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速腾灯光怎么关掉:北大高才生柳智宇出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0:51:56

       作者:王开东

    他是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

他的智商高达260;

他16岁时就担任华师一附中的科学院院长;;

他小试牛刀,就在初中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全国一等奖;

他惊世骇俗,高一时就敢挑战世界级数学难题,他的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在数学界大放异彩。

他痴迷哲学、数学和文学,高中就写出了5万多字的哲学散文,其文理皆大有可观。

他独占鳌头,以满分的成绩,高二、高三两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为祖国争得荣誉。

他特立独行,17岁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但却以儒家思想为己任,并担任北大耕读社社长。

他是美女作家蒋方舟的梦中情人,但他没有谈过一次恋爱。

他已获得世界顶尖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却又毅然放弃。

现在,他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他是谁?

他就是北大怪才——柳智宇。

柳智宇注定要成为新闻人物。因为他满足了一系列的新闻点。北大、数学天才、美女作家的梦中情人、国际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他遁入空门,一去不回头。

网络上议论纷纷,更多的是莫名惊诧,批评声不断。

柳智宇出家,何须大惊小怪?

其一,柳智宇出家,是一个成年人的个人行为,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他有权力选择这个行为,并承担行为的后果。他的选择理应获得我们的尊重。

其二,柳智宇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他的理性选择。我们不要低估一个两获奥林匹克金牌,尤其是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者的智商。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走寻常路,自然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但却能解决人生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大爱和敬畏为柳智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其三,柳智宇为什么这么选择?耕读社的学弟张威说:“柳智宇的愿望是普渡众生。这个理想很远大,值得我们敬仰。”柳智宇梦想普度众生,尽管这个梦想未必能够实现,或者连他自己也普度不了,但在一个奉献思想稀缺的时代,柳智宇有理由获得我们的敬重。

其三,柳智宇不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个人行为还不具有示范性,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不良导向。有关人士也不必莫名惊诧。话又说回来,就算柳智宇的个人行为产生了错误导向,柳智宇也没必要为此买单。

其四,有人认为,柳智宇没有社会责任感,浪费了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对宗教的无知,也是对宗教的侮辱。退一万步来说,一些数学天才,也没见得对我们的社会做出什么重大贡献。倒是无数的天才们在美国孜孜不倦的工作着,打死也不回国,甚至吃里扒外,祸国殃民。

清华大学的美女天才高杏欣,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帮助美国成功破解了中国“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编码程序,获得美国2008年度早期成就奖,给解放军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高杏欣现在更名为格蕾丝博士,整个一个假洋鬼子。

那么,何以那么多人非议柳智宇的出家呢?

究其原因,公众的考量,乃是一种世俗的考量,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在作祟。

比如这个孩子如此有出息,怎么年轻轻的就遁入空门,独卧青灯古佛旁,岂不暴殄天物?这是一种极其功利主义的价值考量,凭什么柳智宇要走我们信守的道路,他跳出了“三界外”,我们还是用“五行中”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岂不荒唐?比如丁俊晖,当初他父亲不让他读书,让他自费打斯诺克,多少人说他荒唐可笑,但等到小晖功成名就,舆论就大相径庭了。

其次,也暴露出我们社会对佛教的误读。我们以为出家,就红尘不管,万事皆休了。实际上佛家慈悲为怀,在另一个层面上关切人生。

著名数学家王季同先生认为:“哲学对宇宙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而佛教却是亲证。著名物理学家黄念祖则认为:“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给予佛教极高的评价。

爱因斯坦更是石破天惊:“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那么,什么不是错觉,是绝对真理呢?那就是宗教。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克尔凯郭尔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三个境界。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

或者是长久不能满足的焦虑,或者是满足后的空虚和无聊,使得审美阶段人陷入无法休止的痛苦,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生活。这就到了伦理阶段。

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趋善避恶、崇尚理想。但个人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生活,容易受到审美阶段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因而产生罪感。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阶段。

宗教的人为信仰所支配,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

审美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境界是过渡境界,宗教则是最高境界。人只有在宗教境界中才达到真正的存在。

无独有偶,当年李叔同的关门弟子丰子恺,也用人生三层楼,解答了老师出家的原因。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这也解决了一个难解之题,为什么乐于出家的都是顶尖知识分子。

1969年,卡内基委员会对六万名美国学者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60%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自称“宗教人”,排行第一;

其次是物理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55%,排行第二;

排名最末尾的三位是:人类学家(29%)、心理学家(33%)、社会学家(49%)。

由此可见,顶尖学者对宗教的膜拜,而且越是科学家越是膜拜,越是文科学者越迷信科学,越不容易陷入宗教。

最后,我以为关注柳智宇出家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因为清华、北大出家的人,多了去了。只是没有柳智宇吸引眼球而已。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会不会有更多的“柳智宇”出家?究竟是什么使得柳智宇要选择出家之路?

还记得宁铂吗?那个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孩子,因为他的高智商和超人天赋,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大少年班由此而成立。然而,很多年过去了,这样一个智商惊人的神童,先后两次克服重重困难,执意出家,并于2003年正式落发为僧。

宁铂说,教育让他找不到快乐,而宗教能够让他找到安宁。那么,柳智宇呢?

在一篇文章中,柳智宇这样说:

“从小学起,教科书里就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们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这些思想又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变呢?我们在小学和中学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或许,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柳智宇对中国教育的评价,甚至可以看出他出家的一些端倪,而这,正是我们关注柳智宇事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