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内饰板拆卸:07年华南理工计算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4:41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绪论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具体而言,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方面:

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和客体——自然界;  

作为主体的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中介手段和结果的科学技术。

(2)研究内容:

根据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

1) 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主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A  存在的自然界 B演化的自然界 C人化的自然界

2) 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主要揭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事实→ 科学思维→ 科学假说→ 科学理论

技术研究方法:技术问题与技术立项→技术方案的设计 →技术实验→ 技术实施

3) 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主要研究的阐明科学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社会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A 科学技术体系及其演化B  科学技术与发展 C科技与社会整合的前沿问题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1)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2) 要完整地规定或描述系统,必须包括如下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组成、结构、环境、功能、边界。

(3)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都可用系统方法研究。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电子是可分的,可分就表示它是有组成元素和结构的具有系统性的整体。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们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它们有确切理解,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系统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P40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

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作系统,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而且这种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特别强调系统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有规则的排列组合或运动变化

无序: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或运动变化

熵:系统无序性的量度。熵越大,无序度越大;熵越小,无序度越小。系统变得更加有序,相当于系统的负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1)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调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其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其实质在于执行指令。

 (2) 区别:自组织是自发产生的,而他组织是由外界作用发生的。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  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即系统中引入dSe(外界对系统的熵流)。

(2)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从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状态。

(3) 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 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确定性一是指混沌是由确定性动力学系统自身产生的非周期运动,二是指混沌是一种定态行为。

混沌是确定性系统内在产生的随机性,是确定性的内在随机性,是一种不确定性。

确定性与随机性历来被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视为完全对立的东西,但是,混沌证明两者是相通的,具有统一性,确定性内在地包含随机性。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P92

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结构和功能。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其基本特点如下:

(1)突现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

(2)突现是一个由各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

(3)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成过程。

(4)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5)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

(6)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

(7)突现具有整体性与突现具有微观性。

 

 

第三章  人与自然

1. 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一种按照人类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世界的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特点:(1)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2)一切以人为中心;(3)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4)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2. 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P106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公平性原则: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 争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协同性原则:要求各国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做到统筹兼顾,使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综合平衡,“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章      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本质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1)  A从科学的本义出发,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通常满足五个条件:逻辑一致性、经验检验性、解释性、预见性、可错性。

B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体系。

C科学的性质: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方法;一种生产力;还是一种文化。

(2)科学的本义就是自然科学。

(3)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统称,都属于非科学。我国又称之为哲学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科学哲学就是科学的逻辑和科学的认识论,通过对科学进行逻辑、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分析来理解科学的性质、方法、逻辑结构以及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第五章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事实: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或过程所做的真实的描述或记录。

经验事实:人们用科学语言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做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

客观事实:在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或过程。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可以被感知和被认识,但本身不是认识,无对错之分。

 

1)      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是科学事实反映的对象。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范畴。

2)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不是所有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经验事实有可错性。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1)A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

观察过程为科学理论所渗透

     - 观察过程中背景理论的可靠性影响观察可靠性

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有助于科学事实的发现

  B 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

观察者的背景经验、信念也会影响观察的过程

  C 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

(3)  观察过程和结果可以重现;消除可能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1)机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2)机遇的出现,反应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3)机遇往往只为最后的科学发现提供线索而非完整的答案。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1) 基本内容: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最典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演绎推理作用在于把特殊情况明晰化,把蕴涵的性质揭露出来,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

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推理,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必然为真。

(2) 其中的问题:

    1) 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

2) 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1) 基本内容:

1)概念: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

2)分类:

依据归纳的结论方式,可将归纳分为全称性归纳法和统计性归纳法。

依据归纳对象的范围,可将归纳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依据归纳的方法,可将归纳法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2) 其中的问题:

归纳合理性问题即归纳的哲学问题。主要探讨归纳推理是否能得必然性结论,如果不能得必然真的结论,那么它的合理性何在?如何为其合理性进行辩护?

(3) 正确的看待:

    1) 关于归纳问题的态度包括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

2) 其否定的方面是: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即对于“是否存在既具有保真性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这个问题,逻辑既不能提供绝对肯定的答案,也不能提供绝对否定的答案。

3) 归纳是我们用来预测事件进程的一种策略,尽管这种策略不能保证人们一定获得真理,但它的合理性在于:它是人们为获得真理所能采取的诸多策略中的最佳策略;并且,归纳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它让过去的经验决定对未来的预测,并且让新的经验修正、否定虚假的信念。如果我们始终一贯地坚持归纳策略,我们最终总会达到真实的归纳结论。

4) 归纳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人类有可能建立起局部合理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并且已部分地成为现实。

5) 归纳结论永远只是可能真,而不是必然真。对于任何已有的理论,对于使我们获得这些理论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本身,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诘难、批评的态度,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应该保持一种理智的好奇,以免陷入独断论、教条主义、绝对主义。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

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根据科学问题不断提出假说的过程。

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选题,也是以科学问题为依据的。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注: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步骤):问题调研——课题选择——课题论证——课题确定(课题决策)。

 

4.      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P166

科学问题提出的途径:

(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

(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

(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

(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

(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

(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

(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

(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

(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

(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

(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P175

回溯推理的逻辑结构是由一个(或一组后件相同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前提,而另一个前提则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从而结论或然地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整个推理过程具有从结果推测原因的性质,属或然性推理。

 

第七章      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1) 特征:

科学性:建立在事实和理论背景上。

假定性:对未知机制的猜测。

易变性:根据新的知识不断调整、修改甚至替换更新。

可检验性:假说必须能与实验结果发生逻辑联系。

(2) 作用:

1) 在尚无足够知识的情况下,假说可以提供一个整合现有相关知识的“晶核”,为科学研究提供聚焦点,加速新知识的产生,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和中介。

2) 指导实验的设计和规划

3) 不同假说的争鸣,互相批判,互相补充,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性。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P186

(1)  科学假说的确证:如果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相符,通常人们就认为,这个假说被证实了。

确证和证实不同:确证只是对过去的判断;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

(2) 科学假说的伪证:如果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相符,人们就说,该假说不成立,被伪证了,或者说被否证了。

   证伪与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要证实一个规律性的假说不容易,但要驳倒一个假说,只要一个反例就足够了。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P189

事实上,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当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地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假说已经被驳倒了。

 

4.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P194

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一个理论体系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的基础陈述或者其推断是否可以证实。

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积极意义:例如,经过中世纪的黑暗以后,自然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以力学为中心的实验科学崛起,而伽利略则开创了动力学这一学科。伽利略强调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客观事物出发,通过数学分析和逻辑推演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认为,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仲裁者。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曾深受马赫的实证主义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困难:首先是证实的逻辑困难:科学规律所使用的陈述是一个全称陈述。由于一个全称陈述不可能还原为有限个单称陈述的合取,所以有限个单称陈述的证实不意味着一个全称陈述的证实——即穆勒的关于归纳的合理性问题;另一方面,像占星术、宗教经验之类的体系,因为它们并不难搜罗到成百上千次证实的经验,根据可证实原则,就不得不承认它们的科学性。

 

5.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①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客观性,伪科学则没有;

②科学基于理性,伪科学基于信仰;

③科学经得起实践检验,伪科学则不能;

④科学具有可重复性,伪科学不具备此特征;

⑤科学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伪科学缺乏逻辑完备性;

⑥科学欢迎批判,伪科学拒绝批判。

 

第八章      技术观的基本问题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P208

关于技术的理解和界定,需要涉及到技术的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规则与理论)以及技术活动。在此引用中大张华夏教授的观点:

技术是人类实现目标的实践智能体系,其中,人们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及技能等构成了这一智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我们理解技术的核心方面。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1) 性质: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体,其行为是由自然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方面,就是它的功能。一个技术客体的功能是以目的论的方式来被描述的。

(2) 意义:

技术客体二重性的知识对于技术设计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设计的概念,首先的意思就是对一个物体客体做出完整的描述,使得在这描述的基础上这个客体能制造出来。但是,一个设计不仅仅是被设计事物的物理性质的完整描述,而且还应该包含(至少是暗含着)了关于这一物理系统怎样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的理解。或者说,技术设计需要表明一个技术客体如何在物理结构基础上实现特定的功能。

从技术知识、技术设计对技术客体知识的要求来看,技术客体的二重性已经成为我们理解技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1)   

在前科学时期,技术活动往往从观察开始,再到发现,最后是应用。科学认识和技术之间是混乱、无规律的状态。

在技术和科学融合的时期,第一阶段是15-19世纪中叶,技术与科学开始相互融合,但是技术的发展主要动力还是来自生产和实践;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叶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高技术发展需要以科学的重大发现为前提和基础。

纵观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到技术并不是科学的应用或应用科学。技术在自身的进化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并区别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规范,二者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社会规范。

(2) 区别的核心:

a.   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是“求知”;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

b. 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

c.    研究核心不同: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

关于技术的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

d. 社会规范不同: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可以理解为默顿所提出的:普遍主义(世界主义)、知识公有、无私利性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这几项基本原则。

这四项基本原则对于技术共同体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技术是有国界的;技术的知识,在一定时期里(即在它的专利限期里)是私有的;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

 

第九章      技术方法

3.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技术认识的方法论问题,一般可分为六个步骤:确定问题;目标选择与评价标准的确定;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最优系统选择;计划实施。

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

(1)确定问题;

(2)同时进行决策(包括目标选择和最优系统选择)和系统综合与分析;

(3)实话制订的计划;

(4)各步骤间既联系又相互影响,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进行修改,实现最优。

 

5. 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常规技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由运行原理和常规构型两个核心构成。其中运行原理和常规构型是为了达到某种实践目的,说明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它们可以由科学发现来触发,但并不包含在科学知识之中。它们的构成区别于科学知识的技术知识的实体。

操作原理提供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重要差别—它起源于科学知识实体之外,并以服务于某种先在的技术目的而存在着。

 

6.    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P246

(1) 相比于科学规律,技术规则的特点:

1)二者论域不同。技术规则是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科学规律是规定一个自然事件的过程论域是整个实在世界。

2) 二者表达方式不同的。技术规则用规范的陈述表述;科学规律是用描述的或说明的陈述来表述。

3)技术规则的成功,不一定是对所涉及到的科学规律的“真”的支持。

(2) 核心是:要看手段能否实现所规定的目的。

 

第十章      技术的演化发展

1.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P258

科学理论、社会需求、现象发现、技术自身的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仅仅从单一的方面来考虑技术发展的来源是不够的。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包含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

根据Richards的估计,技术开发的社会需要导向是大量的,但是重大的技术革命大多来自科学理论的推动。知识

上述四种发展模式的发展,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共同谱写出技术发展的复杂过程。

结论:题设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2.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1) 错。技术发展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只是带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2)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协同进化的。

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

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

 

6.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如下:

1) 技术发明主要存在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技术创新则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它主要是指由于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2) 技术发明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则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3) 技术发明是一种科技行为;技术创新则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人才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

综上所述:

技术发明(invention)还不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

技术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核心特征就是包含着新的构想或新的技术设计方案。

技术创新却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技术创新涉及到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

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第十一章            科学的社会运行

1.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就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在同一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

 

2. 简述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公有性(communism)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组织的怀疑态度(organized skepticism)

 

3. 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

科学共同体内存在一个等级结构,科学家在这个等级结构中的位置安排是不同的,在权力、声望、社会评价方面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正是科学家在获得承认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现象。

科学家获得的承认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科学家所任职位的声望越高,就越容易获得承认。例如,在一所名牌大学中任职要比在普通的学校中任职获得更高的声望,因而获得更多的承认;在一所声望高的科研院所中工作的科学家会获得更多的承认。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受到科学共同关注的程度、得到科学界的荣誉奖励,这些可见性的内容会影响科学家在等级结构中的位置。

总之,影响或决定科学家所获得的承认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主要的两个是:科学家已发表的科学成果和所谓的积累优势。

 

4. 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承认。追求承认是科学家的目标,承认也成了科学界对科学家贡献的奖励。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大科学时代,科学奖励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名誉性的,各种社会型的实质性奖励也产生了。科学交换系统的运作是一种“成就—奖励”模式,在这种交换中,贡献在前,经过严格的评价,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奖励,得到承认。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交换。

在科学领域活动的人们,不仅是“科学人”,也是“经济人”,对他们来说,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固然重要,外部组织的资助也非常需要,要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科学研究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