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市场容量:解放军历史上各“山头”及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2:39

解放军历史上各“山头”及渊源 zt

(2011-01-05 14:07:41) 转载▼标签: 军史 山头 根据地 方面军 军事分类: 历史研究

  “山头”,是对革命战争时期,不同根据地、不同部队序列的群体的一种别称(或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各个“山头”又发生分化、重组和衍生,关系非常复杂。

  我军的“山头”是历史形成的,它并非人为“拉帮结伙”的结果。而且各个“山头”也都曾在革命战争时期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山头”的历史地位是这个群体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作出的贡献奠定的。

  我军“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一、红军时期

  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

  先说红五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路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

  下面详细说说红一军团。红一军团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余部和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南昌起义)余部两部分组成。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这支部队出了朱德林彪陈毅三位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两位大将,还出了萧克等众多上将。

  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四军,即著名的“朱毛红军”。红四军当时号称辖3个师8个团,但主力只有两个团,即南昌起义部队的28团和秋收起义部队的31团。后来红4军(28团为核心)、红6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红12军(31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军团。坊间所称的“双红一”即是指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

  红一军团战功赫赫,将星璀璨。这只部队出了朱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四位元帅,谭政罗瑞卿两位大将,以及刘亚楼李聚奎黄永胜杨得志杨成武等著名上将。

  

  再看红三军团,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军(原5军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三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7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红三军团。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三军团合并于一军团,番号从此取消。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 6、7、8、9、10军团,除10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两只劲旅。三军团出了彭德怀元帅,黄克诚大将,李天佑杨勇等上将。

 

  要说起“山头”来,最大的要算“红一”(中央苏区)山头:人物也都是重量级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十大元帅有其七)。不过血统纯正的应属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罗荣桓和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是后来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的)。

  这只部队的传承主脉是红一方面军-115师-四野。长期率领着只英雄部队的只有林彪、罗荣桓

 

  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

  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是贺龙元帅,萧克上将。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实际由张国焘控制。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后,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红四方面军一号人物张国焘,二号人物陈昌浩,三号人物徐向前,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

  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四方面军将领多进入红大受训,尤其是抗战爆发后,许多都被分遣至其他部队,没有回原红四方面军部队。

  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是徐向前元帅,洪学智、许世友等上将。

 

  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

    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徐海东服从中央指挥,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

 

  二、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

  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红1军团部队;344旅,旅长徐海东,为原红15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赴苏疗伤,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

    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陈光率领的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

    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重创,黄部奉命南下增援,并加入新四军序列。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

  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

 

  三、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115师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

  中央调遣出关东北的部队,基本是抗战期间分散的原115师各部的复盘。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115师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115师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此时,这支部队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也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连战失利,晋察冀与冀察热辽已被国民党部队隔断联系,冀察热辽部队遂改隶东野指挥。

  东北(四野)出了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及一大批著名战将:代表人物有林彪元帅(党、政、军一把手--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在军队方面有罗荣桓元帅、黄克诚大将、肖劲光大将、谭政大将,以及刘亚楼李天佑韩先楚洪学智邓华黄永胜、吕正操等一批著名上将。在党政方面还有陈云高岗、张闻天等。

 

  西北: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批判后,不再上前线指挥作战,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协助毛朱。但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彭再次向中央请缨,鉴于他的指挥才能,毛泽东把贺龙部队交给了他,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这在当时的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

 

  中原:抗战胜利后,原129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49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勇5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赓的4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陈锡联的3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385旅)。

 

  华北:华北“山头”属于“115师”的分枝。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没有授予“野战军”番号,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第一兵团单独执行围攻太原作战;二、三兵团划归东野林、罗、刘统一指挥)。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序列。

 

  华东:以原115师为主的山东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五大“山头”中,东北华东(山东、华中)、晋察冀(华北)这三个“山头”是血脉相连的,都与115师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

 

  三大战役后,地域又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改称四野,一直打到广东,建立了中南军区,辖豫鄂湘粤桂五省,解放后改称广州军区。华东野战军改称三野,华东军区辖苏浙皖闽赣沪六省市,解放后改称南京军区。中原野战军改称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军区,辖云贵川藏四省区,解放后改称成都军区。西北野战军改称一野,西北军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解放后改称兰州军区。

    华北军区未授予“野战军”编制,华北军区辖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解放后改称北京军区。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依然存在,辖黑吉辽三省,解放后改称沈阳军区。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对华东军区呈半独立状态,后志愿军归国后,大部分留在山东军区,于是该军区彻底独立,解放后改称济南军区。

  四方面军抗战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队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显;二方面军人数本来就少,又是由两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显,西北地区六军团的人略多一些;比较明显的是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是陈、粟新四军的地盘,北京军区是聂荣臻“晋察冀山头”的地盘,而广州军区和沈阳军区则是四野的地盘。

 

  在“文革”中,毛泽东多次放出“解放军跟不跟我走?”、“我带林彪上山找红军去”的空气,都说明毛在发动那场大革命时,亟需“红一”山头保驾护航。

 

  另外,从建国后(由其是建国至文革时)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人选也可以看出是非红一莫属。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总参谋长聂荣臻元帅(代)、粟裕大将(副)、黄克诚大将、罗瑞卿大将、杨成武上将(代)、黄永胜上将、邓小平、杨得志军委秘书长黄克诚、罗瑞卿、叶剑英、罗瑞卿、耿飚、杨尚昆

  当然,我军的“山头”或山头中人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历史中千锤百炼形成的。

  毛在文革中相继压制其余“山头”,形成了“红一山头”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九一三事件”后,“红一山头”亦遭受整肃。毛在军中的主根儿受损,临终及去世后身边竟是“蜀中无大将”。

  毛泽东虽说过:“承认山头、消灭山头”。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也进行了对调。但山头的真正消除只能是“山头”同代人身后的事了。

 

        自《凤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