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雪铁龙 品牌:殡葬改革:向死而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13:08

殡葬改革:向死而生
南风窗·2005·7·下 ◆ 特稿   
对于殡葬行业的暴利和殡葬产业的发展,我们关注的理由很简单,因其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公共利益。
    中国殡葬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特殊行业,其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都是惊人的,孕育着无限商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820万人。按照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000元丧葬费,那么,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市场是184亿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对殡葬消费水平的提高,预计国内殡葬用品市场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产业前景广阔并且诱人。
    与此同时,中国入世之后,国内各行各业已逐渐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范畴之内,中国的殡葬业也不例外,它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潮中的一座孤岛,必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殡葬产业的先进经验,促进自身殡葬产业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殡葬业在政府的保护下发展了几十年,至今尚未形成优势,没有大的集团,也无足够的经营者群体和专业队伍,在市场大潮面前显得束手束脚。在此背景之下,修订《殡葬管理条例》被国务院纳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

体制性障碍有望突破

    尽管这两年我国的殡葬业暴利遭遇了包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猛烈批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对此主管殡葬业的职能部门虽然感到了一些压力,但我们所看到的是,殡葬业暴利依然如故。
    据了解,民政部门对殡葬业服务项目有明确规定的,只包括火化费、运尸费、停尸费、租用大厅费和寄存费等5项,但经营者往往创造性地巧立名目,让消费者对收费项目“雾里看花”。
    垄断经营使殡葬暴利痼疾难愈。可民政部门说,在政策上,我们已经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了。尽管从理论上说,中国的殡葬业已做出了打破垄断的姿态,可实际上,由于进入殡葬业的行政审批大权,仍紧紧地握在民政部门的手中,所以中国殡葬业的垄断经营依然故我。
    早日打破殡葬业的垄断经营状况,这是公众的期待,也是行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处于垄断地位的殡葬业缺乏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消费者和其他相关企业都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殡葬业得以施行价格歧视,侵蚀消费者剩余。于是,骨灰盒、墓地等殡葬商品的定价与经营成本、服务质量价格原则相背离,而且长期置消费者意见、呼声于不顾,反映出垄断者涨价与你没商量的高傲心态。这不但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违背了市场经济法则,延缓了这些行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改革步伐,以及追求科技进步、改善服务质量的动力机制。
    要使殡葬业不再成为暴利行业,就要使公共事业服务化、公开化,就要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大殡葬执法的力度。殡葬服务业有必要像民航、铁路一样实行价格听证制度,出台殡葬价格最高限制标准,并将结果向公众公示,以此来遏止目前殡葬行业暴利局面。
    经济学基本知识告诉我们,自由竞争越充分的市场,商品的价格就越接近价值。即便遗体保存、火化等行业事关重大,需加强监管,提高进入门槛,但丧葬用品无关国计民生,宜及早放开经营。
    不仅如此,中国还需要一部《殡葬法》来管管作为“特殊行业”的殡葬业,从源头上阻止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服务的混乱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龙翼飞对此课题有较深研究。他认为,市场化是殡葬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政府行政改革的角度看,实现政企分开是个大方向,政府应由“运动员”变成“裁判员”。
    龙翼飞同时强调,民政部门经营的殡葬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如果实现政企分开后,可以在行业监管方面下力气,而不要一味地垄断经营;另外,政府应对国有殡仪馆和民营殡仪馆一视同仁,在进行殡葬业资源整合、建立殡葬服务中心过程中,应将民营殡仪馆设施统筹考虑进去,不要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当然,一些研究人员也提醒说,殡葬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决定其改革进程较为复杂。
    目前殡仪馆属事业单位,就事业单位而言它是一种公益组织,讲究社会效益为主。若市场化之后,则以自负盈亏,变成盈利组织,经济效益为主。殡仪馆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与特殊影响决定它不可能变成单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但大势所趋,不改革就会落后于人,落后于时代,没有经济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更好地服务于民。
    对此,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在接受媒体的访问时直言“要害”,他说:“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是殡葬改革的关键。”
    据张介绍,我国目前的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界限很不明确,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说到底,还是个体制不畅。行政设置不独立,就谈不上公正执法,没有执法机关,市场就可能混乱;而要独立,经费和编制是问题的症结。
    “现在各地的殡葬管理处就设在殡仪馆内,占人家的编制,拿人家的工资,如何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张明亮并不避讳这一点,他进一步表示,要推进改革就要牺牲部门利益,民政部门要跳出这个利益圈,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更多地承担监管的职能。
    张透露说,国务院法制办已将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列入2005年立法计划。新《条例》将在四个方面继续深化殡葬改革:
    在骨灰处理方式上,新《条例》将提倡多样化。按照节约土地程度,骨灰处理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公墓,新《条例》将规定具体标准,有规划地集中埋葬,并引导其向绿化、美化、生态化发展;然后是骨灰塔、墙、廊,这在城市中已经有一定普遍性了,要继续加以推进;最先进的是要搞花葬、海葬、树葬等,不仅节约土地还能保护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原因,推行起来也最困难,《条例》将明确提倡此种方式。
    确立殡葬服务机构的行政许可制度。与以往的民政部门内部审批制度不同,新的许可制度将面向社会,公布统一的许可条件,包括环保标准、资金证明等。“这就改变了以前民政部门自己审批自己的局面,也是给社会资金的注入开放了门户。民间力量办公墓、殡仪馆,乃至斥资经营现有的设施都将合法。”张明亮解释道。
    加强殡葬设施的规划,将其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规划和土地规划,根据人口密度和布局作出规划,并对设施的规模和位置作出具体规定。
    对行政、企业以及社会人群都将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要完善火化审核鉴定制度,签字后出了问题,相关人员就要承担相应责任,这就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监管;要对公墓中墓穴的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作出新规定,并提出建立保证金制度,这是对企业办公墓的监管措施;同时,新《条例》也将就规范殡葬行为对老百姓提出具体要求。
    有专家指出,新《条例》对发展我国的殡葬产业有积极影响。要破除殡葬暴利,加快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是当务之急。要建立市场经济秩序下的公平竞争机制,打破殡葬行业垄断的坚冰,割断公办殡葬事业单位与民政部门的隶属关系。
    福州市殡葬协会副会长林军一直留心和思考近年中国的殡葬改革和产业发展。他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殡葬业的市场需求并不明显,此时民政部门主导这个行业,对于促进我国的殡葬改革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这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巨大,需要产业的支撑,而民政部门还是沿用以前设计的制度,市场变了,体制未变,这就制约了殡葬产业的正常发育。主管部门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把压力弹回自己的身上,而新《条例》的出台将突破这些症结,利于产业的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企业战略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乔宽元认为,当前正是发展殡葬产业的良好时机。殡葬业正在打破垄断的坚冰,新的许可制度将为殡葬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些条件。比如现在上海正在规划推动殡葬服务下社区,为居民提供方便。但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这些措施还只是分蛋糕,将现有的殡葬消费市场重新分配而已,真正要做大殡葬产业,必须寻找增量。
    而在国外,殡葬产业被称为“夕阳事业的朝阳产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就是殡葬服务企业。乔宽元介绍说,比如美国的SCI,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扩展最为迅速的殡葬专业集团,全球服务网络遍及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500家殡仪馆、墓地和火化场,年营业额达33亿美元。马来西亚的NVMC集团,除了为本国居民提供殡仪、土葬和火葬在内的全方位丧事料理服务外,最近还计划建立为亚洲地区提供综合性殡葬服务的跨国集团,其股票也在证券市场不断升值。

超市模式利于产业发展

    前两年,相关机构评出了国内“十大暴利行业”,殡葬行业连续两年“榜上有名”。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一个行业之所以能成为暴利行业,也说明中国经济对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还说明这个行业有着难以估计的市场前景。
在这“诱人的”前景面前,中国的殡葬产业还处于憧憬的状态。
    现实的情况是,每年数百亿元的殡葬市场规模与目前落后的市场供销模式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格局终将被打破,否则将会束缚中国殡葬产业的发展。
    研究人员对此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超市经营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殡葬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其广阔发展空间。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殡葬设备用品的销售和采购,与其他行业相比还较为传统和落后。
    为了给各地殡仪服务部门提供设备、用品,全国目前有各类殡葬设备用品生产厂商约3000家,主要生产火化机、殡仪车、冷藏柜、纸棺、寿衣(被)、骨灰盒及各类祭奠用品。这些生产厂家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分散,主要通过上门推销的方式销售其产品。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资源的准确掌握,这种销售方式一是效率低,二是费用高,对生产厂家产生较大压力。
    而作为殡葬设备用品的采购单位,殡仪馆和公墓等殡仪服务部门,也大多采用到生产厂家现场考察的方式采购设备用品。由于行业资源渠道的闭塞、产品供应厂商的规模限制,各殡仪馆往往是需要多少用品就要跑多少生产厂家,使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产品分散,殡仪馆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缺少指导和比较,使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隐私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希望将灵堂设在家中,让吊唁者络绎不绝。殡仪馆可提供灵堂服务。据悉,国外殡仪馆的公共灵堂十分人性化,既有陈尸室,也有守灵室,还为守灵人开设了休息室。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如同婚庆服务一样,如果殡葬产业推行“菜单式”服务,从代为死者注销户口开始,提供一条龙服务,推行社区殡葬服务,也可以街道、区县等为一个社区单位,即为居民建立举办红白事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建立集殡葬用品与服务于一体的殡葬超市显然隐藏潜力。这方面,国外的殡葬行业用品超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经验。
    例如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均有大的殡葬公司,建有殡葬超市,大到火化机、殡仪车,小到祭奠用品,成百上千种设备用品,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一个新建殡仪馆全套设备用品,可一次性采购齐全。同时,国外这种殡葬超市还不断地以新产品。引导行业用品的更新换代,有利地促进了殡葬行业的发展。
    比较之下,国内目前的殡葬产品的销售现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殡葬业的销售方式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也有待发展,如各地早已建立建材超市、服装超市、百货超市、家具超市、甚至汽车超市等,而巨大的殡葬市场,却无一处有一定规模的行业超市,这一市场空白与日益发展的殡葬行业是极不适应的。
    专家指出,随着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殡葬用品消费市场也将对普通民众开放,行业超市将是满足其选购需求的最佳方式。

培植殡葬文化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不仅殡葬行业超市处于市场的空白,挖掘逝者人生精神财富的殡葬文化产业同样如此。
    什么叫死亡?死亡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才有“不朽”。死亡蕴育了生命,让人更加珍惜生命。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社会、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这个总和里就有“殡葬”的内容,所以就有殡葬文化。它是活人的文化,因为是活人创造了关于死的文化;它来自生活,不分民族、宗教和信仰,是人生最后一道风景线。它是亮丽的还是灰暗的,全靠活人去挖掘。
    福建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孙绍振在福州举办的“文明殡葬与和谐社会”论坛上疾呼,清明节生命气息的体现,人的生命是一个链环。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尊重祖先,然而我们对清明节的尊重和重视不够,比如说在台湾,清明节放假3天,大家去扫墓,香港清明节原先是不放假,回归后也放假了。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意识到这点,在我们民族这样一个重大的节日里,我们只做表面文章。
    孙绍振教授认为,我们人的一生就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一个是死,一生赚那么多钱,大部分花在“生”上,花一点在“死”上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消费完还不是为了“生”,包括卖花的、包括我们的陵园都是可以盈利的,而这正是我们要发展的殡葬文化产业。
    然而由于世俗的偏见,不少人谈殡色变,让殡葬与脏和晦气联系在一起。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鄢一忠说,有些宾馆不愿意承接与殡葬有关的会议,承接了也不让亮出殡葬两个字。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回避生命的轮回,谁都要面对殡葬两字。
    人生是一部书。当生命走到尽头,这本书也已经写完最后一页。殡葬文化业开拓的是增量,经营的是逝者的无形财产。
    怀念逝者,是需要载体的。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个载体就是骨灰。但有关专家呼吁,人们重金保留的其实不应该是骨灰,而应是逝者的人生精神财富。
    据测定,人身上65%是氧、10%是氢、18%是碳,还有微量的氮、钙、磷、钾、硫、铀、镁、铁等。整个人身仅值4.5美元,经过火化,还剩下7两,主要是不可燃的骨灰即钙,不到2美分。但很多生者却把它作为死者唯一可保留的珍爱,为此,投入巨资修建墓地,将死者骨灰永久保留。
    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怀念已经故去的前辈时,难忘的是什么?常常是一句话、一件事、一段岁月……但这种情感却往往找不到宣泄和交流的渠道。这是因为目前的殡葬业仅局限于对遗体进行处理,却忽视了对逝者生前的精神财富的挖掘。
    专家认为,陵园不是死者集中的地方,而应该是文化资源的密集区。譬如福州三山陵园在园中建立了中山舰烈士纪念园、名人园、将军园,聚集了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并倡导在碑文中写上逝者生前最喜欢或最受教育、最有影响的、最有体会的一句话、一句诗等等,表达后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在这里,生死之间可以尽情对话。而殡葬文化业就是在让生死对话绵绵不断。
    事实上,培育殡葬文化业,将使殡、葬和年复一年的祭奠,都成为人生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
    常见的追悼会上,挽联,无外乎是“安息”或“沉痛悼念”;“盖棺定论”的悼词,有不少是假大空,甚至是标准稿、统发稿,让人听过即忘。但如从文化传承着眼,追悼会就不是这样开法了。
    由专业的殡葬文化产业企业经营,效果将更为动人心弦。如在逝者生前就录制一段话,把逝者的照片、遗物、子女亲朋的回忆穿插,制作成VCD,将使逝者音容笑貌宛在。
    在英美等国,你随便走进一座墓园,都可以从林立的墓碑上读到一些或令人莞尔一笑、或令人沉思的墓志铭。
    如介绍死者职业,一个牙医的墓碑上写着:“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一个钟表匠的墓志铭:是“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相形之下,我们的碑文就逊色多了。墓园内,放眼望去,数千个墓碑除了姓名、生卒年月,其它大同小异,任他生前或著作等身、或创业辉煌、或仁爱忠厚,又有谁人知?
    随葬物的设计也将是殡葬文化业的重头戏。爱因斯坦曾写过一封给1500年后人的公开信,传为美谈。其实有相当多的死者有很多思想、很多事不想或不适宜在死后立即“曝光”,可委托殡葬文化企业随葬墓中。目前,上海已在研究墓地的使用年限为30年,届时一旦迁墓,将这些随葬物面世,它们或者是逝者对孙辈的寄语,或者是逝者从不示人的诗作情书,或者是逝者心爱之物,可以设想,那会给家属带来怎样的一种怀念之情。
    类似这样的活动,殡葬文化业当仁不让。清明扫墓后,陵园可开设追思堂,让生者向逝者说说家中的新变化,然后由殡葬文化企业现场录像归档。这样,每一年的扫墓就不会再是走过场和程式化了。专家认为,我们把这些财富挖掘出来,殡葬文化业是大有可为的。
    若要让人生在“终点站”精彩谢幕,我们的殡葬产业就应该“阳光作业”,这个产业的春天,离我们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