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电视如何多屏互动:读论语孟子法(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5:29


——季谦先生2009年8月27日

一、开篇: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各位晚上好!
本来要我来这里跟各位讲一些课程,我也不晓得要讲些什么,所以就只定了两个题目,其它的题目我说到了以后再说。那么这几天呢我也感觉到了我们所有学员好学的精神。大家在课外的时候,都还来找我私下的谈论,而且所提出来的问题都很有深度,而且对整个时代,也都能够有相当的精确的反映,也就是说,这是这个时代普遍的问题。所以假如是我们各位学员有意思想要谈什么题目的话,其实也可以跟我建议。那么等一下大家也可以建议一下,或是来找我,或是写条子给我,我才更能知道各位需要听什么样的内容。要不然的话,由我来选择讲的内容,不一定能符合大家的希望。如果大家没有特别的想法,那就照我的预定;如果有的话,那请告诉我。

那么原来所定的主题是讲论语,这个论语也不知从何讲起;那么今天就开个头,就讲一个题目叫做论语的读书法,或说怎么读论语。

那么怎么读论语,我是借用古人的,犹其是朱熹引用程子的话来讲。所谓程子就是程氏二兄弟,程明道、程伊川,统称程子。不过依照朱熹的性格,他的学术的特色,他所引用到的,大部分都是程伊川的言论。

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论语孟子的读书法。因为讲到论语顺便讲到孟子,两本书一起看。朱熹所引用程子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的人,其实也有相当的启发。甚至象我自己也感觉得到,我们并不一定能够读书。也就是说读书的方法,或者说用什么心态去读书,有些时候啊并不一定有正确的心态,或者是能够有正确的方法去读书。或许也可以说,我所读的书如果性质不同,可能要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去读。

那么今天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其实也是缘于我自己读书的经验。我是曾经受到了这几段文章的启发。我当时读到这些句子,我自己很感动。我也希望能够提供出来供各位共勉。因为我们一般人都在读书,是不是能够读得有效,读得对路,这个是不一定的,很可疑的。

最近几年呢,美国有一个学者,出了一本书,题目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怎么去读书的意思。这个作者在序言上这样说,他以为这本书,并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这本书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很快地就再版。而且台湾也翻译这本书,也成为畅销书。这本书的部头很大,有些读者就反映,能不能写得精简一点,让更多人能够看。也有一些老师一些教授,就介绍学生去看这本书,所以就希望作者写得精简一点,所以作者就另外写了一部精简本,也大受欢迎,而且台湾也把这本精简本翻译出来。你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子的题目居然大受欢迎,居然还要出两本书,而且象台湾居然都把两本书都翻译出来。那么可见全世界的人都在读书,但是读书的方法,是不是能够把握,如果不能够把握读书的方法,那么读书的效用就可能减低了,就达不到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所以《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变成受欢迎的一部著作了。

那么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如何读论语,或者说如何读论语跟孟子。有些人或许是他已经有相当高度的学问,今天这个主题对他来讲可能比较浅近;如果大家象我一样,最先读书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把握读书的要领,那么我们今天这几段文章应该有相当意义的。

讲到读书这个话题,我想到当代的一位国学大师,叫做钱穆,钱宾四先生。钱宾四先生曾经这样说——因为他主要是学历史的,他主要的成就是历史学——他有一本有关历史名著的导读的书。在书的开头他就告诉读者说,我们去读一本书,其实最重要的是,从书里面读出一个生命。因为一本书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动人,不是这些文句,乃是它背后有一个生命在支撑着这本书。所以读书的人不是只读这些文句,要从文句里面去体会到,去看见这一本书背后的精神,其实就是这本书作者的生命。作者的生命表现在这本书当中。他举例说,如果我们读史记,我们应该从史记的文章里面,能够看到能够体会到司马迁的生命特质,或者说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见解,乃至于他对于人间的期待。

扩而充之,我们读论语,要从论语这本书里面,体会到孔子的精神;也可以说,让孔子从论语这本书里走出来,你当下能够面对孔子。读孟子当然也是一样。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学术成就的人,他写作一本书,这一本书就是记载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其实就是他的智慧的表现,他的智慧其实就是他的生命的结晶。这本书是文字,文字是死的,白纸黑字,但是文字当中的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智慧是活的。智慧如果是活的,这个生命就活在当下。所以读一本书,其实是读一个生命。

那么今天我们讲读论语孟子的方法,是引用于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在《四书集注》里面,其实淳淳地教诲。他在跟弟子言谈的时候,常常教导弟子怎么去读圣人之书。我们今天所选的这一部分文章就是从朱熹的语录当中节录出来的。凡是朱熹谈到读论语的方法,都在这里了。那么我们以下一条一条地看。其实这不需要讲解的,每一个人看一看,都应该有相当的体会了。昨天我交代陈师兄去影印这段文章的时候,陈师兄后来跟我说,他就偷偷地先看了两遍,他自己感觉大受启发。他其实自己看就好了,不需要我再讲。但是,既然我坐在这里,能够发挥的地方就发挥一下。

二、分说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通一经就不用读其它经了吗?

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一条一条地说。那么为了尊重古人起见,我们先念它一遍,就是请跟我念,我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这样子我们也将有大略的心得。我们先看第一条。从下面,从中间这里,读论语孟子法,从这里讲,把前面这三段放在最后讲。来,请跟我念(大家跟读)。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这个谁不明白呢,谁都知道。不过,经过这样一提醒,我们会更加地熟记于胸,因为有些时候读书确实没有这么用心。那么第一段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我们最近几天讲读经,那么也把论语孟子首先提出来。这里是指成人读书,现在我们连儿童读经都还是以论语孟子为本。

后面那一句话很重要: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这一句话可不要误会说,我们就真的可以不治六经了,这是一种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是一种强调,一种夸张。当然也是事实,不过,这种夸张就是来反映论语孟子的重要性。说它夸张是反映重要性,而也说它是事实,道理本来就如此。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读书犹其是读圣贤书,不把它当做是知识的追求,而是一种智慧的开启。那么,只要智慧开启就达到读书的目的。所谓“见道”,要能够见道。那么道是一个道,假如能够见道,如果四书中有道,或者论语孟子中有道,读论语孟子可以见道;而六经中有道,读六经也可以见道。所以所见的是同一个道,如果读书的目的在这里,那么,读论语孟子比读六经更容易见道。因为,如果读论语孟子能够见道,所以“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就是不必再深切地追求,你就能够明白六经的道理。为什么?六经的道理只不过也是四书的道理,只不过也是论语孟子的道理。所以从求道,见道的立场来讲,可以说,论语孟子既治,你已经“治理”好了,那么六经不治而明。但是,如果从知识的立场来讲,一个儒者,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啊,儒者的学问当然越丰富越好。那么象这样子,你就不能够说,那我只读论孟就好了,六经都都可以不必读。所以不要误会“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例如说读经就是万能吗

就好象我们讲读经,我们有些时候会说,读经就是了,只要读经,一切的功课不在话下。那么有的人就会质疑:难道说读经就是万能吗?所以有人就质疑说我们是读经万能论。读经就是万能嘛。我说这里有两个了解的方式。所以我一直——这一句话已经讲过好多次了——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的方式,而两种回答的方式往往是针锋相对的。比如说读经是万能的吗?我们也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么两种回答既然是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这怎么可能呢,这岂不是矛盾吗?如果是平面地看,它是矛盾的,是与不是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观点,或者说不同的层次来看,它就可以不矛盾。就是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当然读经不是万能的,你只有读经,那么其它的知识怎么办?犹其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其它知识,难道是只有经典就够了吗?所以我们说,不是,读经不是万能的。但是也可以说是。从哪个观点说是呢?说读经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核心的教育,笼罩性的教育,所以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能。如果读经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智慧,智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叫做聪明,一方面叫做兴趣,所以一个孩子如果有读书的聪明,又有读书的兴趣,学习的能力提升了,那么他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学习其它的功课,这叫做笼罩性的教育,或者说这叫做核心性的教育,从这个地方说读经是万能的。

那么,那么刚才说,论语、孟子都已经有透彻的了解了,六经之道只不过如此。所以论语孟子是万能的吗?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那借用刚才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解答。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不是单一的。那么对于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可以左右取之逢其源,左右逢源。所以,论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切己有用的读经心态:读经是在读我们自己

下面更重要,“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圣人之所以用心所在”。那么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我之所以未至者。所以读经、读论语孟子,读圣贤之书,最最重要的还不是了解圣贤在说什么,而是要切己,要返身思考,要能够把自己与圣贤相比较。这里面的意义是说,圣人为什么他是圣人,那我为什么不是圣人,其实在于读书的每一句话当中,都可以作这种参照。如果能够作这种参照,那就不是在读圣贤之书而已,是在读我们自己。那么这样子才是切己有用。所以这种提示,一般人本来应该都知道,而常常忘记了。如果以这种心态来读书,一个人的进步是非常快速的。乃至于你只要读懂一句,也就可以了。

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所以整部论语既然都是圣人生命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就好象是地下水,你在任何一个地方挖井,都可以引出所有的地下水。所以读论语并不一定每一句都要有体会,其实只要体会一句,你就体会了圣贤之心;体会了圣贤之心,所有每一句,也都可以了解,所以不是“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而应该也可以这样说,懂了一句,其它都可以不读而明白——也可以这样说。那么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说法,一定要贡献给高明的人。普通人不可以这样说的,就是你的心智这么清明,你的领悟这么深刻,这一种人可以这样说。当这一种人这样说的时候,他说我只要读懂一句,我就可以懂得全部的论语,读懂论语,我就可以懂得孟子,论懂论孟,我就读懂六经,这是一个高明的人才可以说的话。当高明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并不会障碍自己说,那我就不要读书了。所以一般人如果是误解了,他真的是孤陋寡闻,然后自己限制自己。当高明的人说,我懂一句,就等于懂了一切。这一个人,我想相信,他更能够句句而求之,每一部经都会老老实实去读它。因为道固然是一,但是,它的用是多。所以朱子说,同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这个用在读书上,你就可以说,所有的经典,只不过表现一个道,同体一太极;但是呢,经典有那么多部,有那么多的语言,它每一部,每一句话,也都是道,所以,物物一太极。那么一个真正的儒者,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既能够了悟同体一太极,他又能够关切,物物一太极。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了悟同体一太极的人,他必定不会疏忽了物物一太极。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知识。更进一步讲,一个真正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他必定不会排斥西方文化,一个真正受传统良好的教导的人,或者说领悟传统的智慧的人,他必定不会拒绝于现代化。所以这是本末之言,在这里强调一个本,但是这个本,不可以拒绝末,不可以排斥末,这才是真正的本。但是,本末还是要有清楚的区别,不可以舍本逐末,不可以因小失大,所以话要两头说。一个真正了解的人,他两边全部明白,他随机运用;一个不了解的人,就死于句下。讲高的就偏于高,他就两脚就悬空,都是浮华之言;那么如果偏于比较低的呢,庸俗的呢?那他就没有高明的境界,他不想追寻同体的道理。所以一个有智慧者必定两边都是。

凡圣同体,只是工夫不同:东西方见解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