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pro激活:方铭:一个思想者的书——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书--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2:02
方铭:一个思想者的书——读《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方铭
 
2010年06月18日14:54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面临社会困境,总在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如当夏桀暴掠,商汤作《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汤认为,夏朝的问题是夏桀多罪,解决的办法就是消灭夏桀。及商之末,周武王伐纣,作《泰誓》,曰“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商纣王无道,解决的办法“取彼凶残”。
战国时期,天下混乱,《道德经》思考解决办法,提出用“无知无欲”的方法,实现天下和平,所谓“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墨子分析战国混乱的缘由,认为皆起于自私自利,“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自上古至中古,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偶尔的混乱,而近代以来,除了混乱以外,还有一个积弱落后的问题。因此,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中国落后的根源问题上。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重虚不重实,所谓“秦汉以还,中原板荡,文物无存,学人莫窥制作之原,循空文而高谈性理。于是我堕于虚,彼征诸实。不知虚中有实,实者道也;实中有虚,虚者器也。合之则本末兼赅,分之乃放卷无具”。因此,郑观应建议“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议,精理农商,籍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原强》中指出,国家的富强有赖于自由,“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得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得皆得自由始”。并认为,自由是西方文明,西方世界由于人人各得自由,所以国国也各得自由,法律政治的设立目的就在于维护人民的自由权利。《论世变之亟》云:“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
上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的土崩瓦解,中国学术界开始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进行了彻底清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此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救市良方。可惜的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并没有进入一个科学与民主的时代,而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之中。
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又一次有了接触世界的机会,人们发现,对清朝政府的清算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并没有带来中国当代社会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那么,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社会黑暗、道德混乱、民风庸俗、百姓流离失所的真正原因,虽然有制度和文化层面的问题,但是,某种制度和文化的选择,必然有比制度和文化更深入的东西在左右着有选择权的人。所以,把中国的问题,仅仅归结为制度或者文化层面,显然是简单化了。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的提出,超越了制度和文化的层面,而看到了影响制度和文化选择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的确具有震聋发聩的效果。
楚渔先生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对自己关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落后的论点,进行了仔细的阐述,作者认为,现在中国落后论的主流说法都是错误的论断,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思维方法混乱而僵化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严重损害自己的私利,中国人的智慧是谋略,而西方的智慧是思维工具和科学,今天,中国人从头到脚,衣食住行,都是西洋传过来的,中国人剩下的,就只有中国话、中国菜和中国式思维。中国人是实用主义者,古希腊人是理想主义者,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不进步的原因。
楚渔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他还提出了解决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办法。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东西很难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作者引用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的话作为篇头语:“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通过改良教育,可以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导人行动的内在活动程式,毫无疑问,思维主体的活动,始终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必然决定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楚渔先生通过大量的事例,并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东洋和西洋人的思维放在一起,进行仔细剖析,指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楚渔先生的结论是发人深省的,是有道理的。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的价值,不单在于在探究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问题根源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当今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成就和荣耀的虚幻境界的时候,不再或者很少有人还能考虑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天的问题和国人的国民性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楚渔先生重提这个话题,促使我们时刻保持民族反省的戒心。三省吾身,三思而行,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是需要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不断地深刻地反观自身,“观过”,“见其过而内自讼”,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走向未来的必然门径,也是未来的中国社会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力量源泉。无疑,楚渔先生体现了一个思想家的气魄。
楚渔先生把解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任务,交给了教育,这是非常有见识的。事实上,一切现实的困惑,都与教育的失败密切相关。教育的失败包括教育的不作为,教育的误导等因素,但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无疑是这些错误的最大根源。可是,教育又必须由这些现成的人来实施,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从先秦至今,中国社会,历来不缺乏独立的思考者,也不缺乏正确的思想。但是,我们仔细考察中国社会的无数次转折点,真正正确的思想,并没有被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如《史记?商君书》所载,商鞅游说秦孝公,本来首先推介的是“帝道”,即“天下为公”的尧舜之道,秦孝公不听。商鞅改为游说“王道”,即夏、商、周三代的“德”治思想。德治的特点是领导人虽然建立了不公平的“家天下”社会制度,而领导人自己又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秦孝公仍然不听。商鞅改为游说“霸道”,即五霸之道。霸道的特点是领导人拥有自己的特权,但仍然给百姓一定的利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领导人吃肉,也给百姓一点汤喝。秦孝公终于感到商鞅的话有中听的地方。商鞅明白秦孝公的心思,索性再等而下之,向秦孝公推介富国强兵之术。富国强兵之术的特点是完全抛弃仁爱是非,以吏为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秦孝公大悦,认为人生苦短,有为的君主,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不能修文德等待百年之后。
商鞅明知道秦孝公的境界低下,但是,投其所好,而背弃理想,并设置严刑峻法,在精神和肉体上剿灭理想的坚守着,这才有暴秦和专制制度的崛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历史的悲剧,往往缘于机会主义者的倒行逆施,以及专制统治者手段的残忍。而中世纪欧洲的残酷性,与中国历史的悲剧也颇为接近。所以,引用《礼记?大学》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培养中国人思维方式中坚定追求明德至善的“新民”,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
如此说来,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把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完全寄托在通过教育改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仍然感到离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很遥远。事实上,楚渔先生所论述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中国人独有;楚渔先生所论述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从中国人的身上寻找到端倪。同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无限复杂的,中国社会也曾经是充满了快乐的。如果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立起来,就像过去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一样,忽视了人类有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存在着普遍价值观。
读了楚渔先生的书,我们更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人中,如楚渔先生所描述的那样的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渐渐成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而要改变这一切,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现在教育制度的框架,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我期待着楚渔先生能对以上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拯救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未来。
(作者介绍: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常务副会长。只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