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1s耳机孔多大:毛泽东与郴州三绝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56:48

毛泽东与郴州三绝碑

 

在气象万千的华夏文化艺术长廊中,三绝碑别具一格。而在大大小小的三绝碑中,湖南郴州市那一块又别蕴风神。

那是1960年3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湖南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期间,毛泽东主

席莅湘,在专列上接见张平化等地方领导。当介绍到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时,毛主席问:郴州有个三绝碑,你看过吗?陈洪新调郴州时间不长,回答说还没看过,主席介绍说:宋朝有个秦少游,此人有点才华,但不得志,被流放到郴州,给了个什么小官。他很不满意,写了一首《踏莎行》。接着,他朗朗有韵地随口背诵起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主席一字不漏地背完这首词后,又谈笑风生:他是牢骚满腹,看不到光明前途。以后有人把这首词刻在一块石头上,号称三绝碑。

  专列上,大家侧耳倾听领袖讲历史谈文化。那浓浓湘音与杯中升腾的袅袅茶香,奇妙地将人们的思绪拽向1097年的春寒中……那时的北宋,已从《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国泰民安的景象转向衰落,婉约词正宗、国史院编修秦观(字少游)因不满章惇、蔡京一帮专权误国,1096年冬被流放到潇湘一隅的郴州。翌年初春,他孑行于苏仙岭下郴江边,遥念亲友又痛惜报国无门,悲愤在孤馆、清溪、幽林间爆发,《踏莎行·郴州旅舍》便如山泉般涌出笔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清词丽句,凄楚典雅,婉约中又见激厉刚烈,遂成写景、抒情、用典、情境交融的千古绝唱。

  苏轼非常欣赏此词,“绝爱其尾两句”即“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因为他自己也被贬海南。三年后秦观病逝,他闻讯落泪:“少游不幸死逆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他将此词抄录于扇面,痛附一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这声巨恸绝叹,震动大宋文坛。书画家米芾特书写下秦词苏语并加注。后人以“淮海词,东坡语,元章笔”之造诣精深和声名显赫,尊奉为“三绝”。南宋咸淳元年,郴州知军邹恭到任后,“首访旧刻,把玩不止”,命工匠模刻于景色与秦词意境相似的苏仙岭山麓石壁,史称三绝碑,使之成为洞穿千年的绝响。

  三绝碑石壁前的玉溪,流下郴山郴江,流过宋、元、明、清,流到了1937年冬。一乘竹轿沿溪而上,将一位流放者抬上岭顶苏仙观。翌年春,被秘密幽禁的流放者沿溪而下看到了三绝碑。顿时他灵魂出窍,穿过石壁与秦观相通!当晚,他挥毫在斗室墙上,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之词。三绝碑作证,他就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张学良将军。

  三绝碑前的玉溪又流过十二年,莽莽神州换了人间。秦词描述的雾晦云暗、孤馆残阳的景象不再,张将军激愤的有翅难展的岁月不再,人民和领袖都在憧憬、寻觅与建设新时代的桃源。

  领袖熟谙历史文化遗产,关心地方古迹名胜,使省地市领导颇受教益。陈洪新会后返郴,马上传达此事,带众人参观三绝碑,又借此成立文物保管委员会,拟建护碑亭。翌年3月,国务院文教办张际春主任为此专程抵郴,访碑、查《宋史》、研究秦观的资料。返京后,三万元专项经费随即下拨。别看这区区三万元,在四十多年前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它可不是小数目,是党和国家勒紧肚皮挤出来的。金钱有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无价。

  一座绿瓦朱栏、斗拱飞檐的护碑亭,很快屹立于苏仙岭玉溪谷畔,于古木竹林中,风度翩翩地护卫着石壁上的三绝碑。

  1965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湖南省第一书记张平化陪同下,叩访三绝碑,吟读《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览秀丽挺拔的苏仙岭,他诗兴勃发,步秦词原韵填《踏莎行》一首:“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如今,三绝碑的保护越来越好,护碑亭的环境愈来愈美,山崖前又耸起秦观铜像一座。

  中外游客莫不称道三绝碑亭壁影碑光、林涛溪声、兰幽草绿,意境绝佳。这方宽仅五十二厘米、高仅四十六厘米的摩崖碑刻,却包孕着那么大的艺术魅力,串联着那么多的历史人物,生发了那么些人间悲欢,见证了那么起伏壮观的社会变革;它,真是天下一绝……

                                                   作者:张式成

****************************

        在一本《郴州县志》中找到了关于三绝碑的记载。县志中明确说明了三绝碑在郴江东南的苏仙岭上,与白鹿洞相邻。苏仙岭是郴州市一处颇有名气的旅游胜地,由当地的一个传说中的神仙苏仙而得名。县制中记载的白鹿洞便是苏仙诞生的地方。依照县制中所说,三绝碑便在这三白鹿洞上面不远的地方。回到郴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踏上苏仙岭,寻访三绝碑!而当三绝碑真正进入我们的视线,不免令人感觉有些失望。不足半平方米大小的三绝碑刻不是想象中的气势恢宏。   秦少游,北宋杰出的词人,被后人尊为婉约派的正宗。堪称唐宋以来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与黄庭坚、张文潜、张耒同属苏东坡门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一首词作《鹊桥仙》中,秦少游这样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婉约多情跃然纸上。然而杰出也好,风流也罢,在秦少游所处的时代,他的才华并不能帮助他掌握自己的命运。那时候,北宋已不见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繁荣昌盛,国家的统治和经济基础已经十分脆弱。围绕是否改革的问题,朝廷内部分裂成了两个党派,陷入了旷目持久的党派之争。这过程中,无数我们所熟知的人物都卷入其中。苏东坡也是其中一个,屡次遭到贬谪,而作为苏门弟子的秦少游自然免不了受到牵连。  秦少游同样屡次被贬,公元1096年,48岁的秦少游被贬到郴州时,已被削为平民。那时正值年尾,少游寄居在郴州旅舍,想象中,他所见到的景象应该是满眼的凄凉与萧瑟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通过这首词来了解秦少游当时的心境呢?    在少游的笔下,郴江有了生命,他也从这绵延不绝的江水中体味到了一种悲观,宿命,人生的道路究竟要走向何方,自己并没有能力掌控,这首词道出了当时很多世大夫的共同心声,因此一问世,便引起了轰动。史书中记载,苏东坡犹为喜欢结尾两句,甚至将这两句抄写在自己的纸扇上,时时拿出来吟读。       而当少游发出了这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叹息过后不久,那“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感叹再次应验,朝廷下旨,将秦少游继续贬到更为偏远的广西横州、雷州。  苏东坡与秦少游名为师徒,实为势友,没想到雷州一面,竟成永别。后来,中国历史上那位极具才情、酷爱艺术的皇帝宋徽宗登基,赦免了众多被贬谪的文人。  “少游已宜,虽万人何赎”。这一声悲痛的呐喊源于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苏东坡在被贬途中曾写下一篇《寒食帖》,“救国无力,惜春苦雨、病体缠身、百无聊赖”。从中,我们便可读到二人共通的心境。苏东坡与秦少游的友谊演绎出的一段千古佳话,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宋代最为杰出的书画家之一米芾在见到苏东坡时,有感于苏、秦二人的友谊,挥笔写下了少游的踏沙行,并将苏东坡的那句悲叹作为跋一同书写下来。  到南宋时,郴州有一位邹姓的知府也因仰慕之情将这副字铭刻于苏仙岭的石壁上,以传后世。少游词、苏东坡跋,米芾字世称三绝。         转瞬间,三绝碑刻便已在苏仙岭上存在了近千年,这期间有多少仁人智士登上了苏仙岭,看到了三绝碑,联想到这千年碑刻所隐藏着的传奇故事又会做何感想呢?车行一路向上,到达苏仙岭最高处时,苏仙观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这个城市中,关于一个人物,一块碑刻,以及众多与之心灵相通的人,在近千年的时间中演绎的传奇故事已经发生,也许,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