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gmacbook够用吗:李书磊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08:17

严肃的相声

  鸡尾狗头是郭德纲的幸运季节,近两个月来他骤得两大成功:一是从天桥乐茶园说到了天桥剧场,登上了有一千多座位、有莫扎特和威尔第铜像的大雅之堂;二是被主流媒体刮成了旋风,央视《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厅》、《小崔说事》,甚至与相声并没有关系的《大家说法》等名牌栏目都竞相制播了郭氏专题。从《新京报》到《南方周末》,南北报纸也都整版报道。郭德纲倒是来者不拒,一吐十年冷台无人问的块垒,“我很欣慰”。

  我也很欣慰。近两年每见苦苦奋斗的无名人物果然一朝成名,感触特别强烈。一位熟识的北漂在廉租屋写剧本时就发愁,将来去戛纳领奖穿什么衣服,当时大家都哑然失笑,去年他当真去了戛纳领奖,恍若童话。莫非盛世已悄然降临,我们也进入了“中国梦”的时代?“再看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但确实是社会因素高度活跃,人的野心与能量充分发挥,自由与机会在扩张,一座座城市在喧闹、摩擦与烦恼中生机勃勃,“真是太刺激了”。我们从郭德纲身上也能观察历史、觉悟历史,这也算意外收获吧。

  网络时代的媒体播风弄雨,能搅起很多泡沫,像“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甚至“超女”。但我相信媒体这次捡出的郭德纲则是金子。在艺术整体转成娱乐业的大背景下,以娱乐为务的相声反倒被郭德纲演成了艺术。听他的相声笑得很自然、很由衷;他的包袱巧妙而有生活气息,巧妙而有智慧,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丰富了我们的情趣,与那些胳肢人强笑的相声自不相同。听他说相声还有掉泪的呢,乍一听大笑,细思之泪落。他善讲小人物的坎坷与挣扎,讲出了这些挣扎中的荒唐与幽默,使观众在感动中会心而笑。这就是有灵魂的相声,有真事儿的相声。近四个小时的相声场子是很危险的,若一根筋地逗笑下来观众很容易疲劳,会笑得面皮僵硬,场中难以为继。郭德纲很有心机地点染进些许悲的因素,使观众的情绪保持柔和与鲜活,也使相声超越了杂耍,成为严肃意义上的喜剧。这也使他与观众建立了信任,观众对他和德云社很有耐心,偶有徒弟说得乏味,大家也都宽容地鼓掌。此时观众不再是娱乐场中的暴君而是亲切的朋友,郭德纲也没有唯恐大家不笑的局促,此时建立的是艺术家与观众的精神交流。

  特别是那每场必唱的《大实话》。这是将传统莲花落的《十不亲》取头续尾而成,高亢的腔调唱出了人生人世的悲凉。“说天亲,天可不算亲,天有日月和星辰。日月穿梭催人老,带走世上多少的人。说地亲,地也不算亲,地长万物似黄金。争名夺利有多少载,看罢新坟看旧坟。”在这天地无情的大局之下,仿佛郭德纲的相声才是唯一的温暖与慰藉,此时的逗笑是雪中送炭而不是奉承醉饱的锦上添花,此时赠人一笑胜造七级浮屠。在满城个人奋斗者的孤独、悲愤与渴望之中,郭德纲的相声居然带上了几分宗教意味,成为现代众生的寄托。否则就很难理解那些狂热的“铁粉钢丝”,那大雾天骑自行车从北京赶到天津去听郭德纲的激情。

  但郭德纲的逗笑又并非文化学者所批评的现代娱乐的“快乐的宗教”,那是指文化工业制造的大众文化。郭德纲确实是俗,但他是生长于民间的俗文化,而不是文化工业手中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或称大众文化是模式化批量生产出来的,它刺激感官而不触及灵魂,很技术化、很娴熟地玩弄受众的感情,而不是与受众交流感情,如美国、韩国的电视剧。央视的春晚在通俗文化中算是不成熟的,灯光与服装倒很花哨,但很多唱词太苍白空洞,不知所以。郭德纲的“俗”远接天桥的市井,近连北漂的生活,具有地道的民间性,其有时用语与开玩笑的粗俗也是其民间性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是不能割舍的血肉。这样的俗文化反倒是严肃艺术,能让观众进入审美状态。

  郭德纲使民间俗文化进入现代娱乐的主流,对城市文化生活的结构是良性的修补,带来了真实的生命力与艺术性,他必将以此功载入史册。若是北京市政府见机而作,着力扶持,借此机缘使包括说书、杂调在内的丰富的北京民间俗曲得以复兴,那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就不单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