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举报过谁:太极拳的健体强身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09:24
本文作者吉良晨医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他不但医术精湛,且是杨式太极拳名家崔毅士亲传弟子,现任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名誉社长,对保健养生方法极有研究。)

  源远流长

  中医学内容极其丰富,在“整体观念,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原则的运用中,直到今天仍然富有很大活力,有效地发挥它的优势作用。

  早在有文字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篇;《灵枢》九卷,八十一篇,两者相合称为《黄帝内经》。此书写於公元前8一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约在战国後期完成的)医书里就有系统的论述。这本早期的巨著记载了有关摄生防病,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方剂,针灸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它特别把摄生保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体现“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 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这幅《导引图》上有四十四个导引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在西汉以前开展保健运动的情景。这件文物的发现,说明在《黄帝内经》著作完成之前,就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有效保健运动锻练方式。

  武术的萌芽

  远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即已经有了武术的萌芽,随着杜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在随着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总结,逐渐认识到了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攻防技能,而且更是增强体质、防御疾病的重要锻练手段和运动方法,因而创造了传统的保健运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保健运动,是来源於武术的。应当认为武术锻练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只是运动四肢、关节、肌肉、骨骼(下乘法)中级阶段就进一层,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锻练攻防技能,亦即技击)延年益寿(上乘法)。俗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一个高明的武术家是会练气行功,保健养生的,精神是内涵的,修养是高尚的。因此,我的观点,真正的保健应是高级的锻练身心的方法,也就是所谈的“上乘法”。练功的人总结了三句话,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是练武功的三层道理,亦是三步功夫)所谓“还虚”的“虚”,不是虚无缥缈,而是通过练精、练气、练神,使精气充沛,增强本能,产生真气(“真气”,又称“真元”,是先天的精气和後天的谷气相合而成,为维持人之生命的主要物质)。这种“气”在人的机体,可以运行於内外、上下、左右、表里,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无处不通,无处不用,随心所欲,举动轻灵,似有似无,极度敏感。亦《拳经》中所说:“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收效最大,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也。练到这种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在苦中得之。 大凡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而深,从易到难,从难至甜的过程。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理。

  生命存亡的关键----精气神

  中医学很讲究精气神,“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这三者的盛衰存亡,都关系到人命上的生死,所以精气神是人的生命根本。 在《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它可以周遍全身维护生命的,是保持生命的根本物质)。因为“精气神”在人体这样重要,所以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呼吸”指保呼吸,是一种吐纳养生功夫:“精气”指真气而言:“独立守神”是说精神能够不受任何干扰的内守)。又说“积精全神”(也就是摆脱杂念,聚精会神)。如《庄子·刻意篇》中云:“吹咆呼吸,吐故纳新”,“导引神气,以养形魂”。这些都是前人却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方法,《内经》关於这方面的论述纪载是很多的。在古代讲究保健养生的人,和现代实践证明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宝,如人们所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气”是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人的大气(天空之气)所合并而成的。“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 质:“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概括。 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灵枢.本藏篇》所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者失守而阴需;阴需者无气,无气者死矣。”从这一段经文就可以看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藏藏精,精为神之宅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全神。精伤了,神就无所舍,是为失守,这是精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精为体,神为用。精不但为神之宅,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精化为气”(精可产生动力〕,这是精与气的关系。同时气也能生精,如在同一篇又说“气归精”(气又可以充实转化为精,没有气的动力,精也就无所生)。总之,“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体,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关述。所以“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怯病延年。我们今天谈它,不是在讲《内经》的藏象学说“精气神”,而是通过“精气神”的基本概念,用来说明中医学与保健的密切关系。

  保健养生---气养为先

  “保健”的运动锻练内容,实质就是提高人的机体“精气神”的充沛、旺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然,这里面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众所周知的“功夫”。保健,养生,气功,武术,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为用,它和中医的实践和理论是息息相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保健内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的。从精神修养、起居饮食、药饵调摄,锻运动来看,都是保健养生,康寿延年,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身的运动,练气当先。虽然说“民以食为天…‘有病药当之”是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可是要从保健养生的方面看“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因此“气养”尤为至要。史载后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正是他长期坚持锻练身心的结果。他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樞”的道理和导引方法,创造出五种动物运动的形象《五禽戏》(虎、鹿、猿、熊、鸟,)来进行健身防病,抗老长寿的锻练手段,至今仍广为流传。

  长寿之道

  从历代看有不少的中国长寿老人,大都善于保健摄生,如唐代孙思邈百岁时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的医典《千金冀方》:唐《明堂人形图》的著者甄权活了103岁;宋朝成都名医谭仁显“年高而精神愈壮108”岁才逝;明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又可)也年至百岁;清代四川雅安的弁太医活到了120岁;清乾隆时山东蓬莱的阮国长一面行商、一面行医,活了高达165岁,他生於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四月二十八日丑时,卒於民国十三年一月(公元1924年)。据有关统计从秦汉到近代414位名中医,平均年龄为77.5岁。现代在世的老中医还能行医诊病的有广西邓洪英105岁;湖北林雄成114岁;四川罗明山117岁;江苏的陈照106岁。另外如安徽的农民王祥伍124岁;北京的书法家孙墨佛106岁;考古学家、教育家、太极拳家吴图南102岁,他的夫人画家刘桂贞也已92岁。仅就从湖北省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年满100周岁的老人88名,最大者123岁,平均年龄是102.8岁。以上略举的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大多是在合理的保健运动中生活的,所以能够健康长寿。当然,别的有利因素是不排除的,如社会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如远在新疆英吉沙县的吐地沙拉依,生於1840年至1984年报导已135岁。其母110岁去世,兄135岁去世,大弟二弟分别103岁101岁去世。这可能是遗传因素与体力劳动结合的效果。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他的“养生之道”除了喜乐不喜忧“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重视性情的陶冶,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他认为饮食粗细,只要可口就是美食,於身体大有好处。孔子还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都是保健养生的很好方法。在三国时魏明帝(曹叡)散骑常侍应璩的《三叟长寿歌》中云“昔有行路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除苗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三叟前致辞,内中妪丑。中央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复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应璩所谈三条长寿之道,只是当时诸多养生的部分经验。近世《长寿歌又名十叟长寿歌)云“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岁馀,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缅旨酒。二叟笑莞尔,饭後百步走。三叟领首频,淡泊甘蔬糗。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七圣摩巨鼻,空气通窗牖。八叟抚短须,早起床亦早休。九叟摸赤颊,沐日令颜黝。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从以上所谈,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寿命,延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外先天条件和後天条件,但人们如能懂得如何充分的正确地去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因素),就要充分的去利用。因为时间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在时间上更是宝贵的,所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从有病治疗服药到精神情志修养,从起居饮食到调摄健身养生,无不贯串“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保健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 。辟犹户枢,终不朽也。”只要有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运动锻炼,是可以达到保健长寿的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行气功》、《健身十八法》,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保健的运动,都是很好的运动,而太极拳又是较为高级形式的运动锻练手段。为什麽叫做太极拳呢?

  太极的真谛和渊源

  “太极”二字,很早在《周易》系辞上传就有“易有大(即太)极,是生两仪”的论述。北宋,周濂溪(敦颐)先生著了一本《太极图说》,书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马。”同代医学家张介宾景岳〕氏《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亦曰:“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朱子讲过,‘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明末清初的西安人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论》中亦云:“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二字的含义是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内容,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太极”是相对地阴阳二气在平衡、互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是无休止地运转的。 太极拳,就是根据“太极”的阴阳二气的转化,不停地运动原理创造出来的。早在南北朝的梁时歙州太守程灵洗(字元涤)即会此拳,经数代传至程珌(他对《易经》研究很下功夫,著有《洛水集》一书),程珌说:在他祖先程灵洗之前就已经有了太极拳,还说程灵洗是跟韩拱月学的,但韩又跟何人所学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唐代的许宣平是位道学家,亦安徽歙州人。他拜师于欢子,所练内容与程灵洗相似。许宣平常与诗人李白来往,“每负薪卖於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之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问也,总名太极拳。”(见《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拳谱》记有“俞家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生等七人往武当山访李道子不遇,後拜张三峰学太极拳。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势,亦太极功之别名也。张三峰曾在北京的白云观往过(白云观建於唐开元年间),观里的道士自明朝以後,即以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元朝的道家张三峰在他六十七岁时(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跟华山火龙真人(俗名贾得升)学练养生长寿和太极拳,後来到湖北均州的武当山时已经七十多岁。火龙真人的老师是陈傳(希夷)。吴图南先生讲“他按指陈是专门研究太极学说的,跟当时的名人二程(按二程系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皆宋之大儒)、朱熹等一起研究,写了太极图说,说明太极的原理和来源,……张三峰学太极拳的路子,和唐许宣平的路子大致相同,有文献可查的。”张三峰在他百三十岁时人蜀,以後不知所终。张三峰继承前人的养生和运动方法,集其大成,太极拳虽然发明甚早,但集其大成者,当以三峰为冠。张三峰的弟子在陕西宝鸡金台观将太极拳传於西安的王宗(号宗岳,著有《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十三势歌》等)。王宗岳以後一支传到浙江,如永嘉陈州同、四明叶继美,以及单思南、王来咸(征南)、甘凤池等人;另一支北派代代相传,至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传到河南蒋发,蒋发传於河南温县陈长兴(生於乾隆三十五年,卒於咸丰三年,即1770-1853年),嘉庆年时传弟子杨露蝉,其子孙世代相传,如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形成杨派太极拳。

  目前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大架改编的。 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 北京医学院早在60年代就发表了《从医学看太极拳》的文章,他们从练太极拳的老人组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组,进行了系统的医 学检查和对照比较。结果证明,在体格发育,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的结构形态与机能情况等各方面,练太极拳的一组指标好,老年性变化的程度也低。体格发育方面:练太极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较发达,肢体围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驼背、脊椎侧弯)在太极拳组较少: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经过心电图、心脏x光照象和负荷前後血压、脉搏变化的检查,除心脏测量大小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外,其它项目都是太极拳组比对照组的指标好。 骨骼代谢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骨骼方面特别明显,如脊椎骨变得松软,长出许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严重的就形成驼背、腰痛。经过x线照象,发现太极拳组老人的脊椎间隙比对照组的老人宽,椎体骨刺少,脊骨松软程度和压缩变形的人比较少。从以上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练太极拳对於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对於两组的神经系统虽然没有进行检查,但是因为练太极拳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杂念,可以使大脑很好的休息。通过实践可以肯定地说,练太极拳对於人的神经系统一定起着良好的影响。 最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队老年人哏内分泌系统有良好影响。尤其是在对代谢和衰老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垂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长期锻练太极拳能使他们垂体分泌的某些促激索的代偿能力进一步加强。由於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太极拳的特点 从以上列举的研究课题来看,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浅而深的对阐明太极拳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检查和实验依据,对整理和提高传统的保健----太极拳积累了重要资料。这就是祖国医学,很早就和传统的保健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天的现代医学也已经开始对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保健----太极拳重视了起来。有更多的国际友人喜爱这项运动,不少国家还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到中国来访问。所以“生命在於运动”,运动应首推太极拳,因为它能推迟衰老,是保健长寿的很好锻练手段。

  我是极力推广太极拳运动的,而太极拳的大架更是富有独特的风格,向以杨派著称。 杨派太极拳,是河北永年杨露蝉先辈从河南温县陈沟陈长兴老先生处学得(他练拳勤奋,尽得太极拳术奥秘),来京后北京始知有太极拳,由杨氏世代相传,至河北任县崔立志(毅士)老师已为四代传人。我带艺投师崔门至今己三十七载,先生为人纯朴善良、忠厚处世,教授拳术一丝不苟,且对锻练要求甚严,深有杨氏之风,而又别具一格,我切身深有体会。 杨派大架太极拳特点很多,除了它的运动量大以外,主要特点有三: (一)开展、大方、舒松、轻灵、稳捷、沉著、圆活、柔和;外柔内刚,棉里藏针,用意不用力,以意领气。 (二)意守拳路,开档阔步(步法不丁不八,似弓非弓):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猫行步,抽丝劲) (三〕精神形体统一,做到松、整、圆、匀、稳。我练拳的目的当时是为了防身自卫,所以对老师所教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我认为欲求一艺,非刻苦不为功,一招一式直到老师满意为止,老师肯教,学生肯学,这是最好的条件。多年的艰苦锻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练拳习武不仅是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增强体质,保健身心,它和中医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高级的运动锻炼形式。我认为健康的主要标志是,吃得香、睡得好,耐力强,精力足,体轻足捷,而且很少感冒,一旦内脏失调出些小的“故障”,也能通过合理的锻练手段进行调节,使之趋於正常。我虽然是个医生,但我不过份强调多服药物,因为“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药养”、“食养”也是调养,但不如“气养”。所谓“气养”,一是练功行气,充实内脏,增强体力;一是心胸阔,扫除杂念,调节七情。

  循序渐进先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一般锻练要先练简单的动作,侍有一定基础再学传统老架。单练、定式练、连续练,或成趟(套)练均可。练好太极拳,首先是练好拳架,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学会一式再练一式,模拟揣摩,参悟其理,不可贪多,“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而且要不断地请老师纠正动作。俗说“练拳容易改拳难”,等到“定型”了再予纠正就困难了。有人说“活动就比不动强”,这诚然有道理,但活动的姿势正确,运动的合理,效果就会更好。关於太极拳的医疗价值,报导很多,如果经常的操练太极拳,坚持运动,可以增加呼吸能量,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从中医学来看,它能调和阴阳,疏导气血,通畅经络,充实内脏,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正气存内”,加强身心的抗体,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却病延年,养生长寿。至於上述有关练太极拳的西医生理病理的论述,仅供参考。中医学与保健的关系这样的密切,说明它有充份的活力,保健运动的锻练不是为了持强好斗,而是为了健康长寿。孟子提倡”持志”“养气”即是养生大旨,所谓“持志”,“养气”,是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精神及健康饱满的感情,中国人练武术一向注重武德、武风,也应当在锻练太极拳的运动中体现出来。人的“生命有限,事业无穷”,愿我们将有限之年,贡献给伟大的事业,祝愿各位青春长在,愉快幸福的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