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维修手册去哪找: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2:27:50

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

《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子课题

——学校、家庭、社会实施方案

本实验研究受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从属于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课题。同时受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的指导。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时代,我们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庶,学生也同样享受着他们前辈所无法比拟的生活条件。但是在当前社会这种急剧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也对中小学生的生命观带来了种种消极影响,而目前家庭针对这方面的教育却相当薄弱,由于家庭教育的层次不一,很多孩子道德观念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关爱,生命观念淡薄,他们在家娇生惯养,不能独立自主,不能受挫;贪恋网络,在游戏、聊天中迷失自己;面对困难、危险不能应对;不会照顾自己,更不会关爱他人等等,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包括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诸如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小学生自杀、伤人等各种漠视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对其家人是噩耗,对社会也是如此。这些现实情况一次次在向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由此可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何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我们学校及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它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积极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是什么问题严重到让孩子们会做出生死抉择?为什么他们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为什么他们对宝贵的生命如此冷漠?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严峻的现实再次提醒我们:尽快让孩子养成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使悲剧不在重演,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是迫在眉睫。多年来,我校的办学理念一直充分隐含着生命教育基本要义,是贯彻于学校发展的主线。根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把教育发展目标定为:全面打基础,特长育人才,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校本课程研法方向: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注重生命发展,创建自主、生本、高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发展培养目标: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志向远大、会做人、会学习、会发展的全面的未来人才。无论从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的观点看,还是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这些观点看,“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生命教育与我校发展性教育实验中的发展性辅导的最终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个人人格,促进学生个体的最大发展”是一致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之际,结合学校的发展性教育理念,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课程开发为主渠道,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实到课程中,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我校的发展性教育实验中是重要而必要的。根据总课题组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及我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基本思想,而生命确是“本中之本”。只有珍惜生命,才有可能发挥生命功能,提升生命质量。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3、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生命化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

三、研究目标

1、构建一套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在学校“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深入实施发展性教育”实验的背景下开展生命教育实验工作,把生命教育融入发展性教育实验中,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通过统筹学校现有的各类专题教育,整合和开发教育资源,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学校生命教育的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

2、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的质量。通过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关怀的教育,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使教师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在研究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生命教育的材料,提升教师自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自觉意识,使教师能够将生命教育主动地融入到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并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研究内容及策略

本课题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专题研究课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生命教育的研究将是一系列专题的研究与实践。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们将立足于学校教育, 以学校及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重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注重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环境,在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确定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让教师、孩子和家长参与到读百本书、行千里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的培养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并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多方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上互动的教育合力,从而弥补单一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实现教育的优势互补、高效和多赢,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四位一体”的新型的、和谐互补的教育协作关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网络,搭建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交桥”。

其学程教育网络推进分为两条线:即主线辅线。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专题课程为辅线,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全面推进生命教育。

1、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能够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课程,并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探讨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策略,采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和提高学生道德情感和认知,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2、切实搞好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等专题教育,在各项专题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平台,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让他们了解同龄人的观点和获得同感,同时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3、在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或团体活动的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如举办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命的可贵与崇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属实践研究范畴。我们将以课题组核心成员为中心,学校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完成此项工作,围绕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的子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献资料,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政策、评估督导制度等,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探讨尊重生命教育的内涵、特点及规律,探索实施途径,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研究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

2、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

六、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是重要渠道。课堂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应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就蕴涵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我们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研究。学校将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研究,将研究资料分类汇总,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3、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课程开发、教育资源整合、教学方式转变、组织方式创新等方面加强探索,尝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编制生命教育教材及教师手册,并规定每周课时,选用专门的教师任课,逐步推进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成长,成为学习优良、心理健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4、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区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社区的一种重要职能。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共享资源。学校要依托社区,构建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与社区双方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设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和带领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社区、家庭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重视磨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学会正确应对困境和危险的方式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七、具体措施

研究的全过程大约分二年(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完成,为了将此研究项目做实、做细,我们依据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原则,决定按以下三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 年 9 月至——2010年12

1、确定参与实验人员,成立生命教育课题组,建立领导机构。

2、召开课题论证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制定和研讨学校生命教育推动方案,请专家论证实验方案。

3、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以及方法步骤。
(二)实施阶段:2011 年 1 月——2011年 12

根据实施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与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策略和措施。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及生存能力状况进行调查制定课题方案,完善实验策略提供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开展生命教育,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召开阶段总结交流会。撰写特色教案,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形成实验教学模式。定期请专家教授来进行相关课题的指导。

2、全面实施,全面推广。

(A)学校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实施生命教育

通过对散落在一些课程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各门学科教师通过各个环节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之中。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课改”,注重发挥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显性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本质,提升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具体开展以下活动:

(1) 请交警做交通安全法规教育讲座,配以交通事故图片展览,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爱护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2)组织学生到盲、聋、哑学校,孤儿院,养老院慰问,体验残障儿童、孤儿等的生活困难。

(3)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婴儿室,通过录像观看母亲生产的艰难过程,使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

(4)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读书活动,杜绝恐怖文化和“灰色童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高雅情趣。

(5)请消防员、公安干警,介绍防火、防盗等自救常识,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

(6)搞一次防火演习,学会面对灾难的紧急情况下,如何规避危险。

(7)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参观,开拓知识视野。

(8)举办校运会、艺术节、科技周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9)开展深入社区、工厂,参加环保等公益活动。

(10)开展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如:运足等,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回有乐趣,才会有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B)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生命教育之中,使学校与家庭的优势资源互补。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对生命的态度。于是我们倡导在家长中开展生命教育,在原有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增添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家长会、讲座、致家长一封信、家访、学校热线等形式,指导家长学会培养孩子如何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明白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教育和引导家长从自身做起,共创民主、平等、和睦、幸福的温馨家庭。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父爱、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在互爱中体味家庭的温馨和人生的幸福。

此外,继续完善和加强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热线电话等多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

3、出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2 年1月——2012年 7

1、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全面总结实验情况,交流经验。

2、接受课题组验收,请专家测评验收、鉴定实验成果,出生命教育实验论文集。

成果呈现形式

1、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中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专题研究论文、论文集、专著(主要指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或在各级各类教育研究论文比赛中获奖的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3、典型课例、教案(家长、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生命教育的教材,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的《研究案例集》);

4、各种电子、影像等资料(学生活动的记录、图片、反映该课题研究的录像资料等等)。

5、生命教育资源网站。根据相关主题建立家长、教师、学生生命教育博客,相互交流、观察、分析、研究。

6、结合社会资源,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社区性活动,并与家长会、社区机构、人力资源保持密切联系。

7、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健康,建立一个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学校网络: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师为成员的生命教育指导小组,聘请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领导,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参与到学校中来,群策群力,以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义。各尽其力,合作共进,相通互补。

家庭网络:以父母为主体,以亲属为纽带,对孩子进行家庭生活中相关生命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网络:以家庭居住的社区为主体,以邻居、朋友为纽带,与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一起关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网络,搭建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交桥”。

8、《课题研究过程台帐资料册》。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总负责:校长 马新功  副校长 唐春花 侯明仁

课题负责人:毛 珍

课题组成员:陈淑华 雷海山 王晓玲 侯长缨 段宝臻 寇瑞红 陈秀云 石萍华  邵希恩 李亚琴 王春玲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基础及条件

多年来,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础,早在四年前学校就积极开展国家级德育教育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的子课题“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和谐互动,构建德育长效机制研究”。课题中,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通过课题的研究,家长的整体文明素质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实现了学校和家庭互动齐进的局面。学校生命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和主题活动展开。通过品德、科学、体育与健康课及其它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学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持强扶弱、学会生存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整合各种资源,以丰富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区变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础,我们有信心开展好学校的生命教育工作。

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学校注重把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做到关爱学生、关爱教师、关爱家长。教师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活力,有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并将强烈的爱延续到学生身上、家长身上。教师无私帮助学生,耐心开导家长,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工作,形成了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这一切为我们学校的生命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条件。

在科研方面,学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我校曾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大附小网络实验校、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河南省名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示范校”。目前我校既有专家指导下骨干教师研究的课题,又有普通教师群体和个体研究的课题,既有四个国家级、一个省级课题,也有数个校级课题,课题研究在我校呈三级、三创、三新态势,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形成了多层次、系统性开展教育科研的局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渐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教师,能够为本实验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二)课题经费估算与管理

学校将为生命教育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专门的资金,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全面地得到实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尽可能提高产出与投入之比。课题经费估算:资料费:1000元;软硬件配置费:1000元;出差经费:2000元;会议经费:1000元;专家咨询费:2000元;调查经费:1000元;共需经费:8000元。