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事薯片营销策略: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23:27:57

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的性格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是最具个人魅力的两位政治家。在性

格特征上,毛泽东劲直尚气,举重若轻;周恩来精细雅致,举轻若重。在相互关

系上,他们的合作长达近半个世纪,这在世界政治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周恩来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但由于出身、性格、文化习染、角色身份等

的不同,他们的政治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崇尚斗争和挑战,是毛泽东人生观和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毛泽东的

生活经历来看,家族的“尚武”精神和从与父亲的冲突中所得来的启示,无疑是

形成这一人生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最初文化积淀。在青年求学期间,中西方文化中

有关提倡“斗争”的文化资源又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后援。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作过专门阐述。他认为,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他还根据列宁所

说的“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的论述作了如下发挥:“依一时说,统

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

占统治地位。”“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

是相对的。”毛泽东将这些理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相结合,对国共两党

在抗日这一共同点上的统一性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成功地运用以斗争求团

结这一逆向思维方法,维护了矛盾同一性的暂时绝对性和安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未能将“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

这一比较健全的思想很好地坚持下来。相反在1957年后还逐步地把斗争推向极端

。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设置对立面”的命题。

会议期间,他多次讲到:设置对立面很重要。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对立面

,是要客观上存在的东西才能设置起来,客观上不存在的东西是设置不了的。

  周恩来出身在一个衰败的封建家庭,孔孟儒学传统构成这个家族基本的文化

氛围,加之他自幼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而且很早又主持家计,备尝艰辛,所以

形成了那种偏重于在动乱中求安定、在纷争中求和谐、在屈辱中求忍让、在对立

中求统一的“异中求同”的思想方法。这在他于南开中学写的两篇作文中有突出

的反映。头一篇题为《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

》。周恩来的观点是:“若夫中国之今日,财尽矣,德衰矣,司农有仰屋之悲,

君子有道丧之慨,言利则德不足以副之,言义则民穷足以困之,是非二氏之说而

法之,不足图根本之补救。民德民生,双峰并峙,两利皆举。”另一篇的题目是

《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谁都清楚,老子哲学和赫

胥黎的天演论是两种反差极大的哲学理论,但周恩来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共同性。

他写道:“惜老氏主退让,赫氏主竞争,二氏之说,容有不客一致者。语云:冰

炭不同炉,二氏殆无类此耶?曰:非也。二氏固未为冰炭,且所持之道,实一而

二,二而一也。吾子殆未之深思也。”这样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成为他一生

中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毛泽东、周恩来都兼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想风

格,但比较而言,毛泽东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热烈追求他心目中以平等

为核心的理想社会模式,其执著和坚毅构成他伟人品格的一个要素。      而周

恩来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注重实际、审慎务实是他一贯的特点。   毫无疑问

,周恩来也是为实现平等和公正的远景目标而奋斗的,但他把这一目标的实现视

为一个艰难缔造、循序渐进的过程。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深受康有为《大同

书》的影响。1917年,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说:“大同者,吾人之鹄也,彼时天

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不仅如

此,他还把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相结合,决心与志

同道合者在长沙岳麓山建设一个“新村”给世人提供一个理想社会的蓝本。尽管

这种“新村模式”在当时并未诉诸试验,但却在毛泽东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印象。   
答案补充
毛泽东是一个强硬派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雷厉风行的,不惧天地而周恩来

则是属于那种“后发制人”的人,属于沉稳和执着的那种“稳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