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投影仪实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5:10
【作者: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张智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面源污染不仅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削减污染负荷,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的支撑。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十分薄弱。
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人们对农村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没有防治意识,没有成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致使面源污染持续发展。
(二)基础性科技工作严重不足。
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少,多数还是借用点源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但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程技术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发展导向仍然存在,如对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机肥市场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民掌握使用的技术规范更少;在政策层面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惠措施不明确。
(四)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现“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的主体是业主,因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难落实;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甚少。历史欠账多,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二、农村面源污染趋势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环境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后一段时间,是畜牧业、水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分散养殖将进一步减少,规模化养殖场将大幅增加,种养业脱节更加严重,畜牧养殖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几年,蔬果花产业将得到较大发展,种植面积将大幅提高,过量施肥的现象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土壤氮、磷养分富集还将继续,蔬果花农田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将有增无减。
(二)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难以实现生态修复。
过去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而沉积在土壤中,目前适用的政策措施和工程技术相对缺乏,污染的惯性作用将持续,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
(三)公众环境意识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广泛的农户参与是无法改善农村环境的,但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
环境承载能力和容量是一定的,面源污染的加重,将迫使我们加大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削减负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过严地控制工业污染而忽视农村面源污染,既不经济,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一)完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村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污染的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及早制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管理,切实加大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促进养殖场治污设施建设。
(二)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要突出抓好农业污染这个重点。农业污染控制,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出发,把预防污染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农业发展规划要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兼顾粮食安全、人民生活与当地环境容量因素,把环境成本纳入农业生产成本核算,合理划分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优势地区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要把农业生产的环境因素作为重要条件,引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场。
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政策的制定,出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化品生产、销售及使用的扶持政策,提高农化品使用成本,控制农化品过量使用。
(三)创新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管理体系。
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必须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要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与投入机制,全面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资金来源不分工业与农业、投向不分农村与城镇,纳入全盘统筹安排,切实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拓展环保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财政应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并逐步向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倾斜。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四)加强科研,研发推广综合控制技术。
我国对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起步晚,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开展少,对其量化认识不够。为此,应重点加强面源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掌握面源污染现状、类型等基础数据,分析其形成机理、迁移转化特征及规律,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五)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境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农民了解污染的危害,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真正把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环保意识教育,增强环保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时,也能够大力宣传农业环保工作,形成一支稳定的、遍布城乡的农业环保宣传队伍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指导推动力量。
四川眉山人大:视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7月20日,四川省眉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贺文,副主任阳金和、何久伦、余纪桦、陈桂花、陈大权,秘书长郑夕君及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视察。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小可,东坡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副区长,市、区环保局、畜牧局负责人陪同视察。
视察组先后对眉山市东坡区万家好、茂华、温氏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情况和东坡湖污染整治工程进行了实地查看和了解。汇报会上,视察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关于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视察组认为,农村面源污染是由于多种因素和条件造成的,必须积极治理。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上,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在污染的防与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视察组建议,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提高大家对环保的认识,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政府、企业在抓发展的同时要搞好环境保护;抓好科学合理规划,借鉴外地经验,采取种养结合,将畜禽粪作为有机肥用于生态发展;加强监管,将教育与处罚并重;完善治理措施,把源头治理以及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要落实机构人员,区、县环保局要建立农村股,乡镇要落实专门的环保工作人员,政府要督促人员到位;加大经费的筹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企业配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加大对污染治理工作的投入,企业要做好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廖安林)
农业面源污染是危害全球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改善地表水质、防止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面源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畜禽粪尿、农村生活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将各种污染物携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然而城乡工业的不断发展,“三废”(废水
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治理成效十分显著。
一是加大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力度。为切实解决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诸多污染问题,我市结合新农村建设、“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已建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督促、资金补助四项措施,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进行定期整治。从2006年至今全市共有17个(06年9家,07、08均2家,09年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已经全面完成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另有3个整治项目将于年底建成投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既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企业周边环境,又减轻了当地面源污染,保护了当地水体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对全市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狠抓全市不达标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作。多年来,我市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全市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各项管理工作日趋完善,水源地基本信息库逐步建立,水源地评估工作深入展开。2009年,我市根据国家、省相关要求,扎实开展灾后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对我市2006年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初次划定情况进行了再次摸底。调查发现,涪城区6个饮用水水源地、三台县2个饮用水水源已经停止使用。由此,我市268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整为260个。我市将不合格的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项目列入市“民生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在接到整治任务后,在市“民生工程”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县“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到2009水源地水质合格率由59.33%提高到92.31%,本年度10个整治项目预计11月能够全面完工。
三是加大对农家乐规范管理,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一方面,加强对新建农家乐的监管。对新建农家乐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对农家乐产生的生活垃圾规范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并交由专门部门进行规范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农家乐的规范化整治。对污染排放量较大、环境影响较大的农家乐,要严格实行限期治理,进行规范化整治,确保污水、垃圾、油烟等达标排放,就餐环境干净整洁、舒适卫生。2009年,我市成功整治农家乐20家。2010年,我市又将15家农家乐列入了各县市区的政务目标。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打造生态人居环境
本报讯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保护城乡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关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完善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机制,解决农村突出的污染问题,我县专门制定了《嘉善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意见》,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以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河道水葫芦污染等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同时积极寻求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实施意见,我县将积极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现代精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继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有效改良农村土壤条件,不断提高优良农产品品质;进一步完善治理设施,全面落实农村河道保洁责任制,确保农村河道生态安全;积极进行探索,建立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实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建立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污染切实得到治理、资源切实得到利用、农民收入切实得到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据悉,2008年,县环保部门与各镇联合启动了“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农村养猪污染治理“一号行动”,对全县984户年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全部完成治理,达到“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的整治要求。2009年,我县进一步对存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开展了治理工作,并将在今年完成整治任务。与此同时,县农经部门将全面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实现全县化肥施用量每年以0.3%的比率递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积极推广有机肥施用,实现全县有机肥推广面积每年增加3%的目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耕地地力。提升农业科技化程度,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针对农村河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保洁,将继续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以内港区域水葫芦为整治重点,努力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因地制宜,结合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创建和保护等,集中力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目标。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要重视农村环保技术研发,推行清洁生产。要加大投入,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活垃圾处理,推进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要让环境保护文化进农村,提升农民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目标考核制度,狠抓落实。
本报讯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保护城乡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关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完善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机制,解决农村突出的污染问题,我县专门制定了《嘉善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意见》,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以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河道水葫芦污染等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同时积极寻求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实施意见,我县将积极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现代精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继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有效改良农村土壤条件,不断提高优良农产品品质;进一步完善治理设施,全面落实农村河道保洁责任制,确保农村河道生态安全;积极进行探索,建立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实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建立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污染切实得到治理、资源切实得到利用、农民收入切实得到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据悉,2008年,县环保部门与各镇联合启动了“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农村养猪污染治理“一号行动”,对全县984户年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全部完成治理,达到“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的整治要求。2009年,我县进一步对存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开展了治理工作,并将在今年完成整治任务。与此同时,县农经部门将全面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实现全县化肥施用量每年以0.3%的比率递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积极推广有机肥施用,实现全县有机肥推广面积每年增加3%的目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耕地地力。提升农业科技化程度,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针对农村河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保洁,将继续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以内港区域水葫芦为整治重点,努力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因地制宜,结合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创建和保护等,集中力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目标。
“如何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我省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大计之一,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是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必由之路。”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省联通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唐新伟建议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日益加快,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伴随之而来的是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不仅严重威胁着我省的水系安全,影响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水的质量,而且引起我省耕地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化肥尤其是氮肥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药的泛滥,养殖业迅速发展,带来了畜禽粪便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使得周边的河流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农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和废水量的日益增多是农村面源污染主要原因。
为改善我省面源污染问题,唐新伟建议,以技术推广部门为龙头,大力推广按照土壤养分测定和植物营养诊断结果而实行的配方施肥技术。鼓励有一定土壤养分测定和植物营养诊断能力的化肥生产和销售企业与县乡合作建立综合测定体系。推行平衡施肥技术,改善化肥施用结构。研究合理的耕作制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通过资金补助、项目推广等方式,在农村大力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农村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秸轩资源进行有机肥和绿肥加工的小型企业,推行有机肥和绿肥加工的产业化新模式。结合有机肥和绿肥生产小型企业的建设,建立沼气生产厂。既解决农村畜禽粪便和秸轩加工问题又为农民提供洁净的能源。
唐新伟建议,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成为新的需求和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在我国加入世界关贸协定以后,在此方面农产品的出口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已刻不容缓。值得高兴的是这两方面工作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处理好的话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减少面源污染,而造成面源污染的许多因素如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秸轩等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绿肥。为此应该将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立体循环的生态农业。在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治理的同时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唐新伟建议,加强对农膜的市场管理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防止低于一定厚度的农膜流入市场,增强对废旧地膜的回收与管理,防止在土壤中积累。建立废旧地膜收购和加工企业,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促进废旧地膜回收。对畜禽养殖业合理布局,将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肥的生产、沼气池的建立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农村管理的城市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应通过资金、项目的方式逐步探讨真正适于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制定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农用化学物质使用。
宜宾大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晚报讯 18日,记者从宜宾市环保部门了解到,按照国家和省上相关要求,市里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农村面源污染,确保环境治理从更大程度上惠及民生。
农村面源污染,不光影响土地环境,而且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农村环境治理不好,农产品流入市场,吃亏的是广大老百姓。”有关人员表示,过去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现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也将加大治理力度。
据介绍,随着畜禽养殖来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不科学施用化肥造成的氮、磷等养分的流失进入水体,部分小流域水体富营养氧化严重,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目前,仍有近30%的乡镇和集中村生活污水大部分是直排或简易处理后排放。
截至2010年底,全市176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129个。今年,全市安排修建的22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目前正在建设中。据了解,场镇建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是建沼气池,并同时建数亩人工湿地,对沼气和废水综合利用。
今后,市里将强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基本做到达标排放。重点开展畜禽养殖业治理。积极探索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减轻化肥和农药大量进入水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
种植业污染面广,量不确定。
养殖业污染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和公共安全卫生危机,制约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人口居住分散,生活垃圾无处处理,造成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
●开展种植业清洁生产
围绕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步伐。
开展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清洁生产。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技术。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
禁养区:不得新建任何畜禽养殖场,已建立的畜禽养殖场要搬迁或关闭。
宜养区:可以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但应当逐步减少小型畜禽养殖场。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
结合“改厕、改圈、改厨”,推广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实现协调发展。
●集中收运处置农村生活垃圾
制定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运处置实施方案。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
建立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展开无害化处理工作。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格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化肥的行为。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尽快出台《成都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加大投入,构建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主要支持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形成财政投入为导向,集体、企业、农民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共同参与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于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08]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按照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污染轻重程度相结合、不同农业类型相结合、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总要求,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达到标本兼治。
(二)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针对全县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以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河道水葫芦污染为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取得实效。
(三)坚持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既要积极对农村已产生的污染进行整治,严格控制和防止新的污染产生,又要采取堵、疏、转、建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四)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集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五)坚持调整结构、促进发展。将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农村产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治理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治理。
(六)坚持创新机制、长效管理。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积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综合治理成效,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积极推动农业科学发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现代精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继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着力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有效改良农村土壤条件。进一步加强治理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农村河道保洁责任制,确保农村河道生态安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建立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污染切实得到综合治理、资源切实得到有效利用的目标,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治理措施
(一)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促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1、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环境可承载的要求,结合我县畜牧生产实际,制定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2、严格规范畜牧生产发展。切实按照《嘉善县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户)准入条件》的规定,规范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和扩建行为,防止畜禽养殖无序发展。
3、大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常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的治污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两分离、三配套”的标准,切实实现“零排放”。以镇(村)为单位,按照生猪存栏2-4万头建造一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的标准,加快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建设步伐。2009年完成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
4、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行新型“零污染”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寻求养殖户与种植户结对,鼓励农村发展“田头积肥”,研究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农牧结合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就地消纳,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利用化。
(二)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降低化肥施用强度,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县化肥施用量每年以0.3%的比率递减。
1、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充分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进行分类指导。要在稳定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全县晚稻生产、配套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采用科学施肥方式,减少农用化肥用量,提高使用效率。
2、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加大对有机肥推广施用的重视和宣传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加强有机肥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有机肥的施用技术模式。到2011年,全县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17万亩,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耕地地力。
3、努力推广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创新秸秆还田配套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将秸秆还田面积稳定在每年40万亩以上。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
(三)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牢固树立“公共农业”、“绿色农业”和“安全农业”的理念,继续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1、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科学施用农药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药机械,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使纯药投放量低于3kg/公顷,减轻污染程度。
2、推行高毒农药替代措施。要及时公布农药品种推荐名单,积极普及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知识,严格农药安全施用的间隔期。大力开展安全用药和绿色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相关配套使用技术,全面推广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
3、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完善其组织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壮大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到2011年达到2.5万亩服务面积。
4、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监管。积极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体系,着力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
(四)实施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河道、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保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要采取“外堵内捞”的方针,不断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及时强化原有设施功能,采用圩区入口设置拦污栅和内港水面打捞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内港区域水葫芦整治,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进一步改善城乡河道生态环境。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要根据我县实际,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根据“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规范化饮用水源地的创建和保护、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等,全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
3、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目标。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和中心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形成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机制。要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通过卫生填埋或高温焚毁等方式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努力探索生物堆肥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更新观念,紧密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秀、品牌优化)、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着力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
1、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根据镇、村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完善畜粪收集、河道保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污染物收集处理的配套设施,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2、积极配备配套服务人员。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镇、村为责任主体,积极建立并整合农村畜禽粪便收集队伍、农村河道保洁队伍和农村环境整治队伍,做到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报酬,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3、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对保洁队伍的技能、意识和责任教育,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经费、力量、机制“三到位”,全面落实农村环境长效保洁责任制。要建立并完善监督机制,推进规范化管理。
4、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观念。要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变广大农村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县各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努力在全县形成全民动员、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良好治理氛围。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查组、指导组和联合执法组。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确保责任和措施的落实。
(二)明确责任,完善考核。县人民政府与各镇人民政府签订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各镇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要将整治工作纳入对镇、部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问责制,对治理行动进行跟踪督办和考核。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由县农办牵头,农经、环保、水利、建设、国土、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县农办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县农经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减量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县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县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河道保洁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县环保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实施相关排放标准的执法监管工作;县财政部门负责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关专项资金的筹措和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三)落实资金,保障投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面广量多,资金投入大,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各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治理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支持。财政部门要及时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研究制定化肥减量增效工程、高毒农药替代工程的扶持政策,积极按照《嘉善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善政发[2008]114号文件)、《嘉善县河道专项整治和长效保洁实施方案》(善政办发〔2008〕35号)等文件规定,及时拨付各项综合治理资金,有效整合环保、节能减排、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强化督查,严格执法。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督查方式,加大督查、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意见,立即责令整改;对治理工作不积极的镇和有关部门要进行通报;对养殖场(户)要加强引导教育、严格执法。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治理工作进行统一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宣传,长效管理。要积极营造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舆论氛围,既要宣传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宣传扶持政策、治理方法、成功典型。要定期通报治理工作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深化村民自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环境保护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调查和思考
我们主要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抓好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源头,而且畜禽养殖业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这个重点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002年,我们制订了《富阳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与规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规范了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同时,开展了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工作,至去年底,共完成新登新旺养殖场等10家畜禽场废弃物治理,兴建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厌氧发酵容积2325M3,年处污能力达到8.14万吨,年产沼气10.28万M3,年产沼肥7.74万吨,并在新旺、路西、富春江三家规模较大养殖场推广沼气发电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昔日的养殖污染已变废为宝。
(二)强化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化肥、农药为主的农业残留性污染,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容易忽视,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影响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上,我们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措施,努力提高我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完善“富阳市耕地质量调查和质量评价体系建设”。2005年,完成700余个土壤样本的采集、制样及分析、评价、制图等工作,我市耕地质量调查和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已基本成型,并且完成了数据输入和电子图的制作,完成全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18种电子图。我们运用该成果,结合这几年来在我市开展的水稻、油菜、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上150余个处理、300余个小区试验的数据,制订了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的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并下发到全市25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共推广平衡配方施肥面积11.75万亩,有效地把耕地地力调查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平衡配方施肥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用肥结构。据统计和测算,2005年化肥使用量为337公斤/公顷,比2004年减少8公斤/公顷,全市有机肥使用量占全市肥料用量25%左右。我局土肥站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二是积极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据2004年对全市耕地质量测试,达到一等田指标的样本为0,二等田为36.5%,三等田为57.5%,四等田为2.9%,五等的为3.1%。因此我市中低产田比例较高。2005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63万亩,建立冬绿肥示范方107个;同时,积极开展受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治理工作。实施国家863项目,在环山乡建立863项目实施基地,针对该乡因小熔炉炼铜造成的耕地污染实际,与浙江大学、南京土壤所、水稻所一道,开展了耕地的污染元素、污染程度及污染面积调查,查清了该区域的污染状况,开展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及高效、安全利用模式的研究,筛选出符合在环山乡受污染的稻田进行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生产安全、健康的稻米。三是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进行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措施,提高秸秆综合使用率。去年实现机械化秸杆还田5万亩。四是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我们制定了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安全操作规程和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已实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22.5万亩,我市农药使用强度每亩控制在500毫升以下。五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2002年以来,共建设完成14个杭州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15个杭州市级农业专业村,创建了省级无公害基地28个,面积达88687亩。同时,制订地方农业标准20个,建立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三)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一是与“百千”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相结合,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陈林村、白鹤村、昌东村、上畈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总容积1060 M3,年处污能力13.50万吨,总投资246.23万元。这对我市今后如何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一个示范工程。二是与生态市“1250”工程相结合,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创建工作,大力推广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例如,2005年完成华墅村、高阳村、白鹤村、八一村、诸佳坞村、枫瑞村等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总投资289.20万元,受益农户1253户,受益农民4653人,这些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省柴节煤灶热效率达到25%以上,太阳能用户普及率75%以上,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
二、2006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点
2006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市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经济和生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一)切实抓紧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今年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重、时间紧。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率要达到85%以上;限养区内散养畜禽存栏量比年初削减10%以上。为此,我们着重做好省政府下达的发明养殖场、杜家坞养殖场、新沙奶牛场等7家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省811工程),列入杭州市1250工程新登袁坤生蛋鸡场等4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任务;同时,开展对散养与小型畜禽场污染治理的试点工作,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散养与小型畜禽场污染治理推广方案;完成中埠家禽生态养殖、天生循环养殖场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预计全年将建设厌氧发酵容积2500 M3,年粪污处理量达到7.50万吨。
(二)以测土配方施肥全国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今年,通过我局争取,我市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改变化肥不合理使用现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2006年我们要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其中粮油作物26万亩,经济作物14万亩;制作完成项目区耕地土壤养分图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到95%以上。今年继续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实施农药、化肥双减措施,提高使用效率,建设杭州市肥药双控示范区1个,推广重大农作物无害化治理技术10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20万亩,基本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新品种。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今年新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家,建设杭州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4家。
(三)大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清洁能源推广工作。
完成诸佳坞村、文村、水坞村等6家村级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积极争取省级“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完成19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目标任务,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4500M3,年处污能力将达到54.75万吨。完成上畈村、南峰村、陈林村等6个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这些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1%以上,省柴节煤灶热效率达到25%以上,太阳能用户普及率75%以上,受益农户达1300户,受益农民4700人。
三、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范畴,关系到高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是我们农业部门新的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去年,我局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交了一份《富阳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文章,佟书记专门批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摆上工作议程,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抓紧出台治理方案,分步推进;要纳入生态市和“百千”工程建设,形成合力,系统性解决;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务求工作实效”。我局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尽管我市没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我们不等不靠,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探索出了一条“上下联动、重点突破、项目推进、部门配合”的新路子,但仍有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目前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中任务中,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只有我局,我局自应积极做好工作。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地域性,为便于工作落实,建议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在分解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时,明确各乡镇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责任,对明确需治理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任务的乡镇,乡镇应加强配合。
二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扶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需投入大量资金,规模养殖场和村级财政薄弱的村无法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需要公共财政投入。我市目前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资金主要是由省、杭州市及农户自投,我市投入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极少。去年,我局通过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清洁能源推广等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达137.5万元,农户和村级投入达1000万元左右。为了提高规模养殖场、行政村、广大农户对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的积极性,建议参照周边县市的方式方法,出台配套政策(如余杭每年投入畜禽污染治理费用是200万元,建德每年用于生活污水是170万元,淳安今年用于户用沼气建设资金100万元)。据我们粗略估算,今年如果要完成十一家规模养殖场、十九个村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六个清洁能源示范点、二家农业农头企业污水处理工程,富阳市公共财政至少需要配套投入200万元资金。对列入省811工程、杭州市1250工程的硬性要求富阳市财政给予1:1配套,否则次年不予立项。2005年列入省市项目的配套资金事宜望尽快落实。
三是在百千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例如在重点村建设中要有生活污水处理的专项内容,在一般示范村建设中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
全面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日前,从山东省环保厅传来喜讯,山亭区城头镇和凫城乡分别获评“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这是山亭区6个乡镇获得省级称号之后又有2个乡镇获此殊荣。截止目前,已有1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8个乡镇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环保工作,推进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新农村,区环保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山亭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大力开展“生态区”、“环境生态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建设和推广农村小型、湿地法的污水处理厂等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在保护区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措施;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农村社区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指导,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或堆肥等综合利用方式进行处理。
二是把好项目审批关。坚持源头控制,加强项目审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严防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同时开辟环评“绿色通道”。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审批,凡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优先予以审批。截至目前,已办理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三是对有利于农村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加强引导,防控结合;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实施“三位一体”生态工程产业项目;协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造粒,使农村秸秆变废为宝,推广秸秆颗粒替代煤,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管理和监督,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
四是加大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截至目前,已争取120万元用于徐庄镇、凫城乡新型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五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大戏台宣传,利用文艺演出、环保咨询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农民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区环保局)
铁岭县五项举措全面治理凡河农村面源污染
铁岭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开展工农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特别是凡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上游污染源头治理
为支持凡河下游新城区建设,不断改善新区环境,铁岭县对凡河上游生态环境进行了重点保护。大力开展凡河上游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坚决杜绝在保护区内新建项目。严格项目审批,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不予审批。同时,对凡河周边现有工业企业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了一批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保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严防工业污染向凡河排放。
二、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引导凡河流域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比例,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消除畜禽粪便污染。做好采石场的环境管理,对已开采完矿山按国家要求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导致面源影响。
目前,全县所有耕地已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凡河流域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到10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三、集中处置生活垃圾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凡河流域农村社区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指导,以村为单位建立垃圾集中收集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垃圾集中处置场,最大限度减少沿河生活垃圾对凡河水质及沿途景观的影响。
四、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结合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通过文艺演出、环保咨询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凡河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凡河环境的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
五、对东部生态重点乡镇给予财政支持
为进一步开展好凡河污染治理工作,坚决禁止在鸡冠山乡、白旗寨乡、大甸子镇新上工业项目和可能有污染的项目,并严格控制三个乡镇矿山的开采以及核心区林业的商业采伐行为。为在开展环境整治的同时不影响三个乡镇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铁岭县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补助这三个乡镇的财政不足。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积极探索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
农村面源污染目前已成为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污染源。江苏省审计厅以太湖水污染治理跟踪审计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实践和理论研究,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工作逐步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审计成效显著。2009年,该厅开始实施太湖水污染治理跟踪审计,在审计中,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重点关注种植业治理项目、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水产清洁养殖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等四大类工程项目,共抽审了118个项目。审计结束后,及时汇总并向省政府上报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结果,撰写的审计信息被国办采用。
二、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审计实务。基于江苏审计实践,该厅对现有审计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承担了审计署《水环境审计指南》中农村面源污染影响水环境审计的编撰任务, 2011年《水环境审计指南》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厅还向全省审计机关征集环境绩效审计实务指南,筛选各类污染治理审计项目27篇,其中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就有9篇。
三、不断深化审计内容,重点关注绩效。在每年实施的太湖水污染治理跟踪审计中,该厅始终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审计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将项目绩效作为审计重点,关注建设内容是否保质保量完成,是否达到设计能力和预期效果,项目建成后管养是否到位,运行是否正常等绩效问题。在审计中,关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意见和建议。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结合农村环保资金审计的实践经验,该厅承担了国家环保部《农村环保资金审计评价研究及试点应用》课题研究任务,旨在建立符合农村环保审计特点的资金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已经完成试点应用,正在整理起草评价研究报告和试点应用报告。(陈晓红)
富阳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种植业化肥、农药大量投入,畜禽养殖废弃物快速增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污染和养殖业畜禽污水,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市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特别是畜禽业,这几年在市政府扶持下,畜禽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畜禽产值达到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举足轻重的朝阳产业。但在产业发展中由此带来的大量畜禽污水,不可避免的污染了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阳人民的母亲河——富春江。由于不经处理的畜禽污水和农居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它污染了溪流,农田富营养化,养殖场周围臭气扑鼻,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了农居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50%要求的同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形势将更趋严重,如果我们现在再不抓紧整治,必将影响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根据2001年12月《富阳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农村面源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作物秸秆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塑料农膜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等。当前阶段,老百姓最关心的反映最强烈的是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其次是农居生活污水污染。今后,将重点解决这两个污染,并以此带动农村面源污染源的全面治理。
富阳市目前畜禽存栏总数约187.14万头(包括猪、牛、鸡、鸭等),全年粪产生总量19.96万吨,尿产生总量28.27万吨,畜禽污水产生总量151.71万吨,CODcr产生量1.17万吨,氨氮1062.64吨,总磷898.08吨(其中直接排放的污染量CODcr0.18万吨,氨氮174.54吨,总磷163.25吨)。农村生活污水也很相当严重,2004年全市生活污水产生量超过1152.30万吨,其中只有少量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影响了区域水质,由于简单的三粪池处理方式,溪流池塘遍布塑料制品和固体垃圾,许多村庄的池塘和溪流严重富营养化,农户已无法作为生活用水,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我们根据职责,求实求新,主要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1、2004年2月,根据富政发[2003]206号文《富阳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对全市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针对目前养殖污染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和措施,完成《富阳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讨论稿,为富阳市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2004年4月,根据富农字[2004]38号文《关于成立富阳市农业局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来搞好农业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
2、结合富阳市的实际情况,做好限养区、非限养区内大、中、小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达标排放率超过60%以上,并根据各地畜禽养殖场周边种植业、水域养殖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开展了多种模式的示范工程建设:能源生态模式、粪污还田模式、能源环保模式,重点是能源生态模式和粪污还田模式。
3、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用肥结构得到优化。据调查,2004年化肥使用量为345公斤/公顷,比2003年减少28.2公斤/公顷,全市有机肥使用量占全市肥料用量15%以上;其次,引导农民运用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措施,提高了秸秆综合使用率。秸秆还田面积达35万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左右,其中机械化秸杆还田5万亩。农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第三、实施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加大了植保新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用量。共实施重大农作物无害化治理技术10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21万亩;第四、实施 “沃土工程”,开展了耕地质量调查,为耕地和农业环境质量改良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并建立了耕地培肥示范方5000亩,完成了2万亩平衡配方施肥任务。
3、实施了畜禽养殖业综合整治工作,生态牧业发展迅速。制定了并实施了《富阳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与规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进一步规范养殖场建设,实施“畜牧生态养殖工程”,建成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示范点2个。2002年建成的三桥富春养殖场畜禽污水处理工程,采用地埋式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工程竣工后,年处污能力达到7300吨,年产沼气9125立方米,年产沼肥2930吨。2005年5月完成新登镇新旺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净化沼气池建设规模300立方米,年处理污水11000吨,年产沼气14000立方米,进行沼气发电和猪场及附近农户的饮事用能,年产沼肥10000吨,全部用于食用笋施肥,节约15%的商品化肥和减少10%的农药用量。达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目的。
2005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市建设,做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加大发展生态农业力度两篇文章,实现经济和生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扎实做好三方面工作:
1、认真贯彻《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严格技术规范,切实加强管理。从事沼气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沼气池建设必须由农业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凡兴建单池容积10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利用工程、日处理污水50吨以上的污水净化沼气利用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工程作业方案报所在地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备案。围绕“百千”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新型农户生活污水交货工程”,把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与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居住环境,减少农村溪流污染。
2、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改变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现状,实施农药、化肥双减措施,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推广重大农作物无害化治理技术10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20万亩,基本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新品种。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5万亩,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实现机械化秸杆还田5万亩。
3、实施生态养殖工程。提高粪尿综合利用率和污染治理达标率,削减限养区散养畜禽栏量,启动1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和治理工程建设,并完成其中7家。建成2个水产养殖业污染物处理示范点。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建成6个清洁能源示范点,实现粪便进入沼气池,生活污水流向净化池,农民生活巧用太阳能。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是一种能源与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是一项项事关我们和子孙后代生存环境好坏的功德工程。其社会、环境效益是最主要的。但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局限性,需要政府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省、杭州市已有明确的资金奖励政策以及操作方式,富阳市也应有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对此类项目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政府每年从生态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专门用于农业畜禽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富阳市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赶上和超过周边县市,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减少面源污染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投入的议案”等
领衔代表:周传淞、何文江、汤天鹏、钟甦等
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周传淞、何文江、汤天鹏、钟甦等代表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环境投入”等议案,大会决定合并为一件处理。当天,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从2010年到2012年,政府将投入4.25亿元用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垃圾直排影响食品、饮水安全
据了解,沈阳市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建成了23个区(县)污水处理厂和65个村镇污水处理设施,5个县域垃圾填埋场和40个垃圾中转站,农村改水880处,改厕10万个,沼气式厕所5000个,农户用沼气池3万座,100多个乡镇进行了道路改造,新建绿色通道830公里,绿色村庄1000余个,植树1591万株。农村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70%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不容乐观。代表们在议案中写道:大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专业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相对滞后,造成河流与地下水污染。农户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源量大面广,生活污水直接随意排放到村内外的沟渠、河流中。除一些近郊区村屯和农村城镇垃圾被送到大型垃圾填埋场以外,大部分都是散排,村屯道旁,垃圾处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建议 统一规划垃圾集中排放点、转运点
对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人大代表们提出如下建议:
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生态农业,使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施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并优化产业结构;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者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事项限期治理,直至强制关闭。
综合治理农村环境。制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垃圾集中排放点、转运点和统一收运的建设规划,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
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并建设农村地区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让农村地区百姓喝上放心水。
建议为保护农村环境立法。市人大、市政府应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细化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
本报记者 王靖瑄
成都温江政府采纳政协建议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8月8日,成都市温江区政协农业专委会一行到位于寿安镇天星村六社生物有机肥料厂建设工地和位于永宁镇成林养猪场进行视察,监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通过调查、视察,温江区政协发现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一是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二是养殖业的污染;三是农家乐的污染;四是乱施农药的污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温江区政协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温江区政协的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该区制定完善了养殖业发展规划,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规范畜禽养殖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区设立禁止养殖区和限制养殖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养殖园区内建设畜禽养殖小区,3年内完成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清撤工作;加快环保生态养殖园区建设,采取企业化运作,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建设方式,总投资达到1955万元,建一个养猪小区,一个养鸡小区,政府按总投资的40%给予补贴。目前,两个小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预计12月份可建成投产;投资1200万元建一个占地50亩的生物有机肥料厂,年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5万吨,处理鲜湿畜禽粪便10万吨,可基本解决温江区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出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执法监督管理,对江安河、杨柳河、金马河、清水河管护区内的养殖户进行拆迁,区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情况的监督管理,做到养殖业规范限量发展,确保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袁海马)
抓好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强调“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为此,我县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一、农村面源污染情况
一是农业生产造成大量面源污染。我县种植业中化肥、农药、地膜过量及不合理使用现象十分普遍。农民普遍重化肥、轻有机肥,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氮肥,造成土壤有机养分不足,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加上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不但导致耕地污染,还造成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蔬菜大棚、水稻育秧、西瓜、玉米种植等普遍使用的农膜,残留逐年累积,造成耕地白色污染,影响耕作。
二是少数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随着我县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和环保执法日趋严格,少数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以逃避监管;一些“五小”企业藏身于农村,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我县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也逐步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加工企业选址不够合理,未建立相应有效的处理设施;精养水面养殖密度过高,人工投放饵料过多,有的甚至直接抛洒有机肥或化肥,造成水体污染和严重富营养化。
三是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水平极低。目前,我县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仅局限于城市,广大集镇、村庄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几乎是空白。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或随意丢弃村庄路边,或倾倒于河塘沟渠,日积月累,无人清理,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大量含磷洗衣粉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
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环保意识。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各类媒体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环保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干群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普及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有关知识,使农民了解面源污染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防止和减少面源污染的办法。
(二)坚持科技先导,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部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鼓励支持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规范化肥、农药的施用说明,帮助农民做到适时适量、科学合理地施肥、施药;逐步推进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进入自然水体;积极推进畜禽和水产的规模养殖、生态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利用沼气技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环保部门加强监管,严禁在重点保护区域、流域以及生态敏感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禁向水面投放化肥或过度投放有机肥。各乡镇花大力气健全各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制创新、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群众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比较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三)加强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平。首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我县科学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其次因地制宜,抓好农村减排工程项目建设。重点乡镇采用“村收集一镇集中一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偏远地区实行集中堆放、集中填埋,尽量减少对湿地、沟塘等自然水系的污染和影响。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四清四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庭院,改厨、改厕、改圈、改园),清洁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县委、政府要把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安排,加紧制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强化目标责任考核,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各项防治政策落实。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对企业违规建设、生产以及违法排污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力向农村建设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保投入产出的调节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绿春县环境保护局
二OO九年六月十八日
区环保局狠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社会“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刻不容缓。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环保工作,推进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新农村,区环保局积极采取六项措施,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力解决甘州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并实施了《甘州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通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试点村的整体环境面貌明显改观,饮用水源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生活垃圾实现了定点存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了综合整治要求,基本达到了村庄整洁、干净、有序、优美的目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突出,示范带动效益明显。
二是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积极研究相关的优惠政策,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截止目前以争取中央、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322万元。重点实施了农村垃圾污染整治、污水污染整治等工程。通过项目的实施,被整治村的整体环境面貌明显改观,饮用水源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生活垃圾实现了定点存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了综合整治要求,基本达到了村庄整洁、干净、有序、优美的目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突出,示范带动效益明显。
今年全面启动了甘州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向省环保厅上报了4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力争得到国家、省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
三是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活动是生态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理念,推动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开展的重要举措。为使我区的创建活动积极有效开展,组织了专门人力多方协调联系,获取数据、资料,制定实施方案。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处、省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村9个。
四是把好项目审批关。坚持源头控制,加强项目审批,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严防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开辟环评“绿色通道”。加快新型农村小康建设项目审批,凡涉及新型农村小康建设的项目,优先予以审批。
五是部门协同、联合推进。协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管理和监督,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对有利于农村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加强引导,防控结合;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实施“三位一体”生态工程产业项目。
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日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农村环境保护的典型事迹,引导农民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通过宣传、生态监察、农村环境调研、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等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起了环保理念,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侯亚鹏 )
嘉善县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嘉善县采取五项措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一是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促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1、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环境可承载的要求,结合我县畜牧生产实际,制定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2、严格规范畜牧生产发展。切实按照《嘉善县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户)准入条件》的规定,规范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和扩建行为,防止畜禽养殖无序发展。
3、大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常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的治污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两分离、三配套”的标准,切实实现“零排放”。以镇(村)为单位,按照生猪存栏2-4万头建造一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的标准,加快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建设步伐。2009年完成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
4、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行新型“零污染”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寻求养殖户与种植户结对,鼓励农村发展“田头积肥”,研究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农牧结合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就地消纳,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利用化。
二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降低化肥施用强度,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县化肥施用量每年以0.3%的比率递减。
1、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充分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进行分类指导。要在稳定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全县晚稻生产、配套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采用科学施肥方式,减少农用化肥用量,提高使用效率。
2、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加大对有机肥推广施用的重视和宣传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加强有机肥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有机肥的施用技术模式。到2011年,全县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17万亩,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环境,提高耕地地力。
3、努力推广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创新秸秆还田配套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将秸秆还田面积稳定在每年40万亩以上。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
三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牢固树立“公共农业”、“绿色农业”和“安全农业”的理念,继续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1、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科学施用农药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药机械,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使纯药投放量低于3kg/公顷,减轻污染程度。
2、推行高毒农药替代措施。要及时公布农药品种推荐名单,积极普及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知识,严格农药安全施用的间隔期。大力开展安全用药和绿色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相关配套使用技术,全面推广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
3、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完善其组织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壮大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到2011年达到2.5万亩服务面积。
4、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监管。积极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体系,着力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
四是实施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河道、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保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要采取“外堵内捞”的方针,不断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及时强化原有设施功能,采用圩区入口设置拦污栅和内港水面打捞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内港区域水葫芦整治,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进一步改善城乡河道生态环境。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要根据我县实际,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根据“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规范化饮用水源地的创建和保护、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等,全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
3、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目标。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和中心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形成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机制。要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通过卫生填埋或高温焚毁等方式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努力探索生物堆肥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五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积极更新观念,紧密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秀、品牌优化)、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着力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
1、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根据镇、村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完善畜粪收集、河道保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污染物收集处理的配套设施,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2、积极配备配套服务人员。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镇、村为责任主体,积极建立并整合农村畜禽粪便收集队伍、农村河道保洁队伍和农村环境整治队伍,做到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报酬,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3、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对保洁队伍的技能、意识和责任教育,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经费、力量、机制“三到位”,全面落实农村环境长效保洁责任制。要建立并完善监督机制,推进规范化管理。
4、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观念。要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变广大农村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农村面源污染“零容忍”市人大常委会“把脉”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清澈的小河中,孩子们银铃般的嬉戏声在半空回荡,调皮的鲦鱼在河水中穿梭游弋,晚稻收割后特有的清香充斥于空气中……曾几何时,这样美好的景象只能出现在许多嘉兴人的回忆中。
作为浙江省养殖污染重点区,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嘉兴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质量、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群众关心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人民代表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实地视察、代表建议等形式,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推进力度。
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之痛
“原来那真叫臭啊,河边的人家根本不敢开窗,屋子里的苍蝇怎么赶也赶不完。”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洗帚浜组如今是个整洁、漂亮的小村子,经过前几年的整治,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变。对几年前因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村民们仍记忆犹新。
洗帚浜是一条环绕村庄的小河,前几年,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粪污染河水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没有有效的处理办法,一些贪图方便的村民将填田剩余的猪粪直接倒在河里,更有甚者将死猪也扔在里面。长年累月,这条河浜渐渐被猪粪等废弃物填满,猫、鸭子等小动物都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连请来清理河道的清运工都被熏得当场呕吐不止,一下都逃得无影无踪!”
洗帚浜只是前几年嘉兴市畜禽养殖污染的一个缩影。畜禽养殖是我市大农业中的第二大产业,2008年,全市畜牧业产值65.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38%,更为严峻的是,我市生猪生产以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在全市12.8万生猪养殖户中,年出栏1至49头的养殖户就占到了89.66%。
量大面广的养殖现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08年,我市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被列为省级督办重点环境问题,年生猪产量达到200万头的南湖区,更被列入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灾区”。对于不少工作都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的嘉兴市,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
30件“三农”建议畜禽污染占了10件
作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每年的市、县(市、区)“两会”召开期间,各级人大代表都会就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出不少建议意见,交由各级政府部门办理,并以视察、听取政府报告等形式进行督办。仅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提出的30件关于“三农”问题的建议中,要求加大对畜禽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就达到了10件。
人民有呼声、代表有要求,各级政府纷纷加快了对畜禽污染的治理。借助2005年省政府启动“811”环境整治行动的契机,市政府连续两年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循环畜牧这个主题,按照治旧控新、堵疏结合,建、监、管并举的工作思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行政手段,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前两年参加过一次人大视察活动,从视察情况看,这次明显比上一次情况好多了。”在上月底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一次视察活动中,市人大代表、余新镇明星村村委会主任王爱红高兴地说。近年来,作为重点治理区的南湖区,提出了“三年整治计划一年完成”的目标,在全区吹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铁腕整治”集结号,一场全民参与、攻坚克难的整治行动全面展开。通过积极探索,相继创新推出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干湿分离、畜粪集中处理,发酵养殖等模式,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肯定。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全面完成了3880家存栏生猪100头以上(南湖区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45个,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观。
着力推动难点问题的解决
6月29日上午,一群人出现在南湖区的一些养殖场、禽畜粪便处理中心,原来是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人大代表,就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视察,而这次视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快该项工作的开展。
“有改进,变化很大!不过盲点、难点也不少。”当天上午,在副市长陈越强的陪同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士珍,副主任赵友六、钱满程等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南湖区的凤桥、平湖的曹桥、海盐的西塘桥三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市里的领导来了,我们快去反映反映……”在凤桥镇陈良村18组,村民们带着视察组成员来到村前的小河边。这是一条不足10米宽的小河,同是一条河,在河的南边,河水呈墨水状,并不时有气泡从河底泛出。而在河的北端,河水却相对清澈,不时有不知名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一名抱着孩子的姓许的妇女告诉大家,这两年来,村里的养猪户按要求建起沼气池、三格式粪池后,村里的河水渐渐清了起来。可谁知,就在前两天,上游流来许多乌黑的河水,而且还散发着臭味。“原来都可以洗衣服了,现在洗拖把都嫌脏!”村民们气愤地说。
无独有偶,在海盐西塘桥镇青莲村与凤桥镇陈良村交界处,一些村民也向视察组成员反映河水污染的事。“噢哟,弄不好的,官司都打过了,就是没有什么效果……”、“早知这样我们也不用治理了,反正水还是会脏的”……
视察组成员在视察中发现,在我市不同地方,畜禽污染治理还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重点整治区域特别是南湖、平湖、海盐等交界处交叉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看来,下一步,还要加大对重点整治区域的整治,不仅政府要重点治,还要呼吁全社会都引起重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士珍感慨地说。
打响污染治理持久战
“要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治理工作要下决心、有信心”、“各地畜禽污染治理要同步进行”、“治理不是唯一手段,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改变养殖模式”……视察组成员在视察后纷纷表示,通过前期的治理,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治理工作的难度仍非常大,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如何加强污染治理,视察组成员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现在猪肉行情较差,在一些村,随处可见空闲的猪棚,可是行情好后会怎么样呢?养猪的农户马上会多起来,治理起来难度就大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尚群不无担忧地表示。一些人大代表认为,目前,我市规模养殖场的治理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治理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治理设施的建设上,建设与监督、管理脱节现象普遍。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在抓硬件的同时,要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民众力量参与监督的氛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京生等认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效果如何,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推广力度。嘉兴市农村素有用农家肥浇灌农田的传统,但近年来,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千家万户的小农经营格局尚未完全打破,这一做法很难得到推广。当前,加强农牧结合成为解决有机肥推广的突破口,建议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业规模化经营等举措,积极引导使用有机肥,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些地方的养殖密度太高了,已超出了环境承受能力”,一些代表认为,建议针对当前有关县(市、区)交界区域的养殖污染整治存在的盲区情况,要加强排查摸底,建立县与县之间的部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同步整治,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外。对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养殖区要落实禁、限养措施,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等,鼓励农民发展效益好的替代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金华市审计局马晓光
环境污染源按其分布特性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而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它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面源污染更多地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相联系,主要包括农药、化肥、集约化养殖场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源,不仅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农业安全,而且损害到居民健康,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将进一步凸显。为此,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开始高度重视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环境问题,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先后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规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从而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管控提高到战略高度。
一、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提高,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污染;还有一类是小城镇和村聚居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污染,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
(一)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有害投入品污染。这类污染在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中面最广、治理难度最大。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种投入品大量施用,在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业污染也随之加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6年的11年间,金华市年平均化肥施用量达50万吨、农药施用量7175吨、农膜施用量2774吨,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增加较快,农膜用量也呈上升的趋势。化肥、农药对农业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但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而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未被利用的部分则通过径流、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现代产业的增长,其结果就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
(二)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污染。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的国家及地区威胁会更大,已成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球性问题。据资料表明,一个千头奶牛场可年产粪尿约1.8万吨;一个万头猪场年产粪尿约3万吨,全年可向周围排放约100-160吨氮和20-33吨磷。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其中畜禽粪便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和。在以集约化规模饲养方式为主的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金华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至2007年底,全市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1787个;2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160个;存栏2000羽以上的规模蛋鸡场167个、蛋鸭场676个。全市畜禽养殖场年粪尿产生量850万吨,其中,污水320万吨(未经处理直排量260万吨);畜禽粪便530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60-70%)。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水体污染、空气污浊。据我国太湖水质污染源的调查数据分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这三类污染对太湖水质污染的贡献大体
(三)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经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导致的后果是:地表水质严重下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金华市有4900个行政村,118.3万农户,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约2.3亿吨。至2007年全市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有245个,年处理生活污水1398万吨,仅占需治理量的6%。农村生活污水还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并且已成为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综上所述,在农村面源污染中,以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田流失产生的污染物为主。根据我省各主要面源的污染物类型及排放负荷统计表(如下)数据说明,其中污水排放量以农村生活污水为主,约占90%,畜禽养殖污水约占9%。但是化学耗氧量的排放却是以畜禽养殖污水为主,约占农村面源57%,生活污水占42%。可见,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大;畜禽养殖废水浓度高;农田流失是总氮总磷污染物的主要源头。
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事关千千万万农民生命安全、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深入实施我省“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日渐严峻的环境形势,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百亿生态建设工程”、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重大工程,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初步遏制。
(一)有效控制农业有害投入品。中国农学会副会长骆世明提出要通过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来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比如说通过搞一些生物性的杀虫剂,可以避免用毒性很强的农药;云南农大的水稻不同品种间种,也可以减少水稻病害;稻田养鸭可以不施化肥农药,产出的稻米价格比平常的高出差不多一倍,产出的鸭子味道也不错。当然,对于现阶段农业来说,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还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施用,以逐步控制和减少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双禁”工作。对被列入“双禁”的“两高”农药进行全面清出市场,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同时,大力推广一批防虫网、沙虫灯等设施以及低毒、低残农药。二是在农田中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示范工程,控制农药以及农田氮、磷用量,减少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培训以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使得一些标准技术规程在生产中得以运用。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流失,另一方面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政府已规定了达不到无公害标准不能上市,这是最低的门槛,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改善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只要政府给予适当的引导,加强监管,推广生产的标准化,再彻底执行市场的准入标准,那么这一市场增长会很快。
(二)坚持发展和治理并重,发展生态畜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畜牧业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畜牧业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积极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首先,要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在科学的布局规划基础上,彻底搬迁禁养区、限养区内的养殖场,同时,减少农村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展现代化的生态养殖场,提高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其次,要狠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在治理工程中 ,遵循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农牧结合“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等治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粪便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方面,养殖场排泄物作为沼气生物质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沼气用于炊事、仔猪保温、发电等,给业主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粪便经厌氧处理,可去除有害病虫细菌,其出水即沼液是优质的有机液体肥,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促进了无公害农作物生产,一些茶农、菜农都将沼液作为农作物新型农资。实践证明,通过对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的综合利用,以污染治理为纽带,积极推进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三)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针对农村发展中环境公益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问题,自2003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建设,在推进治理建设中,坚持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从技术上、源头上入手,建立不同技术模式,实现治污决策科学化、治污技术普及化。从形式上分,有分户型、联户型、集中型;从技术工艺上分,有“厌氧+兼氧”、“厌氧+氧化塘”、“厌氧+人工湿地”等等。并且,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通过沼气开发和净化处理,实现家户卫生和环境的美化。如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取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以达到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效果。而对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
三、开展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开展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治理,农村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以污染治理为纽带,积极推进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审计部门也相应开展了对“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等重大工程建设的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发现了当前污染整治治理中面临的一些急需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财政资金未能按计划筹集到位,扶持力度不够,由于部分县、区级地方财力困难,项目扶持资金不能一步到位。受资金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项目综合开发利用跟不上及后续跟踪管理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各项目行政村自筹资金严重缺乏,没有相应资金安排支付项目工程款,出现了拖欠项目工程款的现象。项目完工经验收合格后,工程款未能及时结算支付,所用项目的材料费、人工费全由施工单位垫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它属于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由于各地财政比较困难,加上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污项目开展难度很大。
(二)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项目承包施工不够规范,施工企业资质未达到规定要求。二是工程项目竣工决算不够规范,有的项目行政村未办理完整的工程项目决算,从会计资料上也不能完整的单独反映各项目工程支出,实际完成投资额难以确定。三是部分治理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少数巳通过验收项目工程质量低劣。如污水管道与池塘相互渗水,池塘水位高时向污水管渗水,池塘水位低时污水直接漏到池塘;有的联井基础下沉,污水外漏,厌氧池成了摆设。四是部分项目业主使用管理不到位。如在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中,部分养殖场业主未能按规定进行操作,集水池、厌氧池、沉淀池周围排泄物外泄,干粪随处推放,污水排放通道淤积不及时清理,最终达不到治理效果;有的奶牛场还在沼气池周围堆放稻草,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未做到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猪和奶牛等畜牧养殖产业,既关系农民收入,也关系城乡居民生活。政府应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地方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规划,以规划促进养殖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污染整治治理,彻底消除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但在实际治理工程中,未能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的分类管理,并按规定对其进行关停或缩减,禁养区内各畜禽养殖场转迁落实难度很大。另外,对新建和扩建项目未能严格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审批制度,大量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均存在未经审批许可亦未经排污治理现象。
(四)农民的环境意识不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一直以来,农民满足于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再加上科技文化知识欠缺,对农村自身污染问题普遍没有引起重视。政府要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大污染整治治理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四、加强污染整治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为确保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地推广实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目前,在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整体效益,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纳入年度计划之中,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规范各级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支出结构,在年度预算中予以安排支出,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及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补助力度,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确保持续性;三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推动这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切实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四是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应帮助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解决必要的资金问题,防止出现债务过重问题。
(二)加强项目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要加强项目施工单位资质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在做好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建立符合条件的专业施工组织,促进项目施工规范,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项目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的施工承包管理,监督项目建设单位签订规范的施工承包合同。建设单位要建立必要的资金管理和核算制度,如实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各项工程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重视立项阶段的造价控制,实行限额设计,明确工程建设标准,严格施工中的变更签证管理,利用投标综合单价控制工程造价总额;要加强对“治理工程”的监管力度,对已验收的“治理工程”要进行复查,对正在施工中的“治理工程”要切实加强隐蔽工程监管,对新立项的“治理工程”要明确职责,分管人员要实行记名和过错追究制。
(三)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和完善项目综合利用机制。从调查情况看,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开发利用还未能充分发挥,除回收沼气全部用于场内生产、生活用能外,特别是在沼液、沼渣的后续开发利用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绿肥种植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种植、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对粪污水处理后转化成有机肥,通过辐射周围农村开展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逐步形成养?种?加工?农产品?饲料等紧密结合的循环系统,体现畜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联系。通过综合配套,相互促进、互相利用,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种、养、加工业各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更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循环发展。
(四)科学规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监测。着眼长远,做好村镇建设的合理规划,既要结合各农村特点,兼顾农村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高度关联性,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
(五)整合力量,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针对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各地政府及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晰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项专项资金的整合,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协调农业、畜牧、环保、科研、教育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适用的面源污染治理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广泛宣传,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制定保护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用法律及行政手段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切实增加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五、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和突破方向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推进规模经营重要的措施是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协调、信息发布、业务指导、政策咨询等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运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另一种重要举措是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以及新型农民等现代农业主体。通过现代农业主体的发展壮大及其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状况。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生猪、奶牛、果蔬茶油等主导产业,继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通过层层宣传培训,落实责任制,将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运用到生产中。进一步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加强基地农产品生产监管力度,全面实行生产档案制度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一是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药、化肥、饲料、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剂等投入品的研发应用。二是推广适用的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和有机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使用和营养平衡施肥技术。三是加快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广泛利用多抗优质良种和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四是推广土肥适用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等土肥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投入量,有效减少和控制农业污染源。
(三)农业治污与能源建设相结合,促进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治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工业治污。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治理模式。如资源综合利用型,即种养结合型,在治理中采取“厌氧+综合利用”的形式,将粪污经厌氧池无害化处理,再用于种植业的生产用肥,既实现了粪污的“零排放”,又带动了周边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 生态环保型是通过建造人工湿地或氧化塘等后处理设施,采取“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综合利用”的形式,不但降低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费用,而且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达标排放型则是在周边农田无法完全消纳产生的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情况下,采取“厌氧+好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的形式,就像工厂企业一样,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上述治污方法和治理模式,都体现了把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与农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以沼气工程为纽带,走出一条“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低,处理过程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水资源利用程度高”的有效治污之路,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循环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政策。我国于2001年才相继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防治技术规范》,相关法律中还缺乏对畜禽养殖污染行为约束的有关条款,同时也缺乏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其污染控制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显得滞后。加拿大政府认为对畜禽养殖场建设进行管理是控制畜禽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畜禽养殖场建设的管理,就控制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的源头。如在对新办牧场的审批制度中规定了与水源的距离、可消化粪便的土地面积、土壤养分平衡条件、化粪池容积、死亡畜禽的管理情况等内容;美国政府则采取了“三位一体式”的环境管理框架,使得畜牧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从现实和潜在环境影响的双重视角看,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污染防治一体化的环境政策,实施并加强对畜禽养殖业全方位的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快形式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将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五)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个领域形成共识。要利用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理念、生态环保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广大农业生产者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经营素质和水平,自觉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习惯,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出发,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共治面源污染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8-10-31
关键词: 农业农村  面源污染  治理措施  问题建议    突破方向
论文摘要: 农业面源污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中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全国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已成为日益加剧的突出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现状, 调查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提出了污染治理的措施对策及其发展方向。从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1、王凯军等编著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 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出版
2、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厅、省环保局编著   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经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篇)
3、省环境监测中心编写  《浙江省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牛瑞芹1 , 何荣2
( 1 .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610031 ;2 .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面源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而农村面源污染更为突出。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和成因, 并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 现状;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 6611( 2007)33 - 10814 - 02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和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和集约化畜牧养殖中, 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化肥、农地膜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上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直接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还通过向空气中扩散而污染大气等。一方面对人们身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另一方面受污染的土壤生长出不健康的农产品, 对人类产生间接和潜在性危害。
农村面源污染管理难度很大, 并不亚于工业污染。首先, 农村面源污染受降雨时间、降雨量、温度等的影响较大,因而大多数面源污染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 其次,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 污染物具有不确定性, 在某个区域内多个污染者的排放相互交叉, 排放途径各不相同且较复杂, 因而产生的污染物很难确定; 再次, 农业面源污染的分布范围广, 污染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和分散性, 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不同, 导致了面源污染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此外, 污染源的分散性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分散性, 其空间位置和涉及范围不易确定; 最后, 由于面源污染的随机性、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很难对某种污染物进行识别和监测, 这给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2 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属国际性难题, 而我国由于农业生产压力每年剧增, 所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工作就更加困难。以水体为例, 据专家估算, 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水污染的约各占1/ 3[ 1] , 地下水有近50% 已被农业面源污染, 湖泊等地表水中氮、磷的50% 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因此, 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2 .1 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还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许多农业耕地的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 农业耕地的年产出也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总体需求的拉动也促使农业增加产出, 但因土地、水资源相对不足,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就必须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包括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投入。由于超负荷使用农药, 一些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功能和载体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研究, 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产出比都超过了畜力、机械和水利, 因此, 农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愿意增加单位面积农用化学品的投入, 以换取农产品的产出。
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企业, 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日益紧缺, 有机肥料的积累和使用、病虫害的人工防治、回收残留地膜、处理畜禽粪便等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 且效益不明显, 不如用化学品见效快, 农民当然愿意使用。当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时, 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土壤, 对土壤造成污染。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 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 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在一些污灌区及其他污染源引起的土壤污染地区, 甚至出产了大量含重金属或有毒有机物的稻米, 这些稻米已对人体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 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严重的面源污染。由于土壤肥力持续下降, 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会随之下降,农民会更加依赖农药和化肥来改善状况, 这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引起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从而使粮食和蔬菜的安全也受到威胁。
2 .2 污染水体, 加重水体富营养化   水是生命之源, 又是产业之依托, 缺水、水污染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水量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 4 , 且污染严重, 形势尤为紧迫, 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地方出现河流干涸、有河就有污染的现实状况。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面源污染的诸多因素中,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 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进化能力, 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水域, 当水体内无机氮总量大于0 .2mg/ L, 磷酸盐磷浓度大于0 .01 mg/ L 时, 就可能引起藻华现象。由于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近一半的湖泊已处于严重的富
营养化状态。近年来, 我国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 甚至危及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形势十分严峻。农业面源污染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广泛关注[ 2] 。据报道, 从2007年5 月29 日开始, 江苏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 无法正常饮用。各方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入夏以来, 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出现50 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 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 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 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2 .3 对大气的污染    农 药、化肥作为农业投入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性, 但在现实国情下是不可替代的。农药化肥的施用会有很大一部分直接进入到大气中, 从而对大气产生多方面不良影响。农药施用后, 一部分药剂作用于靶标起到防治作用, 另一部分药剂经蒸发作用或直接飘浮在空气中, 飘浮的农药微粒一部分悬浮在空气中, 一部分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 经雨雪溶解或冲淋返回地面, 污染地区宽广, 并从大气中
接受有害毒物作用的生物种类多, 数量大。还有一些固体垃圾的腐烂, 也会产生有毒气体, 对大气造成污染。
2 .4 对生物的影响重 金属、农药的残留物等一旦进入水体, 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危害, 某些有毒物质还可通过食物链使人或畜中毒。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污染、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更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农村面源污染的原因
3 .1 化肥、农药投入量增加我国人口众多,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要, 必须提高粮食产量。因此,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在逐年迅速增加。目前, 我国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2 年全世界化肥总用量为1 .42 亿t , 我国为4 339 .5 万t , 约占世界总用量的30% ,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 3] 。
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壤已出现明显的退化, 同时又不懂科学使用化肥, 使用量相当大, 而利用率较低。化肥使用不当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引起土壤酸度加强, 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 渗透到地下水,使营养成分流失, 造成土壤贫瘠化, 还导致土壤板结, 肥力下降。并且频繁使用氮肥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4] 。另据调查, 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 % 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造成水质污染。化学农药是当前地表水体的重要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大量施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 残留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 并且有一部分通过挥发污染大气。
3 .2 农 膜的大量使用    由于地膜增产效益明显, 农民又希望其价格越低越好, 一些厂商为了迎合农民的心理, 生产厚度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地膜, 其强度差, 易破损, 造成碎片残留, 且不易回收。近20 年来, 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迅猛增加, 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已居世界首位,1998 年农膜用量已达120 .1 万t , 其中地膜68 .84 万t , 覆盖面积967 .4万hm2 。农膜的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也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难以降解, 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 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据对十几个省区的调查, 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蔬菜受残留地膜影响减产幅度为9% ~30 %[ 4] 。
3 .3 畜禽养殖中没有对畜禽粪便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户家庭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对畜禽粪便及污染物不进行无害化处理, 只图省事省钱, 因而造成生活环境污染及水源、土壤污染。农村建立了大批养殖场, 但相当一部分畜禽养殖场设施简陋、管理不善, 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问题。流失的畜禽粪便废弃物是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因此, 畜禽养殖业流失的畜禽粪也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3 .4 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益, 农民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和科学种田方法很 多农村居民还处于贫困状态,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农民要提高收入, 只能通过不断追加大量的不可更新的人工能量, 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甚至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保证提高产出, 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经济利益的驱动, 农业生产的加剧, 使农民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难以顾及农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社会效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加剧农村面源污染的同时, 又严重制约着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
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 农业生产还属于粗放型。近几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重视眼前利益和不注重长远发展, 重视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管理和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 加上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不够, 造成农民缺乏农业技术和科学种田的方法。很多农民不知道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甚至会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
3 .5 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专家指出: 预计到2010 年, 中国村镇污水排放量约270 亿t [ 5]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不进行处理, 造成蚊蝇满天飞, 病毒得到传播, 使空气环境变劣。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倒放现象尤其严重, 特别是河道两旁, 垃圾入河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4 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4 .1 发展沼气    沼气发酵技术可以将生活污水、垃圾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能被再利用的新能源, 达到废物、废水不再污染环境的目的, 既提高了物质的利用率, 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人畜粪便直接投入沼气池后, 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发酵, 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的惰性物质( 臭气) 可在池内循环利用, 不产生二次污染。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 能有效地将寄生的细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蝇虫卵沉降杀灭, 可直接用于作物肥料、养鱼、喂猪、浸种, 也不产生二次污染。沼气池的建设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和农业面源污染, 保证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沼肥代替化肥还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沼气发酵积造的有机肥的养分含量比任何一种堆沤方法制取的有机肥都高。沼液和沼渣是发展生态农业不可缺少的有机肥料, 其中氮、磷、钾的回收率高达90 % 以上。沼气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虽然微生物代谢过程也需要消耗一定的养分, 但其数量很少, 而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还能分解一些植物不易吸收利用的养分, 吸收固定游离氮, 合成富含多种养分的可溶性活性物质。长期施用沼肥不仅可节约大量的农业投入, 还有利于活化土壤, 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保肥。
4 .2 合 理利用农药、化肥, 秸秆还田    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 但要确保农产品的产量、质量, 就要推广科学施肥, 防控重点应放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农作物施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的原则, 按作物需求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避免长期施用单一无机化肥, 降低化肥施用强度; 此外还应推广作物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 保证农作物安全生长。农药污染减控措施包括: 推广生物、物理、农业、化学的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根据病虫发生程度, 开展适期防治, 减少用药次数, 降低施用强度,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提高防治效果, 禁止施用高毒、剧毒农药, 做到安全施用农药, 按标准用药。
4 .3 提 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加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 还要提高广大农民对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才能有更好的效果。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 治理难度大, 只有实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将农村环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是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群众只有先了解、认识环保, 才能积极地投身于环保, 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依靠人民、社会的力量, 才能做好这项民心工程。而群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环境宣传教育的过程。通过新闻媒体对群众进行环保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电视、电台节目中设立环保专题节目, 在互联网上开辟地方环境保护网站, 并通过这些媒体对地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曝光, 剖
析这些环境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 让公众能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 从而自觉地用行动去保护环境。学校教育应实行“幼儿- 小学- 中学- 大学- 终生的环境宣传教育”; 社会应该做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节的环境宣传教育, 即“学校- 家庭- 社会环境宣传教育”, 并且要经常做“正规-非正规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农村环境问题从根源上可认为是环境意识薄弱的问题, 因此,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是防治污染的有效措施。
4 .4 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建设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 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施用有机肥和豆科植物轮作, 化肥只作为辅助能源; 强调利用生物控制技术和综合控制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同时, 积极研发、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 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对农产品定期检测, 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市, 对合格的农产品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 1] 朱兆良. 由“点”到“面”治理农业污染[ N] . 人民日报,2005-02-05.
[2] 赵永秀, 刘士海. 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J] .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 :9 - 12 .
[3] 朱兆良, 孙波, 杨林章, 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 .科技导报,2005(4) :47- 51.
[4] 张从. 农村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C] / / 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 .
[5] 沈东升, 贺永华, 冯华军. 农村生活污水地埋式无动力厌氧处理技术研究[J] . 农业工程学报,2005 ,21(7) :111 - 115 .
杭州市余杭区农村面源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
摘要:介绍了杭州市余杭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生活生产废弃物及农药化肥等对农村的污染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宣传,统一规划,加大畜禽粪便治理力度,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加强生活生产废弃物的处理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余杭区;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既保证农、林、牧、渔生产的持续发展,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前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通过1998年太湖流域“零点行动”、1999年工业污染源达标行动和2000年“一控双达标”工作,杭州市余杭区的主要工业污染源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环境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仍未有根本的好转,污染仍比较严重,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主要污染源。
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发展都市效益型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本文根据余杭区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农业农村废弃物、水产养殖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提出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1余杭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1.1农业农村主要面源污染物
调查结果显示,余杭区当前农业农村主要面源污染物的排序是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农村废弃物污染、农田化肥和农药污染。其中鸭、猪、鸡的养殖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据调查,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场8家、养鸡场2家、奶牛场3家。养殖共产生畜禽粪尿65.6万t,直接排放量16.1万t,直排率24.9%。畜禽污水主要来源于棚舍冲洗废水和粪尿废水,全区年产生畜禽污水271万t,COD产生量1.93万t,氨氮2094t,总磷2702 t,总氮3279t,其中直接排放COD5712t,氨氮667t,总磷 654t,总氮 576t。在规模养殖业中,除了6-7家规模养殖场粪尿较完全利用,一家有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年处理能力为5万t)外,其余均直排入河道、池塘。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防治设施严重不足,是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严重制约了都市效益型农业和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饵料和肥料、农药的流失。但由于我区水产养殖以内塘养殖为主,污染相对影响较小。
农村废弃物的污染中主要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区年产生活垃圾16万t,到2000年底,仅有简易的垃圾处理设施4套,处理能力不到1万t,处理率仅6%,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生产污水年发生量1381万t,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家综合性污水处理厂。秸秆污染相对影响较小。
农用化肥的污染主要是化肥中N、P的流失。据统计,全区2000年共流失纯氮2462t,纯磷121t,是水污染中N、P的主要来源。
1.2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
 表1 余杭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重点地区与流域
 污染种类 污染重点乡镇污染重点流域
 畜禽粪便 塘栖镇、瓶窑镇、临平镇、乔司镇东营溪、运河流域
 农用化肥 临平镇。余杭镇、塘栖镇东营溪、运河流域
 农药 临平镇、余杭镇。中泰乡东蓄溪、运河流域
农业农村废弃物临平镇、余杭镇。塘栖镇东营溪、运河流域
综合而言,余杭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重点地区是临平镇,瓶窑镇和塘栖镇,重点流域是东苕溪和运河杭州段。
1.3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在区域污染中的比重
总体上说,目前余杭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整个环境污染的贡献已超过工业污染,2000年畜禽污染COD排放量是工业污染的2.11倍,生活污水COD排放量是工业污染的1.53倍。据统计,水体中N、P的来源,工业污染的比重仅占5%,绝大部分的N、P来自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畜禽污染排放氨氮是工业排放的6.30倍,生活污水排放氨氮是工业排放的2.60倍;农用化肥流失纯氮是工业排放的23.2倍,畜禽污水排放磷与农用化肥磷流失占了全区磷总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总之,余杭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余杭区COD、N、P的主要来源。
1.4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4.l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产生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死亡,水质下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l.4.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三大排放源,其中秸秆燃烧,农田和反刍动物是农业对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秸秆焚烧后产生大量的N2O和CH4,N肥的不合理使用,落后耕作方式产生大量CH4和N2O。农田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导致酸雨和酸沉
降的形成。
1.4.3对土壤的污染
农业污染使土壤变酸或变碱,恶化土壤理化性质,削弱土壤或肥料中其他营养元素的效应,增加土壤和植物病虫害等。
1.4.4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大量生物中毒、死亡,其中的重金属、硝酸盐、残余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身体健康,且农业污染带来大量生物的中毒、死亡,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乡统筹整治农村环境 莫让城市污染转嫁农村
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造成点源和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污染物转嫁到农村导致的二次污染。目前我省尽管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前还没有具体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系统思路,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而且从现阶段来讲,环保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平均不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乡镇一级的环保管理人员多为空白,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和管不了的现象,在农村地区环境检测和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空白,农村的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种种因素导致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效果不太理想。
为此,曹委员提出建议:
1. 用循环经济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防治农村环境点源和面源的污染。用 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打造各种农业循环经济链,实现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精确型、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型的转变,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2.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监测和控制工作才刚刚起步,对面源污染的组成、面源污染对流域永环境污染的情况和发展态势等研究不够。政府和科研单位应加强联合,全面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与政策的研究。
3.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生活环境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政策和方案。对生活污染,要考虑加强本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污染,要考虑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以及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4.环保工作要将农村生活环境控制和治理作为重点。建议各地政府十一五期间将农村环境工作做为重点来抓,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要高度关注,一定要城乡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5.全面提升城镇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规划要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区和行政界限,引入片区或组团理念,加强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在农村城镇规划中就要考虑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扎扎实实解决当前农村环保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发展农户行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破坏性增大,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源,不仅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农业安全,也通过水和食品污染损害到居民健康,成为危害民族素质的公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农户生产形态使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处于困境,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将进一步凸显
为此,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开始高度重视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环境问题,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先后制定多项法律法规规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从而把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提高到战略高度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微观作用机理和管控政策体系,从本质上认识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与加重的社会经济规律,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宏观把握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耦合关系之后,将农户作为基本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农户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应用等主要行为的面源污染效应,揭示农户行为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本质关系,进而分析如何优化农户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论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来探求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整政策的可行性,建构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政策以期优化农户行为,从而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论文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特点和时空特征认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有破坏性大、隐蔽性强等特点运用相关统计和计量方法对选取的农业面源污染物进行分析从时间序列分析看,农业面源污染指标随时间变动均呈现线性上升趋势从空间特征看,选取的指标呈现一定的区域聚集特征,并且主要面源污染物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的排放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论文借助前人研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发现经济发展对面源污染既有恶化效应,也有优化效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作用力不一样,二者存在倒“U”型特征根据这个思路,我们通过构建包含农业环境禀赋、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和人均收入的农业生产者利润函数模型印证了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EKC”假说进一步我们根据现阶段我国主要经济发展特征变量,简单地拟合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曲线发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论文从实证角度支撑了理论研究结果,论文分别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发现三类主要农业面源污染度量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利用面板数据进一步考察发现三类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特征,而且转折点较高,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处于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增长较快的阶段 3论文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微观机理,发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造成的农业生产者环境资源使用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经济发展伴随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微观原因,这使得“EKC”曲线峰值提高及转折点延缓到达,由此必须理性农户环境资源使用意识与行为 4论文利用“CVM”方法调查分析农户意识的面源污染效应及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环境意识薄弱是当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户环境意识主要与兼业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加强教育,才是提高农户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5论文分析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及其优化理论分析表明,农业土地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多而质量高,农业长期投资大都能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但目前我国农户生产行为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减排,通过对江汉平原地区300户农户调查数据的检验,证实了我们的分析此外,我们还基于农户生产行为模型分析了农业政策的面源污染效应,结果发现土地价格上升、农资价格下降都会造成面源污染加重,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直接补贴政策减轻了农业污染,农资增支综合补贴政策却加重了污染结论显示,我们必须对农户生产行为和能够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6论文分析农户亲环境技术采纳行为的面源污染效应发现,我国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不利于亲环境技术采纳,对实证分析文献的梳理表明农户文化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均与亲环境技术采纳率呈正相关年龄与亲环境技术采纳呈负相关根据分析,我们提出了诱导措施,包括减少农户亲环境技术采纳风险,增加经济激励等 7论文从命令一控制措施、市场措施和公众参与机制三个角度比较了各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政策,发现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具备几个特点包括完备的法律法规,高效的管控体系,复合型管控措施,多样的经济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等 8论文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现状,并建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体系包括提出了“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分担方式,“以经济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管控方式、“生态补偿和生态税费相结合”的管控手段、“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管控模式,以及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
标题: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发展农户行为污染治理农村环境
武汉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导致耕地退化、农村内部环境恶化,影响江河湖泊水质、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制约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武汉市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市绝大多数村庄无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全市农村地区年产生生活垃圾约60.1万吨。相当部分未经处置而随意倾倒、随地丢放,其渗漏液造成一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有的虽然采取了掩埋措施,但二次污染隐患未从根本上排除。
2、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带来水环境和土壤污染严重。按目前的技术水平,我国农用化肥流失率普遍较高,其中氮肥流失率约10-25%,磷肥流失率约4-5%。据统计,2002—2006年,全市平均每公顷耕地年施肥量达763.7公斤,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滥用化肥,不仅污染农田土壤,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
3.大棚农业的普及,造成地膜污染呈加剧上升态势。据统计,2002—2006年全市年均使用农膜7111吨,其中地膜达4327吨,农膜及地膜使用量均呈上升趋势。按照40%残膜率计算,年均约有1731吨残留在地里。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甚至次生盐碱化,成为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产生的污染尚未得到根治。据2006年市环保部门统计,200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11.93%。尤其是夏、秋收时,少数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污染空气,另有部分农户将秸秆长期弃置不用或直接推入河沟,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污染水体。
5、畜禽养殖污染严重。2006--2007年,市环保部门对6个远城区和洪山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调查显示,上述区域内各类规模化养殖场总数达2044家,其中养鸡(鸭)场1545家,养猪场485家,养牛场14家,年产污水218.27万吨,畜禽粪便21.84万吨。在2044家企业中建有污水治理设施的养殖企业16家,建设率仅为0.78%;污水治理量20.42万吨,占总排放量的9.35%。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仅有54家,占总数的2.66%。通过环保竣工验收的仅10家,占通过环评总家数的18.52%,占全市养殖场总数的0.49%。
二、加强武汉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1、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第一、积极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的安全。科学划定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监管。集中整治可能造成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和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周边排污单位,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各项开发活动,在重点湖库进行水产养殖和在饮用水源周边建设畜禽养殖项目,一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分别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和水源地周边重点排污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农业、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要调整饮用水源周边土地的使用功能,防止农药、化肥等通过地表径流污染饮用水源。
第二、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尽早投入使用。新建农民新村位于城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必须实施污水进收集管网,经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达标排放。新建农民新村位于城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外的,应自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采用自然处理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在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采取分散式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主要集镇、农民新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第三、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市、区政府应落实资金、落实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保证“十一五”末,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80%。对于边远村庄,采取政府指导、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方式,能回收的回收,不能回收的利用区域废弃土地进行垃圾堆肥或填埋处置。
第四、加强农业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抓紧实施生物质集中供气试点工程,尽快推广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利用稻草、棉杆和其他秸秆作为载体发展食用菌。到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加大农膜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提高塑料农膜回收率。
第五、加强远城区湖泊污染控制。在2015年以前,遵循滨水区建设三线管理模式,科学界定、勘界保护水域的保护带、缓冲带及绿化保护带,控制开发区域,合理保护和综合利用湖泊资源。2010年前,木兰湖、道观河等远城区重点湖库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专项整治东湖、汤逊湖、南湖、沙湖、南太子湖等重点湖泊的水污染,湖泊周边无法进入市政管网的小区、高校、单位污水必须分散处理后达标排放。科学划定水产养殖区域、规划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完善养殖水域规划。
2.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监管
第一、科学划定武汉市畜禽养殖区域。将中心城区及中环线以内的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城市和城镇中的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划定为畜禽禁止养殖区;将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的区域,国道、省道两侧各500米以内的区域及禁养区以外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需要应当限制畜禽养殖的其他区域划定为限制养殖区;外环线以外非禁止养殖和限制养殖的区域为适度养殖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限期搬迁、关闭;限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场应逐步关闭。
第二、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应与环境容量相结合。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15.6万亩,按照每亩地承载1头猪的污染物消纳量计算,全年生猪存栏量亦不应超过315.6万头。对于超环境容量养殖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积极推行畜禽养殖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没有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市政府应保证资金的落实,力争到2012年全面解决现有畜禽养殖小区的环境污染。
第三、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养殖和循环模式,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结合“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农民将畜禽“放养”改为“圈养”,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争取到2010年,2087个家园建设创建村全部实现畜禽“圈养”。
3.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第一、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2010年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规划;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区政府应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监测、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用肥、科学用药,防止农药、化肥对土壤造成污染。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争取到201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20%,化肥施用强度下降30%,农药施用强度下降20%。
4、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领导
第一、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面源污染危害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切实引导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加快制定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
第三,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配备一名环保协管员,重点乡镇(街道)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第四,加大农村面源治理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渠道。市、区政府应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减少农民个人支出,减轻农民负担。
第五,建立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目标责任制;二是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促进村民加强环境自治;三是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农业、建设、林业、发改委、财政、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张强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表现在农村资源的过度开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度增加、农药、化肥的不能科学和合理使用,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等方面,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隐患。因此,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缓解环境资源压力,促进‘三产’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农村面源污染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环境是我市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基础设施落后、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传统习惯和环保意识薄弱,使农村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二是畜禽养殖业增长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费用高,治理率很低,特别是农村散养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困难,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三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困难,沿溪流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四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肥用量减少,造成环境有机污染负荷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五是农民环保意识仍然较淡薄,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未能适应形势需要,整治力度不够。
二、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一)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的控制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对农作物施用的化肥和农药。由于农作物对化肥利用率并不高,大部分残留物进入土壤,经雨水淋溶而进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和地下水源污染。因此,要对农药、化肥的施用进行有效的控制。
1、农药污染控制。推广生物防治办法,减少农药施用量。研究、引进、应用一些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农药施用强度要做到每年递减20%,争取几年内把五河沿线1000米以内建成高效绿色农业生态经济带,并逐步扩大控制范围,以有效地控制农药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2、化肥污染控制。一是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扩大秸杆还田面积,采用播种绿肥等措施。今后防治化肥的污染重点在孝妇河、淄河、猪龙河、沂河、支脉河五河沿岸,建立河岸两侧1000米以内化肥污染控制区,限制化肥施用量。二是推广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肥力状况,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掌握适宜的施肥期。三是要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污泥、含病原菌的粪便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调整化肥生产结构,大力开发新的化肥品种。
(二)全面推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置技术
在农村,人、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置是构成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来农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仍延用旧式旱厕,粪便往往不经无害化处理即直接用于农田。禽畜粪便更是如此,特别是散养户。对此建议如下:
1、经济发达的村镇,已形成公寓建筑群的,应建设排水设施,对生活污水实施集中处置,条件好的建设小型二级污水处理设施,条件不具备的建标准化粪池。
2、提倡圈养和规模化养殖,减少并逐渐杜绝散养和放牧。禽畜规模化养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合理的规模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3、实施科学堆肥,发展厌氧发酵沼气工程,沼气供做能源使用,沼渣还田肥料。
(三)农业秸杆多层次综合利用
秸杆焚烧是造成大气污染主要原因之一。我市每年生产作物秸杆约250万吨,其中小麦秸杆70万吨,玉米秸杆180万吨。解决的途径,一是推行秸杆过腹还田和过沼还田。二玉米秸杆采用还田机打碎或人工切碎直接还田。三是以秸杆、棉籽皮等废弃物资源进行食用菌栽培。通过以上措施可基本上实现秸杆的综合利用,秸杆随意堆弃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植树造林。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大力植树造林加快绿化淄博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快林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平原区县根据我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所提出的森林覆盖率建设指标,确定林业建设用地,以确保足够的绿化空间。二是继续实行部门、单位包山头绿化和领导班子带头办绿化点,确立义务植树基地制度。三是进一步巩固相对稳定的、多渠道的林业投入机制。
2、加强水土保持。要按照《淄博市水土保持若干规定》的要求,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工作。把沂源县、博山区作为水土保持治理重点。以建设秀美山川、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退耕还林、水利工程为重点,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依法防治,继续实施以封禁、封育为主要措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改变分散投资、边地治理方式,实行项目管理,集中资金,重点治理,创精品,树样板,带动面上水土保持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
3、加强废弃矿区及其它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提升环境优美区质量。要加强对废弃矿区及其它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确保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关闭布局分散的石灰石矿山,划定石灰石集中开采区,实行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生产,采用先进技术,把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历史上开采留下的空区及废弃采石场,建议由多级财政筹资,加快治理步伐,努力搞好生态恢复。对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环境优美区域,要加强保护,严禁在周边乱开乱挖和建设污染企业,对现有有影响的污染源要进行治理,不达标的要予以拆除。要结合实际,对环境优美区周边进行绿化美化,不断提升整体质量。
四、健全机制,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落到实处
1、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关注自身和社会利益。二是结合地方特点,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创造氛围,形成共识。三是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2、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一是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二是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可设立专职环保管理员负责本乡镇的环保工作,将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工作列入乡镇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完善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明确任务职责,实施目标考核,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走城乡环保一体化道路,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
4、加快乡镇垃圾和污水处理场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突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市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应重视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我市碧水蓝天奋斗目标。
面源污染,倒逼农业生产快转型
建立高效与生态并重的现代农业,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省“两会”上,民进江苏省委的一份集体提案提到,目前,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000万吨,产生生活污水约10亿吨;畜禽粪便污染量大;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面源污染都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环境和重要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省目前农村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七类:一是农村生活垃圾;二是农村生活污水;三是农业生产随意丢弃的农作物秸秆;四是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五是水产养殖产生的尾水;六是农田过量施用的化肥;七是农田过量施用的农药等。
“法律法规保障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是我省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农村这些年发展飞速,但是欠账最多的是环境保护!”吴江市平望镇顾扇村的村支书顾荣明告诉记者,环保部门大多设到县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的环境监管人员,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导致农村一些地方成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他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纳入立法规划,以此规范管理农村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
资金“短腿”是整治农村污染最大的制约因素。“在我们镇上,每位农民一年有40元卫生环境补贴费,要是今后政府能多给些补助就好了!”顾荣明认为,要解决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以保障农村环保的资金来源。
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所所长刘贤全认为,要治理好农村面源污染,必须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了很多年,但农民响应得却不多。为什么?还是技术普及得不够,农民的思想没跟上。”他说,农民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应加大对农民的环保科普教育,让农民在治理中得到实惠。
“治理养殖污染,应从政策上解决养殖业、畜牧业的出路。”苏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朱伟新说,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时,应考虑全省13万个规模养殖场的利益,引导农民搞生态循环农业,从源头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上海推行‘一亩地一只猪’的政策,把养猪场和蔬菜基地挂起钩来,对江苏就很有借鉴意义。”
“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必须点面结合,在综合治理上发力。”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建立高效与生态并重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省农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省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功能由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转变。到2015年,新建循环、有机农业示范园区500个,太湖流域基本建成环湖生态农业圈。
“突出抓好规模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水平,同时抓好农业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屏障。”省农委这位人士说,“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大规模畜禽场粪污控源截污力度,推广新型综合处理工艺技术。到2015年,新建畜禽场粪污综合处理设施500处,新改(扩)建发酵床圈舍100万平方米,规模畜禽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还要健全沼气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全省新建5000处相对集中居住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创建50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50%、30%、15%。
另外,我省将突出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到201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大宗农作物全覆盖,经济作物达到70%,商品有机肥补贴年均40万吨以上。化学氮肥施用量比2010年减少4%。化学农药减施实行全程统防统治,化学农药施用量比2010年减少5%。
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全民动手 狠抓落实 务见成效
全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现场会强调
1月7日,全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现场会在绵阳、德阳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重要部署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推广德阳罗江等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省委副书记李崇禧主持会议,副省长黄彦蓉出席会议并讲话。
与会代表考察了绵阳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和德阳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现场。会议指出,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性举措,是落实“三延伸”和推动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的根本性举措。一要抓好设施配套,对垃圾池、中转站、填埋场等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点、落实资金投入,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必须由县上按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真正建好管好用好。二要抓再生产业,关键是要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强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垃圾处理技术研发,培育引进大型垃圾处理环保企业。三要抓好宣传发动,重点是搞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培训,对垃圾分类搞得好的农户给予奖励,广泛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四要抓激励问责,加大暗访、督查、曝光力度,将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对推进有力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到位的要严格问责。会议明确各县(区、市)党委、政府是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宣传发动、督促检查,确保3个月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议还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掀起新的热潮,干干净净迎春节。     会上,仪陇县、安县、剑阁县、罗江县、攀枝花市、成都市和省供销社就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作了交流发言。 (记者 刘佳)
巴中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1年5月25日巴中市巴州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宣传教育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监管等工作,不断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为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抓宣传教育引导。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抓好环境治理的前提。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板报、传单、标语等方式,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二是以开展“七进”活动和“五、十、百、千”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村(居)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自觉性。三是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及执法工作的正反典型案例的剖析,倡导爱护和保护环境,抵制和纠正陋习,树立文明新风。通过宣传教育,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村(居)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场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自2008年以来,全区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已建成枣林、柳林等5个场镇污水处理设施,4个场镇正在实施中。二是积极争取项目。2009年我区争取国家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00万元完成了麻石垭村、西华山村两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场镇普遍加大了街道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设了垃圾箱、垃圾池,部份乡镇在公路主干线建立了垃圾回收池。“村收集——乡运输——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正逐步形成。
(三)抓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以曾口生态农业园区、西华村城郊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恩阳果蔬产业园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载体,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活动,有效减少了滥用、乱用有毒、有害农业生产资料投入行为。依托生态农业示范园,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扩大了生态农业的种养规模。截至2010年底,全区通过农业部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农产品1个。
(四)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区人民政府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推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全域治理。通过宣传发动,区内所有乡镇掀起了环境综合治理的高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亦从集镇逐渐向分散居住农户展开。二是开展多环节整治。根据我区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重点抓了种养殖业面源污染、集镇饮用水源污染及水土保持治理;三是多模式推进。在整治区域内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面推广户用沼气、沼液还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秸杆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治理模式。2010年,全区建成户用沼气池4284口,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户4000多户。
(五)抓严格执法监管。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能职责开展与环境治理有关的执法活动。仅去年一年,区环保、水务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水源地保护检查300人次,取缔挖沙养殖项目17个,搬迁划定新的取水点1处,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2处,取缔保护区内建设项目11个,整治饮水安全隐患10处。近三年来,立案查处环保违法企业4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8宗,限期治理关停企业3家,限期整改单位6家。通过各相关部门执法监管,有效地维护了我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污染防治意识尚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部分乡镇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污染的心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还未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意识不强,使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加大。
(二)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面源污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一是农民在化肥、农药使用上缺乏科学性,凭经验盲目撒施,造成环境污染程度加大,污染物消纳能力降低;二是多数规模化养殖场环保设施不达标,特别是液态粪污及沼液消纳不彻底,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溪河水体富营养化;三是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农村、集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周边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影响饮水安全。
(三)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尚不完善。从调查来看,一些乡镇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未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全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相对不足,实用、简单、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技术储备偏少;相关部门配合乏力,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居)民环保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创建活动,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围绕环保工作焦点、难点问题及违法案件处理,加强舆论监督,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推广适用先进的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多施有机肥,要将缓控释肥纳入农业主推技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做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渐进地限制和杜绝激素类农药对成熟果蔬的使用;二是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强化技术服务和农药市场监管,严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四是加强对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业的环境管理,提倡生态养殖,促进养消平衡,实现畜禽、水产养殖的粪污循环综合利用。总之要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监管,促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污控与管理体系。
(三)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区的保护。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环保规划、用地规划、建设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要建立科学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垃圾填埋场、中转站、供水站(点)、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努力降低农业源、生活源对水体的污染。
(四)建立健全环保工作长效机制。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能职责,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协作,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和完善环评机制和环保约谈机制,严肃环评纪律,严格工程报批、审核程序。要建立重点污染源台账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的监管。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有效遏制环境污染。
(五)加强环保队伍和信息网络化建设。要适应新形势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强化环保专业队伍、群防群治队伍、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水平。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污染源信息采集、分析、监控及案件处置力度,促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采纳县政协提议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变废为宝”
本报讯 (李亮) “宣汉县君塘镇浩源生态养殖合作社养殖了1600头生猪,每天产生2吨粪便。未建处理设施之前,粪便污水直排河道污染水域,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近日,该养殖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帮扶下,建设了8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2个,200立方米化粪池2个,四级氧化塘30亩。这种种养结合的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猪场污染问题,同时周围上百亩果园、林地、农田也用上了农家肥,生产出更绿色、更环保的蔬菜瓜果,做到了变废为宝。这是该县采纳县政协建议,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生动缩影。
宣汉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近一百万。近年来,该县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也使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威胁加大。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受到了该县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如何实现农村污染物“变废为宝”?带着这些问题,该县政协先后组织农业界委员50余人次深入10余乡镇及养殖场调研。通过调研,委员们提出了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阶段分区域确定防治目标;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力度,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投入力度的建议。该县政协及时整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反映到县委、县政府,受到了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抓紧调查落实。该县农业、环保、畜牧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措施,落实委员建议,积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据悉,今年以来该县认真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推广农田配方施肥90万亩、秸秆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技术1.2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达85万亩次,使用秸秆腐熟剂50公斤,累计减少化肥投入50余吨、农药用量7.5吨,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
农业部采取大量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国际在线消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近年来,农业部门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王衍亮介绍说,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畜禽和水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从这次普查的结果看,在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农业源的污染问题,我们认为要按照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用发展和引导的办法来解决。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农业部门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截止到2008年底,我们已经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针对畜禽养殖场,大中型养殖厂的大中型沼气池2700处。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们又增加了450万户左右的农村户用沼气。这些沼气池的建设,消化和处理了大量的人畜粪便和其他污染物。我们测土配方施肥已经覆盖到全国2498个县和场,我们还在全国建设了1100多个农村清洁工程的示范村,在示范村主要污染物的处理率都达到了90%以上。
同时王衍亮表示,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这里面主要是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发展户用沼气,支持大中城市郊区重要的水源地等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的沼气工程。同时,积极地推进其他方式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是扩大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范围,建设家园、田园的清洁设施,积极推进散养户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其他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在巩固现有2498个县、场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果的基础上,扩大作物种类,提高技术到位率。2010年,免费为1.6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推动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亿亩以上,配方施肥建议卡和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农药市场监管,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的使用率。
尽快开展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关于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思考(四)
农村农业污染又被称为面源污染,除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废水外,面源污染是造成
河湖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实现了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和加快城
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后,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
来自滇池的监测报告表明,因面源污染带入滇池的总磷和总氮已分别占到这些污染
物入湖总量的64%和52.7%。而总磷和总氮是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在
太湖和巢湖,面源污染同样是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面源污染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
圾、固体废弃物等。由国际组织参加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造成杭州湾水污染的主要贡
献者,不是工矿企业,也不是城市生活污水,而是农业农村污染,其中农药、化肥污染
和禽畜粪便污染尤为突出。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
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面源污染源。据调查,养殖一头
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
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
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在黄浦江流域,禽畜粪便中COD、总磷、总氮
等污染占了全流域污染物总负荷的36%以上。
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样惊人。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
已经超过400公斤,而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大量的化肥随着农田径流流入了江河湖
泊。
农村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视。据《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专题调
研报告》中的数据,滇池流域每年有32万吨固体废弃物流入滇池,其中有人畜粪尿24万
吨。这些废弃物含总磷426.6吨,总氮1167吨。
农村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我们对农村
农业污染的治理却是刚刚提上议事日程,没有明显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即使在“三河
三湖”重点治理工程中,面源污染的治理也仅仅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是在小范围的
试验示范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面源污染治理规划。
农村面源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它是一项系统工
程,其中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
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等等方面。但是,水
污染的严峻形势不等人,我们必须尽快加大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各部门协同作战,增
加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综合整治措施,在治理面源污染的同
时,使流域农村社会、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重点提案督办:治理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
在市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由市政协人口和环境资源委员会提出的第38号提案《关于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和治理》被列为今年的重点提案。6月18日,市政协副主席司旌霞率提案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此提案进行督办。
该提案指出,近年来,我市着力开展市区河流湖泊的改造和保护,成效明显,但农村的内河、池塘和湖泊水体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加强调查和治理。
当天,督办组赴芜湖县六郎镇东八村,实地考察了沟塘清淤疏浚、垃圾桶设置、垃圾屋建设、水稻基地污染源整治等情况。作为提案主要承办单位的市农委在对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中表示,通过开展全市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沼气等农业循环经济,推广种养新技术,积极探索秸秆利用新渠道等措施,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的调查和治理,并通过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
督办组成员对提案办理情况表示满意,并针对督办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司旌霞表示,农村面源污染关系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民健康,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当前,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很大关注,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希望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治理的投入,将绿色GDP指标融入到地方考核体系中,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和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形成人人讲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氛围,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 附件列表:
农村污染连着饭碗
代表委员建议: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法律体系
中国环境报记者 查玮
在全国“两会”上,日益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让代表委员们为之担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说,目前,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流域环境和水环境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环保工作的重点一度在城市,农村环保工作相对滞后;各地环保部门大多设到县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环境监管人员,导致农村成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投资机制不健全,地方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保工作的需求。另外,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缺乏统一协调等也是重要原因。怎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创新模式,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认为,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如沼气等;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开展诸如小湿地建设等,做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实现畜禽集中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大力推广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减少不合理的施用量;进行秸秆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村庄环境整治,尽可能循序渐进地做到集中居住,以利于污染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说,要从科技入手,解决源头污染问题,提高科技生产力,如推行生物农药化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尽量使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自立说,高效、低毒、生物化将是未来化肥的发展方向,要大力推动化肥业科技进步和对农民合理施肥的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包景岭认为,要治理好农村面源污染,必须要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包景岭建议,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好生态村、文明镇建设。如在华北地区,可以搞若干种模式,根据各地水源、能源条件的不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治理好农村的面源污染,必须有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和领导机构,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和方案,要有比较科学的技术,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财政转移支付应有农村专项环保治理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正在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建议,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继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阳市畜牧食品局副局长谢天佑建议,由于区、县财力不足,乡镇财政紧张,能用于环保的资金有限,因此,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以保障农村环保资金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成建议,国家应加强公共财政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应有农村专项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使各村成立清洁队、购买运输车、建立定点小型垃圾场,保证农村垃圾清运及时,促进农村环境优化。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政策法律
代表们认为,我国当前农业环境法律体系非常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各地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
针对畜禽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雷元江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制体系不健全、针对性不强。他说,原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效力有限,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畜牧法》等法律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他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关于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农村面源污染是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逐渐成为耕地质量退化、农村内部环境恶化、影响各类水体水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制约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情况,有效控制我市农村面源污染,根据工作安排,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我市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生活源等。
(一)种植业污染情况
1.化肥残留。化肥使用过量,是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10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折纯)为20万吨,使用强度(折纯)为696.06kg/hm2 (播种面积按287333.3公顷计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kg/hm2的安全上限,是国际安全标准的3.1倍。化肥的超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如宣汉县江口湖水域已出现中度富营养化。
2.农药残留。农药不合理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去年全市农药用量接近1000吨,约有80%(800吨左右)农药因不合理使用被浪费,被浪费的农药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农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重金属等物质,也造成对大气和周边环境的污染。
3.农膜残留。农膜回收率低,“白色污染”严重。2010年全市农用薄膜达2000吨,约40%(800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留农膜在缓慢的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污染物,致使耕地质量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减产。
4.秸秆焚烧。秸秆大量焚烧,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去年我市秸秆产量为108.11万吨,直接焚烧27.9万吨,用作燃料45.8万吨。大量的秸杆没有开发利用直接用于燃烧,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养殖业污染情况
1.畜禽养殖污染。近年来,我市畜禽养殖发展迅猛,但传统、分散、高密度的饲养方式仍占较大比例,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不高。2010年,全市存栏生猪485.7万头、牛80.9万头、羊105.8万只、家禽3429.7万羽,年产粪便达41.11万吨。适度规模化生猪养殖户2.1万户,养殖50头以下的农村散养户数量庞大,绝大多数养殖场和农村散养户没有污水粪便的处理设备设施和相关处理技术。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水库、土壤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通川区皂角丫村群众来信反映养殖场粪便直排,污染河水和周围环境,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前不久才得以彻底整治。
2.水产养殖污染。我市属于内陆区域,现有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鱼、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全市有规模水产养殖场330个,养殖专业户2000户,养殖总面积11071公顷,饲料总使用量约为5万吨/年,药物总使用量20吨/年。2010年我市水产养殖场共排放化学需氧量1895.01吨,总氮248.19吨,总磷44.65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粪便、饵料沉淀以及为使水生殖物生长而撒播的各种肥料及药品造成湖泊、水库、池塘污染。
(三)农村居民生活污染情况
我市农村人口540万人,农村年产垃圾量在195万吨左右,污水排放量接近2000万吨。目前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未处理垃圾量近125万吨,生活污水大多直排。逐年递增的垃圾和废水既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又加剧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进程。
二、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意识淡薄
农村面源污染分布在广大农村,属渐进式、累加式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短期内不会造成重大环境影响事件,容易被忽视。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忽视了面源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还普遍存在。二是广大农民环保知识缺乏,对面源污染了解不多。一方面为省时省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对已建好的环保设施不爱护,废弃物乱扔,垃圾粪便随意乱放等陋习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政策配套滞后
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优惠政策不明确,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也未出台,同时,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惩处力度不强。
(三)防治机制不力
一是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农用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及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各部门侧重面不同,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中,很难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各地没有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没有建立起农村面源污染的监管及惩防体系。二是基础科技支持不足。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防治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
(四)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主要靠业主,政府投入较少,农村面源污染很难有效防治。一方面业主只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投入不多;另一方面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在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经费不足;再次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广量大,历史欠帐太多,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厕所、垃圾堆运、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等),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专项经费作保障,致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一)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让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面源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防治参与意识。各县乡(镇)要开办培训班,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讲授科学的施肥、病虫防治知识等,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完善机制,强化监管
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市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监测防控体系,力求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一是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养殖业环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企业的归档和登记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实施生产各环节的监控;三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监测网络,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四是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三)规划控制,科学防治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一是加强村镇建设统一规划。强化功能分区,对新建的房屋,选址布局上要综合考虑,以便集中配套相应的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设施;二是要通过开展新村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充分考虑污水和废弃物处理配套,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问题。三是搞好养殖企业的布局规划。严格按照各县(市、区)出台的禁养限养区方案,同时考虑环境的容纳度,土壤的净化能力来防治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四是加快农村生产集中区建设,以便控制种植业造成的污染。
依靠科技,全面防治。对种植业污染防治:一是积极推广以重视农家肥为主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等新技术和新成果,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二是病虫害防治上着力扩大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面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按照一定比例减少用量次数;三是继续大力开发利用秸秆技术成果,减少秸秆的焚烧和随意堆放带来的污染。对畜牧业污染防治:一是将畜禽养殖业纳入日常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二是改造排污基础设施,对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饮排分离进行排水改造,杜绝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现象;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标准化养殖。结合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场,引进清洁的养殖技术,实现畜禽养殖废物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对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净化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技术。大力推广化粪池、厌氧生物膜池、生态滤池等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
(四)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切实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及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二是组建工作机构。市、县、乡、村四级都要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确保面源污染防治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是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并管理。对污染情况严重,群众反响强烈,又防治不力的有关部门或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并限期整改。四是切实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力度,预算专项工作经费,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健全机构、组建队伍、引进科技、建设排污设施设备、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提供资金支持。五是结合农村面源污染实际,制定出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激励政策和惩罚措施,引导种养企业和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去,加快构建全民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格局。
农村污染连着饭碗
代表委员建议: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法律体系
中国环境报记者 查玮
在全国“两会”上,日益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让代表委员们为之担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说,目前,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流域环境和水环境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环保工作的重点一度在城市,农村环保工作相对滞后;各地环保部门大多设到县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环境监管人员,导致农村成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投资机制不健全,地方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保工作的需求。另外,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缺乏统一协调等也是重要原因。怎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创新模式,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认为,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要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如沼气等;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开展诸如小湿地建设等,做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实现畜禽集中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大力推广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减少不合理的施用量;进行秸秆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村庄环境整治,尽可能循序渐进地做到集中居住,以利于污染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说,要从科技入手,解决源头污染问题,提高科技生产力,如推行生物农药化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尽量使排放的污染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自立说,高效、低毒、生物化将是未来化肥的发展方向,要大力推动化肥业科技进步和对农民合理施肥的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包景岭认为,要治理好农村面源污染,必须要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包景岭建议,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好生态村、文明镇建设。如在华北地区,可以搞若干种模式,根据各地水源、能源条件的不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治理好农村的面源污染,必须有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和领导机构,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和方案,要有比较科学的技术,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财政转移支付应有农村专项环保治理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正在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建议,进一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继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阳市畜牧食品局副局长谢天佑建议,由于区、县财力不足,乡镇财政紧张,能用于环保的资金有限,因此,要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以保障农村环保资金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成建议,国家应加强公共财政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应有农村专项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使各村成立清洁队、购买运输车、建立定点小型垃圾场,保证农村垃圾清运及时,促进农村环境优化。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政策法律
代表们认为,我国当前农业环境法律体系非常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各地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
针对畜禽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雷元江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制体系不健全、针对性不强。他说,原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效力有限,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畜牧法》等法律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他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陈加元在全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要点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略)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我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的部署,紧密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政府推动、群众参与、依靠科技、防治并举的工作方针,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突出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07年,我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
——养殖业、种植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关停转迁,限养区内散养畜禽存栏量削减20%以上;建设各类养殖小区1000个,规模养殖占全省养殖总量的60%,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生态型、健康型水产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绿色水产品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00万亩以上,全面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成1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成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
——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全省60%的镇、30%的乡建成垃圾中转设施,形成“户聚、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率达20%以上。
——加快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明后两年要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狠抓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
各地要严格划定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优化养殖业布局。嘉兴、金华、衢州等畜禽养殖重点地区,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控制养殖总量。禁养区要严格执行禁养制度,限养区要加快削减养殖量,非限养区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要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坚持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实行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行以沼气工程为主体的工程技术模式,大力推广“一场一厂”式(即一个规模养殖场建一个有机肥料加工厂)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模式,在散养高密度区域通过建立畜禽粪肥收集处理中心,生产有机肥,促进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要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与农户“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推广“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开展沼气、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高度重视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水产养殖网箱,依据水域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积极推行生态型、健康型水产养殖模式。今年年底前,各地要确保完成 10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任务。明后两年,要全面完成猪存栏300头和牛存栏3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的治理任务。省里将继续与各地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分两年完成治理任务。并将重点扶持一批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对猪存栏1000头和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的治理,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二)大力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和“沃土工程”,努力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
以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快推广肥药减量、增效、控污技术。从生产环节入手,逐步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有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引导鼓励农民群众增施有机肥,有效改善土壤和农田生态环境。积极开发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型、植物型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当前,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习书记和吕省长都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生态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实践,尽快全面推开。嘉兴、慈溪、义乌等地已经基本建立“户聚、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基本做到户有垃圾桶,村设收集点、配保洁员,镇(乡)建中转站、配运送车,县级有关单位负责集中处理。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县镇(乡)村户共担的经费筹措机制,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设施处理。在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避免垃圾的二次污染。明后两年,省里将继续对欠发达地区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平原与山区,大村与小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生态条件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现阶段不能作统一的要求。要以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为重点,采取集中、联户或分户形式,结合氧化塘、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等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净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明后两年,省有关部门将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村污水净化处理率。要落实村镇环卫作业队伍,加强长效管理,使村镇各项治污设施真正发挥作用。
(四)继续推进农村河道整治,加快改善农村水环境。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是本届省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和水环境工程。这项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已完成清水河道建设6000多公里,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河道整治和建设,不仅要满足行洪排涝、供水灌溉、交通航运等功能,而且要十分注重水环境保护,尽可能维持河流地貌的自然形态,维持河道周边的环境景观,维持河道的水质自净功能,通过科学的整治和建设,使河道成为农村田园风光的亮丽风景线。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水理念,充分利用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对水质的自净能力,注重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五)积极创建生态村镇,努力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广大农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各地都要树立“生态立村”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创建工作,重塑乡村生态优势,重现乡村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统筹生产和生活,统筹农村三次产业,统筹农牧渔业,全面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明后两年,要继续争创一批省级生态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顺利推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作为生态市(县)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已经明确,整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由省生态办牵头组织协调,纳入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考核。其中,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防治工作由省农业厅牵头负责,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牵头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由省建设厅会同省农办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由省环保局会同省农办、省农业厅、建设厅负责,农村河道整治工作由省水利厅牵头负责。省生态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全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嘉兴市要再接再厉推进试点工作,为全省带好头,为其他地区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有效的实践经验。会议之后,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明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一并纳入明年生态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广大农民的公益性事业,这项工作面广量大,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明后两年,省级财政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主要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等。省级有关部门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项目、资金的安排中,也要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倾斜。要强化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投资效益。要加快形成财政投入为导向,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保护。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国债等专项建设补助资金,为推动我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强执法,强化监管。要加强部门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格禁销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化肥,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要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加快农村沼气事业发展。要加快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进程,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环保执法的重点在基层,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明显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环保执法监管机构,充实必要的专业干部,整合现有的干部力量,切实做到有人负责、有人管事,出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四)依靠科技,科学治污。要整合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要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预警体系,为科学决策和业务指导提供依据。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使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一样爱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使他们真正掌握各种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快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农村面源污染如何防治?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致使一些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的面源
【湖北环保产业网】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致使一些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令人担忧,需要早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农村主要面源污染问题有哪些?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农村还没有垃圾处理场,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除部分乡镇垃圾运到市一级垃圾填埋场填埋外,大部分垃圾都是随意找坑塘、沟渠填埋或露天堆放,这些不做防渗处理的垃圾填埋场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
二是畜禽养殖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畜禽养殖的固体粪污和养殖污水中含有氨氮等污染物,还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将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扶持推广沼气池和有机肥厂的建设来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在盘山县沙岭镇郑家村创建了“三位一体”示范点,用每栋蔬菜大棚里养猪产生的粪便做沼气原料,将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给棚菜提供肥料,沼气用于炊事、照明等。在大洼县新开镇开展“大型沼气、蔬菜、养殖”新型“三位一体”有机蔬菜基地的试点工作。新开镇“三位一体”生态模式被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列入辽宁省农村连片治理试点工程,既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又增加农民收入,将成为一种新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显现。一些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滞后,对农村环境构成威胁。目前,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陆续投入使用,可以处理部分乡镇的部分生活污水,但由于建设资金存在严重缺口,仍有部分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如何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一是加强环境宣教工作。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但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法律法规不了解。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环境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加强对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境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是推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及技术。要积极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示范项目,推广实施“三位一体”生态工程产业项目。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造粒,推广秸秆颗粒替代煤。加强对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的管理与监督,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
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保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村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物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补助。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四是积极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饮用水规划》,启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尽快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农林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节能减排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重点组织开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造林绿化和生态农业建设等各项工作,对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太湖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态布局。
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年代人们对农业产量的追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以及养殖业的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为此,对于太湖这样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我市以环太湖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农业生产和生态布局不断优化。
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适当压缩用肥、用农药量相对比较大的传统粮油种植面积,相应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2007年全市调减粮油种植面积近6.7万亩,包括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湖地区的退耕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太湖周边的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优化了二是,合理禽养殖业区域布局。具体分面取消贡湖、锡东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二是全面取消环太湖1公里核心区的畜禽养殖。三是对环太湖5公里太湖一级保护区的畜禽规模养殖进行全面检查,限期治理,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保许可证制度,坚决关闭排污不达标的养殖企业。该对区域的养殖实行总量控制,不得新建、扩建养殖项目、增加养殖数量。今年以来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太湖核心区的畜禽养殖开展了专项整治,共清理小规模养殖户185户,净化了太湖周边区域的水域环境。
二、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环湖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对于太湖水体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围绕当前太湖水质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氮磷含量偏高的特点,启动实施了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和渔业生态修复三大举措,三着并举,共治太湖。
一是湿地生态修复。按照太湖沿线地貌、地质、水文等特点,加紧启动太湖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制定出台了《无锡市太湖湿地保护建设二程实施意见》。2008年重点启动六大湿地工程,包括贡湖湾湿地新区段、亮河湾湖滨湿地、西太湖湿地、十八湾湖滨湿地、长广溪湿地二期工程,管社山湿地公园,面积达1万亩。以期通过构建湿地扩散廊道体系,把湿地与江、河、塘、滩涂的保护相互结合起来,通过扩大水面、增加适生植物等措施,为水生和陆地生物资源的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我市湖沼湿地自然生态和陆生生态系统尽快得以恢复。目前,有关专家《无锡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2008-2020)已经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评审,最终方案将于近期出台。
二是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利用水生生物利于吸附水体氮磷的特点,根据太湖无锡段地理、水文等条件,在太湖湖岸、主要入湖河道口因地制宜地种植水葫芦、芦苇、莲藕等水生植物,今年实际完成种养面积11600亩。据对太湖二湾水葫芦种植水域监测,该水域总氮从6.04mg几降低到3.3lmg几, 总磷从0.34mg几降低到0.29mg几,透明度从10厘米上升到19厘米,水生植物对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较为明显。同时研究制定水生植物后续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入冬以来立即组织专业打捞队进行清理打捞,确保不飘散,不阻航道,不影响景观,不形成二次污染,积极开展水生植物后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相当于分别从水体搬走2.5万公斤氮和4000公斤磷。示范区种植的水葫芦经人工打捞、重金属钝化、腐熟发酵,被制作成优业化开发。这一项目的实施,在太湖水体与湖边农田之间构筑了一条氮、磷转移和循环利用的绿色通道,为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水体修复和湖泊治理,探索了一条成功的新路。     三是渔业生态修复。开展了太湖全面禁养行动。率先在太湖贡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围内,组织清除定置渔具,涉及苏州、常州、无锡的渔民500余户,共清除虾浮32万个,地笼网8.9万条,鱼簖99.5万幢,毛竹78.6万根,同时在太湖全面禁止人工养殖、机械吸螺、高踏网打捞等破坏性作业。实施净水渔业工程促进生态修复。利用螺蚬、鲢鳙鱼能改善水体的特性,在太湖水域内建立螺蚬生态保护区。到目前为止,太湖螺蚬生态保护区由原来的60平方公里增加到100平方公里,五里湖螺蚬生态保护区5平方公里。项目实施区内今年放流鱼种9万公斤以上、贝类31万公斤以上,使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复。     三、推进农村造林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推进农村绿化,建设绿色无锡,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丫体生态绿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升宜居品质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加快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宜人新无锡的宏伟目标,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面治理太湖为契机,扎实推进农村绿化工作,全年共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其中成片造林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5%,比去年增加1.7个百分点。全市今年建成绿色家园示范镇6个,建成绿色家园示范村157个村、合格村60个。江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并通过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的考核验收。     加快推进环太湖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经过专门研究制定出台了《无锡市环太湖生态防护林规划意见》,从去年全面启动环湖200米生态林建设,总面积1万亩, 目前已完成造林任务5000亩。采用退耕还林、退渔还湿方式推进,营造以柳树、杨树等抗污染、耐湿树种为主,形成林相较为丰富、生态功能齐全的防护林带。 同时,实施环太湖1公里内兼顾生态、经济效益的特色苗木经济林建设。在5公里范围实现生态型、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打造防护林、景观林、生态湿地、水生植物带、环保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健康、环保的美丽太湖景象。     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绿色通道建设成为近几年绿化增量的重点。 以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城市出入口为主要内容的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实现增绿18000多亩,迅速改变了市区快速交通干道的环境绿化面貌,构筑了城市外围重要的生态屏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评定为“全线最美”的路段。在重点工程的带动和示范下,全市县以下道路两侧高标准景观通道均已建成,50%以上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50%以上河道两侧都建成防护林。     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绿色家园示范镇、村创建活动为抓手,结合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清淤、农业结构调整等深入开展村庄绿化。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利用家前屋后、村边田头、池塘堤岸、空间隙地种草植树、增绿补绿,利用乡村道路、河网沟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利用荒地、低产田营造围庄林、发展经济林,涌现出了江阴市圩里村、宜兴市黄巷村、锡山区丽安村、惠山区曙光村、滨湖区龙延村、新区永新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村庄绿化典型。     今冬明春农村造林绿化全面展开。2008年我市农村造林绿化面积总任务是10万亩,全市绿色家园示范镇计划任务7个、示范村计划任务140个,到12月30日,全市造林绿化完成面积16900亩,已落实示范镇1个、示范村156个。全市各地已把造林绿化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重点工程地块,明确了生态林、经济林、四旁植树、重点工程、宕口复绿、绿色家园示范镇村等任务。全市各地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进一步采取扎实措施,加快实施进度,强化项目管理,严格质量标准,落实资金保障,推进工作开展得各具特色。
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科学控制化肥施用。2007年,我们在全市主要农作物上全面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举可降低亩均化肥使用量15%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2个百分点。同时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阳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以及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包括精确定量栽培、化肥减量施用技术等。     二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通过调整农药品种结构,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示范和推广应用植保新技术,规范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控制农药面源污染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用量占农药用量的95%以上,生物农药应用面积约为0.8个亩次,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覆盖率在80%以上,有效降低了化学防治次数,降低了农药成本和农药污染。     三是加强 “三品”基地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卢尤其强调环境要洁;争,要求生产者必须严格按技术规程,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更可以有效制约滥用、乱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有利于减轻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为此,我们以“三品”产地认定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品”产地建设的力度。截止到2007年年底,     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7个,面积达11 9.3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4.4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1.75万亩,合计为145.55万亩,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2%以上,为净化农业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推进农业企业环境论证。2007年我们加大了农业园区环境体系认证的力度,将IS0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手段,率先运用于农业企业的环境控制,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特别是严格控制各种农业投入品的使用。2007年全市已通过认证3家农业企业,分别是龙寺农业生态园区、唯琼农业生态农庄、南洋农畜业有限公司。今年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力争2010年前环太湖保护区重点农业园区全部通过环境体系认证。     五是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实施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对畜禽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提供了富含有机质、微生物的有机肥,为经济作物提供优质肥料,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养殖场的零排放。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规模养殖业沼气工程46个,其中大型沼气工程7个、中型沼气工程11个、小型沼气工程28个;建成秸秆汽化项目1个、农村户用沼气100户。“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新建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将达到70处以上。
五、今后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工作安排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我们将坚持从和谐发展的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以环太湖保护区为重点,制定更加严格的控制目标,实行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大全面治理和专项整治力度,努力把农业可能的污染降到最低,实现我市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1、加强规划布局和引导工作。目前围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我们已经和正在着手制定实施《无锡市生态环保农业建设规划》、《无锡市环太湖湿地保护和建设规划》、《无锡市绿色家园行动计划0、《无锡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无锡市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等,并注重了这些规划与全市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两个决定》精神、《无锡市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规划》、《无锡市太湖水治理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的衔接。通过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引导和规范全市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2、推进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以太湖一级保护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环保农业示范工程,包括高效生态花卉苗木示范工程、有机栽培蔬菜示范工程、有机水生经济作物示范工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工程、生态稻作示范工程等, 2010年前全面建成生态环保农业示范区。全市面上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俱佳的重点农业园区,提高观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2010年前全市新增规模生态环保农业园区20个以上,组织现有农业园区生态环保化改造并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论证20个以上。
同时重点组织实施环太湖湿地建设工程、环太湖防护林建设工程、清水渔业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使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3、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大“三品”推进力度。加快实施“三品”建设整体推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到2010年全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20%以上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覆盖面达90%以上;全面禁止碳铵的使用,推广复混肥料和有机肥料,主要农作物有机肥料使用比例达50%以上;大力提倡增钾、增施有机肥,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     全面禁止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30%以上,推广防虫网及套袋等物理防治措施应覆盖面达30%以上;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加快污染物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养殖业布局规划,科学划定及调整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优化养殖布局;全面推行小区化集中规模养殖,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全面推进规模养殖业沼气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综合处理达标率达95%以上。因地制宜地采用农牧结合、 “能源环保配套”等治理模式,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的综合目标。
推进渔业生态养殖,严格控制湖泊养殖。全面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关闭环太湖一公里范围内的水产人工养殖业。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全面推进水产生态养殖,严格限制饵料、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实施养殖水质监测、渔用药物生产审批等制度,推广养殖水循环利用、废永处理技术,减少污染。     4、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整合优势科技力量,集中开展农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新I艺和新设备。推进产学研协作,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中介参与科技研发和推广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相关国际组织支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推进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保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强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各项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包括对生态农业重点项目和农业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有机肥、生物农药和防虫网推广补贴政策、测上配方施肥补贴政策、农业节能减排奖励政策、农业环境体系认证补贴政策等,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装备建设等。
推进农业环境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三大体系”,是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农业环境监测力度,基本建成币、下(县)区、镇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定期通报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制定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具体技术措施。二是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建立重点农业     项目环境评价制度,未经环评或不达标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不得享受政府的各项财政扶持政策。全面推进规模农业企业环境体系认证,采取政府扶持的办法扩大认证比例。三是农业环境政策法规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近期计划制定出台无锡市农业环境保护办法、畜禽养殖业登记管理办法、农业企业环境评价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和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思考
作者:金书秦  魏珣  王军霞
载于《环境保护》2009年10B,发表题目为《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经验及借鉴》,与原文略有不同。
前言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前三年,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作为这些巨大投入的回报,我们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在2007年实现了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的双下降,与2005年相比,2007年COD排放降低了3.16%,这个良好的趋势在2008年也得以保持,全年COD排放比上年减少4.42%。随着工业污染减排成就的日益显著,农业面源将逐步成为影响水质的最重要因素。据估算,农业非点源对淮河流域COD和氨氮的年排放总量贡献为70%,对“三湖”(巢湖、滇池、太湖)总氮、总磷排放量的贡献分别为60-70%、50-60%。不仅中国如此,发达国家也面临这种状况,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农业活动过量的养分投入,使其成为地表水质恶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环境
农业发展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两大主体,两个部门的政策共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环境。
1.1 农业政策在污染控制上的失灵
近年来,“三农”一直是中央政策关注的重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6年将“1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问题上,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保证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所有的农业发展政策、涉农政策都应当服务或服从于这个目标,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实现增产和增收目标,在短期难以改变耕作技术的条件下,化肥的大量投入则不可避免。中国政府从化肥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给予了激励。一方面,自2004年开始,为了应对化肥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开始使用化肥限价政策,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政策才被取消。另一方面,自2006年开始,由中央财政设立农资综合补贴,以应对柴油、化肥等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尽管对于这些补贴是否具有直接影响农民化肥使用量的作用仍然存在较多争论,而且补贴发放的方式也不是直接针对化肥的使用量,而是与其他农用原料一起按照种植面积进行发放。但是自2004年开始,至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5年连续增产,这表明在一号文件框架下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至少在增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这些农业补贴之中,与化肥使用最为相关的农资综合补贴占据的份额最大,增长的幅度也最大(见表1)。与此同时,化肥的使用量也相应增加,且增加的幅度有超过粮食增产幅度的趋势。
在政策的激励下,农民倾向于大量使用化肥,而疏于精耕细作。本研究在河南省进行了一项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调查,调查地区主要作物冬季为小麦,夏季为玉米。在回收的885份问卷中,12.2%的农户全部施用化肥,74.6%的农户主要施用化肥使用少部分农家肥,只有7%左右的农户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缺乏对化肥施用技术的指导,也使得化肥利用效率极低,调查中只有2.4%的农户经常接受农药化肥施用的指导,22.4%偶尔接受,其余超过75%几乎没有接受过指导。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粮食安全和数亿农民的增收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首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纲要》,纲要要求中国的粮食产量将达到54000万吨,粮食自给率达到95%。而另一个事实是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再创新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36 : 1,绝对收入差异首次突破万元。因此可以说,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发展政策在污染控制上存在着失灵,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却具有合理性。
1.2   环保政策在农村的缺失
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无论从管理战略还是制度建设上都长期被忽视。目前为止,在中国主流的环境政策中,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在传统的“八项制度”中,环评、三同时主要针对新、改、扩建项目的预防;排污收费主要针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主要针对超标严重的工业污染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环保目标责任制主要是对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的考核;集中控制制度主要用于城市污染控制,如垃圾、生活污水等;许可证制度也是针对工业大点源。
我国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也缺少对农村环境和农业污染的关注。《水污染防治法》(2008)的第47-51条是关于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的规定,尽管规定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但除了对水源地略有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外,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水法》(2002)主要目标是水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分配,除对围湖造地行为有所限制外,对农业和农村方面没有特别的规定。《水土保持法》(1991)主要目标位预防水土流失,注重对相关林地、草地的种植和保护。《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5)是目前为止唯一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基本没有涉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例如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措施。但这些措施一方面本身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尚未完全制度化。
2  主要发达国家经验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早已经受到重视,如美国环保署(EPA)在2000年就宣布农业面源已经成为水污染的头号“贡献者”,但是由于其分散性的特点导致监测和治理的成本极高,欧美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的控制上仍然步履维艰。发达国家主要通过环境税、化肥税、养分施用标准、禁令等手段限制农民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以减少面源污染。
荷兰使用MINAS(Mineral Accounting System)系统控制化肥的使用。该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养分标准,其控制对象不是N, P等养分的投入,而是剩余(或流失)。在这个系统之下,每个农民的养分投入和产出情况都被记录下来,如果其养分剩余(或流失)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则无需交税,如果超出标准,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税。如表 2所示,随着免税的标准越来越严,超出标准的税率也越来越高。尽管监测数据显示荷兰地下水的养分浓度在1992-2000年之间有所下降,但是这项政策仍然由于其高昂的执行费用以及对于环境质量贡献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该政策由于未能达到欧盟的养分法案在2006年1月被废除。
挪威1988年开始实行化肥税收政策,最初的政策目标是为其他政策的实施筹集经费,后来转变为支持环境友好的行为。尽管由于1988年北海蓝藻爆发事件促使税率提高到化肥价格的8%,1991年又提高到20%,但是仍然被认为不足以对化肥使用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只有税率达到化肥价格的100%-300%才有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且化肥税已经对挪威的农业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该项政策在2000年被废止。
匈牙利1986年开始实施化肥税,最初的税率是:0.25 €/kg N,0.15 €/kg P (€为欧元符号,1999年之前各国以本国货币计税率,本文统一转化成欧元)。该税率逐年增长,直到1994年该国加入欧盟而被废除。该税收实施以来肥料的使用量约以3%的速度逐年下降,但相应的是化肥的价格以约10%的速度上涨,较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成产成本。尽管如此,研究表明,该政策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直接效果仍然非常有限。
丹麦自1998年引入氮税,对于任何氮含量超过2%的肥料征收0.67 €/kg N的税,该税率一直未变。该税率虽然相比匈牙利的高得多,但是丹麦的税收减免非常普遍,例如:只要年营业额超过2700欧元的农户就可以免税;其他用户只要年使用肥料超过2000kg也可以免税;对于年用肥量不超过2000kg的用户,只要每年缴纳的税金超过135欧元,也将得到部分返还。因此,该项税收对于农民没有实质上的约束,主要是针对家庭少量的肥料使用行为,例如花园的施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几乎没有贡献。
与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税费、标准等手段不同,美国主要使用基于奖励和自愿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控制农业面源。BMPs 是指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与维护程序,BMPs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管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为增加湿地或植被缓冲区,降低污水地表径流速度,以拦截、降解、沉降污染物;非工程(管理)措施包括规划、农户教育、奖励等形式,促使农民自觉使用廉价的环境友好技术。BMPs (特别是非工程措施)由于其较大的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并且这种基于奖励和自愿的方法也不会对本国的农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积极有效的探索
尽管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在寻求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探索中已经获得一些积极的成效。
(1)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增加产量
作为实施“一号文件”的一项具体措施,测土配方施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该项目实施后减少了不合理施肥240多万吨,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时,实现粮食作物平均增收5%,经济作物平均增收10%。该项目在农业部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投资2亿元,设立200个项目县;2006年投资5亿元,项目县增加到600个;2007年投资9亿元,项目县总数达到了1200个;2008年投资11.5亿元,项目县增加到1861个,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随着项目的推广,对于减少化肥使用的贡献将逐步扩大。
(2) 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作为主流环境政策的补充,“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这两项鼓励性政策的对象是农村地区。26个指标被用于优美乡镇的考核,其中社会经济6个,城镇建成区环境11个,辖区生态环境9个;15个指标被用于生态村的考核,其中经济水平1个,环境卫生2个,污染控制3个,资源保护和利用4个,可持续发展4个,公众参与1个。本文所关注的指标见表3。
表3 国家级生态村部分考核指标
称号
考核内容
指标
标准
优美乡镇
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饮用水达标率(%)
≥ 90
辖区生态环境
农林田网化率 (%)
≥ 70 (南方)
≥ 85 (北方)
化肥使用强度 (kg/ha)
≤ 280
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 (%)
≥ 85
生态村
环境卫生
饮用水合格率 (%)
≥ 95
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例(%, 种植面积)
≥ 50
化肥使用强度
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土壤有机质含量
逐年增加
从考核标准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指标要求,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比例必须不低于50%。这实际上是对于农业发展模式的要求。截至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分七批公布了被授予环境优美乡镇的629个乡镇和首批24个国家级生态村。本研究对24个国家级生态村的基本资料进行了搜索,发现尽管这些村庄地处全国不同地区,但是绝大多数在发展路径上有一个共同的模式:这些村在20-30年前都非常贫困,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打破常规谋求跨越式发展,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并最终取得成功,由于该模式符合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村民不仅享受到很高的经济福利水平,当地的环境状况也较为优越,他们也因此而获得国家级生态村的荣誉。该模式可概括为“贫困——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富裕——环境经济双赢”。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业污染问题的较好途径。
4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所面临的特殊政策困境是农业发展政策在污染控制上的失灵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在农村的缺失。基于我国农村的实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基于税收、标准的规制性政策目前并不适用于我国,美国的BMPs 模式可能为我国提供一些经验。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不可能依靠环境保护政策的“突围”,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发展政策和模式的转变。我国现有的一些探索(如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农业),可能成为将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上基本属于空白,本文仅尝试提出一个较为初步的政策框架,该框架包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目标、策略、手段和措施。
(1)  目标: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尽管污染控制政策通常被首先认定为环境保护政策,但是鉴于中国特殊的农业发展背景,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应该比工业污染控制政策更加突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宏观政策导向而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两大目标都不能改变,抛弃这个背景,相关的研究将失去实践意义。中国农业面源控制的政策定位应当是:围绕农业发展的环境政策,应当同时服从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2)  策略:改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总体而言,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个策略就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减少粮食生产,另一个策略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继续保持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显然,第一个策略不符合我国在农业发展上的大政方针,那么可行的策略就是通过改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减少化学产品的投入。
(3)  手段:对于农民而言,应主要采取激励手段而不是规制手段
中国农民的收入和承受能力已经非常低下,放眼历史,中国的农民自古以来都是非农产业的贡献者和牺牲者,这也是造成中国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农业面源控制的政策绝对不能成为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反,它应该为减轻农民负担作贡献。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手段应当主要基于激励和奖励,使农民能够在减少污染的行为中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例如借鉴美国的BMPs策略,对农民施肥及耕作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对其减少化肥行为进行奖励等。
(4)  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将成为农业面源控制的重要手段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将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着手点,具体的措施包括增加对农民施肥用药的技术指导、鼓励使用有机肥、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技术教育、完善农业产品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引导市场对于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消费偏好等。
天池乡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促使我乡广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结合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区域、卫生健康教育,实现“三废”变“三料”成“三益”,“三节”促“三生”实现“三净”(三废:粪便、秸秆、生活垃圾及污水;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三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源效益;三节:节水、节肥、节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净:交通和水源等公共区域干净),使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各区域美化,生产清洁。
二、工作内容
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即减少农药、不合理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结合各村道路、涉水环境整治以及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合力形成四大整治内容。
(一)居家环境整治
1、人畜粪便处理及监管。大力推进户用沼气和规模养殖场沼气建设,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建立人畜粪污治理的规范管理机制,科学规划畜禽养殖生产区域,规范畜禽养殖环境监管;整体推进养殖面源污染的综合监管。
2、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根据实际,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生化处理、自然处理或生化自然处理相结合等方式,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3、清洁卫生整治。全力做好农村改变厕和改水工作。结合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水改厕项目以及沼气建设项目和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改厨、改厕、改圈等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引导农民注重农村庭园清洁卫生,通过“家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等国家项目投资,改善农村庭园卫生环境。
(二)农村道路和水源等公共卫生环境整治
1、清理农村道路两侧边沟内、河道附近和场镇过境街道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和杂物,重点治理路边、沟边、院边、城乡结合部的乱堆垃圾和杂物等顽疾;开展对相关附属设施的环境治理;加强对在建道路的管理。
2、农村道路整治。要清扫垃圾废物,清理乱堆乱放,铲除杂草和堵塞物,种植绿化植物,进行路段修复,做好日常管护。
3、水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二是加强各村供水工程的保护;三是治理河岸卫生秩序。
(三)村民卫生健康和环境意识提升
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宣传,搞好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提升村民清洁卫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农民健康促进”试点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卫生村创建活动。
三、责任分工
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由各村进行属地管理,具体负责,通过大力宣传,清理农村垃圾、污水、引导农村居民推进“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减少面源污染等工作,攻坚破难,建设优美乡村。各村要结合实际,迅速启动,抓落实。乡农办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检查督促各阶段工作。
四、工作计划
(一)2009年9月下旬:制定完善工作方案,下发到各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开始实施。
( 二)2009年10月: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试点,宣传工作全面铺开。
(三)2009年10月中旬: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转入全面开展,继续深入开展宣传工作。
(四)2009年12月: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自身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五)2010年1月: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工作转入常态化。
五、工作措施
(一)成立班子,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要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要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合力推进,确保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各村要将开展工作的进展情况报送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整合力量,争取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村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原则,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整治工作的开展,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三)深入宣传,全民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舆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切实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专项建设联系点,建立活动样板,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示范带动全市训地农户,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积极性。
(五)强化督促,严格问责。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每一阶段的治理工作加强跟踪检查,及时督办行动迟缓、完成任务不好的地方,对限期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对治理工作中的好经验要及时总结和宣传。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畜禽排泄物、农业投入品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农作物秸杆和残体等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江南水乡面临着水质性缺水困境。浙江省嘉善县政协抓住当前农村百姓反映的热点问题,组织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农村生产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畜禽排泄物污染农村环境。
1.种养脱节导致畜禽粪便污染环境。以往,传统的农户经济以“畜——肥——土地——粮”循环为主要生产模式,畜禽粪便作有机肥料用于农田生产形成较好的生态平衡体系。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大,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迅猛发展,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2006年,全县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1100多户,全县生猪饲养量128万头,出栏肉猪79万头;家禽饲养量达810万羽,出栏570万羽,其中蛋禽存栏达125万羽,长毛兔存栏3万只。畜禽养殖的发展,带来排泄物的增加,以出栏肉猪79万头计算,全县年排泄猪粪尿约68万吨。由于畜禽粪便多且集中,一些村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种养严重脱节;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2、畜禽养殖场建设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村中对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缺乏规范的指导性文件,缺乏一定的审核、许可程序,造成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完备。据统计,嘉善县目前90%的畜禽养殖场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先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选址不当造成养殖场和农村居民区混杂,影响生活环境,引发生产、生活矛盾,甚至污染集中饮用水源等环境问题。
3、畜禽养殖业污染监管体系不健全。为控制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另外,对饲料中一些有害物质如Cu、As等在畜禽体内残留并随排泄物释放环境中的污染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尚未制定这方面管理标准和法规。
二是农业投入品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污染农村环境。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的投入品种类繁多,投入品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来越多。嘉善县政协对本县姚庄镇利锋村、西塘镇地甸村和嘉善县农经局经作站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主要有二类:
1.第一类是小包装农药及肥料的包装材料。主要有玻璃瓶、塑料瓶、铝瓶、塑料袋、塑料铝泊袋等。从对这两个镇中两个村的农资经销企业和农户的走访情况来看,估算年废弃的农药包装物有:铝瓶1.6吨、玻璃瓶10.8吨、塑料瓶40吨、塑料袋及塑料铝泊袋16吨,合计68.4吨,其中铝瓶、玻璃瓶及大部分塑料瓶是回收的,约40吨,其余28.4吨被遗留在农村环境中。
2.第二类是设施投入品废弃物。主要包括各类薄膜及压膜线等,如该县3万亩西瓜和5万亩大棚瓜菜用地膜,每年投入地膜60吨,回收或利用废旧地膜的不到一半。因此,每年有30吨以上的旧地膜遗留在农村环境中。
3.农业投入品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中基本利用的有回收价值的金属、玻璃,部分利用的有塑料瓶,尚未利用的有部分塑料瓶和极大多数塑料及塑料铝泊软包装袋及破残的地膜,特别是仍残留农药的包装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三是农作物秸杆和残体污染农村环境。农作物秸杆和残体主要包括二类。一是粮食作物秸杆,2006年嘉善县种植水稻28万亩,产秸杆14万吨,全县种植蘑菇2000万平方尺,用去秸杆4万吨,直接还田约有2万吨,有50%的农户仍习惯用稻草作燃料,约用去6万吨,另有1.5万吨作其他生产用途,有近5千吨的稻草仍烧毁在大田;二是经济作物残体,2006年全县种值经济作物30万亩,产作物残体约10万吨,大部分直接还田了,尚有部分丢弃在田边、河道,造成河水发臭、变黑。
全面开展对畜禽粪便等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有效措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对畜禽排泄物污染的整治力度。
1.各地要科学规划布局和制定畜牧业发展区划,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畜牧生态小区建设步伐,合理布置畜牧生态小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将畜牧生态养殖作为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有效措施,引导小型规模户进入畜牧生态小区饲养。
2.要合理划定及调整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优化养殖布局,控制养殖总量。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搬迁,逐步削减限养区内畜禽养殖规模,限养区内不新建规模化养殖场。
3.其他区域内新建规模化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治污设施与新建畜禽养殖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完工)制度,限养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登记制度。
4.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实行畜禽粪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从设施和工艺上尽可能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开展农村专业户和散养户畜禽排泄物的沼气利用工程建设,要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鼓励发展沼气政策,设立农村能源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规模化养殖场投资兴建沼气工程和有机肥料加工,积极引导和激发农民、业主自筹资金开展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发展户用沼气,要按照“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的要求,搞好规划设计,农村建房时要同时考虑生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积极探索沼气的商业化运作途径,鼓励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商品沼气供应站,实行集中供气,延长农民的经济效益链。
二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的整治力度。
1.国家要出台有关政策和规定,奖励实行生产农药、化肥等企业回收包装废弃物统一规范管理的制度和行为。
2.建立和完善对农业投入品及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协调管理体制,实现农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一体化管理。
3.镇级要建设农业生产废弃物压缩式中转站,配置压缩车,提高农村生产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并试行农村生产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办法。
4.农村中小企业产生的工业废物、危险废物纳入当地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系统。
三是加大对农作物秸杆和残体污染的整治力度。
1.以科学施肥用药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田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控制过量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并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通过发展绿肥种植、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3.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全面禁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一减二控三保”(减少农药用量;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农药残留;保护人畜安全、保护农作物及其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目标,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四是加强宣传,坚持长效管理机制。
1.政府要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实行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作用和意义,普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知识,通过典型示范户、示范村引路,与农民算经济账、生态账、健康账、子孙账、社会效益账,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好处,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2.各地政府要牵头成立专门工作协调小组,农业、建设、环保、卫生、财政根据各自的职责,各自落实责任和工作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研究制定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地方性规定,使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整治环境与转变人的观念一起抓,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管理一起抓。各地根据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人、到户、到田、到村。
3.通过村规民约、卫生守则的宣传倡导,老党员、老干部、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的教育劝导,宣传标语、宣传册子、新村文化的引导,增强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意识,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化内涵。
4.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引导农民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要做到承担自己的责任田、转包田、养殖场、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和保洁。推广有偿服务做法,适当向受益农户收取保洁费。稳定农村保洁员队伍,通过公众测评、定时考核等方式,将报酬与保洁工作成效挂钩。
国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功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摘要:分析了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主要政策、技术措施及其成效等,指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及存在问题,在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成功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从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加强防污染技术培训及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我省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广东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污染范围呈局部性等特征。面源污染一般理解为分散的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发生区域的广泛性、污染途径及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农业面污染源的污染物主要是土壤中的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工业点源污染上。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口的迅猛增加,粮食需求和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由农业生产及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也逐年扩大和加重。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不但逐步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对农田面源污染、畜禽场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其核心特征为在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在全流域范围内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实行全流域氮、磷总量控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20多年来,农用化学品用量较高的欧盟国家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大约30%和50%,曾经十分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有所缓解,湖泊和近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国外发达国家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采取的策略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国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功做法
1.1 美国
1.1.1 治理成效
据美国1990年的调查评估报告显示,美国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导致50%-70%的地面水体受污染或威胁影响。经过10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美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大幅减少,据2006年统计,美国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已比1990年减少了65%。
1.1.2 主要措施
一是政策措施。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美国环保局实施了非点源污染管理计划,农业部实施了乡村清洁水计划、国家灌溉水质计划、农业水土保持计划等,此外,还有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制定的如清洁水法案,最大日负荷计划、杀虫剂实施计划以及海岸非点源污染控制实施计划等,并积极鼓励农民对农业污染进行主动性控制,对减少面源污染起到很大作用。美国1936年制定第1个面源污染控制法,由政府设定农村环境质量指标通过环境立法强制执行,至今已多次对此进行了修订。此外,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就规定对面源污染自愿采取防制措施者,政府将分担一部分费用;对于自愿采取其他措施的,政府给予减免税额等政策。
在美国,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首次明确提出控制面源污染,倡导以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化为基础的“最佳管理实践”(BMPs)。《联邦杀虫剂控制法》针对管制杀虫剂使用,禁止使用DDT等有毒化学品。1977年的清洁水法(CWA)进一步强调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1987年的水质法案(WQA)则明确要求各州对面源污染进行系统的识别和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美国有针对化肥的法律和法规,规定了生产、销售化肥的注册登记、许可制度以及化肥抽样检验制度。
二是技术措施。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的替代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美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对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补贴,主要是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其主要控制技术有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有机农业或综合农业管理模式、等高线条带种植、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等。美国对于每个面源污染目标(如农田或者城市)的最佳管理措施均有工程型和非工程型2种类型,工程型措施有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和草地、河岸缓冲带、暴雨蓄积池和沉淀塘等;非工程型措施有免耕-少耕法、有害物质综合管理、生物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农业部设专款支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以减少面源污染,水土保持局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地方政府控制水土流失,内政部和环保总署则为不同规模、层次的水资源规划和非点源控制提供情报和信息。
此外,美国还采用先进的生物环境控制工程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如高效藻类塘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等在20世纪50年代末对传统稳定塘改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非常适合在经济相对落后、缺乏环保专业人员的农村地区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及回用;此外,还发展了人工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工湿地发展为由人工建造的、以不同粒径的砾石和豆石为填料基质的、并种植有一定去污能力的植物处理系统,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采用其他措施来治理。美国致力于发展低投入、低污染、高成效、专业化、集约化、高产量的农业,推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绿色农业等运行模式,在法律、技术等方面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高毒性农药的投放。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清洁水法案,将对水污染治理列入国家财政预算,联邦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2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用于启动水污染治理的项目,近年流域治理的重点为面源污染监测及治理。2003年在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的提案中,对全国20个重点流域治理增加7%的预算,用于加强对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治理行动计划上,联邦政府设立了500亿美元的清洁水基金,主要作为“种子基金”,吸引地方政府共同投资,供农民、企业或地方通过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面源污染治理。
1.2 欧盟
1.2.1治理成效
据报道,在欧盟各国家的地表水体中,农业排磷所占的污染负荷比约为24%~71%,硝态氮超标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失是水体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西欧国家(欧盟成员国)自80年代末以来,各国流域逐步实施农业投入氮、磷总量控制,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大约30%和50% 。连续20年氮、磷化肥用量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农业农药、化肥及畜禽废水等排污量大大减少,农田环境及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由于欧盟成员国在大幅度减少氮、磷化肥用量的同时,通过农业政策的落实,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氮、磷化肥和农业系统中有机氮、磷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产水平下物质投入在生产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因此,虽然耕地面积和化肥投入量不断下降,但其耕地产出率和作物产量逐年上升,粮食总产和单产分别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57% 和80%。
1.2.2 主要措施
一是政策措施。欧盟形成以来,不断在政策中增加支持农村发展的内容,致力于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并将农业政策与欧盟的总政策结合在一起发展农村地区,确保其社会和经济的生命力。1992年6月,欧盟部长会议正式采纳了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中支持的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有关措施,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的引进、农业用地中的造林项目和农民早期退休计划等。1993年欧盟出台了结构政策的环境标准。在化肥和农药的管理上,一些欧盟国家根据农药和化肥的毒性、用量和使用方法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加强管理并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2000年以来,欧盟水体系指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硝酸盐指令(91/676)、控制杀虫剂最大使用量的杀虫剂法(91/414/EEC)、限制水中杀虫剂残留的措施及为保护鱼种、贝类安全而制定的水清洁的共同体措施等,已成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同时,欧盟各成员国还制定了合理的经济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开展,惩罚违反农业环境法规的情况。
二是技术措施。欧洲国家(政府每年对每公顷农田实施的环境政策补贴可达50~1 000欧元),如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农田养分收支平衡记录单模型法, 自80年代末以来经过科研部门的不断摸索、改进,目前在欧盟国家已经成为农户进行农田养分管理的一项实用技术被广泛采用。在欧洲通常规定生态农业不允许使用氮素化肥和农药,对磷素化肥的种类和用量也有严格的限制,因而生态农业是水源保护地允许采用的主要农田利用类型之一。
三是采用其他措施来治理。在财政支持方面,欧盟不断加大用于减少农田氮、磷养分总用量、提高农田养分利用率的费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财政预算和投入。近年来相关投资每年已达1 700亿欧元,为欧盟财政预算总支出的80%以上,各欧盟国家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有各自的相应投入。
在加强机构管理方面,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原来的农业部的基础上,设立了农业与环境保护部,将减少污染、维护生态环境作为农业部门的职能之一,农业环境法规的监督和执行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委托地方农科院、地方农协等相应机构进行,赋予现代农业以新的内涵。从研究和政府推动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1.3 日本
1.3.1 治理成效
20世纪60年代。日本农业污染开始加重,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实施改革。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环境产业经历了从“公害防止型”、“资源节约型”到“资源循环型”的变迁。如日本的琵琶湖是滋贺县1 400万人的水源地,也是京都府、大阪府和兵库省水源的重要供给地。从1950年开始,随着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排放到湖体的污染物大量增加,水质不断恶化。污染极端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琵琶湖实行了严于日本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健康有关的指标提高了10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日本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排污减排及其他治理农业污染的措施,切实使农业环境及水源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1.3.2 主要措施
一是政策措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立法上,实行政策支持、立法配套的做法。其中政策支持包括对环保型农户建设,实行硬件补贴和无息贷款支持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立法配套包括针对农业的法律法规有《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4部,从总法到具体单项法规,从农业生产投入品到食品加工和饮食业等各个环节法律法规配套,尽可能减少法律法规“盲区”。2001年以来,日本政府还相继出台过《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大城市郊区和农村相继开始开展有机农业活动。此外,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建设,实行硬件补贴和无息贷款支持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二是技术措施。日本针对农业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推出了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求降低农场外部如化肥、农药等投放来保护环境。防止土地盐碱化,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地肥力。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于水地、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的作物品种,扩大耕地面积,弥补耕地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得到极快的发展,已应用至农村污水、家畜与家禽的粪水、垃圾场渗滤液治理等方面。
三是采用其他措施来治理。日本农林水产省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山林绿化,从农业生产必需的投入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实行一家管理为主,其他部门给予配合,责权明确,管理效果好。70年代初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培育土壤地力” 的口号,广泛发动农民生产更多更好的健康、绿色农产品。
2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化肥的大量施用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主要表现在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施用不足与区域地区间分配不平衡,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
据统计,近年我国平均化肥施用平均水平(折纯量)达375 kg/hm2,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一些蔬菜基地化肥使用量高达1 000 kg/hm2;在肥料配比上,全国N:P:K比例1:0.45:0.17,氮肥用量偏高,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等;由化肥过量使用引起的氮磷流失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已经远超过于工业点源所占的负荷,氮肥的使用量约占全世界的30%。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广东省的化肥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化肥使用警戒线。据科研部门研究发现,我省化肥平均有效使用率仅为40%左右,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氮、磷过剩,不仅加大了化肥的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2.2 农药的大量施用
我国2003年农药使用平均水平为75 kg/hm2,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比约为5:2.5:2。5(发达国家使用比通常为4:2:4),而且农药总量中化学农药占总量的93。3%,生物农药仅占6。7%,高毒、高残留农药占比超过30%。广东省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除30%-40%农药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以大气沉降和被雨水冲刷的形式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其中,蔬菜、水果由于施药频繁、严重超量、污染状况较严重,对果蔬出口造成严重影响。1999-2004年期间,广东、黑龙江、江苏等19个省区发生农药危害事件3 000多起,药害面积133400多万hm2,经济损失近7亿元。
2.3 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场区附近空气污染、环境致病因子增多、土壤污染和农作物受害等,不仅影响周边地区,还极易引发疫情及流行疾病,使养殖业的养殖成本加大。农业污染还造成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经济损失。2003年全国禽畜粪便年产量超过20亿t,是工业废弃物的2。7倍,广东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产生量己相当于广东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产生量或排放量。
2.4 农用塑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近20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已居世界首位,2005年农膜用量超过120万t,其中地膜超过70万t,覆盖面积967.4万hm2 ,是1982年的80多倍,其中山东、新疆等省区用量最多,广东的农膜使用量近年来也较大。农膜的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会破坏耕作层结构,妨碍耕作,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据对广东、湖南等十几个省区的调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蔬菜受残留地膜影响减产幅度为9%-30%。
2.5 其他因素
如缺乏推广服务,农民缺乏相关的施肥知识;公众尤其是农民缺乏环境意识等。这些因素对造成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或加重农业污染都有一定影响。
3 国外成功经验对广东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既要重视技术的作用,更要注意发挥软环境的作用。组成软环境的4个重要层面分别是:农业科研部门、政府机构、农业环境执行状况的监督部门和农民。各个层面功能不同,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在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中要贯彻4个原则:增加农民收人,减少贫困:综合规划、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在农村规划体系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对农业采用循环经济的观念。
3.1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环境立法方面,应大力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制订强有力的法规体系,包括建立省部级或国家级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包括制订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和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等;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城镇的污水排放和规模化养殖场牲畜粪尿的排放。
同时,在广东省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旨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投入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地方性农业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
3.2 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广东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扶持力度,依靠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企业和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发改委、经贸、财政、科技、金融等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等投入品开发和生产方面,给予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同时,对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畜禽养殖场等农业企业给予投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3.3.1 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
在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的市、县、镇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同时,开展污染高风险区的面源污染现状调查,提供全面的可靠信息。
3.3.2 建设成熟的施肥和施药技术体系
包括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恰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采用免耕和其他农田保护技术(缓冲带和生态沟渠),减少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磷酸盐和农药损失。
3.3.3 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
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吸取国外先进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经验,利用广东省内已有的生态县(市)如中山、茂名、阳江等地区作为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区
3. 3.4 加强防污染技术培训及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的特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必须依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第一,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污染防治知识,消除基层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及群众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使农民群众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途径和严重危害性,增强防治污染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加强技术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及信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知识和技能,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第三,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体系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
作者: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谭绮球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苏柱华 郑业鲁
南昌县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思考
南昌县环保局副局长  程泽汝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手段、经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农村水、空气、土壤、垃圾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目前而言,我县农村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在良好状态,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1、饮用水污染威胁生命健康
部分乡镇和群众对水源污染缺乏清醒的忧患意识,在饮用水源附近乱倒废弃物、垃圾。畜禽养殖业无序发展,中小养殖企业普遍缺乏污染防治设施,对地下饮用水源构成严重威胁。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地区饮水存在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农村饮水不安全,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
2、污水灌溉危害食品安全
流经城镇集镇区的大部分沟渠污染严重,水质发黑发臭,农村污灌面积大幅度增加。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3、矿产资源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南昌县粘土矿资源丰富,乱采滥挖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破坏了耕地资源,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4、生活污水无组织排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城镇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却远远未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在农村,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池塘和沟渠,尤其在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甚至丧失正常水功能。
5、养殖废水成为污染大户
近年来我县禽畜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村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由此而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大部分的畜禽废水未经无害化处理便直接排放,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很好地处理和利用,随意堆放,致使水体污染、空气污浊。水产养殖业也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6、污染转移导致污染加剧
随着工业退城进郊和城市环保门槛的提高,部分工业企业开始往农村转移,一些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藏身农村,违法排污,导致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
7、生活垃圾成为严重污染源
生活垃圾尤其是白色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塑料垃圾很难降解,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堆放,不仅占去了大片的耕地,导致垃圾围村,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8、农药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生态恶化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突出,农药、化肥通过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沟河,污染水体。
二、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源污染难以根治。农村环境问题呈现出点多、面广、污染来源复杂等特点,防治工作比较困难;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未得到系统的、足够的重视,污染防治法制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农村面源污染一时难以根治。
2、资金投入仍需加强。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治理技术模式不适,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3、农村环保体制不顺。农村环境管理职能分散于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效管理体系。
三、加强农村环保统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对策建议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管理,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使农村环境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1、要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环保部门要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设部门要指导编制各类建设规划,探索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集聚规模和适宜的基础设施;农林部门要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指导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水利部门要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组织编制农村河道和塘坝清淤整治规划;卫生部门要指导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指导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集中处置医疗垃圾。要建立切实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和主管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农村基层环保站所建设,逐步改变农村环境管理薄弱现状。
2、要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源的安全保障能力。严防养殖、种植、旅游等开发活动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要以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对于新规划的居住示范点,必须充分考虑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切实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要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载体。农村环保工作量大面广,欠账太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齐抓共管、农户参与、从基层做起的工作模式。要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建设一批适合农村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包括乡镇和村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示范工程,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和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等。
5、要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情况督查检查力度。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6、要以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严禁直接向江河湖库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开展湖库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抓好湖库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对污染河流、湖库的非法网箱养殖,坚决依法取缔。对小河(沟、渠)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封堵排污口、引水、清淤,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乡村,开展植树种草。
7、要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契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8、要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基础。优化农村工业发展布局,制定相应的农村工业发展规划,加快工业小区建设,使工业向园区集中,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加大农村企业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企业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9、要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庄率先达到生态创建要求,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自下而上全面开展。县城周边的村镇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具备条件的村镇应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重点进行污水无害化就地处理。逐步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强力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垃圾的处理水平。偏远地区要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以改厕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0、要以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为先导。要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重点,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要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奉献,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自觉地加入到综合整治行动中来。
11、要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12、要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研究推广方便操作、高效实用、成本低廉、农民容易接受的农村环保技术。
农村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惠民行动。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逐步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着力解决影响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开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解读我镇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市决策部署,切实抓好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安排和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七进”活动的有关要求,及凉山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村社活动要求,特制定西昌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村社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市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与“三个加快”紧密结合,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省农业厅、州农业局和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体系标准开展广泛深入宣传,依托项目建设,推进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二、组织领导
西昌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村社活动在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及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市农业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内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村社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领导担任组长,农能办、土肥站、农技站、植保站、多经站、科教站、农广校、检测站、执法队、37个乡镇农技站为成员单位,市农业局其他单位密切配合组织实施。
三、总体要求
全市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落实省、州、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部署,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动员和指导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和目标,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整合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退耕还林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资源,搞好示范建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村社宣传活动(2009年5月下旬-12月)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围绕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内容开展进村社宣传活动:
土壤肥料:一是以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粮田建设为重点,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宣传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效果、作用和好做法好经验,突出宣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地力建设,加大对工程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报道的力度,重点对西昌市西溪乡、礼州镇、兴胜乡项目建设加以报道;二是宣传通过设施建设和农艺措施推广,建设一批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清洁工程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土壤肥料适用技术,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三是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通过媒体重点宣传西昌市小庙乡科学施肥典型,让广大农民群众家喻户晓,提高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农村沼气:以公路沿线和江河沿岸为重点,普及农村沼气为目标,充分宣传沼气池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展板等形式展示建池农户进行改厨、改厕、改圈等建设情况,重点对西昌市黄联关镇、川兴镇等示范乡镇因地制宜开展“猪-沼-果(菜、粮、桑)”等能源生态模式建设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农产品质量:对全市2009年新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区和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体系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宣传,引导基地农民群众深刻认识抓质量就是抓发展,抓整治就是保民生。
农业植保:一是报道举办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求人员情况;二是对开展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筛选试验示范进行走访跟踪;三是充分利用舆论鼓励成立植保专合组织,促进农业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四是对植保部门开展病虫监测预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宣传报道。五是开展农药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宣传报道。
粮油作物: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对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二是对开元乡地膜玉米示范片进行跟踪报道,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三是通过利用媒体向农民展示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间碎片的清除与处理技术。
经济作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宣传报道推广无公害生产、果园废弃物集中处理、果园无害化综合生产、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菌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措施。
农业科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大力宣传开展“五业一人”(农业产业化、农民创业、农村服务业、农业特色产业、农民转移就业、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重点宣传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普及农业面源污染知识方面典型和各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二)整合资源,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整合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退耕还林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资源,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进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在完成拉动内需项目第一批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基础上继续完成拉动内需项目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要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积极配合水务部门搞好农户改水工作;抓住国家对大中型沼气池的加大支持力度契机,搞好礼州镇华宁养殖场沼气池等大中型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沼气综合技术,对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产生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整治农村养殖污染;推广太阳能、高效生物能源灶等新型能源和节能措施。
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继续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免耕覆盖栽培、秸秆还田、生产沼气、用作食用菌生产等成熟技术;推广种养结合和沼气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推广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生产生物饲料、腐熟直接还田等,处置利用好菌渣,制止向河道、道路和公共场所倾倒;  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节水、节药、节肥”等清洁生产技术,在全市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控防技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在西昌市川兴镇、安宁镇、西溪乡三个试点乡镇各修建一个农用废弃包装物回收站,提倡、鼓励进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
五、加强领导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村社活动,是贯彻省、州、市政府重要战略决策,落实省、州、市领导对环境综合整治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建设美好新家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为使该项活动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村村户户有行动,市农业局各成员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示范试点、加快项目建设,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及时准确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配合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一、     现状
1、畜禽养殖染污治理:到2010年底,全镇现有生猪养殖户619户,存栏生猪25452头,能繁母猪2695头,后备母猪291头,其中:20头以上的规模场159个,50头以上的规模场97个。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完成市下达的50头以上规模场和部分20头以上规模场共75个养殖场和1个农牧结合点的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任务,其中嘉兴级43户,关停外来吃泔水养殖场15户。到2010年底,全镇生猪饲养总量比2009年底削减6%,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生猪规模饲养比例达到60%。畜禽养殖污染后续服务有序进行。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400立方米。
2、水产养殖:全镇温室养鳖总户数127户,总养殖面积149140平方米,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2户,养殖面积87581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下小规模养殖户95户,养殖面积61559平方米。
3、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10年1月,对全镇20个行政村,一个农村社区抽样调查255个土样,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在虹金村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一个,面积125亩,涉及3个组,62户农户。对全镇2.3万亩晚稻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占晚稻总面积的95%。举办培训班一期,根据农时季节召开发动会,并利用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10年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2000余份。
二、存在问题
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镇存栏生猪50头以上的基本已完成整治任务,但大部分整治好的养殖户缺乏长期治理的认识,仍有偷排乱堆现象,后续服务还存在一定问题,上门服务尚未按要求全部到位。存栏生猪20头以上的养殖户还有60多户未治理,需逐步整治。
2、水产养殖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是:我镇温室养鳖户主要是散养户为主,规模小而散,都属粗放型养殖。温室内淤泥、污水乱排乱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对水质、环境造成污染。
3、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目前大范围土壤有机肥质含量缺乏,氮、磷、钾比例失调,土壤板结,耕作层浅,地力差,导致高氮偏施,作物利用率差,肥料流失,影响水质,污染环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我们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思想认识,加强培训,督促养殖户自觉配合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养殖污染整治后续服务队伍管理建设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提高主动服务力度。对2011年已申报的30多户养殖户开展整治治理。
2、对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下一步将做好养殖户的调查摸底,对养殖大户(养殖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一的)先进行排污整治试点,在此基础上将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大面上的整治力度。
3、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适当配施磷、钾肥。加强对农田耕作层改良,逐年深耕。大力推广桔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疏松程度,改善土壤通透性,降低土壤容重。
四川省环保厅厅长提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2011年03月08日17:3
姜晓亭,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议案:
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农膜,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国。常用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面积的1/10,但氮肥使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1/3。由于过量施用氮肥,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江河、湖泊和浅海水域,污染水体。有一半左右的氮肥以一氧化二氮气体形式挥发到空气中。此外我国农药过量施用情况也十分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农村立体污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抗生素超标等原因,屡屡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环境污染成为农民疾病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环境污染引发的投诉上访事件越来越多。
“十一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因其“面广、点多、源杂、分散隐蔽、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的特点,未纳入减排考核内容,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污染防治难点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四川省农村污染负荷已占全部污染负荷比重的30-40%,部分地区达到70%。“十二五”期间,国家增加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指标为总量减排指标。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空间有限、减排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十二五”总量减排重点。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从源头看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政府部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存在“重经济轻环保”、“重城市轻农村”、 “先污染后治理”、“放任自然消减”的思想;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责任感不强,长期存在的随意排污等不良习惯一时难改。
(二)法制缺失。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对农业面源污染涉及不多,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位,严重制约着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三)监管不力。从体制上看,我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存在空白,缺乏统筹协调,农村污染防治难以监管到位;从能力上看,县、乡(镇)基层环保能力十分薄弱,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农业环境污染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工业和城市一直是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的重点,而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污染防治的扶持十分薄弱,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五)技术薄弱。全国尚没有开展针对农村污染系统性、基础性的监测与调查。农村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不够,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偏少。低污染化肥、农药品种少,价格高。基层农技机构公益性推广服务严重不足,农民得不到科学施肥、用药等方面的必要培训。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议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树立“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念。同时,扩大公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大家共同来减少污染,关爱家园。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议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和协调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专业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部门负责专业指导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开展农村水系整治、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部门负责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组织农村未利用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卫生部门负责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对农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
(三)完善法规,强化执法。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抓紧制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制度,完善农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
(四)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在政策制定上,建议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资金安排上,建议切实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议政府资金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力度, 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保部门的排污费专项资金、国土资源部门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专项资金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发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完善机构,夯实能力。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村环保能力建设,有选择地在乡镇一级成立专门机构,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作用。
(六)加强科研,强化支撑。建议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研究投入, 加强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建议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安仁县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化肥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土壤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民的生产习惯。
安仁县是一个农业县,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对现代农业的片面认识,对传统农业生产中一些好的作法的抛弃,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以及各类激素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无节制地大量使用无机化学生产资料而获得,致使农业面源污染积累增加,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对土壤环境、肥力构成极大的危害。且化肥结构单一,养分投入不均衡,重氮磷,轻钾肥,造成一些耕地出现耕层浅,板结硬化,土地功能逐年丧失。近年来,一些优良有机肥由于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而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一道进入环境,不仅造成畜禽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还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的双重污染,产生的有害气体已经危害到人体健康,进入水体严重影响到水环境功能。
鉴于农村地域广阔,污染源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各类污染齐全,单个污染点规模小,污染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安仁县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己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着眼于建立循环型、节约型社会,立足于建立科学机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综合治理。一是强化环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环境意识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千方百计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当前农村各类污染及其危害性,特别对人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的危害性具有较强的认识,产生一种对生命意识的强烈危机感,唤醒农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唤起广大农民防治环境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启发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产增收、增质、增效的有机联系,鼓励农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以产业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有效实现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水资源化,达到节省农业生产成本、节约农村生活开支、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的目的。三是把环境意识与社会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水平,始终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水平,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也将影响到全国的环境质量。因此,必须教育农民群众树立全局环境意识,树立社会环境意识,切实增强自身环境意识。
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需抓根本
为什么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和项目很多,但未能取得突破?为什么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治理速度慢于土壤衰退速度和土壤污染速度?破解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深刻认识面源污染本质
农村面源污染不仅是物的问题,而且是人的问题,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政策制度的问题。水源区环境问题的真正病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缺陷、社会保障政策、养老保险制度等的问题。
一是土地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和流转市场、农业经营制度等是生产方式难以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根治的深层根源。家庭承包责任制令地块分散、生产资料细碎化、要素配置差、经营规模小、投入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科学技术推广难。不当人口政策与土地分配方式结合,经常调整地块的位置、等级、数量等,造成土地经营权不稳定和经营预期差,导致短期行为严重,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和使用,只使用不管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不当的农药化肥补贴政策刺激农民滥用农药化肥,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推向市场后,自负盈亏,不再以推广农业技术、工具和培训农民合理施肥用药为主要目的,而是以销售农药化肥为主要任务,想方设法诱导农民多买农药化肥,造成农药化肥滥用。农民养老高度依赖土地,许多进城的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土地,妨碍土地流转;由于耕地不能连成片,品种改良、技术推广、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生产活动举步维艰;土地未能有效流转,难以集中到专业户、龙头大户、大型企业,难以吸引企业资本和社会资金,这妨碍了规模化集约经营。
二是乡村金融系统发育严重不良,资金严重外流,资产要素逸散和贬值,各种闲置资源与资金未能活化和整合,“资金短缺,融资难”妨碍生态农业发展。同时生态农业产品因价高、销售网络不健全、政府补贴不到位等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是农民的组织体系和集体观念淡漠,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在“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下被不断瓦解。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失修、环境脏乱差等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齐来整治的事情,现在变得十分困难;一个严重消极的后果是令生态建设与基础公共设施滞后与缓慢。集体经济日益空洞化,不能为村民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使传统行政组织受到削弱,动员能力越来越弱,基层政权调控手段越来越软,村组干部作用空间越来越小,村民自治制度发育越来越难,村民难以有效自理和自治。
确立科学防治思路和策略
要加快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善,促进人们观念意识、行为和伦理的转型,建立与面源物质预防和清除相适应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形态。
第一,控源截污有效应对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要做好“退、转、增、减”工作。退是指对流域核心区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转移、搬迁到对水体影响较小的核心区之外;转是指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流域内农业主要以生态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增是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突出抓好重点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减是指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检测手段,切实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要加强农村行为矫正和观念调整,清理不合理的农业政策,对农药化肥行业课以环境税,取消农民农药化肥的补贴。
第二,加快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提升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剥离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让进城农民工的土地得以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改善,促进土地成片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部门:无锡市政府
发布文号: 锡政办发[2011]139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农委《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市农委2011年5月)
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治太保源”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无锡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和太湖水环境的影响,特制定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生态文明先驱城市为目标,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围绕太湖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线,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先进的治污技术为支撑,以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保障,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采取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既从源头上削减污染产生来源,也对农业生产排放污染物进行处理,力求达到标本兼治。根据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不同来源,分别对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式。
(三)优化结构、推动转型
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契机,以“万顷良田”建设为依托,逐步优化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四)完善机制、长效管理
立足我市实际情况,积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长效管理,有效巩固治理成效,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五)积极探索、加强试点
鼓励先行先试,不断探索运用国际、国内先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加强试点,总结经验,有序推广更新、更好、更省的先进技术。
三、目标任务
(一)至2012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23%和30%,粮食作物亩均化学氮肥施用量控制到16 kg以下,粮食作物配方肥使用率达到85%,新建氮磷拦截工程50万平方米;至2015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28%和35%,粮食作物亩均化学氮肥施用量控制到14kg以下,粮食作物配方肥使用率达到92%,新建氮磷拦截工程150万平方米。
(二)至2012年,全市规模、次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到95%(规模、次规模畜禽场的界定依照《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无锡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至2015年,全市规模、次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到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
(三)至2012年,全市池塘水循环养殖工程建设面积占全市百亩连片养殖场总面积的50%;至2015年,全市池塘水循环养殖工程建设面积占全市百亩连片养殖场总面积的80%。
四、治理方案及进度安排
(一)种植业污染治理措施
1.进一步扩大配方肥的应用范围和施用面积,将配方肥施用对象由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逐步向蔬菜、瓜果作物拓展,根据作物营养需求特性生产高质量的专用配方肥料,充分发挥配方肥在化肥减量、农田减污方面的作用。每年新增推广施用面积10万亩以上,至2015年,全市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160万亩。
2.进一步加大商品有机肥的补贴推广。通过施用有机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减少化肥施用量。目前我市商品有机肥施用覆盖率仍然较低,有机肥推广潜力依然十分巨大。商品有机肥推广量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至2015年全市当年推广商品有机肥达到5.5万吨。
3.加强缓释肥的推广。缓释肥通过减缓肥料养分特别是氮素的释放速度,可将氮素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比一般情况高25%左右,从而可大幅减少传统施肥造成的氮素流失。在全市开展缓释肥推广试点,平均每年缓释肥推广施用面积2万亩以上,至2015年,全市缓释肥推广施用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4.积极开展氮磷拦截工程建设。通过改进工程设计、优化植物配置、优化过滤填料等技术设施的改进,以我市规模经营农业园区为建设重点,结合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率的氮磷拦截工程,进一步提高工程治污效率和循环利用率,实现农田氮磷高效利用和减量排放,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作出贡献。平均每年新建氮磷拦截工程30万平方米,至2015年,全市氮磷拦截工程建设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
5.实施农药减施工程。加强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减少用药频次。加快建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组织,实现区域统防统治。积极推广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备,从而起到有效替代农药的作用。平均每年新增推广防虫网1万亩,农药施用量减少70吨以上;至2015年,全市防虫网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98%以上,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18%。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措施
1.继续执行禁养工作。在全面完成沿太湖1公里保护区、主要入湖河道两侧和水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域的畜禽养殖场(点)关停、搬迁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监管督查力度,建立健全养殖污染监管网络。各市(县)、区要对已关闭的畜禽养殖场落实定期专人监管,防止死灰复燃。
2.对于准养区域内的养殖场,按照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通过实施“三改两分”(“三改”即改水冲清粪为干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两分”即固液分离、雨污分离)、沼气工程、生态发酵床、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工程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生态养殖和循环农业模式,有效改善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每年完成养殖场环境综合整治20处以上,至2015年,全市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到100%。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措施
1.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立独立进排水系统、建设生态净化池塘等措施,实现循环水养殖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切实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改善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平均每年新建池塘水循环养殖工程1万亩以上,至2015年,全市池塘水循环养殖工程建设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
2.加强渔药、饲料监管力度。加大对渔药和渔用饲料市场的检查和监督,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科学适量投放饲料。逐步推进实行渔药、饲料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渔药和饲料销售体系,保证渔药、饲料的安全性,杜绝滥用现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
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由市农委牵头负责,市环保局、财政局、建设局、水利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各市(县)、区政府作为工作实施主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健全工作责任机制,为推进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确保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健全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资金台账制、财务审计制、工程月报制、定期督查机制、专家论证机制、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从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施工质量、后续维护等方面加强和完善管理,从而实现对项目的申报、审批、建设、验收等各环节的全周期管理,有效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立法建设和标准化建设。针对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逐步完善地方性法规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使得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执法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无锡市规模畜禽场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执法部门对造成环境污染、整治未达到要求的养殖场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三)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工程建设
资金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满足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逐年增长的需求,各级政府要研究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严格按照上级工程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要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市、市(县)区两级财政资金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投入,确保新建工程的开工建设和已建工程的运行维护不受影响,实现工程的长效运行,有力保障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市相关部门对各市(县)、区进行考核,视完成情况予以奖励。
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
胡宏勇
引人深思的两句话
l      现在的某些农业生产与其说是农产品生产,不如说是进行毒品生产
l      现在的农业生产都是用药,不用人
一、悄然走近我们的“杀手”——农业面源污染
l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与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激素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特点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l      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如剧毒农药的使用、过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农膜年年弃于田间、露天焚烧秸秆、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等。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
l      农业化学投入品利用率低
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
磷肥平均利用率为10%--20%
钾肥平均利用率为35%--50%
农药平均利用率也一般不足30%
l      氮肥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斯谬尔说,“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30%。他认为,中国每年超过1500万吨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并引发环保问题:
首先它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其次它会使土壤性质改变和肥力下降
另外,它还会污染农产品
最后,它还会污染大气。氧化氮,其单位分子量的增温潜能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200倍,还可导致臭氧层破坏
l      农药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都受到污染
杀伤了害虫的天敌,造成生态失衡,打破了害虫和益虫原有的种群平衡关系
使害虫抗药性增强
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危害人体健康,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农药污染事件
三、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染
l      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氮
l      水体污染--沟渠、河流、湖泊、地表地下
l      固体废弃物污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采矿业的废石废渣、农药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的废弃包装物、不可再用的农用地膜等
l      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工业噪音和各种高音喇叭产生的噪声
l      水污染对人身体的危害性最大
饮用被污染的河水或食用其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如工业废水中的Hg,可转化成甲基汞,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食用后会引起脑细胞损伤,造成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四肢变形等
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等
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苯胺等,可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积蓄。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农药及其包装物产生的径流污染,会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人畜中毒,危及人们健康
l      易引起中毒的常见农药类型
有机氯类——六六六 滴滴涕 三氯杀螨醇
有机磷类——甲胺膦 乐果 敌敌畏
有机杂环类——百草枯
氨基甲酸酯类——灭多威 呋喃丹
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
有机氮类——杀虫脒
四、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途径
l      生产性污染:
我每年都要生产和消耗大量农药,从而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l      对大气的污染:
主要来自农药的喷洒,喷洒到大气中的农药微粒,在气流作用下可飘移到数里远的地方。喷洒到植物或土壤表面的农药,在气流作用下也可飞扬到空中,造成大气污染
l      对土壤的污染:
除草剂直接施入土壤;杀虫剂制成毒土或毒砂施入土壤; 喷施到作物植株上的农药滴入土壤,都会造成土壤污染
l      对水体的污染:
在水田中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中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农药生产企业的废液排入水体; 随意放置农药废弃物或乱扔农药空包装等都会造成水体污染
l      废弃农药污染:
我国废弃农药总量大约有4000-6000T,这些废弃农药经过日晒雨淋,或自然挥发,或随雨水冲刷渗入地下,污染大气、水质和土壤,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最终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l      农药包装物污染:
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我国广大农村,缺乏健全的回收处理机制和渠道,农药空包装得不到妥善的处理,许多农民习惯于将农药空瓶空袋随手丢弃在田边、地角、沟渠、沟边和池塘里,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同时也会和农药一样造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五、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
ü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
ü      违禁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ü      农药废弃物管理和处置不当
ü      随意乱扔农药空包装
六、农业面源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警钟长鸣
在196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中,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这样描写农药等化学药品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它们使得鸟儿的歌唱和鱼儿在河水里的欢跃静息下来,使树叶披上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里———造成这一切的原来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少数杂草和昆虫。”
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各占1/3。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已被逐渐限制,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
七、关注、根治农业面源污
l      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
2001年EUREPGAP标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
l      我国良好农业规范进程
2003年4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提出在我国食品链源头建立“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并于2004年启动了ChinaGAP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工作,ChinaGAP标准起草主要参照EUREPGAP标准的控制条款,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法规要求编写而成
我国良好农业规范允许有条件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即如何用药施肥,并且其认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l      科学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广施用有机肥
推广秸杆还地(田)
减少化肥用量
控制单施化肥
l      科学防病治虫
推行病虫综合防治(IPM)
杜绝使用危禁农药
推广生物防治措施
推广农业防治措施
推广物理防治措施
科学有效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
l      教育农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变陋习。农药空包装应经三次清洗后带离田间,集中归位
l      因地制宜,设立农药空包装回收点,统一回收农药空包装。可采用兑换物品或折价等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药空包装回收活动
l      建议政府立法,尽快制定农药空包装回收制度,如要求农药店设置空包装回收桶,然后由政府环卫部门集中收集进行后一步处理;
l      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的面源污染
八、治理农药空包装污染动态
l      浙江桐乡市农药店老板自费购买喷雾器零配件,兑换回收农药空瓶空袋
l      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吴滩镇恒利中学为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发动学生利用劳动课、农技课和假日在学校周围的田边地角检农药空瓶和残破地膜,洗净后进行深埋
l      2005年3月,中德两国政府启动实施了中德合作的“农药废弃物管理”项目,江苏、湖北和吉林为项目实施省份
l      湖北省农业厅在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12月16日,在武穴市田镇湖北华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了湖北省收缴的高毒农药及废弃农药及包装物集中销毁行动,共销毁了127顿高毒农药和废弃农药
l      湖北省天门市成立了“废弃农药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一起吹响了农药废弃物管理“集结号”。天门市率先在黄潭镇鲁家店村设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箱,回收农药废弃物和农药空包装
l      2007年,在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植保(中国)协会的支持下,四川广汉市结合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开展“农药空包装回收处理试运行”项目,发动农民收集清洗过的农药空包装,并用安全施药的防护用品和小包装农药等进行兑换,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收到很好成效
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哪些新举措?
“十二五”期间,氨氮和氮氧化物将纳入减排约束性指标,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减排空间有限、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必须把农村作为“十二五”总量减排重点。“十二五”期间,如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许多全国人大代表。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分散性和特殊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目前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尚无法有效解决农业排污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洪波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杨洪波呼吁中央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并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建议,政府实行奖励和补助相结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姜晓亭代表介绍说,以四川省为例,国家两年共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以奖促治”,解决了一批基层长期想解决而没能力解决的农村环境问题。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化肥、农药是当前地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大约为4700万吨,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一半。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总氮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57.2%。
“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另外,搞好农业产业化的延伸链,有助于农产品和养殖业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姜晓亭表示,在节能减排空间较小的地区,应尽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认为,应该尝试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尤其是跨省的生态补偿。以生态补偿金的形式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也建议,应该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条例。
加强环保科技支持
我国目前农村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不够,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偏少。低污染化肥、农药品种少、价格高,基层农技机构公益性推广服务不足,农民得不到科学施肥、用药等方面的必要培训。
“农村环保也需要科技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呼吁,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类似水专项的科研平台,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的攻关和推广。比如,大力推广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
姜晓亭代表建议,加快农村污染治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村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此,林埭镇政协小组围绕林埭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危害与治理,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林埭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份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畜禽粪便无序排放。林埭镇是畜牧大镇,目前已达到年存栏生猪6.77万头,出栏4.17万头,家禽年存栏47.38万羽,出栏23.38万羽,但当前林埭镇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中粪便干湿分离处理率50%,尿液处理率仅在20%左右,由于部份农户及规模场未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使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河道,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和投诉的焦点。2005年林埭镇由于污染引起的信访案件达到4件,部份渔民损失达3万余元。
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林埭镇现有耕地面积4.6万亩,每年的晚稻面积在3.6万亩左右,产生的稻草秸杆有720万公斤,但综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
(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使河水不能饮用,同时生活其间的水生农副产品,对人体也会带来一定的间接危害。
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大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难以发挥自净功能,并使水生物大量死亡,对林埭镇的水产养殖带来影响。化肥、农药的长期残留,造成土壤退化,从而减少农田产量和降低农产品质量,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人居环境恶化。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的原因
一是相对于工业“点状源”污染,农业污染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机构向农民宣传面源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大多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三是由于技术、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治理的手段和技术还相对滞后,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见效还不快。
三、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林埭镇已逐渐摸索了一条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通过致力开展绿色无公害认证,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品基地数量11个。二是科学制定畜禽发展规划,启动牧业园区建设,基本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规模养殖场,实现沼气及三格式化粪池治理,全镇已完成沼气池4只,三格式化粪池17只,种禽规模户的厌氧处理池三只试点已结束,目前正在全面推广。三是积极开展平衡施肥工作,实施稻草还田免耕直播复盖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努力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行秸杆繁育食用菌、秸杆饲料等新技术,稳步提高秸杆循环利用水平。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建议和对策
(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和有机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转变,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沼气具有本小利大,经济实用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农村清洁能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条利用率较高的循环经济实现途径。二是推广各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关注、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三是稳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体现。实施秸杆还田、培育食用菌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无公害生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以推广科学施肥用药为抓手,严格控制农业自身污染。
一是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加强畜禽粪便等有机资源的利用,提倡以沼气、厌氧处理加工成为无害、无臭便于施用的有机肥。推广秸杆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积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减少碳铵等化学肥。三是全面实施节约型施药技术,从科学合理用药和提高农药利用率入手,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并控制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逐步普及灭虫灯,性诱捕器、防虫网等杀虫设备。
(三)以建设“四化型”畜禽场为载体,有效改善畜禽养殖污染。
坚持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积极推广适用的养殖技术和治理技术,促进畜牧业健康良性发展。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能力,确定各区域合理的畜禽养殖总量,实行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化大力气建设“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粪便无害化”的四化型畜禽场,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之路。三是切实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积极改善饲养技术,采用干湿分离厌氧技术,强化粪便无公害化治理,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利用,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
(四)以机制创新、政策引导为主线,营造良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氛围
一要加强领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牵涉面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部门来配合协调。要树立统筹治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要加大投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要加强监管。要整合资源,采取联合各职能部门执法的形式,加强综合执法、综合监管力度。四要加强引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和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