骨打再加上这四个人组成了整个金国的最高领导核心,所有的国家军政大事都由这五个人来决定。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领导核心,两个是阿骨的亲弟弟、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兄、还有一个是阿骨打的堂叔,整个就是一个家族企业。
  所以阿骨打的改革非常成功,一下子就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撑握在自己的家族手里。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勃极烈的成员虽然不断在发生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担任过勃极烈职务的成员均为阿骨打的家族成员。
  金国的皇权从阿骨打实行的勃极烈辅政制度开始便被阿骨打家族的牢牢的控制了。
  阿骨打创立的勃极烈辅政制度在金国建立初期是符合当时政治发展需要的,也及时的巩固了阿骨打家族在金国的皇权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以后金国汉化程度的深入,勃极烈辅政制度最终无法在金国生存下去。
  到金熙宗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存在了二十二年的勃极烈辅政制度被“三省制”所取代,勃极烈制度正式被永久性废除。
  经过半年的休整,阿骨打及时补充了大量兵源,其中也包括辽国境内的奚族、渤海族及部分汉族人,这些少数民族士兵们被编入了金国的猛克谋安组织中,正式成为了金国的一分子,为以后金国的强盛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近五十的阿骨打不愿再进行等待,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必须尽快解决同耶律延禧之间的拉锯战,他希望在自己的有身之年亲自看到金国打败辽国,称霸北方草原。
  于是在这年的八月,阿骨的率领他的精锐之师再次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此次攻打的目标还是辽国的北方军事重镇黄龙府,第二次辽金战役拉开了序幕。
  而此时的耶律延禧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悄悄降临,他正忙着和自己的一帮亲信在山上打猎。
  坏消息又来搔扰他了,达鲁古城的败将耶律翰里朵在白马砾被阿骨打再次击败,阿骨打正带着主力军向黄龙府进军。
  耶律延禧再白痴也坐不住了,毕竟敌人快打到家门口了,作为一国之主必需要出面制止阿骨打的这一行为,虽然他明知阿骨打是个非常不好对付的家伙。
  然而耶律延禧再一次犯了用人不当的老毛病,本来有个“长发因吉”表现不错,可以委以重任,耶很延禧却视而不见。
  相反他再次启用了一帮在第一次辽金战役中的屡战屡败的老将,其中还包括不懂军事却喜欢乱指挥的国舅萧奉先。
  说起这个家伙,我们前面介绍过,是引起辽国将士军心涣散的罪魁祸首。
  出河店大败后,在辽国将士一再强烈要求,耶律延禧不得不罢免了萧奉先的枢密使(军事负责人)的职务,改由汉人张琳负责。
  张琳,辽国沈州人,此人年幼时便胸怀大志,后来在辽国官至南府宰相,在辽国末年的汉人中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可惜战争把他一个文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耶律延禧迫于压力启用了张琳作为对金作战的军事负责人。
  但张琳有自己的算盘,他一开始拒绝了耶律延禧的请求,理由是辽国的祖制。
  因为在当时的辽国,汉人是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的,何况是作为对金作战的负责人呢?
  已经无人可用的耶律延禧哪里还顾得了这些,坚持要求张琳担任对金作战指挥官,出于无奈,张琳只好临危受命,但他也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启用汉军二十万分兵进攻金国,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在当时的辽国哪里来的二十万汉军?也真亏张琳先生想的出来,但耶律延禧还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得到皇上的认可后,张琳开始大显身手了,但他下达了一个很奇怪的命令,要求全国家产在三百贯以上的汉人家庭,每家至少出一人当兵,并且必须自带兵器、盔甲和弓箭,限二十日内凑齐。
  看来张琳果然是个书呆子,平时只会舞文弄墨,哪里懂得带兵打仗啊!
  命令下达后二十日内,张琳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凑齐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但这些汉人的富家子弟平时养尊处优惯了,根本连兵器都不会用,别说打仗了,就靠这样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能打败如日中天的女真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张琳的这支汉家军的战斗力简单不堪一击。
  在涞流河畔,张琳的汉家军遇到了阿骨打的女真兵,结果可想而知,十万汉军(确切的说是十万富家子弟们)还没交战便一哄而散,不知所踪。
  搞了半天,汉人也帮不了耶律延禧,看来还是自己人靠的住,因此耶律延禧重新起用了被罢免的国舅萧奉先。
  这是耶律延禧的第二次御驾亲征,前一次虽然也是御驾亲征,但耶律延禧没有亲自上战场。
  这次耶律延禧决心亲自上战场,亲自动手搞定这个令人非常讨厌的阿骨打和他所建立的金国。
  于是耶律延禧又开始发号施令了,这次动用的军队人数空前恐怖,总共骑步兵共七十万人。
  看来辽国动员军队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宁江州八百人----出河店七千人---达鲁古城二十七万----目前七十万,辽国每次出兵的人数都成直线迅猛增长。
  先头部队共两万人,都统为萧奉先,看来耶律延禧对萧奉先还是相当器重的,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带这位仁兄。
  副都统也是熟人,就是在达鲁古城战役中的败将耶律章奴,这位仁兄的精神可嘉,达鲁古城战役中的败将中也就他一人敢再次去碰阿骨打这根硬骨头。
  萧奉先和耶律章奴带着两万人的部队提前向黄龙府进发,而耶律延禧亲率主力部队带着三个月的军粮向驼门进发。
  这次耶律延禧可以说是倾巢出动,目的就是要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阿骨打和他的金国,永绝后患!但耶律延禧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作者:越人安越 回复日期:2008-7-5 18:21:42 
回复 
  感觉楼主还是把高丽改为高句丽吧,不一样嘛。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6 11:21:43 
回复 
  于是耶律延禧又开始发号施令了,这次动用的军队人数空前恐怖,总共骑步兵共七十万人。
  看来辽国动员军队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宁江州八百人----出河店七千人---达鲁古城二十七万----目前七十万,辽国每次出兵的人数都成直线迅猛增长。
  先头部队共两万人,都统为萧奉先,看来耶律延禧对萧奉先还是相当器重的,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带这位仁兄。
  副都统也是熟人,就是在达鲁古城战役中的败将耶律章奴,这位仁兄的精神可嘉,达鲁古城战役中的败将中也就他一人敢再次去碰阿骨打这根硬骨头。
  萧奉先和耶律章奴带着两万人的部队提前向黄龙府进发,而耶律延禧亲率主力部队带着三个月的军粮向驼门进发。
  此外,耶律延禧还命令附马萧特末和林牙(辽官名翰林)萧查剌率领骑兵五万、步兵四十万从南边进攻翰邻泺。
  两支部队共约一百多万人从南北两面夹击,直扑黄龙府。
  要知道当年辽国鼎盛时期,女强人萧燕燕御驾亲征北宋国,也不过动用了二十万大军。
  而耶律延禧这次为了对付一个东北地区原始部落的酋长居然动用了上百万军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创下了辽国对外作战动用军队的新记录。
  按理说,耶律延禧对于这个作战计划应该是稳操胜券的,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上,辽国都占据绝对的优势。
  而且这次耶律延禧可以说是集全国的精锐部队倾巢出动,目的就是要在三个月内彻底消灭阿骨打和他的金国,永绝后患!但耶律延禧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是阿骨打,和阿骨打作战不能按常理来出牌,如果你按常理去和阿骨打出牌,你就有可能后悔终生。
  耶律延禧创记录的动用百万军队征讨金国的消息自然很快便传到了阿骨打的耳朵里。
  阿骨打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也没预料到腐朽不堪的辽国经过前面几次大败居然还能同时征调百万大军来对付他,看来他也有点太小看耶律延禧了。
  但阿骨打并没有被这百万大军吓倒,因为在他和他的金国将士心中已经牢牢地竖立了对辽作战必胜的信念。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阿骨打便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他可以藐视耶律延禧,但对这支辽国的百万之师他必须充分引起重视。
  不管辽国将士的战斗力有多差,那也是一百多万人,就是一百万头猪,你要击退他们也得花点时间。
  于是阿骨打又开始了他的作秀表演。
  首先,他派遣使者到辽国要求讲和,讲和的条件很好笑,还是老一套,请你们将阿疏归还金国,我们就退兵。
  我不知道身在辽国的阿疏先生知道后会有何反应,每次阿骨打攻打辽国,都会把阿疏先生当作挡箭牌,阿疏先生简单成了辽国人的灾星。
  耶律延禧虽然很愚蠢,但对阿骨打的这种作秀他已经看得太多了,也已经麻木了,他目前唯一的念头就是率领这百万之师以泰山压顶之势的彻底消灭阿骨打和他所建立的金国,为辽国一血前耻。
  对外作秀不成功,也在阿骨打意料之中,第二步,他开始在金国内部作秀。
  但在内部作秀,需要有人配合,这次配合阿骨打的是两位年青人,一位便是前边提到过的国相撒改之子----完颜宗翰(又名粘罕),另一位也是阿骨打非常欣赏的一位后起之秀。
  他的名字叫完颜宗弼,是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另外一个名字,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他!
  对,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兀术,也就是小说《说岳全传》中的第一号大反派金兀术。
  说起这个金兀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时候凡是看过《说岳全传》的小说的人只要一提起金兀术这个人,无不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在很多人眼里我们的完颜宗弼先生简单就是邪恶、魔鬼的化身!
  至于完颜宗弼先生是否真的是魔鬼的化身,历史会给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关于这位兀术先生,以后还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还是先关注一下阿骨打的这场作秀。
  两位年青人首先向阿骨打上了一份奏章。
  大概意思是目前辽国百万大军压境,而我们金国只有一两万军队,无法抵抗辽国,如果我们胆敢和辽国进行对抗,辽国将对我们女真人进行种族大屠杀,彻底消灭我们女真人,因此请皇上慎重考虑如何应对辽国。
  这份奏章表面上看似乎是粘罕和兀术胆小懦弱的表现,希望阿骨打不要和辽国再进行对抗,但如果你从深层去理解,却另一番意思。
  那就是辽国已经把我们女真人逼上绝路了,我们女真人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反抗到底才有出路。
  阿骨打需要的就是这种激将法,粘罕和兀术的这份奏章来得非常及时,阿骨打马上召开了金国全休官兵的战前动员大会。
  阿骨打又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内容无非是将粘罕和兀术的奏章内容进行了一番添油加醋,对辽国的残暴无道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在演讲过程中,阿骨打是声泪俱下,确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将士。
  演讲结束,阿骨打还表演了回苦肉计,“如果大家怕死的话,请将我阿骨打的家族成员绑起来交给耶律延禧,来换取你们的性命”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阿骨打先生的表演才能,他除了会打仗外,还同时具备了一名优秀演员的天赐。
  演讲的效果非常成功,所以在场的金国将士无不情绪激昂,都纷纷表示誓死效忠阿骨打,同辽国对抗到底。
  阿骨打成功了,他在内心偷偷地笑了,接下去的事情就是率领着这支无敌之师去迎击耶律延禧的百万大军。
  天庆五年十一月,耶律延禧亲率的七十万大军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行军,终于到了离黄龙府不到五十里的驼门。
  其实从辽国上京临潢到黄龙府的实际路程也不过400多公里,而耶律延禧却用了三个月时间才走完,平均每天的行军路程不足五公里。
  所以说打仗人数多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耶律延禧第一次出征,总算是有了深切的体会。
  这样一支七十多万人的军队,每天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都是件头疼的事情,连日行十里都做不到,经过三个月的行军,耶律延禧和他的七十万“契丹勇士”们已经精疲力竭。
  因此到达驼门后的耶律延禧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营扎寨,全体休息。
  而此时阿骨打的金国将士们已经偷偷来到了驼门北边的艾刺,阿骨打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国七十万大军,一下子还真找不到破敌良策,因此唯一能做的事便是等待、等待、再等待。
  驼门的耶律延禧主力大军由于还未集结完毕,无法对金国发动攻击,再加上“女真满万不可敌”的传言,使的辽国将士们也没有多大的信心冒然发动对金国的进攻。
  辽金双方将士们各怀心事,在艾刺、驼门一线对垒,双都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但随之而来的一件事却打破了双方的平衡,使的战争的形势着有利于金国的一方急速发展。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萧奉先所率领的两万多人的辽国先锋部队。
  这支部队的实际统帅虽然是萧奉先,但大家都知道萧奉先对于打仗是一窍不通,但他很会来事,什么军国大事都要听他的,这就引起了副统帅耶律章奴的非常不满。
  说起这个耶律章奴,也是大有来头,曾经担任过辽国的东北军统军副使、咸州路兵马事的职务,还曾参加过达鲁古城战役,虽然大败,但至少是有过同女真人交手的经验。
  按理说,此次出征应该是耶律章奴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这位仁兄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使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8 9:31:44 
回复 
  耶律章奴所做的事可以说是惊天动地,也可以说是愚蠢至极。
  这位大哥在对金作战过程中,屡战屡败,心情非常郁闷,但他把战败原因的原因全部归结到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萧奉先,另一个便是耶律延禧。
  你怨恨萧奉先还情有可缘,但你不能去怨恨自己的主子耶律延禧啊!耶律章奴非但怨恨耶律延禧,还准备造自己老大的反,要求更换新的老大。
  如果这件事在平时发生,还不算太坏,坏就坏在耶律章奴选择了与金国大战前夕来操作这件事,相当于在耶律延禧伤口上撒了把盐。
  十一月初的一个凌晨,耶律延禧带着自己的一千多亲信将士离开了驼门的军营,快马加鞭向上京方向驶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再为耶律延禧卖命,进京拥立新的老大,人选是辽国的魏王耶律淳。
  糊涂先生萧奉先是过了半天后才得知耶律章奴突然离去的消息的,从其它士兵的口中,他得知了耶律章奴的惊天大阴谋。
  萧奉先惊呆了,他已经束手无策,只有向耶律延禧如实报告耶律章奴的事情。
  骂人,耶律延禧听完萧奉先的汇报后的第一反应是骂人,骂耶律章奴、骂萧奉先,甚至还骂耶律淳。
  但骂归骂,发生火灾了总得去救火,耶律延禧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下达了救火的命令,
  每第一个命令:立即派快骑进上京,要求耶律淳以大局为重,不要轻信耶律章奴的谣言,如果碰到耶律章奴就地抓获,这个措施还算得体
  但第二个命令就有点草率了,那就是下令全体大军撤离驼门,返回上京。
  在耶律延禧看来,保住自己的皇位比消灭阿骨打更重要,连皇位都保不住了,消灭阿骨打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耶律延禧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一个小小的耶律章奴带着一千多人造反,需要动用几十万的军队前去镇压吗?
  耶律延禧认为有必要,所以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撤军也是有技巧的,不是说撤就撤。
  到这个地步,耶律延禧方寸大乱,哪里还讲什么技巧,整个队伍像一帮难民似的三三两两地向上京撤退。
  更要命的是,耶律延禧撤军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不好,严格来说没有做保密工作。
  阿骨打第二天便得知了耶律章奴造反及辽军撤退的消息。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连上天都在帮着金国,对于善于赌博的阿骨打来说,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的。
  阿骨打进行了战前的总动员,但很不巧,目前前线金兵的人数只有两万人,难道让两万人去追击七十万辽兵?
  对,阿骨打就敢这么做,因为他是个精明且胆大的赌徒,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下注、什么时候必需放弃。
  驼门以西约三百公里的护步答岗,注定将成为耶律延禧终生的遗憾,耶律延禧的七十万大军经过三天的撤军,来到了这个地方。
  而阿骨打的两万精锐之师也在同一时间赶到了护步答岗,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战争说难听点,就是两万金兵围歼七十万辽兵,这不是开玩笑,事实便是如此。
  阿骨打率领的两万金猛虎下山般冲向耶律延禧的中军大营,而耶律延禧所率领的七十万大军本来就是军心涣散、无心打仗,再加上受到金兵的突然袭击后,更是惊慌失措,四处逃命。
  阿骨打又一次创造了新的记录,那就是以人数一比三十五的劣势战胜了对手。
  前面的达鲁古城战役双方人数对比为一比二十五,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年,阿骨打便破了自己创造的记录。
  护步答岗终将成为辽国人永远的梦魇,这次大战使辽国损失了七十万大军,所有的军粮物资全部落入了阿骨打之手。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大战,辽国元气大伤,耶律延禧再也无法发动对金国的大规模进攻了。
  而反观阿骨打这边,经过护步答岗战役,金国俘虏了大量的辽兵,使的金国的军队人数猛增,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大大充实了金国的军事力量。
  从护步答岗开始,金国从战略上摆脱了以往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阿骨打开始对辽国腹地发起主动的进攻。
  但随之而来的一件事使阿骨打的对辽作战的目标又有了新的变化。
  

作者:湘东子 回复日期:2008-7-8 10:09:49 
回复 
  女真的每次崛起,对我大汉是灭顶的灾难。拜托楼主,如果您是汉族,请别这种通古斯立碑吧。

作者:裁判资路 回复日期:2008-7-8 10:54:33 
回复 
  作者:湘东子 回复日期:2008-7-8 10:09:49 
    女真的每次崛起,对我大汉是灭顶的灾难。拜托楼主,如果您是汉族,请别这种通古斯立碑吧。
  

作者:竖行天下 回复日期:2008-7-8 14:36:10 
回复 
   去看看现在这五十五个兄弟姐妹吧,看看还剩几个没被汉化的,有的民族连自己的语言都要消失了,更不要说崛起,是悲是喜?

作者:四里酒墟 回复日期:2008-7-8 17:06:03 
回复 
  阿骨打的確很厲害,
  先作記號, 以後再繼續支持樓主

作者:dunkez 回复日期:2008-7-8 18:05:52 
回复 
  楼上也别太在意了,现在女真早灭族了吧。算不算报应呢?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9 21:58:15 
回复 
  八、辽东攻略
  辽天庆五年十二月,率领着七十万大军的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在离黄龙府不远的护步答岗被阿骨打率领的两万金兵彻底击败。
  耶律延禧的下场是带着仅有的三四百人落荒而逃,所有的辎重物资全部慷慨地捐献给了阿骨打先生。
  但耶律延禧的运气还不坏,至少还有忠心于他的人。
  魏王耶律淳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前面谈到副都统耶律章奴由于看不惯耶律延禧的所作所为,在辽金大战前带领部下发动叛乱,目的便是拥护这位耶律淳称帝。
  在向上京进发的路上,耶律章奴听到了辽军在护步答岗被金兵击败的消息,他的反应是冷若冰霜,甚至没有反应。
  他目前所唯一关心的大事是立即进京拥立新皇帝,从事振兴业辽国的“伟大事业”,但他的计划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那就是耶律淳的态度。
  换皇帝不像换衣服、换鞋子那么简单,弄不好是要诛连九族的,所以干这类事情必须非常谨慎小心,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想当皇帝的,目前这位耶律淳怎么想就很难说。
  为了保险起见,耶律章奴没有冒然进入上京城,而是派了两位得力心腹前去游说耶律淳。
  一位叫萧敌里,另一位叫萧延留,为什么耶律章奴要派他们两人去游说耶律淳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两位都是耶律淳的直系亲属。
  萧敌里是耶律淳的大舅子,而萧延留则是耶律淳的亲外甥,有了这两层关系,耶律章奴是信心百倍,他的振兴辽国的大业即将实现了。
  萧敌里和萧延留自然很顺利地见到了耶律淳,也很顺利地将准备好的演讲稿向耶律淳灌输了一遍。
  接下来他们俩所能做的只有静静地等待耶律淳作最后的决择。
  但耶律淳可不是随便好糊弄的,对于自己大舅子和外甥的一番言论,他是持怀疑态度的。
  因为远在上京的他似毫没有听到有关耶律延禧已经被废掉的消息。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们俩人是来劝自己称帝的,皇帝这个职业可不是好玩的,自己的侄孙耶律延禧已经被金国的酋长阿骨打搞的焦头烂额,即使耶律延禧真的被辽国将士废掉了,自己有必要去接这个烂摊子吗?
  耶律淳的反应是犹豫不决,即没答应,也没反对。
  萧敌里和萧延留的反应是非常着急,恨不得耶律淳马上同意,立即登基称帝。
  但犹豫不决终归是坏事,耶律淳的犹豫不决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萧敌里和萧延留的命运,自然也改变了辽国的命运。
  因为就在耶律淳犹豫不决之际,耶律延禧的使者及时赶到了耶律淳府中。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耶律淳对于耶律章奴的叛乱是深恶痛绝,自然萧敌里和萧延留也逃脱不了干系。
  为了表示对耶律延禧的忠心,耶律淳痛下杀手,将两位亲戚的人头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耶律延禧。
  可怜萧敌里和萧延留还未完成“光荣的使命”,就被自己的亲人大义灭亲,成了耶律章奴叛乱的第一批牺牲品。
  既然耶律淳根本无心当皇帝,那么耶律章奴的计划就完全泡汤了,恼羞成怒的耶律章奴率领着手下的一帮亡命之徒开始了对上京附近的烧杀掠夺。
  从严格意义中讲此时的耶律章奴和他的手下已经不再是辽军了,而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强盗。
  振兴辽国的伟大理想就此经全部破灭,耶律章奴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地步,保住性命成了他的唯一选择。
  但就在此时,辽东地区的渤海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又给了耶律章奴可乘之机,他乘机又勾结部分渤海盗贼,继续在上京一带作乱。
  但耶律章奴的叛乱终究不得人心,而他所纠集的渤海盗贼毕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对付这帮家伙,耶律延禧还是绰绰有余的,三个月后,耶律章奴的强盗军团在上京北被依附于辽国的顺国女真人击败。
  此时的耶律章奴已经彻底地走投无路了,只好灰溜溜地扮成使者准备去投靠老对手阿骨打。
  但运气不好,走到半路,被辽国的巡逻兵抓获,只接送到了耶律延禧跟前。
  耶律延禧对于叛乱者的处置是杀一儆百,决不手软,耶律章奴就此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耶律延禧总算解决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但辽东地区渤海人的起义又使他寝食不安。
  而说起辽东渤海人的起义,起因还在于辽国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留守萧保先。
  这位仁兄自从当上了东京留守后,只知道横征暴敛、欺负百姓,尤其是对待东京的渤海人更是变本加厉。
  而辽东地区尤其是东京本来就是渤海人的密集居住区,这位仁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自然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于是悲剧发生了。
  就在护步答岗战役结束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辽国天庆六年的第一个春节刚刚过去不久,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东京城内留守府门口来了十几个不明身份的少年。
  这几个少年的统一特征是满嘴酒气、手特利刃,其中一个少年急匆匆的敲开了留守府的大门,并谎称“东京城内发生兵变,请留守大人作好应对措施。”
  一向在东京城内作威作福惯了的萧保先闻听此言是大为恼怒,试想谁敢在他眼皮底下捣乱,于是这位仁兄就只身一人来到府门外查看究竟。
  但很可惜,刚走出府门外,萧保先便被这伙愤青连捅数刀,怀恨而亡。
  东京城内的最高领导人就这样被一伙愤青给杀死了,这简单是对东京城内辽国将士的一种污辱。
  凶手是谁,不得而知,因为这帮愤青杀人后居然能全身而退,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帮愤青全部都是渤海人。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7-9 23:52:16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梁日月 回复日期:2008-7-10 0:06:39 
回复 
  
  搞活刘寄奴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0 20:29:31 
回复 
  最近更新会慢点,工作上的事比较麻烦,所以我要休息一阵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1 22:28:23 
回复 
  东京的地位在当时的辽国相当重要,当时的辽国共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也就是辽国的首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附近),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幽州(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每京都是辽国在各个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东京府留守被杀对辽国来说绝对是件大事。
  然而东京留守被暗杀的消息传到上京后,刚刚在护步答岗吃了败仗的耶律延禧反应是十分漠然,他似乎已经对这类事件习以为常了。
  他眼下最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耶律章奴的叛乱,对于东京府的高官被杀事件,耶律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委任东京府的户部使渤海人大公鼎去处理东京事件。
  此时的东京府已经一片混乱,萧保先的被杀已经使整个东京城内群龙无首,长期受契丹人欺辱的渤海人似乎要将几十年来的怨气统一爆发出来。
  整个东京城内渤海人与契丹人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东京府陷入了即将失控的局面。
  渤海人大公鼎的出现及时挽救了东京府的命运,他和副留守高清明集合了城内的奚族、汉族士兵一千多人,实行全城禁严,对敢于聚众闹事的渤海人坚决予以镇压,东京府的局面一度得到了控制。
  但好景不长,东京府的局面再一次恶化,渤海人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起义,而且这次起义的爆发使辽国彻底丢失了对东京府的控制权。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永远正确,时逢东京的乱世,渤海人的英雄终于姗姗来迟了。
  我们前面提到了在一年前的饶州曾经爆发过渤海人古欲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渤海人心中却留下了反辽的火种,每个渤海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自己的民族的自由而战斗。
  现在东京府的高官被杀事件给他们带来了天赐良机,渤海人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但凡事都要有人带头,这次带头的居然是一名东京府的青年裨将,名叫高永昌,这位小伙子兄虽然是辽国的将军,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没忘记自己同时还是个渤海人。
  乘着东京府一片混乱之际,高永昌率领自己手下的渤海士兵们发动了第二次反辽起义,整个东京府变成了渤海人的天下,辽国将士们为了保命,纷纷逃出城外。
  新任留守大公鼎和副留守高清明以为已经完全控制了东京府的局面,没想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俩我猝不及防,只好溜之大吉。
  高永昌的起后时机掌握的非常好,在一夜之间就攻占了整个东京府,渤海人的第二次起义似乎非常顺利。
  联想到高永昌起兵反辽计划实施的如此顺利,我们不妨对萧保先的死因进行大胆的猜测,难道高永昌事先知道暗杀事件的发生吗?
  我来大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这几位搞暗杀的愤青就是受这位高先生指使而去的。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反正萧保先已经死了,高永昌也顺利的占据了东京府,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军事和政治目标。
  高永昌年纪很轻,作战勇敢,同时野心勃勃,金国阿骨打的成功给他上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那就是他要成为渤海的“阿骨打”建立新的渤海国。
  但高永昌年纪青,他没有阿骨打的耐性好,因此在起兵反辽占据东京不到一个月,他便开始正式称帝了,建国为大渤海国,改元隆基。
  高永昌的渤海国成了辽东地区的一支新生力量,同阿骨的金国和耶律延禧的辽国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如何处理和北方的金国及西方的辽国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高永昌面前的棘手问题。
  同辽国的关系自从东京起兵,就注定不可能再有和好的机会了,即使他想和好,耶律延禧也不会同意的,眼下只有与北方国势正强的金国结盟共同抗辽,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和皇位。
  高永昌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联金抗辽。
  渤海国建国的消息同时传到了金国和辽国,两位最高领导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阿骨打的反应是非常高兴,在他看来东京府的这场闹剧最终的受益者只会是自己金国,东京府早晚也会变成金国的囊中之物。
  而耶律延禧的反应是非常痛苦,本来就流年不顺的他又能碰到了新问题,眼前有三个人和他过不去,第一个便是阿骨打,第二个是叛徒耶律章奴,而高永昌成了第三个。
  但耶律延禧的高傲性格又驱使他要对这三个家伙做出回应。
  阿骨打是再也惹不起了,这个大哥不来骚扰自己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了,而耶律章奴这个叛徒虽然可恶,但也成不了气候,早晚都要被自己收拾。
  因此目前唯一需要重点进行对付的还那帮可恶的渤海人,于是耶律延禧在春节后不久,又开始动武了。
  这次出征他又要搞轮换制了,上次护步答岗兵败后,萧奉先再次被罢免,“替补前锋”文人宰相张琳再次被派出场。
  这位张老先生经过上次同金兵的作战后,已经吓破胆了,再也不敢上战场了,别说当主将了,但耶律延禧用来用去好象就萧奉先和张琳两个废物可用,不是张、就是萧,估计连萧奉先和张琳自己都不想干了。
  为了打消张宰相的顾虑,耶委延禧不得不又派了魏王耶律淳征讨渤海人的主帅,而张琳担任副帅。
  魏王耶律淳在耶律章奴叛乱事件中的表现非常忠心,已经完全取得了耶律延禧的信任,因此耶律延禧便派自己的这位堂叔亲自出征,以希望取得满意的成绩。
  说起这位魏王耶律淳,在辽国皇室成员中也算是个人才吧,更关键的是他对耶律延禧比较忠心,因此便成了此时耶律延禧最信任的人之一。
  于是,耶律淳和张琳带着两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京城进发。
  而此时的高永昌在干什么呢?这位仁兄乘着耶律延禧反应迟钝的瞬间,已经带领着他的渤海人民在辽东地区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整个辽河流域。
  辽河两岸的渤海人民纷纷响应高永昌的军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永昌便攻占了辽东五十多个州,仅剩沈州还未攻下。
  但辽国出兵的消息还是使高永昌感到了情况的不妙,自己的渤海军虽然士气很高涨,但毕竟不是正规军队,只是一帮农民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旦碰上辽国的正规军,输赢就很难预料。
  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高永昌决定提前实施自己的“联金抗辽”计划。
  因此他立即派使者挞不也向金国请求援军。
  接到渤海国派遣使者求救的消息后,阿骨打狡猾地笑了,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辽国就是螳螂、渤海国就是蝉,现在螳螂要捕蝉,而这只蝉却向黄鹊来求救。
  看来阿骨打的"东京攻略"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阿骨打决定出兵辽东帮助高永昌,但要他出兵是需要报酬的,阿骨打的报酬便是要求高永昌削去帝位,带领渤海人归顺大金国。
  因此阿骨打派遣自己的亲信胡沙补,也就是在宁江州战役中,去宁江州成功打探消息的那位仁兄,和挞不也一起前去传达阿骨打的意思。
  心高气傲的高永昌哪里肯答应阿骨打的要求,自己造反无非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如果要归顺阿骨打的金国,那么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不是全白废了吗?
  高永昌不是傻瓜,他可不想为阿骨打做嫁衣裳,因此他非但拒绝了阿骨打的要求,反而要阿骨打释放金国境内的渤海俘虏。
  以我的观点看,高永昌的这一做法非常冲动和愚蠢,即使他不想真心归顺阿骨打,他也可以利用金国的力量去牵制辽国,没必要去激怒强大的金国。
  高永昌要为他一时的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阿骨打似乎对渤海人的态度一直很友好,毕竟渤海人同女真人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靺鞨人,虽然高永昌这个毛头小子很狂妄自大,阿骨打并没有生气
  在阿骨打看来,自己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耶律延禧,像高永昌这种人其实也是劳苦大众,能争取的尽量争取。
  于是阿骨打派遣胡沙补和宁江州的辽国俘虏大药师奴再次出使渤海国,内容还是劝说高永昌,只要能归顺大金国,可以给予高永昌王公的爵位。
  机会再次摆在了高永昌面前,然后高永昌再次错过了联合金国的好机会,他的回答还是“不”。
  这下可彻底激怒了阿骨打,阿骨打决定开始实施他的“东京攻略”,派遣大军进攻沈州,先打辽国、后打渤海,终极目标“东京”。
  而高永昌这位倔强的渤海青年皇帝终将为自己的草率和冲动付出代价,他的“联金抗辽”的计划由于自己的冲动和愚蠢而未能实施。
  接下来他将面临的是辽国和金国的两面夹击,大渤海国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作者:taiyangak47 回复日期:2008-7-12 0:03:31 
回复 
  路过看两眼

作者:ultrawind 回复日期:2008-7-12 14:16:04 
回复 
  标记一下,呵呵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2 20:59:01 
回复 
  辽天庆六年、金收国二年、大渤海国隆基元年四月,阿骨打发动了他的东京攻略计划:攻占沈州、击退耶律淳、消灭高永昌、占领整个辽东。
  出征的主将翰鲁是阿骨打伯父劾者的三儿子,也就是国相撒改的弟弟。
  这位仁兄的作战记录要追溯到乌雅束在位期间,在同高丽的几次战斗中,翰鲁的筑城防守表现相当出色。
  但在反辽战斗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翰鲁先生是摩拳擦掌,恨不得一口同时吞了辽国和渤海国。
  沈州城下,高永昌的渤海军与耶律淳的辽军正在激战之中,正当双方斗的精疲力尽时,翰鲁的女真生力军加入了战斗。
  结果可想而知,高永昌的渤海军率先撤离战斗,耶律淳是头一次同女真人交战,虽然他很努力、也很勇敢,但事实证明此时辽兵的战斗力已经江河日下,跟本无法同女真人进行对抗。
  失望之余,耶律淳带着残兵败将逃离了战场,而张老先生则乘机躲进了沈州城内。
  翰鲁的主要目标是沈州城,因此,他暂时放过了耶律淳,乘胜攻打沈州城。
  沈州城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防守早已难以支撑,不到五天城门便告失守。
  而张老先生运气不错,乘乱又逃出了沈州,直奔上京。
  沈州战役,辽国和渤海国两败俱伤,阿骨打的金国成了最终的受益者。
  耶律延禧是恼羞成怒,直接罢免了张琳的职务,但对自己的皇叔祖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因此命令耶律淳率领残部在辽东地区就地招兵,继续与金兵对抗。
  大渤海国的新皇帝高永昌得知沈州被攻破的消息后,是惊魂未定,他知道阿骨打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东京府。
  为了保住大渤海国和自己的皇位,他只好采用缓兵之计,假装向翰鲁投降,伺机再进行反攻。
  于是他派了自己的亲信铎刺带着金印和银牌到翰鲁营中求和,答应阿骨打以前的要求,愿意削去帝位,做个藩王。
  听到高永昌使者的求和意图后,翰鲁非常高兴,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能兵不血刃避免一场战争,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总之翰鲁先生完全相信了高永昌的投降,并且还派了上次去过的使者胡沙补再次前往东京府商谈投降事宜,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胡沙补的悲惨结局。
  胡沙补也出发去了东京府,一切似乎都在翰鲁的掌握之中,只要高永昌顺利地交出东京府,这次南征可以说是圆满成功。
  但凡事都有意外,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翰鲁的美梦,同时也改变了渤海国和的命运。
  这个人叫高祯,也是个渤海人,在沈州被攻克后数天,他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那就是离开东京府,投靠翰鲁。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本人是个孝子,而他母亲此时正在沈州城内,为了老母亲的安全,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在接见翰鲁的同时,他还顺便多说了一句话,但就这是这句话,要了高永昌和整个渤海国的命。
  他对翰鲁说高永昌并非真心投降,他是假投降。
  我们无法猜测为什么高祯要对翰鲁说这番话,因为他本身也是个渤海人,这句话可能会给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渤海国带来灭顶之灾。
  我想原因无非是两个,其一,高祯初来乍到,总想在新主子表现一番,立个大功,因此将高永昌的真实意图透露给了翰鲁;其二、高祯本身就对高永昌心怀不满,借这个机会乘机报复。
  不管高祯是出于哪种目的,他已经做了件可能改变当时历史的大事。
  翰鲁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第二反应是立即下令全军出发,进攻东京府。
  我估计当时翰鲁的情绪已经失控了,他容不得高永昌这种小丑来欺骗他,他必须要让高永昌尝尝胆敢欺骗大金国将军的滋味。
  可惜,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金国的使者胡沙补还在高永昌手里,他的这一举动很可能会要了胡沙补的命。
  但翰鲁已经出离愤怒了,为了急于教训高永昌,他可能真的把胡沙补给忘了。
  得知翰鲁大兵进攻东京府的消息后,高永昌已经彻底崩溃了,他深知自己同金国的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破碎了,现在只有与金国决一死战才是唯一生路。
  但决战前他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拿城中的金国使者胡沙补开刀祭旗。
  胡沙补,与阿骨打同为完颜部人,三十五岁时才从军,一直跟随在阿骨打身边出生入死,是阿骨打比较信任的心腹之一。
  宁江州打探军情一举成功,使阿骨打对他更加刮目相看,几次重要的出使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次出使渤海,东京府竟成了自己的葬生之地。
  临死前胡沙补临危不惧、面不改色,破口大骂高永昌道:“汝叛君逆天,今日杀我,明日及汝矣。”
  高永昌可能不知道胡沙补和阿骨打的关系,在他眼里,胡沙补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使者,杀了又能怎样?
  因此,高永昌又做了件非常错误的事,导致了他最终的悲惨结局。
  

作者:vividfishno1 回复日期:2008-7-12 22:40:01 
回复 
  路过,顶一下~~~~~

作者:vividfishno1 回复日期:2008-7-12 22:44:14 
回复 
  不错,顶一下~~~~

作者:射虎飞将 回复日期:2008-7-12 23:53:20 
回复 
  高勾丽不是高丽
  这在以前只是常识问题,现在关系到数千万野心勃勃的外族对东北领土的觊觎之心,不可不察。他们似乎现在对女真又萌发了美好感情并拉来做祖宗
  楼主棒子乎?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3 0:16:56 
回复 
  致飞将,
    一\高句丽,我国史书也称高句骊、高骊、高丽,是公元前37年出现在东北地区的边疆民族政权,至公元668年为唐朝所灭,存世7个世纪。
    二\高丽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
  

作者:maxvell 回复日期:2008-7-13 11:27:45 
回复 
  持续关注中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4 0:53:49 
回复 
  胡沙补被高永昌杀害了,所使用的方式很残忍,是肢解,年亡五十九岁。
  而对于胡沙补其人,金国史书上是给予高度评价的,史书上称其为金国建立以来为国捐躯之第一人,后来阿骨打追封他为遥镇节度使。
  胡沙补死后不到两天,翰鲁的大军便来到了东京城下。
  自知已无退路的高永昌只得硬着头皮带兵出战。
  渤海人的战斗力比契丹人强不了多少,再加上高永昌称帝以来种种措施很不得人心,因此面对强大的女真勇士们,渤海人的结局只能是大败。
  高永昌率领手下的五千残兵败将逃往了长松岛。
  面对群龙无首的东京城,阿骨打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在他看来,虽然是渤海人杀害了他的好兄弟胡沙补,但罪魁祸首是高永昌,和其它渤海人无关。
  于是阿骨打再一次打出了“渤海、女真本是一家人的劝降口号” 。
  看来劝降的效果很明显,大家不想陪着高永昌这个笨蛋一起送死,于是东京城内的渤海人在恩胜奴、仙哥的带领下出城投降,顺便还把高永昌的妻儿老小一起送给了翰鲁。
  东京城能顺利攻下,其实最大的功臣还是阿骨打本人,因为在阿骨打刚起兵攻打宁江州时,他就曾经释放了大量宁江州城中的渤海人。
  而很巧的是这次献城投降的恩胜奴和仙哥正是其中的两位渤海人,在他们看来,跟着阿骨打混应该比跟着高永昌更有前途。
  所以说阿骨打不是一般的厉害吧,居然提前在东京城内埋下了自己的“棋子”。
  虽然东京城攻下了,但凶手高永昌还没抓住,阿骨打不甘心,他一定要抓住高永昌为胡沙补,一声令下,翰鲁率领大军直扑高永昌的最后据点---长松岛。
  长松岛内的高永昌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估计这时再谈投降也不可能了,高永昌可能正在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接受阿骨打的要求,但世上没有后悔的药可吃。
  正当高永昌绝望之际,他的手下挞不也又给了他致命一击,挞不也不想成为高永昌的陪葬品,于是他便将高永昌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翰鲁。
  大渤海国就这样结束了它仅仅五个月的国运,曾经在辽东地区叱咤风云的青年高永昌也结束了他短短五个月的帝王生涯。
  渤海人试图第二次建国的奴力终告失败,从此以后,渤海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而他们的本家女真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强盛,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帝国。
  高永昌已经完蛋了,渤海国也灰飞烟灭了,金国占领了东京府的大部分地区,阿骨打利用渤海人的起兵事件,发动的“辽东攻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事情还没完,辽东地区还有个不服气的挑战者,那就是沈州城下的败将耶律淳,这位仁兄在沈州大败后,反而更加得到了耶律延禧的信任。
  为了报答耶律延禧的信任,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耶律居然还赖在沈州附近不走,但你手里没兵,光棍司令一个怎么去打仗呢?
  耶律淳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就地征兵,老百姓当兵无非就是挣钱混口饭吃,而耶律淳最不缺的就是钱。
  于是这位光棍司令就在沈州附近的农村里张贴了征兵广告,但他征兵还有个特殊要求,那就是必须仇恨女真人,因此他把自己所征的兵称为“怨军”。
  你还别说,耶律淳有这一招还真管用,主要原因是由于辽东地区连年战乱,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盲,一看有人管饭吃,还每月发钱,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
  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怨恨女真人?天知道?耶律淳也不知道,因为他的目的只是想利用这支军队去打败不可一世的女真人,收复东京府。
  征兵结束,耶律淳征得了两万多流盲,并把他们编成了八个营,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有两万八千多人。
  而且耶律淳对于这支怨军是寄予了厚望,并且他对怨军能战胜女真人也充满了自信。
  耶律淳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支军队的组成成分大多数是辽东地区的无业青年,虽然未曾经经历过战斗,但是一支很有潜力的军队。
  首先,怨军士兵没有同女真人交过手,所以也就没有女真人恐惧症,不像辽国士兵看见女真人就想跑。
  其次,怨军大部分都是年青人,身体强壮,只要自己稍加训练,就是支虎狼之师。
  所以耶律淳深信自己新手建立的怨军一定能够战胜女真士兵。
  在组建怨军的同时,耶律淳也提拔了一批具备一定军事素质的士兵作为怨军的统帅,其中有一位名叫郭药师。
  耶律淳的眼光不错,郭药师确实是个人才,而且以后他的知名度将大大超过他的“伯乐”耶律淳,并且将在以后辽、金、宋的三国对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4 16:06:17 
回复 
  怨军正式成立了,耶律淳满怀信心地带着自己新手组建的军队向沈州出发,目的便是夺回被翰鲁占领的土地。
  某些时候,希望往往是美好的,但要实现就很困难,耶律淳就碰到了这样的难题,实事求是的说,怨军的战斗力确实要比契丹人强,但在人数占优势的女真人面前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但我们的耶律淳毫不气馁,继续向翰鲁的军队发动攻击。
  这次耶律淳更绝,甚至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到幽州附近招集了一批当地的民兵编入了怨军。
  但耶律淳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怨军的爱国主义教育,你拼命地扩张人马,但怨军中很多士兵都不是契丹人,骨子里是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的,如果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谁愿意为耶律淳卖命呢?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一旦耶律淳不能满足怨军士兵的正常生活需要,怨军们就会产生不满,可惜耶律淳未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怨军内部的哗变。
  辽天庆七年的冬天,有两个营的怨军士兵由于未能拿到冬天的御寒冬衣,便心生不满,两营的首领罗青便带领手下的怨军士兵脱离耶律淳的控制,举起了反抗辽国的大旗。
  看来耶律淳在征兵时忘了进行对士兵们的思想教育,才导致了内乱的产生。
  关键时候,郭药师挺身而出,果断的杀死了哗变的首脑人物罗青,及时控制了局面。
  但嗅觉灵敏的阿骨打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金兵在翰鲁部将翰鲁古、完颜娄室、婆卢火的率领下向怨军的老巢徽州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怨军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后,整个军队士气大落,战斗力锐减,在金国骑兵的冲击下是溃不成军。
  但耶律淳注定了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在徽州大败后,他仍然不服输,带着手下的怨军士兵们退守到了显州的蒺藜山 (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
  蒺藜山这个地方从防守上讲,可以遏制金国进攻辽国的中京和上京,从进攻上讲,可以随意攻击沈州和东京,耶律淳选择了这样栏一个地方作为固定辽东的最后据点,也显示了他想同金国进行最后一博的决心。
  但金国的将领如翰鲁和完颜娄室等人是很善于痛打落水狗的,还没等耶律淳喘过气来,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
  危难时刻,又是郭药师站了出来,自告奋勇率领怨军去偷袭敌军。
  耶律淳对自己提拔的这位将领是相当的满意,不但镇压了士兵的叛乱,还主动要求去攻击敌军,这在当时的辽国将领实属少见。
  初出茅庐的郭药师并不是不知道女真人的厉害,但身逢乱世,只有勇于博击,才能出人投地,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很可惜,郭药师的偷袭行动很不成功,基本上是失败了。
  虽然损失不大,但对于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的怨军来说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却把翰鲁古和完颜娄室等人给激怒了。
  翰鲁古和完颜娄室对蒺藜山上惊魂未定的怨军发动了总攻,怨军们已经毫无斗志,纷纷仓惶逃命。
  蒺藜山的战败,标志着辽国在辽东地区最后一个据点的失守,从此以后,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金国的领土,辽国的势力再也无法踏上辽东的土地。
  耶律淳的怨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传到了上京城内,耶律延禧听后半天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突然对大臣们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语。
  “如果女真必来,我有日行三百五十里的快马,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为舅甥,都还可以去,也不失一生富贵!”
  敌人还没打来,就先想着如何逃跑,我们的耶律延禧先生真的不是一般的“厉害”。
  这句话也是出自耶律延禧的肺腑之言,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辽国的最终命运。
  而辽国的将士们在这样一位“英明”皇帝领导下,都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辽国的悲惨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了!
  

作者:stephenleeqd 回复日期:2008-7-14 17:12:11 
回复 
  人文历史群:64170084, 有兴趣的请进哦:)

作者:钝刀兮 回复日期:2008-7-15 19:01:24 
回复 
  写得好!老兄。期待继续。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8 1:14:02 
回复 
  九、海上之盟
  辽国天庆六年、金国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秋,阿骨打乘着辽东渤海人高永昌起兵的机会,一石中三鸟。
  既击败了耶律淳的辽兵,又消灭了高永昌的渤海国,并且乘势占据了整个辽东地区。
  一时间,金国的疆土急速扩大,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变成了金国的领土,而相反的是辽国的领土急剧减少,耶律延禧所能控制的仅仅只有辽国的四京。
  形势对阿骨打的金国相当的有利,但阿骨打却有了另外的烦恼,那就是金国的“人才”太少。
  确切的说是“文人才”太少,诸如完颜宗翰、完颜娄室、银术可等都是英勇善战的武将,但谈到治理国家,搞好内政就不是这帮兄弟们的专长了。
  阿骨打的金国建立快两年了,国家的治理急需各种类型的人才,而目前善于治理国家、管理内政的也就是国论勃极烈撒改一人。
  这种情况下,单靠撒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何况撒改的年龄已高,随时都有一命乌呼的可能。
  而辽东的夺取为阿骨打选取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当时的辽东地区是渤海人和北方汉人聚集地,而该地区的渤海人大部分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这种地区的“文人才”比起“白山黑水”间自然要多许多。
  于是,阿骨打在攻占辽东地区时,便提出了“渤海人和女真人本是一家人”的政治口号,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渤海人才投奔自己。
  阿骨打的号召力还是相当大的,前面提到的渤海人高祯便是这一口号的第一个响应者,还未等金国大军攻下东京,他便顺应潮流,投降了金国。
  而金国对这位先驱者的待遇还是相当优惠的,东京城被攻下后,高祯第一时间便被封这东京留守。
  而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位高先生深得几代金国皇帝的赏识,多次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直至去世前还担任着太子太保和御史大夫的职务。
  但高祯还并不是阿骨打在辽东所挖掘到的最厉害的“文人才”,金兵占领东京后,有两位渤海年青人主动要求加入金国的阵营,一位叫张浩,还有一位叫杨朴。
  张浩字浩然,辽东渤海人,其祖先世代为辽国官员,张浩就是在这种官宦家庭中长大的一名知识分子。
  所以张浩深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汉文化,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人文制度产生了兴趣。
  对于这种人才,阿骨打的金国是非常需要的,虽然金国已经建国两年多,但说的难听点,当时的金国最多还只是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
  对于封建国家和帝王的许多规章制度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阿骨打急需像张浩这样的人才去充实自己的国家。
  于是,张浩马上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的职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专门帮助阿骨打记记笔记、写写稿子之类的工作。
  有人可能会认为,张浩这是大材小用,你说对了,但在当时的金国,一个渤海人能进入女真王国的中央枢纽工作,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事实也证明,张浩的工作能力相当强,而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张浩先生将会对金国的政治改革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历史发展中,我还会提到这位张浩先生。
  但在这里,我主要想重点介绍另一个人才----杨朴。
  杨朴,辽东铁州人,曾在辽国担任过秘书朗的职务,后投靠金国,这是关于杨朴的生平事迹简介,因为有关这个人物的争议较多,无法详细介绍。
  史书上关于杨朴这一人物的记载,争议很多,而且在最重要的文献《金史》中却对这一人物很少提及,相反在后来南宋方面的许多史料的记载中,杨朴是作为阿骨打前期称帝时的一位重要谋臣被反复提到的。
  而关于杨朴劝阿骨打称帝的时间上也有很大有争议,《金史》上记载,阿骨打是在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的,其中并未提到杨朴,而《辽史》中提到杨朴劝阿骨打称帝是在辽天庆八年(公元1117年)。
  在这里,我采取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杨朴确实是阿骨打在位期间的幕僚,但他很大可能性是地高永昌起兵失败后,投靠阿骨打的,这后便成了阿骨打的重要谋臣,于是杨朴便开始为阿骨打的金国效力,并在公元老1118年劝阿骨打改年号为天辅。
  不管采用哪一种说法,杨朴都是作为阿骨打时期的一名重要人物真实地存在过。
  公元1117年十二月,阿骨打在众臣的呼吁下,决定改年号为天辅,尊号为金国大圣皇帝。
  而此时作为阿骨打的头号谋臣,杨朴提出来了新的观点,那就是你这个皇帝当的不是很名正言顺,首先要搞一个册封方式,要得到邻居辽国的认可,然后主动提出议和条件,这样才能取信于四海之内。
  阿骨打对杨朴是相当尊重的,对于他的建议是言听计从,而议和的内容无非还是归还阿疏等老一套。
  关于杨朴的事迹就到此为止了,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再也看不到杨朴的身影了,而作为当时阿骨打的头号谋臣,不能不说是有点奇怪。
  总之从辽天庆七年二月至辽天庆八年一月,辽金双方一直处于打打停停再谈谈的态势。
  对于阿骨打来说,既然已经攻占了辽东,那就要做好长期占领的准备,必须派人管理整个辽东地区,所以暂时性的对辽谈判也是有必要的。
  而对于耶律延禧来说巴不得盼望阿骨打早日停战,好让他过几天安静日子。
  然后双方这种僵持的局面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被彻底打破了。
  这个人叫马政,公元111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他和十几个同伴坐船来到了辽东半岛,当他们第一次登上金国的领土时,便被金国的巡逻士兵抓获。
  被捕后,金国士兵们强走了他们的所有财物,并打算把他们当作间谍全部处死。
  关键时候,他们中的一位“语言大师”起了作用,此人名叫呼延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8 23:45:03 
回复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吧?小将呼延庆,呼延庆打擂,这都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故事。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此呼延庆非彼呼延庆,我们所熟知的呼延庆只是在小说《呼家将》和戏曲中频繁出现,他是宋朝名将呼延赞之后,其父辈被奸臣庞文陷害,后业呼延庆在一帮宋朝爱国忠臣的帮助下,最终铲除奸臣,报仇雪恨。
  但很遗憾,我查了很多史书,对这个人物并未有过记载,也就是说,呼家将中的这个呼延庆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正史中并没有此人的存在。
  而我们这里的呼延庆却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呼延庆,宋朝将领、外交大臣,熟悉多国语言、并善于辩论,多次担任出使外国的职务。
  因此,在这帮人生命垂危之际,语言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呼延庆及时的向这群金国士兵传达了他们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是中原宋国来的商人,有重要事情要见你们的金国皇帝。
  虽然这群士兵对呼延庆的话是半信半疑,但他们最终还是把这群不速之客带回了金国的首都会宁,准备让自己的老大来处理这群人。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马政和呼延庆等人终于到达了金国的首都,并获得了阿骨打的接见。
  马政等人的表面身份是中原来的贩马商人,但他的实际身份却远非商人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是宋朝的登州防御使。
  他们是从隔海相望的登州坐海船经过近一个月的漂泊,横穿渤海海峡,才来到辽东半岛的。
  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
  当时的宋国与金国的领土并不接壤,两国之间从来没有过正式来往,那么远在中原的宋国为何会派使者到东北的深山老岭中来见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族皇帝呢?
  因此在这里,我有必要把金国的另一个邻居宋国的情况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众所周知,宋国的建立者是人称“香孩儿”的赵匡胤,这位仁兄在公元960年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夺取了他结拜大哥柴荣的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经过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近二十年的南征北战,宋国终于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成了中原大地唯一的正式代表。
  但宋朝的建立并没有解决中原地区的心腹之患,随之而来的危机却无时无刻不在折腾着这个新生的国家。
  早在后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连年军阀混战,给了北方的辽国可乘之机。
  军阀兼野心家石敬瑭为了达到个人称帝的目的,不惜将山西、河北北部长城附近的重要军事地带割让给了当时的辽国太宗耶律德光,史称“幽云十六州”,而目的是让耶律德光出兵消灭后唐,帮助自己称帝。
  耶律德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助石敬瑭登上了皇位,同时也获得了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石敬瑭则厚颜无耻地称耶律德光为父亲,当上了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给中原地区带来的祸害是无穷的,自从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对北方辽国的防御屏障已不复存在,辽国可以随时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幽云十六州便是新生宋国的心腹之患,这了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宋国的第二代掌门人赵老二赵光义在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后,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但赵老二的能力显然不如老大,可能还缺了点运气,总之这次复仇之战以宋国的惨败而告终。
  从此以后,“幽云十六州”就成了宋国历代皇帝“挥之不去的恶梦”。
  而围绕着这个“幽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间战乱不断,各有胜负,但谁都无法将对方彻底击倒。
  到了公元1004年,辽国出个女强人萧燕燕,这位萧大姐在自己丈夫英年早逝,继位的儿子仅有十二岁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为了消除南方宋国对“幽云十六州”的威胁,萧大姐率领二十万大军发动了对宋国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进攻。
  战争初期,辽国部队节节胜利,先头部队一直打到了距离宋国首都东京城不到五百里的黄河北岸澶州城下。
  危急时候,宋国的第三代掌门人,赵老二的儿子赵恒想当跳兵。
  幸亏当时宋国还有几位高人,宰相寇准急力劝说宋恒御驾亲征。
  宋恒最终还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亲自来到了澶州城下,看到自己的老大亲自出马,宋国的将士们大受感动。
  于是宋军士气大振,发动反击,打败了澶州城下的辽军。
  就差一步就可以渡过黄河的萧大姐遭此打击后是心灰意冷,再加上看到宋辽连年战争,造成将士和百姓们痛苦万分,她再也没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了。
  于是,在公元1004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在澶洲城下签订了著名的停战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的一百多年内,宋辽双方都和平相处,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19 20:06:47 
回复 
  时光飞逝,一转眼距离“澶渊之盟”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此时宋国的掌门人名叫赵佶,如果按辈份算应该是赵老二的五世孙。
  这位仁兄原本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而碰巧他大哥宋哲宗赵煦没有子嗣,所以大臣们只好从赵煦的弟弟中间挑选继承人。
  赵佶先生运气不错,在当时的皇太后的支持下,登上了宋国的皇位。
  但很可惜,这位仁兄并不是当皇帝的料,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但他在其它方面有着相当高的天赋,比如说:绘画、书法之类,而且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相当的高,可以这么说,他的水平基本上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和绘画家。
  另外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信奉道教,还自称是道君皇帝。
  当赵佶登上宋国的最高领导人位置时,正逢宋国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时候。
  对内宋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正在快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对外,宋辽之间已经和平共处百年,宋国和另一个邻居西夏之间也签订了和平条约。
  因此,赵佶从他大哥手里继承的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但他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份遗产,相反,他正在把这份遗产进行着无休止的挥霍。
  史书记载:赵佶在位期间,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使宋国的百姓遭受了无尽的痛苦。
  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老百姓的生活就会相当痛苦,但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外加一群坏大臣,那么对老百姓来说简单就是无法生活。
  当时的宋国就是这么个情况,赵佶自己对当皇帝没兴趣也就算了,那你找一帮高人来管理国家,自己不就轻松了吗?平时经常练练书法、画画图外加和道士们聊聊天,生活岂不忧哉。
  对,赵佶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但是可惜他找错了人。
  蔡京、童贯、高俅、王黼、朱勔、梁师成、李彦。
  相信大家对以上几位的名字不会陌生吧?而且,以上七位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奸臣并贪官。
  很不幸,这七位仁兄在同一时代,同一皇帝身边出现,简单就是宋国老百姓的恶梦啊!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何赵佶都会搜罗这些有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一句话“物以类群,人以群分。”既然要被我们的赵老师,那你就得有点真实水平。
  蔡京,兴化军仙游人(今福建),曾经还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后来变法失败遭到排挤,赵佶即位,重新得到任用,官拜宰相。
  大家可能很奇怪,从蔡京的经历来看,似乎并不符合赵佶的选人标准,那你接着往下看。
  蔡京同时还在书法、诗词、散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这一点很重要,迎合了赵佶的口味。
  至于童贯,更厉害,此人还是个太监,但他很懂得迎合赵佶的口味,虽然自己在书法、绘画方面没什么天赋,但他经常帮助赵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因此也就飞黄腾达,成了朝中仅次于蔡京的二号人物。
  高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小说《水浒传》中记载的高俅是因为会踢“足球”,而被赵佶看上的,当然当时的“足球”运动只不过是王家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并非现代有足球。
  总而言之,只要你与当今皇帝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就有可能升官发财,否则你就基本没戏。
  以上的七位仁兄基本上都身怀绝技,并且都比较合赵佶的口味,所以他们便成了当时大宋国的实际掌权人。
  但是这七位仁兄大大地辜负了赵佶的期望,基本上是好事不做、坏事做绝,整天就是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至于如何为国家做事,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赵佶用了这七个家伙来管理国家,后果可想而知,宋国的百姓们是怨声载道,整个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可以说赵佶与辽国的那位耶律延禧相比,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耶律延禧。
  赵佶和他的那七位“同学”们在宋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辽金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活,他们可能就这样度过荒淫的一生。
  但辽金大战的硝烟终于也将这位昔日的邻居拖入了双方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中。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对辽国的一次出使活动。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20 0:55:33 
回复 
   这一段写宋朝的多了点,但没办法,必须要将海上之盟的前因后果叙述一遍.

作者:ya2ya39 回复日期:2008-7-20 3:56:03 
回复 
  兄弟是黑龙江省阿城人,现在划为哈尔滨阿城区。
  
  上京会宁府古城就在老家就读的高中------阿城一中南1公里多。
  
  高速公路就从城墙外穿过。至今尚有比较完整的城墙保存,均高4~5米,可以看出城基很宽。
  分南北二成,延绵20多里。
  
  城内现在宫殿旧址处没有耕种。俗称“白城”。
  小的时候踏青常去哪里。
  
  阿城对外也号称“金源”之地,室内店铺冠名“会宁”、“金京”者
  众多,年前回家时发现我所在的胜利派出所改名位“会宁派出所”。呵呵。
  
  白城旁有金京博物馆。
  
  好久没去,以后有机会回老家一定要再走走,800年古城墙下看残阳
  夕照,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是在感慨万千。
  
  阿城一中门前一条很小的河沟,《阿城县志》记载是上京的护城河,
  
  当年河宽22米。想来当年的阿什河(读shi)-松花江支流也是滔滔大河。
  
  阿城名字来源与清朝满语:阿勒楚卡城。

作者:ya2ya39 回复日期:2008-7-20 3:57:49 
回复 
  史书记载当年上京有人口20万,是东北亚第一大都市。
  
  呵呵,不过当时的东北亚也没什么人。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21 14:14:56 
回复 
   关于金国的历史太难写了,因为没有精彩的人物,而且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大家都没什么兴趣.

作者:jidilu 回复日期:2008-7-21 14:49:01 
回复 
  高丽不是高句丽
  
  还有高句丽是高宗灭的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7-21 17:10:06 
回复 
  楼主写的好,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莫要理一些人的可笑言论。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24 16:09:21 
回复 
  最近很忙,更新慢点,请谅解

作者:努力命运 回复日期:2008-7-24 19:48:06 
回复 
  文章还没怎么看 就说一句 是高句丽 不是高丽,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回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25 21:51:53 
回复 
  宋辽之间自从“澶渊之盟”后,外交关系便趋于正常化,双方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每年都互派使者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
  本来这种外交活动也很正常,但就在辽天庆元年,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双方的外交活动中,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因为此次宋国所派的使者身份非常特殊,此人是一名太监,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这名太监非常受赵老师的信任,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是谁了吧,对是童贯同学。
  童同学可能是整个宋朝历史上最牛的太监了,不但担任过外交使者,还担任着宋朝枢密院事的职务,相当于是宋朝的军区司令员,手握重兵。
  幸亏童同学只贪财,对赵老师还算忠心,否则他要取代赵老师的位子也并非不可能。
  
  童同学第一次担任出使辽国的使者后,心情非常兴奋,估计在出发当晚乐过了头,睡不着觉。
  到了辽国以后,童同学便到处游山玩水,将整个辽国的主要名胜古迹基本上玩了个便。
  辽国虽好玩,终究不是自己国家,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童同学的外交活动已结束,宋国外交使团告别辽国,返回了宋朝。
  但就在使团经过宋辽边境的幽云十六州时,童同学碰到了一个在将来十几年内足以改变整个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马植,祖先也是汉祖人,但随着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他的祖先成了辽国的正式居民,马植的祖先们便选择了为辽国效力。
  而到了马植这一代,仍然在辽国当官,他在辽国的官职也不低,为光禄卿,主要负责国家的祭祀、朝会、宴会之类。
  但马植为人比较狡诈,在辽国的朝廷里被许多同行所看不起,使他感觉心情郁闷,总想干点大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这位仁兄酝酿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得到某些人的帮助,童同学便是他最理想的帮手。
  在宋朝使团留宿幽州的夜晚,马植孤身一人来到童同学的官邸,要求见宋朝的使节。
  出于对外国官员的礼貌,童同学接见了马植,而马植对童同学说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惊天大计划。
  童贯听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宋国撕毁与辽国签订了一百多年的澶渊之盟,与辽国北方的女真人联合,共同对付辽国,收复被辽国侵占了近两百年的幽云十六州。
  为什么一个辽国的官员要对自己说这番话,难道他不是辽国人吗?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童同学感到非常困惑。
  马植看出了童贯的疑虑,他马上又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大道理。那就是他虽然在辽国做官,但他同时又是个汉人,幽云十六州是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作为一个汉人,他是有义务帮助宋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
  我猜想当时马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情绪是相当慷慨激昂的,因此童同学被马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相信马植一次,于是他便将马植一起带回了宋国。
  在历史上,马植是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马植是导致宋国灭亡的始作俑者,而有人认为马植是个汉族人的英魂,只是运气不好,碰到了一帮宋国的“大水货”。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马植非常厉害,那就是他准确的预料到了辽国的没落和金国的崛起,并成功的促成了宋金的联盟。
  回到了宋朝的童贯和马植受到了赵佶的隆重款待,而马植则亲自向赵佶述说了自己的伟大复仇计划。
  还别说,赵佶对马植的计划是相当感兴趣,“幽云十六州”是大宋国的伤痕,这个伤痕曾经伤害了几个宋国皇帝,如果能把这个伤痕给治好了,那他赵佶不就是大宋国的一代明君了。
  所以说,赵佶虽然对当皇帝没什么兴趣,但挣面子,占小便宜的事情他是一向很感兴趣的。
  为发表示对马植弃暗投明的奖励,赵佶特批赐马植改姓赵姓,并改名为赵良嗣,从此以后,赵良嗣变成了宋国的高级官员,并在以后的宋辽金三国演义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虽然赵良嗣的计划听起来很完美,但要实施起来却需要时间,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虽然势头很猛,但说到底还是在辽国的控制之下,女真人的老大乌雅束对辽国还是比较尊重的,想联合女真人抗辽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风云突变,没过几年,女真人在新的领导阿骨打的带领下,举起了抗辽的大旗, 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数次击败辽国军队,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辽金大战的消息自然会传到宋国的领土,得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赵佶、童贯、赵良嗣三人。
  看来这把赌博成功了,赵良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终于出现了,金国逐渐强大,而辽国逐渐衰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宋国的相会来了。
  于是,赵佶和童贯、赵良嗣、蔡京等人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伟大的联金抗辽计划了。
  赵佶、童贯、蔡京等人的共同特点是贪财、爱占小便宜、喜欢欺软怕硬。
  因此看到辽国没落、金国强盛,利用金国的力量打击辽国,乘机收复幽云十六州便成了他们这伙人的小算盘。
  皇帝糊涂,大臣们也糊涂,整个宋国难道都是这帮鼠目寸光的小人吗?
  当然不是,也有人对这个计划提出了反对,最大的反对派是来自西北地区的世代名将种师道。
  种师道原名种建中,洛阳人,其父种谔和其祖父种世衡都是镇守西北边疆的名将,小说《小浒传》中鲁智深经常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便是指种谔,而“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本人。
  种师道向赵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宋辽已经和平相处片一百多年,双方的历代统治者都能很好的遵守双方签订的和平条约,如今辽国有难,作为辽国的盟支理应出兵帮助辽国对抗金国,这才是我们宋国应该做的,而我们如果联合金国去打辽国,是属于背信弃义的做法,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这么做。
  种师道的说法其实非常在理,但赵佶和他的学生们已经被这个宏伟的复仇计划冲昏了头脑,哪理还听得进任何劝告啊!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联金抗辽,那就着手办理此事吧,赵佶于是安排童贯、蔡京、赵良嗣全权处理与金国结盟事宜。
  但与金国结盟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国与金国的领土上并不接壤,要派使者去金国必须要经过辽国的领土,这显然行不通,本来就是偷鸡摸狗的事,万一被辽国知道了,那真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考虑再三,赵良嗣提出走海路去金国,那就是在山东半岛坐海船,横穿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登陆,然后去金国谈判。
  虽然赵良嗣的想法很好,但要实施起来度也不小,因为数海上外交虽然可以避开辽国的危险,但在海上航行会碰到很多大自然的危险,弄不好就要葬身渤海之中。
  童贯在辽天庆七年,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派出了第一批海上外交使者,但半年后,派出去的人是沓无音响,神密地失踪了。
  赵佶老师对海上外交之事非常关注,容不得童贯们有半点松懈的机会,于是童贯准备再次派遗海上外交使者。
  这次派的使者都是经过童贯亲自精心挑选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有武将、文官、翻译等各类人才,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他们中的带头人便是登州防御使马政。
  于是便有了前边宋国商人偷渡金国的事件。
  

作者:珍摩露 回复日期:2008-7-27 0:29:07 
回复 
  某些人真是可笑,到现在还在想着要灭那个族,但麻烦您以后别老打着汉人的旗号了,看着都丢人,你当你在韩国哪?!整天以排斥外族人为己任。。。
  
  还虽远必诛呢。。你少糟蹋汉武帝了,像你这种人也就敢在网上瞎叫唤。。。
  况且现在哪还有什么纯种的汉人和满人啊...诛来诛去搞不好你就先把自己给诛了呢。。
  
  真有本事你现在先把韩国给我诛了去,坐在这翻旧账又搞窝里斗算个屁本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27 15:26:29 
回复 
  阿骨打亲自接见了马政等一行人,听完了马政的来意后,阿骨打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这个南方的领居,阿骨打也只是听说,对于宋国的许多情况,阿骨打和他的大臣们都不是很了解。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宋国已经知道了金国的存在,并且已经对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很深层次的了解,否则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要求进行军事结盟。
  因此,在阿骨打心里又有了新的军事目标,那就是和宋国进行外交上的接触,最终达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辽国,以达到消灭辽国,称霸草原的目的。
  宋国对于阿骨打和他的臣民来说还有点神密感,对于宋国的诚意阿骨打还不敢完全相信,但放过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又不像是阿骨打的作风。
  于是,阿骨打先让马政等一行人回国,并答应金国将在不久以后,也派使者前往宋国商议结盟之事。
  马政的出使行动基本上成功了,一行人激动的热泪盈眶,在金国的护送下再次坐船回到了宋国。
  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宋国的马政等人受到了赵佶、童贯、赵良嗣等人的热烈欢迎,得知金国首领已基本同意议和之事后,我们的赵老师都乐翻了天,天天盼着金国使者的到来。
  赵老师的一片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几个月后,金国派来了外交使者,名叫散睹,双方就军事结盟主要条款进行了商谈,此次秘密结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一、 宋金双方共同出兵攻打辽国,金国攻打上京府,并攻占辽国长城以北的州县,宋国攻打燕京府及幽云十六州地区。
  二、 辽国灭亡后,宋国占领辽国的幽云十六州,而金国则占有辽国的其余国土,宋国原来交给辽国的银绢转交给金国。
  这些条款从表面上看是两国之间结盟的正常条约,但第二条中,银绢的转让则有点莫明其妙,赵佶老师无缘无故为何要给金国钱呢?
  这也就是阿骨打玩的一个小伎俩,由于事先不知道宋国皇帝的德性,阿骨打让使者散睹在谈判过程中,首先抱着强硬的态度去争取一定的利益。
  如果宋国皇帝是个厉害角色,那也就算了,大家老老实实签合同,如果宋国皇帝是个窝囊废,那就不客气了,我们辛辛苦苦帮你们收复失地,总得给点辛苦费吧!
  事实证明赵老师就是个窝囊废,为了尽快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完成自己作为“一代明君”历史壮举,赵老师顾不了那么多了,你金国要什么条件尽管开,我们如数答应。
  本来一场完全平等的军事结盟成了赵老师求金国出兵的闹剧,在这几次谈判过程中,赵佶老师和他的几个学生的懦弱无能在金国使者面前暴露无遗,自然也逃不过金国皇帝阿骨打的锐利眼光。
  但目前阿骨打似乎对攻打宋国的兴趣不大,毕竟人家宋国和自己无冤无仇,而且还主动来示好,那就联合宋国去打该死的辽国吧,女真人对辽国的仇恨是几代人都不会忘记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宋金秘密结盟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耶律延禧的耳朵里,耶律延禧知道后是大惊失色。
  作为一个和自己国家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好邻居,居然想在自己危难时刻落井下石,真是太不像话了,耶律延禧的第一反应是冲动,想发兵攻打宋国。
  但辽国上下总算还有几个头脑清醒的大臣,纷纷劝阻耶律延禧不可两面受敌。
  耶律延禧头脑一冷静,总算把火气压了下来,但面对宋、金的两面夹击,他的日子可不好受。
  于是,耶律延禧同时向宋、金两国派出了使者,出使宋国的使者的主要任务是劝说赵佶以大局为重,不要做背信弃义的事情,而出使金国的使者的主要目的则是与金国求和。
  两位使者的遭遇则完全不同。
  出使宋国的使者根本没见到赵佶,赵老帅师派童贯等人去应付辽使,而童贯又使出了他的无赖手段,那就是没有这回事,我们根本没有同什么金国结盟,可能是你们听信了某些人的谣言。
  对于童贯的无赖做法,辽使是哭笑不得,只能如实回辽国向耶律延禧报告。
  宋国搞无赖,而金国搞强硬,面对前来求和的条件,阿骨打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主要内容如下:
  辽国册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对金国称兄,每年贡献银绢二十五万两、匹,割让辽东、长春两路地。
  对于宋国的态度,耶律延禧只能听之任之,管他有没有和金国有什么瓜葛,反正赵老师目前还没有动手的迹象。
  但对于金国的要求,耶律延禧可不能不理,惹火了阿骨打这个凶神,他可没好日子过了。
  于是,耶律延禧对阿骨打的要求马上进行了答复。
  割让辽东、长春路土地,绝对没问题,因为这两个地方绝大部分已经被阿骨打占领了,说的好听点割让,说的难听点是已经被阿骨打强占,不割让也不行了。
  银绢也没问题,辽国虽然没有宋国富,但二十五万银绢还是有的。
  但对于封号问题,耶律延禧有点为难,毕竟自己是辽国的皇帝,阿骨打只不过是个酋长,一个皇帝册封酋长为皇帝,真是太丢面子了。
  耶律延禧在这件事情上动了些小脑筋,册封阿骨打为东怀国王,对称兄之事也是用词模糊,主要用意是蒙混过关。
  看来,耶律延禧小看了阿骨打的智商,阿骨打对于耶律延禧的这种做法非常恼火,差点儿把使者都给杀了。
  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要紧,耶律延禧被迫答应了阿骨打的所有要求。正式策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并称金国为兄。
  辽金和谈算是正式成功了,阿骨打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加紧了与宋国的军事结盟谈判。
  从公元1118年马政第一次与阿骨打会面,直至公元1120年春,阿骨打先生和赵佶老师经过数次的使者互往及谈判,终于就双方军事结盟的所有问题都达成了共识,宋金海上之盟正式成功。
  十二世纪的二十年代,金、辽、宋之间新的三国演义即将拉开序幕!
  

作者:blue_bell 回复日期:2008-7-27 15:42:46 
回复 
  3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7-28 23:34:01 
回复 
  写的不错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30 19:33:24 
回复 
  最近工作忙.更新会慢点.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7-31 18:30:06 
回复 
  十、金辽决战
  公元1120年春,阿骨打同时和辽国、宋国两位邻居签订了两份内容截然不同的协议书,与辽国签订的是停战协议,条件是辽国承认阿骨打金国皇帝身份,并向金国进贡;而与宋国签订的却是联合灭辽的军事协议书,条件是与宋国瓜分辽国,并得到一部分宋国的绢银。
   得到了金国的支持后,宋国的赵老师心情非常高兴,但更高兴的应该是赵良嗣同学,从他十年前冒险夜见童贯开始,他便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了以赵佶老师为代表的宋国最高统治集团身上。
  如今看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即将实现,赵良嗣抑止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连忙向赵老师主动请缨,要求出使金国,完成两国之间最后的签约仪式。
  赵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赵佶派这位自己心爱的学生出使金国,商谈两国结盟的最终事宜。
  而耶律延禧这边,由于被迫和阿骨打签订了不平等的停战协议,耶律延禧的心情非常郁闷,自己是割地赔款又被迫称臣,这种条约搁在谁身上日子都不好受。
  但好歹阿骨打暂时停战了,耶律延禧获得了难得的空闲,于是这位仁兄又开始了他的打猎、旅游活动。
  但在外地游玩的同时,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先帝如好像有一位的帝号也叫“大圣皇帝”,而自己册封阿骨打的封号也是大圣皇帝,这下可不行,不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吗?
  于是,耶律延禧又开始后悔了,连忙派自己的亲信习烈泥再次出使金国,目的是要求取消册封过阿骨打的大圣皇帝称号。
  因此同一时刻,宋、辽两国的使者同时到达了金国。
  对于赵良嗣的到来,阿骨打是非常的欢迎,两国之间的结盟协议也就顺利的签订了;但对于习烈泥的到来,阿骨打是非常的恼怒,因为耶律延禧想单方面破坏他们之间的约定。
  所以阿骨打非常生气,他一生气,后果就非常严重,于是阿骨打提前发出了对辽国发动最后总攻的命令。
  其实这只不过是阿骨打重新开战的一个借口罢了,即使耶律延禧不做这件愚蠢的事,阿骨打迟早也会攻打辽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公元1120年三月,阿骨打召集金国的文武群臣,再次召开了讨伐辽国的动员大会。
  但这次动员大会与前面几次有所不同,以前提到的几次开会,大都是金国面临辽国大兵压境时,阿骨打为求生存,而发起的动员大会,当时的金国大都处于战略防御的地步。
  而如今的境况已完全不同,金国处于蒸蒸日上的态势,而辽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从战略中分析,金国完全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而辽国已经陷入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地步。
  阿骨打此次动员大会,还第一次提出了针对辽国的明确战争方针,那就是与宋国南北夹击,彻底消灭辽国。
  公元1120年四月二十五日,阿骨打正式发动了对辽国上京临潢府的总攻击,同时为了炫耀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他还同时邀请两位使者习烈泥和赵良嗣一同前往观战。
  五月初,金国大军来到了浑河西岸,阿骨打命令先锋完颜宗雄先到上京城附近,派使者前去招降,尽量把金国的优惠政策向城中的军民传达清楚,最好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看来阿骨打也不希望每次都打个你死我活,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对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好处,能和平解决尽量和平解决。
  但完颜宗雄的劝降计划失败了,目前上京城中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是耶律延禧先生,这位仁兄还在外边打猎、旅游呢?目前的上京留守也是位熟人,就是宁江州和出河店的战役中的辽国败将萧挞不也。
  这位仁兄在出河店大败后,托萧奉先的福,没有受到耶律延禧的处罚,反而因祸得福,被耶律延禧任命为上京留守,相当于是首都的最高军事负责人。
  萧挞不也为了报答耶律延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尽职尽责。
  天庆五年的冬天,辽国叛徒耶律章奴发动叛乱,率领一帮叛军攻打上京城,萧挞不也作为上京留守,以动全场军民,同仇敌恽,击退了耶律章奴的进攻,从此以后,更另获得了耶律延禧的信任。
  平时没事,耶律延禧外出打猎、旅游时,便将防守上京的重任交给萧挞不也。
  萧挞不也接到了阿骨打的劝降书后,根本不予理睬,因为他和金国人之间有着深仇血恨,在宁江州战役中,他最喜爱的孙子移敌蹇被金兵杀死,使他大受打击,今天碰到阿骨打来攻城,他决心与阿骨打作战到底。
  而萧挞不也的信心也来自于上京城的坚固防守,上京作为辽国的五京之一,其地位相当于辽国的政治之都,城墙坚固,易守难攻。
  因此萧挞不也相信上京城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哪怕你阿骨打来也一样。
  但萧挞不也显然低估了阿骨打和金国士兵的攻坚能力,同时也高估了辽国士兵的防御能力。
  阿骨打得知萧挞不也拒绝投降后,立即发动了向上京进攻的命令,这次阿骨打亲自披挂上阵,率领着金国士兵们向上京城以动攻击。
  从早晨到中午,金国将士们在阿骨打亲自督战下,向上京城发动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波,阿骨打的弟弟完颜阇母在作战过程中显得非常勇猛,率先登上了城墙。
  年近七旬的萧挞不也简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座几百多年的古城,半天时间就被金国士兵攻克了,萧挞不也彻底绝望了,他不再对辽国的前途抱有任何希望了。
  金史中记载萧挞不也最终投降了金国,但辽史中的记载并未提到萧挞不也投降一事,我们对萧挞不也的最终归宿不得而知。
  但上京城半天时间被金兵攻破,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上京战役仅仅进行了不到一天便宣告结束,在旁边观战的两位使者的心情迥然不同。
  习烈泥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如此的掺败,心中悲痛欲绝;而作为昔日的辽国人赵良嗣心中却无半点悲伤,但他心中却被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深深的震撼了。
  因为他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金国的实力,比他想像中的还要强大,此时的金国正处于国家发展的最高峰,就算是辽国和宋国联手,也打不过目前的金国。
  想到宋国以赵佶为代表的一帮“学生们”整天在汴京城内歌舞升平,游山玩水,赵良嗣内心不禁打了个冷战,一旦金国灭了辽国后,如果将予头转向宋国,就凭宋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进行抵抗。
  赵良嗣不想去想这个后果,也不敢去想,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宋金两国都能遵守双方的约定,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在上京城外打猎的耶律延禧当然也得知了上京城被攻破的消息,不过这位仁兄好象已经习惯于被阿骨打痛打了,既然上京城不能去了,那我还可以去其它地方,反正辽国地方大的是。
  于是这位仁兄头也不回,直接去了西京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 23:53:04 
回复 
  攻克了上京城的阿骨打意犹未尽,准备乘胜追击,攻打辽国的中京,这时,他的长子完颜宗干及时出面制止了父亲的冒险计划。
  原因是阿骨打的这支军队已经深入辽国近千里,粮草补给都没有跟上,如果再孤军深入,万一粮草补给出问题,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阿骨打虚心的接受了宗干的劝告,没有继续深入辽境,而是派兵扫除上京附近的残敌。
  同时阿骨打还在上京城内安抚辽国的百姓,比如赦免上京城的军民,减少百姓们的赋税等有利于提高民心的措施。
  百姓们和一些所谓的士大夫不同,只要能过上好日子,谁当皇帝都要一样,他们发现这位女真人的酋长比他们的主人耶律延禧强多了,至少能让他们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因此阿骨打通过一系列有利的措施,得到了大部分辽国百姓的支持。
  辽国连续丢失了东京和上京,半壁江山已被金国占领,而辽国的群臣非但不思进取,相反又发生了皇族内部的斗争。
  此次辽国内斗的主题是皇太子之争。
  辽国老大耶律延禧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王,是赵昭容所生;次子晋王,是文妃所生;三子秦王、四子许王都是元妃所生,而这个元妃不是别人,正是前面提到过的大奸臣萧奉先的妹妹。
  由于辽国在对金作战中屡战屡败,使辽国上下对目前的老大耶律延禧丧失了信心,因此就有某些好事者希望耶律延禧能早点退位养老,把要权力下放给年青人,或许辽国还有重新振作的希望。
  其实这是很好的想法,而在四个儿子当中,晋王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最强,是耶律延禧的最佳接班人,许多朝中大臣非常希望耶律延禧能选择晋王作为辽国的接班人。
  但是有人不希望如此,萧奉先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晋王是文妃之子,向来和他不睦,一旦晋王继位,将会对他和元妃非常不利。
  而秦王和许王是自己的亲外甥,一旦是他们两人继位,那他萧奉先一家就可以牢牢地把持住辽国的朝政。
  对于萧奉先这种人来说,国家利益远远比不上自身的利益重要,正是由于他这种人的存在,才加速了辽国灭亡的步伐。
  为了让自己的亲外甥秦王成为皇太子,萧奉先又一次在辽国危难时刻挑起了皇室内部的斗争。
  萧奉先首先向晋王的母亲文妃下了毒手。
  文妃共有姐妹三人,文妃是老二,她姐姐嫁给了耶律挞曷里,她妹妹嫁给了耶律余睹,他们俩人都是耶律延禧的左膀右臂,可以说文妃一家在辽国的地位与元妃一家不相上下。
  要想除掉晋王,必须先除掉晋王背后的支持者,文妃家族的势力。
  有一次正逢文妃的姐姐和妹妹在军中相见互谈家事,而这件事正好被萧奉先知道了,他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派手下心腹向耶律延禧告发,说是文妃一家包括耶律挞曷里、耶律余睹等人准备勾结驸马萧昱废掉耶律延禧,另立晋王为辽国新皇帝。
  耶律延禧似乎被阿骨打烧坏了脑子,对萧奉先无中生有的谎言是百信不疑,于是文妃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文妃被赐死,耶律挞曷里和驸马萧昱被处死。
  但萧奉先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耶律延禧放过了此次“谋反”的主角晋王,而且另一晋王派的重要人物耶律余睹还没有“归案”。
  耶律余睹又名余都姑,是耶律家族的近支,史书记载此人慷慨而人大义,历任辽国副都统,在萧奉先对自己的家人下黑手之际,他正好领兵在外,因此逃过了这一劫难。
  但有萧奉先在,他就永远不可能再回辽国了,怀着对耶律延禧和辽国的无比失望,耶律余睹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大重要抉择,那就是投靠阿骨打的金国。
  公元1121年五月,耶律余睹率领自己的一千多部下,离开辽国的军营,向金国的领土进发。
  但耶律余睹的运气很不好,在去金国的路上,老天不帮忙,下起了大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行军速度。
  而闻听耶律余睹竟敢叛逃金国后,耶律延禧非常生气,于是他派出了五路人马去追击耶律余睹。
  第一路为奚王府事萧遐买,第二路北宰相萧德恭,第三路太常衮耶律谛里姑,第四路归州观察使萧和尚奴,第五路四军太师萧干。
  这五路人马很快便追到了闾山附近,离耶律余睹的部队不到一天的路程。
  但叛徒近在眼前,五个有却犹豫不决了,因为谁都知道耶律余睹是被冤枉的,都是萧奉先这个奸臣搞的冤假错案,如果他们帮萧奉先抓住了耶律余睹,说不定哪天萧奉先会对他们也下毒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们岂能不知。
  于是这五位辽国的将军统一了意见,那就是到此为止,不再追击,借口是耶律余睹已逃入山中,不见踪影。
  耶律余睹因此逃过了辽国军队的追捕顺利了进入了金国的领土。
  就在辽国发生动乱的过程中,金国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金国的国论勃极烈撒改老先生于世长辞了。
  作为金国的一名元老,撒改为阿骨打的称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金国建立后,撒改又任劳任怨地为金国治理内政。
  而且撒改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什么野心,只是知道为阿骨打尽忠。
  撒改是阿骨打的伯父劾者的儿子,阿骨打的爷爷乌古乃在临死前并没有将接班人的位置传给长子劾者,而是传给了他认为更合适的次子劾里钵。
  而且乌古乃还要求劾者及他的子孙后代们要尽心尽力的辅佐劾里钵的后代们治理好女真人的国家。
  劾者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他将这一优良传统带给了他的长子撒改。
  撒改在这方面做的比他父亲还要好,在阿骨打对外征战时,撒改做为国相,尽职尽责的做好国家的后勤工作,为阿骨打的对外征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而如今,这样一个优秀的政治人才去世了,对阿骨打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撒改虽然去世了,却为阿骨打和金国培养了两位优秀的军事人才,一位是他的弟弟翰鲁,另一位则是他的儿子完颜宗翰(粘罕),尤其是后者,将成为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将领。
  为了表示对国相撒改家族的尊重,阿骨打任命撒改之子完颜宗翰担任移赉勃极烈,意思是第三副丞相,正式允许完颜宗翰加入到金国的最高军事政治内阁中来。
  处理完撒改的事情后,阿骨打收到了好消息,辽国的副都统耶律余睹率领部下来投降。
  这对于阿骨打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以前虽然也有辽国将领投降金国,但都是些小角色。
  而耶律余睹不同,此人非但是辽国皇帝近亲,而且还和辽国文妃有着亲戚关系,可以说是个对辽国政局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阿骨打得到了耶律余睹,就如同得到了一个攻打辽国的好向导,并且对整个辽国也是沉重的打击,因此耶律余睹得到了阿骨打的热情款待。
  看到阿骨打对待自己的态度,再和耶律延禧相比,耶律余睹是无比的感慨,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辽国会输给一个小小的女真国酋长。
  他对耶律延禧的辽国已经彻底失望了,于是他决心和阿骨打的金国并肩作战,共同消灭耶律延禧这个昏君。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8-2 12:27:57 
回复 
  强烈盼望尽快更新,写的不错,不要放弃。

作者:panp1983 回复日期:2008-8-2 13:17:13 
回复 
  做个记号诶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 18:20:49 
回复 
  阿骨打收留了被萧奉先陷害的辽国大将耶律余睹,而耶律余睹为了报答阿骨打的知遇之恩,知无不言,把辽国的所有情况全部告诉了阿骨打。
  由此阿骨打对辽国内部的军事政治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再次攻打辽国的时机又一次到来了。
  公元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任命弟弟完颜斜也(又名完颜杲)为内外诸军都统,侄子完颜蒲家奴、完颜宗翰、长子完颜宗干、次子完颜宗望为副都统,降将耶律余睹为先锋官,率领大军向辽国中京发动进攻。
  耶律延禧此时已成了惊弓之鸟,还未等到金国大军兵临城下,便提前开溜,逃到了居庸关。
  中京城内群龙无首,辽国将士们不愿再为这个昏庸无道的主人卖命了,公元1122年一月初,中京城守将献城投降,金国占领了辽国的第三个京城。
  耶律余睹是为了复仇而来,没有抓到萧奉先等人使他心情很不舒服,得知耶律延禧一行人逃往了居庸关后,耶律余睹又自告奋勇带领完颜宗望和完颜娄室继续追击耶律延禧。
  好不容易得到了短暂的喘气机会,金国的追兵又来了,那就再跑吧,耶律延禧这一次跑到了一个叫鸳鸯泺的地方,史书记载此地原为辽国皇帝经常狩猎游玩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张北县附近。
  对于此地耶律延禧比较熟悉,因为在前几年,他经常到鸳鸯泺来打猎游玩,因此,耶律延禧便在鸳鸯泺安营扎寨,准备休息一阵子。
  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大奸臣萧奉先还想干坏事,因为他知道,此次耶律余睹带领金兵前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取自己的性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萧奉先又想出了坏主意。
  他来到耶律延禧的行宫中,再一次向耶律延禧献“退兵良策”。
  这次耶律余睹带兵前来,目的无非是想拥立外甥晋王为辽国新皇帝,如果皇上把晋王给杀了,耶律余睹的出兵就没能意义了,那么他自然就会退兵了,为了国家的利益,请皇上大义灭亲。
  借耶律延禧之手杀死掉晋王,而且理由还是如此的冠冕堂皇,这个萧奉先可真的不是一般的坏。
  但最不可思议的是耶律延禧居然同意了萧奉先的“良策”,真的不知道耶律延禧是不是被萧奉先施了魔法。
  总之,在辽国命运危在旦夕的时候,耶律延禧一错再错,将整个辽国的命运推向了深渊。
  晋王耶律敖鲁斡从小深受辽国大臣们的赏识,其各项综合能力在耶律延禧的几个儿子都遥遥领先,如果耶律延禧能及时将皇位传给这个年青人的话,辽国的命运似乎还能挽回。
  可惜,耶律延禧非但没有把皇位传给这位最有出息的儿子,相反却听信萧奉先的谗言,无缘无故亲手下令赐死了晋王。
  看到耶律延禧越来越昏庸无道,辽国的大臣们都已经绝望了,许多人都因此离开了耶律延禧,史书记载,“自从诸军闻晋王其死,无不流涕,由是人心解体”。
  但萧奉先的“良策”没有成功,晋王的死并没有使耶律余睹,反而更加激怒了耶律余睹,闻听自己的外甥被无罪处死,耶律余睹是义愤填膺,率领着金国的大军又追到了鸳鸯泺。
  耶律延禧是欲哭无泪,为了退兵新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儿子又折兵”。
  但晋王的死,也使耶律延禧一向糊涂的脑袋终于清醒过来了,他终于看清了萧奉先的真实面目。
  公元1122年三月,耶律延禧率领五千骑兵逃入了云中夹山一带(今内蒙古武川县附近大青山),到了夹山后,耶律延禧做了至今为止唯一正确的一件事,驱逐了萧奉先。
  看来坏人终究是有坏报的,萧奉先在辽国得宠十几年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他的奸臣生涯也宣告结束,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萧大人不得不带着家属仓惶出逃。
  但历史是公正的,萧奉先作恶多端,终究要得到报应,在逃亡的途中,萧奉先被金兵抓获了。
  事实上金国士兵们对萧奉先也没多大仇恨,于是他们只是杀死了萧奉先的长子,另外再派人将萧奉先和他次子送到后方交给阿骨打处理。
  但萧大人运气很不好,再运送的路上,又碰到了辽兵,结果萧奉先又落入了辽兵的手里。
  辽兵可没有金兵那么好说话,辽国将士们早就对奸臣萧奉先恨之入骨了,为了给被萧奉先迫害而死的晋王及其它死难者们报仇,辽兵们一拥而上杀死了萧奉先。
  奸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所有被奉先陷害过的辽国将士们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但这一天来的太迟了,辽国已经被萧奉先折腾的支离破碎了,五京已经被攻破四京,只有南京还未被攻破,皇帝耶律延禧逃进了山中做山大王,音迅全无,整个辽国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燕云诸州及辽西路。
  决定辽国最终命运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
  

作者:阳明心学 回复日期:2008-8-2 18:44:52 
回复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讨论历史中的政治与人性,群号67040774。

作者:jzok06 回复日期:2008-8-3 15:23:21 
回复 
  契丹人就这样完蛋的了,女真人也没啥好下场,后来被蒙古灭族。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3 15:53:09 
回复 
  十一、燕京风云
  从公元1120年春,宋金“海上之盟”谈判成功至公元1122年三月,阿骨打对辽国的腹地发动了摧枯拉朽式的进攻。
  1120年一月,辽国上京攻破。
  1121年一月,辽国上京攻破。
  1121年三月,西京守将向金国投降,同月辽皇耶律延禧逃入云中夹山,神秘消失,辽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阿骨打已经按照“海上之盟”的规定从北边向辽国发动了攻击,并实现了自己对宋国的保证,占领了上京、中京和西京,那么做为结盟的另一方宋国此时又在干什么呢?
  很奇怪,宋国的赵老师在阿骨打和辽国进行生死决战时,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整个国家连任何要进行对外作战的军事准备都没有。
  到底是何原因呢?那还得问赵老师和他的一帮“聪明”学生们。
  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海上之盟”后,赵老师着实兴奋了一阵,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赵老师又有点反悔了,他又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
  主要原因是他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
  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赵佶是这么想的,他的学生们也有同感,于是这帮风流才子们对阿骨打和耶律延禧耍了回小聪明。
  暂时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如果金国取胜,那么宋国便乘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辽国;如果辽国取胜,那就不承认与金国所签订的合约,继续和辽国和平相处。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老虎,如果你的实力连病猫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打老虎呢?
  因为以宋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击败辽国,更不用提金国了。
  而且,赵老师的这种做法既得罪了金国,也得罪了辽国,两边不讨好。
  另一个不出兵的原因是赵老师自己家的“后花园”着火了。
  着火的根源还在赵老师自己身上,前边提过赵老师身边有七个身怀特殊技能的学生,而这帮学生平日里专做坏事,不干好事,整天想着欺压百姓,搜刮民财。
  而其中有个叫朱勔的,是童贯的心腹,他发现赵老师又有了新的爱好—石雕,为了讨好自己的老师,便出了个搜主意,那就是在江浙一带的百姓家中征集奇花异石,送到东京汴梁府,供赵老师欣赏。
  赵老师对朱勔的这个想法非常满意,特地在苏州开了个“应奉局”,派朱勔亲自坐镇,将搜罗来的花石用船运到汴梁府。
  由于汴梁府离江南路途遥远,为了运送这些花石,朱勔征用了大量的民夫,日以继夜不停地在江河中运送花石,这些运送队伍被称为“花石纲”。
  江南的老百姓这下子可遭殃了,朱勔手下的士兵们在征集花石时,乘机敲榨勒索、欺男霸女,许多百姓被害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这时,浙江睦州青溪县有个叫方腊的佃户,由于家中也经常被官府以征集花石为名进行敲榨,方腊便对官府怀恨在心。
  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纠集了一帮自己家乡的农民,举起了反抗宋王朝的大旗,方腊自称“圣公”。
  义军的矛头直指朱勔,起义不到十天,浙江一带的百姓纷纷响应,义军瞬间便聚集了几万人马,很快便打到了杭州。
  远在汴梁城内的赵佶闻听自己的“后花园”失火,是大为震惊,因此便任命自己的得意学生“童公公”为主帅、王渊、辛兴宗为副将,率领十五万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是宋国皇帝的亲兵部队,其战斗力和装备均比其它部队要高,赵佶这次为了消灭造反派,不惜动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而作为这次出征江南的主帅,童公公是心怀鬼胎,方腊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花石纲”,而“花石纲”的发起者朱勔则是自己的心腹。
  朱勔之所以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自己在背边撑腰,追究起原因来,自己才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童贯主动请缨出战,为老师分忧。
  一到苏州,童贯便假腥腥地对当地百姓宣布取消征集“花石纲”,撤消朱勔的职务。
  百姓毕竟是百姓,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许多人被童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童贯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于是一声令下,十五万禁军向方腊的起义军发动了进攻。
  方腊的赵义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宋国的禁军,几次交锋后,方腊的赵义军战败,不得不退守自己的老家清溪县。
  作这主帅的童贯又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派人收养起义军中的软弱分子,从内部瓦解起义军。
  公元1121年四月,青溪县被宋军攻破,方腊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而在攻打青溪县的战斗中,有一名青年小将表现非常出色,并且只身追入荒山野岭,新手抓获了方腊,此人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偏将,名叫韩世忠!
  汴京城中的赵佶得知“后花园”的火灾已经被自己的得意门生童公公扑灭后,心情大为愉悦。
  而不久以后,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
  看到痛打落水狗的时机已经成熟,赵佶老师令旗一挥,下令攻打燕京府。
  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宋辽边境又开始重燃战火。
  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方腊的叛乱,赵老师对童同学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童同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的自信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复仇任务的重担便交到了童同学身上。
  而赵老师之后又有惊人之举,那就是任命蔡京之子蔡攸为副统帅,和童贯一起出征北伐,这个蔡攸是何等人呢?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但和蔡京的关系并不和睦,还经常互相拆台,因为父子俩都在书词、绘画方面有一定的水平,都得到了赵佶老师的宠信。
  由于不旮蔡京年事已高,不太可能担任作战的统帅,为了表示对老蔡家的弥补,赵老师便任命小蔡担任童贯的副手。
  但这位小蔡哪里懂什么军事啊?压根没带兵打过仗,还不如童公公。他的主要专长在娱乐界,因为这位仁兄专门组织一些歌舞表演活动,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娱乐行业主持人。
  但让主持人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赵佶也知道光凭这两个学生去打辽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武将,于是他又指派了两名武将作为主将。
  一名是赵佶出兵的坚决反对派西北名将种师道,虽然小种经常和赵老师唱反调,但毕竟人家能打仗,在西北一带多年作战,有着同少数民族交手的丰富经验,和辽国作战少不了他这类人物。
  另一名也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大功臣,辛兴宗,这位仁兄虽然是个武将,但人品却很差,打仗不行,但很会抢别人的功劳。
  在前面提到的与方腊作战时,这位仁兄就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他看到韩世忠亲手抓获了方腊,便起了嫉妒之心,居然派兵在半路拦截韩世忠,抢走了方腊,得到了头功。
  后来有人告发,真相大白,韩世忠还是得到了头功,但赵老师对辛兴宗的这种无耻做法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这位仁兄又得到了出征的机会。
  所以说,赵佶的昏庸和耶律延禧真的有一比,明明有个优秀人才韩世忠在眼前,视而不见,却还去任用一个无赖将军。
  因此,我们看赵老师所安排的北伐阵容,除了一个种师道还算合格外,其余三人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而且种师道还不是主帅,凡事都要听童贯和蔡攸的指挥。
  宋国宣和年间的伐辽,从一开始的主帅任用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注定了此次北伐的悲惨结局。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8-5 11:58:11 
回复 
  楼主辛苦了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8-5 21:42:10 
回复 
  写的不错,就是更新太慢,看的不过瘾。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6 11:31:13 
回复 
  最近工作比较忙,更新慢点,谅解.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6 22:16:54 
回复 
  但宋国上下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皇帝赵老师到主帅童公公、副帅蔡公子,再到出征的小兵和平民百姓,大家都对这次北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的蔡公子甚至还有这样的美好想法,那就是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已经奄奄一息的辽国肯定会俯首称城,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宋军的到来。
  而蔡公子的愿望在宋军刚进入幽云地区时,却得到了实现。
  宋朝大军刚来到涿州城下时,涿州城守将郭药师选择了向宋军投降。
  蔡公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辽国夹道欢迎的待遇。
  那么郭药师为何会那么轻易的选择向宋国投降呢?
  在这里就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同时期辽国的状况。
  自从金国攻破辽国中京以后,耶律延禧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 一路狂奔,躲进了长城以北大青山的夹山之中,一时间,音迅全无,生死未知。
  国不可一日无君,燕京城里的辽国群臣们开始为辽国的命运展开了争论。
  首先站出来的是辽国的叁政知事李处温,这位仁兄是辽国头号大奸臣萧奉先的好友,能得到这个职务也多亏了萧奉先的帮忙。
  自从当了辽国的官后,李处温唯一做的“正事”便是拼着命的贪污受贿,疯狂敛财,大有超越萧奉先的趋势。
  而正值辽国群龙无首之际,李处温觉得自己大干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率先提议,由魏王耶律淳继任辽国皇帝,继续与金国对抗。
  从表面上看,李处温是为了辽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实际上李处温和萧奉先是一路货色。
  他急于拥立耶律淳,无非是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将来可以以开国元勋自居,说不定还可以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虽然李处温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这个提议在当时的环境条件是是挽救辽国的唯一办法。
  光李处温一个人站出来还不够,于是他联络了德高望重的文人宰相张琳,要求得到他的响应。
  但张琳天生胆小,这种随便更换皇帝的大事他哪里敢做主?他的建议是现在耶律延禧生死未知,最好让耶律淳担任摄政王。
  张琳的暧昧态度可把李处温急坏了,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了。
  关键时候,有一位辽国皇室的青年人站了出来,坚决支持李处温的态度,此人名叫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德重,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虽然是皇家子弟,但这位青年特别好学,同时精通多国语言,在辽国天庆五年还中过进士,由此被封为辽国的翰林学士,目前的职务是辽国兴军节度使。
  看到辽国在和金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耶律大石是万分悲痛和失望。
  如今自己国家的皇帝都不知所踪,整个国家群龙无首,辽国已经处在亡国的边缘,耶律大石终于挺身而出。
  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个国家的命运。
  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成功的概率大增,奚王萧干(回离保)也站在了耶律大石一边。
  而对于魏王耶律淳来说,并非是他不想当皇帝,在六年前耶律章奴派人劝他称帝时,他也曾犹豫不决过。
  但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耶律延禧还掌握着辽国的命运,而此时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耶律延禧生死未知,即使活着,也不太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于是,这次耶律淳不想再错过机会了,在群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帝,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历史上把耶律淳所建立的国家称为“北辽”。
   拥立有功的李处温被封为燕京太尉,萧干封为北院枢密使事,而耶律大石为军事负责人,负责“北辽”所有的军事活动。
  “北辽”从一建立便处于宋金两面夹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耶律大石提出了与宋国和好,向金国称臣的策略。
  可惜,耶律大石的计划未能实现,宋国的赵老师看到辽国有难,急于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断然拒绝了辽国的要求。
  而金国的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辽国的残余势力。
  于是,“北辽”再次处在濒临绝境的地步。
  而雪上加霜的是,耶律淳仅仅当了三个月的皇帝,便一命呜呼,撒手而去了。
  在临死前,耶律淳向李处温交待了自己的遗嘱:任命李处温为汉马步军都元帅,耶律延禧之子秦王耶律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其妻萧德妃为皇太后,主持军事。
  而李处温这种人事实证明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耶律淳的死使他认识到辽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了,他需要为自己留下后路,他的后路就是即将到来的宋国军队。
  于是,李处温便秘密策划挟持萧德妃向宋军统帅童贯投降,可惜事情败露,最终李处温便萧德妃处死。
  而作为耶律淳的私人武装--怨军,在耶律淳刚即位时,确实得到了耶律淳的特殊照顾,怨军的首领郭药师也成了耶律淳的大红人,被耶律淳任命为涿州留守,负责抵抗宋国的进攻。
  可惜好景不长,主人耶律淳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便去见了自己的祖先,而郭药师的怨军便失去了以往的光环,成了不受萧德妃欢迎的野蛮武装。
  郭药师是个战场上的赌徒,他很善于看准时机下赌注,在前面几年中,他将赌注压在了耶律淳身上,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目前赌桌上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三国对弈的一方,辽国败局已定,不可能再有获胜的机会了。
  要作一名成功的赌徒,郭药师必须跟对主人,站对阵营,否则他就只有和耶律淳一样,成为辽国的殉葬品。
  于是,我们的郭药师决心更换主人,他这次将赌注压在了宋国身上,也就是童公公身上。
  所以还没等宋朝大军发动进攻,他便很主动地向童公公献出了涿州城。
  

作者:lijun1210 回复日期:2008-8-6 23:57:10 
回复 
  收藏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3 8:54:52 
回复 
  最近工作较忙.更新要慢点

作者:艾比艾姆 回复日期:2008-8-13 11:23:56 
回复 
  主要是做个记号
  LZ讲的不错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3 18:18:07 
回复 
  十一、燕京风云(修改版)
  从公元1120年春,宋金“海上之盟”谈判成功至公元1122年三月,阿骨打对辽国的腹地发动了摧枯拉朽式的进攻。
  1120年一月,辽国上京攻破。
  1121年一月,辽国中京攻破。
  1121年三月,西京守将向金国投降,同月辽皇耶律延禧逃入云中夹山,神秘消失,辽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阿骨打已经按照“海上之盟”的规定从北边向辽国发动了攻击,并实现了自己对宋国的保证,占领了上京、中京和西京,那么做为结盟的另一方宋国此时又在干什么呢?
  很奇怪,宋国的赵老师在阿骨打和辽国进行生死决战时,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整个国家连任何要进行对外作战的军事准备都没有。
  到底是何原因呢?那还得问赵老师和他的一帮“聪明”学生们。
  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海上之盟”后,赵老师着实兴奋了一阵,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赵老师又有点反悔了,他又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
  主要原因是他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
  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赵佶是这么想的,他的学生们也有同感,于是这帮风流才子们对阿骨打和耶律延禧耍了回小聪明。
  暂时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如果金国取胜,那么宋国便乘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辽国;如果辽国取胜,那就不承认与金国所签订的合约,继续和辽国和平相处。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老虎,如果你的实力连病猫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打老虎呢?
  因为以宋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击败辽国,更不用提金国了。
  而且,赵老师的这种做法既得罪了金国,也得罪了辽国,两边不讨好。
  另一个不出兵的原因是赵老师自己家的“后花园”着火了。
  着火的根源还在赵老师自己身上,前边提过赵老师身边有七个身怀特殊技能的学生,而这帮学生平日里专做坏事,不干好事,整天想着欺压百姓,搜刮民财。
  而其中有个叫朱勔的,是童贯的心腹,他发现赵老师又有了新的爱好—石雕,为了讨好自己的老师,便出了个搜主意,那就是在江浙一带的百姓家中征集奇花异石,送到东京汴梁府,供赵老师欣赏。
  赵老师对朱勔的这个想法非常满意,特地在苏州开了个“应奉局”,派朱勔亲自坐镇,将搜罗来的花石用船运到汴梁府。
  由于汴梁府离江南路途遥远,为了运送这些花石,朱勔征用了大量的民夫,日以继夜不停地在江河中运送花石,这些运送队伍被称为“花石纲”。
  江南的老百姓这下子可遭殃了,朱勔手下的士兵们在征集花石时,乘机敲榨勒索、欺男霸女,许多百姓被害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这时,浙江睦州青溪县有个叫方腊的佃户,由于家中也经常被官府以征集花石为名进行敲榨,方腊便对官府怀恨在心。
  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纠集了一帮自己家乡的农民,举起了反抗宋王朝的大旗,方腊自称“圣公”。
  义军的矛头直指朱勔,起义不到十天,浙江一带的百姓纷纷响应,义军瞬间便聚集了几万人马,很快便打到了杭州。
  远在汴梁城内的赵佶闻听自己的“后花园”失火,是大为震惊,因此便任命自己的得意学生“童公公”为主帅、王渊、辛兴宗为副将,率领十五万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是宋国皇帝的亲兵部队,其战斗力和装备均比其它部队要高,赵佶这次为了消灭造反派,不惜动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而作为这次出征江南的主帅,童公公是心怀鬼胎,方腊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花石纲”,而“花石纲”的发起者朱勔则是自己的心腹。
  朱勔之所以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自己在背边撑腰,追究起原因来,自己才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童贯主动请缨出战,为老师分忧。
  一到苏州,童贯便假腥腥地对当地百姓宣布取消征集“花石纲”,撤消朱勔的职务。
  百姓毕竟是百姓,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许多人被童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童贯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于是一声令下,十五万禁军向方腊的起义军发动了进攻。
  方腊的赵义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宋国的禁军,几次交锋后,方腊的赵义军战败,不得不退守自己的老家清溪县。
  作这主帅的童贯又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派人收养起义军中的软弱分子,从内部瓦解起义军。
  公元1121年四月,青溪县被宋军攻破,方腊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而在攻打青溪县的战斗中,有一名青年小将表现非常出色,并且只身追入荒山野岭,新手抓获了方腊,此人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偏将,名叫韩世忠!
  汴京城中的赵佶得知“后花园”的火灾已经被自己的得意门生童公公扑灭后,心情大为愉悦。
  而不久以后,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
  看到痛打落水狗的时机已经成熟,赵佶老师令旗一挥,下令攻打燕京府。
  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宋辽边境又开始重燃战火。
  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方腊的叛乱,赵老师对童同学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童同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的自信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复仇任务的重担便交到了童同学身上。
  而赵老师之后又有惊人之举,那就是任命蔡京之子蔡攸为副统帅,和童贯一起出征北伐,这个蔡攸是何等人呢?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但和蔡京的关系并不和睦,还经常互相拆台,因为父子俩都在书词、绘画方面有一定的水平,都得到了赵佶老师的宠信。
  由于老蔡京年事已高,不太可能担任作战的统帅,为了表示对老蔡家的弥补,赵老师便任命小蔡担任童贯的副手。
  但这位小蔡哪里懂什么军事啊?压根没带兵打过仗,还不如童公公。他的主要专长在娱乐界,因为这位仁兄专门组织一些歌舞表演活动,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娱乐行业主持人。
  但让主持人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赵佶也知道光凭这两个学生去打辽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武将,于是他又指派了两名武将作为主将。
  一名是赵佶出兵的坚决反对派西北名将种师道,虽然小种经常和赵老师唱反调,但毕竟人家能打仗,在西北一带多年作战,有着同少数民族交手的丰富经验,和辽国作战少不了他这类人物。
  另一名也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大功臣,辛兴宗,这位仁兄虽然是个武将,但人品却很差,打仗不行,但很会抢别人的功劳。
  在前面提到的与方腊作战时,这位仁兄就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他看到韩世忠亲手抓获了方腊,便起了嫉妒之心,居然派兵在半路拦截韩世忠,抢走了方腊,得到了头功。
  后来有人告发,真相大白,韩世忠还是得到了头功,但赵老师对辛兴宗的这种无耻做法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这位仁兄又得到了出征的机会。
  所以说,赵佶的昏庸和耶律延禧真的有一比,明明有个优秀人才韩世忠在眼前,视而不见,却还去任用一个无赖将军。
  因此,我们看赵老师所安排的北伐阵容,除了一个种师道还算合格外,其余三人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而且种师道还不是主帅,凡事都要听童贯和蔡攸的指挥。
  宋国宣和年间的伐辽,从一开始的主帅任用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注定了此次北伐的悲惨结局。
  但宋国上下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皇帝赵老师到主帅童公公、副帅蔡公子,再到出征的小兵和平民百姓,大家都对这次北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的蔡公子甚至还有这样的美好想法,那就是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已经奄奄一息的辽国肯定会俯首称臣,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宋军的到来。
  公元1122年四月,赵佶以童贯、蔡攸为北伐军主帅,种师道、辛兴宗为东西两路军都统制,率领十万禁军,向宋辽边境的雄州进发。
  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朝大军,已经濒临绝境的辽国又将作何反应呢?
  在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同时期辽国的状况。
  自从金国攻破辽国中京以后,耶律延禧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 一路狂奔,躲进了长城以北大青山的夹山之中,一时间,音迅全无,生死未知。
  国不可一日无君,燕京城里的辽国群臣们开始为辽国的命运展开了争论。
  首先站出来的是辽国的叁政知事李处温,这位仁兄是辽国头号大奸臣萧奉先的好友,能得到这个职务也多亏了萧奉先的帮忙。
  自从当了辽国的官后,李处温唯一做的“正事”便是拼着命的贪污受贿,疯狂敛财,大有超越萧奉先的趋势。
  而正值辽国群龙无首之际,李处温觉得自己大干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率先提议,由魏王耶律淳继任辽国皇帝,继续与金国对抗。
  从表面上看,李处温是为了辽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实际上李处温和萧奉先是一路货色。
  他急于拥立耶律淳,无非是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将来可以以开国元勋自居,说不定还可以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虽然李处温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这个提议在当时的环境条件是是挽救辽国的唯一办法。
  光李处温一个人站出来还不够,于是他联络了德高望重的文人宰相张琳,要求得到他的响应。
  但张琳天生胆小,这种随便更换皇帝的大事他哪里敢做主?他的建议是现在耶律延禧生死未知,最好让耶律淳担任摄政王。
  张琳的暧昧态度可把李处温急坏了,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了。
  关键时候,有一位辽国皇室的青年人站了出来,坚决支持李处温的提议,此人名叫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德重,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虽然是皇家子弟,但这位青年特别好学,同时精通多国语言,在辽国天庆五年还中过进士,由此被封为辽国的翰林学士,目前的职务是辽国兴军节度使。
  看到辽国在和金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耶律大石是万分悲痛和失望。
  如今自己国家的皇帝都不知所踪,整个国家群龙无首,辽国已经处在亡国的边缘,耶律大石终于挺身而出。
  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个国家的命运。
  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成功的概率大增,奚王萧干(回离保)也站在了耶律大石一边。
  而对于魏王耶律淳来说,并非是他不想当皇帝,在六年前耶律章奴派人劝他称帝时,他也曾犹豫不决过。
  但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耶律延禧还掌握着辽国的命运,而此时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耶律延禧生死未知,即使活着,也不太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于是,这次耶律淳不想再错过机会了,在群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帝,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历史上把耶律淳所建立的国家称为“北辽”。
   拥立有功的李处温被封为燕京太尉,萧干封为北院枢密使事,而耶律大石为军事负责人,负责“北辽”所有的军事活动。
  “北辽”从一建立便处于宋金两面夹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耶律大石提出了与宋国和好,向金国称臣的策略。
  可惜,耶律大石的计划未能实现,宋国的赵老师看到辽国有难,急于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断然拒绝了辽国的要求。
  而金国的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辽国的残余势力。
  于是,耶律淳放弃了的希望,决心以哀兵之势迎战信心十足的宋兵。
  实事求是的说,耶律淳确实比他位白痴侄子强多了,如果耶律淳早点当上辽国老大的话,说不定辽国局面会发生逆转。
  耶律淳比耶律延禧厉害的地方在于知人善用,他懂得挖掘人才,前面说过的怨军首领郭药师便是他挖掘的第一位辽国人才。
  而这次为了对付宋兵,他挖掘出了辽国末代最厉害的两位军事人才,一位便是耶律大石,另一位是奚王萧干。
  公元1122年四月,也就是“北辽”刚刚建立才一个多月,耶律淳便发动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场战争,战争的对手是企图入侵燕京的宋朝大军。
  事关“北辽”王国的生死存亡,耶律淳将所有的赌注压在了耶律大石和萧干两位年青人身上。
  而与此同时,童公公和蔡公子率领的十万宋朝北伐大军也开到了宋辽边境的雄州。
  童公公派前军统制杨世可出兵白沟,迎击辽军。
  辽国这边耶律大石派出了自己的副手萧干迎战。
  战斗的结果是萧干大胜,杨可世大败。
  而辽国统帅耶律大石见好就收,再次派使者来到宋军营中,极力陈述两国交战的敝端,希望能再次同宋国和平相处。
  宋军高级指挥人员中只有种师道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经过同耶律大石的初次交手,他深感对方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北辽”也绝非童公公等人所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
  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忠心,种师道也劝诫童公公作个顺水人情,乘机与“北辽”和好,耐心的等待时机。
  但童贯等人已经被膨胀到极点的自信心充昏了头脑,对于种师道的好言相劝置之不理。
  童公公不相信北辽这只“病猫”还能打败自己大宋朝的王者之师,于是他再次派西路都统制辛兴宗出兵范村。
  而经验丰富的老将种师道由于不听话,被童公公打发到了“替补席”上观战。
  耶律大石被童公公的傲慢态度激怒了,于是这位辽国的杰出青年亲自上征,在范村大胜辛兴宗。
  这下童公公彻底傻眼了,他不曾想到自己“英勇无敌”的大宋军队居然连北辽这只病猫都打不过,而且更要命的是这只病猫在耶律大石这只老虎带领下,乘胜追击,大有一举歼灭宋军的趋势。
  关键时候,还得老将出马,种师道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果断的率领精锐部队断后,阻击耶律大石,避免了宋国全军覆没的命运。
  宋军北伐失利的消息传到了汴京城内,赵佶老师这回又显现出了他懦弱胆小的性格,由于生怕北辽会乘机攻打中原,他连忙命令童公公和蔡公子立即从雄州撤军,班师回朝。
  宋国这次北伐,虽然占据天时、地利,但在人和方面不如北辽。
  首先,虽然北辽正处在灭亡的边缘,但在耶律淳和耶律大石的带领下,君臣上下同心,士气旺盛,而我们的赵老师和他的那帮学生们根本没有认真地进行备战,直到金国的阿骨打一再催促,才匆忙上阵,焉能不败。
  其次,在将领方面,辽国派出的是同时期最优秀的两位军事人才,而宋国派出的却是“公公”和“主持人”,明显不是一个档次,怎么能取胜呢?
  至于这次北伐失利的责任,童公公很自然地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不听话的种师道身上,结果是种师道被降职留用,其余人等毫发无损。
  宋军撤兵的消息并没有给危在旦夕的北辽带来多大的喜悦,因为北辽的最高统治者耶律淳去世了。
  这位辽国末期辽国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仅仅在位三个月,便一命呜呼,撒手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辽国的一个重大损失。
  在临死前,耶律淳向李处温交待了自己的遗嘱:任命李处温为汉马步军都元帅,耶律延禧之子秦王耶律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其妻萧德妃为皇太后,主持军事。
  而李处温这种人事实证明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耶律淳的死使他认识到辽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了,他需要为自己留下后路,他的后路就是刚刚吃了败仗的宋国军队。
  于是,李处温便秘密策划挟持萧德妃向宋军统帅童贯投降,可惜最后事情败露,最终李处温便萧德妃处死。
  得到了耶律淳的死迅后,童公公和蔡主持又开始得意忘形了,他们再一次怂恿赵佶出兵北辽。
  经过上次的大败后,赵佶有点厌战了,但经不住童公公和蔡主持的花言巧语,决心再次北伐。
  公元1122年九月,宋国发动了对北辽的第二次进攻,童公公和蔡主持仍然是主帅,主将则换成了同样来自西北地区的刘延庆。
  这位刘延庆出身名将世家,经常在西北一带同西夏人作战,可以说是一员猛将。
  但此人的缺点也很突出,骄横自大,军纪很差,这似乎是那个时代宋朝将军的通病。
  此次北伐,宋国动用了二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公都是国内的精英部队——禁军,赵佶老师对于此次北伐是志在必得,因为他不相信连皇帝都死了的北辽还能有什么抵抗力。
  童公公和蔡主持包括刘大将军的想法和赵老师相同,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
  那就是虽然耶律淳死了,但最北辽最厉害的两位仁兄耶律大石和萧干还在。
  不过在第二次北伐的初期,宋国军队却出人意料的顺利,沿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而令童公公和蔡主持更加高兴的是,有个辽国的高级将领居然主动向他们投降了。
  这可是一百多年来,辽国向宋国投降的第一位武将,而且此人也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他就是辽国怨军的首领之一,郭药师。
  我们前面说过,怨军是耶律淳一手建立的私人武装,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金国,但后来怨军发生了内哄,再加上被金国多次痛击,实力大受损伤。
  蒺藜山大败后,怨军跟随耶律淳退守燕京,负责燕京南部军事防御。
  而作为怨军首领的郭药师,在耶律淳刚即位时,确实也得到了耶律淳的特殊照顾,被耶律淳任命为涿州留守,负责抵抗宋国的进攻。
  可惜好景不长,主人耶律淳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便去见了自己的祖先,而郭药师的怨军便失去了以往的光环,成了不受萧德妃欢迎的野蛮武装。
  郭药师是个战场上的赌徒,他很善于看准时机下赌注,在前面几年中,他将赌注压在了耶律淳身上,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目前赌桌上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三国对弈的一方,辽国败局已定,不可能再有获胜的机会了。
  要作一名成功的赌徒,郭药师必须跟对主人,站对阵营,否则他就只有和耶律淳一样,成为辽国的殉葬品。
  于是,我们的郭药师决心更换主人,他这次将赌注压在了宋国身上,也就是童公公身上。
  所发还没等宋朝大军发动进攻,他便很主动地向童公公献出了涿州城和易州城。
  我们的蔡主持也终于获得了夹道欢迎的殊遇。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8-14 23:50:40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8-15 14:11:00 
回复 
  始终关注着楼主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8-8-15 15:47:50 
回复 
  好文!读了能学到不少东西

作者:sweetcorn4 回复日期:2008-8-15 16:46:25 
回复 
  童公公在西夏战争中还是有战功的,不能说阉人打仗就一定不行。
  
  海上之盟的最大缺陷,在于宋朝没有规划出灭辽之后的对金政策。即便燕云16州被成功收复,宋军就一定能守得住?女真就不会背盟?宋徽宗估计根本没有考虑到灭辽之后的国家战略,只是抱着碰大运的态度去捡漏,即使成功也只是一时的。
  
  相对而言,后来南宋的端平入洛在战略上就比北宋高明,蔡州之战也显示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比北宋末年要强很多。只是没想到蒙古的屠城政策把河南几个大城变成了无人区,粮饷兵员都无法就地解决,而宋朝军队对于补给的要求比蒙古要高得太多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7 9:23:04 
回复 
  胜利来得如此之容易,使的童公公和蔡主持迫不及待地想出兵攻打北辽的最后据点——燕京,他们要求刘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立即攻打燕京城。
  而刚刚投降的郭药师为了讨好自己的新主子,便自告奋勇当向导,率领自己的五千怨军共同进攻燕京。
  眼看胜利就在眼前向自己招手,童公公和蔡主持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情,在军营中开始了庆祝的准备活动。
  但燕京城内的北辽残余势力并不想就此束手就擒,萧德妃虽是个女性,但她还是继承了耶律淳的一贯宗旨,那就是在军事上完全信任耶律大石和萧干两位重要支柱。
  闻听宋国乘着自己主人逝世,前来挑衅,耶律大石非常恼怒,他决定再次教训一下无耻的宋国人,于是他命令萧干率兵出战刘延庆。
  宋辽双方的大军再次战于良乡,发生激战,而此时北辽由于刚刚失去了老大,士兵们的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战斗力明显不如第一次与宋兵作战。
  而所谓的宋国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却是惊人的差劲,居然再一次败在了辽兵手下,刘延庆是第一次同辽兵作战,以往神气活现的大将军此时变成了缩头乌龟,再也不敢出战了。
  一同跟随刘延庆作战的郭药师看到宋兵的窝囊表现后,是又气又急,他没想到宋军的能力居然是如此的低下,他有点后悔自己可能押错了庄家。
  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他还得想办法帮助宋国,否则他的赌注将血本无归,于是他来到刘延庆的营中,向刘大将军说出了自己的破敌良策。
  郭药师的良策其实很简单,就是偷袭,乘着双方大军都在良乡对抗之际,派小股精锐部队偷袭防守空虚的燕京城。
  这个偷袭计划相当完美,如果安排得当,成功的机率相当大,郭药师为了赌赢这盘棋,不惜充当宋军的炮灰,自我推荐率领手下的怨军和部分宋军偷袭燕京城。
  刘大将军被郭药师的“忠心“深受感动,立即批准了郭药师的请求,同时也命令自己的次子刘光世率领一部分军队作为援军,天明时刻在燕京城外接应郭药师。
  一切安排就绪,郭药师开始了他的冒险计划,他率领着六千精兵,乘着夜色偷偷渡过了永定河,到第二天早上,郭药师的偷袭部队已经到达了燕京城外。
  一声令下,郭药师下令全体攻城。
  燕京城内的主力部队都被萧干带出城去迎击刘延庆,守城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之流,根本无法抵抗宋军的进攻,很快郭药师便率领六千多人攻入了燕京城内。
  这是宋朝军队一百多年后首次来到燕京城内,许多士兵为了发泄激动的心情,大肆屠杀中的契丹人。
  而郭药师则派出了使者求见城中的最高统治者萧德妃,要求萧德妃立即投降。
  要说这位萧德妃还真是不一般,可能是继承了她的祖先萧燕燕萧大姐的某些基因,关键时候,毫不慌乱,一边假装答应郭药师的劝降,一边派人飞速通知萧干,火速回援燕京城。
  郭药师被萧德妃的假投降迷惑了,以为北辽彻底的完蛋了,便放松了警惕,在燕京城内高兴的等待刘光世的到来。
  然后,刘光世没等到,却碰到了急速回援的萧干大军。
  这下郭药师可傻眼了,但没有任何办法,郭药师只能带着不足五千宋军迎击萧干的辽军主力。
  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郭药差点儿被射死,最后只带了几十名残兵逃出燕京城,而所谓的宋朝援军到此时还未出现。
  而这此偷袭燕京失败带来的后果则更严重,远在良乡的刘延庆大军得知郭药师失败的消息,便军心大乱,无心作战。
  适逢有一次辽国军营起火,刘延庆便认为这是辽军发动总攻的信号,连忙率领主力部队末路狂奔。
  耶律大石和萧干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萧干率领辽军在宋军屁股后边穷追猛打。
  宋军的第二次北伐比第一次败的更惨,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所有的军需物资毁于此役。
  这些军需物资都是当年神宗时期一代名相王安石进行改革变法的结晶,结果被赵老师的这帮无能学生们彻底葬送了。
  作为宋国第二次北伐失利的直接责任人刘延庆父子自然得到了赵老师的严利处罚。
  刘延庆被贬为镇海军节度使,后来宋金爆发战争,刘延庆再次被起用,负责汴京城的防御,这位大将军再次发挥了逃跑的长处,但运气不佳,被金兵所杀。
  作为一名武将,虽然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差劲,但能够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了。
  而他的儿子刘光世则比其父亲幸运多了,小刘的第一次军事演出虽然非常失败,至于其为何失约郭药师,史书中未有记载,我们也无从考证其原因,但后来他却飞黄腾达,成就远远超过了其父。
  小刘虽然也被降级,但宋金战争爆发后,他很快得到了重用,成了宋国军事舞台上一名重量级人物,尤其受到新主人赵构的宠信,在宋金战争中多次担任重要角色,也参加过多次重要的宋金大战。
  而且小刘还被后人称为南宋中兴 “四大将 ”,另外三位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岳飞、韩世忠、张俊。
  但实际上小刘的名气比他的其实能力更大,说难听点就是徒有虚名,并无实才,虽然担任着重要的军事职务,但取得的成就远远不能和另外三位老大相提并论。
  童公公和蔡主持率领着一群残兵败将退守雄州,虽然赵老师还未对他们哥俩进行处罚,但目前的这个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
  而且童公公和蔡主持在出征前是向赵老师写过“不成功、便成仁”之类的豪言壮语的,如今却搞的一塌糊涂,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去见赵老师了。
  虽然不成功,但童公公和蔡主持是绝无可能去成仁的,为了避免被赵老师处罚,他们俩人又开始动起了坏脑筋。
  童公公的主意比较“高”,那就是既然我们打不过辽国,那就请伟大的阿骨先生出面攻打燕京,辽国人一向比较惧怕金国人,对于金国来说,攻下燕京城是不费吹灰之力,大不了我们多给阿骨打一点辛苦费罢了,反正宋国有的是钱。
  童公公的主意是一举两得,既不用出兵,又能得到燕京城,靠金国的力量来完成他毕生的伟大功绩。
  蔡主持和童公公是一类人物,于是俩人一拍即合,立即偷偷摸摸派谴使者前去金国商谈此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8 9:08:54 
回复 
   我们的阿骨打先生自从攻克辽国中京后,一直忙着追捕金国的头号敌人耶律延禧,但耶律延禧似乎很擅长于长跑,一路狂奔,躲进了深山老岭中,金国的将士们一下子还真难把他找到。
  但阿骨打也并非一无所获,他居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阿疏先生。
  我们前面提到过阿疏先生是女真纥石烈部有首领之一,由于和阿骨打的叔叔盈歌发生矛盾,他便逃入了辽国,而且是不断的和完颜部作对,一心想致完颜部于死地。
  完颜部从盈歌到颇剌淑再到乌雅束,无不对此人恨之入骨,但碍于辽国的保护,一直拿他没有办法。
  直到阿骨打即位并打出反抗辽国的旗号后,金国便把讨回阿疏作为每次与辽国作战的最大借口。
  而阿疏先生是铁了心不想再回女真部落了,他满以为靠着耶律延禧的庇护可以在辽国安度晚年。
  但他也没想到阿骨打居然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并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不到七年时间便攻破了辽国的四京。
  因此我们的阿疏先生已经无路可逃了,很快他便被金兵抓获,带到了阿骨打面前。
  看到自己昔日的仇人站在眼前,阿骨打反而没有了想要报仇雪恨的感觉,这个阿疏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帮了阿骨打的忙,因为每次阿骨打攻打辽国,都会把阿疏先生作这头号借口来使用。
  于是,在一片笑声中,阿骨打把这个自己的叔叔和兄长们追捕了几十年的逃犯无罪释放了,因为这个小人物的生死已经对于阿骨打和金国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阿疏先生在一片奚落声中黯然神伤地离去了,他虽然从身体上还活着,但他的精神已经死亡了。
  已后阿疏先生走在上,凡是碰到有人询问他时,他都会傻笑着说:“我是破辽鬼、我是破辽鬼。”
  是的,阿疏先生的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也没人会去关心他的死活了。
  而耶律延禧还“畏罪潜逃”,成了阿骨打的心头大患,但辽国内部的变化又引起了阿骨打的注意,魏王耶律淳居然在燕京自立为皇帝,在耶律延禧生死未明的时候,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
  但使阿骨打倍感恼火的是按照“海上之盟”的规定,燕京城应该是由宋国负责攻打的,但金国已经按照盟约规定攻下了中京和上京,西京也已经投降,而宋国却似毫没有出兵的迹象。
  难道宋国想靠着他们金国不劳而获,吃现成饭,和阿骨打捣浆糊可是找错了对象,于是阿骨打派遣使者到宋国严厉催促宋国出兵,否则金国将不再帮助宋国。
  后来,赵老师和童公公等人总算是出兵攻打燕云,阿骨打总算松了口气,但他对宋国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宋国的统治者们不太讲信用,并且爱贪小便宜,这也为以后宋金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
  而目前阿骨打的主要任务还是追捕“逃犯”耶律延禧,于是他再次派娄室、完颜宗望、完颜杲等猛将继续搜寻耶律延禧的下落。
  但耶律延禧没找到,却等来了宋国的使者,而宋使带来的消息对阿骨打来说即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
  说坏消息是因为宋国已经两次被奄奄一息的“北辽”击败,宋军的战斗力简单是一塌糊涂,根本帮不上自己的帮,还净帮倒忙,简单就是自己的累赘。
  而好消息是宋国要求阿骨打出兵帮他们攻打燕京城,条件是每年给金国增加岁币五十万两,这对建国还不到十年的金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了自己利益的考虑,也为了帮助宋国消灭共同的敌人---辽国,阿骨打决心出兵帮助童公公和蔡主持攻打燕京城。
  公元1122年十一月,阿骨打发动了对辽国燕京城的进攻,在进攻前夕,阿骨打再一次发动了对辽国的政治攻势,他亲自下达了劝降诏书。
  诏书适用的对象是所有燕京城内的百姓和文武百官,诏书的内容是只要向金国投降,就赦免所有人的罪,所有官员继续留用。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阿骨打在政治方面的经验比赵老师和童公公等人高出不是一个档次。
  

作者:也没有面包 回复日期:2008-8-18 10:51:58 
回复 
  柏杨体!

作者:日光山 回复日期:2008-8-18 11:01:59 
回复 
   粟末部开始臣服于高丽改姓为大氏(此时的高丽貌似强大,还曾打败过杨广的进攻),
  ------------------------------------------
  粟末部何时改姓大氏了, 难道大祚荣姓大就往前推所有粟末部人都姓大了???他们用汉姓都是渤海国时期的事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19 18:34:42 
回复 
  阿骨打快结束了,吴乞买的故事将会很难写,请各位网友提供一些史料,以便我更新,谢谢Q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0 11:32:09 
回复 
  公元1122年十二月,阿骨打命令完颜宗望为先锋,率领七千人马和迪古乃攻打得胜口,银术可、完颜娄室、婆卢火率兵攻打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两面夹击攻打燕京城。
  燕京城内的北辽残余势力虽然两次打败了宋国的进攻,但自身实力的损伤也相当严重,南边宋国的威胁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来自北边金国的威胁却使北辽国惶恐不安。
  女真人可比宋国人强多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传言已经深入到每个辽国士兵的心里,几乎每个辽国士兵都不想与金国作战。
  所以,金国的先头部队刚攻克居庸关,就有辽国将士很配合地献城投降了。
  十二月底,完颜娄室和银术可的部队已经来到了燕京城南门下,北辽大势已去,萧德妃和耶律大石等北辽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经失去了对燕京城的控制。
  萧德妃、耶律大石、萧干等辽国的骨干人物纷纷落荒而逃,整个燕京城内群龙无首。
  大兵压境,北辽的一大批文武大臣集体向金兵投降,包括辽枢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枢密使曹勇义,副使张彦忠,参知政事康公弼,佥书刘彦宗。
  而其中之一的刘彦宗最后成为了金国的大将,为金国的南征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辽”国仅仅存在了九个多月,便寿终正寝了。
  燕京城的攻克对于童公公和蔡主持来说绝对是个非常好的消息,看来阿骨打先生真的是个好人,为了帮助宋国收复失地,居然还亲自出马攻打燕京城。
  既然人家拼了命帮助自己,那自己也得给别人适当的报酬,童公公认为这样做非常合情合理,而他的主子赵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公元1123年一月,也就是金兵攻克燕京城一个月以后,宋国派出了第一批使者来到金国,商谈回收燕京之事。
  为了尽快得到梦寐以求的燕京城,实现宋国一百多年来最伟大的扩疆事业,赵老师和童公公已经迫不及待了。
  赵老师派遣的使者是“海上之盟”的始作俑者赵良嗣,而谈判的条件是完全答应金国的要求,除每年交给金国五十万的岁币外,另将燕京城的税收按每年一百万交给金国。
  作为出使的宋国代表赵良嗣此刻的心情非常的复杂,联金抗辽的主意是他首先提出来的,现在辽国是被打倒了,但宋国在这过程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作为同盟的一方,居然连续两次被辽国打败,最后还要依靠自己的盟国来收复失地,这对赵良嗣来简直就是一种奇耻大辱,他为赵老师和童同学等人的拙劣表演深感可耻。
  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他也只有尽力而为帮助宋国去向金国“购买”燕京城。
  对于归还燕京城的问题,在金国内部是有相当的争议的,大部分金国大臣都认为阿骨打根本不用理睬宋国,因为宋国在夺取燕京城的过程中,没有出一分力,根本没有资格来谈收回燕京城的事。
  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是刚刚投降金国的辽国大臣左企弓,看来所有历史上的降臣都喜欢讨好自己的新主子。
  但阿骨打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从骨子里他对宋国没有坏感,人家和自己并不存在所谓的民族仇恨,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得到大量的钱物,于是阿骨打答应了宋国的请求。
  经达宋金两国多次的谈判,阿骨打终于答应将燕京城交给宋国管理,同时他还答应将幽云地区的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一起交给宋国管理。
  但阿骨打的慷慨是要有很大的代价的,那就是宋国除了要交纳每年五十万的岁币外,还要按规定向金交纳每年一百万贯的燕京租税,史称“燕京代租税”。
  以前大家的普遍观点是宋国为了收回燕京被金国狠狠地敲榨了一番,但实事求是地讲,阿骨打的这一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毕竟这些地盘都是他的金国士兵们浴血奋战得来的,现在要拱手送给别人,哪道问宋国拿点士兵们的抚恤金也算过分吗?
  而对于赵老师和童公公等人来说,一百五十贯的岁币根本算不了什么,当时和宋国虽然在军事上很落后,但在经济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说难听点,只要赵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每天省吃俭用,都能凑出这点钱来给金国,何况他们是在实现自己祖辈们一百多年来都未能实现的伟大愿望!
  公元1123年四月,阿骨打按照宋金两国的约定撤出了燕京城,但他在临走时的做法却有点儿过分了。
  他下令将整个燕京城内的所有财物和人员一扫而空,全部带走,整个燕京城除了动物以外,没有一个活人,史书称此时的燕京城内是“城市丘墟,狐狸穴处”,一片荒凉、萧条不堪。
  但赵老师、童公公和蔡主持却毫不在意,他们率领“胜利之师”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这座已经脱离中原王朝统治近二百年的古城。
  收复燕京后,童公公和蔡主持立马向赵老师上奏“复燕奏”,把所有收复燕云州县的功劳全部加在他俩身上。
  整个宋王朝从皇帝到百姓无不沉浸于收复失地的喜悦之中,赵老师命令全国放假,庆祝这一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朝祝贺赵老师,许多官员甚至还要求赵老师立“复燕云碑”,来记念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
  这也许是赵佶老师整个人生之中最为得意的一个时刻,因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祖辈为之奋斗了一百多年的艰巨任务,自己即将成为宋朝历史上最有做为的皇帝,虽然这个收复失地的过程相当丑陋。
  但赵老师自己也万万没想到,他的人生密月却是如此之短暂,因为宋国的悲惨命运就将从收复燕京的喜悦中开始。
  

作者:shannon977 回复日期:2008-8-20 13:08:42 
回复 
  记号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0 23:07:56 
回复 
  十二、英雄的最后岁月
  女真人的真命天子阿骨打先生从公元1114年秋到公元1123年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攻克了辽国的五个京城,金国的大军席卷了整个辽国大地。
  辽国在东北亚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阿骨打距离他抗辽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了。
  但令阿骨打倍感烦恼的是,已经神秘消失快一年多的辽国头号“逃犯”耶律延禧最近在阴山附近聚集人马兴风作浪,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而刚刚灭亡的北辽国“三巨头”萧德妃、耶律大石、萧干却集体逃脱,无一落网。
  刚刚占领的幽云地区各州县的契丹及汉族军民们由于不愿当金国的俘虏,纷纷起兵抗金
  耶律延禧外加北辽“三巨头”不能归案,使阿骨打寝食不安,幽云地区军民的搔扰又使阿骨打万分恼火。
  阿骨打已经五十五岁了,身体各方面都大不如已前了,为了在有生之年看到辽国的灭亡和金国的强盛,他必须尽快结束自己的这场抗辽战争。
  因此他下令完颜宗望和完颜娄室负责追击夹山之中的耶律延禧。
  但首先向阿骨打发难的却是北辽“三巨头”之一的萧干。
  萧干本名回离保,是奚族人的首领,在北辽建立时,由于坚决拥护耶律淳登基而受到耶律淳的重用,被任命为北辽军事负责人之一,和耶律大石两次击败了南方宋国的进攻,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
  但这位仁兄在宋、金、辽三国纷争的复杂局面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没有像郭药师那样,选择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庄家下注,而是选择了自己直接当皇帝。
  在金兵攻克燕京城后,萧干乘乱逃出了燕京城,来到了箭笴山。
  公元1123年一月,萧干在箭笴山正式宣布乘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奚族人的王国,改元天复。
  萧干作为一名奚族人,怀着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在辽国即将灭亡之际,乱世称帝,确实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但他和渤海人高永昌一样,都没能正确处理好同金国的关系。
  高永昌由于自己的傲慢无礼得罪了阿骨打而遭遇了亡国之灾。
  萧干的能力值要比高永昌强,但他同样没有处理好同各位领居的关系。
  因为奚国从一开始建立,就不得人心,所有的邻国都对萧干没有好脸色,远在阴山的耶律延禧还甚至发出讨伐令,声讨这个辽国的叛徒。
  但天高皇帝远,耶律延禧最多是口头警告一下萧干,因为他现在自身难保,更别说去对付萧干了。
  萧干的真正危险是来自幽云地区刚投降宋国的前怨军首领郭药师的军队和燕京城附近金国的军队。
  但阿骨打仍然采用先礼后兵的做法,派使者前去招降萧干。
  但萧干显然已经忘记了高永昌的教训,断然拒绝了阿骨打的劝降。
  所以萧干的结局必须是失败,而且他的失败方式和高永昌惊人的相似。
  公元1123年五月,高永昌派兵攻打景州、蓟州,被宋国的郭药师击败,奚国军心大乱,于是萧干被亲信耶律阿古哲和外甥乙室八斤杀死。
  所有奚族人全部被编入金国的猛安谋克军事组织中。
  奚王国的命运就此结束,萧干总共当了五个月的皇帝梦,他和高永昌乘帝的时间和死亡的方式几乎如出一徹,也算是个巧合吧!
  而北辽三巨头的另两位也不是省油的灯,萧德妃和耶律大石在燕京城攻破的前夕,选择了另外一条出逃路线,那就是投靠夹山中的耶律延禧。
  我们前面提到耶律延禧被阿骨打的金兵几次痛碥后,一路狂奔,躲进了大青山里的夹山,很长时间杳无音迅。
  但是耶律延禧运气还不错,他选中的夹山正好出产金矿,并且此处易守难攻,的确是个理想的藏身之处,耶律延禧利用金国全力对付北辽之际,乘机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以图东山再起。
  而就在耶律延禧踌躇满志的准备重出江湖之际,却碰到了前来投靠的萧德妃和耶律大石等人。
  对于胆敢背叛自己的人,耶律延禧是决不会手软的,于是萧德妃被立即处死,而耶律大石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说了一番慷慨陈辞:
  “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淳,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於他人耶”。
  耶律延禧自知理亏,只好亲自斟酒向耶律大石道歉。
  从中不难看出,耶律大石的确是辽国的头号强人,不但英勇善战,且胆略过人。
  最终耶律大石通过自救,保住了性命,也获得了耶律延禧的信任。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1 20:27:51 
回复 
  辽国的形势开始好转,耶律延禧却又开始犯混了,他准备出兵攻打燕京,收复失地。
  为了感谢耶律延禧的不杀之恩,耶律大石再次劝阻耶律延禧应该等待时机再出手,因为目前金国的实力如日中天,别说是一个耶律延禧,就是十个耶律延禧也不是阿骨打的对手。
  但耶律延禧已经没有耐心了,他要夺回曾经属于他的一切,包括金钱、美女和土地。
  公元1123年四月,耶律延禧任命耶律大石为北院枢密使,率兵攻打奉对圣州(今河北涿鹿)。
  但耶律大石的运气很不好,如果碰到普通金国将军的话,说不定大石先生还能对付一下。
  可他碰到的是金国的“常胜将军”完颜娄室,这位仁兄是金国最能打仗的将领之一,其军事能力值超强。
  所以耶律大石在登上辽国军事舞台以来吃到了第一个败仗,而且是一败涂地,连耶律大石本人也被娄室俘虏。
  但耶律大石的传奇人生并未就此结束,四个月后,耶律大石乘机逃出了金营,回到了耶律延禧的身上,继续从事反抗金国的战斗,并因此成就了一番大业。
  耶律延禧的第一次重出江湖很失败,而且后果很严重,因为这次出兵非但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还激怒了阿骨打本人。
  于是阿骨打决定铲除这个心腹大患,他命令完颜宗望和娄室进攻辽国的重要据点青冢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以耶律延禧为首的辽国残余势力已经根本无法抵挡金国的进攻,大量的皇室成员被俘,包括耶律延禧的三个儿子,赵王、秦王和许王,辽国的传国玉玺也落入了金国之手。
  只有梁王雅里在太保特母哥的保护下,逃到了夹山耶律延禧的大本营中。
  辽国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之中,但皇室内部的内哄还在继续。
  由于对耶律延禧的表现非常不满,特母哥和部将耶律敌烈居然劫持梁王雅里北逃,脱离了耶律延禧的控制。
  他们来到了一个叫沙岭的地方,这个地名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无从考证,估计应该在今天的中蒙边境处。
  公元1123年五月,耶律特烈等人在沙岭拥立雅里为新的辽国皇帝,改元“神历”。
  雅里在位初期,还颇有作为,因此很多契丹部落都来投降雅里,但时间一长,雅里逐渐对管理国家失去了兴趣,开始热爱击鞠运动,难道是受“球王”高俅的影响吗?
  因此雅里仅仅当了五个月的皇帝,便由于运动过度而生病死了,所谓的新辽国也就消失了,其它人等如耶律特烈和特母哥的结局无法得知,估计不是投降金国,便是被金国灭掉了。
  作为辽国的真正老大,耶律延禧先生做人真的非常失败,自从和金国开战以后,已经有很多的自己人和他过不去。
  古欲、耶律章奴、高永昌、耶律余睹、耶律淳、萧干、雅里
  这一纷名单都是耶律延禧的反抗者,其中包括他有心腹爱将、叔叔甚至儿子,从中可以看出耶律延禧有多么的不得人心啊!
  北辽“三巨头“两死一伤,耶律延禧被再次痛击,只身一人落荒而逃,阿骨打的痛打落水狗计划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但前方胜利,金国的后院却起火了,金国刚刚任命的南京留守张觉发动叛乱,开始大举进攻燕京地区。
  这位张觉是何许人也?张觉是辽国平州义丰人,在辽国官居兴军节度副使,金兵进入燕云地区后,张觉便投降了完颜宗翰,很快被任命为平州留守。
  由于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金国需要将燕京城交还给宋国,因此阿骨打便将平州改为南京,于是张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金国的南京留守。
  但张觉这个人的民族意识较强,虽然投降了金国,但总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辽国的汉人,在辽国即将灭亡之际,应该投降宋国比较符合自己的民族观。
  而此时,幽云地区的各族百姓们由于不愿接受金国的统治,纷纷起兵造反,平州城也不例外,成千上万的各族百姓要求留守张觉带领他们起兵反金。
  为了顺应民心,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张觉决心率先发动兵变,正式宣布反抗金国。
  平州城内的辽国降将左企弓则成了张觉起兵的第一个牺牲品。
  远在鸳鸯泺休息的阿骨打自然不允许此类叛乱的事件的发生。
  但更坏的消息是张觉已经和宋国达成了共识,张觉已经投降了宋国,将整个南京城献给了宋国,而宋国也接纳了张觉。
  这对阿骨打来说是更大的打击,阿骨打对于宋国的态度一向是比较友好的,燕京之战,宋国两次大败,靠着他们金国的力量才攻克了燕京城,而且阿骨打还遵守诺言,将燕京城和幽云地区的其它六州慷慨的交给了宋国。
  但宋国居然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徒,完全违反了双方作为同盟国的约定,宋国的行为称得上是“背信弃义”,简单就是无耻小人的行径。
  那么做为曾经和金国有过“海上之盟”的宋国,为何要不顾金国的感受而擅自接受张觉的投降呢?
  归根结底,还是赵老师和童公公爱占便宜的毛病坏了大事。
  张觉主动派人前来商谈投降之事,自然引起了赵老师和童公公的高度重视。
  由于接纳郭药师投降后,宋国尝到了甜头,因此对于原辽国汉将的投降,宋国是举双手欢迎的。
  但赵老师和童公公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郭药师是作为辽国将领向宋国投降的,和金国并无任何瓜葛,充其量是个辽国的叛徒;而张觉的情况完全不同,他是先投降了金国,目前身份是金国的官员,如果接纳张觉,等于是违反了宋金之间的同盟协议。
  但我们说过赵老师和童公公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何况张觉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大便宜”。
  首先张觉占据南京重镇,控制着幽云地区的许多州县,其次张觉手里撑握着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军队。
  赵老师甚至天真的认为依靠张觉就可以对付幽云地区的金国军队了。
  这时,赵良嗣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接纳金国叛将张觉。
  自从那次亲眼目睹金兵仅用半天就攻克辽国上京的战斗后,赵良嗣已经深刻认识到金国军队的强大和可怕,而如今宋国的君臣们居然想为了贪一点小利而去招惹金国,赵良嗣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同意的。
  但赵佶和他的学生们已经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没有人支持赵良嗣的观点。
  所以说,人是不能去占便宜,不管是大便宜还是小便宜,否则只能自食其果。
  宋国的君臣们即将为自己的贪图小利付出昂贵的代价。
  但阿骨打却还没功夫去谴责自己的邻居,他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解决张觉的问题,否则人人学样,金国在幽云的统治就无法牢固。
  于是,阿骨打向南京城的军民们下了自己一生之中的最后一道诏书,语气恳切,主要内容是劝告南京城中的军民出城投降、不要跟随张觉作恶。
  六月中旬,在鸳鸯泺行宫中休息的阿骨打得到了好消息,张觉的叛军被完颜母击败,已经躲进了南京城中。
  阿骨打心情大悦,连忙下令班师回朝返回上京。
  但在回京的路上,已经连续征战了十个年头的阿骨打终于病倒了。
  这场病来的太不是时候了,阿骨打的年纪并非已经到了老态龙钟的地步,他还不到六十岁;而且灭辽的任务即将完成,只要再坚持个一年半载,阿骨打就能亲眼看到辽国在自己的手里灭亡。
  这就像一个万米长跑运动员已经跑了9900米,还剩一百米就要结束了,但这名运动员却倒在了离终点线的一百米的地方。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个非常残酷、非常遗憾的事情。
  阿骨打也是如此,但长年的征战和伤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不堪重负,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取他的生命。
  弥留之际,阿骨打下令召金国的谙班勃极烈,也就是金国的下任继续者,他的亲弟弟吴乞买前来见他,等于是准备宣布后事。
  公元1123年八月,女真人的民族英雄及金国的第一位皇帝完颜阿骨打在部堵泺西行宫病逝,终年五十六岁。
  阿骨打临终前除了任命吴乞买为他的接班人外,并没有留下其它方面的遗嘱。
  史书上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阿骨打临终前交待吴乞买和粘罕:灭辽已毕、准备攻宋。
  但我对此颇有疑义,阿骨打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流露出对宋国的坏感,相反他对宋国还是相当客气的,还曾将燕京等六州归还了宋国,如果阿骨打早已准备攻打宋国的话,他还有必要去归还燕京等六州,这不等于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因此我是不相信此种说法的。
  女真人历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及金国的创立者---阿骨打终在灭辽的前夕病逝了,虽然他没能亲自完成灭辽的大计,但谁都不可否认阿骨打在整个抗辽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他的一生完成了一件大事,并且为另一件大事的完成做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
  一件大事是建立了女真人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另一件大事是为消灭辽国作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他的弟弟吴乞买在他去世一年多后,踩着他的肩膀轻而易举地彻底消灭了辽国。
  最后,我们该如何看待阿骨打这个人物?
  从女真民族的角度看,他绝对是女真人的头号英雄,由于他的出现,使女真民族摆脱了契丹人的残暴统治,并且还建立了女真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在前期的抗辽战争中,阿骨的打还打出了各民族团结、反抗契丹压迫的旗号,这也为他赢得了辽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支持。
  从契丹人和辽国其它民族的角度来看,阿骨打后期的对辽战争更多是一种对辽国的侵略战争,阿骨打发动这种战争的目的固虽然是为了女真人的生存和发展,但不可逸免的对辽国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卷完)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2 12:48:47 
回复 
   大家好:
   我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把《女真金国的百逐年风云》中阿骨的故故事讲完了.但没想到的是我的故事遭到了许多网友的痛骂,甚至很多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称我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是满族人,是野蛮人.
   我在这里先说明一下我并不是什么满族人,我是正宗的江南汉族人.
   在我十六至二十岁时,我也和许多网支一样,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从这些小说中,我认识了许多我们汉族人的大英雄,同时也认识了许多其它异民族的大坏蛋,因此我也痛恨一切匈奴、一切契丹、一切女真、一切满清,还对一些反清复明的义士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类型的历史书籍,从而对以前的历史观有了更新的理解。
   特别是对待许多异民族的观点有了更新的看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异民族总是喜欢侵略中原,从而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异民族都是糟粕,许多很有作为的皇帝都是异民族,例如,符坚、李嗣源、萧燕燕等,他们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比其它很多汉族皇帝来说确实要好上几倍,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感情上接受这些异民族的优秀人才呢?
   我在几年前无意之中,看到了一篇有关叙述金国末代皇帝完颜守绪的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作为一名亡国之君,完颜守绪的表现一点也没给他的祖先阿骨打丢脸,比起所谓的正统皇帝赵佶、赵恒、赵淳要强上百倍,虽然最终金国还是灭亡了,但完颜守绪的表现获得了大家的尊重。
   从那刻起,我对金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后来再阅读金国的史书时,发现有金国同样也有着许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于是我就决心用简练的语言来写这一部金国的历史。
   以上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网友对此有不同观点,请发表讨论,但在网上不要搞人身攻击。
   谢谢大家一贯以来对我的支持!

作者:bbwan45 回复日期:2008-8-22 12:49:23 
回复 
  顶个先了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8-22 16:04:04 
回复 
  历代王朝也找不出北宋这样窝囊透顶的。

作者:suning2000 回复日期:2008-8-22 22:30:02 
回复 
  
  

作者:guang39 回复日期:2008-8-23 15:32:00 
回复 
  喜欢历史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4 10:56:51 
回复 
   接下去,准备写金国的第二个皇帝,完颜吴乞买,又能名完颜晟,他本人没有多少出彩的故事,但是在他统治金国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大事,其中也包括使北宋王朝遭受历史上最大耻辱的"靖康耻"。
   如何写这段历史,我也一直在考虑,因为这部贴子主要是以金国的历史为主线,虽然也会大量的叙述宋辽两国的情况,但以金国为主是不会变的,对于北宋的境遇,我也是非常同情的,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赵老二家的后代们一直都没明白,直到国家的灭亡。

作者:jzok06 回复日期:2008-8-24 15:37:39 
回复 
  作为汉人,你被骂是应该的,因为你的文章里充满对宋的不屑与不敬。作为一个人怎么能对祖先之国如此对待?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4 16:28:00 
回复 
  北宋的疆域范围为今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全省,广西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南部\天津大部\贵州大部.
  
  南宋的疆域范围为今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全省,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广西大部\四川东部\贵州大部.
  
  请问楼主你是属于哪个省的?

作者:祥云照耀 回复日期:2008-8-24 17:45:11 
回复 
  好帖子,留个记号,支持楼主大作!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8-24 23:40:16 
回复 
  作者:jzok06 回复日期:2008-8-24 15:37:39 
    作为汉人,你被骂是应该的,因为你的文章里充满对宋的不屑与不敬。作为一个人怎么能对祖先之国如此对待?
  --------
  -----------那楼主应该说伟大的北宋,难道是北宋灭了金辽?作为我们汉族的一个政权,让我们的女人被蛮族蹂躏,让百姓被屠戮,你要楼主去赞美北宋??能这样客观的描述已然不错了,祖先之国不代表是绝对先进的,更不代表我们可以夜郎自大。

作者:wuking911 回复日期:2008-8-25 0:44:28 
回复 
  一直关注着这帖,出来冒个泡…楼主要坚强,在中国写异族的历史没有不被骂的,支持楼主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ina_Invers 回复日期:2008-8-25 1:30:36 
回复 
  宋朝吃了2次亏啊,2次合作灭敌都吃了大亏,不过宋朝发达的经济实力还是支撑住了.
  实际上经济不好也会导致内部瓦解,明朝最后就是灭在李自成手里.
  宋朝的悲哀就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代,却是疆土最少的王朝,不过大家想想排除了那些穷山沟的王朝,想不富也难.

作者:天砖 回复日期:2008-8-25 2:26:37 
回复 
  楼主挨骂活该,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写这段历史,就如同现在的中国人写日本明治维新到1945年间的历史一样,中国人该怎么写,不用多说。日本那段时间的人物是否杰出?作为大不大?武士道是否有精神有坚守?该怎么写?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6 8:53:34 
回复 
  第三卷 吞辽灭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一、登基灭辽
  公元1123年八月,女真人的真命天子阿骨打在返回金国上京的途中与逝长辞了,阿骨打所指定的金国继承人是他的亲弟弟谙班勃极烈完颜吴乞买。
  作为女真金国的第一任皇帝,阿骨打继承了女真祖先们的一贯传统,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将这一极具诱惑力的职务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吴乞买。
  虽然阿骨打的儿子们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长子完颜宗干、次子完颜宗望、四子完颜宗弼哪个不是理想的接班人,但为了金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考虑,阿骨打选定了吴乞买为金国最适合的接班人。
  吴乞买是劾里钵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175年,比他的哥哥阿骨打小了七岁,吴乞买出生后不久,便被自己叔叔盈哥收为养子。
  史书记载吴乞买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而且更奇怪的是吴乞买的长相与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非常相似,于是有人就认为吴乞买有可能是赵匡胤的转世,当然这只是广大民间群众的一种传言而已。
  而吴乞买在阿骨打的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1112年二月,生性刚烈的阿骨打在“头鱼宴”上得罪了辽国的头号老大耶律延禧,虽然最后阿骨打安然脱险,但吴乞买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是吴乞买有一种特殊的技能----驯兽,相传吴乞买能够徒手擒虎刺熊,于是吴乞买利用一次耶律延禧秋后打猎的机会,亲自为耶律延禧表演了一番徒手擒猛兽的绝技。
  耶律延禧一高兴,就把阿骨打抗旨不遵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吴乞买通过另类的方式帮助了自己的哥哥逃过了生死一劫。
  于是,阿骨打开始对自己的这个新弟弟刮目相看了,公元1115年,吴乞买被刚刚称帝的阿骨打任命为金国的谙班勃极烈,也就是金国皇位的一号继承人。
  每逢阿骨打出征辽国,总是任命吴乞买为大本营的留守,负责金国后方的朝政大事。
  正如阿骨打自己所说的:“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
  从这点可以看出,吴乞买在金国建立的那一天起,就被阿骨打认为是金国第二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但吴乞买在接班这个问题上,似乎显得非常“谦虚”,起初他是坚决不接受这个金国最高领导人的职务。
  但他的小辈们不允许他“谦虚”,弟弟完颜杲、侄子完颜宗干、完颜宗峻(阿骨打嫡长子)等率领金国的文武百官一致要求吴乞买接任这个职务。
  于是,吴乞买“很不情愿”的接受了众人的请求,成为了金国第二任皇帝。
  公元1123年九月,吴乞买正式登基金国皇位,同时改元天会。
  但吴乞买的这个皇帝同样不好当,因为在他继位的同时,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
  头一个问题便是张觉,这位仁兄自以为背靠大宋国好乘凉,率领着一帮手下的契丹和汉族军民们脱离了金国的领导,改投了赵老师的宋国,并且不断骚扰金国部队。
  其次,辽国虽然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领土,但他们的头号领导人耶律延禧一直在逃,一天延禧不归案,辽国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于是,吴乞买在他大哥的基础上,发动了对这两个心腹大患的进攻。
  首先他命令自己的弟弟完颜阇母继续讨伐叛徒张觉。
  但这场平叛战争进行的很不顺利,因为张觉似乎很能打,居然两次打败了完颜阇母,这对百战百胜的女真勇士们来说简单是一种奇耻大辱。
  所以,完颜阇母受到了吴乞买的严厉训斥,讨伐张觉的任务换成了他的侄子完颜宗望。
  看来,还是年青人对胜利的渴望更强烈,宗望很快便击败了张觉的军队,张觉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只好向宋国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