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视3s 65 曲面:认识论之十:真实性之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57:57

认识论之十:真实性之辨

(2010-08-11 16:13:06)

1、列宾和九斤老太。

俄罗斯画家列宾年轻时画了不少画,到了晚年时,他总感到,自己以前所作的画大有问题,看上去都缺少了黄色。于是他对这些画重新进行了改正,直到自己感到了满意。可是在他人看来,被列宾改正过了的画添加了过多的黄色,反而没有原来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列宾晚年得病,他的眼球的生理性状发生了某种变化,阻减了黄色波长的进入,使得老年有病的列宾对自己过去的画总感到缺少了黄色。

    在鲁迅先生的《风波》一文中,有一个九斤老太,总在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的豆子硬了,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并不是现在的豆子硬了,而是九斤老太年纪大了,她的嚼取功能退化了。列宾的“缺少黄色”和九斤老太的“现在的豆子比过去硬了”的感觉,对于列宾和九斤老太来说是完全真实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这种真实,是否就是客观绝对呢?或到底是客观绝对的,还是依含着一定的主观性状,因而是一种主客共建的感觉呢?

2、金属试样。

一块抛光了的金属试样,在肉眼看来,呈现着一种镜面般的光亮,然而把它放到高倍的显微镜下,这种镜面般的光亮就消失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是一种麻点般的晶格。在这里,究竟是“镜面般的光亮”是这块金属终极所在的本来面目,还是“麻点般的晶格”是这块金属终极所在的本来面目?这里的真实又如何来确定呢?

3、时空的性状。

在芝诺那里,时空以数学方式存在,可以分成一半又一半,直至无穷,跑得飞快的阿基里斯永远也赶不上乌龟;

在牛顿那里,时空是靠了上帝的意志,在它们自身之内自立地存在着,与领会它们的心灵方式无关,也和充斥其间的物体无关;

在莱布尼茨那里,时空是从我们对实在物体的关系的感觉知觉中抽象出来的经验性的概念;

在康德那里,时空是我们心灵的纯粹先验的知性方式,心灵以它的时间方式和空间方式,赋予了事物位置、形状和度量的普遍属性;

在马赫那里,时空是感觉的要素的组合,上与下,远与近,快与慢,都同感觉要素的组合相关;

在爱因斯坦那里,时空具有它的物理性状,时空不是平坦的,时空的性状是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位置和观测的参照系相关的;

在现代西方哲学那里,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主张了时空是人的主体绝对绽出的过程方式;

在量子力学那里,在量子态的微观世界中,时空具有它的不确定性,在宇宙的开端,T ≠ 0。

在霍金那里时空有着宇观的膨胀相和收缩相,并可以往返和折叠。

如此等等。时空究竟有没有它的自身绝对的终极方式呢?如有,这个自身绝对的终极方式又是什么呢?芝诺、牛顿、莱布尼茨、康德、马赫、爱因斯坦、现代西方哲学、量子力学和霍金等等的时空,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绝对,到底他们之间那个为真实,为唯一的终极所在呢?或者时空的唯有终极绝对不在他们之间,可是这个唯有的终极绝对在那里呢?我们又如何去寻找它呢?

4、牛顿的“万有引力”。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看来,“万有引力”是一种绝对自明的东西。牛顿提出了引力的概念,但牛顿自己很坦白地告诉人们,他不知道引力的本身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引力看上去是超距作用的。如,太阳对即遥远的行星存在着超距作用。

爱因斯坦运用几何的关系方式破解引力,在爱因斯坦看来,任何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因此,当行星在太阳这个质点的弯曲空间中行进时,就会以直线的方式在太阳的弯曲空间中作圆周运动,引力不过是一种空间几何关系的表现方式。在我们这个世界,力只是一种概念之物,它是种种相互性物理关系的体现,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力这样的自身之物。例如磁的吸引力,只是一定的相互性关系的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铁块,磁的吸引力就在这种相互性关系中得到体现;拿一块磁铁去吸引铜块和木块,原来的那种相互性关系的磁的吸引力就没有了。

对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在牛顿的“万有引力”看来,是太阳这个巨大质点的引力和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斥力所造就的。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看来,太阳这个巨大的质点造就了它的周围空间的弯曲,而地球则沿着弯曲的空间作它的直线运动。在这里,到底是太阳的引力拉着地球作圆周运动,因而引力是一种物的自身绝对所在,还是地球在太阳质点周围的弯曲空间中运动,因而引力只是一种几何方式的表象,两者之间究竟何为绝对真实或何为唯有呢?

以上种种,关系到了我们究竟如何来确认真实所在,以及我们应当把真实性放置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来考虑。

第一,当我们谈论世界,谈论事物,谈论规律等等时,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点是,我们所谈论的只是认识中的世界,认识中的事物,认识中的规律,这种认识中的世界、事物和规律都是主客共建的观念制作。关于这点,近代认识论从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休谟到康德、马赫等等都已作了种种的揭示和论说。

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在他看来,“现象界”是我们的主观装置和外部对象所共制的成品,不是纯客观的东西,纯客观东西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的“自在之物”。

黑格尔曾企图以他的绝对理念的逻辑统摄,囊括一切心灵的和实在的对象,清除康德的“自在之物”。

恩格斯则力图通过物的终极的自身方式的主客同一,结束“自在之物”。

现代西方哲学则希望通过主体基础的清理和主体绝对的绽出,达到世界、历史、实在和时空的终极建构,确立绝对的知识基础。

然而认识的本质在于,你要去认识,那么:

1,就要通过主客相互关系,通过主客共建。没有主客相互关系和主客共建,认识就失去了它所赖以建构的基石。

2,离开了客体,我们就会失去认识的对象,而无从认识的发生;

3,离开了主体的认识方式,我们就无从造就认识的样式。如果没有视觉方式,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如果没有听觉方式,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片寂静;如果没有知性意识我们就没有感知和判断;如果没有概念意识,我们就不能造就概念和概念的运动,生成观念制作、思想活动和知识建构。

第二,我们丝毫不怀疑,认识外的东西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性状而存在,或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但问题在于,离开了主客关系,离开了主客共建,离开了我们的主体性状和心灵方式,我们还会有认识吗?我们还能认识这个世界,谈论这个世界吗?而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谈论这个世界,就要有主客相互关系和主客共建,就要融入我们的主观性状和心灵方式,就要经过我们的知性的和概念的意识运作,一句话,当我们通过我们的主观性状和心灵方式对意识对象进行认识建构时,我们对意识对象的所有认识建构就不再是纯客观本来方式的了,而是一种有着我们主观性状和心灵方式加入和融合的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制成品了。

第三,我们应当把真实性放置到主客互为关系,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上来思考。所谓真实性,它不是一种自身绝对,而是一种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域定。此外,在实践中,成功是一种真实,失败亦是一种真实,前者是成功的真实,后者则是一种失败的真实,它们都是一种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域定和真实。而离开了种种主客相互关系的域定,这种相互关系域定的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任何真实性都会成为无本之木而失去它们的根基。

如此,对于真实性,我们不能从形而上学那里寻求它的自我绝对和终极所在,而应从认识论中寻求它的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域定关系。只有从形而上学走向认识论,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真实性的本质所在,从形而上学走向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