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门拆装步骤: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道家人物张子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0:07:14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张良的故事[1]

 

子房者,张良是也。秦灭六国时,据《史记、留侯世家》云:“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汉书、张陈王周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

此兵器自称“矛”,系击刺兵器。总长:39、7厘米。宽叶长矛身,刃部较宽,矛身正中的简呈三角形,两脊凸呈三角形,血槽宽大。此自称“矛”象剑一样有格,格铸一只凤鸟形;銎中空呈椭圆,上端有一方形穿,銎端饰兽面纹及鸟纹。血槽根部位每一个面各阴铸虫鸟篆两字,一面为“子房”,一面为“之矛”,连读“子房之矛”。通体呈枣皮色,系传世品。血槽、饰纹、鸟篆等都有典型的秦汉时期和典型的楚文化风格。此矛冶炼十分精良。通体生深枣皮锈,系传世品。刃部位有缺,缺部位生入骨绿锈,是当年砍杀留下的痕迹。

铍、铩、矛、剑等都系同类兵器。《说文》:“铩,铍有铎也。”五代徐锴《说文系传、金部》:“铩,铍有镡也。”《说文》:“铍,大咸(此字有金部)也。一曰剑如刀装者。”由此可知铍、铩等都是古兵器的剑属,形如刀而两边有刃。《方言》卷九:“大矛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所以此器自称“矛”,这当是江东的称呼了。张良需说是韩人(今山西省境),因秦灭六国后,为报家仇国恨,雇刺客狙击秦始皇,当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今河南省阳武)时,以百二十斤重的铁椎从岩上击下打秦始皇的车厢,那大椎扔偏了,没砸到秦始皇的车上。事发后为躲避秦始皇的追捕,张良曾埋名隐姓藏匿下邳,在山中遇见高人黄石,得奇书《太公兵法》,读书十年后,帅百余人一路往江东而去投靠项梁。路遇刘邦,二人一见倾心,成为知交,刘邦拜张良为厩将。此后,张良以一身所学贡献给汉王朝的江山。此器称矛,是江东人的习惯,当为张良年青时所用。因张良不是武将,在楚汉相争时,他身体多病体弱,主要以所学《太公兵法》在刘邦左右为文臣。《汉书、张陈王周传》:“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帷幄中,决胜行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子房”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历经战国末年、秦王朝、楚汉相争到汉王朝初年。史料多有记叙,是西汉王朝开国著名的谋臣之一。但能明确是他的遗物,可能仅此一“矛”,十分珍贵。

 

张良的故事

对张良的人生,史今多有评论,无论是何种评论,大至体现出一个“奇”字。用一个字,概括张良的人生,总感遗憾,恐怕不光用一个“奇”字,就把张良人生说的明白。但到底缺点什么?一时难以讲清道明,但依吾辈之见,子房人生充分演唱了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七个字。汉初,替刘邦打天下的一批豪杰功臣,当江山改姓刘之后,刘邦便论功行赏,分封了一系列异姓王。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等等。此外,刘邦还封功臣萧何等一百四十多人为列侯。然而,异姓王的存在,无形之中对刘氏政权构成了威胁。于是,刘邦花了七年时间,皆借口异姓王谋反,将当年出生入死一同打天下的忠臣良将杀掉,其中较典型的有:韩信、彭越、黥布、臧荼等诛杀,逼韩王信出逃匈奴。异姓王中衡山王吴芮势力最小,因而幸免“不杀”。随着异姓王个个被杀后,刘帮又分封了一系列刘姓子弟为王,以取替代异姓王。后来的明祖之流学尔,上世纪的毛氏也学尔。黜杀功臣良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汉初开国元老中,独张良称善终。

有一次,刘邦的谋臣,陈平在刘邦跟前自称“奇士”,较张良之奇显然陈平就逊色许多,二人之“奇”不可相题并论。所谓“奇士”之“奇”,以字面看有:奇异、奇特、神奇、非同寻常的意思,人生经历笼罩着浓厚的惊奇怪异和神秘色彩。张良的行踪,称得是来去神出鬼没,张良一生连续在“奇遇”的机缘里与侠士、隐逸、精怪、神仙们交往,这在战国末年至汉初诸多风云人物中是罕见的。大多奇士,亦称世外高人,他们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张良的入世,颇具超然独立、闲云野鹤的气韵,气质是乎与王者之师无关,颇有点方外之士的味道;张良一生,在为汉王朝打天下的群臣中,较以建功立业之后,封侯食爵为最高人生目标的良将、谋臣们,又是何等的大异其趣。

 张良在司马迁笔下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他出场的事迹便可惊天动地——张良狙击赢政。战国末年,张良父亲早逝,作为一个贵族子弟,有着幸福的童年和少年。约在张良十六、七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使张良满腔仇恨,一心要报仇。家中还有奴仆数百,张良弃之不顾亲兄弟死了,也草草下葬。张良离家浪迹天涯,带着全部家产足万金,到处寻访高人力士筹划刺杀秦始皇的计划。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大力士铸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趁机游玩了大半个中国,觉得比成天闷在咸阳宫中舒服多了,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决定东游。张良打探来秦始皇出游行踪,决定半路狙击,他和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地名,在阳武县境内)的地方,用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从山上投向秦始皇。可惜,因距离太远,这一锤扔偏了,只“误中副车”死·伤数十人。秦始皇这次东游之后,心有余悸,好几年不敢再出外巡游了,唯恐博浪沙的大铁锤真的再砸过来。

张良隐姓埋名,躲到下邳。遥想当年子房刺秦之举足以振撼天下,明陈仁锡则拍案叫绝:“子房一锤,宇宙生色!”张良刺杀秦始皇的事迹,他的胆气已令天下人叹为观止。虽然一击不中,然能全身而退,从容遁避秦始皇的追杀,令人视为奇迹。张良刺秦皇不象荆轲刺秦王而得名,荆轲刺秦王历代史家和诗人多有歌颂,而张良刺秦始皇也不逊色,可称更胜一筹。无论是荆轲刺秦还是张良刺秦事件,最终结果都是失败,所不同的是手段,之后,自身的遁逃行动。荆轲刺秦,不是自愿的复仇行动。荆轲义气敢豁命,武功好,酒量大,匹夫勇。因燕太子丹的恩惠收买,荆轲抱定君子死知己的信念,心甘情愿奉献,就如当今的人体炸弹。张良的目标和计划是,刺秦失败后还要保护力士和自己的生命,以后才会有机会复仇!

 

 黄石授书
    刺秦之后,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要抓刺客归案。张良隐姓埋名,在下邳山林中藏了十年。十年中,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其中一人值得一提,他是杀人亡命的项伯,此人后来却使张良在著名的“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最值得一提的事是,张良意外遇高人,获一部《太公兵法》奇书。是怎样授予《太公兵法》的呢?一天,张良外出来到一座石桥上,有位穿粗布短衣的老头迎面走来。正当擦肩而过时,老人装不小心,将脚上的鞋故意弄掉一只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手指桥下说:“小伙子:去为我捡鞋!”张良先是一怔,心里想:这老头,如此无礼!便想揍他一拳,一看对方年迈,便勉强忍气吞声,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家又抬起脚丫来:“伺候我穿上吧!”张良心又想,既然鞋都替你捡了,索性好事做全,便跪地伺候老人家穿上。老人穿上鞋后,“呵,呵!”一笑,扬长而去。张良目送老人,觉得老人有些不可思议,正思量间,老人返回来对他说道:“不错,小子不错,孺子可教!五天后寅时起,到这里来与我相会。”说罢不见人影。张良惊喜,连忙恭敬地跪下来说:“诺!”第五天,张良来到石桥时,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生气说:“嘿!与吾辈约会,如何要迟到!?”张良想辩解,又无话可说,老人说:“你,五天后早点来吧。”话音当落,老人家手一挥又不见了。第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头排,就赶去石桥,老人又先到了,一见到他就吼道:“小子,又迟到了!你想不想跟老夫学?”又叫他五天后再来。这一次,张良在丑时就到了石桥等着,过了好一阵子,老人家也来了,笑着说:“理当如此!”随即将一麻袋竹简授予张良,说:“熟读它吧,将来为王者之师。十年后你当出世,辅佐帝王。十三年之后,你将在济北来见我,榖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你师。”说罢手一挥,身随风去。天明时张良也回到自己茅屋,赶快取出竹简看,只见《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黄石授书”后,张良天天学习演练,直到滚瓜烂熟,倒诵如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道:“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张良在下邳隐居避祸的那十年中,熟读了《太公兵法》,研究了道家学说,十年的苦读和思考,使他思想突变,趋于超前的成熟,形成以《太公兵法》的整套,立志于王者师之志向。早年张良尚武,有侠义精神,并曾学《礼·仪》。

十年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聚众百余人,欲投楚国假王景驹,刚出发不远,途中相遇刘邦帅数千人路过,便将百余强丁合于刘邦帐下。这是张良第一次在下邳见到刘邦,刘邦拜张良为厩将。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多年的研习,张良试图与人交流,不料刘邦悟性颇高,一听便懂,一点就通,并可举一反三,“常用其策”。于是张良不免视刘邦为知己,“遂从不去”投景驹了,后来见“复韩”没有结果了,便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张良当时并且感叹道:“沛公殆天授!”认为刘邦是个天才。为什么说刘邦是个天才呢?因为刘邦蔑视儒生不习文,故有“刘项从来不读书”一说,然而张良经过十年苦读、钻研和深思得出的理论,刘邦凭着本能和悟性就达到了认识!此时此刻的张良实在是有了知自和知音的感觉。的确,张良乃是天下奇士,刘邦可谓天纵奇才。他们的智力相当,性格相类。

张良与刘邦:张良是贵族子弟,刘邦是平民百姓,看来出身大不相同,但他们命运相似。张良幼年丧父,按照《史记·留侯世家》推算,张良有可能刚出生二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此说不可以为据);按《史记》说刘邦是龙配种,刘邦作为私生子,实际上也没有父亲。因此,二人的性格较常人缺少约束力,无父无君妄为胆大,都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勇气概。都是胸藏大志,心怀天下之人。张良有“黄石圯上授书”的奇遇,刘邦则有“东南有天子气”、“赤帝之子斩白蛇”的记载,二人都不甘寂寞,伺机而动顺天应势,借着陈胜、吴广起义之机而兴师动众,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景驹自立为楚假王之意,正是用以举事的招牌,都同时前往投奔。二人的行事风格也相似,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总之,二人乃是天生的搭档,一拍即合。这在西汉以前的历史上,很少有在打江山时开国君臣如同他们默契。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张良的故事[2]

入关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的隆冬时节,寒风凛冽,阵风过后,尘土飞扬,枯枝条清脆的被风刮折断声,关中平原一片混沌,严冬笼罩着大地。这一天,咸阳城郊大道两旁,跪满身著白衣的人,连车马也披上了白布,绵延数里,在灰色笼罩的世界里,更是白得刺眼。众人中有一人与众不同,他脖子上缠着白练,目光低垂,耷拉的脑袋,一副听人裁决的可怜相。他就是秦王朝最后的君王——子婴,其它的人是他臣子。子婴手捧玉玺、兵符和节杖,在这里恭候刘邦。

几天前,为抵御刘邦的部队,子婴将倾国而出的部队派往陕西蓝田东南,企图挡住刘邦的大军而得以苟延残喘。刘邦欲求速胜,命军兵强攻。谋士张良说:“此时秦兵尚强,不宜硬攻。可先派人到山上密布旗帜,伪装大军屯集后山,然后再派人以重金招降秦将。”此计果然有效,秦将得了贿赂,又看满山遍野都是战旗,便答应投降。哪知张良招降是假,麻痹秦军是真,趁秦将准备投降放松戒备之机,刘邦率大军绕到背后发起攻击,秦军大败,突破了秦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刚刚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子婴,便兵临城下束手待毙。北风呼啸吹起众人身上的白色衣裳拍打“哺哺”作响,伴着“呼呼”风声,仿佛在鸣奏秦王朝的葬礼曲。

刘邦的人马远远出现了。他看到眼前这幅白色的图画,锁紧了双眉,拉了拉缰绳,让马放缓了速度,陷入沉思:出征前,楚怀王(公元前208年,项梁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仍称之为楚怀王)再三叮嘱,要他安抚秦地百姓。

当时,刘邦、项羽都请求驱兵西征灭秦。有人向楚怀王进谏说:“项羽做事雷厉风行,但脾气暴燥,所过之处烧杀虏掠,不利收服民心,会惹祸生非烂杀无辜。秦地百姓被暴虐的秦王朝害得够苦了,如今应该派遣宽厚仁义的长者前往,而刘邦则较宽厚,能够恩威兼施,收服民心,刘邦最合适。”于是,分兵两路,项羽北上击秦将章邯,同时援救赵国后西进入关,刘邦从南路直接西进。楚怀王当众立约:“谁先击破秦军,进入秦都咸阳城,谁就做关中王。”并让群臣作证。想到这里,刘邦心中有底了。突然有人喊道:“斩了他们!”随即一呼百应,只听“刷刷”剑出鞘的声音不绝于耳,秦王朝的暴虐统治十多年来实在磬竹难书,恨不得立即杀光眼前这批龙子王孙和爪牙,以一泄天下之愤。

刘邦大喝道:“且慢!”

张良跟着说道:“怀王念我大王为人宽厚,派我们西向灭秦。如今秦王已投降于我大王,再杀他是不妥的。”众人只得愤愤地收剑于鞘中。

秦国从襄公开国以来,六百二十年的历史,终于要结束在子婴末代君王手上了,国中已无兵可战,咸阳已无险可守,秦王朝只有束手持毙。咸阳城门大开,子婴颈套绳索,手捧秦王御玺,默立路边,静候刘邦前来受降。刘邦军队浩浩荡荡,子婴双膝跪地,高举御玺呈上。刘邦接过御玺,雄赳赳进入了咸阳,秦王朝从此不复存在。

大军入城,刘邦的士兵们从未见识过繁华的咸阳城,真是看不完的稀奇罕事。他们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于是一扇扇库房门被撞开了,金银珠宝,绫罗绢帛,象龙卷风般抢劫一空。兵士在咸阳城喧闹至晚。

刘邦独自来到秦宫,他心中庆幸自己终于较项羽先入咸阳,这阿房宫属于他刘邦所有,他尽情地享受帝王家的富丽和豪奢。他走进秦二世的寝宫,刘邦不禁一阵目眩:满目富丽堂皇,五光十色,稀世珍宝,随处可见,还有无数娇艳的宫女和妃嫔……“哈哈!今晚我要好好受用美人了。我已拥有了一切,美人和财富尽我享用,我已是关中之王了。哈——哈!”他躺在龙床上美滋滋地喊着、想着,他已飘渺欲仙,准备抱着几个美人儿入睡时,樊哙闯进来大声嚷道:“大王,我们到处找你,没想到你却在这里干这男欢女爱之事,你是想得天下,还是只想做个富翁?还是快回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去吧。”刘邦白了他一眼,翻身朝里抱着一个宫女便“吱吱”地KS起来。樊哙见刘邦不理睬他,气冲冲转身就走,却与张良撞了个满怀。张良一见樊哙的架势,便明白了几分。

“沛公,”张良来到床前,语气缓和地说:“秦皇因为奢侈、残暴失了天下,你才得以顺利入关。如今你只有勤俭自持,才能替天下百姓扫除奸贼。可是,你刚入咸阳城就沉溺于享乐,难道不是在继续秦时的暴虐?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你能听樊将军的话。”张良接着又谏说:“秦军实力还很强大,不可轻敌。还有很多事等着大王去处理。”听张良这一说,刘邦便翻身下了龙床,随张良出了阿房宫。张良说道:“沛公,当下令关闭宫门,封上库房,令将士们立即停止一切抢夺,率领将士离开咸阳城,回到霸上驻扎下来吧。”

这天,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关中百姓见沛公军队不再骚扰、损害老百姓,大家都暗自称道。

霸上军营正在开午餐,刘邦与张良对酌。

刘帮说:“我们入关已多日,虽没冒犯百姓,却也没有完全赢得民心,兄弟呀,你说我们该咋整?”

张良给刘邦斟满酒杯,说道:“沛公说得对,我也正为你思虑这件事哩。你让将士们不侵犯百姓,无疑已赢得了一半民心。接下来你必须再为百姓做些实事,如法律之类的。秦地百姓曾挣扎在秦的残酷统治之下,如同水深火热。”张良话题转到项羽说道:“秦国关中之地地形险要,土地富饶,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让他据有关中之地。我们应马上派兵扼守函谷关,然后见机行事。”

刘邦点点头,思忖片刻说:“贤弟,明天你为我召集关中各县的父老英雄,聚一聚。你也帮我想想明天要说些啥事?”张良点头应允。

第二天,在宽敞华丽的秦宫,聚集了各县长老、豪杰济济一堂,气氛融洽热烈,大家来皇宫里坐坐、逛逛,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愿望,大家对刘邦更有了好感。刘邦对大家施礼说:“各位父老,各位英雄,很久以来,你们受尽秦朝的暴虐统治,尝尽秦朝种种酷刑,你们受苦、受难了!”刘帮语气充满同情,众人被触痛了伤处。接着又说:“当初我与楚王及各诸侯相约:谁先入关,谁就做关中王。”

张良插话说:“如今沛公先入关中,理当是他做关中王了。”

刘邦见大家默认了自己,心里感到一阵满足。于是提高嗓门说:“今天我请各位来,是要向大家宣布我和子房共议的‘约法三章’,就是杀人者偿命,伤人和偷盗者,根据罪行轻重赔偿或治罪。此外,原秦朝法令全部取消。”刘邦话音末落,就被一片喝采声淹没了,众人面露喜色,眼睛里射出信任的光彩,大家都极度兴奋,热泪盈眶。刘邦接着又安慰大家说:“各位父老,不用害怕我们,请你们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正常生活。我们驻扎在霸上,只等各路诸侯到来,再一起制定法令制度。秦地众望所归,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大殿里气氛愈加热烈,众人畅所欲言,有控诉的、有称赞的,尽情抒发情怀。

 

鸿门宴

在距咸阳不远有个地方叫鸿门(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驻扎着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此前,项羽在黄河北岸与秦军主力章邯反复浴血苦战。收降章邯后,从东线日夜兼程奔往函谷关时,刘帮早已从南线突破武关,进入关中了。而项羽不知刘邦进军如此神速,一心想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路上拼命与刘邦赛跑。而刘邦已稳当地在关中呆了一月有余了,早已做了大量的安民工作。

项羽军到函谷关,不料城门紧闭,城头上传来守军叫喊:“沛公已先入关平定咸阳,命我等守关。各路军队,一概不许入关!”项羽一听已被刘邦占先,一恼怒立即命英布抢关。守关军卒见友军突然反目,措手不及,抵挡一阵,便弃关逃遁。

此前,项羽率楚军北上救赵,获胜后一路西进,又与秦军主力王离、涉闲、苏角交战,获胜威震天下。项羽降服秦将章邯后,又怕秦军士兵不服,在一月光朗照的夜晚,趁秦军降卒疲倦酣睡时,命令楚兵将二十万人全部活埋。消息传入秦地,百姓无不仇恨项羽的残忍和暴行。

项羽进入函谷关,率军驻扎在新丰鸿门。他越想越恼怒,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硬仗,却被刘邦捡了个便宜,更可恶竟敢封锁函谷关,不让我大军入关。范增献计说:“刘邦军只有十万人,我们四十万人,何不趁机把他消灭,以除日后之患?”于是决定第二天就进攻刘邦。

消息却被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知道了,他与张良有深交,十多年前因杀人被秦王朝追捕,逃跑到下邳张良收留了他,两人感情很好。当他听到项羽要攻打刘邦时,担心老朋友的安危,就连夜赶到张良处通风报信。

项伯私下见了张良,拉着老朋友的手说:“不好了,不好了!快随我逃命吧!”拉着张良往外就要走。

张良沉思片刻,对项伯说:“当初我答应韩王送沛公入关,如今人家有难,我却不辞而别,情理上说不过去呀。以后别人说我张良不仁义,不行,还是让我进去与沛公招呼一声吧。”说完张良走进刘邦的营帐。

刘邦听张良一说,大惊失色,急忙拉着张良手说:“该如何是好?”

张良问道:“大王估计你能否战胜项王?”

刘邦说:“你是知道的,我本来就不如项羽实力强啊。”

张良见刘邦满面愁云,安慰道:“大王放心,我有主意了。”

刘邦忙问:“有何良策?快说来听听。”

张良说:“别急,我请项伯帮帮忙。在秦朝时,项伯杀了人,我曾舍命相救于他。我想项伯一定会帮忙的。”

刘邦转忧为喜,忙问张良:“你与项伯谁大谁小?”

张良答道:“项伯长于我。”

“那快快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与他喝两杯。”

张良回自己帐请项伯。

刘邦与项伯相对而坐,张良居中入席。刘邦首先敬项伯一杯酒说:“先生寿比南山。听说先生有子尚未娶媳,不知先生是否愿意与我结为亲家?”

项伯是个忠厚之人,见刘邦如此仁厚和敬重自己,受感动得连连答应。

刘邦暗暗高兴,又说:“我一向尊敬项将军,自我入关后,闭宫门,封府库,丝毫不敢动那些财物,并登记了百姓、官吏,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我在函谷关派兵守卫,是为了防备盗贼和非常情况的出现,请你转告项将军,我刘邦不敢有背大德啊!”

项伯见刘邦说得很动情,受感动起来,便对新亲家说:“我回去一定禀明项王。如果你明早能亲自去向项王赔罪,我再从中周旋,事情就好办了。”

刘邦料知事情已经没有开始那么棘手了,一口答应明天去鸿门项营。说:“有劳亲家,事情紧急,我派人送你连夜回去,就说我刘邦明天去向项将军赔罪。”

张良说:“我明日与沛公一同前往鸿门,项将军一定有些误会,把话说明了,气也就消了。有劳仁兄先回。”

项伯回到项营,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项羽只是“哼”了一声。项伯见侄儿气仍未消,又说:“如果沛公不先破关中,你哪能如此顺利进关?现在人家有功却要打他,是不道义的。”项羽也不再“哼、哈”了,手一挥示意项伯不再说了。在项羽发愣的当儿,项伯趁机劝说:“现在沛公亲自来谢罪了,不如好好款待他一番。你们也是好兄弟呀。”

项羽想,也许刘季小子到底还是不敢与我作对,心里的怒火熄了一半。

刘邦与张良一行人带上礼物来到鸿门,项伯已在营外等候,将昨晚之事告诉了张良,项伯说道:“项王处不会有大的问题了,但要小心范增……”

张良点头说:“多谢仁兄了。”

刘邦一见项羽,连声慰劳说:“将军辛苦了,刘邦特来看望项将军。”刘帮为保住小命,在敌强我弱,谓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对项羽阿谀奉承,这一套在项羽跟前很管用。一边又说:“我与将军合力抗秦,将军从北路向西破秦,我则从南路进军。连我自己也没料到能先进入咸阳,得以在此见到将军。现在却有小人挑唆,让将军误解我刘邦了。”

“误会,误会!”张良一边看着项伯说道。

“哈哈!”项伯附和道:“误会,误会!”

独范增在一旁满脸凶像,口里发出“嘿!”

项羽听了刘邦一番话,再看看刘帮满脸愧疚,已不忍心,满腹的怒气已经烟消云散。脱口说道:“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哪会生气呀。来来来,入席再说。”

于是,项羽拉着沛公一同入席宴饮。按古人的礼仪向东是上席,项羽、项伯面东而坐;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面南入坐,沛公面北坐,张良面西陪坐。席间彼此客套一番。刘邦自恃卑弱,不欲逞强;斗智不斗力,尚谋不尚勇是刘邦和张良事前商量好的主意;对付项羽这种人忍为上、曲则全、柔弱胜刚强。酒过数巡,范增屡次对项羽使眼色,要项羽杀了刘邦,他怕项羽被刘邦的花言巧语迷了,便接二连三举起自己佩带的玉块,向项羽暗示要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可项羽视而不见,依然与刘邦谈笑叙旧。

范增急了,起身到帐外招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说道:“项王为人太仁慈。你假装到席前为沛公祝寿,请求舞剑助兴,待机杀了沛公,不然今后我们都会被他俘虏,被他害死杀掉我们。”

项庄进帐祝寿后说:“军中无歌舞乐伎,请允许我舞剑为诸位助兴。”

项羽不知是范增之谋,便高兴地说:“好极了。”

项庄拔剑翩翩起舞,一套接一套剑术赢得满堂喝采。此时,项庄剑姿突变,暗含杀机直指刘邦,刘邦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危急关头,项伯挺身而出,说:“项庄一人舞剑太单调,让我来奉陪吧。”随即与顶庄对舞起来。每当项庄剑锋威胁到刘帮时,项伯总以身体遮护刘邦。

张良眼见事态严峻,到营帐外军营门前叫来樊哙,急急相告说:“沛公危险!现在项庄席上拔剑起舞,用意刺杀沛公!快快……”樊哙不等张良说完,早已执剑拥盾冲了进去。风风火火撞倒阻拦的楚营士兵,旋风般奔到项羽帐前,撩起帐幔,站在项羽对面,怒发冲冠,双目怒睁,眼眶都被瞪裂了。站在刘邦跟前护着主人。

项羽见突如冲来的壮士,惊得握剑,挺直上身随时一跃而起,然后问道:

“这位客人是干什么?”

“他是沛公的侍卫,叫樊哙。”张良答道。

“哦!”项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对樊哙说:“好一个壮士!来、来、来,赏一大碗酒!”

“多谢将军赐酒!”樊哙接过大碗,站着“咕哝、咕哝”两三口喝完了酒。

项羽又说:“再赏一条猪腿给他。”侍从拿来一条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地上,将猪腿置于盾上用剑切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项羽见了,十分赞赏又问道:“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樊哙大声回答:“我连死都不怕,还在乎喝一二碗酒?”说完,又大口食肉,“咕嘟、咕嘟”喝了一大碗酒。他用袖口抹一把嘴角,接着说:“当初,秦王有虎狼之心,滥用酷刑,杀人如麻,遭天下人的反对。楚怀王曾当众立约:‘谁先破秦入关就当关中之王。’现在沛公先破秦入关,却封闭宫殿库府,领兵驻扎在霸上恭候你的到来。非但没有得到任何褒奖,你还听信小人谗言,置沛公于死地。我认为这种做法和已灭亡了的秦王朝没啥区别。不知项将军以为我说的对吗?”

项羽听了樊哙一番数落,无言以答,只好说:“壮士请坐吧。”

于是张良叫樊哙随自己坐下了。宴会的气氛又趋于平静了,但每个人各怀鬼胎,强装应酬。受了惊吓之后的刘邦起身要上厕所,樊哙跟随出了营帐。对刘邦说:“刚才那剑拔弩张的情景,军师急忙叫我进来……嘿!大王,你此刻已出来,不如就趁机离开这是非之地吧!”

刘邦说:“恐怕不太妥当吧?”他有几分犹豫。

樊哙有些急了:“唉呀,大王,如今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搁在案板上的鱼肉,除了保命无路可选择。成大事者不能只顾小礼小节。大王快回军营吧!”

此时,张良也出来了,也叫刘邦快快返回:“沛公你先行吧,我有办法脱身返回的。你快走,快走吧!……”

刘邦拉着张良手说:“我在营中等你回来!”刘邦连车、马、随从都丢弃了,独自骑上一匹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持剑拥盾步行,护卫左右悄悄地离开了鸿门。

张良估计刘邦快到霸上了,才进入项羽帐内。项羽正诧异刘邦久去不归,正要派都尉陈平去找哩(陈平当时还在项羽军中)。见张良进来便问:“沛公何在?”

张良连忙致谦说:“沛公不胜酒力,已不能亲自向将军告辞,又怕将军再责备他,已先回霸上了。沛公让我献给将军一对白玉璧,献给亚父一对玉斗,请笑纳别怪罪。”又说:“多谢项将军酒宴!”

此时,刘邦的谦卑完全让项羽熄怒,高高兴兴收下了白玉璧。范增阴沉着脸,拿过玉斗往地上用劲一扔,“叭啦”打碎了,拔出剑剌着说:“将来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这小子,我们都将做他的俘虏。”

沛公逃回霸上余悸未消,立即下令杀了曹无伤。鸿门宴是刘邦同项羽由暗斗转向明争的起点,揭开了五年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之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刘邦为保住性命,保自己十万大军的老本。对项羽施以阿谀奉承,借上厕所之机而脚底抹油,简直颜面扫地,毫无英雄气概。可是这个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大行不顾细节、却为后人留下了数百年的汉家江山。而那个一味逞英雄气概的项羽,结局与荆轲一模一样,仅仅给后人留下了审美的资源和写诗的素材,生做人杰,死亦鬼雄。今思项羽,难还江东。楚汉相争之时,项羽与刘邦,在荥阳隔着一道“楚河汉界”的鸿沟对峙良久,双方陷入僵局,楚军常有断炊,士气低落,开小差的越来越多,项羽急了叫人传话,向刘邦叫板:“这些年来天下骚扰不安,全是由于你我二人在较劲。我二人来个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别再让天下百姓受苦了。”刘邦哈哈一笑:“我刘邦不与你斗力。”老谋深算的刘邦明知单打不是项羽的对手,是不会表现毫无意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范增向项羽献计,在阵前把刘邦的父亲绑在油锅之上,刘邦若不投降,便把他父亲给烹了,他若不救,岂不是向天下公告他刘邦不孝。不料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是“哈哈”一笑说:“当年我与项王一起侍奉怀王,接拜为兄弟。我的父亲也便是你的父亲。如果项王一定要烹杀咱们的父亲,可别忘了分一碗肉汤给我!我知道,这又是范增老儿给你出得馊主意,让你和我一起做天下不孝之人!”这席话说的项羽哭笑不得。项羽这样注重名声,爱惜羽毛之人,可不愿把自己的父亲给烹了。刘邦不过嬉皮笑脸三言两语,立即使高度紧张的局面瞬间斗转星移,可谓随机应变,举重若轻。充分表现了刘邦此人,自恃卑弱,不欲逞强,斗智不斗力,忍为上、曲则全、以柔弱胜刚强的人生一面。当刘邦在阵前对项羽说出那番千古难得一见的奇论时,他显然是把儒家的那套迂阔无用的孝悌、仁义之说抛到九霄云外的。刘邦和张良一道,多次对对手不仁不义言而无信。宋儒杨龟山评论道:“老子之学最忍,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底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解了,忽回军杀之,这便是柔弱之发出,可畏!可畏!”峣关之战,张良劝刘邦出尔反尔,使刘邦抢先进居咸阳。鸿沟之约,项羽退兵,张良鼓动刘邦背信弃义,突施暗算,回军杀之,然后调兵遣将,陷项羽于四面楚歌,穷途末路。所有这些,都是《太公兵法》之“绝去礼学,兼弃仁义”原理的活生生的演示。 [待续]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张良的故事[3]

刘邦兵败彭城  张良四两拔千斤

鸿门宴沛公脱险,几天之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咸阳城依旧繁华热闹,刚刚从苦难中挣脱出来的秦地百姓,怡然自得面露喜色。项羽骑着他的乌龙马,身披坚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项羽忘不了叔父项梁被秦军杀死的深仇大恨,他想,现在是该清算这笔帐的时候了。

咸阳城的座座府库又被打开了,曾遭受过刘邦军队洗劫的库房,已无法满足贪婪者们的欲望,士兵们拥向了阿房宫,于是,项羽命令已经赶到的各路诸侯驻扎在郊外,而自己却率八千子弟兵拥进了阿房宫抢夺……阿房宫里的帷幔扯的乱七八糟,奇花异草被践踏成泥,宫女们被迫逐得四处逃散躲藏……项羽眼见阿房宫如此富丽堂皇,仿佛看见百姓累死饿死……而秦皇又是如何寻欢作乐,叔父死前要他报仇雪恨。于是,叫人从牢中将子婴抓出来,当众说道:“亡国之君,留他何用!推出去砍了!”一怒之下,命令士兵焚烧阿房宫。大火映红了整个天空,天降大雨也浇不灭它,据说,大火整整烧了一百天。阿房宫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让今人去考证,只有唐代文学家杜牧写有一篇《阿房宫赋》,留给后世去想象。

焚烧了阿房宫,抓子婴来开刀,项羽开始逮捕秦朝的官吏。吓坏了那些官儿们,他们象老鼠东藏西躲,却还是被楚兵逮住杀头。一时间,咸阳街头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据史称共杀了八百多秦吏,没计算八百多名官吏的家眷。楚兵已杀红了眼,他们抢劫民财,抢占民女强奸,无恶不作,反抗者就成了刀下鬼。关中百姓早已听说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这些士兵都是千家万户的亲骨肉,如今又亲眼看见项羽杀人如麻,心里惊恐至极,闭门不出,惶惶不可终日。项羽的作法使关中百姓大失所望,于是,愈加怀念曾给他们“约法三章”的刘邦。私下里都去亲近刘邦,这为日后刘邦夺取关中奠定的基础。

项羽正在咸阳城烧杀抢夺之时,不料楚怀王传令来了:“照前约定,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项羽听了,就像嗓门里卡了根刺的难受。

鸿门宴上没杀刘邦,可是项羽对刘邦先入关中这件事却一直耿耿于怀。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活着总是个祸根。巴蜀之地路险、环境恶,秦时专门是流放囚犯的去处,就让刘邦去巴蜀称王,同时斩断他的翅膀,他也就飞不起来了。”刘邦就成了汉王,封地在巴(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蜀(今四川省成都)和汉中(今陕西省安康西北),建都在南郑。

项羽把秦始皇统一了的天下又重新分割得七零八落,他一共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有: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九江王黥布,常山王张耳,代王赵歇,衡山王昊芮,……等。封毕,又自封为“西楚霸王”取春秋战国时代霸主之含意,以示高居于诸王之上。

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春寒料峭,在通往巴蜀的山道上,汉王正率领汉军将士前往自己的封地。刘邦心里愤愤不平,怨恨项羽违背约定。刘邦心想,如此逼我上绝路,还不如反了,与他项羽来个你死我活。萧何却劝说:“大王,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还有几万兵马,到了巴蜀、汉中,先发展生产,养精蓄锐,扩充兵马,到那时再反也不迟啊!”

与此同时,刘邦也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张良为刘邦送行,一程又一程,一停又一停,一路上张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说“我们会见面的,大王要等待时机,……”张良马上就要回韩国去了。当年他受韩王指令助沛公入关,现在已完成了使命。如今,他与汉王已是难舍难分。到了褒中(古梁州的褒县,今陕西华山以南),已是不得不分别了。

刘邦与张良相视而立,眼睛都湿润了。张良说:“大王,请烧毁你所走过的栈道。一定要烧!”

刘邦一惊:“这不是绝了将来的出路?”

张良握紧刘邦的手说:“请大王一定这样做,一来以防其它诸侯的侵略,二来也消除了项羽的疑心,让项羽对你彻底放心啊!”说完,张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刘邦这才恍然大悟。

刘邦目送张良的身影,心里却伤心得很,因为对他来说,失掉了张良就犹如失去了一条胳膊,失去了半个脑袋一样痛苦。

这时,项羽正派兵尾随汉军,观察刘邦的动静,见刘邦走一段路,烧一段栈道,项羽听说这件事,心放进了肚子。

刘邦来到封地。一天夜深沉,天上布满星星,眨着眼睛俯视着露宿在山道上的将士们。偶尔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四周是一片寂静。在一块宽敞的平地上,架着汉王的营帐。突然,一个将领撩开营帐走进刘邦跟前,惊醒了在沉思张良与他一起度过的日子的刘邦。“丞相逃走了!”(是萧何追韩信去了)这个消息对刘邦犹如五雷轰项,他说道:“已经走了一个张良,再走掉萧何,这不是斩断我左膀右臂?”刘邦自言自语,伤心极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后,三秦之地,不到一个月便全部归了汉王,刘帮真正做了关中之王。消息传到项羽耳朵时,项羽气得头项冒烟。此时,赵相张耳投奔汉王,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也投降了汉王。刘邦与韩信率领五十六人马,向东征伐,要与项羽决一死战。

这是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他的大军,大规模地向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进军。此时,项羽正在北方和齐国打得不可开交,一点也不知道刘邦要去攻打他的老巢。

这里都是张良的功劳,项羽中了张良的缓兵之计。原来项羽得知刘邦夺取了三秦,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刻抓刘邦碎尸万段。然而,此时的齐、梁都应刘邦起事背叛了他,项羽愤怒得像头狮子,只可惜自己没有三头六六臂来招架眼前的困境,意欲先打刘邦。正在这时,张良(此时的张良还在赵王身边)派人送来一封信给项羽,信中说:“汉王只想做关中王,以符合‘先入咸阳者称王’的约定,汉王是不会再往东进军的。”项羽读完这封信,心头稍稍定了下来。这正是张良一笔四两拔千斤佳作,“调兵遣将”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功劳。

亚父范增看破了张良的诡计,劝说:“项王呀,你不要中了张良的缓兵之计,你必须先打刘邦,不然……”

“罢、罢、罢!不然怎么样?我还怕他刘帮不……!”项羽却不听范增劝告,放弃了刘帮这一头,北上攻打齐王去了。

再说刘帮见项羽果然不来兴师问罪,他在关中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元气渐渐恢复后,内心不安分起来。他想称霸天下,可是项羽的威名又令他胆寒!

项羽自立霸王以来,凡事虽然自己作主,可面子上还必须通报义帝,时常义帝总对他进行一些忠告,每到此时项羽就很不痛快。于是,他派九江王黥布在郴(今湖南省郴县)暗杀了义帝。消息传开,众人敢怒而不敢言。新城三老董公进谏刘邦说:“大王,项羽杀义帝,是大逆不道,当天下人的仇敌,你可和你的士兵著装上孝服,为义帝向各诸侯发丧,天下响应,并趁机讨伐项羽,名正言顺,四海之内一定支持你,敬重你。”

董公一席话正合刘邦心意,于是,刘邦身穿孝服,嚎啕大哭,替义帝发丧。并告示诸侯们:“天下人共立义帝,如今项羽无视天下之人而残杀义帝,我愿同各诸侯联合讨伐凶手。”果然一呼百应,汇聚诸侯兵马近六十万,他亲率大军威武直奔项羽的老巢彭城。

彭城都是些老弱之卒在留守,根本不堪一击。刘邦得手彭城,不去抓战机乘胜两面夹攻项羽,让项羽腹背受击,此时全完有可能一举消灭项羽。但刘邦被彭城的繁荣搞得眼花缭乱,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整天忙于搜罗钱财、珍宝,把项羽宫中的美女都据为己有。天天大摆宴席、饮酒重乐,好像自己当上了皇帝一般。看官:真有点农家小院的人格特征,得意就忘了形骸。所以:腐生败!

项羽听到彭城失守消息,一边令部下继续攻击齐人,自己亲率三万精锐南下,绕道至彭城西面截断汉退路。而此时刘邦的部队又收编了猛将彭越的三万人马,一共六十余万的兵马,假如,张良此时在刘邦身边,约施谋略,及时出战,消灭区区三万项兵,对付项羽不费吹灰之力。

夜幕笼罩下的彭城,刘邦和他的将士们正在放纵享乐人生。然而,项羽营里,将士在紧张地进行战前准备,人们穿梭往来、步伐匆匆却又消然无声。当启明星的寒光尚未隐退,项羽跨上乌骓宝马,挥舞宝剑率三万壮士杀气腾腾冲向刘邦大营。三万将士齐齐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杀——!杀——!”吼声,战鼓“嘭、嘭、嘭”齐鸣,战马狂嘶,宛若风暴,飞沙走石。汉兵团团,拼死接战;楚军凌厉攻击,汉军难以接招。项羽忽而一马当先,左劈右砍,忽而独立中军,督励士卒,四野杀声震天,忽如天崩地裂,遍野阵阵凄惨。杀到正午时分,把十几万汉军变成了刀下之鬼,尸积如山。

刘邦随大军逃到灵壁东面的瞧水河边,搜拾残兵败将十几万,未来得及布成阵势,项羽已经逼近,汉兵如惊弓的鸟儿,楚军又是猛杀过来,汉军前队挤后队,结果十几万人又被逼入瞧水,死尸层层堆积,将汹涌的河道堵塞了,瞧水河为此而断流!楚兵合围上来,将刘邦团团围住,此时的刘邦真是插翅难逃了。忽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大树被风连根拔起,东西南北、白天黑夜都分不清。这大风正好刮在楚军阵势,士卒胡跑一气,阵势乱得一塌糊涂,刘邦带着几十个骑兵趁机溜掉了。彭城一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

自从刘邦兵败彭城,大伤了无气,各诸侯都重新背离刘邦投了项羽。为报侵占彭城之仇,项羽一直追击不舍,发誓非要取刘邦首级不可。项羽追到了荥阳城(今河南荥阳县),把刘邦围在城中,一连攻了几天都攻不下来。此时张良已经回到了刘邦军中,原项羽军中的陈平也投靠了刘邦。原来刘邦狼狈逃到荥阳时,恰好萧何从关中增援一批人马来会合,还运很多粮草,萧何雪中送炭了。楚汉一时对峙于荥阳,项羽攻城不下,刘邦紧闭城门不交战。此时陈平巧施反间计,使项羽疑心范增,不听范增的计策,对他冷冰冰,亚父此时已年愈古稀,如今却落得个这样下场,不禁痛心还气愤,于是卷起行头来到项羽帐内说:“天下大局已定,老臣年纪大了不中用了,请放老臣告老还乡,以享天年。请大王好自为这吧。”项羽默不作声,并派了两名士兵送亚父上了回乡的路。范增病死在途中。范增的死对项羽打击特别大,他这时才恍然大悟中了离间计。发誓要亲自斩了刘邦替范增报仇,于是楚军又发起了强攻,把荥阳城包围在一片冲杀声中。刘邦吓得坐卧不安,连忙找来张良和陈平商量对策。

张良说:“项王中了离间,使他害死了亚父,范增与项王情同父子,此时项羽定是要替范增复仇的。此时不宜与他硬碰硬,项羽复仇的怒火,一时难以扑灭,他的勇猛一定会打我们一败涂地。只是……”

陈平在一边点头,双眉紧锁。

刘邦急了,说:“这,这,这怎么着?快快出主意呀!”说完看了张良和陈平一眼。

陈平沉思片刻说道:“大王,何不假装向项羽投降,来个‘金蝉脱壳’?”

张良连声称妙,刘邦也不禁眉开眼笑。
    有人说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智囊,而张良并不是刘邦随身携带的口袋,简直就是长在刘邦身上的脑袋。刘邦自己也有头脑,有思想,有智慧,而且刘邦的智慧可能还在张良之上,只是他长年忙于征战和管理,没时间仔细思考问题,于是由张良代他去想——这就是“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的奥秘所在。在刘邦的所有开国功臣之中,以张良的性格、天资、经历与刘邦最为接近,张良总是能够洞悉刘邦的心思,因而他所思考出来的结果,与刘邦自己去想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的根本原因。

荥城一战中,致使项羽蔬远钟离昧等智勇双全的楚将,逼走谋臣范增而变成了孤家寡人,刘邦再次成为漏网之鱼遁之夭夭。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张良的故事[4]

划鸿沟楚汉歇兵   救太公杀回马枪

秋风横扫,落叶纷纷,随风飘荡。夜晚,万籁俱寂,隐隐约约显出荥阳城黑乎乎的轮廓。突然,东城门打开了,城内两千多妇女和孩子出了城门,楚军见城门打开便从四面包围上来,走近一看全是妇幼老弱。正当这时,东方天色已出现鱼肚白,有一辆马车驶出来,楚将远远看见这辆黄色的车,华盖极漂亮,还在诧异时,车已经驶近了。车中的人是汉将纪信,他身著汉王的衣裳从车中探出头来叫道:“我是汉王刘邦,请回去告诉项王,汉军粮草已尽,本人来降楚王了。”消息一下传遍楚营,楚兵一下欢腾起来像开了锅的水,潮水般涌向东门。楚将押着酷似汉王刘邦的纪信去见项羽。这时候,在城的西门,刘邦正领着几十名近臣和将帅逃出荥阳城,向关中奔驰而去。项羽一眼识破是纪信,一把抓起纪信急切地问:“刘邦在哪里?快说!”

纪信“哈哈”放声大笑,答道:“汉王早已离开了荥阳城。”

项羽暴跳如雷,知道又被刘邦骗了,一气之下说道:“给我烧死纪信!”进了荥阳城,杀了守城的汉将,修整数日后,项羽又率军西进,追赶刘邦去了。

刘帮战败荥阳城‘金蝉脱壳’,一路马不停蹄向关中逃跑。然而,刘邦的狡诈愈发激怒了项羽,项羽一路追赶着刘邦。

在河南荥阳县西面二十里处,古时有座三皇山,一道涧水从山间流过,把三皇山分成了两座山头,这地方叫广武。两边山头上,各筑有坚固的城堡,山头山四处旌旗飞舞,戈矛林立,两城相距只有一百多步,一边旗上书“楚”字,一边书“汉”字。楚、汉的大军在这里已相峙了好几个月了。此时,汉军凭着自己粮草充足,渐渐恢复了元气;楚军由于粮道受到侵扰,粮草快吃尽了。如此对峙下去必将对楚军不利。

一天一大早,汉军发现对面东广武城上,楚兵忙碌地筑起一座高台,像一个巨大的切肉砧子。高台旁边捆着一个老头子,老头子被楚军举过头顶。汉军定神一看,惊呼道:“此人是大王的父亲,刘太公。”原来彭城大战之后,刘太公和刘邦之妻吕雉被项羽抓去当了人质。

项羽在众将簇拥下登上城来,大声吼道,这一声吼如半空中响起霹雳。“刘邦,你听好了,快快出来答话。今天你若不投降,我就煮了你老爹,弄成肉羹。”

刘邦早听众报太公被担上高台之事,来到城墙上。众士兵们偷偷看着刘邦,而刘邦神情平静,面不改色向对面老爹瞟了几眼。众将听了大惊失色,相信项羽说得出做得到,项羽杀人如麻,何况当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如是冲去救人,只怕不是项羽对手。若是丢下老头不管,岂不是惹天下人嘲骂?阵营两边都静了下来,专等刘邦回答。刘邦心平气和说道:“哈哈!项王呀,当初起兵反秦,咱们两人曾经接拜为兄弟,今日我爹就是你爹,你娘就是我娘,如果你今天一定要煮你的爹吃,那么煮好后请分给我一碗汤吃。千古骂名我也分担一分。不知意下如何?”

这一番无懒话说得项羽一张脸哭笑不得,拔剑要杀刘太公,幸亏被部下劝住。项羽见此计不成,又说:“天下大乱,苦了百姓多年了,都是因我们二人的缘故,不如现在我们单打一场,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受战乱之苦了。”

刘邦仍嘻皮笑脸说:“我宁愿斗智不斗力。”

项羽无可奈何,命手下将士去挑战。刘邦手下有个楼烦,善于骑马射箭,将楚方壮士一箭死,楚方出来一个他便射倒一个。顶羽披上盔甲,手持长戟亲自上阵,楼烦张弓正要射箭,顶羽不躲避,怒吼一声吓得楼烦胆怯。

在涧水边,刘邦当面数落了顶羽十大罪状,刘邦的话音未落,项羽勃然拉开劲弓,射中刘邦胸口一箭。张良知道军心重要,“树倒猢狲散”,当刘邦中箭时,身子朝前一踉跄,顺势弯下腰,张良顺势扶住刘邦,用手摸脚大声说:“这贼子射中了大王的脚趾头!”张良在一旁大声喊道:“汉王脚趾头被项王射中了,快快扶汉王回去!”于是,双方都没看清楚伤在何处。刘帮被裹好伤口后,张良又强要他坐上车子,在军中转了一圈子抚慰士兵,安定军心。

刘邦箭伤快好了。这时,韩信杀了楚将龙且,破齐国,就派人对刘邦说:“齐与楚相邻,齐地不能没有一个王,最好先设一个假王。”刘邦勃然发怒,正要当着韩信使者破口骂韩信,张良马上上前向刘邦使眼色,刘邦立刻改口说:“大丈夫要做王就当做个真王,做什么假王。”找张良与陈平商量。

张良说:“汉王,当前的大敌是项羽,此时此刻不能生乱!封王是好事,可以帮助治乱呀,对天下人表示了大王慷慨大度,论功行赏,会博得四海的尊重。”

陈平也在旁点头。于是,就由张良带着符印,前去封韩信为齐王。不久又立黥布做了淮南王。韩信受封后,愈加感激刘邦,率大军不断进攻楚军,令项羽大伤脑筋。

刘邦心事重重,项羽不肯退兵,时不时还吓唬要杀刘太公。

张良对他说:“眼下霸王的粮食已快完了,他不能不回去了,我们可以抓住机会,去跟他言和?只要他肯放太公和夫人,就说,我们退兵。”

刘邦问道:“只好这样了,派谁去好呢?”

张良说:“我看派洛阳侯公最妥当。”

陈平也说:“这样最好!”

侯公见了顶羽,奉上汉王的求和信,献上张良准备好的礼品。顶羽一看礼品和刘邦求和信,心里先有了几分满足感,真若当年鸿门宴后范增所言项羽“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展开信看道:“连年征战已使百姓怨声载道,士兵疲惫不堪。今派侯公前来求和,以结束眼下的对峙状态,建议楚、汉两方以荥阳东南鸿沟为界,以东属楚、以西属汉。已送上薄礼,望笑纳。”看完信,项羽动心了,眼前断粮的困境,还是依了刘邦回去彭城去吧。

项羽也派使者到汉营,约刘邦划定地界之事。刘邦对楚使说:“既然我们讲和了,请转告项王,我与他依旧是好兄弟,若是项王有诚意,请放回太公和我的妻子。这样,项王才让人钦佩。地界之事就依项王定吧!”刘邦让手下厚待楚使,楚使连连叩首收下礼物,表示回去一定照办。

楚使回去,竭力向项羽宣染汉王的诚意。同行的侯公接着说:“大王,你不杀他的父亲,就是注重孝道,不为难他的妻子,就是注重道义;刘邦已经十感激你了。现在,你若是放了他们,就足见大王的宽宏大量了,必定会被后世称颂。”

此时,大将钟离昧和季布劝止说:“不可放回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是个不守信用的小人,我们上当还嫌少吗?”

项伯说道:“大王只要放回刘邦的老父与妻子,他一定会对大王感恩戴德的,哪儿还会不守信义?”

项羽想起刘邦信上所言:“我们依旧还是好兄弟!”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就叫太公和吕雉回汉营去吧。”

在鸿沟两边,楚河汉界划定了。刘帮和项羽隔河行礼言和了,然而双方收拾行当准备返程回故乡。刘邦封侯公为平国君。

项羽正率领楚军在蒙蒙的晨雾中东回彭城。刘邦也欲率军西归。此时,张良急忙来见刘邦说:“大王,不可以西行。这是你统一天下,天赐的良机,机不可失呀!项羽东归中了缓兵之计了。”

陈平也说:“大王,不可西行!”

刘邦眼前一亮:“哈哈!”说:“只是……说好了以鸿沟为界,要是变更,只怕天下诸侯议论我等不守信义?这该……?”

陈平说:“现在楚汉各分天下半,诸侯都依附于你,楚兵粮尽罢兵东归,是上天要叫项羽灭亡啊。大王若此时不消灭他,真可谓养虎遗患了。”

张良补上一句:“大王呀!机不可失啊!”

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鸿沟之界”只是昙花一现。刘邦大军向楚军大规模压过去。项羽中计了。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张良的故事[5]

四面楚歌瓦解军心  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明月皎皎,树影婆娑。这是公无前202年的一个夜晚,项羽兵败粮绝,士兵们东倒西靠躺在地上,他们被汉王和各路诸侯大军重重围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楚营一片沉寂,只有项王的营帐还露出光亮。项王在与他的爱妃虞姬对酌,他俩对酌的身影投在帐幕上,一个魁伟雄壮,一个娇艳玲珑,随着摇摆的烛光,两人身影微微晃动,颇显孤寂和凄然。帐外两排卫兵如两排石头俑凝立。几名心腹将领知通,只有在虞姬面前,他们的项王才略感几分松快,稍稍舒展平时紧锁的眉头。

项王已有几分酒意了,虞姬更不胜酒力,他们微醺了,渐渐忘却了强敌环伺的严峻现实。突听从远处汉军营垒传来一阵歌声,悠悠扬扬而凄婉,雄迈并苍凉。项羽一愣,是楚歌,是他耳熟的楚歌!他自小就在这种歌声中熏陶成长。歌声勾起了无限的乡愁,勾起了对亲人无限的思念,引起人们对于离乱世情的悲哀。歌声越来越响,四面八方滚滚涌来,撼人心魄的歌浪,直入云霄。项王大惊失色,难道说汉军中的人都会唱楚歌?他霍地而起,撩开帐幕,大步出了帐外,更感四面楚歌有一种瓦解人斗志的力量。营地所有士兵都站起来了,项羽明显感到士卒们在惶惶不安,一看身边的卫士,脸上也露出一股凄惶神色。此时他感到大势已去了。

自从鸿门宴上,没听亚父范增再三告诫放走了刘邦,留下后患,至今已五年过去了。五年的楚汉相争,曲曲折折,顶羽曾屡战屡胜,而今竟然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心里无比悲愤。项羽回顾起自己跟随叔父起兵抗秦以来的辉煌战绩:在巨鹿城他破釜沉舟,血战秦军,那支秦军在骁将章邯率领下,曾横扫诸路反秦义军,如陈胜、吴广都败在他手下,而在他的跟前土崩瓦解,秦将王离作了俘虏,涉闲自焚,继面章邯投降了自己。震天动地的杀声使作壁上观的诸侯们胆寒心惊,这些人来见项羽,竟然一个个跪在地上爬进辕门,不敢仰视。后来的彭城大战,刘邦六十余万大军被他三万铁军打得一败涂地,死尸堆积如山,将一条滚滚奔涌的睢水都塞断了。荥阳大战,刘邦又是全军覆灭。然而今天,这四面楚歌却提醒他,那往日的荣耀,已不复存成了,等待他的是从未曾领略过的失败滋味。

突然,一声凄厉的马嘶,将项羽从沉思中惊醒,那是他的乌骓宝马也随四面楚歌在嘶鸣,项羽走过去,轻轻抚摸马鬃,借着月光,看见宝马的眼角也挂着泪珠儿,马儿将头在他的身上蹭蹭,将头低垂在项羽胸前不愿离去,过了好久,似乎定下神来。项羽看到自己的爱骑如此,心里一阵酸痛,他落下了英雄泪!留下了心不甘的英雄魂!他的宝马啊,在无数次金铁交响的血战中都未曾恐惧过丝毫,如今,却仿佛被这楚歌声感染,如此通灵地悲情。项王双眼含泪,望空长叹,随着四面楚歌的节奏回往营帐。

项王没想到,这只不过是张良出的主意。张良让投降的楚兵教汉兵唱楚歌,然后一起对着楚营唱,扰乱楚卒军心,瓦解斗志的攻心一战。最没想到的是,就连宝马和项羽也受楚歌所感染。

虞姬捧过一杯酒来,将项羽从沉思中惊醒,他觉得那股冲天的豪情化作了满腔悲愤,慢慢抬起低垂的头,默不着声,潮湿的双眼看着她好一会儿,突然起身拔剑,向虞姬说:“我来为你唱一曲吧!”他一手执杯,一手抚剑指长空,飘然仰天悲歌,那歌词译成今天的白话是:“我力能拔山啊气盖当世兮,时运不济啊宝马也不再飞驰兮!马不飞驰啊有何办法兮?虞姬虞姬啊该如何将你安置兮?”虞姬随唱道:“汉兵占据了我的家乡啊,四面楚歌齐声高唱兮。大王您已是穷途末路啊,贱妾我何必再活世上兮!我的夫君啊,九泉相伴兮!……”项王与虞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歌声似潜蛟悲吟,如雏风哀鸣,项王的泪珠顺着面颊一患患往下流,掉在贴身的铠甲上,在烛光下映成血一般的暗红,这是处于绝境之中而又无可奈何的英雄之泪。左右的侍从们见此场境,一个个失声嚎啕,不敢仰视一眼前这幅绝代英雄与绝世美人的生离死别场面。据说,虞姬因为不愿再拖累项羽,当晚就拔剑自刎了,当剑掉地的声喑把项羽从酒梦中惊醒,项王抱着躺在血泊中的爱妃朝天长吼,声震遥远,魔鬼听到也纷纷遁避。她被埋葬在濠州(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六十里处,她那座坟山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悲壮凄艳的故事和千古绝唱。

更漏将尽,项羽突围。他翻身一跃上马,一马当先,率领八百精锐铁骑势如破竹,若一阵龙卷风向南溃围而出,挡路的汉兵全部被砍倒躺在血泊中。

直到天明刘邦才知道项羽已经突围,急令骑将灌婴率五千人马追击。项羽一路急驰,渡过淮河之后,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其他人都因突围时负伤或急行军马累倒人累死在途中了。到了阴陵(今安徽省境内),早已把汉军甩得很远很远了,眼看就摆脱追兵,不料此时迷了路。正当四处张望时,附近的田野里,一个农夫正在耕作,项羽一队身沽血迹,衣甲零落的骑士早已勒马农夫跟前问路。农夫抬头看看项羽他们,知道又是那些整天杀来杀去,不顾百姓生死的达官贵族,心中很是生气,故意骗说:“往左拐吧!”这一左拐,迎面碰撞了汉军的追兵,眼看追兵近了,项羽无暇思索,拍马便拐上了左边的小路。哪知跑了一会儿,没路了,人马冲入一片巨大的沼泽地中,几个骑士来不及勒马,连人带马一头栽进淤泥中,人在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战马挣扎嘶鸣一阵,也没入泥水下了。其他人小心退回来,掉头回走。然而耽误的功夫太多,汉兵已经团团围了上来。项羽且战且走,到了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回头一看,只剩下二十八位壮士还紧紧随在身后,其余的不是葬身泥潭便是作了刀下鬼了。再看看汉军,黑压压有好几千骑,戈矛林立,喊声震天。项羽一行跑到一个小山上,他知道再也无法逃脱了,他却毫不惊恐,很平静对跟随者们说:“我从起兵抗秦到现在,已有八载了,身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成为天下霸主,可是,今天却将要困死此地,这实在是苍天要我亡,决不是我打仗失误所至!死并不可怕,在死之前,我要跟诸位一起杀他个痛快,请你们为我作证,看我击溃围困的汉兵汉将,斩杀大将,砍倒军旗,如果你们中将有信活下去,请为我作证吧,是天将亡我啊!决不是我打仗无能!”随即把仅存的二十八人分成四队,朝汉兵冲杀过去。

项王策马怒吼冲在前面,吼声地动山摇,所过之处,汉兵魂飞胆寒,还没等到回过神时,已是首身分开,项王身后留下了一条七八米宽的血路。二十八位壮士勇猛无比,待到杀出重围相聚时,只损失了两人,而汉军折损了数百。壮士敬佩对项羽说:“大王真是神人也!”

项王和壮士拼死冲杀,再次突围,一直跑到了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边。江水滚滚,浪花滔滔,天色灰蒙,大地阴沉。项王下了马,预感到此刻是自己的末日了。突然,一声叫唤:“大王,快请上船来。”项王定神一看,原来是乌江亭长,亭长撑船靠岸说道:“大王,江东父老一直想着你,江东虽小,方圆也在千里,人口十万,足可使大王立足,东山再起。我特意在此迎接大王,请快快上船渡江吧。”

项羽十分感动,笑着说:“当年我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行,如今他们已尸埋异乡,只剩下我活着,我还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啊!如今天要我亡,我还渡江干什么?”

乌江亭长听得老泪纵横。项王又说:“我心领了江东父老的情意,老人家,此马随我身经百战,我不忍心杀掉,就送给你吧。”于是项王将乌骓宝马牵上了船,然后用力一推,船离岸向江心飘去。只听那通灵的宝马伤心地长嘶不已,长、嘶、不、已,长——嘶——不——已……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最后,项王同二十六位壮士下马来,用短剑在江边与汉兵交战。项王怒吼着,只杀得汉兵心胆惧裂,不敢上前。二十六个壮士战死,项羽身负十几处伤,他的周围、面前躺着几百具汉兵尸体。项羽抹了一把被血糊住了的眼睛,此时他看清了一张熟悉的脸,这人是个司马官叫吕马童。吕马童与项王有过交情,现在他不敢正视一眼项王,只悄悄用手指给汉将王翳看。项羽见状,仰天狂笑,并说:“我知道刘季用千金和万户侯来买我的头,今天我就成全了老朋友吧!”说完,将风快的宝剑往颈上一抹,一股鲜血强劲地激射流出,一代雄主便气壮山河倒在自己的鲜血与敌人的尸体中了。

汉兵被项王的英雄气慨吓愣了,忽然醒来,一窝蜂拥上去争夺项王的尸体,又有几十个汉兵自相践杀而亡。最后,王翳得头,吕马童等四人各得一肢,后来这五人皆被封了侯。唯乌江水翻滚呜咽,在为绝代英雄唱那挽歌。

时过千余年后,杜牧在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下一首咏项羽的史诗,《题乌江亭》。“乌江亭”即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传是项羽自刎之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历史不会把荣誉平白无故地送人,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肯定与他的历史贡献是分不开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就肯定了其历史功绩。汉定天下后,胜利者君臣在探讨成败得失时,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著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虫鸟篆铭“子房之矛”

                 ——张良的故事[6]

张良善终·咋进来还是咋出去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平定楚地,灭秦后又重新统一了天下。公元前206年2月,诸侯王们联名上书,尊汉王刘邦为皇帝。刘帮喜不自胜,表面还推让了一番后,依然不客气登上了皇帝的宝位。刘邦在汜水(今山东省定陶附近)的南面登基,天下改姓刘了。初定都洛阳,一天在南宫摆宴请群臣,因汉朝初建无规矩可讲,群臣与刘邦相见、群臣之间相见彼此拱手拍肩膀,说话粗言粗语,上了大殿,随便找个地方,或站,或坐,或蹲,倒地也无拘束,道有几分痛快和亲切之感。

酒过三巡,刘帮问道:“各位将军,请直言告诉朕,为何朕得天下,而项羽却失了天下?”

众将中高起和王陵说道:“陛下虽然傲慢而怠慢别人,说话粗鲁无学问,但感亲热,但是只要部下攻下城池,陛下就会赐给他封地,因此陛下与我们是有福同享,项羽虽然仁义而尊敬别人,可是却妒忌贤能的人,有功者会被迫害,贤良者就会被怀疑,部下打了胜仗,得不到他好处。因此,陛下得了天下,而项羽失掉天下。他还听不进忠言。”

刘邦听得哈哈大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只其二。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在后方给足军饷,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率百万之众,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之人,能被我任用,我才能得到天下啊!可是项羽却不然,他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任用到底,因此,他最终被我战败。”众臣连连称是。

有个士兵名叫娄敬,他数次求见刘邦,向皇上建议说:“陛下夺取天下与过去的周朝不同,若建都洛阳,有诸多不便,还不如入关,西都长安,凭借长安的险要而有利的地理位置,永保江山。”

刘邦找张良商议,问道:“不知娄敬之建议可行否?”

张良进一步阐明了建都洛阳与建都长安的利弊,说:“建都长安能守能攻,条件更优越。从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来看,建都长安更有利长治久安。”张良分阶段分析的讲解,刘邦决定迁都到长安。

定都长安后,大封天下有功之臣。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刘邦在长乐宫朝见群臣。群臣们经过上朝礼仪的学习,此时已改掉了往日粗俗嘈杂的习惯。汉高祖让文武百官参见完毕,开口说:“各位贤卿为战胜项羽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朕今天要为你们评功摆好,论功封赏。”众臣们面露喜色,都认为自己功劳不小,今天要走运了。刘邦说:“朕认为萧何的功劳不小,应该首先加封,朕封他为赞侯,采邑八千户。”话音刚落,众臣愣了,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臣在下说道:

“我们披坚执锐,亲自带兵征战,多的参加了上百次战斗,少的也有数十次拼杀,真是出生入死呀,陛下却为何不先封我们?”

“萧何只会颁发文告、写点奏章,却从未参加过战斗,他有何汗马功劳?如今却位居我们之上,凭什么?”

众臣越争越激烈,汉高祖索性让他们去争,他熟悉这些人的粗俗和直爽。当年他们为了刘家江山,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我当时也许下他们的承诺,如今他们有不满,也该让他们发泄一下。大伙说了许多后,见刘邦沉思不语,反而没人说话了。

刘邦笑嘻嘻问道:“你们可曾听说过打猎?”众人抓耳挠腮,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刘邦接着说:“你们当然知道打猎离不开猎狗。当猎物被打中,追赶并把猎物逮回来的是猎狗,而指挥猎狗去抓猎的当然是猎人。因此,各位的功劳只能算猎狗逮捕猎物一般,犹如‘功狗’,而萧何却如猎人指挥猎狗一样来指挥你们,他便是‘功人’啊,你们怎么能把‘功狗’与‘功人’相提并论?”刘邦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一天,刘邦在路上见有些将领窃窃私语,面露不满之色,就找来张良询问其中缘故。

刘邦说:“朕已封十多人,怎会有这么多人在路边窃窃私语?他们在说什么?你知道吗?”

张良答道:“陛下已是天子,本该众臣与你共分天下,如今,你评功论赏,只封那些平时钟爱之人,而处罚的都是从前与你有怨仇的人。众人想,可分封的土地毕竟有限,而有功之臣却很多,唯恐自己稍有过错就会被杀头,因此,他们有可能聚在一起准备谋反。”

刘邦一听,心中惶惶不安。忙问:“先生有何妙计?”

张良反问道:“陛下,你一向痛恨谁?”

刘邦想了想说:“雍齿,此人总是没大没小的,我当了皇帝,他还是这般目无君长。以前打仗就不说了……雍齿是我的同乡,当年他率领丰邑子弟背叛我,对这件事我一直怀恨在心。”

    张良说:“不如先加封他吧。让众人看到陛下既然对自己最痛恨的人都如此宽容,也就不会惊扰了。”

刘邦说:“那就封雍齿吧。”刘邦封雍齿为侯,还特意为雍齿设宴,并亲热与他共叙乡情,令雍齿万分感动。群臣一下认为,皇上最大的仇人都平安无事,且被封侯,一下子恢复了平静。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刘邦自成为“沛公”以来,突破秦关,进居咸阳,返军巴蜀,占据关中,还定三秦,联合三杰(韩信、英布、彭越),孤立项羽,击杀项羽,夺取天下,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重要步骤、每一个辉煌战果,几乎都是张良和他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张良和萧何一般的“未尝有战斗功”,可是“宜列第一”的萧何仅封赏食邑八千户后加封二千户,而张良的待遇是刘邦一开始就让他“自择齐三万户”的道理所在。要知道,齐在诸侯国中可是一块肥肉,其重要性仅次于关中,后来刘邦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肥封到那里了。

刘邦好色,晚年又纳新宠,这新宠就是著名的夫人。夫人能歌善舞,是少数载入史册的汉代舞蹈家之一。刘邦当上皇帝后也好歌善舞,也是载入史册的舞蹈家。汉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师经过故乡沛,在沛宫设宴,召集父老乡亲子弟饮酒,还教当地的一百二十个少年唱歌。刘邦酒酣,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拔剑起舞,泣下数行。那一百二十个少年齐声应和,拔剑伴舞。当时场面慷慨悲凉,极为感人。刘邦死后,惠帝以沛宫为高祖庙,刘邦的《大风歌》便成了沛宫的祭祀乐。汉代祭祀刘邦,便一直采用《大风歌》,并保持“皇家舞蹈团”的人员为一百二十人。

刘邦既然迷恋夫人,有废掉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之意,改立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大臣们劝阻无效,吕后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起已经年多不见踪影的张良,当年刘邦不是最相信张良、最愿意采纳张良的建议么!吕后便让她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请张良出面。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皇上的亲信谋臣,现在皇上想要更换太子,您岂能高枕而卧?”

张良推辞道:“当初皇上是处于危急之中,才有幸采用了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更何况是皇帝的偏爱想要更换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事情。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这种事情,就是有一百个张良出面,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吕释之恳求张良务必出个主意。张良只好说:“这种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恐怕难以奏效。我看不如这样吧!我知道有四个人,是皇上一直想要罗致而又未能如愿的。这四个高人年事已高,因为听说皇上一向蔑视士人,因此逃匿山中,不作汉臣。然而皇上非常敬重他们。如果请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书信,多带珠宝玉帛,配备舒适的车辆,派上能言善辩之人去诚恳聘请,他们应该会来。然后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经常随太子上朝,使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是很有帮助的。”于是吕氏兄妹和太子当真把这四个人“商山四皓”的老人请来了,把他们安顿在建成侯的府邸里。

“商山四皓”是神秘人物。这四人看来属于隐逸之流,然而“四皓”的神秘性一点也不比“黄石”逊色。正如黄石公根本无从考证,甚至乃是子虚乌有,历史学界对于所谓“商山四皓”的存在也有人取怀疑态度。如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曾有专论批驳。关于这“商山四皓”,大概有三种可能:一、这四个人物确有其人,而吕后和太子也确实将他们请来了;二、这四个人物乃是一种江湖传说中的著名人物,而刘邦是知道这种传说的,因此张良献策,让吕氏兄妹随便找来四个老头冒名顶替;三、这四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当年张良向刘邦谈论“沧海君”、“黄石公”之类人物时曾经提起过,而刘邦对这种人物记忆深刻,心向往之,因此张良让吕氏兄妹随便找来四个老头冒名顶替。
    如是第一种情况,则不免令人起疑:就连当今皇上刘邦都延请不至的世外高人,岂能以太子的名义一请便到?退一步说,就算真的被太子请来了,何以却不直接追随太子身边,而是“客建成侯所”?“客建成侯所”容易让人推想,所谓“商山四皓”其实只是张良的障眼法和吕氏兄妹的花招。第二、三种情况,都是张良利用刘邦迷信鬼神、敬畏奇异的心理,从中大做文章,今日以“商山四皓”的名义打消刘邦更换太子的念头,如当初见刘邦时用“黄石”和“太公兵法”的名义劝以“君人南面之术”。

   所以不管“商山四皓”的实际情况如何,晚年张良在这一事件中,仍然体现了他的独到才能,一贯的行事风格:对刘邦的性格了如指掌;决不正面冲突,逆风而上;将自己隐身于背景之中,预留退身之道。
    张良果然如愿。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胡须雪白,衣冠奇特,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现在为何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呢?”四个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四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说:“我本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老子云:“功遂,身退,天之道。”熟读道家经典的张良岂有不知?于是他十分谦虚,自称功劳都是侥幸而致,然后张良回忆起当年他和刘邦在留县的那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初次相会,正是在离开下邳前往留县投奔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并且归附了刘邦。“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留侯,食万户,与萧何、曹参相当。晚年的张良益发谨守功成身退之道,与朝廷保持距离,对外称病,闭门不出。在家里练气功,据说能够辟谷不食。虽非山林大王,却是朝中隐士。
    张良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家五世相韩,韩国灭亡之后,我不吝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令天下为之振动。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做到了一个布衣所能够做到的极致,我已经心满意足。现在我只愿抛弃人间俗事,跟随神仙赤松子云游天下!”
    《史记·留侯列传》写张良之死,只用了四个字:“后八年卒。”写得极妙,张良死得也极妙。自古艰难惟一死。一般性理解道家“功成身退”的道理,而实践“不伐其功,不矜其能”的原则,其实也不太困难,除了那个功高震主,不可一世,却又傻里傻气的韩信,当年追随刘邦的那班老部下全都能够做到。说到底,这样的“功成身退”,不过是一种世俗的、实用的智慧,有如“谦受益,满招损”之类的道德箴言。然而道家的学说“功成身退”,其最深刻的一面,在于最终退出这个气象万千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人生,也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顶点,是生命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瞬间,只有懂得死的人才真正地懂得生。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人有各种各样赴死的选择。有人死得无可奈何,有人死得恋恋不舍,有人死得惊天动地,有人死得拖泥带水。如此这般偃旗息鼓、无声无息、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地离开了世界,张良真可谓难得的善死之人。
    我曾听过一个古老的故事,不知是佛教的故事?还是其它教的故事,记不清了。但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一只狐狸来到葡萄园前,发现四周都有围墙,只有一个小洞可以进入其中,它用力往里钻,但是无济于事。于是狐狸想了一个办法,斋戒三天,让自己的身体渐渐痩下来,成了皮包骨,终于顺利地进了洞,在葡萄园里大吃大喝。当它想出洞时,却发现怎么也出不去,原来它在园中大吃大喝的时光早已发胖了。于是,它又斋戒三天,再次变成皮包骨,才得以出洞。将要离开之际,狐狸转头瞪着葡萄园说:“啊!葡萄园,多么美妙的葡萄园。你的葡萄是那么硕大,又如此甘甜,值得人们致你以美言。但是你又给了我什么呢?仅仅是怎样进去和怎样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只狐狸,而这个葡萄园就是我们的世界。鉴赏评价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怎样进去”和“怎样离去”。所以古人有“善始善终”、“三岁看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晚节不保”、“盖棺论定”等说法,人生的精华部分,多半是在“怎样进去”和“怎样离去”。
    张良就象故事中的狐狸,一生多姿多彩,惊才绝艳,其间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不世功勋,将自己造就成出类拔萃的“帝王之师”,他的事迹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但从根本上说,张良在葡萄园中大快朵颐的这一人生阶段,与其他大臣没多大区别,张良之“奇”,特别奇在他的进与退的方式、登场和退场的过程。“刺杀秦皇”和“黄石授书”的故事,发生在张良辅佐刘邦之前,可代表张良的登场;“商山四皓”的故事,发生在张良封侯食邑之后,可以代表张良的退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