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和v3ma的区别:鄂尔多斯鄂旗工商局搭建一个平台 构筑四大机制打造双向互动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1:20
        近年来,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为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落实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成为各级工商部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以来,鄂旗工商局在总结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监管方法,推行了搭建一个平台,构筑四大机制,打造双向互动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发创新思维
    在开展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遇到三大问题:一是如何对待食品经营者的民族地域特色、生产经营规模、地区发展差异而导致的本质性食品质量和数量的差距问题。对于城镇地区或者规模较大的经营户来说,仅记录台帐一项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抵触情绪极大。而在一些民族地区或者乡村,又大量存在一些自产的民族食品和日常小食品,这些食品尽管没有任何生产许可,但是在生活中不可替代,又不能简单取缔。二是如何对待食品经营者文化水平、语言习惯、年龄、身体状况等自身素质的差别而产生的根本上的不平衡问题。在食品经营者中,有大学生、知识分子,也有文盲、半文盲,还有许多老人和残疾人,在落实食品监管台帐工作中,就很难一视同仁。三是如何对待食品经营者在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时,认识程度的不同、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落实方式的个性化导致具体表现形式的良莠不齐。在落实索证索票、记录台帐、协议准入等制度过程中,格式不统一、记录不全面、作用不明显,流于形式。
    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调研实践,鄂旗工商局认为,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既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经营户需要,又能照顾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素质的经营者的能力;二是能保证落实效果。统一格式内容、统一标准要求,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使经营户乐于接受;三是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实现源头治理,防患未然;实现源头追溯,落实责任;能建章立制,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为此,鄂旗工商局改变以往监管部门单向要求,经营者被动接受的工作方法,“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经营者平等协商,共同搭建一个“一盒四档”工作平台,积极构筑主体准入、经营自律、地产食品监管和经营户分类监管工作机制,探索独具特色有效的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双向互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模式。
    把握监管的细节,探索有效的方式
    搭建一个平台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集中在是否执行了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是否建立了进销货台帐、是否落实了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落实上,这不仅是对食品经营者的具体要求,也是考核和衡量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否到位的一把标尺。这就使工商部门与食品经营者在共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任务的实践中达成共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来表现和展示工商部门与食品经营者的共同诉求。为此,鄂旗工商局将供货方索证资料夹、进货总台账、进货索票明细资料夹和我局设计编印的《食品安全监管手册》等全面涵盖食品安全监管各项要求的四套资料集中存放,形成“一盒四档”自律管理平台。
    构筑四大工作机制
    构筑“坐标式定位、岗前培训”为主的食品经营主体准入机制,使监管对象明确化,经营责任清晰化:坚持先证后照,实现规范准入。与防疫站协调,共同制定了食品经营范围规范用语,统一登记口径、统一准入程序、统一准入条件,实现证照协调一致。
    实行特别标注,建立分类台帐。在准入登记同时,进行食品经营行业特别标注,并且按照工商所辖区即时建立食品经营户、餐饮业分类台帐,实行专项监管。
    进行现场勘验,实现坐标式定位。对新登记的食品经营户和生产加工户进行现场检查,对其店面牌匾、各类证照、从业人员、设施设备、产品原料、商标广告等建立电子图片档案,并按照街道首字+方位+片区代码+顺序号依次确定其经济户口坐标号,实行电子地图定位管理。
    实行岗前培训,进行告诫提示。对食品经营者采取不定期专项集中培训,明确食品经营各项制度要求,对违法违章情形进行分析预防,对法律责任进行告诫提示。
    建立流动送货车备案制度,控制问题食品流通渠道。对于以推销食品为主,没有固定客户,以流动送货为名开展经营活动的,必须依照程序办理相关证照后方可经营,否则,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对生产经营者自备自用流动送货车,有固定客户,仅承担运输送货任务,不直接推销食品的,按照要求到属地工商所办理备案登记,收存经营者主体资质证照、送货车辆行驶证、驾驶员身份证等复印件,对车辆及车牌照、车主、送货人员拍照存档,调查记录其主要的送货区域和送货对象,办理备案等登记手续。
    构筑“一盒四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食品经营自律机制,实现工商执法监管与经营者自律的双向互动:统一表现形式,规范自律行为。将零散的食品安全监管资料,统一集中存放在专用的资料盒中,形成供货方索证资料夹、进货总台账、进货索票明细资料夹和《食品安全监管手册》四类档案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一盒四档”食品安全自律档案盒,统一了管理形式。
    推行“总分式台帐”,适应不同层次经营者需要。针对经营者文化素质和工作量差异,推广了总分式台帐(总台帐+食品购销明细清单),要求经营者在台帐中一批货只记录一项摘要,附注“详见×年×月×日进货清单”字样,形成进货目录索引式的总台帐,将每次的进货清单按照日期顺序单独装订成册(不识字或者不懂汉语的经营者,仅此而已),与总台帐相对应,便于查对,减轻了食品经营者记录台帐的负担,缓解了抵触情绪。
    编印《食品安全监管手册》,实现双向互动考核。收录了国家及地方各级出台的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策、部门规章、工作制度要求等,以图标方式设计公布了食品经营市场准入、经营自律、监督管理、市场退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流程,摘录了关于食品安全方面重要的名词概念、工作规范、常识性知识等内容,使工商执法人员和食品经营者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要求一目了然,体现阳光执法的需要。同时还设计了食品生产经营户基本情况登记表、食品监管积分扣分记录、监管提示记录、限期改正记录、问题食品公示记录和食品安全宣传资料记录等,作为工商执法人员和经营者共同确认的工作手册,成为食品监管的载体,双向考核的依据,既为食品经营者对照规范经营行为提供方便,也便于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进行公开监督。
    实行“保姆式”帮扶监管,体现人性化和谐执法。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充分采取柔性管理措施,为刚性执法做好铺垫,缓解执法矛盾。印制了便携式《监管提示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作为市场管理人员的手头工具,对即将超过有效期的食品、证照以及其他可能预见的违法行为进行书面告知预警提示,对逾期置之不理的经营者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实现了全程跟踪监管。
    构筑以“食品监管公示卡”为载体的地产食品管理机制,使“非正式”食品持“身份证”流通:制定了《食品监管公示卡使用管理制度》,使工商职能到位而不越位。为了使流入市场的地产食品、经营者分装、散装食品持真实“身份证”入市,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按照工商部门的职能权限,统一印制了《食品监管公示卡》标示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生产者及地址、上市日期、经营者字号及地址、联系电话以及消费提示等,对21大类298种地产、散装、分装食品实行“身份认证”管理,要求生产者或者经营者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必须如实标明食品的身份信息,起到可追溯的购物凭证作用。
    实行地产食品源头追溯管理制度,使非法食品生产点无处藏身。对在本地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追踪到生产加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对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生产加工店面牌匾、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生产加工过程、主要原材料及产品、商标广告及包装、相关审批文件证照都进行拍照和录像,了解相关经营信息,逐户建立图文并存的电子档案,实行不定期跟踪监控。
    建立非法食品禁入制度,使非法生产的食品无生存空间。要求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必须认证履行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对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食品一律不允许上市销售,在市场检查时发现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食品,除追根溯源外,同时追究经营者责任。
    构筑以“扣分积分等级资格管理”为内容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实现动态跟踪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制定了《食品经营积分扣分管理办法》,为食品经营者制定竞争规则。对食品经营主体、经营自律、经销食品、环境卫生四个方面设置了规范标准,按照违法违章行为类别、情节设置了24类0.5至3分扣分标准,每年赋予每户经营户100分,根据积分情况调整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积分在95分以上者划为A类,实施远距离监管,每6个月检查一次;积分在95—80分划为B类,实施有距离监管,每2个月检查一次;积分在80—60分划为C类,实施近距离监管,每月检查一次;积分在60分以下为D类,实施锁定零距离监管,限期整改。拒不整改和整改后仍不符合食品经营经营条件的,依法取消食品经营资格。
    实行动态跟踪监管措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即时评价制度。专门印制了活页式《食品分类监管积分扣分记录表》,根据每次检查扣分积分情况,即时调整信用分类等级,按照坐标式定位经济户口管理模式,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检查措施,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监管。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用公示制度,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专门制作食品安全监管信用等级公示牌,分为绿牌(A类)、蓝牌(B类)、黄牌(C类)三类,按照监管中评定的信用分类,逐户验收挂牌,随时更换,要求食品经营者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悬挂。同时在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监管信用分类制度及各种颜色分类标准及管理待遇、监管措施,促进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管理,增强诚信意识,形成户户争优的竞争氛围,促进食品市场安全规范。
     巩固监管的成果,提高工作的效率
    集聚了详实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使分类监管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推行《食品安全监管手册》以及“一盒四档”的经营者自律资料,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食品安全监管全程,通过建立食品经营户分类台帐和坐标式定位经济户口动态跟踪监管活页台帐,运用电子地图定位实现现场图片监控,更加直观地反映出食品经营户的地域分布和经营现状,更加便捷地实现各种口径的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决策参考。目前,全旗有食品、副食品经营户443户,地产食品生产加工户42户。其中镇区食品生产、经营户303户,农牧区食品生产、经营户182户。按照信用划分,有A类食品、副食品经营户217户,B类175户,C类51户,纳入电子定位管理236户。
    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经营者自律、地产食品监管以及食品经营户信用积分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的建立,以及重大事件应急体系的完善,使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都置于有效的动态跟踪监控之下,食品经营者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信用观念进一步增强,做到了从源头上治理,防患于未然。
    管理效果明显提高,监管职能进一步到位。以《食品安全监管手册》为载体,使监管工作做到了“三到户、四到位”,即将食品安全七项制度落实到户,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将问题食品退市要求通知到户;使监管提示、责令改正、扣分积分、行政处罚落实到位。今年以来,对478户食品经营者落实了购销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实现了两个100%的要求,对30户流动送货车实行了备案管理,对87户食品经营户不良行为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140份,累计扣分323分,扣分与处罚并施12户,罚款1200元。查办其他食品案件66起,罚没款4600元。 (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