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买什么车好:一一一、机息有风月 心达无喧嚣(机息月到 心远地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03:02

一一一、机息有风月 心达无喧嚣(机息月到 心远地偏)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注释]

      痼疾:经久难愈的疾病。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余婴沉痼疾。”引申为长期养成的不容易克服的习惯。

[译文]

  当妄念止息后,便能感受到皎月清风缓缓而来,不会再将人间看成是苦海;当心境远离尘俗时,自然不会有车马喧嚣的嘈杂,哪还需要找个僻静的山林?
【读后】
   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大约作者也是受此启迪吧。人的心境不同,对尘世的感受也就不同。陶翁自己讲的这种情况,他也未能做到。一个是表现在陶翁还是选择了“归隐”,辞官躬耕。他向往着桃花源。在《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看来,这种向往是美好的;但是也反映出陶翁未能做到“心远地自偏” ,选择了“人远地方偏”的处世方法。第二个是表现是,即使是“人远”了但“心未远”,对世事始终没有淡忘,其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延续到老年时也还“猛志固常在”。
   在陶翁那个可以找到僻静之地过着躬耕生活的时代,他在“世外桃源”都未能“机息心远”,在当今到处是人、寻找宇宙空间生活的时代,让人们“心远”、“机息”,就更加不易。
  人的修心养性,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污浊之中,能够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那是一种美德,值得称颂;但是,仅仅如此就够了吗?人得改变世界,使得这个世界清净,那才是保持自身洁净的真正用场。如果就是消极躲避尘世,都去“世外桃源”,那修炼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陶翁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精神为后人敬仰。其实他的既要到世外桃源躬耕生活、又不忘世事,就是一种内心矛盾的表露。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在陶翁身上不只是有消极的逃避尘世思想,也还有这种不忘世事积极的态度。
  我们现时代的人,应该会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