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uam82鼠标:刘煜辉:中国长期政策拐点已经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10:32
刘煜辉:中国长期政策拐点已经形成 [原创 2011-12-15 07:39:00]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长期政策拐点已经形成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在北京闭幕,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会议的总基调突出一个“稳”字。与稳字相对应的当然是风险,明年的政策着眼点在于防范风险。包括经济下行失速的风险和经济下行所引致的潜在金融风险。

之前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的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表述通常被理解为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延续性,而经济政策的定性有共识的经济数据的判断标准。比如官方文件说今年是“积极的财政”,但今年的实际投资需求增速下降了10个百分点,财政原定预算9000亿赤字,但最后执行下来或会是3000-4000亿财政盈余。所以更需关注会议所强调的经济政策的细节。

尽管存在着经济回落的预期,但政府并没有提出“保增长”的字眼。从“保增长”到“稳增长”,虽一字之差,若要从语境上去理解,其实差异很明显。“稳增长”要主要是强调经济平滑下行,重点在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和波动,这也意味着政府不会像以往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目前经济下滑的局面。这一判断也与会议强调“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相一致,因为中国作为过剩型经济体,2003-2011年之后的九年中之所以发生了三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其通胀逻辑-无论是供给面还是需求面的逻辑节点皆来自于政府型经济扩张。

在我看来,中国长期政策拐点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财政从扩张转向收敛。这是判断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逻辑节点,所有的推论将依次而展开。

如果财政收敛,财政收敛,明年资金面会进入“相对宽松”的状态;中国政策的松紧从来就是针对政府以外的经济活动和部门的。财政收敛,才会意味着这个规律的改变。政府开支降温,挤压减小,信贷资源增加和融资成本下降当然更多惠及中小企业。随着政府的经济活动减弱和财政需求的下降,中国的结构性减税空间也被拓展。中国减税的前提是政府经济活动减弱和财政需求的下降,政府应逐步淡化经济建设的职能,结构性减税空间才能被拓展,否则大规模减税还只能是“画饼”。

中国过去惯用的“宽财政、紧货币”宏观调控模式或已将逐步转变为“收敛财政、灵活货币” 的政策组合。财政从扩张开始收敛转至中性,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空间被打开。信贷的配给制和高企的存准率都可以开始放松,自然地逐步释放资金供给和需求,那么经济将可能被成功导向软着陆。

由于中央政府表的强健,中国完全能够尽快清除目前银行部门的梗塞,由中央政府信用出手,防止政府存量债务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信用的被动收缩,能够避免宏观经济的大波动。

如果财政收敛,通胀将不再是主要问题;中国通胀的内质是政府型经济,政府的过度参与只会导致通胀上升和私人部门大面积亏损的格局。长期稳定的低通胀是形成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因素增加的唯一环境。

短线上明年信用趋势稳定偏乐观:信贷配给制可能松动,计划的表内额度会增加一些(对应2012 年14%的M2 增速和银行体系目前67.5%的平均存贷比水平,信贷投放上限为8 万亿),由于通胀的下降和正常利率的实现,表外会自然向表内回归,总体社会融资总量相对稳定。

由于中国经济过去八年的房地产化,地产的衰退所形成的系统性风险将不可避免殃及中小企业部门,因为小企业的结构并不独立,它们是为大企业和产业做配套的。

换句话说,中国的转型很难无缝对接,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出现需要产业结构的衍生和升级,这需要时间。

中国将经历一段总需求低温期,这是经济规律,我相信未来的宏观决策者会尊重它。

所以明年银行部门的信贷额度有可能出现富余,这是因为银行行为趋于谨慎,贷存比或下降至65%,可配债券的资金规模将增加2万亿,成为推动银行间市场收益率逐级下行的主要逻辑。如果随着系统风险释放,经济下半年逐步趋于稳定,信用利差就可能逐步收窄。当然这时候股票或会更灵敏地出现反弹,股票代表着预期,其实只要政府能给出中国经济的未来转型的明确信心,比方说政府想改变目前的支出结构,即从基建大幅转向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保障房,(这四项目前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才达到34%,相较发达国家还有很显著提升空间。比如医疗开支在一个10万亿财政支出中才5000多亿,中国的药价又如何可能降得下来呢)。再比方说中国想考虑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来弥补养老金和医保账户的巨大缺口。

这些行动会表达一种强烈的意图要让收入重新尽快从企业和国有部门手中回到家庭,以逆转家庭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下降的态势,中国股票市场就会因此而摆脱颓势,大幅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