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实体店买苹果售后:小评中日人均GDP发展比较兼述中日经济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0:12:01
小评中日人均GDP发展比较兼述中日经济变化

日本一桥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的估算,日本在1949年的时候人均270美圆,14949年中国为45美圆

小评:日本经济在1931-1937年增长226%其中重化工增长400%造船与钢铁增长220%,1937-1941日本经济增长了220%,1941-1943增长160%,1943到战败日本停止货币支付常用开支故无准确统计.根据资料日本国会图书馆还有丰田\中岛飞机制造所等档案估算日本由于轰炸损失在10%,顺便提一下德国战后统计东德地区经战争损毁与拆卸后工业设备与基础设施保存率为5%,西德地区东德地区经战争损毁与拆卸后工业设备与基础设施保存率为55%,对比日本战争收益与损失,所谓日本战后一片废墟和中国一样之类拍脑袋的话少说'要知道到日本战败时候钢铁生产能力为250万吨与当时英国相若.而中国到1949年钢铁生产能力为65万吨(钢产量15万吨),至于化工\汽车\飞机制造还有重型机械设备产业中国可以忽略不记到1949年中国轿车生产量为5辆而当时日本丰田卡车制造数量就超过2.5万辆.


还是来自日本的数据(主要为庆应义塾大学)
1980年中国人均GDP460美圆日本8910美圆
小评:到60年代初中国人均GDP水平还是大致与1949时期与日本人均GDP大致持平还略有拉近(从1949年的1:6到1940年1:5.5)而真正让中国人均GDP与日本拉开的是60年代与70年代这20年,当日本全力发展经济的时候,中国正陷入战略环境最恶劣的时期.不管怎么看那段历史,中日今天的经济差距就在那时期拉开了.

2005年中国人均GDP1700美圆(GDP调整后数字)日本34510美圆
小评:广场协议前日本对美圆汇率是号称万年不动的360:1,而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汇率并轨.从2005年中国人均GDP与日本之比大致还是与1980年时期中日比较水平持平.不过,看数字还要看看数字后面的变化.人民币以对美圆汇率计算中国当时汇率从2:1变成8.27:1(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在此水平).当时日圆对美圆汇率是180:1,今天日圆汇率是在1:110-117左右.可以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人均GDP增长主要靠汇率水平的提高拉动,从某种意上说日本的确要感谢广场协议.至于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并轨后经济也开始全面驶进增长快车道.直到今年中国人民币对美圆汇率才重新突破8:1的关口,我们因人民币贬值用美圆计算的G人均DP不但没有因人民币贬值幅度而同比降低,反而从1980年人均460美圆的水平增长到今天人均1700美圆的水平,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确信这样的增长速度能基础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小述今日中日经济变化:

日本经济近年开始复苏,本轮日本经济增长起于2003年,恰好也是从那年中国对外顺差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美圆.(今年上半年和在美国的朋友讨论中美贸易顺差[或者逆差?]问题,他说按照美国统计方式今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将超过2000亿美圆)日本本次复苏主要来自传统行业,也就是钢铁\材料\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而且2005年日本四大银行宣布实现赢利也说明日本经济复苏真正的势头开始显现.

同样在日本经济复苏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也悄悄开始发生本质的转变,

首先是来自出口增长中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份额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中的主导力量.

其次,2005年中国软件总产值开始超过印度这个号称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然而尽管如此中国还有40%的市场需求需要进口来填补.

第三在数字电子消费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电子消费市场,并且年增长持续保持在20%以上.

第四中国制造从低端领域向高端纵深发展势头已经显露端倪.在传统的造船业,突破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化瓶颈后2005年中国造船接单数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05年中国ID出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芯片制造近年虽然以超过30%的增长速度成长,但是中国依然有40%的芯片需求需要进口来满足而同时期世界芯片市场除中国以外地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为此日立在2005年削减20%的芯片产能).还有就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与IT生产装备工业国家都已经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未来这些行业预计会有40%左右的年增长来满足国内不断的增长的市场需求.

第五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虽然随着几十年来中国持续不断高投入已经不断改善,但是因为经济的高成长,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依然不能有效缓解.随着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和洋山港的建成,新一轮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已经呼之欲出了.这里可以多提一句的是上海洋山港的建设.在今天的东亚甚至是亚洲地区,能直接停泊世界最大标准集装箱船的港口就此一家.洋山港的落成,象杠杆一样会改变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航运格局,而韩国釜山和台湾高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将受极大的冲击.仅以高雄为例,高雄港与台中港在今年出现了几十年来第一次负增长,而与此同时整个世界航运却是在高速成长.

第六为了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最近在世界范围寻求能源供应来源.其中最大的突破来自沙特,未来五年沙特承诺中国政府供应至少不少于5000万吨的石油给中国.(这个合同日本期待了25年)而且双方还承诺保障相互投资,这样类似石油美圆的循环可以在预期中的未来形成.此外为了应对中国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在经济领域中国将设立四个期货交易中心,其中青岛的国际橡胶交易中心为东亚第一个橡胶交易中心,而因应中沙合作有关协议与承诺,中国第一个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心也将落户大连,还有在今年上海中国第一个金融衍生期货交易中心也将挂牌成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调整,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格局开始展现勃勃雄心.

我们回头看日本:

日本经济恢复有赖于3点,第一:随着大银行坏帐的削减,日本大银行开始恢复赢利,比如日本四大银行=瑞穗(Mizuho)、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三菱东京金融集团(Mitsubishi Tokyo Financial Group)及日联控股公司(UFJ holdings)2005利润总和为15-16亿美圆.虽然利润率还不足千分之一,但是总算止住了亏损的趋势,而且日本四大银行也预测今年利润大幅度提升.这个是舆论普遍看好本轮复苏的主要依据.
  
  第二:是企业利润普遍复苏.日本从2004年开始企业利润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需求,开始普遍回升.虽然中国特需(日本称法)对日本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在25%但是在日本上市的利润增长中中国贡献占了50%.大公司的利润回升刺激了股市的回暖,这更加刺激了评论对日本经济本轮复苏的信心.
  
  第三:是消费与投资的恢复,本轮复苏中消费市场的增长,与长达10年后日本大公司重新开始在日本进行投资也是日本经济开始恢复的一个重要支撑.

我下面的一些话将用截止到去年12:31日的资料开始分析.(非公开资料会著明出处) 我们先来回看200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经过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的国家经GDP为2.2万亿美圆,接近2005年日本GDP一半,而同样作为消费市场,2005年根据中国公布数据,中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也接近日本消费市场的一半.而且自2000年中国消费市场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不管采用什么数据,有何不同,2005年中国消费品市场本身以2位数百分比增长是可以肯定的.我不清楚你怎么评价,中国消费品增长速度.但是随着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物流会展等新型服务业的崛起都说明了,基础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连看好印度终究要超过中国的西方评论界都把基础建设看做是印度未来发展中最大隐患,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对经济发展持什么观点,基础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我们先横向对比我们的东邻日本.日本东京在1990年的时候城市轨道交通总长度为2200公里,如果我资料没有错的话到2000年日本东京城市轨道总量为2400公里.而直到200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量为400公里其中上海200公里.以上海为例,地铁每公里造价现为3亿(最早为10亿)人民币,轻轨造价每公里为1.5亿人民币(最早为10亿人民币),上海地铁与轻轨车厢通用现在造价为9000万人民币每节(进口西门子车厢为2500万欧元每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日本大东京经济圈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纽带与经济大动脉的作用.上海乃至中国,要继续经济发展的道路,继续城市化不可避免,而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未来中国交通的主导力量是最佳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选择.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中国公共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仅上海未来未来现在同时开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就有4条,为满足未来对世博会的需求,和上海未来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总量翻番的话仅仅轨道硬件投入就需要至少400亿人民币.其他工程机械,轨道车辆,控制系统等综合建设费用总量也同样不会少于400亿人民币.再看中国现在对各种能源及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已经超过现在我们在能源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了,仅仅2005年因为缺电在浙江一省放弃的服装定单就有过亿.而因为天然气短缺,浙江萧山一家电厂半年损失就达到7500万元.说实际点,今天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远没有到超过需求的程度,恰恰是这些领域的瓶颈的制约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今天无论从人均公共设施的占有量还是人均能源消耗绝对量都要大大超过今天的中国人在人均公共设施的占有量还有人均能源消耗绝对量.中国即使已经在能耗等各个方面达到同等日本的人均程度,我们依就存在对公共基础建设与能源需求上的庞大需求动力.所以,不管怎么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基础建设的需求不会衰竭,而且一个怎么控制投资过热的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才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无论从中国消费品市场增长表现来说和未来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来说,要从这些角度看衰中国为时过早.从经济规律上说,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息差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会极大影响两国之间的资金走向.但是,从今年上半年乃至近几年以来,中国暴增加的外汇储备与贸易顺差以及向中国流动的国际资本,都不能证明美圆升息构成了资本向中国流动的直接压力.事物的规律是不随个人一直转移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现实持续向上走的趋势依旧强劲.中国最大的房地产泡沫国家在今年已经开始重点治理,而且从市场反应来看,本轮整顿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并没有从通涨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反应出来.现在对这些的最终评价虽然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就今天中国各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地产泡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够成不了对中国经济悲观的主要要件.对比日本,持续30年银行利润维持在1%的水平上支持政府企业的投资是建立在对消费水平的压抑之上的.今天的中国,在某些经济政策上实际借鉴了当年日本经济崛起时期的一些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但是中国与日本国情有所不同中国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最后,对比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服务业,日本服务业在今天占其GDP总值的65%,而欧洲和美国占75%.今天的中国为35%-40%.(自90年代末至今呈2位百分比增长)也就是说,无论在市场实际需求上,在经济结果调整的空间上,中国经济经济向上的动力不但依旧存在,而且满足这些需求的人力物力尤其是资本的准备实际都已经具备满足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今天政府做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一条条出台,而且到2020年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也为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向给出了指导依据.这些都是我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持乐观态度的出发点,结合印度与日本还有美国自新经济以来的各种经济措施,中国政府并没有做什么违背经济规律以外的荒唐决策.在你看来今天的中国远不如1960年的日本(而最近德国报纸把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看作类似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问题的翻版),那么对比日本三十年持续在基础领域与企业发展上的不断投资,中国今天对基础设施与企业的不断投资会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悲观趋势的观点在我看很难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在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问题上,我提下我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讨论的同时我需要提一句的是,在今天的世界范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依赖自己国家的资源真实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拓展对外经济发展的空间,对外占领海外市场,对呢进口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不但是合理的选择而且也是必要的选择.而我们在1992年的时候,由于长期以来那种完全的独立自主经济作为主导,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在有限适度的水平上,到1992年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水平为300亿美圆.对比今天中国仅仅对各种矿石与矿物原料的需求就不止千亿美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在中国人民币购买力不高,以货易货的途径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外汇储备与外汇来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主要任务,而实际证明出口创汇也是一段时期中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与评价标准.时间到2000年,当中国2000年左右中国外汇储备上升到2000亿美圆的时候,中国在当时就开始了经济转型的准备.从出口上看,今天中国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石油\稀土焦碳这样的战略性资源除了必要的出口外纯经济驱动性出口已经停止,同时高技术产品自2000年以来一直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中国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IT设备制造\芯片生产\生物科技\ IT产品等高技术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今年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IT设备制造等领域,国家不仅仅给予政策与贷款等优惠政策,而且陆续成立的专项基金也已经开始成立.在今天,中国在软件上每年就有70万毕业生毕业,在工程设计领域和自动化管理与生产领域,中国在世界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总量也是世界第一的.庞大的人才基数,国家的扶持政策,国内外的投资意愿加上强劲的国内外市场增长,都不过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中国到2020年科学发展纲要的内容)最近中国和沙特签署了到2010年年供应5000万石油给予中国的巨额合同给予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能源保证.根据中沙双方的备忘录,此合同还是初步的供应.未来根据协议,中沙双方相互保障地方投资,其中尤其是沙特对中国的战略投资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沙特王子成为中国银行上市的战略投资伙伴就是一次不错的试水.从中国购买沙特石油的巨额美圆,会通过投资等形式回流中国,这样一个类似石油美圆回流的承诺,将在未来提供对中国资金增长需求的新动力.(因应于次,成立在大连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心就承担了类似的任务)此外,在不久前的中阿论坛上,中阿双方承诺,中阿仅仅在贸易领域就将在5年中扩大到现在的一倍达到500亿美圆的规模.同样,中国和欧洲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中国和美国中国和东盟都已经有相似的承诺与经济合作备忘录,除了日本因为政治因素外中国已经为不远的将来的经济发展从市场空间\能源供应\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远景规划,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你说到投资,你担心由于人民币升值与外汇储备激增,会导致外资对中国的撤离以及国内资金的外流从而拖累中国经济.那么我们从热钱博弈中国人民币升值开始,看对中国的投资趋势并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证明你说的担心会在短期里发生.(可以顺便说条新闻:中国开始限制外国人投资中国地产,这里就有抑制炒做人民币升值的重要考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中国的国家与地区中香港始终高居傍首,最近以来排名第三的是英属开尔曼群岛港,而第四或者第五一直为台湾与日本相互轮换.其中香港对中国投资占中国的绝对比重超过40%,海峡三地加上,假外资的主要基地英属开尔曼群岛港对中国的投资实际要占到中国直接吸收FDI的60%-70%,这个数字曾经达到过9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中国真正意义上对中国的有影响的热钱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是在风险可控范围中的,而且从上面对中国内部需求的一些介绍里可以看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投资尽管会有所波动,但是要出现大规模资金外逃的那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在今天依旧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说到广场协议,我并不认为那对日本是完全失败的协定,日本的失误在我看来首先是在对未来发展的投资时基本判断的失误\犹豫和迟疑造成的,在看见广场协议给日本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见随着日圆升值,日本海外资产20年增加了近20倍,国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岁经济不振而骤然陷入困境.而在日本的垄断领域,日圆的升值并没有影响日本的一些垄断地位,而且还在该垄断地位中获得超额的利润.我想这些都是在评估广场协议的同时应该作为评估的一部分来考虑的.另外你把中美开战作为一些问题的考虑因素,难道我们因此就有理由限制今天的经济发展么.就象冷战中苏联毁灭甚至全面入侵的因素始终存在,那么日本就因此停止自己长期的经济规划而寻求一个个短期利益么.在我看来,更好的发展经济,扩大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避免未来的全面战争.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选择.另外提一句移民,根据海外网友提供信息,在联合国有关资料中说明,中国自1980年以来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向海外移民的国家移民人数达到3500万人(印度2500万人).正是这些遍布天涯海角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也必将是担心的众多对中国有负面影响因素的一个有效平衡.
  首先日本大银行的坏帐一方面是日本大银行不断合并抵御风险,一方面是日本政府不断通过国会突破法定上限从日本邮政获得资金填补坏帐目(不少于4万亿日圆),最后就是日本和文化的作用使日本人在危机关头共度难关.比如有在日本的网友说过一次开车时听到一则银行改革中的新闻,某地方银行因为坏账过多,而面临倒产的危险。于是召开相关客户企业的领导者们大会,讨论对策。结果以某企业带头,大家主动免了该银行所欠自己的资金,而使得该银行免除了倒产的危险,并确定了日后继续合作的意愿。但是最近十年支撑起美国经济霸权的美国金融体系借全球化与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迅速建立了在全球经济中的新霸权,欧盟正是由于遇见到了这个变化所以在冷战一结束后这个变化所以在冷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建欧元区.而日本,也以大雁阵列为基础向全球延伸.但是美国先后在欧元区打了南联盟,再以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除了欧洲拼了家底完成了欧元,日本在金融领域的很难在短时间有所作为.一个在英国的朋友说,美国现在已经到了剥削工业化国家的地步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危机感,所以日本政府和国民才拿出勇气与牺牲来解决金融问题甚至不惜在邮政改革上与保守势力摊牌,这个可以说日本很有决心.但是横埂在日本金融复苏面前的不仅仅有金融创新还有高福利与老龄化社会等问题,可以说日本的金融才止颓势,前路依旧艰难.
  
  其次我们来看日本的企业赢利.日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5至2004年日本的进出口种类构成基本维持不变,而且比例数量也基本固定。如排在前五位的出口品分别为电子设备,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这五类商品占了日本出口总额的约86.4%。先说电子产品,传统的电子产品市场由于利润空间日趋饱和,加上韩国与中国不断从高端与低端不断挤压世界市场.所以在传统电子领域日本,仅仅能勉强保持市场份额,在新兴市场与新的市场分额中正面临残酷的价格绞杀战中.而且在新兴数字电子消费领域的开拓中,日本由于屡屡判断失误结果导致错过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年增长达到33%的市场里美国中国韩国台湾成了最大赢家.我们从2004年SONY450亿亿美圆家电销售中只获得5亿美圆利润,而三星电子获得了100多亿美圆的利润看出市场转变的一斑了.而今天的中国成长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并且增长势头没有减速的迹象.而同时日本制造商逐步在中国市场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时,却因为种种原因漠视甚至开始退出,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本曾经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喂电子领域,由于全球市场增长的放缓慢,日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以芯片市场为例子,一方面全球市场的萎缩让日立这样的大制造商在日本本土削减了20%的生产能力,一方面中国本土芯片市场一直维持40%的增长速度而中国本土企业的增长极限是28%.剩余的市场空间迅速被美国欧洲甚至台湾的企业占据着.日本在这个领域的身影越来越弱,这里多提一句:日本在华投资最大的微电子领域的项目华虹NEC一期投资基本已经失败,现在日本方面正重新考虑对华投资.但是日本新法令规定,把对华技术转让的限制从3年延伸到5年,这样日本微电子企业在华项目注定只能成为鸡肋.而与此同时,中国在2005年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IT出口大国,而且也成为集成电路与IT领域世界第一第二的消费国.而在日本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领域中,日本遇到了和电子领域中一样的问题.虽然传统领域中日本产品占据霸主地位的产品尽管没有被直接动摇,但是韩国不断的在一个又一个高端领域挑战日本传统的霸主地位,同时中国已经从低端一步步向中高端不断发出冲击.目前中国机电与电子产品的出口已经分别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50%和30-33%,而且增长势头非常迅猛.在2000年以来,仅电子产品的增长至今每年都在35%左右.就拿2005年中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的差额来算,中国出口总额已经超过日本出口总额约2000亿美圆.而且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成长达到了10.4%的高速度,3月份顺差已经达到了120多亿美圆,进出口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增势.而与此同时,日本对华出口因为种种因素不但没有实现同步增长而在2005年的时候全年增长幅度还衰减了33%.加上近时石油价格的波动,日本企业赢利最强的除了汽车外,在钢铁化工等主要赢利企业都开始出现了利润增长减缓的趋势.如 三井化学 (Mitsui Chemical)称净利润上涨了超过五倍,达284亿日圆;销售上涨了19%,达1.07万亿日圆。净利润如此大幅度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上年同期的高额特殊费用。但是,公司营业利润下降了20%, 达402亿日圆。另外中国在船舶领域在2005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接单国,对日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信号.不过,近期对华出口与各种宏观因素的滞后影响还没显现,就此说日本经济复苏将受打击还为时过早,这里我想说的是:日本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安全道.
  
  第三在消费与投资领域的复苏尽管日本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是如果上述因素造成了对经济负面的影响,造成日本公司利润的下滑并因此拖累消费信心与投资效益.那么就现在而言看好日本经济复苏的乐观评论我建议还是多观察段时间的好.还有到2005年中国消费品市总量为日本消费品市场总量的一半达到6.1万亿人民币.但是中国强有利的消费品增长,与刺激扩大内需为指导的经济增长政策指导下,中国预计在2010年全年消费品总额达到10万亿人民币,到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对日本长期经济复苏来说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因素.而就中日目前的现状而言,就转型期中国的以政府大规模采购与政府间合作为开路先锋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势头而言,日本已经在对中国直接投资来源地滑落到第五的位置,占中国吸收直接投资金额的10%.而日本如何实现自己在中国的宏伟计划,那就不仅仅是中国企业与中国政府日本企业可以考虑的了.

在比较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提到日本庞大的海外资产.日本海外资产拥有规模在2003年超过2.3万亿居世界第一,而同时期拥有海外资产排名第二的国家是法国其拥有海外资产总量为5000亿美圆,而排第五名的美国则为2000亿美圆.日本拥有的海外资产总量要超过,其他海外资产排名国家第二到第九名的总和.与之比较的是这些海外资产的收益率2005年是1.5%,同期美国海外资产给美国带来的回报是15%.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总量占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量的80%.与日本不同的是欧洲与美国,欧共体国家相互投资和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投资都占其对外投资中的绝对多数.以德国为例,其对外贸易与投资中法国名列榜首,其余2-10名都为欧洲国家,而日本只占到大德国对外贸易与投资排名的第13位(中国第十五位).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是,日本海外资产的低收益率和缺乏象欧共体和北美自由经济贸易区这样经济腹地是日本今后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而在亚洲范围,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国与韩国中国和中东甚至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都要远远快于日本.尤其是中国已经与东盟达成的各种准自由经济协定和韩国与中东石油富国签署的相互投资与市场准入协定,都为中国和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可良好的大环境与快速发展的通道.中国和印度在2000年后全面恢复经济交往后,双边贸易预计在2010年达到500亿美圆.今天印度已替代巴西成为中国铁矿石第一供应大国,而且与中国签署了铁矿石长期供货协定.而与此同时,日本除了不断增长的海外资产外,在对于未来发展的设计上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紧紧追随美国,在对经济未来的远景规划中至今还没有另日本人振奋的举措.随着,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完成形成对日本越来越大的战略优势,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崛起侵蚀日本经济传统领域,随着韩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日本经济优势不断的挑战,日本政府至今没有拿出真正令人信服的举措与应对.而相比增长势头不断高速成长的中国,不仅仅着眼在现有的收获,而且已经为将来全新发展的经济格局在全球布局了.对于今天的中国,日本在资金\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上依旧对中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然而对于缺乏上升空间的日本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中国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是在于,中国经济真正快速增长的领域里尤其是数字领域里,日本企业的优势日本企业对于中国的优势正全方面被中国不断缩短,不少相关领域中国也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最后从各个经济强国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真正形成了某种产业经济优势和经济霸权后,其他后来国家是很难在这个领域真正超越的.这里可以以德国的精细化工与特种钢领域,从美国的信息技术和内燃机领域,从日本的传统电子领域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做证明.而今天全球的数字化领域里,与美国确立的霸权地位相比其他国家日本不但没有形成其相对传统电子领域的霸权优势,而且在这个群雄割据剧烈竞争的领域里,传统的日本资金人才与管理的优势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竞争力,甚至让当年日本制造横扫欧美的价格因素也迅速被韩国制造中国制造接手过去.今天尽管日本经济在失去了十年之后开始复苏了,但是日本经济面对的真正冲击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成为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对比日本口号式的经济改革,中国人却以摩尔定理不断颠覆着自己的成就,是的在未来中国和日本都有很长与艰难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收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