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4l参数:秀色·高城古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26:44
首 页新闻中心信息公开公众办事魅力高州便民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魅力高州·秀色高州>>正文
秀色·高城古韵
发表日期:2011-2-21 信息来源:网络+原创
【字号: 】
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GZIC重新编辑整理并加入部分文字。
高州具有悠久的历史,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州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自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电白郡,郡治今长坡镇旧城。隋开皇十八(598)另设茂名县,县治在今高州城,高州城成为历代郡、州、府、道、专署行政治地,因此高州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
高州老城区,是高州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唐贞观八年(635年),在此建茂名县土城,传至五代十国、宋、元等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千户张真废土城,以砖瓦筑建城池。民国当局为方便居民防日军轰炸疏散,将城墙拆毁。这里是几朝代茂名县、潘州、高州府等的行政所在地,所以留存下来许多文化古迹。是高州自助旅游的必游之地。
城区主要景点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成片的风景区,市区建设也不是很好,不太美观。但作为自助旅游,还是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而且略为串一串的话,也是可以串成一条旅游路线的。下面就假设一条从茂名方向过来,从西到北再到东、南的自助游览的路线。

点击小图看大图
由于旧广海线的鉴江桥(高州人俗称新鉴江桥,而观山旁的桥称为旧鉴江桥)已经炸掉,所以需从G207顿梭路口往省站方向走,离车站不远就是缅茄树了。
缅茄树A1:国道旧广海北路旁西岸村池塘旁,耸立着一棵颇具传奇色彩的古缅茄树。它植于明万历年间,以其凄美的传说和精美的缅茄雕闻名于世。它是我国缅茄树中的老寿星,树高18米,胸围8.5米,冠幅33米,虽经420多年风雨沧桑,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

该缅茄树的身世曲折离奇。据清嘉庆(己卯)《茂名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祖籍高州西岸村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自滇携种归"。李辞官还乡后,试种一颗久不发芽,另一颗配系金丝银线给娇儿佩戴,以示荣耀华丽和富贵长命。不久缅茄籽失落,遍寻无踪,诬为侍婢梁凤薇所偷,严刑拷打至死。事隔三年,竟在儿子的床下砖缝中长出一缅茄幼苗,李邦直令人拆除府北,让其生长。有人道,这颗缅茄籽不愿在地下沉默,毅然冲出地面为婢女伸冤,真是“恶人无情树有情”,并将此树称为“含冤树”。旧社会那些含冤负屈、投诉无门的平民百姓,常到树下诉求,望能伸冤昭雪。据光绪重修“高州府志”记载“四百年来,中土无双”由此高州奇树得名。
缅茄树是我国一种珍稀树种,原产于缅甸,目前除在滇南有少量分布外,其余仅多见于高州。缅茄为苏木科,属常绿大乔木,一般种植树10年后才进入结果期,每年端午前后(5-7月)开花,花白色或淡紫色,香味与玉兰相似,果实翌年1~2月成熟,荚果,每荚有种4~6粒。种子明显分为两截,上半截为革质假种皮,称为蜡蒂,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色泽金黄,质地坚韧;下半截称为核仁,宛如荔枝核,圆滑,呈黑褐色。当地雕刻艺人在蜡蒂上精雕细刻成工艺品,或龙或凤,或狮或虎,栩栩如生。除图章外,还传统地镌刻出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优美图案。1957年5月,高州缅茄工艺品名声鹊起,远销海外,饮誉全球。1957年5月,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并获奖,后被编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列为全国著名土特产之一。
宝光塔A2:城区沿江西路,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该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 65.8 米,底层边长 5.72 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塔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各面均嵌有花岗岩浮雕图案 3 幅,每幅浮雕长 1.45 米,高 0.55 米。浮雕内容分别有吉祥富贵、双凤朝阳、鹏程万里、鱼跃龙门,还有独具特色的高州香蕉图等。两幅浮雕之间,镶嵌一块竹节形石浮雕相隔。竹节浮雕 0.55 米,宽 0.28 米。基座每角镶嵌一尊托塔力士浮雕,高 0.55 米,宽 0.38 米。托塔力士双手高擎塔身,给人以安全稳重之感。

现在宝光塔旁建成一个占地约20000平方米的宝光公园,使宝光塔和宝光公园形成“红花绿叶”效应,并把西岸的缅茄公园、观山风景区连贯起来,形成高州城西岸文物旅游景区。1993年的时候,宝光塔重新修葺了一次,那时候还没有修旧如旧的观念,修葺就是翻新,差点恨不得给塔贴上瓷砖,最后粉刷得不伦不类,好像纸糊的一样,让人不忍卒睹。个人看来,还是保留原来青砖的原色好。
这里有个关于高州三塔的题外话,宝光塔九层,有楼梯直上;文笔塔七层,中空,不能上;艮塔六层,实心。不知道这个是巧合还是先人有意为之。

观山A3:位于城西鉴江大桥旁,海拔64.5米东临鉴江,南对南宫岭,山青水秀,古木参天,风景迷人,古迹众多。现存有观山寺、潘仙殿、玉泉寺、吕祖殿、报德祠,和山脚下北面水浒处断崖的钓鱼台、对奕台和石刻,及药树(见血封喉树,植于清代中期,高州还见于泗水、根子两棵),山的西侧是革命烈士陵园。观山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三间两进建筑,面阔12.1米,进深23米,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木雕飞檐。玉泉寺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1996年重建,回廊曲径,斗拱飞檐,殿墙处处浓墨重彩,大殿金碧辉煌。潘仙殿位于观山寺西侧,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正殿面阔12.1米,进深10.2米。吕祖殿位于玉泉寺上部,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是单进悬山顶式建筑,正殿主体建筑面阔12.4米,进深10.2米,正殿左右为配殿建筑,东厢称“芥子山房”,西厢称“云林书屋”。报德祠奉祀的是明至清在高州任职官员51人,祠内塑像及碑记多毁,建筑保存完好。新建高州博物院也矗立在观山,有古近代书画、碑刻230多幅,馆藏数量和质量为粤西之最,有不少珍品收藏,如国家一级文物八大山人(朱耷)的净墨单条画《驯鹿》和《橘柚寒篱》、国家二级文物解缙的草书立轴、周朝勳(勋)楷书集及康有为、梁启超、杨颐等人书法作品等珍贵文物。

从观山的鉴江桥过江,然后沿着沿江路一路向北,过了平江桥不远就是平江拦河坝了,不过官方的称呼为秧地坡拦河坝,为高州八景之一“引鉴飞龙”,沿江岸两边道路或租船涉水上行,可以观赏到拦河坝以上鉴江水面宽阔山色耸翠的美丽风景。
回龙庵B1:在平山岛西鉴江支流边,回龙庵为两进三间庭院式建筑,硬山顶,是高州地区建置较早的宗教建筑,环境清幽静美,现在重建,规模大了很多。
在桥头往水厂方向上则是高州三塔之一的艮塔B2。这个塔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青砖实心塔,不过现在由于在水厂内,一般都不让参观。
艮塔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因此塔当时是为培壮高州郡城龙脉而倡建,故艮塔又称镇龙楼。该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1.08米,底层八角,每条边长2.65米。据说当时高州知府名叫戴锡纶,他对地理形势颇有研究。他到任之后,有一次来到该塔所在位置,认为这里是一个龙脉——即高城的龙脉所在。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一个塔,称作“镇龙楼”。同时它也是八卦方位里的艮位,所以又叫做“艮塔”。

初看这座塔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当你绕着塔走上一圈,很快你就会发现,该塔西侧面一道高而窄的拱门嵌于塔身,然而却空有门形而不能穿越,原来是一道假门。整座塔除了这一道假门之外再无门窗,据说塔内尽用泥沙夯填,人们无法内进。塔的门额上面镶嵌着一块石匾,其刻有“龙腾天市”四个大字。在第二层的墙上,镶嵌着三块石匾,分别刻着“积基树本”、“科宦俱高”和“群山领袖”几个大字。塔身每层腰檐下面,几乎每面都有两个小洞,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艮塔是实心的,当时的民工在建造古塔时,利用塔外墙搭架以方便上下,于是留下了这些小洞。艮塔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实心的,而且它的层数和造型也十分特别。我国现存的塔中,其层数一般为三、五、七等单数,但是艮塔却是双数六层。还有塔身上刻有罕见的“龙腾天市”碑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独特,到现在为止还是个不解之谜。
从水厂下来,在较场尾就沿着北街直走。北街是一条老街,由于城市往南发展,这边相对滞后,所以还有很多老巷C1得以幸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在北街拐进艮龙路,在艮龙路与潘州东路交界处有基督教堂C2。该教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主体建筑进深11.25米,面阔20.4米。地下建造有8个拱形承托水泥地板,墙体四周也用拱形结构作承托支架,楼体上下四周均有回廊环绕,中央为教堂大厅,上下大厅每个面积100多平方米。不过现在在旁边重新修建了一座新楼,旧楼估计也快拆了。

从潘州东路拐进文笔路,枕头岭(镇头岭)就在路边,岭上有高州三塔之一的文笔塔C3,又称文光塔,建于清嘉庆21年(1816年),因当时县举人招元傅以振兴郡城文风为由倡建,而且外形似笔杆,塔刹似笔锋,故称文笔塔。 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 30.61 米,每层设四门,两两相对。底层正门上方有灰塑阳文横书塔名“文光塔”,塔名左方有灰塑阳文竖书日期“嘉庆二十一年建”。塔身全部用青砖叠砌,塔内为空心结构,可从底层进入塔腔内部,仰观各层至塔顶,但不能逐层攀登。它与西岸宝光塔呈东西对峙之势,从远处看,两塔刹顶端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实为奇观。相传高州读书人多出秀才是因为有文光塔(笔)、学砚塘(砚、墨)以及笔架山(笔架)这“文房三宝”。
山下的荖园村有思前井C4,又称思乾井,修建于晋代,潘茂名当年炼丹凿的井。深25米,口径0.8米,泉水奇特,泡高州新垌茶尤妙。宋《太平寰宇记》记高力士曾奏取其水归朝。
从潘州东路到市委广场,往文明路方向就到了高州城冼太庙D1,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庙分三进,总深49.5米,阔13米,正殿祀奉冼夫人像,庙后为冼夫人丈夫冯宝庙,右侧为潘仙祠,纪念晋朝道士潘茂名,三进格局,进深49.96米,面阔9.5米,正殿为楼阁式建筑,前殿南面有石船,左侧有炼丹炉。江总书记2000年春节期间曾来此参观,称冼夫人为维护中国统一的民族英雄。冼太庙遍布高州市各镇村,几乎有村的地方都有庙,有庙的地方大部分都祀奉冼夫人。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四日是冼太诞,高州城乡凡有冼太庙处,正日及前后数日皆演戏奠祭,热闹非常。冼夫人文化之盛为全广东以致全国第一。

潘州公园D2:位于文明路,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长蒋光鼐、副师长陈维远、县长黄詠台建于1929年,有人工湖、暇趣廊、九曲桥、逸雅斋、得春亭、分湖亭、榕月阁等景,市政府即将把它与冼太庙合建为冼太文化公园,冼太文化公园将由冼太庙、潘仙祠、昭忠祠、冼夫人纪念馆、陈列馆、电教馆、冼夫人石像、将军像、文化碑廊等十五个富有岭南特色的主题建筑群组成。

提到市委广场,就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离奇大火烧毁的秀川图书馆,那始终是高州人民心头之痛。
中山纪念堂D3:位于城区中山路人民大会堂后,1934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建。中山纪念堂为楼房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楼分三层,中楼和后楼为两层。总进深39米,总横面长18.6米,主楼占地面积725.4平方米。法国工程师设计。纪念堂顶部为硬山顶式,用三角钢架结构组合支架承托瓦脊,瓦脊四周有裙墙遮挡,窥看不到脊面。中山纪念堂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将中国民族传统与西式造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独具风格的纪念建筑物。该建筑是广东省内保存不多的纪念堂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00年2月2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和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座谈会,从而产生了三个代表思想。

升平寿井D4:城东升平街,直径1.3米,深7米,有清进士外交大臣陈兰彬的题字石碑。四周砌以砖石围墙保护,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皋学舍D5:位于城区府前路与潘州路路口,明清古建筑,为州府学宫的生员所住。为楼房式建筑,三进二层,进深31.6米,面阔12.65米。1926年为广东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现已重修一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骑楼街D6:高州城旧城区还有不少民国时期的骑楼,主要分布在中山路、南关路、南华路、环城西路和西关路的南端等地,不少建筑保存良好,十分精美。在新安街、北直街、北街、西关街等地还有不少清朝和民国房屋,亦十分精美,它集广州粤派风格又带地方特色。高州骑楼或多或少受到广州骑楼风格影响,多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大部分多为清末民初所建,约1923年最为兴盛,多建于城区的中山路、南华路、南关街等繁华地带,既是经营场所,又是行人和商人避雨防晒之处。故别名为“风雨走廊”。

高州城所有骑楼都是楼上住宅,楼下经商,多为二至四层,设有赏景阳台,底层以柱廊为托,中西结合,风格各异。有些骑楼大门装有木拖栊或铁栅门。屋内地砖用 表花砖或红毛泥(水泥)打地板。花窗、墙壁均采用中国传统彩花玻璃加木窗,还有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骑楼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风貌。
高州最早、最大的骑楼是信宜镇隆镇大路街的马来西亚侨领李孝式先生的高州城中山路中段“绵纶泰”商行。专营矿业和纺织品。据说,他的“绵纶泰”生意不但遍及我国上海、苏州等各大城市,而且在世界上都很有影响。这幢“绵纶泰”是李孝式亲自设计,还写明了其长期居住所,并带有南洋的建设风格设计。当时“绵纶泰”一开张,成千上万群众前来一睹这骑楼风采。后逐渐被中山路等路段仿照其建筑,形成一条美丽“骑楼”风景线。

本来我的母校——高州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有不少古建筑的,可惜这些记忆在这十几年间已经拆毁殆尽,母校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不提也罢。
从潘州路一直往南关方向走,南关街江岸就是瀛洲公园,始建于1994年,有数百米的瀛洲风景长堤,万紫千红的花圃,公园中央树立着一座具有高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城雕——高凉鼓韵。

南关街差不多尽头往右拐,就是兴文石桥E1。兴文桥亦名南桥,位于南关街与南宫岭之间,拱跨高城第一河。原为木桥,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当地举人卓锡、蒋国绅倡捐甃石,并与振兴郡城文风盛事联系起来,称所捐之石为兴文石,用兴文石所建的石桥便称兴文桥。兴文桥于清代重修。因桥位于城南,故又称南桥。原桥头旁边有石碑一块,上刻“太平通津”四字,因此也称太平桥。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文桥长14.8米,宽4.5米,高7.25米,三拱两墩,墩为棱形,石条迭砌,桥面底部用青砖铺迭,上部再用花岗岩石条排铺。桥边栏杆用花岗岩石条镶嵌,结构严谨,坚牢美观。该桥是高州府治衙使往来的南门通道,也是高州城关的护卫场所,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战略地位,向为府署官员所重视,石城太仆卿龙大维为桥作记。自清代乾隆重修以后,至今仍坚固完好,虽历三百六十余载,仍任由车驰人住,胜负重荷,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也是高州地区唯一保留完整的明代石条桥梁。
南宫庵群E2:城区南关街的南宫岭,与城西观山遥遥相望,与宝光塔隔江相对。高州人一般称小观山。南宫岭面积约1平方公里,高度约40米。岭上分布有复龙庵、宝莲庵、回水庵等一批明清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群体,错落有致,风格协调。
复龙庵位于南宫岭之巅,始建于北宋后期,明崇祯十七年(1643年)重建。据庵内尼姑代代相传:此庵原名“福隆庵”,后因明代有一皇太子到此庵避战乱,许愿重建,故改名“复龙庵”。此庵两进,面宽12.6米、总进深27米,重檐歇山顶,瓦脊用灰砂塑出花鸟浮雕图案。九架梁木构架,单檐斗栱挑出,覆莲状石柱础。天井两侧有回廊贯通。前殿山门为石质门框,门外石阶左右分立石抱鼓一对,其纹饰造型古朴,具明代风格。
宝莲庵在复龙庵左下方,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原名玄真观;永历二年(1648年)重修,改名为“玄元宫”;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次重修,易名为“清虚观”;1982年第四次重修,改现名“宝莲庵”。该庵两进,面宽11.1米、总进深15.1米。硬山顶。西侧回廊与雷神庙相通;东侧有小门盘级而上,与复龙庵相接。山门前面沿石阶盘旋而下,有三拱牌坊一座,坊额灰雕庵名,饰有花鸟图案。整座建筑玲珑别致,错落有序。
回水庵在复龙庵右下方,南宫岭南端,面临鉴江,与对岸宝光塔对峙。始建于明,清乾隆后期重建。共两进,面宽11.9米、总进深22.6米、硬山顶风火山墙。脊饰灰塑双龙戏珠及花鸟。前殿门框用花岗岩石打制,门额及对联文字用灰砂雕塑。

潘仙观E3:位于南关街小观山。原名为玄真观,后改清虚观,历史源远,于2004年重新规划修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
米,仿明清建筑风格,以四合院模式建造,雄伟壮观,古朴高雅。正殿奉道教三清天尊【元始、道德和至宝天尊】、潘仙和冼太,面壁为栩栩如生的六十甲子神。左廊为道教文化展馆,右面为潘茂名史迹展馆,天井正中为道教祖师潘茂名雕像,门楼娇巧庄严,气宇非凡。

南关街一直走,到红绿灯那就转挂榜路,挂榜路的尽头就是高州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由笔架岭、茂岭、挂榜岭组成。笔架岭海拨208米,三峰壁立,秀锐峭拔,形似笔架,故名。山中草木葳蕤,青翠碧绿,气象万千。“笔架青峰”为旧高州城八景之一。茂岭与笔架岭相邻,旧高州八景之一“茂岭飘虹”就在这里。以前这里是出入高州的咽喉要地,山上保存有古驿道E4的遗迹。
高州城区城建和景点建设不完善,旅游者收获不会太多,要有心理准备。总之打着了解文化的心理,高州城还是值得看看。自助旅游者在车站下车,可步行进入老城区(老城区并不大),或租用两轮、三轮摩托车、人力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游览,价格并不贵。由于年代久远,高州的文物古迹历经兵燹和解放后破除四旧毁损甚多,殊为可惜。所以在此介绍高州的风景名胜古迹的自助旅游的同时,也期望唤起大家挖掘高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并加以宣传和保护,使它长久存在下去。
打印关闭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收藏本站|联系我们|郑重声明
主办单位:高州市人民政府维护单位:高州市信息中心
地址:中山路59号邮编:525200
粤ICP备 05072146号联系电话:(0668)6664841电子邮件:gz66648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