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技术:微博的教育应用价值 - 课堂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27:33
微博的教育应用价值Tuesday, April 19, 2011 | Author: science

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7期

吴向东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目前,微博在我国十分流行,甚至比Twitter在美国还要流行。据统计,新浪1年内就吸引了5000万用户,目前的用户数已超过1亿。微博的使用更便捷的是与手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成为了一个即时采集和发布信息的平台。对于微博教育应用的探讨,多因碎片化(不超过140汉字)的信息方式等而遭到指责,但对于一个工具来说是中性的,碎片自有碎片的好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用在教育上。英格兰教育标准办公室前任主席吉姆?罗斯(JimRose)爵士建议,要对英国小学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一次彻底改革,让孩子们从小熟悉网络,届时,二次世界大战和伊丽莎白女王都将不再是老师们的教学重点,取而代之的则是如何使用维基百科(Wikipedia)和社交网站Twitter。为什么会对微博寄予如此高的重要性呢?下面结合我3年来使用微博的经验,阐述微博的教育应用价值。

1、精炼文字,锻炼思维
一条微博不能超过140个汉字的长度,这就要求作者对将要发布的信息进行加工,以精炼的方式来呈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即便是转发他人文章中的内容,也会被迫考虑字数的精简甚至再加工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久而久之,用简短的文字精炼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育名人朱永新在其微博上有多个系列的微博写作,如“朱永新教育建议”、“朱永新教育小语”、“微博成功小语”等等,请看他是怎样用一条微博给新教育下定义的:

朱永新教育小语之六:新教育(1)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如果我们经常这样来归纳一下自己所思所想,定可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促进高效的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共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新的认识或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传递和引用的机制来加强交流的针对性。关注某人即可及时获得他们的更新信息;@某人,可以针对性地传递信息给某人;辅以讨论的转发就是针对所引用信息的“增值”和向所有粉丝的再传递。微博的这种信息繁殖机制对于做知识建构来说特别合适,而且由于字数的限制,也减少了过多的冗余信息的干扰。

我在新浪微博上与一位web2.0的资深实践者汤富源老师一起探讨“李克东难题”时,我提出了“李克东难题是伪命题”的质疑,针对什么是深度交流及其检验标准进行了许多个来回的讨论,最终通过分析和证据构建了我们对什么是深度交流的新认识。摘录如下:

@吴向东: 看到这个概念的提出,我最先想到的问题是:是谁(什么)决定和主导了互动的发生,个中的滋味谁最清楚,个中互动所带来的效果谁最有评价发言权。

@汤富源:关键是要把老师们自己的体会通过科学的调查方式反映出来,而不是仅依靠分析回复。说白了,一个不科学的分析带来的不科学的结果造成了不科学的舆论的广泛蔓延……

@吴向东:比如我和吴老师在网络上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交流痕迹,但是在那次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培训上,吴老师跟我提到微博客的功能及其应用的意义,却让我印象深刻并深感认同,并对微博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果用给定的一些深度互动评价标准去评价,那我们基本不在此列。

一直存在碎片话的微博不利于深度交流的质疑,我们认为这是没有深入体验者凭借想象“理论”出来的结论。著名博客毛向辉在新近的论文《Twitter和高阶智慧》一文中指出:“个体的创造和分享,可以导致信息的叠加和再混合创造,然后被加强后聚合成为高一阶的智慧形(作品),直至达到高阶的理论和共识。”所以,能否让微博成为高效的知识建构工具,全在于我们怎么做。

3、促进集体智慧的产生
微博上看到的信息都是从挑选的关注对象那里发出的,即,信息经过了?感兴趣的或信任的人的过滤后才发布的;对于重要的信息,关注对象还会转发甚至直接@给我们,这是更有价值的过滤了,这时的过滤相当于我们把关注对象作为外脑来使用——帮助我们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我们的大脑辨别与处理信息的量,这样就使得互为关注的人互为外脑——形成集体智慧,也就是毛向辉所说的“高阶智慧”。

4、便于快速聚合资源
教学资源的搜集是件头疼的事,收藏夹收藏不了那么多,下载也很费时间,而转发到微博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日本地震来了,福岛核危机来了,我就立即关注微博上的相关热门话题,这些热卖话题相当于被过滤过的信息,而且简短,节约了阅读的时间。然后把看到的较典型的视频、新闻报导及照片、科学家的分析等进行收藏或转发,在课堂上打开这些网上的资料,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分享了。

5、与博客互补提高知识管理成效

我算是较早使用博客的教师,2004年初,我创建了独立的博客,持续写博客到现在;2007年11月,我作为嘉宾去北京参加中文网志年会,在“做啥网”(zuosa.com)老总牟志坚的帮助下,用手机上网注册了做啥的账号,后又在twitter上注册了账号,并且互相之间绑定账号同步信息,博客的更新也绑定在做啥上,从此对微博的应用就没有停止过。新浪微博出现后,很快就成了所谓VIP用户,很多片段的信息和思考随时发到新浪微博上,从而减少了我的博客“鸢尾花(IRIS)课堂志”(blog.iiris.cn)的撰写频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减少,一是转载的文章尽可能减少,只转载与当时要研究和关注的专题相关的主要文章;二是减少了博客短文或日记,思维的片段、上课的照片记录等用微博就足够了。微博和博客的互补,使得我个人在知识管理上花费的时间更少、更高效。

6、应用的可扩展性增添了微博的应用价值

微博不仅仅只有记录的功能,还是一个社会性软件的集合。Twitter在开发伊始就非常注意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在2009年底就有了超过5万个基于Twitter的应用,可以说已经将twitter的应用功能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微博好像有了无数的延伸。新浪及国内的微博也是如此,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比如新浪微盘、微博投票等等,使得微博成了云存储、表决或其它什么的场所,成为了个人的信息中心。如今,每天我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博,进入我的信息中心。

2010年6月,一位美国教师给我的学生上课,他提供了一个与twitter有接口的微博应用网站TodaysMeet.com,可以即时开设一个有时间期限(2小时到1年)的房间,让学生马上投入到其中讨论,非常干净整洁,字体也够大,利于保护学生视力,投影到银幕上也用不着想办法放大字体让全体学生都看清楚,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的房间有比较好的隐私保密功能,到了期限,其中的信息连同房间都会一起消失。

李开复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微博:改变一切》,但愿国内的微博应用能更加丰富起来,使得我们有机会真的借助微博去触动教育的一切方面,促进教育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