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x55图像设置:聂荣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14:54

聂荣臻-生平介绍

  聂荣臻

聂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五四运动时参加当地学生爱国斗争。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任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处长。

1924年到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同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参与创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同周恩来等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7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1927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并入中共中央军事部后,参与军事部的领导工作。是较早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共产党人之一。1927年7月中旬,被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8月1日在南昌起义中于马回岭地区组织张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转赴香港。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起义军受挫的紧急关头,与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

1930年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1931年底进入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政治委员。同月21日致电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赣东北地区发展的意见。4月,参与指挥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部队驻漳期间,坚决执行毛泽东制订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同年冬起,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战斗关键时刻,均到前线指挥。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中,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与林彪率部顽强抗击优势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等部分红军渡过湘江。

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强渡大渡河,策应西岸红军夺取泸定桥。随后和林彪率红1军团翻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为主力红军打开前进道路。其间,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到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12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

聂荣臻-抗日战争时期

  1956年2月,聂荣臻和女儿聂力的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与师长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一部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115师主力一部和党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下旬起,日军2万余人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八路围攻,他指挥部队采取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寻机歼敌的方针,消耗、疲惫、打击敌人,在友邻部队积极配合下挫败了日军的围攻,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

1938年2~7月,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指挥部队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战。这一时期还派出部队开辟冀东、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据地。由于在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中,正确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同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赞誉晋察冀边区是“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1938年底起,他抓紧时机整训了一批团一级的作战部队。

1939年4月起指挥主力部队,在八路军120师积极配合下,接连取得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以及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日军1500余人,击毙独立混成第2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同年,他撰写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叙述了在边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总结了创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宣传了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39年,晋察冀边区发展到72个县,人口1200万,部队有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等地方武装数十万人。

1940年8月起,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沧石、沧保等铁路、公路进行破击战,破坏了日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

1941年秋,在7万余日军对北岳、平西根据地大举“扫荡”时,部署主力相继转至外线,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近万人,在只有1个团的兵力掩护下,巧妙跳出合围圈,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

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以打击和瓦解伪军、伪政权为主,相机袭击和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

至1943年,在敌后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领导晋察冀军民挫败了敌人1万兵力以上的10次“围攻”和“扫荡”,以及5次“治安强化运动”,从而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困难局面。1943年秋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8月11日起,根据中共中央实行全面反攻的指示,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解放了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和内蒙古)、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辽宁省部分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意图,陆续抽调大量晋察冀的部队和干部支持东北战场。

聂荣臻-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4月,指挥正太战役,置增援之敌于不顾,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环节,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路沿线7城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11月,在取得清风店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又组织所部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创攻克坚固设防重镇的范例。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同年3~9月,先后组织进行了察南、绥东、热西、冀东、保北、绥远等战役,共歼敌5.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1949年,平津战役发起后,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作战,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还参与领导和平谈判,推动了北平(今北京)的和平解放。2月兼任平津卫戍司令。9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迅速整顿了平津地区的社会秩序,完成了和平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所属25万人的任务。1949年6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1950年初,任代理总参谋长。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全军的作战和军事工作,主要是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以及主持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参与组建各军种、兵种领导机构和军事院校,制订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

1956年4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1958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工作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贯彻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6年,在参与领导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同时,组织草拟了"关于十二年科学规划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意见,明确了武器装备科学研究的奋斗目标。同期,积极组建机构,组织队伍,使国防科学研究力量迅速扩大。

到1960年陆续建立了导弹、原子弹、飞机、舰船和军用电子设备等研究院,并相应建成了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试验基地,以及必要的科研服务机构。60年代初,在国内遇到严重困难,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先后于1960年7月3日、1961年8月20日两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力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攻关,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支持下,采取突出重点,任务排队,组织全国大协作,狠攻新型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等技术难关,进一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仅用5年时间,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并为远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制常规武器装备和民用科研项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而受到压制和打击。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与叶剑英、徐向前等一起,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参与领导了人民解放军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自力更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精简和完善军队编制体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1月,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病逝。

聂荣臻-个人概述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将军于1940年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全国各省之最,聂荣臻所在的江津又为四川之冠 以“实业救国”的理想始,最后又成为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其人生轨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他们起初多是胸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到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当时的欧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潮活跃之际,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聂荣臻在1922年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决心先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聂荣臻感到终于有条件实现青年时科技救国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工作的重任。历史似乎在这里转了个弯,其实这也是中国特定的国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也不可能有科技强国的前提。聂荣臻后来曾说:“我的前半生参加了组织和建立武装队伍的工作,后半生找致力于组织和建立科技队伍的工作。”这是元帅才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2]

聂荣臻-职业生涯

 1946年4月聂荣臻将军于张家口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聂荣臻直接参加了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并且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
1925年,聂荣臻回国后,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负责传达党的指示和调配干部。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赴上海转入地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1931年底,他进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红一军团政委。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这支红军主力南征北战长达五年。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聂荣臻任第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此后,他率2O00多人进入五台山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半年多就将部队发展到4万人,建立了毛泽东称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1944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曾任北京市市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19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后又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试验成功了“两弹”(核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

晚年的聂荣臻仍然关心国防科研和军队建设,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5月14日,这位共和国仅存的一位元帅,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3岁。[3]

聂荣臻-个人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荣臻-个人影响

 

在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救获美惠子和妹妹,使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大进一步。

聂荣臻-人物评价

  

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聂荣臻-故事

 1946年4月聂荣臻将军于张家口

毛泽东曾对白求恩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黄土岭上巧设伏兵,折断日军“名将之花”。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力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带一部分兵力与主力分手,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当时,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赞扬,称这些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3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晋察冀根据地处在华北战略腹地,对日军来说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动重兵“扫荡”,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晋察冀根据地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聂荣臻领导根据地军民与日寇周旋,一再从敌人的合击圈中跳出来,并在拖疲日军后给予其沉重打击。1939年11月,在聂荣臻直接指挥下,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城东南的黄土岭巧妙设伏,歼灭前来“扫荡”的日军800多人,其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也被八路军的迫击炮击毙。此人在日本军界被捧为精通“山地战”的“名将”,没想到在黄土岭一命呜呼。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统帅多田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在中国的抗战史上,于战斗前线当场击毙日寇中将衔军官此为首次。一向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发来电报,称此战胜利“足见我官兵杀敌荣勇,殊堪奖慰”。

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为他的工作安排转达了中央设想的三个方案,聂帅毫不犹豫选择了“科技”,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

,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
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此后,根据中央的决心,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聂荣臻元帅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以陪伴那些在戈壁中为研制“两弹”而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以及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大指战员。

聂荣臻-纪念馆

 1946年4月聂荣臻将军于张家口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坐落在江津市区西郊,背倚青青鼎山,面朝滔滔长江,环境秀丽。陈列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碑馆合一的巧妙构思,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庄严朴实,充满了现代化气息。36米高的碑体高高耸立在主馆中央,寓意升腾的火箭,象征着聂帅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陈列馆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着中央军委铸赠的聂荣臻元帅全身铜像。红色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书写的“聂荣臻元帅”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聂帅身着元帅服,神采奕奕,目光炯炯,似在眺望家乡秀美的山山水水,构思着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广场两侧的石壁上,镌刻着两组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反映聂帅在晋察冀创建抗日模范根据地时的史实和展现聂帅领导国防科技、研制成功两弹的丰功伟绩。

从广场拾级而上,便是展示聂帅一生不朽功绩的陈列馆。陈列馆大门上方是江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馆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厅由序厅、陈列厅、聂帅模拟办公室和卧室、卫星发射模拟演示厅、字画厅等几个部分组成。序厅里安放着聂帅汉白玉坐像,背景是江总书记亲笔题词“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陈列厅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篇篇文献资料、一座座电子模型,生动地展现了聂帅的成长过程、斗争经历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卓越贡献。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作为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的基地,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