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1.6t保养周期:社会管理创新提速 顶层设计正日臻成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42:36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提速 顶层设计正日臻成熟

2011年12月12日15:59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社会管理的思路更加明晰,综合施策、依法治理方略渐趋完善

  2011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频见于中国政治事务之中,社会管理创新正在从政策层面实现跨越,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正日臻成熟。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3月,“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独成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被各级政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聚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得以再次强调。

  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全面部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业已明晰,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全方位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宏大框架逐渐形成。

  9月末,原有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加强了领导力量,充实了成员单位,赋予了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9月28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10月末,在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2011中欧社会管理论坛上,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魏礼群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喻为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今年以来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其包含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多次强调,则再次凸显其重要的战略作用,“能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已成共识。

  把准现阶段社会发展特征

  此前,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时至2011年,社会管理已纳入更加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组织网络逐渐清晰,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日益成熟。

  综合多位研究者意见,实践证明,中国社会管理工作富有成效,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适应。但当前,中国社会管理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看来,如何判断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决定了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魏礼群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渐次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中国较短时期内同时显现出来。

  例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大为增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于激烈;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继续增多,流动人口、老龄人口和特殊人群不断扩大,社会管理的难度增加;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也会对中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65亿。近十年来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35%,2011年城市化率已超过50%,达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转折点,实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他认为,城市化提速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收入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等城市病的爆发,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难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丁元竹分析,从整体来讲,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使用、劳资关系等方面遇到的社会问题并不一样。

  另一方面,还需正确处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特别是需要重视因经济波动而有可能出现的中小企业不稳定、就业困难、劳资关系紧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产业升级带来的土地征用等问题。

  正因如此,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社会管理已经和必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原有的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而社会管理受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社会管理亦需从国情出发,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既有良好秩序又富有活力的社会。

  顶层设计的关键点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尤其强调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需“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这一概念,传递出整体地、全方位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意向。受访专家指出,在社会管理领域亦是如此,只有在制度、体制、机制建设的层面,加强统筹力度、全面设计,对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改革、创新进行更具操作性的连接,才能为有序改革、有序发展提供可供遵循的“序”。

  在2011中欧社会管理论坛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指出了需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努力实现维系社会秩序、与激发社会活力的统一;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发挥社会参与的关系;既要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更要注重源头治理;统筹现实社会管理和虚拟社会管理。

  受访专家分析,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是完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的关键点。

  首先,既要有秩序,又要有活力,是社会管理的双重目标,两者不可偏废。维系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没有秩序,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让秩序融入在活力中,把活力建立在秩序之上。做到既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从而在有序的基础上,达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目的。

  其次,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或道德进行自我规范或调节的过程。在社会管理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又必须树立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这样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对此,丁元竹认为,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关键点有三:既要考虑如何通过政府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确保社会利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还需考虑如何设置、完善更为有效的社会管理的组织架构,这既能把维护社会秩序与民生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也有助于解决地方政府和基层部门在社会管理中责大权小的问题。

  其三,解决社会管理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是要减少或弱化引发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的根源。受访专家认为,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法制社会建设。同时要建立或完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社会矛盾动态调处机制,加强完善应急体制机制从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冲突。即使产生了也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转化,并得到及时化解,实现社会运行的动态有序平衡。

  其四,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个对现实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虚拟社会已形成,虚拟社会极大地推进了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管理问题。受访专家分析,如今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不仅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深受虚拟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现实社会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向虚拟社会蔓延,并呈现现实与虚拟之间遥相呼应的态势。这就需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对现实世界管理、虚拟世界管理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形成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引导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在2011年不同场合的中央领导讲话及文件中,都将“群众观”、“服务观”作为处理好社会管理问题的首要基本理念。在受访专家看来,从“管理”到“服务”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

  从2011年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城市建筑和城市服务功能进行再造,同时也需要对城市空间、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群众的文化权利、公共权利等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一个对现实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虚拟社会已经形成,虚拟社会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如何应对其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管理问题也成为热点;再加上人员流动带来的社会安全、医疗卫生等社会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分析,面对这些挑战,更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综合多位受访专家的意见,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需要多些服务意识,让群众多获得方便和实惠,社会管理工作就会好做得多。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群众的“窗口”部门、“街头”部门,更应如此。

  在中央层面系统谋划改善治理的同时,2011年各地对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各种形式的社会管理创新纷纷推出。

  从成立“社会管理委员会”到“和谐企业工作室”,从“看单点菜”到“网格化管理”,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尽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但“群众满意”与否,已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衡量探索是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在魏礼群看来,根本之策仍在于加强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唯其如此,才能为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