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雪铁龙爱丽舍08款:巫师作品——photoshop的一些心得:第一章:为什么p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54:39
1 为什么PS

这个古老的话题在我说的那个论坛里不知道争论了多少遍。(对,就是你懂的那个论坛,尽管我在上面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它:充斥着托儿和轻蔑傲慢的气氛,当年还无情的打击过我!)

1.1 C、N之争和是否PS?

我初中的时候,和九个死党凑了点儿钱,跑饭馆开了一桌给某人过生日,席间有菜有肉,有烟有酒。我和另外一个女死党喝高了,其实当时的场景我已经不记得了,下面这段话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事后告诉我的:当时你撇着腿,她掐着腰,手里都攥着一瓶酒,怒目而视,满眼血丝,不约而同的把酒瓶往桌上一跺,怒问对方“黑豹好听还是唐朝好听?”,然后你说唐朝,她说黑豹,两人二话不说,一口气把一瓶吹完,顺手各自再抄一瓶,如此反复……后来无耻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幸灾乐祸的数了数瓶子,一共有啤酒瓶26个,红酒瓶4个…… 唉,话说当年我也有如此彪悍的时候呀~~~//谨以此段献给九个太阳……哪个编辑要是把这段儿删了,我就不在您那儿发表了,没商量!

在我看来,如今大家争论N家好还是C家好,就像当年我们九个傻B青年的争论黑豹好还是唐朝好一样可笑。每个人的喜好不同,C和N只不过正好对了某些人的口味而已。在厨子看来,下面的话左边和右边是一个意
思:



所以争论N家好还是C家好,就像争论鸡肉好吃还是牛肉好吃一样没有意义! 相信你看到这儿就会同意这个观点吧?那么是否应该PS的争论是不是也这么毫无意义呢?
所以争论N家好还是C家好,就像争论鸡肉好吃还是牛肉好吃一样没有意义! 相信你看到这儿就会同意这个观点吧?那么是否应该PS的争论是不是也这么毫无意义呢?

不是!绝对不是!

我的观点是:
1. 如果是RAW格式拍摄,当然要PS!去查查RAW的英文啥意思,您总不能一直吃生肉不就酒吧?(彪悍的人生除外)。

2. 如果是JPG格式拍摄,相当于有人按照一定方法把肉做熟了,而且味道可能挺讨人喜欢的;那也要PS,这个……原因还用问吗?你总不能吃一辈子麦当劳肯德基吧?

3. 根据前两条原理,很容易导出第三个结论,尽管不是我在本章想说的话题:如果你要精确的PS,永远用RAW拍摄。原因很简单,你愿意把麦当劳巨无霸里面的牛肉饼拿回家,重新加工成红烧牛肉吗?那玩意儿能吃吗?

反对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PS改变了相机的拍到的真实世界,加入了太多人为的痕迹,使得照片失去的原汁原味!”,“胶片时代,没有PS,那个才是大师层出不穷的时代。”

天呀,动动脑子想想吧,在这个芙蓉姐姐都能红的神马都是浮云的时代,你居然会天真的相信未经PS的JPG就是原汁原味?那你怎么解释在高原上看到的蓝天白云雪山在你的照片里却是灰蒙蒙的一片?你怎么解释白天背光的人像脸黑的都分不清是谁?你怎么解释拍摄色彩斑斓的水下锦鲤却只能看见对岸游人形形色色的裤腿倒影?

实际上,这本书里讨论的PS方法,是讨论如何通过PS恢复人眼看到的真实。那些通过PS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甚至彻底改变画面内容(诸如小胖系列),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那些方法是什么…

无论你的照片是JPG还是RAW,他们和你看到场景的是非常不一样的,不一样到……嗯……反正比鸡肉和牛肉的差别要大!

照片和你看到的场景之间的差别,来自于两个方面:人眼的欺骗和相机的欺骗。.2 人眼的欺骗

人眼,是一台非常非常高级的相机,有多高级呢?让我想想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连续智能对焦超大光圈优先全自动精确曝光超级自动超低噪ISO自动白平衡无极景深调整主体自动突出1亿像素以上3D超高速连拍自动合成超高宽容度相机!

嗯,把上面的人眼配置再看一遍,注意:我每一个形容词都不是乱写的。

如果你看明白了人眼的配置,把它和你相机的配置对比一下,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脑海里立刻浮现两个字“秒杀”!这俩相机拍出来的东西能一样吗?

实际上,人眼看到的并非“真实且原汁原味”的场景,而是经过远远比相机和任何PS处理都复杂的过程,形成图像,传给你的大脑。而傻傻的相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对!你的相机看到的可能是真实的场景,但你不是!1.2.1 3D vs 2D

你有两个眼睛,分别看到了两幅略有不同的图像,再各自传到你的大脑,然后立刻合成了一副3D的图片。相机只有一个镜头,它在试图用一个二维的画面描述你看到的3D场景。

在学构图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用搭框法,取一些前景,和背景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强调距离感,告诉观众“我在这里,房子在那里”。呵呵,这种说法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很傻?难道我非要看一眼身边的树,才知道那栋房子原来离我很远?人眼看见的3D画面,让我们很容易产生距离感、质感。而如果你用400mm拍摄非洲草原上的长颈鹿和犀牛,在照片上你甚至无法分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美国小镇的建筑,采用搭框的手法,弥补2D图片引入的距离感缺失
还不理解?好吧,立刻放下书,把手臂伸直并且左右展开,伸出两个食指(要是你心里想着你的老板,就伸出两个中指,效果是一样的),闭上一只眼睛,试着把两个指尖对在一起,做10次,看看你的成功率如何?睁开双眼,再做一遍。
3D信息的损失,是无法通过PS修复的,只能靠诸如景深和搭框来弥补。这里只是给你举个例子,了解人眼看到的其实和相机看到的是多么的不同。1.2.2 人眼的主体自动对焦和突出
把眼睛盯着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看,注意,一定要盯住!告诉我这个字的周围的8个字是什么?如果你说的出来,那么就告诉我这个字的周围16个字是什么?啥?你还能看清?只有在2种情况下你还能看清:1. 你作弊了,移动了你的眼睛;2. 你可能是斜视,赶紧去医院矫正视力。
实际上,你不可能同时完全看清楚两个以上的字。这就是我们的眼睛的主体自动对焦的功能(我不知道医学上有没有专用名词,要是有我一定会用的)。我们是依靠快速运动眼球肌肉来看清眼前的一切的,并且这一技能生来就会,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而你的相机只能够依靠景深拙劣的在不同焦平面上模拟这个功能。正是这个功能使我们的肉眼轻易的聚焦在想看到的主体上,而忽略了哪怕是同一个焦平面的其他元素。而你相机同时看清的“真实世界”比你要多得多。
如果你看过纽摄,一定知道好照片的第一要素就是“突出主体”,也一定知道拍照的时候要问自己“图片中还能减去什么?”。现在明白为什么上次你看到激动人心的风景拍下来却平淡无奇了吧?因为你的肉眼看到的更少!

图 5 瓷器,采用景深的方法突出主体,模拟人眼的主体聚焦功能





事实上,我们对主体不仅仅看的更加清楚,对其颜色和对比度的敏感程度也会大大增加。相信大家儿时都有在池塘边抓过青蛙的经历(要是没有,估计你多半也不知道啥是唐朝和黑豹),黄绿色的青蛙就在趴在你眼前的一片黄绿色的池塘边一动不动,你却睁大眼睛怎么也找不到,当你终于发现它后,你会觉得趴的如此放恣的青蛙怎么会傻到以为别人看不到它的地步?其实,这是因为一旦你的眼睛锁定主体后,你的眼睛和大脑会立刻根据经验强化青蛙的颜色和形状,青蛙的轮廓瞬间清晰的浮现出来,很容易把它和背景区分开。你大脑的经验,会让你更加容易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想象一下一个从没有见过青蛙的人在池塘边试图寻找青蛙的场景吧。你相机拍到的,就是你找到青蛙之前,眼睛里看到的一片“ 真实的”黄绿色而已。
通过PS,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突出主体!再现你眼睛看到的真实。
1.2.3 人眼的超级自动白平衡
你一定去过酒吧,你想泡的那个妞儿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翩翩起舞,在闪烁的灯光中,她的白色连衣裙一会儿红色,一会儿蓝色,你点了两杯酒,醉眼朦胧不怀好意的向她走过去…..

等等!上面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什么叫“她的白色连衣裙一会儿红色,一会儿蓝色”?既然你看到的是红色和蓝色,为啥你知道那个其实是白色?如果你能在泡妞之前想到这个问题,别泡妞了,赶紧坐回电脑前,把这个问题查清楚。

颜色的形成很复杂,它和入射光的颜色,物体能反射的颜色以及你能感知到的颜色都有关系。在本书的后面几章,我会对颜色进行系统的描述。现在你只需要记住:不同颜色的光照到物体上,会改变物体看起来呈现的颜色。

但是你仍然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那个妞儿穿的是白色连衣裙,对吗?

这就是人眼的超级自动白平衡。从小到大,你在不同灯光下见过很多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妞儿,你知道不同颜色的衣服在不同灯光下看起来会是什么颜色,同时你的余光也看到了妞儿周围的环境的颜色也在随着灯光变化,然后你的大脑瞬间就能够把你的经验、周围环境的颜色、和你看到的衣服的颜色综合在一起,做出判断,“这妞儿穿的是白色的连衣裙!”。多么神奇的自动白平衡呀!

相机没这么先进,它没有泡妞经验,你需要告诉它“这件看起来红色的衣服实际上是白色的”,这就是手动白平衡。后来程序员试图把他的泡妞经验输入相机,做到自动白平衡,可想而知,那个程序员泡过的妞儿一定没有你多,所以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有时候很糟糕。

更加糟糕的是,当我们把一张整体偏红的照片冲印出来,或者放在电脑屏幕上,由于你看照片的环境不再是那个酒吧的环境,所以你的眼睛和大脑无法再次进行这样“超级自动白平衡”的联想,这张“真实”照片看起来就会变得非常的奇怪和别扭。



所以,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你的相机看见了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妞儿而你却记得她明明穿的是白色的!
1.2.4 人眼高速连拍动态合成HDR
早春,杭州苏堤……
下午的阳光
照在波光粼粼西湖上
白云一朵朵漂浮在对岸的山峰旁,柔和并且明亮
堤上鸟语花香
一株桃花盛开的正旺。
你和来自北方的二大爷被这一幕深深的打动。二大爷站在桃花旁,说要你帮他拍张照片,好让远在家乡二大妈也见识一下这个人间天堂。

我相信二大妈只能看见两种情况:

1. 她看见了西湖上波光似火,白云凝脂,青山如黛,美中不足的是在照片的正中间有个黑影,露着白牙挡住了风景,再仔细看看,貌似是自己的老头子!

2. 她看见自己的老头子在一片白色的背景下,扶着个树杈在乐!

二大妈开始埋怨二大爷,花这么多钱原来就是跑了这么个破地方来旅游!二大爷急了,辩解道“实际风景要比这照片漂亮多了!”

真的不怪二大爷,实际的风景的确比照片漂亮多了。

刚才我描述的景象,亮度跨度非常大(让我先用亮度跨度这个词吧,后面我会专门介绍动态范围和宽容度的概念),大到超出了你相机能够表现的范围。换句话说,如果你相机看清了云彩的细节,那么二大爷的脸就会被压的很黑;如果看清了二大爷的脸,云彩的纹理就消失在一片惨白当中。

实际上,你是通过不断运动自己的眼球,快速扫描整个场景,然后把不同时刻的画面记住,你的大脑利用这些瞬时记忆的图像,合成了一副亮暗都很清楚的图像,你天生就会做这些事情,乃至于你自己都不知道。同时,人眼对于亮度的感觉是非线性的(18%的灰看起来像50%的灰就是非线性造成的),也就是说,实际很亮的东西(比如太阳,云彩),在人眼中看起来可能没那么亮。这样你可以看到更大的亮度范围,从白云的细节到二大爷的脸!

相机没有这些功能,相机仅仅是“忠实的记录了一切”而已。你的眼睛再次欺骗了你。
相信读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你的眼睛和大脑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系统,复杂到让任何PS技术都黯然失色,你看到的景象无时无刻的都在被这个复杂系统所处理,而你的相机看到的是“真实的场景”是如此苍白无力。然而相机有时候看到的也并非100%的真实,换句话说,相机也会欺骗你。
1.3 相机的欺骗
1.3.1 像素和锐化
我的相机已经超过2000万像素了,当我使用85/1.2L的“大眼睛”拍摄模特的时候,不得不小心翼翼。为了换取别人在EXIF信息中看到1.2那个数字时瞬间流露的羡慕嫉妒恨的表情,我把光圈开到最大(咱买1.2L图的不就是这个嘛),很仔细的对焦,确保曝光时间足够短,同时夹紧手臂,屏住呼吸,排除一切抖动,如果在三脚架上并且光线不好,我可能还会用反光板预升,我甚至担心对焦后重新构图引起的微小的焦平面的变化,同时我还得让模特动作尽可能缓慢,以免造成模糊和失焦。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在模特的眼睛上形成锐利的对焦!

所有这些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我的上万块钱的镜头拍出来的效果可能还比不上一个几百块的50-1.8!(想像一下别人在一张失焦照片的EXIF中找到1.2时的那种幸灾乐祸的表情!)

假设我成功了!当我把照片用200%的比例显示在屏幕上时,仍然能够看见她睫毛周围模糊的过度带,这意味着我不可能把照片放大到一面墙一样大。没办法,因为我只有2000万像素。有限的像素数量和相邻像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决定了相机无法拍出非常锋利的边缘,至少不是像眼睛看到的那样锋利(甚至出现根本不存在的紫边)。换句话说,你的相机在对你说,“边缘就这样儿了,你凑合着看吧”。这也是在photoshop中为什么会出现“USM锐化”这条命令的原因,这条命令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我会用整整一章描述如何使用这个只有3个参数的命令!



模特脸部锐化前
模特脸部锐化后
.3.2 噪点

“相机不过就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句写在纽摄里面的话告诉你机身其实没啥重要的,如果使用测光表,机身要做的就是准确曝光!由于光圈是由镜头控制的,那么机身唯一要做的,其实就是准确的控制快门。换句话说,一个可以快速拉动的有缝儿的金属片!(估计你要开始骂娘了,什么?!老子花了上万块钱买的相机其实就是个破铁片儿?我负责任的告诉你,是真的!至少胶片机身如此)

等等,那我们花成千上万的人民币买昂贵的数码机身里到底还有什么?别和我说你是为了什么防水机身,高速连拍,普通的你也就是个一般人儿(专业记者除外),我不信你舍得拿着你的相机冲到雨地里对着球场上的运动员一顿狂扫!

真实的原因是:我们买的是高ISO特性!至少对数码相机如此。昂贵的相机可以让你在ISO 3200甚至更高时,图片仍然是可用的。想想看,原来需要曝光1秒的照片现在1/32秒就可以完成了,你可以手持应付暗32倍的场景。

但是,哪怕我把ISO调到100,在光线良好的天气里,拍一张风景照。在纯净的蓝天里,还是能够看见恼人的噪点;更不要说高ISO下某些暗部的细节了。这些噪点非常恼人,有时会严重降低自己洋洋自得的心情和别人羡慕嫉妒恨的效果!
数字相机本质上就是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进行采样。然而相机内部的电路是存在噪声的,这些噪声原因很复杂,可能来自于地磁,来自于太阳黑子,来自于你邻居正在用的电吹风,来自于离你10米远的一个正在打手机的大姐……这些干扰会越过光电传感器(把光转换成电的装置),直接出现在采样器上(把模拟电信号转化成数字电信号的装置)。如果你看不懂上面一句话,就直接看下一段。

唉,我本来给你画了个电路框图告诉你什么是传感器,模拟放大器,采样电路,以及各个模块的信号状态(这是我的长项),但是却被编辑坚定的删掉了!好吧,换一种方式,让我们暂时忘掉相机。找个安静的房间,带上耳机,不要播放任何音乐,把音量调到最大,你听见了吗?那个“沙沙声”就是噪音。在低音量的时候,这些沙沙声也存在,只不过声音小到让你可以忽略,但是当你调高音量后,沙沙声就清晰可闻了。这些“沙沙声”在相机中,就是图片中的噪点,并且可以随着“音量放大”(ISO调节)变得清晰可见。而这些噪点在你的肉眼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在本书的所有地方,“噪声”这个词完全和“噪点”是同一个意思。

在PS中,对待噪点必须非常谨慎,因为你在处理的过程中,弄不好会强化这些噪点,当你发现锐化后清澈的蓝天变得惨不忍睹,原本皮肤细腻的mm变得面目可憎,很可能就是噪点处理出了问题。
 1.3.3 相机可以看到你看不见的光谱

听过FM收音机吗?它能接收载波频率从87MHz到108MHz无线电广播;见过彩虹吗?当白色的阳光从特定角度透过水雾,就会被折射成不同的颜色。(把书捡起来,收音机和相机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收音机接收的无线电信号,和眼睛看到的不同颜色的光没有区别!收音机只能够接收到频率范围从87MHz到108MHz的无线电信号。而我们的眼睛可以接收到从400THz(红色)到789THz(紫色)的无线电信号(1T=1000,000M),科学家只不过给这个范围的无线电起了个容易理解的名字,叫“可见光”而已。收音机把它能收到的不同信号叫做“频道”,眼睛把它能接受到的不同信号叫做“颜色”。所以收音机的“北京交通台”可能就是眼睛看到的“绿色”!下表就是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颜色频谱: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管比红色还要红的无线电叫做“红外线”(频率略低于400THz);管比紫色还要紫的无线电叫做“紫外线”(频率略高于789THz)。红外线穿透力强,能让人感觉温暖;紫外线可以杀菌,同时也能损伤你的皮肤。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这两种无线电。

但是你的相机能!
但是你的相机能!

冈仁波齐脚下有个叫霍尔的小村庄,穿过霍尔,翻过一个山坡,有一个比玛旁雍错更美的湖泊,当地人叫做“鬼湖”,我是在下午2点到达鬼湖的,当时我完全被眼前的迷人壮丽景色震撼了,流着口水架好相机,拍出来却是蓝汪汪、灰蒙蒙的一片。这些讨厌的蓝色,正是相机“看到”的紫外线,没错,你看不到,但是它的确存在。
1.4 相机对JPG的处理

制造相机的工程师当然知道我刚才说的一切。他们和这本书的目的一样,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还原“人眼看到的真实”。问题是,他们无法针对你拍的照片这么做,他们能做的仅仅是根据统计经验,在机身内部的CPU内置一些程序,毫无分别的对你拍的每一张照片进行相同的处理。

“我们发明了一种自动理发机,每个人把头伸进去,3秒钟之内就能理出光头”“那每个人头大小不一样怎么办呢?”“这个……第一次的确如此”。

相机对JPG的处理,就像这个自动理发机,单调并且粗暴。让我们看看它都干了些什么。

1. 它会把你高级相机的每个颜色通道的14-bit采样的RAW数据转化成8-bit,因为JPG每个颜色通道只有8-bit。知道这意味这什么吗?这意味这你整整损失了6-bit的细节。

2. 接下来,它会把这些采样值,看作是某些颜色的编号,到某个色彩空间去查找出对应的具体颜色(常用的是Adobe RGB 或者是S-RGB)。这个步骤比较复杂,我们后面会讲。现在你只需要理解的是:相机采样的其实不是颜色,而是颜色的某个编号,而色彩空间相当于颜色仓库,在仓库里对每个颜色也有一个编号。不同仓库对同一个颜色的编号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当你把你的图片(一个颜色编号的列表)放在不同的色彩空间中,看起来会是不同的颜色。

3. 记得相机里面的白平衡设置吗?有自动、日光、阴天、钨丝灯等等。相机会根据这些设置,调整颜色,试图恢复你在酒吧里看到的那个妞儿的白色的裙子。天呀,酒吧里的灯光扑朔迷离,撩人心扉,难道告诉相机这么几个选项它就能恢复出白色了吗?你信吗?

4. 然后,相机会做出一个看似合理但是令人发指的假设:你拍的照片,最亮的部分和最暗的部分都没有你关心的细节,你关心的细节会出现在中间调。于是,它执着的把曲线调成了S形,突出中间调,牺牲了高光和阴影。于是你拍摄的秋色黄叶的照片,就这么生生的给毁了;那只趴在阴影里的青蛙,也变得更加难以发现了。

5. 接下来,它会调用模糊算法,去掉图片中的噪声,让你的高ISO图片看起来可以接受。它没有告诉你的是,你的图片中的很多细节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比如mm头发的纹理)

6. 它还会调用锐化算法,让你的图片看起来更加锐利清晰。在本书的锐化章节,你会知道锐化的“粒度”(就是“半径”这个参数)是多么重要。粒度其实是告诉锐化算法,我们需要对哪一个层次的细节进行锐化。锐化海面的波浪和锐化丛林的细节是完全不一样的粒度。相机并不知道你拍的是海面还是丛林,它只是粗暴的利用内置的一成不变的锐化算法来糟蹋你的图片。

7. 最后,它会调用压缩算法,把你的图片保存成更小的文件,丢到 CF卡上。记住,JPG的压缩和WinZip的压缩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可以从WinZip压缩中完全恢复压缩前的内容。而JPG压缩为了把文件变得更小,采用的是有损压缩,换句话说,一旦变成JPG,某些细节会不可逆的随风而去了。

所有的这些悲剧,都在你按下快门的一霎那发生了!想想看为什么相机广告总要宣扬他们用了最先进最快速的处理芯片?就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上面的这些步骤。随着技术的发展,机身算法越来越智能复杂。但是无论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不知道你拍摄图片的内容,无法根据你拍摄的图片的特点进行更加合理的处理。它只能把鸡肉做成劲脆鸡腿堡,把牛肉做成巨无霸!

到现在为止,你还相信未经PS的JPG是原汁原味吗?你的眼睛欺骗了你、你的相机欺骗了你、然后你的相机又对JPG图片进行了毫无针对性的调整。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副和你看到真实景色相去甚远的图片而已!我管这种差别叫做“数码味儿”!

其实,相机做的没有错,它的错误仅仅在于把这些方法不加分辨的用到了每一张照片上而已。而本书要讨论的,是如何针对不同照片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使用这些方法,让你的照片看起来更加贴近人眼看到的真实。.5 更好

我很犹豫要不要写这节。我发现如果不写这节,后面章节的很多东西就没法写了!

在前几节我红口白牙义正言辞的叫嚣着“PS是为了恢复人眼看到的真实”,但是在这节,这个……我想说的是……“PS其实还能让照片变的更好”,你可以想象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多么扭捏!

我很不喜欢“更好”这个说法,这和我一贯严谨的作风很不相符。首先,没有办法定义什么是“好”,每个人对“好”的看法不同,至于说“更”就越发虚无缥缈了。何况,真正大师的片子,大多是依靠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取胜,这些是永远PS不出来的。我所说的更好,实际上是更加符合你自己或者绝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摄影家(注意,摄影家和大师是两类人)总结了一些公式,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

小时候我曾经有段时间在学习围棋,买了一堆棋谱,背了很多“定式”。所谓定式,就是在围棋中长久以来逐渐形成的各种进攻或防守的模式。比如在一盘棋中,黑子下在一个位置,白子必然有一个或者几个位置,是最佳的回应点,而黑子对每个回应点后的变化也了然于胸,知道如何应付。定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每走一步棋,都能够想到定式是如何建议和规定的。

但是,没有哪盘棋是走成完全一样的,对吗?定式是前辈总结的在某种条件下的最佳应对方法,任何一个围棋大师,都是从背定式开始的。但是定式是用来被打破的,在打破定式之前,你必须深入了解它们。下面这些例子是一些图片的“定式”:

1. 1/3构图法,这个大家都懂,不解释

2. 图片主体需要拥有丰富的细节,人们非常不喜欢没有细节的黑和白,并给它们起了非常讨厌的名字:死黑、死白。

3. 相对于蓝、绿等冷色调,人们普遍更喜欢红、黄等温暖的色调

4. 浓郁、清新、淡雅、通透这些褒义词都可以形容好色彩;而坏色彩通常可以用浑浊、模糊、脏这些词来描述

5. 人像照不要从关节处截断,全身照不要切脚。照片的主角在这种境地下,看起来真的是情何以堪

6. 照片应该足够清晰,同时没有人喜欢噪点

在编辑怀疑我在骗稿费之前,我只能打住了,实际上我可以一直写下去,并且令人发指配上图片说明……

这些都是摄影或者PS的定式。你发现了吗?利用这些定式只能让你的照片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但是无法让你的照片散发出情感。换句话说,用这些定式,我们可以拍出笑容,但是未必拍的出幸福;可以拍出眼泪,但是很难拍出悲伤;可以拍出亲密,但是难以表达爱情。而照片中蕴含的情感,是大师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当你不懂这些定式时,你是个业余爱好者;当你了解并且遵循这些定式,你就成了个工匠;当你灵活运用开始打破甚至创造这些定式,你已经成为了专业摄影家;当你完全超脱这些定式,而去追求图片背后的故事、情感,你就是摄影大师了。你一定发现我是少林派的,主张从少林长拳一直练到易筋经,对于不遵循这个规律的,我管其中万分之一的成功者叫做任我行,管其他人叫做邪教!

最后,让我用更严谨的句子表达我在本节想说的话“PS可以让照片在你眼中变的更美观”。

在本章快写完的时候,我把手稿给一位前苏联留学的经济学博士朋友过目。他是坚定的过度PS反对者。他告诉我他最近在看“思想史”,并且有很多反思。他说他历来都支持“如何通过PS恢复人眼看到的真实”,但是他反对的是“我总是扮演图片上帝的角色”!唉,我可不愿意把脑袋伸进那个自动理发机里去,我的脑袋我做主,我就是我拍的照片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