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途乐4.0价格:2011十大人文城市榜揭晓:北京殿后上海落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5:44

2011十大人文城市榜揭晓:北京殿后上海落榜

2011年12月14日 13:31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深港生活大奖系列报道之人文城市榜

你喜欢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人文城市?在中国,哪些城市可称人文城市?12月9日,“2011中国人文城市榜”在香港发布。台北、香港、广州、成都、澳门、拉萨、苏州、扬州、青岛、北京十个城市上榜。这是由主流媒体首次举办的关于人文城市的评选。也是华人地区首次从人文角度来观察与审视自身所处的城市,并给出人文价值的审慎评价。13位评委是来自深港两地的专家、学者。评选建立在对城市文化的深度观察之上,强调文化的现代性、生长性与差异性。在热烈的讨论中,评委们就人文城市的内核、表征、现状及发展可能性进行深度探究。

这次评选也是深港生活大奖“把人文还给城市”的主题拓展。我们希望让我们的生活遇见好城市,让城市找准自身的存在基调。城市的人文性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所期待的,当城市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让人们感觉到生活的无趣与单调时,强调城市的文化差异与个性发展,成为我们的坚决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立场。人文城市榜的评选从这个基点出发,去发现城市的率性与美好,去发掘与张扬城市的人文生成。我们希望让我们的生活遇见好城市,让城市找准自身的存在基调。期待人文城市榜成为未来城市文化形态的风向标。

定义人文城市,从城市如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

什么样的城市是人文城市?这是个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或许我们可以首先来讨论什么样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列举“不是”比列举“是”,似乎更容易靠近人文城市的清晰呈现。

“一个没有自由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晓昱说:“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张达利说:“商业和人文关系失衡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高海燕说:“一个不能自由辩论、有死刑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甘浩望说:“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城市不是人文城市”沈旭晖说……

评委们先从自我的感性经验出发对人文城市的标准,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不管是以排除法让人文城市的形象更清晰,还是以例证法去描述人文城市的精神内核与基本属性,人文城市的评选标准很快显现出一些基本的要素。

例如就像晓昱所说的人文城市的核心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自由的城市才配谈人文;罗雷说的人文城市需要有人文的制度设计;高海燕所说的人文城市必须是善意的,也必须强调人与文化产品构成结算关系,这是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文城市中人的文化自觉;于长江所说的,怎么定义人文城市?需要从城市如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人文城市首先要适合生活,连空气都不新鲜人怎么活?有人才有文化,如果基本的生活环境、自由表达都不行的话,这个城市就不是人文城市。人生活的基本舒适度没有,再来谈精神上的东西是瞎扯。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评委们给出了8条评判人文城市的基本标准:1.城市的宜居性,市民的居住感受、生活质量如何?例如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是否平衡、有无城市绿道、对动物的关爱等等;2.城市人文环境。例如该城市是否具有人文空间,人文空间的开放度与城市居民生活是否形成良性互动;3.城市人文的积淀性与成长性如何?例如对传统文化及城市文化遗产的保育是否到位,是否有新的文化形态在悄然生长;4.城市的知识群体的表现,及市民的人文素养如何?例如知识群体是否有批判力,市民对文化活动是否有自觉的参与意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否有人情味等;5.城市言论空间与舆论力量如何?例如媒体在城市中是否呈现出有如公共文化空间的态势、市民自由言说的可能性有多大;6.是否形成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性格,有鲜明的风格与个性?7.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度;8.城市人文事件。例如,本年度该城市是否有影响力的人文事件、人文活动?人文活动的参与度、辐射力及对市民的人文需求的影响如何?

台北与北京,形成人文城市榜上的两极

在确立评选标准后,经过13位评委的票选,“2011中国人文城市榜”正式诞生。这是一份庄严的榜单,也是一份具有戏剧性的榜单。台北以全票排在榜首,香港以11票居第二,广州以8票居第三,而北京以4票居最末。

台北成为人们心中接近完美的人文城市。这个并不意外。在评委们阐述理由时,台北就获得了最多的赞美。罗雷说,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得非常好。在城市细节上也显现出耐人寻味的人性的浓缩,做得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台北比其他城市都好,人文的东西,最终落实到这些方面。晓昱说,我只选了台北。我比较同意罗雷讲的,自由表达作为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其他都是奢望。台北,我觉得有很多的文化地标、文化盛宴,有很多的公共空间,还有很多的文化节日。参政议政、自由表达,还有文化的保留。另外,有儒雅的一面,比如说有很多的小吃,你住在那里很舒服。比如说深圳就没有这个,可能要开车才能找到的。台北可以在高端面上分享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品位,也可以在世俗层面去享受它的精致,比如到街巷里面感受地方特色。张达利认为,台湾人情味很重,还有一点是普通市民,包括很多小孩子也有宗教信仰,这在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高海燕则认为台北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得最好的城市。他说,人文城市,首先一定是善意城市,有平等互助、亲和的关系,这一定是人文城市,人文程度也一定是这个结果。商业文化和意识文化要保持很好的平衡关系,如果商业文明为主导的城市就很难善意起来、文化起来。比如说深圳也好,香港也好,有强烈的增长意识,但是深圳是补课,香港在增长。希望摆脱文化沙漠、文化空白。台北是平衡得最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平衡。中国内地一直是只抓一手,另外一手是空的。商业文明和意识文化是由人来做。人要跟文化构成结算关系,才能形成文化城市。

台北收获了无数的赞美,而北京在一众评委的眼中有侥幸上榜的意味,毫无疑问,谁也不能排除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有文化积淀,它也是文化原创力。但它的城市污染、糟糕的空气,以及一场雨到来,就让网民们产生“去北京看海”的笑料,使它备受诟病。北京成为人文城市榜上最具争议的城市,它的不宜居性使它的文化处于难以言说的尴尬之中。

宜居、有人文传统的中小城市被频繁提名

相对于巨无霸城市北京的悲哀,成都、澳门、拉萨、苏州、扬州、青岛等上榜的中小城市,则或许应该以它们的共性———宜居性,而感欣喜。这些城市都显现出自己的个性,而且有相应的人文传统。

宜居性与有自身城市的人文属性似乎成了评价人文城市的最基本准则,而受到评委们的重视与青睐。其中这方面显现出自身特色的一些中小城市也被评委们频繁提及。比如厦门、长沙、大理、丽江。还有一些平常很少有人想到的“冷门”城市,也被评委们提名。比如于长江提及了喀什,认为那是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历史传统深厚,人们信仰虔诚;汕尾,是潮汕文化的保留之地,是中国版的海洋文明;温州,是传统文化与商业最佳结合的城市,民间自发慈善,体现出互助与诚信。甘浩望提及了广东的江门与台山、河南的开封、陕西的渭南,他觉得这些小城市既保持了开放的姿态,也很平易近人,朴素简单,也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沈旭晖则提到了台湾的金门、恒春,他被这两个城市中的历史与民间特色所吸引。

用孙振华对澳门的一句评语:“小的是美的、好的,何况小不等于单一。”或许可道出中小城市上榜与被提名的秘密。无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未来城市文化形态的一种发展方向。小的、便捷的、舒适的、能够给人心灵滋养的城市,更是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城市。这种选择无疑也是对巨无霸城市的一种反动。人文体现在生活细节中,而不是体现在虚张声势的城市化与国际化中。

深圳主义者,就是要让深圳在人文城市榜上落选

对于有众多深圳人参与的人文城市评选,深圳的落榜似乎有些意外,况且这些深圳评委大多以深圳主义者自居。但细想一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深圳主义者生活在深圳,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城市,他们对这个城市自然充满了挑剔。就像一个评委所说的,一个真正的深圳主义者,一定要让深圳落选。

但其实在深圳的7个评委中,有3个选了深圳,有4个没选的。选的理由有:深圳的人文空间生长迅猛,是新人文精神的发祥地;移民之城,有思想的交汇与碰撞;有文化活力,服务意识也不错。

当然不选的理由似乎更多。高海燕认为,深圳硬件很好,但缺软件。举例说,深圳的演出自己买票的少,赠票的多,作为商业城市,其实真正的文化消费意识还欠缺。孙振华认为,深圳的很多文化活动,大多数是在自娱自乐,缺乏传播与影响力。罗雷认为,看这个城市是不是人文城市,可以从一个城市的人在干什么看出来,而深圳就有很强的压迫感,人都是急匆匆的,不像一个“幸福社区”。晓昱同样认为,深圳的幸福指数欠缺,比如说台北,人们说话的语速都很温婉,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他们生活的从容,而在深圳是体会不到这一点。而深圳似乎也是一个找不到爱情的城市。美好的爱情其实也是一个人文城市所必备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身处香港的庄棣华则询问:深圳有哪些地方有特色,饮食、文化到现在为止有什么特色?他说在香港很难看到深圳的特色。深圳,以前的渔民现在是什么样的,值得探问一下。

深圳的落榜,也体现了“2011中国人文城市榜”的理性与客观,深圳主义者站在了呼唤人文的角度,试图激发出深圳更健康有序的人文成长。

2011中国人文城市榜评委名单

陶杰

香港作家、2011深港生活大奖学术总监

欧阳应霁

香港生活家、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团主席

庄棣华

香港鱼类学会会长、2011深港生活大奖年度学人

沈旭晖

香港学者、2011深港生活大奖年度学人

甘浩望

神父、2011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致敬人物

程益中

亚洲电视高级副总裁

于长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

晓昱

中国杯帆船赛副总经理、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

高海燕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

罗雷

先锋城市运营专家、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

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2011深港生活大奖评审

张达利

深圳知名设计师、2011深港生活大奖视觉总监、评审

邓康延

深圳学者、2011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

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