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max2能用5v充电头:饭局中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8:49

 

        新公司入职,要办个饭局请领导同事“照顾”一二;孩子考上好学校,要办个饭局以表庆贺;入院看病,要办个饭局犒劳医生……在中国,饭局不是简简单单的填饱肚子,它常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关联在一起,滋味勾人心魄,让国人欲罢不能。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其实布设一个好的饭局,不用花费多少钱,不需要你有多大权,有一张嘴即可。据说,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一些人在饭局里做起了“陪吃”、“陪喝”、“陪聊”的职业“新三陪”,靠耍嘴皮子也过的风生水起,煞是热闹。
  俗称“新三陪”的他们,不同于我们惯常意义上理解的所谓“三陪”,饭局“三陪”在他那个圈子里是“有学问”的人。他们一般都善饮健谈,见多识广,反应快 情商高,且风趣幽默,能霎那间活跃气氛,逗得局上君子淑女开怀大笑,忘乎所以。他们的出现,挑起了饭局中那一抹“文化”的意味。
  有饭局 美女表示:作为女人,饭局“新三陪”,灵气很重要。就“陪吃”、“陪喝”来说,不是只顾自己就OK了,你还要注意饭桌上的菜符不符合客人胃口,每个人喝的 酒什么时候该添了;“陪聊”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能太低,得懂点幽默,得有眼色,所侃内容,三五回合就要正中下怀,叫客人心甘情愿把敬酒喝下去。机会是给 有准备的人的,得得空就得钻,你干等,机会是不会来的。饭局就是一个平台,一般饭局上不会说我们今天单就签下来了,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你们之间的了解更进 了一步。另外,男人大都喜欢聪明的小女人,很多事情要一点就透,但永远不要试图表现得比客户还聪明,表现出我愿意吃亏的样子才是窍门所在。
  饭局是一门学问,掌握技巧不容易。当饭局渗透城市之间,便沾染了城市的习气。
  
透视城市里的饭局
  
北京
  饭局中的都市异乡情。相较于其他城市,北京的饭局最容易招集,这跟这座城市中异乡人的飘摇状态不无关系。在北京的异乡人,深知夜深人静时的寂寞冷清,下 班后,常三五人一起组个饭局,开几瓶酒,一边说“来,走一个”,一边盖住懒得细数的伤痕。在那春风沉醉的夜晚,思乡变得不那么深切了。
  
上海
  饭局仅仅是场前戏。在上海,每个人都扮成一副忙得不可开交状,所以整天无所事事组织饭局的人是可耻的。但受邀饭局的人是光荣的,同时你要精心设计一场迟 到,它会让你成为饭局上引人注目的焦点。在这个城市里,饭局不重要,精彩的高潮应该在饭桌之外。大家唱K、桑拿、足浴……才是真正的各得其所。
  
广州
  24小时不歇业。中国历来是无酒不成席,但广州即便是商务饭局,人们也很少参与到对酒的“你争我夺”中。如此做派,可以说广州人的主人翁意识非常强,他 们推崇的是不仅吃以我为主,甚至局也以我为主,饭局吃到哪里都要一派的人声鼎沸。除了传统三餐,广东人也会约喝早茶或下午茶的时间谈生意,那不仅是饭局, 而且是级别很高的局,其中的奥妙,却是非个中人不能体会也。
  
香港
  唯有饭没有局。诚然香港饭市成熟、多元且讲究,但作 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香港衍生出另一路它城不可替代的都市文化――香港少闲人。有网友爆料,香港大学毕业,进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周牲口似的工作80小 时,工资还不够付房租,不找男女朋友合租,就得吃父母。何来饭之局?
  
文人的各种局
  饭局饭局,主题无非是吃,但到了文人这里,吃往往退居其次,但凡是个局,都必须有个名目,最多则是新作问世局、生日局、年终局、答谢局、迎送局……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总之,每一次攒局,总有个或大或小的由头。
  新书局:由头一般均因新书出版,七八好友庆祝,赠书、评论,或者答谢出版单位,时常邀请媒体出席,顺带做了新闻发布会;
  迎送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西安著名的诗歌局——长安诗歌节,诗会前后总有一饭局,诗人伊沙负责攒局,每有诗友来陕,必出此局,先后迎送国内外诗人百余人,已经是西安独具品牌的文人饭局;
  生日局:不仅为自己庆祝,更为师长、前辈,及博客诞生、专栏开设周年庆贺。前段时间画家马河声,为自己开博一周年邀请各界文友同贺,场面甚是热闹;还有节日局、年终局等,自不必多说。

饭局的效力
  不入中国的饭局,你就是走遍三山五岳大江南北,也只能算是中国的局外人。
  在已变成“全球性重大节日”的春节前后,饭局的频次也得以提速──有点像“突击花钱”。记者年前参与的最后一次饭局,可谓年度最值得书写的一次。
  在这次饭局上,有在北京工作的大陆同胞,其中三个是媒体朋友;有两个台湾同胞,其中一个在台湾媒体工作,另一个长期定居巴黎;另有一个搞新媒体的香港同胞;还有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法国朋友。
  像是一种默契,大家从一道道精致考究的中国美食开始聊起,话题自然转到中国人为何 如此看重“吃”,并在“吃”上毫不吝啬自己的心智和精力。这一点,两岸三地的朋友都极有发言权,大家从地缘、历史、民族传统和文化心理等等方面分析了半 天,见解可谓精辟。法国朋友似乎成了局外人,只如捧哏一般一咏三叹,不断点头称是。
  第一次来大陆的台湾同胞开始发言:大陆之行,让她 亲眼证实了西方媒体频频吹捧的中 国大陆──中国确实有钱了。不过,她觉得,第一次有“回家”的感觉,还是“今天的饭局”,她用了新学到的流行网络语──“你懂的”。“大陆数十日游历,只 是走马观花,只有在今天的饭局上,亲耳听到了大陆同胞畅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最'刺激神经’的言论,甚至能听到不同政见,几与台湾毫无二致。”
  真可谓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法国朋友连连点头,并且补充说:“我来北京生活工作三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渐渐地混上了你们的饭局。我才真的和中国朋友成了朋友,才能听到一些在别的地方不可能了解到的信息,能了解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想法。”
  谈到这里,关于中国人的“吃”似乎又有了新的解释。中国人几乎有多半要事需要在饭局上来办,有更多的心声要在饭局上来倾吐,甚至需要在酒过三巡后,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如此说来,大部分饭局其实很用心。
  正如法国朋友所说,你一直争取不到和某人同餐的机会,那意味着他“不把你当朋友”。换句话说,在饭局上成为朋友的几率,比别的任何地方都要大,而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况且饭局也没有“回避制度”。
  道理渐渐地浮出了水面。中国人其实有两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饭局空间”和“非饭局空间”,前者很有效,但门槛也高,不能进入各种“饭局”,说明做人失败。
  法国朋友又开始提问,那为什么不像法国或美国那样,在酒吧或咖啡馆等地方完成这些交流呢?莫非中国人还是看重“吃”?
  这时候,台湾朋友接上了话茬。她认为,酒吧和咖啡馆的感觉跟中国的饭局完全是两回事。后者让大家感觉像一家人,而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文明制度,都是建立在“家庭”这个逻辑起点上的,世界上最看重家和家庭感觉的,也许只有中国人。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身心自由,只有在家庭空间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所以饭局上几乎没有社会公共层面的禁忌,可以言论自由、性情流露,卸下心理防范。
  大家再次点头称是,纷纷谈起了自己在饭局上与一些名人、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同桌共餐的经历──他们还真的都在“一家人”的氛围和酒精的作用下,纷纷恢复了普通人的状态,不乏引吭高歌、男女间调笑、段子横飞、谈笑失态、攀亲套友等场景。
  最后,大家一致公认,饭局是中国最有效力的“局”。(文来自 爱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