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虎5x 用户手册:我的上海梦(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09:33

 

                                                         第四章     在上海公办学校所见所感

  从2008年开始,我已经在上海公办学校呆了两年多了.每天,我接触许多的人和事,对上海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印像有一定的感触.两年多时间,我积累的手稿一沓又一沓,所见,所闻,所感,让我有一种写作冲动.我想:我已经有江西公办学校的教学经历,又有广东私立学校的经历,再加上现在的上海公办学校和以前民工学校的经历,我的经历基本齐全.经历是一笔财富,通过思考把它总结出来,那就是教育经验. 上海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域.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首先,按区域,上海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精英教育,有普遍推行的教育,也有很大程度的应试教育.

  任何国家,任何年代都有精英教育,因为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共教育,办学是竞争的,教师是竞争的.有竞争就会产生精英.从民主的角度看,提供精英教育也恰恰是满足了人智力上正态分布的需求.小部分的精英教育是满足小众的民主,这也是孔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我见到的大部分是后两种教育.先说应试教育,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其实,应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教育观,教育方法,在我亲自担任班主任的一所B类学校里,我接触的老师很多就是一个教书匠,一个只会教学生如何获取高分的教书匠.她们有一套完整地制服学生不听话,不愿写作业的办法.基本上属于惩罚教育.她们的教育方法就是: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为了让学生获取高点的分,不择手段,需要时间,从课余点点滴滴中挤,练习册是她们的法宝.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每门练习册至少一本,多的两三本.为完成这些练习册,学生就要加班加点写作业.奇怪的是,大多数家长还容忍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为它推波助澜.

凭心而论,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注重素质教育,但问题是底下基层的执行情况.由于各校原有基础的差异,必然有上述情况发生.

 我接触到的第二所学校,情况就有很大不同.这是一所A类学校,由于校长是一位特级校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有很大不同.全面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得较好.我从一些小事就能发现两所学校的不同区别.一是在两个教师节,我分别参加了他们的教师节庆典.我发现两所学校策划的节目有很大不同.一所是以表彰加奖励,着重从物质上满足教师需求,另一所从教师发展需求出发,满足教师精神加物质的双重需要.两个校长风格,体现两种学校文化.由此可见,校长是否具有文化自觉,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厚度,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的教育改革出路在哪里?我觉得要从解放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始.从规范孩子们的作业开始.当然,体谅教师的难处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教师,特别是中国女性教师,初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老师,你们的改变才是中国基础教育改变的关键. 闵行区初中小学的教师学历都蛮高的,但学历不等于能力.教师这碗饭更看重的是经历与个人的素养.学历,特别是现在的学历,水份太重,不好与过去比.华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教小学,我着实替他们惋惜.但如果不从内心去改变教育观念,潜心研究孩子们,怕小学也教不好.

 

 



 



在闵行的公办学校,我看到了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面,也看到了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相矛盾的一面.闵行区是上海新兴发展的城市,由于外地人口大量涌入,闵行的教育既有机会,又有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作为一个编外的教师,能看到它真实的一面.我想,把它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有利于人们全面地看待改革的方方面面.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一:

 

        我又来到公办学校教书,体验上海公办学校的学校生活.

        校舍是现代建筑,宽敞明亮的教室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办公室也是宽敞明亮,每台桌上配上一台电脑,教师的工作环境应该不错了。

       学生多是上海户籍的,白领子女与民工子女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看得出来,由于家庭氛围的不同,孩子所表现的行为举止大不相同。我曾经在深圳实验学校参观过,那里的孩子多是白领子女,上课发言学生的表现确实不一般。我没有在上海市区重点学校任教的经历,我相信那里也会是这样。

       在上海公办学校的年轻老师是幸运的,在优越的环境下,她们又有各种机会表现自己。我看到不少年轻教师荣获各种荣誉,其实,有些教师如果生在落后地方,说不定,她什麽也不是。可能这跟城里孩子与乡下孩子比较是一回事。人啊,生在什麽地方大不一样啊!上海、北京、深圳的孩子真的比较幸运。

 从落后地方出来的人,移居到发达地区后却有着更深的发展潜能。你看,留学美国、英国的海外学子,他们表现出来的潜能,令你刮目相看。所以,上海的真正聪明人是几十年前(或几百年)从外地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

       我在这看到,不同身份的家长,不同教养的家长,他们带过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我想:几十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也一样,同样受公办校教育,几十年以后却成长为不同的人。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二:

 

  如果我要做一个调查,问:学生是做“课课练”重要,还是阅读各种书报重要?答案肯定是:做课课练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异口同声回答。

        我就不明白,做那麽多课课练习题,提高了学生多少阅读和写作水平?为什麽没提高却把它当作主要工作来抓?我想了想,无非就是考试要考它。所以,改革考试就成为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但是,截止今天,我还未看到改变这一现象的曙光。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被这一怪圈紧紧套住,谁来解开它?

        整个社会,多少学生,家长,多少教师为此疲于奔命,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教师感到难教,家长头痛心烦,我们究竟该怎麽办?

        其实,深层地去分析,你会发现,主要还是家长问题。懂教育的家长,他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一岁看大,七岁看老”,抓在幼儿阶段比小学三四年级才来抓,不知强过多少倍。教小孩要先苦后甜,小时候,孩子是难教,可你抓好了幼儿阶段,小孩是一步一重天,日后就轻松了。每当我看到一些民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时,我就会想:他将来一定会为次付出代价的。

       至于教师的问题,主要是评价机制问题,你是怎样评价老师,老师肯定会那样做。回过头来看,是阅读重要,还是做“课课练”重要?为什麽现实会这样?整个社会都负有责任。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三:

        我一辈子从事教育,经历过江西公办名校,广东贵族学校,上海民工学校,上海公办学校这样四种层次的学校教育工作.我在这样四种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办学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中国基础教育无论在哪个地区,哪个层面,都不可避免存在着,打着素质教育的牌子,实际上还是智育第一.

        我在上海公办学校的经历是在上海近郊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发生的.其实,我知道周围的中小学都这样,没什么大区别.学校所有工作,立足点还是考试.因为只有考试是硬指标.其它一切工作都有灵活性.特别是非名校,压力更大.考试不行,一丑皆丑.家长在这方面更是推波助澜.校长无奈,教师更无奈.我印证了"考试不改,素质教育只是说说而已的"预言.

       上海中小学开学仅两天,本市就发生了四起学生跳楼事件,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尽管上述事件的起因还处在调查研究之中,也许还非常错综复杂,然而,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很多孩子的问题,起因在家庭,爆发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我感到;教师培训多是业务上的,教师人格上的,也许很难?因为,校长也难以改变它.而且,教师如果真搞素质教育,有可能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来自家长,或来自校长的责难.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四:

   

以前在大家的想象中,中小学老师上班都是骑车去学校.现在可不一样了,在学校的停车场地你能看见一排小轿车了,一数,居然十几辆.我心里不禁感慨:到底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小学老师开小轿车上班也让这个职业耀眼了许多.

上海公办学校在硬件上是没得说,学生也享受许多优越的条件.现在连农民工子女也享受着这些好处.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生活在边远的贫穷地区的孩子就大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家庭是很重要的.

现在,上海缺的不是硬件,是有经验的老师,有师德的老师,经历各种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型"的老师.不是一天到晚用各种手段逼孩子写作业,获考试高分,以此为荣耀的教书匠.但我所见,这样的教书匠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