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note3怎么样使用:山西城市系列(十七):孝义(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6:14:54
山西城市系列(十七):孝义(图)

(2005-10-15 06:07:33)

孝义,春秋时晋置瓜衍县,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设此,西晋永嘉元年并入隰县,北魏改置永安县,隋属西河郡治,唐贞观元年(627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于朝,敕赐名孝义县。宋太平兴国年间曾一度改称中阳县,熙宁五年(1072年)改县为镇,元元年复置县,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县。1991年设县级市。孝义市城区 不仅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而且是晋西和陕北的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位于县古城中央的中阳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古颇享盛誉,因当时孝义为中阳县所辖而得名。

  ·城市风谷——吃中况味

城大了,各项事业就发达了,尤其是餐饮宾馆业,发展得更是生猛。孝义隔三差五就有酒店、宾馆开业,但还都是爆满,大酒店门前车流不断,小饭馆也是宾客盈门,孝义人说这是咋啦?都成吃客了。其实也不怪,你听外地人咋说?“办事在汾阳,饭吃在孝义,”“玩在介休,吃在孝义。”这说明孝义的饭好吃,档次高,有品位。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汾平介孝的人都说汾阳的饭好吃,因为汾阳人做饭精细,光调料还能备七八小碟。如今到市场经济时代,孝义市开放改革引进的东西太多了,海味西餐,外面有什么,孝义就有什么,连肯德基、宾库、加州牛肉面都引进来了,而且还很火爆。你说外面的人能不来吗?

不过,本地人还是以米、面、杂粮为主,菜肴以素为主辅以荤食。孝义人仿佛经见得多了,一上饭局便说:“清淡些!”倒也是,前几年火爆的鳖王府停了,海鲜城也转包了。

孝义人的吃食丰富多样,既与晋中各地的相联宗,又具独特的传统风味。清末石像山人的《冯济川日记》曰:“选南乡山药烹调‘拨丝山药’,选西乡核桃仁烹饪‘桃仁肉片’,为本邑名菜佳肴”。“南乡”即梧桐镇,民间省谚语有,“梧桐的山药豫东的蒜,曹村的豆腐不用看。”“西乡”即阳泉曲、西泉,此处的核桃好,均属“汾州”核桃系列。这两道菜至今仍在孝义流行,就连吉庆、孝柳、能源、万方这样的大酒店都有。不过也有变化,“桃仁肉片”清淡化,变为“清炒桃仁”或“木耳桃仁”。

无论风味小吃,还是家庭日常饭菜,孝义人都非常讲究烹饪技艺。佐菜采用炒、爆、烩、炸、溜、酱、卤、拌,式式有别,味味可口;面食有白面、豆面、红面等,细粮精做,杂粮细做,可做花样数十种之多,尤以削面、拉面、剔尖面、刀拨面见长;传统风味小吃有莜面栲栳栳、荞面圪朵朵、碗脱儿、油旋饼、油糕、杂烩菜、羊杂割等等,色味俱全。至今,孝义人办红白喜事祝寿满月,都上白面拉面,忌吃掐圪瘩(外地人称“白面揪片”)。意思是要互相拉扯住。吃拉面会使生命长寿,友情越拉越长。掐圪瘩会把友情分离。而且每办事请人都要上软米面油糕。大饭店没有,到小店铺买上也要上。意思是希望日子越过越高,友情越处越高。孝义人吃饭喜欢味重,与孝义人的情性相似,棱角分明。吃饭味淡了,觉得寡淡;味重了,觉得过瘾。

孝义人的吃,不仅吃好了身体,养育了儿女,而且还吃出了民情和文化。关于这一点,你可以从孝义的民间谚语中窥见一斑。“米芯芯面芯芯,把孩吃成灯芯芯”,“吃面加菜,把孩吃成瞎烩(一种地鼠)”,“猪肉丁丁,白菜芯芯,把人吃成墩墩,”是说吃饭要讲究菜面搭配。单吃米面,不吃菜,不吃肉,对身体不利,人会瘦成“灯芯芯”;“头伏的西瓜赛人参,十月的羊肉是人参”,“鸡吃骨头鱼喝汤”,“盐伤心,醋伤肺,辣椒多了伤脾胃”,“饭后喝口汤,不用开药方”,“男人多吃韭,女人多吃藕”,等等种种,其中包含着营养学和医药学的知识极其丰富矣!(一丁)

  ·城市性格——斯城斯人

在孝义城住得久了,便觉得孝义人似斯城,城同斯人。

孝义的确与众不同,一邑两城,晋省罕见。古城,老百姓叫旧城,至今仍在,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了,乾隆三十五年的县志曰,“城周四里十三步,城墙高三丈余,基厚二丈余,四面有城门,门皆建楼。”尽管如今已破败,但仍看出其城四面方正、古韵犹存。新城居于古城西北1.8公里,呈“井”字形,五纵七横,已有“三环路”了。一年小变化,三年大变化,发展速度极其惊人。久在此地住的人,感觉还不大。外面来的人却感觉极深,都说新城既方正宽阔,又开放包容,有大家之气。

孝义人亦如此,既行孝仗义,又仁厚宽容。明朝成化《山西通志》曰:“县民重厚、知义、善信、好文”,此言不虚,有史为证。唐时郑兴割股奉母,孝感皇朝,唐太宗李世民遂诏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并旌里曰大孝堡;明天启年间,城西关外洞藏猛虎一只,时久受邑人“重义”感化,弃恶从善,不伤生灵,一日有樵夫不慎坠入虎穴,虎负其出,樵夫许诺西门外酬谢,虎守约至之,城民为之建“义虎亭”;古风如此,今人亦如此。改革开放后,孝义兴建孝午路,这两年又筑村村通公路,都是浩大工程,孝义人不论大实业家,还是小摊小贩者均捐资捐款,义举感人。久住孝义城,常闻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事儿。有大病者,众人相助;有寒家子弟上不了学的,众人相助。此等举动,已蔚然成风。

孝义人虽诚实厚道,守信守义,却不死板教条,固步自封。明代有位叫刘二的外乡人。携家拖口来孝逃荒,住在侯家院。一日刘二之女为吃红枣与侯家之子争吵。刘二为避两家不和,乔迁外村。侯家知真情后,连夜砍倒枣树,把刘二请了回来。后世将“锯树留邻”传为佳话,今贤者村由此得名。在“文革”动乱中,孝义有二百多村接收被清洗下放的国家公职人员和落户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孝义人不仅没“批判”,反而安置住处,提供口粮,教育子女尊称外乡人为“爷爷”、“奶奶”。我就读过的兑镇中学就有好多遭受谤贬的高级知识分子,给学子授课当教师。

家住孝义久了,我真的很喜欢斯城斯人。(马明高)

  ·城市想象——寻找精神根基

  我1978年回孝义时,旧城在改造,新城刚开发。一条宽阔的新义大街寥无几人,几幢二、三层的省地级单位的楼房静悄悄地耸立着。坑坑洼洼的旧城雨天一片泥泞,雨后的一个星期内,不穿雨鞋无法过街。人们一日三餐高粱玉米打发着日子,一年四季几件旧衣穿越着生活,惟一一座代表性的建筑———中阳楼,在贫穷与寂寞中摇摇欲坠。那年我18岁。以前优越的生活一下子被新的环境打破,青春的热情,未来的理想,一下子如肥皂泡沫一样破灭了,那时心中只有一个字———逃。

命运总是垂青于我,不到两个月我就当兵去了新疆。可是好景不长,等部队撤消自己复员时还是拗不过父亲三番五次的电报和电话,又一次回到了陌生的家乡———孝义。在无奈与灰暗中,我逐渐调整心态,开始了解这座曾经向望与失落,逃避又无奈的陌生县城。

后来我了解到孝义地名的由来是唐贞观元年(627),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太宗李世民所赐,顿觉肃然起敬,便对这里的人和事物另眼相看。以及后来对孝义的碗碗腔、皮影、木偶、剪纸等开始了接触和了解,渐渐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深入,孝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矿产资源的丰富填充着财政收入和企业家的腰包,人们的生活迅速地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商业的繁荣,观念的改变,文化品位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打扮,吃喝住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使孝义的本土文化丢失的无影无踪。再也看不到以“孝”为宗旨,以“和”为贵的“五好家庭”“模范家庭”评比,“孝”文化渐行渐远,逐步被人们淡忘了。

如今,在创建文明城市、征集城市精神述语之时,人们似乎又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反思城市,这些被淡忘的历史,逐渐被各界人士不同程度地浮现脑海,形成共识———挖掘和拾取历史文化。也有一些文化老人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和惋惜之情,废寝忘食,自贴费用走访、调研,把一腔余热抛洒在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中。好让孝义人在悠悠历史的文化中,寻找到一种真正属于孝义人的精神之魂的根基,回归“孝”和“义”的精神家园。(侯燕)

  ·城市地理——风雨中阳楼

本来,中阳楼就是寂寞的。

在落魄的古县城的中央大街上,我终于走近了寂寞的中阳楼。

中阳楼,四层四檐,十字歇山顶,全木结构而成。楼体以四条通天圆柱撑架,条石打墩,分层以附柱,横梁在斗,挑木有力,相依相走,相辅相成,精致美妙地形成了耸立在我眼前的这样一座方形的四角楼。据碑记,楼高33.66米,坐落在三米见方、一米五高的四个石砌墩台之上。底层高五米,曾能通穿四向。来到孝义的车骑商贾,缤纷麋至,往来郡城,无一不出入其间。如今已被时光的淤泥风沙拥塞得窄小低矮,加之铁栏相护,中阳楼只能空守凄凉闺房,寂寞度日。

倚栏远望,以此为中心的四条大街依然赴向远方,但昔日的熙熙攘攘已不见了,昔日的繁华旺盛也已被新式的建筑渐递淹没,但那朗照的阳光依旧“光披四表”“纵览四宇”……

据碑记所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那时,孝义曾名中阳,自汉唐设郡以来,这里为一方重镇商人小贩云集,钱铺牙房林立……

至北魏太和十七年,遂改称永安县,唐贞观元年朝赐名孝义县。中阳楼屋檐迭峭,巍峨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一直为孝义的标志而立。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仰瞻其楼,赞之叹之,真乃高矣!数代相传,颇有名声。我想那时中阳楼肯定是喧嚣热闹,风光无限。孝义人也常常以其傲之,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

民间传说,孝义人对中阳楼的赞誉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恼了玉皇大帝,遂派火神下界。大清同治七年四月十五,是永安市场的大会之日。这天,士农工商、买卖商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正当午时,城隍庙戏台上的《火焰驹》刚刚开演。从北门进来一个四十来岁的客商,身背一个大“火烧”(流行于汾平介孝一带的类似烙饼的一种面食)。逛城的人皆感惊讶,争先观之,并好奇地叫道:“好大的火烧!”然而,此人不慌不忙,笑盈盈地沿街而过,口里不住地念道:“我的火烧不算大,后面还有大火烧,”说着便穿过中阳楼向南而去。须臾间,冲天大火将中阳楼从下至上烧了个通红,像一通天火柱,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照亮了半个孝义城……

如今,古县城已风韵殆尽,破败不堪,但商贩门市依旧林立,偶闻一阵叫卖声滑过,心中忽觉惊颤。我再回首仰望中阳楼,思世事人情,不由感慨万端,欲语无言。心想:寂寞也是件好事情。有的人有的物,想寂寞还由不得它;有的人有的物,不想寂寞也不由它。寂寞也须顺其自然。(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