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倒车影像接线图:面对“初二现象”,家长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2:41
“初二现象”是目前初中生教育的一种新的现象,是指初二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各种不当行为的一种统称。北京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许燕提“初二现象”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 “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是一道坎儿:一部分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一部分不适应,处于有诸多麻烦状态。

 

    “初二现象”的其具体表现为:“染头发”“男生养长发”“女生化妆”“结交陌生朋友”、“抽烟”、“早恋”等。喜欢过激表现自己引起班上同学的大笑和混闹,甚至嘲笑老师、随意起哄,漠视老师批评;注意力不能集中,引起学习困难,导致学习成绩滑坡;常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特别逆反,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话;有的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及逃避、说谎、破坏甚至离家(校)出走等不良行为;“追星”入迷;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与异性交往非常大胆;攀比、赶时髦,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或以抽烟喝酒来表现酷;迷恋网络游戏和那些描写少男少女幻想世界与浪漫故事的“口袋书”……

 

    细心了解以上的表现,其实是初中生普遍容易出现的现象,但为什么会在初二的时候爆发呢?笔者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年由于对新的校园和新的学习生活还有新鲜感,胆子小,能够遵守纪律,好好学习。而第三年是参加中考的一年,初中生这时候已经能够了解到中考的重要性,所以也会自我约束自己,而不会出现较大的行为问题。恰恰是第二年,环境的适应和中考压力比较弱,使之成为了问题多发的阶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类型的问题呢?下面笔者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1)生理上处于特殊期:初二的孩子年龄平均为14岁,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几乎处于青春期。大脑右侧额叶开始发育,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学生身体发生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最明显的改变是骨骼生长加速和第二性征(如男孩长阴毛,腋毛、胡子,嗓音改变,阴茎和睾丸增大,有遗精,女孩长阴毛、腋毛,乳房隆起,生殖器官发育和月经来潮)的发育。青春期还有一个重大生理现象就是出现多种多样的与性欲有关的心理活动。如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性意识、性行为等。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青少年对性的好奇由于受到世俗压制而被不正常地强化起来。他们对性充满神秘感,渴望了解性的秘密。但是又不敢在老师、家长面前流露,由此产生青春期烦恼。这时,如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如电影、电视中的色情镜头,黄色刊物、裸体照片等,就很容易形成“我也试一试”的性欲冲动。再加上青少年道德和法制观念不够健全,这种性欲冲动便会逐步强化而变得难以控制。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性罪错烦恼怪圈,自然就出现前面谈到的一些现象。

    2)心理上的改变:青春期在他们心理上的一个明显表现是生理的逐渐成熟导致他们渴望或误认为心理成熟。于是他们就像成人一样向往或需要异性朋友,需要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心理上对家长、老师特别逆反。生理上的变化导致心理上幻想多,欲望多,注意力不集中,而辨别是非能力差;自主意识强,而约束自制意识差。模仿、攀比、赶时髦,几乎成为这一部分学生共同的心理取向,学生之间就出现了优秀生和落后生的两极分化状态。同时,这时的孩子又特别在意自己在团体中的评价和位置,表面什么都不在乎而从众心理又很明显,加上长期的老师、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3)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的突变:从小学到初中,知识结构的衔接不是很吻合。经过了初一一年的磨合后,又有新的困惑,从单纯的记忆,到理解记忆,到了初二,要求有更多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大小会决定学生走向两极分化的哪极。这时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努力和付出。需要更多的毅力。这也会使一些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选择逃避和放弃。

    4)认知的不成熟:初二阶段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这正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年龄段,他们对社会上各种诱惑的辨别力和抵抗力都较差。初中生思辨能力和全面分析的能力才刚刚开始形成,对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无法形成合理的判断。因此中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最容易成为不良现象诱惑的俘虏。一些设在中学附近的网吧、书摊生意十分兴旺。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那些描写少男少女幻想世界与浪漫故事的“口袋书”。这些对中学生有着很大诱惑力的“课外书”大量地被装进了学生的书包或悄悄地带进了课堂,在他们的一个个“小圈子”里互相传看。有的同学甚至模仿书中那些贵族子弟不思学习、打情骂俏、变着法子与老师和家长作对的情节,在同学之间或社会上互相介绍“帅哥帅妹”。也有一些中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就学会了骗钱。认知的偏差使他们步入了成长道路上的沼泽地。

 

2、学校因素

    1)环境因素:中学校园和小学校园比较会有很大的改善,体育馆,宽敞的活动场地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户外活动。也会给孩子带来新奇感,初一时从小学的老大哥变成了中学的小老弟,过了一年,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熟悉了,也升职为老二了。这时的斗殴群架现象也会出现。称雄立棍,争风吃醋的打斗也就难免。

    2)学校教育与家庭要求脱节,削弱了力量。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的家长反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和集体生活,只要求孩子做好功课,读好书,甚至害怕自己的子女受一点磨难,吃一点苦。

    3)老师失职:个别教育者思想方法片面,方式单一,措施不及时或不力等原因,都妨碍着犯错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调整人生的航向,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和蔓延。例如:(1)有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不一视同仁,有时训斥、挖苦、嘲讽,这都有碍于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骗、哄的态度,或赶出教室,或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教育谈话干燥无力,使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等待。(2)个别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好,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上述情况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或间接影响的不良“榜样”,给其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网络的普及,会给孩子带来互联网的诱惑,富庶的家庭会培养孩子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的思想。贫穷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自卑,虚荣,甚至是抑郁的个性。社会上的餐饮,娱乐场所也会成为孩子们的向往地。

    2)家教不当: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

(1)家长本身品行不端,身教言教都差。有的家长成天言语粗鲁,自己,麻将不酗酒断,有的家长甚至道德败坏,作风不正。这些都必然对孩子造成无形的影响。

(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有的家长只管孩子的物质需要,不管孩子的精神需求;有的夫妻不和,造成家庭破裂,而使孩子无人管教;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放松了家庭的严格管教,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3)两种极端,宽严失度。家长一方无原则地溺爱,或一方对孩子粗暴,这种教育方式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4)要求不一,互相抵消。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使孩子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久而久之他也会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这势必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极坏的作用。

    3)特殊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不断出现。甚至未婚爸爸妈妈也屡见不鲜。据调查,有些学校离异家庭子女占全校学生的20%,在个别班级占到近一半。研究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的意志品德、情感生活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行为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导致孩子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压抑、焦虑,多疑。这样的影响在他们成年后自己的成人关系中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4、社会因素

    1)社会的不良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人或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相关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是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不健康的社会原因。一些低级庸俗、黄色下流的书刊、影视、游戏等等,不知坑害了多少学生。一些学校的周边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今的犯罪呈现低龄化,在校学生也时有参与就是明证。

    2)学业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学生学习恐惧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负担过重,使不少学生潜意识里产生逃避学习的念头。学业压力大已不是一个新问题。在家长和社会对孩子们过高的未来期望下,绝大多数年仅11岁的小孩就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它社会活动,甚至有发展成一丁点个人爱好都不培养的趋势。学生是单一学习的机器,自然让学生感到生活的单调,生命的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精彩的外面世界”。加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每到一个关头,他们都要面临更大的学业升级压力。调查表明,63%的学生都认为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和日后就业所需技能脱节太多,造成的额外压力过大,也使学生产生厌弃学校学习的念头。与学业压力共生的是就业竞争压力。找个好工作的需要让青少年感触到社会竞争的严峻,“仅是被雇佣仍有风险,具有被雇佣的能力才安全”这些观念迫使认识不深刻的初中生不断到外面去提高“自身能力”。

 

    看到上面的分析,家长不禁要问: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下面提供一些简单的思路供家长参考:

    1、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如果有了足够的理解,就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再用对付小孩子的那一套。在教育态度上,也会给孩子多一些平等。在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应该及时学习一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找机会赠与孩子关于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让孩子对自己的变化有所理解,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减少问题的发生频率。

    2、增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这段时间需要父母多费心,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苗头,及时做好工作,就可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麻烦。每个月和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话聊天或是面对面的交谈,能够帮助家长很好的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3、做好家庭教育

1)家长不要寄希望于社会和学校,那是自己所不能够控制的因素,所以家长应该下定决心,主动承当其自己的责任,不要因一时的侥幸而让孩子误入歧途。

2)发现问题:生活中花些时间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当发现孩子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的时候要主动谈话,不要觉得问题不大而放弃,这时候改正会比较容易。

3)不惊慌:发现问题时家长也不要非常惊慌,一般来说问题并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时候家长需要冷静下来,判断孩子的问题是否已经非常严重,是否是客观事实,切忌主观猜测。这个阶段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尊重,所以主观猜测造成对孩子的冤枉会让孩子以后不再在家长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

4)找机会沟通:当确认孩子确实有些不当的行为,家长应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谈论此事,吃饭时、孩子睡觉前等比较放松的时候比较容易交谈,也可采取对待职业伙伴的方式提出一次真实的谈话。如:“爸爸有一个问题需要和你进行讨论,希望呆会能够去你屋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5)沟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注:关于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单独的主题进行编写,在此只能简单写些关键点,更多的细节请关注: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1)平等尊重的技巧: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自己要帮助这个朋友走出一个困境。然后针对问题在大脑中进行情景模拟的对话。模拟过程中家长须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孩子的感受,看自己的话是否能够不上孩子而让孩子收益。

(2)切忌发脾气、训斥,这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用处,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不要误入孩子。

(3)交谈的时候和孩子面对面,有目光接触,声音可较严厉,但可体现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4)如果不能与孩子达成共识,表达对孩子目前情况的担心,让孩子知道家长对其的关心。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自己会随时来帮助他和支持他。

    6)多用问句:家长尽量不要自己讲大道理,而可首先承认对孩子观念的一些认同,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发问,用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会比直接讲道理效果好些。

 

附:初二现象表现形式的几种类型(转载):

  1、过失型。

  (1)内因: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心理状态或不良需要。

  (2)外部情景:当前出现了该项行为易得逞的具体情况。

  (3)心理活动状态和个性特点:心理发展水平低,主要是认识能力低,多数未形成较稳固的意识倾向。

  (4)行为方式及特点:一般的违规违纪,如骂人、打架、恶作剧或偶尔说谎、损坏东西、逃课等,一般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特征。

  (5)行为后果:对集体和他人有一定影响,有碍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6)自我评价和体验:自我评价不稳定,水平较低,常有后怕、后悔等心理活动。

  (7) 性质和程度:纪律品德问题,程度较轻。

  2、品德不良型。

  (1) 内因:不良的需要。

  (2)外部情景:当前出现了该项行为易得逞的情况或主动的寻找、制造犯规情景。

  (3)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对道德规范有错误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力,多数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识与个性特点。

  (4)行为方式及特点:采取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如偷窃,欺骗,斗殴,流浪,破坏公物等,一般带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甚至有集团性。

  (5)行为后果:会对集体、他人造成损害,有碍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6)自我表现品价及体验:自我表现品价往往不正确,易受伙伴或消极的社会品价的影响,不意接受教育者的品价,对行为后果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7) 性质和程度:品德问题,程度较轻。

  3、攻击型。

  (1) 内因: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愤怒。

  (2) 外部情景:挫折后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景。

  (3)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情绪易激动,气质多为强型,倔强、急躁者居多。

  (4)行为方式及特点:为消除因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主要采取发泄的方式,如对抗、报复、迁怒等,一般带有公开性、爆发性。

  (5)行为后果: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妨碍个性健康发展。

  (6)自我表现品价及体验:自我表现品价往往较高,易自负,对他人的品价有对抗情绪。

  (7) 性质和程度:属于情绪、性格问题,或深或浅。

  4、压抑型。

  (1) 内因: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焦虑。

  (2) 外部情景:挫折持续作用的情景。

  (3)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易消沉,易产生不良心境,旗帜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沉郁者居多。

  (4)行为方式及特点:主要采取逃避或消极应付的方式,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一般带有隐匿和持续性。

  (5)行为后果:一般对他人或集体无明显危害,主要是妨碍个性大健康发展。

  (6)自我表现品价及体验:自我表现品价一般较低,可能接受教育者的鼓励性的影响。

  (7) 性质和程度:属于情绪、性格问题,程度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