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max2 防抖: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3:08
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
吴韵敏
(云南中医学院"##)级研究生,云南昆明43#"##)关健词:吴佩衡;临床经验;附子;配伍;用量;炮制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其子
根为乌头。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通行十二经,主入心,脾肾经。始见于《神龙本草经》,汉代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在配伍、计量,煎法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载有262个引用附子的处方。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主要化学成份是多种生物碱,其
中以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为主。川、滇产主含次乌头
碱,内脂生物碱,有强烈毒性,不易溶于水,受热可分解,加热
水解后可变为乌头原碱,毒性只有原来的二千分之一,故加
热,加水可水解解毒。现就吴佩衡临证用法配伍例举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
吴氏常用之主要方剂,来源于仲景〈伤寒论〉,原治太阳,少
阴两感证,在此基础上,加减变化扩大了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少阴
头痛,少阴咽痛,目痛,乳痈,丹痧证并多发性脓疽等。吴氏认为,
素体虚弱,禀赋不足,一旦感冒,多属少阴证,易从少阴寒化,见脉
沉细弱,欲寐无神,畏寒,体痛,手足发冷,或头痛如劈,痛不可忍,
苔白滑,不渴饮。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附子用量根据年龄,体
质虚弱60g到100g。温扶阳气上交于头,麻黄、细辛加羌活祛寒邪达
于太阳,从膀胱而化,此乃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其效如响。
用于治疗少阴咽痛,一般咽喉疼痛,不渴饮,苔白滑,或兼
见畏寒发热,此乃少阴虚寒,经络凝滞不通所致,用麻黄附子
细辛汤加生姜、肉桂、桔梗治之。若误用苦寒清热药致使阴邪
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则多出现少阴咽痛之危征,咽部虽红
肿破烂,但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而紧,用大剂四逆汤加上
肉桂扶阳祛寒,引阳归舍。
用于目赤肿痛:症见目赤而肿,畏光多眵,兼见畏寒发热,
苔白滑,不渴饮,脉沉,多因外感风寒开始,经络受阻,凝滞不
通,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通经络,风寒得解,眼痛即
消。
! 白通汤
用于乳疒,腮腺炎,肿胀疼痛,但见面色光白,精神疲惫,
脉沉细弱,舌质青、苔白,此乃寒邪失于宣散,郁闭阻滞经络,
血气耗伤,正虚无力抗邪外出,用白通汤加味温阳通里,排脓
消肿,散结,方中附片150g、干姜15g、川芎10g、当归15g、桔梗
10g、皂刺9g、赤芍10g、通草6g、细辛6g、白术12g、葱白3茎。又如
鼻塞不通,始因风寒,兼见头昏清涕,不渴饮,用本方和麻黄附
子细辛汤温经通阳散寒皆显效。
) 潜阳封髓丹
用于虚头牙痛,始因感受风寒,或误服清凉之剂,牙痛加重,痛
引头额,持续不休,牙龈肿,齿根浮动,脉虚数,舌尖红,苔薄白而润。
此由寒邪不散,凝滞经络,里阳受伤,相火不潜,虚阳上浮所致。故以
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源,纳阳归肾治之,方中附片5g、炙龟板9g、上
肉桂9g、砂仁9g、细辛5g、黄柏9g、白芷9g、露蜂房6g、炮黑姜12g、甘草9g。
用于牙龈出血,主要由于虚阳上浮,阴血失荣,溢出脉外。
兼见龈肉萎缩,齿摇松动,脉细弱,舌质淡,苔白滑,不渴饮。方
中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生气,砂仁纳气归肾,
龟板,黄柏敛阴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
引血归经,吴氏曾用之,故屡治屡效。
* 四逆汤
四逆汤来源于《伤寒论》以治四肢厥冷而得名。以附子大辛
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辛热温中逐寒,协助
附子加强回阳之力,佐以甘草甘味剂中温养阳气,共达回阳救逆
之功。《素问。至真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即四逆汤之
要旨,此为吴氏擅用于阳虚阴寒证的主要方剂,因有四阳救逆之
功,其起死回生,易如反掌,实乃补火种之第一方也,使用得当,
因病加减,应用无穷,有提纲挈领之意,可用于治疗内科,如:阴
证误下救逆,伤寒少阴寒化证,伤寒少阴极似阳证,伤寒少阴阴
盛格阳证,胁痛、阴瘅证、肝病水肿、胸痹心痛、寒湿胃痛、脘腹
痛、虚寒胃痛、气虚便秘、蛔厥腹痛、痰饮、咳嗽、痰喘咳嗽兼气虚
便秘,哮喘,虚劳喉嗽,肾病水肿,石淋,厥阴病缩睾症,寒闭,风
湿关节痹痛等。妇科如:经闭、经行血崩并口鼻流血不止,妊娠始
漏,早产血崩,产后失血,乳痈等。儿科如:麻疹危证,小儿伤寒病
并肠出血危证,慢惊风,童子痨。外科如:阴疽核肿,丹痧证并发
脓疽,下肢瘀血阻滞疼痛。综上所述,附子临床应用指证主要运
用于阳气大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
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微等症。
’ 充分把握附子的“毒性”寓病势的动态变化之中
吴佩衡使用附子确有过人之胆识,临证均取得很好的疗
效,其用量小至10g,多至450g (其中白附片)300g,生盐附子
150g),特别重视附子贵在煮透,不在制透,须煮至不麻口为度,
服后忌食生冷,避风寒雨湿。根据《医案》中有孕妇哮喘以附子
为主药,共服)30多剂,用附子达6kg之多,充分把握附子的“毒
性”,寓疾病的动态变化之中,恰到好处。《医案》“昔有谓妇人
身孕、乌、附、半夏皆所禁用,其实不然,盖乌附、半夏、生者具有
毒性,固不能服,只要炮制煎煮者得法,去除毒性,因病施用,孕
妇服之亦无妨碍。妇人怀孕,身为疾病所缠,易伤胎气而不固,
因证立方用药,务使邪去而正安”。此实为安胎,固胎之要义。
《内经》“妇人身重,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乃
有其证而用其药,即有病则病当之,故孕妇无殒,胎亦无殒也。”
" 讨论
中医认为阳病易治,阴病难疗,阴病不仅多见,且易失治
而转危亡。《素问生气通失论》“阳气者,若失与目,失其所则
折寿而不彰”。阳气足则能化生津液,气血。张仲景《伤寒论》
对虚寒证主张以“温扶阳气”为大法,在重用大剂温热药中又
以附子为主药。纵观吴氏《医案》,始终抓住先天心肾阳气这
一主要环节,阳复则阴退,扶阳祛寒,宜温不宜升,温则气血流
通,在危笃之际,化险为夷。《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经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
寒,里则达上元而温痛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
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
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总之,附子为药中之
圣药也,辛甘大热之品,帷大热,具回阳温里之效;惟辛甘,才
有发散及温补之功,古今各医皆习用之,危、急重证多能力挽
狂澜;施于慢性顽疾,亦能起沉疴于须臾,但须辨证施治,吴氏以寒为总纲,或阴证,阳虚,里寒,或虚热全在辨证准确,附子
属有毒之品,其成分乌头碱毒性极强,故须掌握剂量,炮制,煎
法,合理配伍及注意事项,即可大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