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x20手机参数: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途径探析之一:从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看现今中西方文化嫁接的可行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8:06

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途径探析之一:

从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看现今中西方文化嫁接的可行性

 

 导论

在中国欢庆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有责任感的爱国人士在骄傲于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担心。在对内方面,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最严重的隐患之一,08年中国基尼(GINI-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指数已达0.57,并且仍在上升(“0”代表完全平等,“1”代表完全不平等)①;在对外方面,被公认成为世界大国后所应承担的世界责任也需要中国政府转变思维,从更高更开阔的角度看待自身和世界的需要。作为一名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工作者,笔者发现这两方面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力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当前文化的评估,认为通过“嫁接”的方式,将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精神文明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引入中国,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乃至有利于整个中国社会对内对外和谐共存的重要举措(关于世界大国地位带来的影响详见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 --《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途径探析之二: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的确认再看现今中西方文化嫁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贫富差距  大国地位  大学生健康   文化嫁接

 

 

中国贫富差距现象及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他对“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的统计数据表示质疑,但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确实有出现财富两极化的问题:城乡差距在扩大;居民、政府和企业之间,居民部分获得的收入比例在逐渐减少;居民部分内部也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倾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樊刚在批驳美国律师章家敦(英文名Gordon Chang,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在其《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China)书中表述的观点(‘腐败泛滥、贫富悬殊、上层分裂、民怨沸腾,这就是中国的现状’)的同时,也承认就算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是世界上仅有的最严重国家,也是最严重国家之一。了解了两位对中国贫富差距现状还算比较乐观的知名研究学者后,我们再来看一组问卷调查数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网站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这项有56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98.3%的人感觉和十年前相比,贫富差距变得更大了;84.6%的人认为,目前的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让人不能接受。2009年6月15日,由国内高端生活方式杂志《BEST LIFE·香格里拉》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法国ESSEC商学院访问教授卢晓博士联合发起“实业家的理想生活”(历时4个月,共有27个省自 治区61个城市90家商会的792位理事级企业家填写了问卷)中对于贫富差距看法,83.7%的企业家承认目前贫富差距过大,不过仅有16.7%担心“社会稳定性”会影响事业,其余企业家与上述学者观点类似,认为贫富差距还没有危险到需要立即应对的程度。依然奉行“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中国政府对于自己强权统治下把控局面的能力有很强的自信心,刚实行的以刺激经济为主要目的的8500亿医改计划的确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除此之外,无论从制度上或道德思想引导上,都没有看到实质性的缩小贫富差距的动作。

然而单从大学生生活状态角度看,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必须马上采取措施的,这主要体现在:

一、贫富差距导致农村大学生数量剧减,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2008年秋季新生入学数据来看,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据《广州日报》),与三十年前27个考生中仅有一个能进大学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还在30%以上,现在则下降到了17.7%,而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55%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村人口被排斥在大学的升学竞争之外。这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经济问题。大量农村民工涌入城市为资本家创造财富,大量的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庭关怀上或经济上都得不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就随父母打工或在家担当农作的主要劳动力。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曾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而有幸进入大学的农村学生中,81%的家庭收入尚不足于支付子女学费,其中只有14.6%大学生获得助学贷款,有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放弃大学②。2007年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花费”,如今依然是这样。

生活在贫困中的大学生一方面由于经济压力要忙于兼职打工支付各种费用从而忽略了学业,另一方面又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往往使自己变得极度敏感脆弱、自卑感和自尊心强。他们中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比较差,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老师同学的关心比较多疑并排斥,他们往往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充实和改善自己,但有时又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在不能如愿时,有的人便会产生失望,消沉等悲观情绪,加重了心理负担。宁夏大学在对217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贫困生觉得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到73.27%,有抑郁状态或倾向的52.53%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2004年发生在云南校园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典型的心理扭曲的贫困生遭受同学讥讽后报复杀人的。

二、贫富差距使功利之风盛行,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素质。首先我们来看农村的教育。由于相信考上大学能够改变命运,农村教育目前依然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的功利行为导致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进入大学后往往很难适应校园生活。而城市的现象就更不乐观了。在城市里独生子女比例已达90%,家长对唯一的子女有着太高的期望并为之倾注大量的心血来关爱和培养,这群在良好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基本没有受什么苦,只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琴棋书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并大多以考级得证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压力和溺爱下成长的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大多任性叛逆和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都比较差,表面上非常的自强,自立,甚至有点自负,事实上内心特别的脆弱而容易自卑。在道德范畴方面,城市的孩子们同样令人担心。2004年武汉市教科所曾向十一所中学发放了读书调查问卷2150份,回收2111份。统计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大款” “大腕”,其中13%的学生竟然表示只要有钱,干什么都行!15.8%的学生认为生存才是人的第一需要,道德完善是以后的事;21.85%的学生认为,现今社会无道德可言,“钱” “权”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唯有高考可以通向成为“大款” “大腕”的成功路④。从小就受到功利主义影响的年轻一代进入大学后,我们看到的是不合理消费现象严重,校园的攀比风气日益高涨。“大学生是高消费群体”这是社会上的人所认知的一个事实,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也让人们有了数字化的直观:大学生每一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如果按一年包含两学期计算,那么这意味着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款主要都来自父母,高消费蔚然成风。从大一新生入学来看,手机、MP3/MP4和电脑已成为一般学生必备设备,好像没有就会低人一等,不与大学生的名份相称了。2007年7月河北经贸大学公布了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392份有效问卷中,70%的学生承认自己买电脑的首要原因不是学习,而是看到别人买了电脑所以自己也想买,其余20%的学生是为了上网方便,只有10%的学生说买电脑是为了学习。在与学生座谈时还发现,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台电脑,竟然挪用学费;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更新款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以上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使其形成了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为了攀比需要更多的经济收入,这进一步造成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校园卖淫和同居现象。2008年12月同样发生在云南大学的卖淫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的抢劫碎尸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贫富差距背后的文化背景

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引入西方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而事实上在每一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的现象,关键看严重程度和采取的应对措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在社会稳定方面的确没有明显体现,或许通过引入欧美财产税等制度上的劫富济贫做法后可以有效缩小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消除民众的“仇富”心理;但在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方面,已经深入人心的功利主义并由此带来的贪婪腐化、自私自利的行为作风,靠我们中国自有的文化引导,能得到有效遏制并向好的方向转化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引导是比较成功的。过去十年美国富豪各类慈善捐款达超过3000亿美金,达到个人收入的30%,而中国富豪的捐款还不到个人收入的1% 。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能够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富豪愿意主动的与少产、无产阶级共同分享财富呢?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一、中国文化本身强调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内在于吾人的生命之中,不假外求,就是倡导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一切,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儒家,道家和印度佛教互相融合协调的结果。如儒家提倡先“内圣”然后“外王”的方式,认为“人人可以成为尧舜”;佛教则强调用“明心见性”之法,认为“人人可以成佛”;道家则以“观照内心”之法,最终达到“人人可以成仙”的目的⑤。这些都是倡导要完成“自我拯救”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唯靠个人努力和领悟的表现。这就难怪乎中国人尊崇“个人自扫门前雪”,“悬梁刺股”誓要“学而优则仕”的同时,又唯恐“近墨者黑”,要“孟母三迁”只为“近朱者赤”,保证自己有好的环境就是了。这种文化带来的弊端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更明显了。“不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自我拯救”转化为以满足个人私欲为主要目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再是以“内圣”为先了,直接“外王”,只要我努力,全世界都要为我让路。中国传统文化好的一面被摒弃,邻里关系日趋冷漠,贪污腐化、违法犯罪的事情越来越多,如前些日子发生的“上海楼房坍塌”和“三聚氰胺牛奶”事件。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专政给中国带来的是政治文化,在物欲横流的世代显然也没能唤醒有产阶级“均贫富”的良知和意愿,最终只能求助于法律的完善。中国文化自私的一面还来自于“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的影响。有钱了要光宗耀祖,自己的财富要让子孙后代、家族亲戚来受益,“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中国富人的普遍观念。根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克英向记者提供的数字:目前中国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超过了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足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家从来没有参加过捐助⑦。当然,中国富人不捐款还有为了满足自身奢华生活以及怕露富导致负面影响等原因。

二、西方的文化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是非常强调爱和社会责任感的。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人类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机遇都是上帝赋予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财富越多,需要付出的就要越多,这样才能实现上帝希望看到的平等。在早期基督徒生活中,就是凡物公用,按照各人的需要分给他们⑥。这和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共产党执政早期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西方文化认为“均贫富”无法通过物质的丰富来实现,而是通过精神的丰富。现今西方的强调奉献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大多数人都认为财富来自于社会,要反馈回社会。以美国为例,在过去一段时期美国人民的慈善捐赠水平出现了大幅增长。2007年高达3,063.9亿美元的慈善捐赠水平,较10年前的1,630亿美元飙升了大约88%(根据Giving USA Foundation发布的年报),而中国民众捐款还不足32亿元人民币(根据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提倡靠个人奋斗打天下,其积极一面体现在不相信财富可以传代,相信“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因为他们知道金钱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伤害;消极的一面是过于追求自由和民主,导致色情、暴力、邪教、毒品、同性恋等不良社会行为横行,不仅使美国被谓之为“天使”和“魔鬼”最多的地方,同时也籍着影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宣传毒害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

中西方文化嫁接的可行性分析

不论何种文化,都有她好的一面,也有她不好的一面。当我们有效吸收改造西方经济模式的同时,对西方精神文明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并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文化侵略,从而全然拒绝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成功的经验,殊不知文化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真正要在中国形成务实、符合世界普世伦理的文化,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真正和谐,需要以负责任、开明的心态,对中西方文化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尤其在人性、品格的一些标准上做出清楚定义并推广,这将是使中国富人心甘情愿地多做慈善捐助、反馈社会的最有效途径。

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变革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有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辅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体中用”学说,有强调儒家思想仍应成为中国文化基石的“新儒家”学说,有建议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实质了解从而对中国文化“创造的转化”学说,还有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全盘西化”的学说等等。从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共产主义过于理想化,现今共产党员都很少相信共产主义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因为独享政权带来的腐败如果没有解决,那就完全是有产阶级专政了,中国走向权力资本主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新儒家学说的仁义说似乎符合中国和谐社会需要,但在物质财富和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人是躁动张狂的,要再去接受历史证明并不成功的“奴性”文化明显是不太可能;而“全盘西化”和“创造的转化”从目前政局看没有可操作性,即使要在学者中达成共识就已经很难了。笔者采用文化嫁接一词,是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合作的模式,这其实是“中体西用”的一种形式。早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在接收、吸取外物同时.常以自己的系统将异物融解同化,使外物失其性能⑧;同时本身的“中体”已经腐化不堪,没有嫁接的成活可能和必要了。

笔者对“中体西用”的重新演绎采用了“嫁接”的原理:

1. 嫁接最好在温室里,即中国政府需要大力支持,至少试验阶段能够默许;

2. 嫁接处需有伤口,即需要引进的西方文化部分正是中国民众普遍公认为不足的;

3. 嫁接要选择亲缘关系近的,即和中国文化有类似之处,能承上启下的;

4. 嫁接需要生活力强的接穗,即引进的西方文化是公认的有益部分,能够适应中国的环境,生命力强,在保持自有性能时又不容易被同化或排斥;

5. 嫁接的动作要迅速,即不能经过漫长的论证探讨,直接在实践中求证、改进;

果木嫁接能大大提升原有果木对不良环境和有毒物质的抵抗能力,增强根系吸收能力,提升原有果木繁殖能力从而增加产量,缩短结果期。如果文化嫁接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中华民族之真正崛起就不远了。

从操作层面看,参照上述“嫁接”的五点原理,笔者认为的可行性在于:

1.      中国目前贫富差距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显示了目前进行文化嫁接的必要性,“温室环境”也是具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脱节是一个事实,理论形式很多,实实在在提升人们内在素质的成效却不明显。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我国将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富人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将来的发展;而大学生一般年龄阶段均在18-22岁左右,基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进入大学的学子们普遍还是比较幼稚,在步入社会之前比较容易地去接收新事物,新理念,此时如果能开始进行健康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引导,并辅之于定期的社会实践如支教,到福利机构从事义工工作等,对于他们将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会取到关键作用的。结合之前关于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影响分析,我认为目前就有中西方文化嫁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以2009年1月初新华社发表的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例,其中有一段话提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因此,在不影响一党专政和经济建设的前提下,爱国人士所做的各种有益的试验,相信政府是会乐观其成的。

2.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即使在唐朝引进了印度佛教也是无济于事。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让中国人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但中国人的素质真的准备好了迎接世界大国时代么?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日本到现在还不愿就侵略战争公开道歉悔罪,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德国不仅不断道歉还积极赔偿,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谅解和尊重。在文化上体现在儒家“与己不欲,勿施于人”说到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 如果给了别人我自己都不想要的,怎么办?;而基督教是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⑨。所以,德国人找到了解决方法。以上的例子同样是含蓄的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我们需要推广先付出,后求回报的文化,因为事实上施比受更为有福。另外举个例子关于做好事,中国人受佛教影响较深,认为行善可以积德,所以在中国做善事的功利主义色彩是很浓的,而西方人认为行善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女,上帝是公义慈爱的,所以我们必须行善。当我们强调行善是一种义务时,民众的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增强了。

3.     同在一个地球,不论是西方人或东方人,我们都要先考虑“人”的问题,然后再去考虑中国人,美国人的差异问题,因此中西方文化肯定有类似的地方可以互相会通的,比如对人性的理解。中国文化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佛教也说人人皆有佛性),西方文化说“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一切看起来都是好的”,所以东西方对起初人性本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后来,随着物质的丰富,人越来越贪婪败坏,于是儒家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并被法家继承,后来帮助秦朝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西方文化说“亚当夏娃犯罪,被赶出伊甸园,罪就进入了这个世代,人人都有罪性”。这“原罪论”观点和荀子的“人性本恶”也类似。虽然目前中国文化倾向于“人性本善”,但我相信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民众会认为,“人性本善”并不足以解释该运动中的诸般现象。因此,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文化聚合点:人有性善的一面,即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也有性恶的一面,从小就自私,贪婪,这从基因学角度也可以解释。结合中西方文化推广人性有善有恶就要求我们在唯心和唯物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来让人们知罪,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行。

4.    西方大部分基督徒的生活都是圣洁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敬畏神的心,并按着圣经所记载的完美的价值标准来努力地完善自己。这其中能被中国文化接受的是“敬畏的心”和“价值标准”。中国文化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协调。事实上,四川大地震使很多中国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复苏,世界环境的恶化开始让中国民众有了忧患意识,这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我们树立一个敬畏和爱护的对象-大自然,我们需要培养民众敬畏大自然的心态,谦卑并归纳自己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淡化人定胜天的错误思想。就像温家宝总理2007年访问同济大学所写的一首诗《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在价值标准方面,在以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的仁义,佛教和道教的修身养性,西方的“爱”文化,提出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人的品格特质,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个人赞同的人生必备的9种性格是:仁爱、喜乐、平安、坚韧、友爱、善良、诚信、谦恭、节制。

5.      随着中国大陆基督徒日益增多,西方一些优秀的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中国社会,例如西方文化关于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⑩。”由于编成歌曲,朗朗上口,在中国各地即使偏远山区也在传唱,这样的文化有什么不好被中国所用呢?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中国古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邓小平先生也说,是好是坏,做出来看看。如果经验好,何妨不再扩大试试,最后再确定为国策。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主推的《YTL当代青少年教育》系列课程,就是西方经典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好例子,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屡受好评,的确是很值得推广。

目前笔者也在起草《大学生全备完善计划与指南》一书,本文是作者和其他同工撰写此书的出发点之一。我们希望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结合我们自己在从事大学生相关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为大学生从适应校园开始,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能适应社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书目:

① 《中国以拉美为鉴》杰夫•代尔,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3月5日;

② 《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6年;

③ 《直击中国教育底线》第83页,曹保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④ 《直击中国教育底线》第249页,曹保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

⑤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 契合与转化》第166页,庄祖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⑥ 《圣经》使徒行传第2章44-45节

⑦ 《美国富豪与中国富豪慈善捐款的比较》浙江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2009年10月

⑧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精装)》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1日

⑨ 《圣经》马太福音第7章12节

⑩ 《圣经》哥林多前书第13章4-8节

 

    作者:王昱州 社会工作者,联系邮件:csuwyz@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