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全面屏2.1发布会:收藏热与冤大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6:04
文/高延晶
----------------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进入了全民收藏的时代。

十几年前,我曾参与过一套中国古代文物丛书的编辑工作,从中粗粗了解到一点古代艺术品的皮毛,知道了一些诸如“成化斗彩”、“郎红”之类的专有名词。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话题曲高和寡,与人谈起,听者大都一头雾水。但没过几年,我发现人们闲聚聊天,“汝官均哥定”、“石涛八大”、“清初四王”之类的东西,竟成了时髦话题。

国人文化品位提高了?不唱K,不泡吧,全民齐齐沉浸于祖国传统文化。可是,铜臭气很快掩盖了书画古玩的清香,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艺术品位、历史价值,而是如何“捡漏”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或者哪个富豪席卷拍卖场的威风史。

因文化之名,行发财之实,在尚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文物收藏这个行业,很快就会毁于人们无尽的贪欲:真品能让人发财,赝品更能致富,所谓收藏,逐渐成了自娱自乐击鼓传花的游戏。

很多年前,收藏热还没兴起的时候,我曾去过潘家园。那时的潘家园是北京东郊的一块空地,卖货的都是摆地摊,一阵风吹过,能扬起一人高的沙尘。据说,在那个尘灰暴土的年代,确实偶有真货出现,但后来潘家园脱胎换骨,文物贩子也由行商升级为坐商,一切就都变了味。

心理学中有个“羊群效应”,我们身边最明显的从众效应例子,一是传销,二是当年的大师讲课。一个本来很理智的人,跟着大家一起听课,听着听着就又哭又笑、手舞足蹈,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很多人沉迷于收藏,何尝不是这样的原因?周末在电视上看到一档收藏节目,持“宝”人拿出一个清代紫砂壶,台上二三十个各行各业的“收藏家”出价购买,价高者得。在持“宝”人和几位专家的忽悠下,大家不断加价,最后一人以180万元的价格买下。不过,在看到“业内估价25万”的牌子后,最终买家的脸色,简直就像吃了苍蝇一样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