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2发布会:- 为嘛天津人午后结婚- - 文 仲文 何美嘉 -今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45:53

为嘛天津人午后结婚

  • 发布日期: 2011-08-11 00:00
  • 作者:文 仲文 何美嘉

图为史料文献学者、收藏家李刚收藏的民国结婚证书

“金九银十把婚结”,又一个婚期高峰将至。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婚俗习惯,天津也不例外,比如早前就流传着天津婚俗四大怪——“下午才把天地拜;女人头上喜字戴;嫁妆要在头天派;回四需把礼物带”。虽然这四怪中有些已经逐渐在其他地域普及开来,但这“下午才把天地拜”却依然是全国少有的婚俗特色。

从旧喜帖看天津午后结婚

记得去参加一个朋友在北京的婚礼时,笔者不经意说到,天津人都是下午结婚,而在天津的民俗里认为中午结婚是二婚,引起在场人一片讨论。天津人是怎样形成午后结婚的风俗呢?

天津午后结婚的婚俗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具体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已无证可考,但至少这一婚俗在民国时期已经出现。这在天津史料文献学者、收藏家李刚向笔者展示的他珍藏多年的几封民国时期的婚帖和结婚证书中就可表露一斑。

李刚向笔者介绍,在民国结婚证书中清晰可见二十四岁的河北省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人李春学与十九岁的河北省天津县人李树娟喜结连理,其中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印章一应俱全,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二时在天津市青年会举行结婚典礼恭请黄绍锟先生证婚”的字样。

此外,在他展示的王文典(生于1882年,早年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实业救国,一生效力于振兴民族工商业)为其子王昌宏婚礼发送的喜帖中,也可以看到“礼堂设在法租界国民饭店下午四时结婚礼礼成入席”的一行烫金字。还有标有“柯益茂鞠躬谨订”的另一张喜帖中,也可以看到“礼堂地址:中国大戏院;行礼时间:下午二点;席设:小食堂”的三行烫金小字。

“我收藏的民国时期结婚证书和喜帖中,也有在中午结婚的,但大部分都是午后办婚礼,而且像王文典这种社会名流也谙于此俗,可见近现代的天津午后结婚应该已经较为普遍。”李刚对笔者解释道。

午后结婚源起何处

因为婚俗属于民俗,在一代又一代的百姓身上传承、口中演绎,所以时到今日,天津人午后结婚的婚俗由来,在坊间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在当前流传较广泛的是“追根溯源说”,即天津的婚俗继承了“徽派”婚礼习俗,天津市区大多是燕王从安徽一带招募士兵的后代,而安徽当地是下午结婚,所以在天津一直沿用至今。从古到今,河北省婚俗基本上是中午结婚,天津的郊区也大部分如此,却唯独天津市区有着午后结婚的婚俗,而在安徽的合肥也恰恰有着过午结婚的习俗,不知是巧合还是渊源。

还有种流传颇广的说法是“自然形成说”,即为了适应生活习惯而更改的。早期天津是北方主要水上枢纽,码头港口船舶如织,很多人都从事着与码头相关的工作,人们上午繁忙,没有时间结婚,下午才会有些许空闲能聚在一起。此外,在列强入侵带入新兴文化技术和洋务新政的影响下,天津成为了著名的工业城市。那时工人上班是“三班倒”的模式,请假不方便,早班举行或参加婚宴太早,而中班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正好合适,婚宴结束后正好接着上夜班,所以这一婚俗是当时的生活习惯使然。

不管怎样,在其他城市新郎新娘还在为中午12点之前结婚赶早忙碌的时候,天津的新郎新娘却有着大把的准备时间从容地步入婚礼殿堂,不得不说天津人真的是懂生活、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